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合集下载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第23卷第1期零陵学院学报 Vol. 23 No.1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Sep. 2002冯梦龙与晚明世风——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人 弋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 摘 要:这里展露的是冯梦龙个性放诞的一面:以妓女为友,以冶游为乐,尽情享受生活,游戏人生;对爱情的追求专一而执着,在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一曲悠长而凄清的动人悲歌。

 关键词:冯梦龙;畸人;晋人风度;狎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697(2002)01-0040-04“早岁才华众所惊”(文从简《冯犹龙》)的冯梦龙并不是一个死肯经书、专在八股文里耗费青春的腐儒诸生,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大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才子,明季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于名教之外。

”(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中叶放诞之习》),罗汝芳“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桎梏。

逾闲荡检,反道乱德。

莫此为甚”(《明史》卷224《杨时乔传》);梁辰鱼“斗酒清夜歌,白发拥吴姬”(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八引王伯稠诗);屠隆人青浦县令时饮酒赋诗,以仙令自许,后因与西宁侯宋世恩夫妇因纵淫而罢归,归乡纵情诗酒,以卖文为生,每在剧场阑入群优中作技( 参见〈明史〉卷288《屠隆传》及沈德潜《顾曲杂言》);袁于令少年时因与人争妓,竟至除名学籍,清初任荆州太守,府中惟闻棋声、曲声、牌声,后年逾七旬,还喜谈闺中事(参见《顾丹五笔记》,董含《三冈识略》);张岱自称“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琅擐文集》卷五《自作墓志名》);甚至当时在长洲县做知县的江盈科于自己的文集《雪涛阁外集》里公然写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

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

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

(《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

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

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

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

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

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

茅盾黄昏读后感

茅盾黄昏读后感

茅盾黄昏读后感茅盾的《黄昏》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冯梦龙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冯梦龙的一生为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奋斗和最终的失败,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小说中,冯梦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他在封建社会的庇护下接受了西方教育,自以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他却陷入了种种矛盾和困境中。

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却又无能为力地被卷入其中,最终走上了自私、堕落的道路。

冯梦龙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通过对冯梦龙的刻画,茅盾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冯梦龙所处的社会充满了欺诈、虚伪和道德沦丧。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道德,甚至不惜牺牲他人。

这种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让人感到绝望和无奈,也让人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除了对社会的揭露,茅盾在小说中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通过对冯梦龙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茅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冯梦龙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感到心酸和悲哀。

在现实的社会中,冯梦龙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去迎合社会的虚荣和功利。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也让人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黄昏》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小说,通过对冯梦龙的刻画,茅盾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不仅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弊病,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茅盾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让人深思和感慨。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社会的镜子,让人深刻地反思人性和社会的现实。

为什么要重新评价冯梦龙?

为什么要重新评价冯梦龙?

为什么要重新评价冯梦龙?冯梦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山大师,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家,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但是过去对冯梦龙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微观的具体问题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却在总体上,并未能实事求是地对冯梦龙的地位给以确当的评价。

本文用六维立体的思维方法,根据冯梦龙研究的成果,作宏观研究的创新尝试。

这些新的研究,关系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问题、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问题、文学评价的艺术标准问题、冯梦龙研究与文学观念的进步问题、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

一、对冯梦龙评价的历史变化在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是:冯梦龙的许多作品在封建社会中是离经叛道的,许多作品是被禁的。

他生前屡受封建文人的攻击,死后更遭诬谤诋毁。

所以在封建社会的文人眼中,他收集、记录、整理和创作的民间诗歌、许多优秀的话本小说、传奇戏曲等俗文学作品,根本不算文学,更不能登大雅之堂,完全被排斥于文学之外,故而在文学上是没有任何地位的。

20 世纪初,蔡元培最早提倡俗文学。

a“五四运动”以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俗文学家郑振铎、孙楷第等学者的著作,开始对冯梦龙作了较高的评价。

这是“五四运动”反封建的民主文学思想的表现。

在“五四运动”之后,冯梦龙的俗文学小说成为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品之一。

冯梦龙也以著名的“小说家”“俗文学大家”的身份受到了重视,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家。

有的学者开始重视冯梦龙收集记录的民歌《挂枝儿》《山歌》,并对其进行了整理、注解和再版的工作。

《挂枝儿》《山歌》是冯梦龙“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反封建的民间创作,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一部个人记录的伟大的民歌集。

[1]但是,当时人们还未能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在文学评价上,往往并不高,甚至认为那是社会下层市井小民低级的口头文学,被认为是格调低下的作品,算不得文学,当然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当代文学史家们大多对冯梦龙的总体评价并不高,更没有看到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用。

