(十四)真武汤——心衰,水肿,心悸,胸闷,风心病

合集下载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编辑/严敏****************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 吴金莲各种心脏病到了严重阶段,都会导致心力衰竭。

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都有可发生。

临床症状表现为复杂的症候群,最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特别是端坐和夜间,常会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还会出现咳嗽、吐痰、咯血、疲乏无力、失眠多梦、肾功能损害、心悸、血尿、水肿、紫绀等。

此病难以彻底治愈,据统计,慢性心力衰竭5年期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

中医没有心力衰竭一词,上述症候应属于中医“水肿”、“喘症”等范畴。

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心,与肺、脾、肾密切相关。

因久病及肾,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饮溢肌肤而成水肿;水饮(编者注:水饮为中医术语,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

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黏者为饮)凌肺,肺气不降,失其宣降功能,使水肿加重。

治疗上不仅要温肾助阳以治肾阳虚衰之本,更要化气行水,这样才能截断津液积聚,扭转病情。

本人在临床上曾用过很多方法治疗此病,其中用真武汤加减治疗收到一定效果。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一书,由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组成,有温阳利水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治疗肾阳虚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肢体浮肿、心下悸、头眩等症。

附子为此方中君药,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祛寒邪,使肾阳虚衰得复,气化得行;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利水,导水下行;茯苓淡能利窍,为除湿之要药,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与白术同为臣药;生姜温散水气,宣肺温胃,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湿为佐药;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

真武汤是一剂温肾散寒、健脾利水的良方。

因心衰一般水肿较重,本人根椐其证候,加泽泻、猪苓,增加利水行水之法;加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3味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这里要提及的是,为了减轻不良反应,用炙过的附子为好,同时要比其他药先煎一阵。

真武汤加减治疗肺心病心衰

真武汤加减治疗肺心病心衰

真武汤加减治疗肺心病心衰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典型病例:吴某男 75岁 2008年11月就诊,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多年,每到冬季感冒后即咳喘,夜间不能平卧。

患者1月前因咳喘到医院住院治疗,经治疗半月后好转出院。

近一周来,患者咳喘再次加重,呼吸困难,面色紫绀,呈端坐位,下肢下垂于炕下,吸氧,稍停一会即难耐,已经2日未进食水,大便4日未解,舌暗,苔水滑,脉沉细,双肺满布湿罗音,心率110/分,律不齐,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双下肢水肿。

此病机为肾阳虚水泛——肾阳虚衰,气化无权,水气泛滥,阴随阳伤。

处方:真武汤加减茯苓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炙附片8克,生姜3片,苏子8克,莱菔子15克,瓜蒌30克,地龙10克,炙耙叶10克,紫苑10克,大贝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

第二次复诊:患者服用此方3服后,患者已能去掉氧气,白天已能轻微活动,夜间能平卧休息,能进饮食,患者十分高兴。

患者双肺仍满布湿罗音,心率100/分,律不齐,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双下肢仍水肿。

处方:茯苓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炙附片12克(先煎),生姜3片,苏子8克,莱菔子15克,瓜蒌30克,黄芩10克,地龙10克,炙耙叶10克,紫苑10克,大贝10克,猪苓15克,泽泻2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

第三次复诊: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白天活动自如,夜间能平卧休息,饮食较好。

但患者双肺湿罗音减少,心率100/分,律不齐,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

黄煌:真武汤,治困倦、浮肿、眩晕、心悸、震颤、脉沉!

黄煌:真武汤,治困倦、浮肿、眩晕、心悸、震颤、脉沉!

黄煌:真武汤,治困倦、浮肿、眩晕、心悸、震颤、脉沉!简介:黄煌,1954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

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具有强心、兴奋下丘脑 - 垂体-肾上腺轴、改善肾功能等作用,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或震颤为特征的疾病。

【原始配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方证提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适用人群】1.面黄白浮肿貌:面色黄或黄黑,或苍白浮红,无光泽;表情淡漠,疲倦貌。

面部颈部肌肉下垂浮肿。

全身皮肤干燥粗糙,毛发脱落,手脚掌呈萎黄色。

2. 脉沉舌胖:脉沉细,心动过缓,舌胖大苔滑。

3.极度疲劳感:极度疲劳感,四肢沉重疼痛,体重增加。

畏寒,嗜睡,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

男性性欲减退,女性月经不调。

4.眩悸震颤泻肿积液:临床表现不一,或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甚至扶墙持桌,无法站立;或心悸、多汗;或腹痛遇冷加重;或大便不成形或腹泻;或小便少或浮肿,或有胸水、腹水等。

5.大病多见:大多患有脑心肾疾病、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适用病证】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 以虚脱为表现的疾病,如休克、心衰、低血压、发汗过多等。

2.以眩晕、震颤为表现的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共济失调等。

3.以浮肿、体腔积液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肾病、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4.以功能低下为特征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更年期腹泻、更年期疲劳、更年期失眠等。

5.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更年期腹泻、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等。

【加减变化】1. 舌黯、心悸,加肉桂5~10g。

(十四)真武汤——心衰,水肿,心悸,胸闷,风心病

(十四)真武汤——心衰,水肿,心悸,胸闷,风心病

(十四)真武汤——心衰,水肿,心悸,胸闷,风心病127心衰水肿——路志正医案黄某,女性,51岁,2003年12月6日初诊。

肢体水肿15年,喘咳5年,加重1月。

患者15年前因双下肢轻度水肿、乏力,在某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1度心衰”,予地高辛、氢氯噻嗪等药治疗,病情好转。

近5年来病情日渐加重,每遇冬季寒冷天气发病,渐至全身水肿,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动则喘甚,每年需住院治疗以缓解病情。

1月前因受寒病情再次加重,肢体重度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咳吐大量泡沫稀痰,不能平卧。

再次住院,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重度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瘀血性肝硬化,肾功能不全'。

经治1月,病情未能控制,并下病危通知。

急邀路师会诊,症见全身重度水肿,大腿及以下俱肿,腹大如鼓,两颧暗红晦滞(二尖瓣面容),唇甲紫绀,极度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样清稀痰,语声低微、断续,畏寒肢冷,额上豆大汗出,手足冰冷至肘膝。

大便3日未行,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欲绝、至数难明。

路老云“此乃肾阳虚衰,寒水射肺之征,恐有阴阳离绝之兆,急宜温肾利水,泻肺平喘,以求挽救于万一”,即以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制附子10g(先煎),茯苓20g,生白术15g,白芍药12g,干姜10g,炒葶苈子15g(包),杏仁10g,人参15g,桂枝10g,五味子3g,炙甘草10g,大枣5枚。

