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4期2009年8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 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27 N o .4
A ug .2009
收稿日期:2009204216
作者简介:钱宁(1972— ),女,一级播音员。
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钱 宁1
,王 晖
2
(1.常州电视台,江苏常州213003;2.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调查性报道的倾向性、独立性、故事性等,认为与西方调查性报道相比,
中国的调查性报道倾向性更突出,取材范围更广阔,传播机构相对独立,叙事方法更具表现力;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要想保持活力,必须与时俱进,增强整合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的作用。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倾向性;独立性;故事性
中图分类号:G 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09)04-0054-04 在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形态中,调查性报道是备受电视新闻工作者推崇的一种节目形态。目前,在美国乃至西方的新闻界,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客观性报道鼎足而立,成为主流流派之一。尽管直到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中才增设了“调查性报道”这一奖项,但是调查性报道的方式早已为众多记者使用,1972年的“水门事件”则把调查性报道的声誉推上了顶峰。
调查性报道因为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报纸再生的希望之星”。美国学者大卫・安得生和皮特・本杰明早在1975年就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编写组强调:“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需要花费时间的报道,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新闻日报》记者鲍伯・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我国学者张威说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揭秘的、深入的采访活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西方国家的调查性报道有两个普遍特点:一是报道内容多针对政府以及众多公共组
织的弊端;二是媒体在这种报道题材中彰显了其
独特的品格,要求报道的自主性。尽管调查性报道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尚属于探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色是既积累了一些可贵的报道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照西方调查性报道的两个特点,文章主要探讨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呈现出的状态及其本土特色。
一、倾向性更突出
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并不单纯地等同于西方新
闻界所定义的内容———“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并且“常聚焦于不义、丑闻和违法活动”。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西方某些资产阶级新闻学者不承认这种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他们提出“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提倡“客观主义”。他们在极力反对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的同时,又十分强调新闻价值说。然而,按照新闻价值理论,并不是任何事实都能够写成新闻报道,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写成新闻。因此新闻报道是必须加以选择的。既要选择,那么报道的倾向性就不可避免了。实际上,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的一些主观因素,如政治理论水平、新闻敏感性、写作能力、知识修养等等,这些都能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程度。
第4期钱宁,王晖: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说新闻报道没有倾向性而纯客观,其本身就是不客观的。我国公开承认我们的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我国选择新闻报道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新闻价值决定新闻事实值不值得报道;新闻政策则决定新闻允许不允许报道。这也可以说是新闻选择的“大倾向”。当新闻事实既具有新闻价值又符合新闻政策时,毫无疑问,这条新闻事实将会被采写报道。但是以什么样的角度去报道,又以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一新闻事实怎样评价,不同的新闻传播者往往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在新闻事实的采访和写作过程当中,新闻传播者自身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认识能力都会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表现着。新闻产生阶段,记者对各种事实信息进行选择、反映和加工制作,新闻传播阶段,编辑对种种新闻内容进行筛选、鉴别和修改剔除,新闻传播者的倾向性也就被无形地注入到了他们发布的信息当中,新闻报道因此兼有了新闻传播者的倾向性,而成了反映新闻传播者的倾向性的有形载体。
二、取材范围更广阔
西方媒体选取的题材主要涉及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经济机构、犯罪集团等领域的黑幕和内幕。中国的报道有着更深层次的新闻理念、新闻体制以及社会环境。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在表现非揭露性题材,即中性、正面题材方面同样可以大显身手。在西方,媒体本质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服务的,它们掌握在大的财团手中,追求商业利润是其终极目标。在中国,媒体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喉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任务。大量正面的、中性的题材需要记者去挖掘。
我国的电视媒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真实、客观、全面地记录和反映我们国家、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我国的电视台公有制的性质也决定了它不会像西方商业电视台一样把获取高额利润放在首位。中国的调查性报道除了调查一些部门和机构存在的问题之外,还要报道反映社会重大变革、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与整个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内容。这些内容,有负面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中性的和正面的内容。从全面、客观这一角度出发,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就不能只做或主要去做那些反映负面问题的报道。这其实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受众理念。
《新闻调查》前任制片人赛纳认为:“有真相可以探询的题材,无论是内幕调查还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探究,都可以进入调查性节目的选题范围。”所以不仅要选取人们关注的话题,一些起初人们不怎么关注的问题,也可能成为报道的对象。视受众为消费者,媒体可以纯粹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出发选取题材,那么一些潜在的,还未被大多数人关注的内容往往会被媒体遗漏或忽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栏目都充分体现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不同的内容取向。
《新闻调查》早在创办初期的1998年就提出了“广泛的大众关切度”这一标准,直到今天仍然选择这一标准,这也是我国调查性报道选择内容时最重要的标准。《新闻调查》在实践过程中也对调查性报道的内容有过相对明确的界定,1998年曾提出了三句话理念:重大新闻事件的背景全面深入、国计民生的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新闻背景下的故事一波三折。到了2000年,《新闻调查》又增加了“从人本的角度去透视人物、事件、时代、历史的相互关系,展示事件中的人物命运和心路历程的题材”。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新闻调查》不仅播出了像《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药品回扣内幕》、《南丹矿难内幕》等揭露内幕、黑幕的节目,同时也播出了像《眼球丢失的背后》、《婚礼后的诉讼》、《打工子弟学校》等揭示事物复杂状态的节目。直到现在,《新闻调查》还没有把题材界定到某些具体的领域,这种特色实质上是对西方调查性报道内容取向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内容取向不再局限于西方的“揭黑幕”的范围内,关注的领域更为广泛,显示出了调查性报道的中国特色。
三、传播机构相对独立
一直以来,国外学术界对我国的调查性报道提出怀疑,认为它没有独立的调查过程,总是在一些部门的配合下进行。其实我国媒体也具有相对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