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

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理为情之范 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6摘要晚明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受到新兴观念的冲击,生活风尚的巨大变化和思想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特征。

作为晚明社会的知识分子,冯梦龙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变化,并通过其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全景。

情理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关系范畴,情理关系的缘起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情与理的关系在冯梦龙之前主要有以理节情、.主理抑情、崇情黜理三派。

时至冯梦龙,情与理的关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出现了情与理相互融合的趋势,冯梦龙一方面肯定情,肯定人情、人性,重视“情”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维护封建伦理,企图通过教化达到“导愚’’“适俗”的目的。

在冯梦龙的“三言”中,不管是婚恋题材、忠孝题材,还是商贾题材、释道题材,无不渗透着冯梦龙的情理融合观。

婚恋题材中,既主情,重互爱之情、崇两性之悦,又主理,宣扬封建礼教的守节及夫权思想,情理融合、浑然一体的婚恋展厅较为明显地呈现了出来;忠孝题材中,一方面呼吁发自内心的忠诚守义、平等互信,另一方面又难脱忠孝理念的窠臼;商贾题材中,在塑造了一系列与当时社会有着血肉联系的崭新的商人形象的同时,却也不能磨灭他对商人“末流”、商贾“贱业"的传统认识;释道题材中,一方面主情,描绘人性的复苏和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反对释道的禁欲主义,追求人类自然的情感欲求,另一方面主理,重视儒家传统道德及宗教的教化性,宣扬宿命、果报的劝诫思想,以期净化风俗民意。

自身的人生经历、明代的哲学思潮、晚明的市民社会,都对冯梦龙这样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青楼生涯、李贽等人的新思想以及市民阶层的觉醒,使得冯梦龙产生重情思想。

但冯梦龙在传统文化熏陶和严酷社会现实面前,又以文人“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劝善惩恶的礼教大旗。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摘要]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

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关键词]冯梦龙;矛盾思想;内涵;表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09)01-0072-05[收稿日期]2009-02-14[作者简介]霍省瑞(1981-),女,陕西绥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霍省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009年第1期总第65期No.1.2009Total No.65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晚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对人生与社会曾有焦灼的思考,提出“我欲立情教[1]”的大胆主张,并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2],显露出离经叛道的狂士锐气。

于是,研究者多取其“情教”思想加以阐释,且评价较高,甚至说它反封建、反圣学,具有启蒙思想的性质[3]。

事实上,冯梦龙以情施教的同时,不离名教的道德说教,浓浓的人性情感与明白无误的劝诫意图始终难解难分。

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一、“情教”与“名教”的界定“情教”一词,冯梦龙首次提出。

何谓“情教”?在诸多研究冯梦龙思想的学术讨论中争议颇多。

方胜提出,“情教”就是冯梦龙的“教化”论[4]。

游友基更细致地解释“情教观”的内容,就是用文艺等各种手段宣传情,推行社会教育[5]。

傅承洲则认为“冯梦龙提出的‘情教’就是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并将其与释道并称[6]。

冯梦龙情学思想探本

冯梦龙情学思想探本

第20卷第1期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0No.1 2002年2月Journal of Yuncheng College Feb.2002冯梦龙情学思想探本李双华¹(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09)摘要:冯梦龙的情教说是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

冯梦龙提出/情0的本体论,将/情0推到了至上的地位。

但情与理斗争,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

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

/情0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推翻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更换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

冯梦龙的情教说和尊情思潮都未能实现向近代思想的转换。

这是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都没能提供这种转换的条件。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自然人性;儒家伦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08(2002)01-0053-04明代中后期崛起的尊情思潮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前后继起的文学大家高举着/情0的大旗,使得明代的文坛异彩纷呈。

在这些文学大家中,冯梦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关键人物。

作为一个著名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是明代尊情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的/情教说0不仅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明代尊情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编纂的文学作品有许多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0,对/情0的推崇登峰造极。

他自称/多情欢喜如来0,并立志为情作史。

因此,人们往往将冯梦龙视为反对封建礼教的旗手,将其列入进步文学家之列,这当然不错。

然而深入观察又会发现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冯氏的情学思想时时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内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忠孝节义的说教俯拾即是。

这使喜欢划营垒,区分左中右的人感到困惑和难堪,只得用/时代局限0这个万能膏药贴上了事。

这其实是自欺欺人。

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时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探寻情教思想的真实内涵。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是以男女性爱为起点的。

论三言中两个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原因

论三言中两个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原因

论“三言"中两个女性形赵荣凤象的矛盾性及原因(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08)摘要:明代是一个充满着进步与守旧,启蒙与愚顽,思想解放与理学禁锢,人性觉醒与禁欲猖狂的对立与冲突的社会。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三言”中的部分女性形象在伦理道德的背后,在情爱的追求过程中。