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药后小便量渐增,水肿稍减,手足较前温暖,额上汗出即止。

既见效机,仍宗上法。

原方去干姜,加麦门冬10g,益母草20g,生姜10g。

再进5剂。

药后诸症悉减,休息时咳喘基本消失,仍动则喘甚,小便量多,大便日一行。

宗上方略有变化,共服30余剂水肿大减,仅下肢微肿,而腹水尽消,已能平卧,带上方药,出院回家调养。

1年后其丈夫告知,回家后遵医嘱继续服上方中药,原方稍有加减,病情稳定,已能做轻微家务。

心衰水肿、真武汤

心衰水肿、真武汤

心衰水肿、真武汤种某,女,48岁,1997年5月24日初诊。

心悸、喘息、下肢水肿5天。

病人本因急性乙型肝炎到传染科住院,住院中患者逐渐出现下肢水肿、心悸、喘息、不能平卧,舌淡胖,苔水滑,脉沉无力。

B超发现中等量右侧胸腔积液,肝脏增大,门静脉、脾、胰、肾无异常。

血浆白蛋白正常。

ECG:心肌缺血。

考虑急性肝炎合并冠心病心衰、心源性胸腔积液。

肝炎治疗方案不变,另予中药纠正心衰。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处方:制附片20g(先煎),生姜20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30g,泽泻30g,葶苈子30g,陈皮15g,大枣10g,煎服。

2付后,水肿减轻,可平卧。

续服3付后喘悸、水肿均消失,心衰缓解。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素问·阴阳别论篇》“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主君火,肾主命火,君火命火互根互用。

心力衰竭的本源是阳气不足、君命火衰。

阳不化阴必定水肿,气不行血必定血瘀;心衰无力推动血行、血瘀则水停,故而水肿明显;水饮凌心射肺则气喘心悸(肺循环瘀血)。

因此,心衰治疗大法:温阳利水、行气化瘀。

真武汤之姜附温补命火以壮君火,又能温通经脉、化气行水,白术陈皮茯苓泽泻补益中州利水消肿,葶苈子大枣利水泻肺强心;白芍利水且兼养阴和营之力,防止温燥伤阴。

全方由真武葶苈两方加陈皮组合而成,颇合病机,故收良效。

当今治疗心衰水肿的中医论文太多,法出多门,百家相争,诸如养阴治心衰、枳实葛根强心之类,实在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偏离大法远矣。

(二)真武汤——水肿,浮肿

(二)真武汤——水肿,浮肿

(二)真武汤——水肿,浮肿4水肿——吕大用医案赵某某,女,40岁,于1984年4月3日初诊。

初患病时,因头面四肢肿,恶寒发热,服西药治疗周余,未见疗效而用中药治疗三周仍未见效,病日加重而来就诊。

察颜面苍白,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润,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胸闷气短,腰冷痛酸重,四肢不温,畏寒神疲,溺清白而少,口渴不欲饮,脉沉细无力。

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

药用:附子25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肉桂7.5克。

水煎300毫升,100毫升日3次服。

上药连服3剂,浮肿消退大半,查其舌体渐小,四肢微温,溺量增多,脉虽沉较前有力。

此乃虚焰渐退,正气渐复之佳象。

按上方去附子、肉桂,加干姜15克,连服6剂而愈。

[中医函授通讯1987,(3):42]《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论: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此当利小便。

真武汤,泻水之方,治症之治,附子温脏寒,茯苓利小便以泻水,白芍行血疏木,以调其疏泄。

舌质淡者,此为无热,而滑润者,此是气逆不降,当液上填之象,故口渴而反不欲饮。

腰冷痛酸重者,肾气虚寒气重,湿寒痹着之象也。

胸闷气短者,是水盛于下,而气阻于上,气逆不降之象。

四肢不温,此是土虚之象,则知不能制水。

脉沉细无力者,《金匮》水气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7浮肿——闫云科医案郝某,女,11岁。

晨起头面浮肿,未予介意,继续上学读书,逾五日,肿势益盛,其父陪同就诊。

望其头面肿盛,肤色不红,二目炯炯,精神尚佳,舌淡红,苔薄白。

询知小便不利,四末逆冷,身不热,反恶寒。

脉象沉缓。

化验小便:蛋白(++),红细胞(+)。

小儿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极易遭受邪气侵袭。

病前迁居新房,居室潮冷,寒湿之气乘虚而入,损伤脾肾,土不制水则水势泛滥,肾阳被淹而聚水为患。

治当温肾阳,启胃关,崇土制水。

真武汤可水中取火,鼓动肾阳以消阴翳,倘火旺土健,则水自可归川。

拟:附子6g 白术15g 茯苓10g 白芍6g生姜6片二剂并嘱忌盐、肉蛋等高蛋白食品。

说说我在病房治疗心衰常用的真武汤

说说我在病房治疗心衰常用的真武汤

说说我在病房治疗心衰常用的真武汤真武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

主要应用范围:少阴寒化夹饮,简单概括阳虚水停。

三阴递进,少阴阳虚,必然是太阴少阴同时阳气不足,所以乏力困倦,纳差腹胀,伴随水肿尿少,体重增加。

以现代医学看,其适应症范围基本类似心衰患者的各种情况。

心功能衰竭,心脏泵血无力,无法正常血液循环,全身水分运动乏力。

右心衰静脉回流困难,水分渗出血管外淤积在皮下组织所以腿肿甚至阴囊水肿,胃肠道淤血甚至腹水导致腹部胀满食欲不佳;左心衰肺静脉回流障碍,肺淤血,端坐呼吸咯吐大量泡沫痰。

重症常常致死,慢性逐步进展,五年生存率不高。

心衰轻度时中医属于阳虚水停表现,重度则凌心(心率增快)射肺(肺水肿),以至于阳脱水停而死。

对于这种情况,西医最主要方案叫做强心利尿扩血管。

的确见效快,急性左心衰,值班时常常用药半小时左右开始排尿,心率随之下降,呼吸逐步减慢,患者恐惧感减轻。

但麻烦的是后续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失衡,洋地黄用量控制,原发病治疗,经常急性期治疗后,后期一时半会难以脱手。

