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专业名称信息安全技术
专业代码590208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就业面向
表1: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网络及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的信息安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技能,集成信息安全系统,熟练应用信息安全产品,具有信息安全维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面向是信息安全硬件或软件产品的安装调试、系统集成、售后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及客户服务等工作;或在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海关、企事业单位及公、检、法等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
二、培养规格
1.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计算机网络及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安全系统的集成和维护能力。
2.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职业态度):
(1)基本素质:
①英文文档的阅读能力。
②自我管理、学习和总结能力。
③熟练使用IT工具进行相关文档编写的能力。
④很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
⑤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⑥身心健康。
(2)基本知识:
①国家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知识。
③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
④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⑤数据库及数据库安全基本知识。
⑥操作系统系统安全基本知识。
⑦网络技术基本知识。
⑧信息安全基本知识。
(3)基本能力:
①有计算机操作(office 组件)基本能力。
②具有计算机组装维修基本能力。
③具有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安全配置能力。
④具有局域网组建基本能力。
⑤具有网络攻防技术基本能力。
⑥具有计算机病毒防范基本能力。
⑦具有路由和交换基本能力。
⑧具有信息安全产品配置与应用基本能力。
⑨具有系统运行安全与维护基本能力。
⑩具有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基本能力。
⑪具有安全扫描与风险评估的基本能力。
(4)职业态度:
①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的信息安全。
②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③努力工作,尽职尽责。
④发展自我,维护荣誉。
职业证书
表2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如:表2中1-5证书,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情况选择相关的厂商资格证书如:6-10等。
除此之外,在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如:网络攻防技术、病毒防御技术、信息安全产品配置与管理等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实训室情况选择相关的专项认证,作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补充。
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紧密结合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电子信息类教指委)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Ⅰ》中提出的“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及开发方法进行开发。
该方法以培养学生职业竞争力(以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职业态度支持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而构成)为导向,设计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其开发工作流程如下。
该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提出了“ABC三类课程”的概念。
其中:A类课程是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性课程。
B类课程为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性实践课程。
C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实践-理论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体系主要由ABC三类课程构成,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为主,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同时把基本素质和态度的培养贯穿始终,以保证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推进教学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全面的产学合作。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1、教学进程安排表3。
图1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表3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8
说明:
1.专业核心课程后以“*”标记,为必须开设课程;
2.建议第五学期至少安排12周课;
3.选修课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预留10-20学分,未在专业教学计划表中列出;
4.学时根据各学校的学分学时比自行折算。
9
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一、信息安全产品配置与应用
本课程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C类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安全系统的集成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各类安全产品的应用背景、工作原理、基本配置、设备维护及故障排除等基本知识,并学习信息安全工程项目施工流程、工程施工和验收标准。
安全设备包括:防火墙、IDS、VPN、安全网关、UTM、安全管理设备、无线安全设备、安全网闸等。
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将在实际的工程背景完成学习项目,项目步骤包括: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与用户沟通(或根据任务书描述),撰写用户需求报告;根据用户需求报告,进行信息安全系统规划,制定系统安全系统方案;按照规划方案,组织项目施工;对照用户需求,测试工程性能;工程验收,提出改进建议。
二、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本课程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C类课程)。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企业局域网的基本运维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对实际工程需求的分析,制定网络建设的方案,确定网络设备的选型,能正确配置网络设备,从而达到子网的规划、访问控制的实现、网间的互联,并参撰写规划的项目文档,使学生达到网络安全工程师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
理论知识包括:路由和数据包转发介绍、路由器的基本配置、静态路由协议、动态路由协议、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EIGRP、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SP、交换机基本概念和配置、虚拟局域网、VTP、STP、VLAN间路由、广域网技术、PPP、帧中继、网络安全、ACL等。
三、网络攻防实训
本课程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B类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网络防御技能。
学生需要了解网络攻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系统防护的基本方法,当前主流攻击的防御技术等。
学习内容包括:漏洞扫描的基本方法、防范远程控制攻击、防范木马攻击、防范网络嗅探与欺骗、防范缓冲区溢出攻击、cookies欺骗与防御技术、防范拒绝服务攻击、防范xss跨站脚本攻击、防范入侵数据库的web脚本攻击、系统基本防护技术。
四、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实训
本课程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B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主要培养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技能。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于各种常用网络操作系统、及其系统应用的安全设置,并给出相应的完全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系统能够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内容包括:Windows 安装配置安全、Windows账户设置安全、Windows数据安全、Windows网络应用安全、Windows应用服务安全、Windows系统软件限制安全、Windows安全分析配置、Windows注册表安全配置、Windows系统监控审核配置、Windows备份与恢复等。
五、信息安全基础
本课程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A类课程),主要学习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信息安全技术的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
主要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管理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的信息安全技术。