往往只能陷入两难的迷茫,陷入一种无可逃遁的悲哀。

本文旨在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社会背景及作者意图的论述。

关键词:“三言”女性形象矛盾性被人誉为“全能”通俗文学家的冯梦龙“因贾人之请”(《古今小说序》),纂辑创作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1624年刊行)、《警世通言》(1624年刊行)、《醒世恒言》(1627年刊行),即小说史家所称的“三育”,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三言”的题材极其广泛,几乎涉及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反映了生活的各个侧面,这些作品汇成一股强大的文学巨流,冲击着正统封建文艺的统治地位。

“三言”以“情教说”为基础.充分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量女性形象的塑造,投射了作家深沉的理性思考和对人欲问题的深切关注。

我们看到大量女性形象在婚恋自由、情爱自主、欲望张扬等方面有着空前解放的行为表现。

然而我们又同时看到.她们虽用一片真情追求自己的幸福,但行动的归宿往往止于礼教,作者总是陷在既倡真情又要“止乎礼仪”的矛盾之中,这似乎给我们透出另一种信息,即女性的追求得以实现的基础仍是社会传统的伦理规范。

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首先确定了女性的依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是对女性的人身定位。

女性在“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卷四《梁夫人》按记)的婚姻原则之下,必须遵循既有的礼仪而不可“越轨”。

冯梦龙从他的人欲观和教化目的出发,提出了“男女相悦成婚”的新观点。

肯定了“真情”的重要。

但同时又肯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方式的合理性.从而造成“三言”中女性既对自主婚姻大胆追求,又处处表现出矛盾与内疚的心态,由此看到作者对女性情爱追求中的欲望表现虽多有肯定.但最终总是以传统的伦理规范来评判其欲望展现的合理性与破坏性。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作品特点与文化价值研究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作品特点与文化价值研究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作品特点与文化价值研究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下面是对于“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1.1 概述冯梦龙是明代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冯梦龙的作品数量丰富,在各个文体领域都有所涉及,其中《喻世明言》是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

他作品中充满着幽默风趣、讽刺调侃以及深沉思考等多种元素,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魅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如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将介绍冯梦龙的作品特点,包括文学风格、主题内容和表达手法等方面;其次,将探讨冯梦龙作品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主要集中在反映社会风貌、揭示人性与道德以及传承经典文化等方面;然后,将阐述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途径,包括文献调研、冯梦龙手稿与遗物研究以及其他研究方法和途径;最后,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冯梦龙作品的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对明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并探讨他的作品如何反映社会风貌、揭示人性与道德以及传承经典文化。

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途径的介绍,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冯梦龙及其作品提供参考。

最终,期望能够全面认识并评价冯梦龙的作品,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并为后人提供有益启示。

2. 冯梦龙的作品特点2.1 文学风格冯梦龙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他常常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幽默讽刺来调剂作品中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愉快轻松之感。

其次,冯梦龙的作品风格独特且多样化。

他既能写出浪漫诗意的文字,又能写出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性的散文。

无论是小说、戏曲还是其他文体,他都能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展现不同角色、情节以及主题。

