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虚词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3文言文虚词教案
3文言文虚词教学目标1.熟记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意义及典型例句。
2.能根据语境判断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3.联系高考,明确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记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意义及典型例句。
难点:能根据语境判断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曾规定要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详见《考点通附录》),大体可作“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
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新课标《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二、考纲要求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考点透视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也有人把“所”“者”称为特殊代词。
古代汉语中“所”字结构有一个语义特征,那就是它与动词所组成的名词性短语多指受事,即动词涉及的对象,如“所闻”就是“听到的话”成语“所作所为”就是干的事情。
而指施事——即动作主体的,一般用“者”字结构,如“作者”指创作的人员,“言者”指说话的人。
关于代词,首先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是虚词考查的一个常设考点。
例题: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结构助词②某所.,而母立于兹处所,地方③求人可使报秦者.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④吴之民方痛心焉.代词,他⑤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代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等关系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断句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虚词课件(70张)
【参考译文】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 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 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 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 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把这件事让皇帝 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暗中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 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 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 惜不是谏官。”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之:它,代指木。然:这样。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那,代做法。
(4)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之:这。何:什么。
(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何:为什么。
(6)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哪里。
(8)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且:相当于“将”“将要”。
4.连词(4 题)
专题微评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
小题微练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连词,并加以解释。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乎】 (1)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PPT课件 图文
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表
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副词,“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副词,“暂且”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介词,引出
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
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
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表近
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称代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 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副词,“便、就”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和意义
•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 宴》) • 翻译:现在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板),我们 是被宰割者(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 • 翻译: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 攻打它呢? •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 翻译: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 被放逐呢?
(二)介词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动作、行为的 对象。可翻译为“对”,“向”。 •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 翻译: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 翻译:如姬向公子哭诉。
• 2.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 传》) • 翻译: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缶。 •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翻译: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祝寿。 •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 翻译: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
•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翻译:冰,是水变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 传》) • 翻译: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 •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 • 翻译:今天侯嬴帮助公子已经足够了。 •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 论》) • 翻译: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 桂林郡和象郡。 •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 • 翻译: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 以笑 他。
• 9.【为】
(一)动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文言虚词《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题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试说明》中明确的18个文言虚词: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且、则、而、乃、之、乎、者、也。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中的这两种题型,涉及并重点考查了“为”“以”“之”“其”“而”“者”“于”“乃”“因”等文言虚词。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本在熟知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在于明确其在句中的语境,技巧在于下面所讲的5种常用技法。
技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针对训练]1.(2014·重庆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
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
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
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
”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
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
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
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
群丐亦促之返焉。
(选自《虞初广志》卷八·记丐侠)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译文:(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译文:(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译文:解析:(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
(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
(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译为“是”;“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参考答案:(1)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2)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3)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参考译文]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来懋斋)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
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
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为了空摆设。
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
”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
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
”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
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
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
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
技法二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针对训练]2.(2016·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译文:(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译文:解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
(1)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
(2)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第二个“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为动词,译为“建造”,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所处句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第二个“以”也应为连词,译为“为了”;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一个“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第二个“者”和第二个“也”亦应是判断句的标志。
(3)句中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之”为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也应是此用法和意义;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而”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第二个“而”也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参考答案:(1)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
(2)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3)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
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
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
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
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
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
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
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
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
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技法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其词性,推断其意义。
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其意思可理解为“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可据此推知其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针对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羽尝为.流矢所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 然后此患乃.除耳失败乃.成功之母 C.⎩⎪⎨⎪⎧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D.⎩⎪⎨⎪⎧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视之,形若.土狗 解析:选D A 项,第一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句式,是介词,译为“被”;第二句中的“为”是动词,译为“治理”。
B 项,第一句中的“乃”是副词,译为“才”;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译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