中医多数选真武汤。

口诀:真武汤方壮肾阳,白术附子苓芍姜。

其中黑附片温阳,类似于付肾素强心,能兴奋心功能;附子无姜不热,干姜暖太阴,温化寒饮,帮助附子温阳,促进心功能恢复并改善食欲;白术健脾益气,有类似于白蛋白的作用,可以促进组织间隙的水分回到血管,减少组织间隙水肿,同时维持基本血容量;白芍促进静脉血管壁收缩而改善血液回流,同时减少了心阳虚亢空转的危险,有反佐之用;茯苓利水,类似于西药利尿剂,把血管内水分尽快从肾脏排出。

整个思路完整流畅,一气呵成,令人感叹前人智慧。

后世现代医学虽有类似异曲同工之妙,但笔者曾在老年科工作十几年应用临床时,中医方案最大的优势是见效很快,却没有水电解质紊乱和洋地黄中毒风险。

案例:曾治一位老人,风湿性心脏病心衰多年,诉说多年未曾在床上休息,只能坐在沙发上打盹。

同时由于长期下肢水肿,导致小腿局部竖向多条破溃的条纹状疮疡,不断渗出黄色液体等。

解决心衰水肿的一个千古名方

解决心衰水肿的一个千古名方

解决心衰水肿的一个千古名方刘冰燕心脏病方药100讲(90)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现在是越来越多了。

特别富于戏剧性的是,许多老年心脏病人是在心脏病出院时发现心力衰竭的。

经过数年来对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实践表明:我们的专家团队研制的中药对伴有冠心病、扩心病、风心病、心脏瓣膜病以及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效果尤其显著。

经过5000多例临床实践证实,具体针对性的中药对心力衰竭病人受损的心肌细胞有正性肌力作用,它可以营养、修复这些受损的心脏细胞,逐渐恢复细胞活力,从而逆转心脏病变,一些心脏病医生称之为“无毒的生物洋地黄”,它能起到逆转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范畴。

在中医临床巨著《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少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和痰饮咳嗽篇对心力衰竭的不同临床表现多有描述并列出了对应的方药。

其中“吴萸汤、四逆汤、理中汤、真武汤”等常用来治疗心力衰竭。

本文我主要讲讲解决心衰水肿的一个千古名方——真武汤的用法。

真武汤用于温阳,也就是阳虚的心衰患者,但是温阳必须适度,如赵献可所说“吾有一譬焉,譬之元霄鳌山之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

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我们必须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金匮要略》水气篇中有“寸口脉沉滑者,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又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又如痰饮篇中的“溢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

这是心力衰竭发展到晚期,全心衰的表现;“少气”“不得卧”,是肺水肿所致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端坐呼吸;“面目肿”“手足上肿”“颈脉动”就是对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全身浮肿症状的一个描述。

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疗效观察及其不良反应分析

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疗效观察及其不良反应分析

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疗效观察及其不良反应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随有胸痛、气短、心慌等症状。

而心力衰竭则是心脏功能衰竭的一种表现,患者可出现心功能减退、水肿、乏力等症状。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而中医药在治疗这两种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真武汤和血府逐瘀汤作为中医药的经典方剂,常常被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其临床疗效备受肯定。

本文旨在对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真武汤和血府逐瘀汤的药理作用1. 真武汤真武汤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主要由干姜、半夏、人参、黄芩、甘草组成。

干姜辛温散寒,可温中祛寒,宣发肺气;半夏为理气化湿,降逆止呕;人参补气健脾,增强体质;黄芩清热泻火,利尿解毒;甘草和中健脾,行气解毒。

真武汤主要用于治疗中焦寒证和水肿,能够温中健脾,利水消肿。

2.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主要由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川芎、丹参、桃仁、桃仁、丹参、桃仁、川芎、桃仁组成。

当归、川芎、红花能够调和血气,活血化瘀;赤芍、丹参、桃仁能够行气止痛,散结消肿。

血府逐瘀汤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心绞痛和冠心病的疗效。

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疗效。

这是因为真武汤温中健脾,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缓解心脏负担;而血府逐瘀汤能够活血化瘀,减轻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症状。

通过实际临床观察,发现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绞痛症状,减轻患者的气短、水肿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真武汤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干口、腹泻、恶心、头晕等,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耐受。

这是因为真武汤和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均为中药材,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们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配伍和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衰38例

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衰38例

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衰38例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临床症候为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其次治疗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等。

近年来,笔者在西医积极抢救心衰的同时,采取中医辨证的方法,运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衰38例,疗效颇佳。

1 一般资料38例患者均符合心衰的诊断标准。

均为我院的住院患者。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2级15例,心功能3级18例,心功能4级5例。

年龄最小者42岁,年龄最大者82岁。

均伴有不同程度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重症患者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

2 治疗方法(1)急则治标。

急性心衰的患者,立即采取西医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对症,治疗原发病。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症候,舌苔脉象及小便量,给予中医的辨证施治,采用真武汤加减,方药如下:人参,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以温阳利水,调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面色晄白浮肿,唇紫,脉沉细而弱或结代者,加大人参,附子的用量,加黄芪30—120克,以益气生脉,回阳救逆,振兴心阳;痰浊壅盛,胸阳不展伴发胸闷,气短,咳嗽痰多色白或有血丝,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以开胸降气,化痰降浊;面色晦暗,脉沉细,舌尖有瘀点,加丹参,郁金,三七粉,以活血通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双下肢浮肿较甚者加猪苓,车前子,泽泻,以淡渗利尿,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纠正心衰。

中药疗程为七天。

(2)缓则治其本。

在心衰的稳定期,采取中医的“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病,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

采取食疗,针灸,推拿及穴位贴敷等方法,加强身体的功能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理情志及饮食,以减少心衰急性发作的频次。

3 疗效评价结果:临床治愈16例(心衰症状消失,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好转20例,心功能3-4级,治疗后达到2级以上;2例为重症心衰,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经方新解——真武汤(附案例五则)

经方新解——真武汤(附案例五则)

经方新解——真武汤(附案例五则)【方意新解】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

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附子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