此外,冯梦龙作品中常见反讽、讥讽等修辞手法。

冯梦龙文学思想探源

冯梦龙文学思想探源
第11卷第3期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Vol.11 No.3 2021年6月 Journal of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Jun.2021
二、王阳明“心学”对冯梦龙的影响 冯梦龙的后期作品更多偏向于王阳明的“致良知”,不仅讲求“真情”,还注重“知行合 一”,可见王阳明“心学”对冯梦龙的影响。 第一,“心即理”影响了冯梦龙的文学观。王阳明作为儒家思想哲学化的重要代表,他提出 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8]13-14等重要命题,对世界本源、社会道德、人性等进行了 考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和文学界。王阳明思想不仅影响了冯梦龙的人生道 路,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体系。冯梦龙极力推崇王阳明的军事才能、办案 才能与治国之道等,在《古今谭概》《智囊》等中辑录了15个王阳明故事,他还在晚年创作了《皇 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生靖乱录》,书中写到“国朝道学公论,必以阳明先生为第一”[7]3,歌颂了王 阳明的丰功伟绩,极力推崇王阳明的“心学”,冯梦龙的文学作品也因此具有了“心外无理,心外 无物”[8]13的唯心主义观点。如在《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开篇入诗即写到:“莫 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 冯 [5]14 梦龙向往修心养性达到成 己成圣境界的超脱由此可见一斑。庄子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则表达了其独特的生死观和“心即 理”的哲学思想。 第二,冯梦龙的醒世思想与王阳明的救世思想具有同质性。“致良知”被世人认为是王阳明救 世醒世的一剂良药。王阳明在不同的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对“良知”进行不同的阐释,所谓“良 知”,可以说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先天赋予的、不假外求的、人人具备的 主观存在。具体指是非善恶之心、孝悌恻隐之心、真诚辞让之心、忠君爱国之心等。“致良知”即 在实际行动中保持良知不为私欲所遮蔽、自觉自愿践行知行合一的道德规范。冯梦龙的醒世思想是 认为自己可以通过通俗小说的劝诫,从而达到教人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效果。二者所宣扬的基 本思想原则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冯梦龙的文学思想里,更强调文学的情感作用,“致良知” 表现为对“情真”的崇尚。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卖油郎秦重朴实忠厚,又有一种异于常人的 向往和追求,无疑是古代文学世界中难得一见的一个人物形象。作品不仅正面表现了秦重的“良 知”,而且通过邢权、老鸨的猥琐卑鄙反衬出秦重那光芒耀眼的“良知”。《醒世恒言》卷十二 《佛印师四调琴娘》中佛印更是“致良知”量身定制的艺术形象,体现了冯梦龙教化劝善的思想。 冯梦龙的“致良知”还体现在一些“小人物”,如商人、小手工业者的身上。他们有情有义、济困 扶危、诚信不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养蚕人施复和朱恩,一 个拾金不昧、分毫不取,一个知恩图报、济人之危,两人友爱互助,结下了兄弟般情谊。由此可见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和冯梦龙“以文教化”理念之间的同质性。 第三,王阳明强调个体价值,主张用独立的批判意识认识世界,促进了冯梦龙文学主体意识 的初步觉醒。明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活跃,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王阳明、李贽、 徐渭为代表的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英雄式人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备受时 人的推崇。冯梦龙通俗小说的情教思想正是王阳明“心学”影响下的产物,强调个体价值。在《情 史》中,冯梦龙大胆宣扬“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化。生生而不灭,由

从“三言”看冯梦龙情教与道德说教的思想矛盾

从“三言”看冯梦龙情教与道德说教的思想矛盾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5 2 期 20 0 6年 1 0月
德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z o ie st o r a fDe h uUn v r iy
VO . 2, . I 2 NO 5
Oc., 0 6 t 2 0
从“ 言’ 冯梦 龙 情 教 与 道 德 说 教 的思 想 矛 盾 三 ’ 看
冯 梦龙 是 明代 杰 出的通俗 文学 家 , 他编 纂的“ 三
在 争吵 中借机 说 出 自己 的姓 名 、 龄 、 址 、 婚 等 年 住 未 详 细情况 , 表达 对 范二郎 的爱慕 。耳 熟 能详 的《 来 杜
十 娘怒 沉百 宝箱 》 中的 杜 十娘 则 一 心 追 求纯 真 的爱
言” 表着我 国古 代 话 本 小说 的最 高 成 就 。“ 言 ” 代 三
龙 的教化论 , 情 ” 用“ 教诲 诸 众 生 。他 编 纂 “ 言 ” 三 就 是 出于 这种 目的 , 借 “ 女 之 真 情 , 名 教 之 伪 要 男 发
二 郎 的婚 姻气 愤 而“ ” 死 。而 李 甲也是 害怕 父母 的反
对, 无情地 背 叛 了杜 十娘 , 得杜 十娘 饮恨 江 中。此 使 外, 冯梦龙 还 强 调 妇 女 从 一 而终 的 观 念 , 要 订 了 只
共有 1 0篇作 品 。数 量 如 此繁 多 , 分 又是 改 编 自 2 部 前人 作 品, 思想 难 免 复 杂 , 不 乏 有 矛 盾 之处 , 其 且 最 突 出的就是 他所 提倡 的情教与 道德 说教 的矛盾 。 众所周 知 , 梦龙 是 “ 教 ” 冯 情 的倡 导 者 , 在 《 他 情

史序 》 明确 提 出了“ 情教” 主张 , 说 :我欲 立 里 立 的 他 “

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文学思想-最新资料

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文学思想-最新资料

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文学思想明清两代是小说空前繁盛的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小说不仅广泛流行于间阎百姓之中,而且受到了一批著名文人的关注,对长篇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批评尤为多见.短篇小说在明代末年,也渐成繁盛之势,最具代表性的当是冯梦龙所编的“三言”和凌蒙初所编的“二拍”,他们对民间通俗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搜集、整理、刊行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同时,在评点及其序跋中也表达了他们的小说理论,在这方面,冯梦龙堪称代表.合称“三言”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冯梦龙的代表作,可以说,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是靠“三言”确立的。