其中主要技术包括:密码学、信息隐藏技术、计
算机访问控制技术、计算机病毒防范、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设备、系统安全技术、应用安全技术、物理安全技术和规范等。
六、网络技术基础
本课程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A类课程),主要讲授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对网络技术有全面的了解,为今后学习路由交换知识、局域网组建技术打下理论基础。
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念、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局域网综合布线技术、互联网基础、因特网上的应用、广域网、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新技术等。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最低生师比建议为16:1。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应具备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教师任职资格,包括:具备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资格证书,信息安全师(二级)及同等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等,具有相当的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能力,较强的实训项目指导能力,热爱职业教育,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等。
在工程实践、工程管理类课程上建议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除了具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外,更要求具有要有较强的执教能力。
在专业核心课中专职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建议为1:1。
各类师资的要求如下:
1.专业核心课教师要求:
(1)学历:硕士研究生或以上。
(2)专业:信息安全类相关专业。
(3)技术职称:副高级或以上。
(4)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安全行业企业半年以上实践经历、或有信息安全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职称。
(5)工作态度:认真严谨、职业道德良好。
2.非专业限选课教师要求:
(1)学历:本科或以上。
(2)专业:信息安全类相关专业。
(3)技术职称:中级或以上。
(4)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安全类行业企业半年以上实践经历、或有信息安全工程师、网络安全管理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职称。
(5)工作态度:认真严谨、职业道德良好。
3.企业兼职教师要求
(1)学历:本科或以上。
(2)专业:信息安全类相关专业。
(3)技术职称:中级或以上。
(4)实践能力:具有所任课程相关的信息安全类行业企业工作经历2年以上。
工程师的技术职称。
(5)工作态度:认真严谨、职业道德良好。
(6)授课能力: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有授课技巧,并且热爱教育工作,最好有客户培训经验。
二、教学设施
要开设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必要的校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专业教学实训室见下表,其中,带*号的实训室是该专业开设时必须设置的实训室。
对于专业核心实训室可以结合本校情况,开设相关厂商的职业资格取证实训。
表4: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室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
学校要积极探索实践“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规范产学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双赢,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为确保各专业实训基地的规范性,对校外实训基地必须具备的条件制定出基本要求:
1.企业应是正式的法人单位,组织机构健全,领导和工作(或技术)人员素质高,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好。
2.所经营的业务和承担的职能与相应专业对口,并且在本地区的本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社会形象好。
3.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和相应的业务指导,并且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半年以上的企业。
(二)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网络远程学习条件和资源。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由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材选用近三年之内出版的教材,图书馆资料也应该及时更新。
对于网络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如:国家示范校,应按照国家资源库标准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料:具体包括:课程PPT,课程实验指导,课程项目指导,课程电子教材、课程重点、难点动画,课程习题,网络在线练习,课程在线考试、课程论坛等网络资源,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对于基本理论课,建议采用启发式授课方法,以讲授为主,并配合简单实验。
针对高职学生多采用案例法、推理法等,深入浅出的讲解理论知识,可制作图表或动画,易于学生理解;对于基本技能课程,采用训练考核的教学方法。
在讲清原理和方法基础上,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保证训练强度达到训练标准,实践能力达到技术标准。
可采用演示、分组辅导,需要提供较为详尽的训练指导、动画视频等演示资料;对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即:学习领域课程),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项目实施流程展开
教学,让学生间接学习工程项目经验。
项目教学法尽量配合小组教学法,可将学生分组教学,并在分组中分担不同的职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针对不同的课程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对基本理论知识性程课,建议采取理论考核的方法;对于基本技能的课程,采用实操考核的方法,根据学校情况结合行业标准进行考核,也可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课程体系范围;对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项目考核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项目分别考核,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和小组答辩的考核,锻炼学生的基本素质、职业态度和综合工作能力。
六、教学管理
高职生源可分为两类: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
两类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建议尽量分班教学。
如果不能做到,在教学管理中应该考虑各自特点,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
对已高中毕业的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力比较强,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在理论课程提高难度。
但他们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应该在操作技能的课程上增加课时量。
三校生在操作技能和先修课程上已经有3年的经验,因此在操作技能类的课程上应该提高难度,在初级或入门的内容减少课时,提高任务的复杂度,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尽管他们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但也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达到专业培养要求。
无论是高中毕业生还是三校生,也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当前高职教学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各校应将其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努力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探索。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的考试进入本科的信息安全专业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深造;也可以具有3年的工作经验之后参加CISP既“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的考试,CISP的英文为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简称CISP),CISP系经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实施国家认证。
系国家对信息安全人员资质的最高认可。
特别说明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是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的普适性要求,起指导作用。
各院校所开办的相关专业应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修订形成校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并实施教学。
这些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地方或行业对学校专业的具体人才需求;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际进展状态;学生、教师、实践教学环境、产学合作条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