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

《伤寒论》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症。

其实,“太阳病过汗”这个“因”是不尽然的。

临床上用真武汤者,未必都是因发汗所伤。

换言之,凡阳虚水泛的病机,或水泛四肢而肿者,或咳喘水邪停肺者,皆可以真武汤治疗。

从真武汤温阳利水的作用机制看,临床辨证是很严格的。

然而,从阳虚水停的病机而论,阳虚势必气虚,水泛又损伤阳气。

因此,在原方中加入参、芪益气,使全方变成益气温阳利水,较之原方更为完善。

临床慢性肾炎、肺心病等,用原方加参、芪益气,更有益于治疗。

同时,用真武温阳利水,加入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的功效。

亦可在原方中加入桂枝,合成苓桂术甘汤,增强温通效应,对水泛上焦的种种病证,疗效更为显著。

此外,必须指出,运用真武汤应切实掌握“温阳利水”这个大法,不能局限于肾炎水肿。

临床上凡是“阳虚水肿(水邪泛滥)”,无论其病在何脏,均可与之,这样就能正确地扩大其运用范围。

笔者曾用本方治高血压、风心病、眩晕证等,均以“阳虚水邪泛滥”为辨证要点,疗效都很满意。

【临证验案】(一)真武汤治水肿水肿应归肺脾肾三脏。

肺水者,多为急性兼表,即肺气不宣,其病在表。

脾肾水肿,则多为慢性属里,应责之于脾肾之虚。

而水肿反复发作,肾功能无损伤,尿中检不出蛋白,又多责于肺肾气虚,从补益脾肾求治能取得疗效。

病案举例:王××,女,52岁,退休纺织女工。

1984年4月10日初诊。

病者全身水肿,眼睑下垂,面色虚浮,四肢清冷,脚跗浮肿,甚则下肢及阴户皆肿,腹胀便软,头晕精神疲乏,胸闷气短,食纳量少,小便短少,脉细而缓,舌苔润滑而灰。

(十五)真武汤——冠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

(十五)真武汤——冠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

(十五)真武汤——冠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138慢性心力衰竭——冯汉财医案朱某某,男性,86岁,近2年反复气促、双下肢浮肿,轻微活动则加剧,严重影响生活,一直以轮椅代步,1月前气促、胸闷感加重,精神差,面色苍白,伴咳嗽,痰少难咯,心悸不安,双下肢足踝部轻微浮肿,卧起则头眩,恶心欲呕,无发热、畏寒,胃纳差,睡眠一般,大便难解,小便清,量少。

舌淡,苔白,脉细涩。

曾在某社区医院予以小青龙汤口服治疗,效果不佳。

仍有气促,心悸较前加重,双下肢足踝部轻浮肿,卧起则头眩,恶心欲呕。

陈老师指出患者气短、心悸、头眩、下肢浮肿,与真武汤方证相应,予以真武汤加桂枝、牛膝、车前子、大黄、党参:制附子25克(先煎),茯苓2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牛膝30克,车前子30克(包煎),党参90克,大黄5克。

嘱患者煎煮时加生姜3片。

上方加水四碗,文火煎煮至大半碗,日一剂,复渣再服。

另嘱自服人参,每次15克,每天一次。

1周后复诊,患者神志清,精神好转,双下肢浮肿稍减,气促、心悸及胸闷缓解,大便通,可以在家持助行架缓慢步行数十步,舌淡,苔白,脉细。

效不更方,继续原方治疗。

后三诊,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双下肢浮肿消退,心悸、胸闷及气促好转,大便通畅,可以继续在家持助行架缓慢步行,舌淡红,苔白,脉细。

考虑水肿消退,大便通,拟在原方基础上去车前子、大黄,具体方药如下:党参90克,制附子25克(先煎),茯苓2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牛膝30克。

嘱患者煎煮时加生姜3片。

上方加水四碗,文火煎煮至大半碗,日一剂,复渣再服。

另嘱自炖服人参,每次15克,每天一次。

后随访病情稳定,无明显气促、心悸、胸闷,无双下肢浮肿。

《黄仕沛经方师传录》139心力衰竭——王小艳医案老年男性,长期胸闷、气促,双下肢有浮肿,病情迁延七年有余,深为所苦,也曾寻求西医治疗,明确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每次给予抗心衰治疗后可稍稍缓解,但易复发,反复发作。

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

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

驱散水湿,为佐药。佐以芍药,一则显酸 敛之功,加于制水;一则利小便,水湿从 小便而出;一则柔肝止痛,敛阳舒筋。诸 药配伍,温心阳,利水湿,健脾肾,共凑 温阳利水之功效,可说组合天衣无缝。
随症加减:老年人患各种慢性心脏病 的较多,并多属心肾阳衰,可加黄芪、党 参补气;对出现咳喘者,可加干姜、细 辛、五味子、陈皮、葶苈子、苏子等温肺 化饮;腹泻者去芍药,可加益智仁;出现 呕吐,胃寒者,加吴茱萸、半夏,温胃止 呕;水湿重者加泽泻、猪苓行水;若小便 很利者去茯苓等。
传统医学·用药之道
名老中医坐诊
●本期坐诊老中医 吴金莲
吴金莲,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40年。擅 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病、冠心病、 脑动脉硬化、头痛、中风后遗症、失眠、更年期综合征(已改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 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甲亢、月经失调、妇科炎症、皮肤病等,尤其是相关 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丰富。曾作为国家医疗队专家组成员派驻俄罗斯从事医疗工作,深 受俄方赞誉。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一书,亦名固 阳汤、玄武汤。此方在《医宗金鉴》、 《汉方精义》都多有论述。因其利水,取 北方司水之神为汤名。
功效:温阳利水,益阳气,散寒湿。 组方:茯苓、白芍、白术、熟附子 (去皮壳)、生姜各10克。 方解:君药为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 壮肾中阳气,使肾阳虚衰得复,气化得 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兼暖脾 土,温运水湿。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 脾,脾健湿利,使水气从小便而出,这正 是“脾喜燥恶湿”的临床应用;茯苓味甘 平补阳气,淡以利窍,甘以助阳,益脾逐 水,生津导气,两者为臣药。生姜辛而微 温,走而不守,宣肺温肺,既助附子温阳 祛寒,散溢于肌表之湿,又伍茯苓、白术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真武汤是传统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五味子、当归、白芍、川芎和郁金组成。

根据中医理论,真武汤主要用于调补心脏气血,安抚神经系统,治疗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失调、神经衰弱等症状。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真武汤的疗效,也体会到了它对患者的积极影响。

首先,真武汤能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失调的症状。

我曾经接诊了一位男性患者,他有着明显的心脏负荷过重的症状,如心悸、气短和胸闷等。

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真武汤后,明显感觉到心悸减轻,呼吸更加顺畅。

同时,他的心电图结果也显示出心脏功能有所改善。

这使我深信真武汤对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其次,真武汤对神经衰弱的患者具有安抚和缓解作用。