一、“三言”中的商人观明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和手工业日趋发达。

冯梦龙“三言”中的商业,商人观。

与传统儒家所信奉的,“重农轻商,轻财重义”。

强调的“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很不不同。

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

“三言”中不少作品,冯梦龙都把商人、手工业者作为正面人物。

把商人行为,手工业经济活动作为不可缺少的正当经济活动加以肯定,他热情地描写了人们的经商活动。

表现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称羡和追逐,甚至在一些篇章中还描写了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全过程。

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刘小官雌雄兄弟)中,作者写刘奇、刘方开设布店发财。

肯定了小酒店主人的急公好义,赞扬了小商人崇尚信义。

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汪革办铸铁作坊,开酤酒致富。

《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描绘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歌颂了施复和朱恩这两个手工业者之间的友谊和互助。

二、“三言”中的妇女观冯梦龙作为通俗文学家和小说理论家,首次提出了“情教观”的文艺思想。

“三言”的编纂及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无不反映他对真情的追求和通过真情教诲众生、改良社会的目的。

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妇女形象,并通过女性主题的开拓,揭露纲常名教及封建制度抹煞人性,践踏妇女尊严的本质和罪行。

略论冯梦龙的通俗小说观

略论冯梦龙的通俗小说观

略论冯梦龙的通俗小说观【摘要】:文章从冯梦龙对通俗小说文体独立性的认识,对虚构问题和接受效果的考虑三方面对其通俗小说观做出探讨,以期找寻出他对通俗小说观念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冯梦龙; 通俗小说观在西方文论中,小说一般划归”叙事虚构作品”,以形象和情节来表现世界,并渗入作者的主观创造。

在中国却是”史”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重史学经典性,注重”实录”。

小说是”小道”,”是以君子弗为也”(孔子语),为上层士大夫所鄙弃的文体。

因此,即使早期史学著作中略带”小说”特征的,也文史不分,”实录”而排斥虚构。

因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小说家为提高其地位,千方百计把小说往史上靠拢,这样,就有了”补史之余”、”补史之阙”等说法。

汉代就有了此倾向,如:刘歆《西京杂记》序明确说,抄出《西京杂记》目的就是”以裨《汉书》之阙”,希望借史学来提高其文体地位。

明代长篇通俗小说兴起,小说家和理论家更迫切希望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冯梦龙力撰通俗小说,其通俗小说观与上述”实录”、”补史”的观点是有区别的。

他认为:通俗小说做为下层市民喜爱的形式,应有自己的特点,区别于经典的史传文化。

必须寻找不同的生成方式,以此竭力消解史传文化的社会影响。

作品人物、叙事视角、叙述方式和叙述语言等各方面,都必须更贴近市民。

从以下方面来具体分析:第一,冯梦龙对通俗小说文体独立性的认识。

冯梦龙《古今小说·序》已正式使用了”通俗小说”一词,这是”通俗小说”一词在我国的首次使用。

他认为小说作为一种大众文体,就是要通俗,其通俗化最首要的便是形式的通俗化,而通俗化的形式又来自观念的变化。

他说:”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多而里耳少,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古今小说·序》)这段话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形式上的通俗,它提出的是一个文体问题。

在中国文学传统观念中,通俗和高雅之间的界限黑白分明:”雅”为”正”,以礼、乐、诗、书为内核,因而成为主流文化,与史官文化合流;俗文化则以民众的意识为内核,渗透的是下层民众的趣味,处于附庸地位。

冯梦龙的文学观

冯梦龙的文学观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强调情感和反对虚伪方面1。

冯梦龙认为,文学应该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反对虚伪。

他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化意义1。

在冯梦龙的文学观中,他强调了自然、自由和个性化的创作方式,主张文学应该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反对刻板的文学规范和约束。

同时,他也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表现,认为自然与人性相通,文学应该体现出这种精神内涵1。

总之,冯梦龙的文学观强调情感、反对虚伪、注重自然与个性化的创作方式,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三言”妓女形象看冯梦龙情教观的矛盾性

