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编辑理念探析.

合集下载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赵秀丽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赵秀丽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赵秀丽作者:王学东来源:《出版科学》2015年第06期[摘要] 冯梦龙编纂的汇编作品《情史》具有分门别类、体例清晰,题材广泛、全面客观,文字优雅、详略得当,强调出处、以真感人,评传结合、凸显主观性等特点,深深打上了“情主人”的烙印。

[关键词]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6-0114-05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ilation of Qing Shi by Feng MenglongZhao Xiuli Wang Xuedong(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443002)[Abstract] Qing Shi is a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compiled by Feng Menglong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zed by its appropriate classification,well-designed format and style, detailed reference to the origin of the stories, combination of narration and commentary and so on. All these features show the keen devotion of the “narrator of love stories”.[Key words] Feng Menglong Qing Sh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ilation冯楚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著述甚丰。

浅析三言中士人的诚信观

浅析三言中士人的诚信观

浅析"三言"中士人的诚信观浅析"三言"中士人的诚信观浅析“三言”中士人的诚信观“三言”是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编纂、创作而成的,它不仅折射出晚明社会的各个横截面,而且还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学观。

冯梦龙特别强调小说的通俗性和教育性。

他想通过小说劝诫和教育世人。

冯梦龙作为一个极有才学却仕途不顺的士人中的一员,他在小说中必然渗透着所处时代的士人在交往中的甜蜜与艰辛。

晚明时期的士人是市民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冯梦龙笔下士人虽不全是生活在明代,但其身上必然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历史转折时期。

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阶层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处在转型期的士子也不例外。

特别是传统的诚信观念,他们一方面被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所牵制,另一方面又受到晚明时期新思潮的冲击。

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士子展现了具有时代性又兼有个体性的特点。

本文将从士子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交往中的所体现的诚信观念:一是知恩图报,二是舍生取义,三是见利忘义。

探究士人的思想境界,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也让读者看见更加鲜活的明代图景。

近年来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研究与开拓,“三言”的研究成果丰硕。

尤其是在冯梦龙情教思想和女性形象方面的研究作品甚多。

随着明代“士农工商”地位的不断变化,“三言”中商人形象的研究颇受当代诸多学者的关注,晚明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地位的提升,诸多学者对“三言”中商人地位提升的研究也有了新突破。

在婚恋问题以及西方理论的运用上也有很大的进展,前人对“三言”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

相对这些研究成果,关于“三言”中士人诚信观的研究较少,这从另一个方面也给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研究空间。

一、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与“三言”中士人的思想(一)王学左派提倡人性解放明中叶,社会极端矛盾。

“诈之变日深,而廉耻道尽,其不至于率兽食人而人相食者几希矣!” 由于皇帝的昏庸,官吏的腐败,土地的兼并,农民的破产,大批流民拥入城市,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一种浅析“三言”中士人的诚信观为封建社会所未曾有过的资本主义因素悄然出现。

从冯梦龙编著“三言”看编辑如何发挥主体性

从冯梦龙编著“三言”看编辑如何发挥主体性

作者: 张国芳
作者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110-11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9期
主题词: 冯梦龙;“三言”;编辑主体性
摘要:在纂辑"三言"的过程中,冯梦龙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具体体现在业务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思想倾向性、创造性、社会责任感等几方面。

在现代社会,广大编辑工作者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自身思想的培养、由文字编辑向策划编辑转型、提升编辑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修炼自身,更好地发挥编辑的主体性作用,产生更多优秀的作品。

冯梦龙“三言”编辑思想及策略研究

冯梦龙“三言”编辑思想及策略研究

冯梦龙“三言”编辑思想及策略研究
陈丽妍;赵小艳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12)5
【摘要】明代图书出版事业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公认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天启之后,出版业更是盛极一时,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问世,是冯梦龙应商贾之请进行编纂的结果。

“三言”的成功在于冯梦龙在编纂过程中精准地捕捉到受众的心理和需求。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始于德国,80年代中期传到中国,并引起学界的强烈反响。

该理论强调读者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其中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交融”等核心理论与“三言”中体现出的冯梦龙的编辑思想不谋而合。

本文尝试用接受美学理论,排除政治经济等若干外在因素,仅从编辑与读者的单线双向关系这一维度展开,旨在对冯梦龙编辑思想及编辑策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陈丽妍;赵小艳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中文系;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1
【相关文献】
1.从《挂枝儿》的辑评看冯梦龙的编辑思想
2.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略谈冯梦龙通俗读物的编辑思想
3.冯梦龙与晚明世风--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4.
冯梦龙的情学观——冯梦龙启蒙主义思想片论之一5.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的编辑思想及其特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梦龙《智囊》编纂体例探析

冯梦龙《智囊》编纂体例探析
朝( ) 宋 刘义 庆 的《 世说新 语》, 就小 说编 辑 的方 法
取有关 “ ” 智 的故事 10 30余则 , 按照十部分类编 纂 , 部 前有 叙 言 , 每 每卷 都 有评 论 , 少 条 目后还 不 有评论和按语。书中不仅保存 了许多在其它地方 看不到的冯梦龙的政治 、 哲学和文学等见解 , 而且 其规模最大, 评语最多, 思想精深 , 堪称我国古代 最大规模的智慧专题文言小说总集。从中国古代 小说史上来看 ,智囊》 《 的文学价值和贡献不容忽
收稿 日期 :2 1 O 3 0 1一 6— O 壤金项 目: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 重点研究课题“ 梦/ 《 冯 4 错嶷》= (0 l S K 2 D 。 三 [ 究” 2 1F S 0 Z ) i J f 作者简介 :房躁信, 安徽安庆人 , 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男, 阜 文学硕士 。
从编辑学的角度就《 智囊》 编纂体例作简要探析 。