我遇到过一位女性患者,她之前因过度劳累和情绪压力导致神经衰弱的症状加重,如焦虑、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我给予她真武汤的治疗,她在短时间内就感受到了明显的好转。

她的焦虑情绪减轻,睡眠质量显著改善,逐渐恢复了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状态。

这让我更加坚信真武汤对于调节神经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真武汤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好。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真武汤的使用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多数患者在服用真武汤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头晕、恶心和呕吐等。

相反,他们普遍感到精神焕发,疲劳感减轻,提高了生活质量。

这使得真武汤成为了我治疗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的首选方剂。

总的来说,真武汤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

它对于改善心脏功能失调和调节神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使用真武汤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尤其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使用时,需遵循中医药的原则,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真武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统中医方剂,其应用范围广泛,特别适用于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的患者。

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以更好地发挥真武汤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刘渡舟真武汤春泽汤治疗水气凌心(风心病、心衰)医案经验

刘渡舟真武汤春泽汤治疗水气凌心(风心病、心衰)医案经验

刘渡⾈真武汤春泽汤治疗⽔⽓凌⼼(风⼼病、⼼衰)医案经验孙×,男,53岁。

1991年5⽉25⽇初诊。

患者有风湿性⼼脏病史。

近因外感风寒,病情加重。

⼼动悸、胸憋喘促,咳吐泡沫状⽩痰、量多,昼夜不能平卧,起则头眩。

四末厥冷、腹胀、⼩便短少,腰以下肿、按之凹陷不起。

⾷少呕恶、⼤便⼲结。

视其⼝唇青紫、⾯⾊黧⿊、⾆⽩滑、脉结。

西医诊为“风湿性⼼脏病,充⾎性⼼⼒衰竭,⼼功能Ⅳ级”。

刘⽼辨为⼼、脾、肾三脏阳虚阴盛⽽⽔寒不化之证,治当温阳利⽔。

⽅⽤真武汤加味。

附⼦10g、茯苓30g、⽣姜10g、⽩术10g、⽩芍10g、红⼈参6g、泽泻20g。

服三剂后,⼩便增多、咳嗽锐减、⼼悸腿肿见轻。

续⽤真武汤与苓桂术⽢汤合⽅,温补⼼、脾、肾三脏,扶阳利⽔。

附⼦12g、茯苓30g、⽣姜10g、⽩芍10g、⽩术12g、桂枝6g、炙⽢草10g、党参15g、泽泻15g、⼲姜6g。

服上⽅⼗余剂,⼩便⾃利,浮肿消退,⼼悸、胸闷等症已除,夜能平卧。

唯觉⼝渴,转⽅⽤“春泽汤”:党参15g、桂枝15g、茯苓30g、猪苓20g、泽泻20g、⽩术10g。

从此⽽病愈。

[按语]⽔为阴,其代谢过程必须经过肺、脾、肾三脏的⽓化功能,其中尤以肾⽓为关键。

若肺失宣降,不能通条⽔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湿;肾失开合,不能化⽓⾏⽔,则可导致⽔湿内停⽽发为⽔⽓病。

⽽三脏之中,因“肾主⽔”,“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聚⽔⽽成病。

本案为脾肾阳衰阴盛,⽔⽓不化,⽔寒之邪由下⽽上,从内⾄外,由表及⾥,或上或下,浩浩乎泛滥成灾。

若⽔⽓上凌于⼼,则见⼼悸动、胸憋闷;⽔随少阴经上射于肺,则咳嗽、痰多、不能平卧;⽔⽓上攻于胃,则呕吐⾷少;⽔饮上犯清窍,则头⽬眩晕;膀胱⽓化不利,则⼩便不畅。

治疗之法:⼀要温补肾阳,⼆须利其⽔邪。

真武汤功专扶阳消阴,驱寒镇⽔。

⽅中附⼦⾟热,下温肾阳,使⽔有所主;⽩术燥湿健脾,使⽔有所制;⽣姜宣散,佐附⼦以助阳,是主⽔之中⽽⼜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术以健脾,是制⽔之中⽽有利于⽔外出之功。

真武汤和风心病

真武汤和风心病

真武汤和风心病真武汤和风心病的故事。

风湿性心脏病常常表现为心慌气短、咳嗽和下肢浮肿,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严重者会晕厥,甚至带来猝死的危险。

现代医学认为这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愈后效果并不理想。

这么危急的重症为何一个只有7味药的中医小方就能化解呢风湿性心脏病表现:语气低微,腰酸腿软,嘴唇和面色青黑,心悸气短,一般心悸后会出汗多,汗后筋肉会有跳动感,头晕,休息不能平卧,咳嗽及下肢和脚浮肿,四肢清冷怕寒,尿少,后期会咳粉红色泡沫痰。

严重者会晕厥,劳累后会有心绞痛、夜间会突发呼吸困难。

原因:脾肾阳虚导致肾气化不利,造成水湿内停。

水湿不能下行,上冲于心,又致心脏瘀阻。

方法:温肾化水利尿通阳方子:张仲景《伤寒论》真武汤加减方真武汤:茯苓3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制附子10克。

下肢水肿加冬瓜皮30克。

头晕加泽泻30克。

如果腹泻者加炮姜10克。

如果嘴唇青黑,脸色也青,加丹参20克、红花10克、茜草9克。

气短胸闷加旋覆花20克。

冷汗多者加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炙黄芪10 克。

大便溏稀加灶心土120克,没有灶心土的加补骨脂10克。

如果颧骨有暗红加沙参15克、麦冬12 克、五味子10克。

如果舌苔发黄,可以加西洋参6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由于方中含有制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制附子先入锅熬一个小时,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制附子以10克为准,如果超出10克,需征得当地医生签字许可,没有签字许可不可私自提高剂量。

1、回复群友疑问:胃溃疡同时合并胃下垂,导致大便多日不通,吃任何通便药都无效。

回复:胃部久病,导致胃阳受损,胃无运作而下垂,胃内空虚,所以大便不通。

分两步治疗:第一步,用川芎15克、苏梗15 克、生姜15 克、桔梗20 克,这是一付,一付熬出两袋,中间间隔4个小时来服用。

第二步,黄芪10克、饴糖一勺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白芨20克。

医圣的著名方剂真武汤不仅治疗水肿还治疗这8种疾病

医圣的著名方剂真武汤不仅治疗水肿还治疗这8种疾病

医圣的著名方剂真武汤不仅治疗水肿还治疗这8种疾病真武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著名方剂。