从“三言”妓女形象看冯梦龙情教观的矛盾性
一旦贞节被质疑,礼教规训下的女性唯一能 做出的反抗便是以死明志,关盼盼也不例外。当 她发现白居易还另有讽诗,意志瞬间瓦解。这首
收稿日期:2017 05 16 作者简介:陶(1994 ),女,江西九江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 24—
《全唐诗话》卷六《张封建妓》又增添了白乐天诗 讽盼盼,盼 盼 不 食 而 卒 的 情 节。 至 《丽 情 集 · 燕 子楼》,由 守 节 发 展 到 死 节 的 情 节 基 本 定 型。 在 “三言”中,故事情节又有了新变,“除钱舍人遇鬼 的神话部分不论外,叙述盼盼生前事,和小传颇有 出入。如说盼盼得白诗,欲坠楼自杀,侍女劝她, 一死于张公何益,且老母何人侍养?遂止。(《宋 元戏文辑佚·许盼盼燕子楼》)”[2]357冯梦龙还续 写了结局,增加了关盼盼鬼魂与钱希白相遇并得 到钱舍人题诗的情节,强化了关盼盼的贞洁之志。
(一)倡导情贞又赞美贞节观念 冯梦龙倡导的情教观首推情贞,强调情感层 面上的忠贞不二,而与情贞相对的贞节观念却是 礼教层面上的从一而终。冯梦龙在实际创作过程 中并没有始终如一贯彻他所倡导的情贞,很多时 候他不自觉地赞美妇女的节烈行为,站到了情教 观的对立面。 《钱舍人题诗 燕 子 楼 》中 的 主 人 公 关 盼 盼 便 是这样一个节烈妓女。关盼盼燕子楼的故事流传 已久,最早 见 于 白 居 易 《燕 子 楼 序 》,叙 张 尚 书 的 家妓关 盼 盼 念 旧 爱 而 守 节,居 燕 子 楼 十 余 载。
盾性的根源在于冯梦龙试图调和情与理,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这与冯梦龙受儒学思想、尊情思潮的双重
影响有关。
关键词:三言;妓女形象;情教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试论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矛盾性在女性形象中的显现

试论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矛盾性在女性形象中的显现

试论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矛盾性在女性形象中的显现关薇【摘要】冯梦龙在"三言"中塑造了诸多的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教"思想。

一方面,作者希望以呼唤个性自由为出发点来肯定女性的爱情追求;另一方面,却又不自觉地显现出对理性规范的妥协。

这是时代赋予文人的矛盾的创作观。

%Feng Menglong shaped many female figures in SAN YAN,which reflected his idea of "affective education" at different views.On the one hand,he hoped to agree the female' love pursuit with the beginning of calling for individual freedom;on the other hand,it was appeared that he unconsciously came to terms with rational standard.That is the literati's contradictory concept on literary creation the age caused.【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2(017)001【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情教;女性;爱情观;妥协【作者】关薇【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对文学的发展来说,晚明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以男权为中心的主流话语模式仍然在文坛蔚为壮观,众多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崇尚程朱理学规范,宣扬贞节观念的主题。

然而,与此相对,明代中期开始,思想界诞生了以“王学”为代表的思想解放潮流。

他们强调“本心”,以此触发人对于自己本心的发现,而情感也会随之沸腾起来,冲击理学的堤岸。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幽默与社会批判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幽默与社会批判

冯梦龙的生平与背景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瑶卿,号东篱,是明代末期著名的作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冯梦龙对于幽默和社会批评有着特别的天赋和兴趣,成为了明代文学界的一股新风。

冯梦龙的幽默风格
冯梦龙以他独特的幽默风格在文学界扬名。

他经常使用夸张、讽刺和戏谑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观察。

他善于运用白话文,并且常常揭示出人们生活中隐藏在背后或被忽略掉的笑料和荒诞之处。

冯梦龙写作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警世通言》。

这部作品由一系列寓言故事构成,通过讲述各种不同情节下发生的奇闻轶事来传递他对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思考。

这些故事既有深刻之处也有幽默之处,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读者思考和反思。

冯梦龙的社会批判
冯梦龙不仅在他的幽默作品中批评社会,还有一些其他作品也涉及到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批评。

他针对贪污、权力腐败和道德沦丧等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并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尖锐批判。

这些故事以嘲笑、挖苦和讽刺来呈现出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的弊病和丑态。

通过这种方式,冯梦龙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鼓励人们勇于改变。

结论
冯梦龙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作品中融入幽默元素来批评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希望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冯梦龙的作品在明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幽默与社会批判的精神将继续为我们所铭记和传承。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1. 引言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小说家,以其《喻世明言》等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还对情感、婚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对冯梦龙的情学观念进行论析,探讨其对人际关系、婚姻观念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2. 情学观念的形成冯梦龙生活在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冯梦龙开始思考人际关系、婚姻以及情感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其中包含着欺骗、背叛、利用等因素。

他试图通过小说来揭示这些问题,并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和警醒。

3. 人际关系与情感冯梦龙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

他通过对各种角色的刻画,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利益、权力等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喻世明言》中,他揭示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朋友之间的背叛等现象。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更让人们深思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4. 婚姻观念与道德伦理冯梦龙在他的作品中也对婚姻观念和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婚姻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其中既包含着爱情和感情因素,也存在着家族、社会等各种利益考量。

他通过对男女主角以及其他配角的塑造,展示了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同时,他还强调了道德伦理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认为诚信、忠诚等美德是维系婚姻关系的基石。