是治疗水肿的方剂,由于效果不错,临床上比较常用。

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太阳病和少阴病,引起的水气。

真武为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

用真武的名字,是说明这个方剂,对水的作用比较好,犹如神助一样,药到病除。

在伤寒论有2个脉证都用到真武汤,以下是这2个情况。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患者发热没有痊愈,又出现心下悸的情况,头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

是因为患者的气随液脱,身体的气不能温养机体,身体有水气,就要用真武汤进行治疗。

患者的太阳病,汗法没有痊愈,是因为患者身体有水气停留,气化不利。

就要应用真武汤进行治疗,以恢复人体的正常气化,从而治疗太阳病的这个情况,就是太阳病伴有水气停留的情况。

2.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患有太阴病,出现了水气的情况,就要使用真武汤。

一般患者水的情况,出现在少阴病的4、5日。

患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是因为脾的运化功能说的损伤。

脾的运化功能损伤,就不能对水谷精微进行消化,就会出现自下利。

脾主四肢,脾的功能就会影响四肢的情况,就会出现四肢沉重疼痛的情况。

脾的功能失常,脾不通则痛,就会出现腹痛的症状。

肾中阳气虚衰,不能温化水气,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多,都是肾阳不能对水气温煦造成的。

要是水气上逆,到肺出现咳,到胃出现呕。

要是水气凌心,就会出现心悸。

要是水湿中阻,导致清阳不升,患者就会出现头眩症状。

这个时候就要使用真武汤进行治疗。

以上是伤寒论关于真武汤应用的2个情况。

这2个情况,但是因为阳气虚弱、水气停留引起的疾病。

太阳病的情况是患者有表证的情况,是说明疾病在表,患者可能有发热,也可能不发热。

一个千古名方——真武汤,祛寒镇水,治心跳慢,眩晕

一个千古名方——真武汤,祛寒镇水,治心跳慢,眩晕

一个千古名方——真武汤,祛寒镇水,治心跳慢,眩晕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又称玄武汤。

玄武为北方镇水之神,因本方有扶阳祛寒镇水之功,故名真武汤。

用于脾肾阳虚,气化不力,水湿内停之症。

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下无出路,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轻者四肢沉重,重者全身浮肿。

阳虚不能和煦身体,故恶寒肢冷,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阴寒凝结,血行瘀滞,腹痛拉肚子。

观舌质淡胖,舌苔白滑,摸脉,脉因气血不足而沉细,这些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征。

真武汤组成:茯苓、芍药、生姜、炮附子各9g,白术6g 。

水煎服。

本方运用颇多,比如治心动过缓与眩晕。

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

处方:红参10克制附子10克生黄芪2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瞩文火久煎1小时,取浓汁温服。

该患者断断续续服用真武汤加味近200剂遂至痊愈。

眩晕陈瑞春老师治疗柳某,时作眩晕。

发则眼前发黑,四肢不温,需饮热水方可平静。

诊见病者形体偏胖,面色青苍,四肢疲乏,大便稀软,脉细弱,舌淡润。

血压110/70mmHg。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炙甘草5克生黄芪20克灵磁石15克共5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症状有所改善,发作时间减少,每日1-2次。

其他病症未见好转,血压如前。

脉细弱,舌淡润。

拟用真武汤加味:制附子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白芍10克生黄芪20克远志10克灵磁石15克生姜3片,瞩其久煎,每日分两次服。

三诊,服前方10剂后,眩晕已止,精神好转,四肢温和,饮食正常,大便日一行,成形。

脉缓有力,舌薄润。

后用六君子汤,调理善后。

随访多年,身体健康。

真武汤。真武汤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少阴病,心肾两脏虚衰

真武汤。真武汤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少阴病,心肾两脏虚衰

真武汤。

真武汤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

少阴病,心肾两脏虚衰1、方证、病机真武汤本方是张仲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代表方剂。

《伤寒论》所载真武汤方证共两处,一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水气内动;一是少阴病,肾阳亏虚,水气内停。

两者其始虽不同,而其发病皆为阳虚水泛所致。

人体的水液代谢虽和多个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有关,但其中尤其与牌、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水之所制在脾,所主在肾。

《素问逆调论》谓“肾者水脏,主津液。

”今肾阳虚,气化失常,开合失司,故见小便不利等症。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附肿。

肼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除此,亦可引起水不化气,而见小便清长,尿量增多等症。

肾阳是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生化各脏腑组织器官。

脾阳根于肾阳,现肾阳虚衰,则脾阳亦不足。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虚不能运化,则水液停聚而为诸患,水淀溢于肌肤,故见肢体浮肿而沉重;水混流走肠间,“湿盛则濡泄”,故见下利,便溏。

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独之邪困郁清空,故见头眩头重。

寒湿凝结于里,水停气滞,故见腹痛。

水气上凌于心,则见心悸。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因表证发汗太过,则伤阳耗阴,阳气大虚,筋肉失养,经脉失于温煦,故见筋肉润动,站立不稳,震颤欲倒地等症。

总之,上述诸症的出现,是由于肾阳虚而导致脾阳亦虚,水温不运所致,脾肾阳虚是“本”,水气内停是“标”。

2、药证、鉴别本方是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而设。

治疗阳虚水停之证,应温补肾阳与利水渗湿结合运用。

方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峻补元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盖本品乃纯阳爆烈之品,其性善走,长于补命门真火,且能逐在里之寒邪。

正如《本草求真》卷1所云:“附子大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

凡一切沉寒瘤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张锡纯也指出:“附子味辛,性大热。

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心血管』处方:心衰、肾衰--真武汤加味(印会河))

『心血管』处方:心衰、肾衰--真武汤加味(印会河))

『心血管』处方:心衰、肾衰--真武汤加味(印会河))21 真武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方药组成] 茯苓30克,熟附片15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 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

功用:温肾化水。

[主要症状] 水肿重在下肢或在脐下,四肢清凉,心悸头眩,筋惕肉润,小便短少,动则气喘。

舌谈苔少,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因肾阳不足,不能化水为气而产生水肿,肾居下焦,故下肢为重;肾阳虚不能温布于四肢,故四肢清凉;水气内聚,心阳不得伸展故心悸;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人头故头眩,水气停渍于内,阳气不得通行故见筋惕肉润,水不化气,气不化水故尿少;肾虚不能纳气故动则气喘。

[适应证] 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加减法] 水肿甚者加冬瓜皮3O克,消水利尿;头晕甚者加泽泻3O克,以利水湿,通清阳。

[验案] 姜某,女,5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44581。

初诊:1990年10月29日主诉:心悸、气短27年。

病史:2O多年来心悸气短,稍动即甚,头目眩晕,脘痛胁胀,溲少肢肿,腰膝酸软,步履维艰。

近2个月来,肢冷恶寒,冷汗淋漓,纳食量少,大便溏薄。

检查:血沉:51 mm/小时:心电图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X线胸片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淤血。

超声心动图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获窄,左、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

两颧暗赤.肢冷多汗,唇甲觜绀。

舌质黯淡,苔少,脉虚细结代。

辨证:心肾阳虚t水气不化。

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心力衰竭Ⅱ度,心房纤颤。

治法:温阳化水。

处方:茯苓30克,熟附片24克,白芍1 5克,白术l2克,桂枝l2克,炙甘草1O克,煅龙牡各15克,沙参15克,麦冬l2克,五味子lO克,龙胆草1克,泽泻30克.灶心土l20克煎汤代水。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11月5目。

药后水肿稍减,尿量增加,食欲增进。

舌质黯淡,舌苔微黄,脉虚细结代再拟温阳利水,继续观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真武汤——心衰,水肿,心悸,胸闷,风心病127心衰水肿——路志正医案黄某,女性,51岁,2003年12月6日初诊。

肢体水肿15年,喘咳5年,加重1月。

患者15年前因双下肢轻度水肿、乏力,在某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1度心衰”,予地高辛、氢氯噻嗪等药治疗,病情好转。

近5年来病情日渐加重,每遇冬季寒冷天气发病,渐至全身水肿,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动则喘甚,每年需住院治疗以缓解病情。

1月前因受寒病情再次加重,肢体重度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咳吐大量泡沫稀痰,不能平卧。

再次住院,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重度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瘀血性肝硬化,肾功能不全'。

经治1月,病情未能控制,并下病危通知。

急邀路师会诊,症见全身重度水肿,大腿及以下俱肿,腹大如鼓,两颧暗红晦滞(二尖瓣面容),唇甲紫绀,极度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样清稀痰,语声低微、断续,畏寒肢冷,额上豆大汗出,手足冰冷至肘膝。

大便3日未行,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欲绝、至数难明。

路老云“此乃肾阳虚衰,寒水射肺之征,恐有阴阳离绝之兆,急宜温肾利水,泻肺平喘,以求挽救于万一”,即以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制附子10g(先煎),茯苓20g,生白术15g,白芍药12g,干姜10g,炒葶苈子15g(包),杏仁10g,人参15g,桂枝10g,五味子3g,炙甘草10g,大枣5枚。

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药后小便量渐增,水肿稍减,手足较前温暖,额上汗出即止。

既见效机,仍宗上法。

原方去干姜,加麦门冬10g,益母草20g,生姜10g。

再进5剂。

药后诸症悉减,休息时咳喘基本消失,仍动则喘甚,小便量多,大便日一行。

宗上方略有变化,共服30余剂水肿大减,仅下肢微肿,而腹水尽消,已能平卧,带上方药,出院回家调养。

1年后其丈夫告知,回家后遵医嘱继续服上方中药,原方稍有加减,病情稳定,已能做轻微家务。

[魏华,路洁,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运用脏腑相关理论救治心脑血管病经验举要.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69-1370]《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128心衰水肿——王付医案慢性心力衰竭(阳虚痰湿、水气浸淫证)刘某某,女,64岁。

主诉:有多年冠心病病史,3年前又出现右心衰,经诊治后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近1周因感冒而诱发心悸、水肿,即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全心衰竭,嘱其住院治疗,因其在3年前曾服用中药而取得良好效果,故又特来诊治。

刻诊:心悸,呼吸不畅,胸中拘紧,颜面及四肢水肿,形肥胖,头沉,手足不温,四肢沉重,动则气喘,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厚,脉沉弱。

中医辨证:阳虚痰湿、水气浸淫证。

治疗原则:补益阳气,温阳化水。

治疗方剂:真武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加味。

炙甘草6g,干姜5g,生川乌5g,人参3g,茯苓9g,白芍9g,生姜9g,白术6g,炮附子5克,薤白24 g,枳实15g,泽泻15g。

6剂,先以水浸泡约30分钟,然后以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胸中拘紧缓解,又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颜面水肿减轻,又以前方6剂继服。

四诊:诸症较前又有好转,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症得到有效控制。

为了巩固疗效,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服6g,每日3次服。

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王付经方医案》论:感冒诱发心悸与水肿者,典型的气不化水,上焦之壅塞也。

肺者,外达皮毛孔窍,内随胃降,外感内逆,则气不化水,本气之寒,则水不化气,气水不能互化也。

外感而上壅,合下寒而上侵,则上焦清虚之地,变为壅塞之阴实,则发心衰。

129风心病——邓铁涛医案患者,女,40岁,工人。

因心悸、气促、水肿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于1982年3月7日入院。

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史,20岁时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30岁孕产时开始出现心力衰竭,以后反复发作。

7天前因精神受刺激、失眠而症状加重。

经外院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近1周而未完全缓解。

目前患者自觉心悸不宁,胸前闷,喘促声怯,短气难续,面色苍白、晦暗,口唇、肢端轻度发绀,咳咯白色泡沫痰,小便频,下半身水肿,舌淡胖嫩、苔薄白,脉促沉细无力。

X线胸片:心脏向两侧扩大,搏动不规则,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

心电图:快速心房纤颤伴室内差异传导,左右心室肥大,心肌劳损。

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全心各房室均增大。

中医诊断:心悸、水肿、喘证,兼患瘢痕、悬饮。

中药曾用真武汤加减,每日1剂。

邓老认为本病为心脾肾阳气欲脱,血瘀水饮交结难解,本虚标实,当标本同治而以固本为要。

处方:高丽参注射液2ml入50%葡萄糖液4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或每日炖红参10g服;另用熟附子、茯苓、防己各10g,白芍、桂枝各12g,黄芪、丹参各30g,白术20g,炙甘草10g,生姜3片,每日1剂,上午水煎服,下午复渣再煎服;嘱暂停西药。