5. 冯梦龙情学观念的现实意义冯梦龙的情学观念不仅对于当时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也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他通过揭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提醒人们警惕欺骗、背叛等问题。

他通过探讨婚姻观念和道德伦理,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处理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维系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幸福婚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6. 结论冯梦龙是一位深思熟虑、富有洞察力的作家,他以其特有的方式揭示了人际关系、婚姻观念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并将这些观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

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关键词]冯梦龙;矛盾思想;内涵;表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09)01-0072-05[收稿日期]2009-02-14[作者简介]霍省瑞(1981-),女,陕西绥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霍省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009年第1期总第65期No.1.2009Total No.65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晚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对人生与社会曾有焦灼的思考,提出“我欲立情教[1]”的大胆主张,并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2],显露出离经叛道的狂士锐气。

于是,研究者多取其“情教”思想加以阐释,且评价较高,甚至说它反封建、反圣学,具有启蒙思想的性质[3]。

事实上,冯梦龙以情施教的同时,不离名教的道德说教,浓浓的人性情感与明白无误的劝诫意图始终难解难分。

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一、“情教”与“名教”的界定“情教”一词,冯梦龙首次提出。

何谓“情教”?在诸多研究冯梦龙思想的学术讨论中争议颇多。

方胜提出,“情教”就是冯梦龙的“教化”论[4]。

游友基更细致地解释“情教观”的内容,就是用文艺等各种手段宣传情,推行社会教育[5]。

傅承洲则认为“冯梦龙提出的‘情教’就是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并将其与释道并称[6]。

实际上,冯梦龙在《情史》[5]序及该书的系列评语中,对其进行了集中表述。

“教诲诸众生”已表明“情教”思想的宗旨,进一步则表述为“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7]。

可见,冯梦龙试图将世间万般“情”作为教化众生的基点,同时又将之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基本手段,他努力通过情感而施行道德教化,用情感去感化人,以期将人类世界变成井然有序的人间天堂。

简言之,“情教”就是冯梦龙以情施教的教化理论。

“名教”一词,从现存史料看,最早见于《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

”[8]嵇康《释私论》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9]。

此后,被许多史籍文献广泛使用,冯梦龙也喊出“发名教之伪药”的时代宣言。

何为“名教”?古今学者亦对其多加阐释。

东晋袁宏《后汉纪》指出:“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

”[10]南朝郑鲜之亦说:“名教大极,忠孝而已。

”[11]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明确谈到:“故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

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反,此两者之不同,明白已甚。

”[12]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又认为:“所谓名教乃是因名立教,其中包括政治制度、人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等等。

”[13]以上诸种阐释总体上体现了一种倾向性,即将“名教”与“儒家”相等同,前者似乎成了后者的代名词。

冯梦龙试图突破的“名教”,亦是以名为教,不出忠孝节义等儒家所宣扬的伦理规范和道德2009年第1期霍省瑞: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准则。

二、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对立统一冯梦龙欲“立情教”而“发名教之伪药”,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试图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重视情感的作用,但并未突破儒家所标榜的名教范畴,最终没能实现美好理想。

相反,在其言行中表现出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情教与名教思想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其“情教”思想,亦表现为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对立统一,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一)情教与名教在逻辑起点上对立冯梦龙试图以情感而施行教化,无疑极大地发挥了情感的作用。

他在《情史·序》云:“又尝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

”“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

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

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

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

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

”[14]冯梦龙看来,情是教化的逻辑起点,是万物的本源,是人生的根本法则,是维系人际关系、人类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纽带。

凭借情感施行天下国家的普遍准则,人类社会将春意盎然。

冯梦龙的情教理想是一个温馨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里维系社会等级制度的不是冷冰冰的道德说教,而是以情为本的真情感化。

名教思想则不同,它不是靠情感,而是“以名为教”,是从正名定分的道德伦理出发来进行教化,以定名分、立名目、称名号、制名节的宗教等级制度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为逻辑起点。

儒家历来重视宣讲式的道德教化,认为人只有获得丰富的道德知识,方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由此产生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

于是,名教思想就依靠理性的宣传力量,试图通过对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那一套系统理论进行宣讲,对已经成为维系社会基本准则的道德进行说教,在人们内心建立牢固的道德防线。

名教让人在自知自觉的理性支配下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自觉约束自我行为,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从而达到教化众生、纯洁人伦的宗旨。

(二)情教与名教在逻辑终点上同旨冯梦龙《情史·序》明确表述了情教思想的逻辑终点:“虽事专男女,未尽雅驯,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