服药3日后,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ml肌内注射,每日2次。

用药1周后,病人小便量渐增至2000ml/d以上,水肿消退大半,精神较好,每餐进一小碗稀饭,心悸气促、肝区痛等明显减轻,可在病房内走动。

但夜晚失眠、梦多,觉心烦,心率90次/分,心律不齐,右胸腔还有积液,舌淡红仍暗、苔少,脉仍细促。

此乃胃气渐复,阳气能抵达四末,温化膀胱之佳象,但因利水过快,渐现心阴不足、心神不宁之象。

遂按上方减温阳利水药,加入益气养阴安神之品。

处方:党参、白术、白芍各10g,茯苓、酸枣仁、黄精各20g,麦冬12g,五味子9g,桂枝8g,丹参30g。

每日1剂。

另参须16g,每周炖服2-3次。

并督导病人饮食、生活忌宜。

病人出院后以此方加减服用,1个月后随诊,心率在安静时减少至每分钟80余次,仍心房纤颤,水肿全消退。

病情稳定,可从事较轻的家务劳动。

《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130风心病——赵锡武医案游某,男,24岁,未婚,河北人,会计。

3年来心悸气短,近7个月来症状尤甚,于1964年4月29日入院。

于1960年查体,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当时无自觉不适,仅在体力劳动后稍觉心悸,未曾治疗。

1961年以来,渐觉纳差,脘腹胀满,活动后心悸气短明显,同时出现下肢浮肿,遂于1962年在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

经治疗病情仍有反复发作,近因病情加重而来本院治疗。

既往史:有风湿关节疼痛史。

查体:自动体位,嘴唇发绀,巩膜黄染,结膜充血,咽红,扁桃体不肿大,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搏动明显,两肺底可闻干湿性哕音,心界向左右明显扩大,心尖冲动弥散,可触及震颤,心尖区可闻及皿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及N级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心率69次/分,肝右肋下8cm,压痛(+),脾触诊不满意,腹水征(+),下肢浮肿1度。

心电图:心房颤动,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肝功能:胆红素3.0mg/d,黄疸指数16单位,麝絮试验(-)、脑磷脂(-).x线摄片:二尖瓣型心脏,肺瘀血。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源性肝硬化,心力衰竭1度。

中医辨证:据脉证所见,系心肾阳虚,而证见心悸,脉结代;因挟血瘀,可见舌唇紫暗;因胸阳不宜,肺失肃降,故胸闷气短胸痛;心脾阳虚,肾阳不足而见尿短,下肢浮肿。

曾选用炙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联珠饮、消水圣愈汤等配伍应用,病情未见好转。

考虑到心下痞硬,舌质暗红,面色黎黑少华,脉结代,便少,认为本病实为心肾阳衰,兼有瘀血,故选用真武汤和去宛陈莝法施治,收到较好效果。

处方:附子9g,杭白芍30g,云苓18g,白术15g,生姜9g,肉桂(后下)6g,沉香(后下)6g,当归12g,红花12克,白茅根30g,藕节10枚。

上药服5剂后,症状改善,尿量由300~500m/d,增加至13001700ml/d,体重下降3kg,肝已缩小,硬度变软,心率:偶有心动过速。

心力衰竭情况明显好转,其后因附子暂时缺药,病情出现波动,经继用原方,病情又日趋好转。

病人出院时一般情况尚佳,活动后亦未见明显心悸,无咳喘,能平卧,腹水征(一),浮肿消失,肝由原肋下8cm缩小为3cm,说明本次心力衰竭又得到控制,心电图仍提示心房纤颤,出院后继续就诊。

摘自:朱世增,赵锡武论心脑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40-41.《经方治验心血管病》131风心病——颜德馨医案盛某,男,58岁。

1982年3月23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悸20余年,加剧1个月。

患者:夙有风湿性心脏病,病程已达20余年。

1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咳嗽,气促,咯痰不畅,痰中偶尔夹红,心悸神乏,口渴不欲饮,纳呆,下肢浮肿,四肢关节隐隐作痛。

经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转入中医科。

初诊:两颧色赤,咳嗽频作,咳痰不畅,心悸气促,动则尤甚,神萎乏力,胃纳不馨,下肢浮肿。

唇紫,舌胖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血脉失和,气滞为瘀。

气滞则肺失宣肃之权,故咳嗽上气、喘促并见;血瘀则心少统司之主,故心悸胸闷咯红。

病程已久,呈本虚标实之证。

拟温阳化瘀,平喘消肿。

处方:附子(先煎)9g,党参9g,泽泻9g,桂枝4.5g,白术9g,猪苓9g,茯苓9g,丹参15g,赤芍9g,牛膝9g,红花9g,降香2.4g,苏木9g,益母草30g.7剂。

3月30日二诊:进参附五苓法,切中病机。

两颧红气见退,气促渐平,下肢浮肿亦减其半,惟怔忡悸惕之象如故。

舌胖,苔白,脉小数。

阳虚血瘀,仍以温通为事。

处方:黄芪15g,当归9克,防己9g,川断9g,杜仲9克,海风藤9g,海桐皮9g,虎杖15g,地鳖虫4.5g,白芍9g,豨签草15g,木瓜9克,麦冬9克,90剂。

上方出入治疗3个月,脉痹呈苟安之局,心悸怔忡虽未发生,但口唇色紫,脉涩之象尚然。

气滞血瘀自非毕其功于一役,两方参差续服巩固,诸症随安。

原按:本病患者病程已久,病位在心,呈本虚标实之证,心阳虚衰,阳虚水泛,气机不利,运化失常而水肿。

故治以温运心阳,活血通脉,使心阳通畅,瘀血消除,心血得养。

在温阳基础上,加猪茯苓、白术、丹参等化气利水活血之品,使水湿去,瘀血通则久病得愈。

(摘自:屠执中、艾静,颜德馨临证实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论:像这种症,抓住主症,两颧色赤,下肢浮肿,脉沉细,这三点就能确诊了。

其它的证,都胃逆与脾陷证。

两颧色赤,则知下焦虚寒而阳弱。

下肢浮肿,则知有寒水泛滥,必土湿木郁。

而脉沉细者,则知阴寒之盛,可以确诊了。

132心悸胸闷——金克勤医案胡某,女,75岁。

2000年4月因出现不明原因消瘦,全身易出汗,激动,一般活动后自感心悸、胸闷、接气困难,继而出现双下肢踝部凹陷性浮肿等症状。

经检查:一般情况差,消瘦,心率120次/分,快慢强弱不一,双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素总量(T)、三碘甲状腺氨酸总量(TT)均超过参考值。

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颤动波,频率400次/分,QRS形态为室上性,P-R间期绝对不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