”[15]情教的旨归是教化,用情感来淳化社会,感化民众。

他还将情感极度泛化,“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

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16],将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统统纳入情的范畴,这更是在向名教纲常伦理靠拢。

可见,冯梦龙情教思想所维护的,仍是既定的封建社会秩序。

他“立情教”并非要启蒙人性,张扬个性,而是为儒家礼教寻求更合适的理论依据。

他志在于三纲五常中灌注情感因子,把“情”作为基点与内容,使盗贼不作,奸宄不起,以达到重振纲纪的目的。

由此,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就明显地表现出逻辑终点的同旨性,情教以情施教,感化众生;名教以名为教,教化众生。

二者取途虽殊而归趋同一。

不仅如此,在冯梦龙看来,名教与情感还可以统一。

《情史·情贞类叙》云:“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

……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

”[17]他指出“忠孝节烈”是道理上的事情,是外在于人的为社会需要而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而愿意履行这些规范是人情感上的选择和意愿,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诉求。

只有从情出发而执行的礼教才合理,无情之理是难以实现的。

可见,冯梦龙并不认为情感与名教有根本性冲突,而肯定二者的统一性,统一的基础是从至情上做起,出自真情地、自觉自愿地履行忠孝节义。

(三)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深刻内涵冯梦龙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借男女之真情”不可能彻底“发名教之伪药”,情教思想不可能解决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因为情感与名教永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存在。

放纵情感,率性而为,必然会导致不受道德约束,不被名教所羁缚,这怎么可能不与要求人们严守社会规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呢?如果严格遵守那一套封建伦理道德,那么生机勃勃的情感又怎么可能避免不遭到礼教的残酷扼杀呢?冯梦龙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种矛盾的存在,所以在他的思想里,并未将情教和名教看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认为“六经皆以情教也”[18],肯定了二者统一同旨的一面。

在他看来,“以情施教”是以否定外在的道德教化为始,复以实现伦理纲常为终,以情为外在形式,以教为本质内容。

他试图用“以情施教”代替“以名为教”,并不是对“名教”的简单否定,而是从情本论角度为其名教思想寻求根据,进行论证。

这样,就把对情感的关注导入了对教化的探索,实则旨在补修名教,净化名教。

换句话说,从情教的角度诠释名教,而归结为对名教的认同与尊崇,人性与封建礼教实现了自然的契合。

需要指出的是,冯梦龙试图以真情设计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却走向了名教。

虽然他有努力调和情73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感与名教的良好愿望,但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是显而易见的。

他强调的“情教”始终陷入“名教”束缚,找不到真正可靠的落脚点,提不出科学的新思想,无法与封建道德体系相抗衡。

当然,对于他的矛盾思想,不该单纯以“进步”或“落后”的标签来做定性评价。

他思想的矛盾不是新与旧的矛盾,而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他只是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化框架内,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

三、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表征冯梦龙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归于同旨,似乎在理论层面上解决了二者的矛盾。

但在现实生活中,连他自己也陷入了矛盾困境。

他既提倡爱情至上,提出“情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又为封建礼教的深入人心而摇旗呐喊;既张扬人的情感个性,热情传播平等、自由、博爱的种子,又不失时机地对市民大众“导愚适俗”,进行“天理”说教,压抑人的真情本性[19]。

诸种矛盾,集中表现在他的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这也是其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具体表征。

(一)主情与服理的矛盾婚恋观冯梦龙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在他的婚恋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毫无疑问,冯梦龙对于爱情婚姻的态度,首先具有反封建性。

《情史·序》云:“《易》尊夫妇,《诗》有《关雎》。

”[20]这是对男女情爱的经典文本范式的推崇,也足以证明其观念中对人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追求幸福合理性的肯定。

不仅肯定男女爱情,他还主张平等互爱,提倡“以情许人”,肯定自主择偶的婚姻权利。

他在《情史·情迹类》“选婿窗”后评语中提出“男女相悦昏(婚),此良法也”[21],要求情投意合和情感共鸣。

更有甚者,冯梦龙还把旧式包办婚姻作为一种“制度”加以反对。

他说:“夫闺阁之幽姿,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

婿之贤不肖,盲以听焉。

……而随风为沾泥之絮,岂不惜哉!”[22]可见,冯梦龙就婚恋问题,强调情爱自由,婚姻自主,排斥门第、金钱、权势等外在因素的牵制和影响。

他不仅对封建婚姻制度中“门当户对”加以反对、批判,而且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造成妇女悲惨命运的根源,予以否定。

在当时,冯氏能有如此之论,确实是惊世骇俗的了。

冯梦龙提出让青年自己择偶,择偶时要重才德而轻相貌,重情感而轻门第,这对实现男女自由结合,无疑有积极作用,是其婚恋观中最为光彩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