《 智囊》 体例渊源及特点
《 智囊》 作为专取古今智慧计谋 之事的文言 小说总集 , 其体例是分门别类 , 以类相从 , 条贯故
事, 条别 篇 目, 附评 语 , 间 各类 前 有 总叙 、 引语 , 有 书中每部 前有 “ 子 日” 冯 总叙 和 引语 , 明本部 内 说 容 旨趣及 分类标 准 。这种 小说体 例其 实并非 冯 氏
Fe 2 2 b.01
VO. 1 NO 1 13 .
冯 梦 龙 《 囊》编 纂 体 例 探 析 智
房 辟 信
( 阳师范学院 文学 院, 安徽 阜 阜I 26 4 ) ¥ 30 1 1

要 :冯梦龙文言小说总集《 智囊》 编排体 例在继 承小说类书分类编排方法 的基础上 , 为主题 , 具有取材 以智 不仅

例谈冯梦龙民间文学作品的编辑思想

例谈冯梦龙民间文学作品的编辑思想

例谈冯梦龙民间文学作品的编辑思想作者:葛宏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冯梦龙是明代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杰出编辑家。

他重视民间文学,主张作品应抒发民众的“真情”,他忠实记录、悉心评注、力求保持民间作品原貌以及作品要“适俗”即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的编辑思想,对当代民间文学作品、大众文化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冯梦龙民间文学编辑思想明代是古代图书编撰的兴盛时期,涌现出了宋濂、杨慎、李贽、徐光启、胡应麟、冯梦龙、毛晋、宋应星等一批图书编撰家,冯梦龙(1574——1646)是其中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杰出的编辑家。

他凭借丰厚的文字修养和文学造诣,采集、编印并拟作民歌与俗曲,整理和撰写民间戏曲、剧本,改写、创作短篇白话小说及长篇历史演义,编定出版了“三言”、《山歌》、《挂枝儿》、《古今谭概》、《新平妖传》、《新列国志》、《笑府》、《广笑府》、《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等作品。

除了影响最大的“三言”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歌集《山歌》《挂枝儿》,集中体现了冯梦龙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作品的编辑思想,对现代大众文化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重视民间文学,视民歌为“民间性情之响”明代中后期,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江南城镇普遍兴起,市民文人阶层产生,俗文学繁兴。

冯梦龙既是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传统意识的传统文人,又是当时具有市民意识的市民文人的代表。

由于早年曾有“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的经历,使他和下层人民生活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作品尤其是民歌小调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仕途不通后,冯梦龙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俗文学的搜集、编订、出版上,晚年仍孜孜不倦,继续从事小说创作和戏曲整理研究工作。

冯梦龙的通俗文学思想深受李贽和公安派的影响,他认为传统的诗文满足着上层文人的精神生活,通俗文学则适应了平民百姓的艺术欣赏要求。

他把出自田夫野竖之口的文学作品视之为真文学,把缙绅学士所津津乐道的视之为假文学。

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

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理为情之范 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6摘要晚明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受到新兴观念的冲击,生活风尚的巨大变化和思想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特征。

作为晚明社会的知识分子,冯梦龙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变化,并通过其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全景。

情理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关系范畴,情理关系的缘起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情与理的关系在冯梦龙之前主要有以理节情、.主理抑情、崇情黜理三派。

时至冯梦龙,情与理的关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出现了情与理相互融合的趋势,冯梦龙一方面肯定情,肯定人情、人性,重视“情”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维护封建伦理,企图通过教化达到“导愚’’“适俗”的目的。

在冯梦龙的“三言”中,不管是婚恋题材、忠孝题材,还是商贾题材、释道题材,无不渗透着冯梦龙的情理融合观。

婚恋题材中,既主情,重互爱之情、崇两性之悦,又主理,宣扬封建礼教的守节及夫权思想,情理融合、浑然一体的婚恋展厅较为明显地呈现了出来;忠孝题材中,一方面呼吁发自内心的忠诚守义、平等互信,另一方面又难脱忠孝理念的窠臼;商贾题材中,在塑造了一系列与当时社会有着血肉联系的崭新的商人形象的同时,却也不能磨灭他对商人“末流”、商贾“贱业"的传统认识;释道题材中,一方面主情,描绘人性的复苏和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反对释道的禁欲主义,追求人类自然的情感欲求,另一方面主理,重视儒家传统道德及宗教的教化性,宣扬宿命、果报的劝诫思想,以期净化风俗民意。

自身的人生经历、明代的哲学思潮、晚明的市民社会,都对冯梦龙这样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青楼生涯、李贽等人的新思想以及市民阶层的觉醒,使得冯梦龙产生重情思想。

但冯梦龙在传统文化熏陶和严酷社会现实面前,又以文人“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劝善惩恶的礼教大旗。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摘要]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

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关键词]冯梦龙;矛盾思想;内涵;表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09)01-0072-05[收稿日期]2009-02-14[作者简介]霍省瑞(1981-),女,陕西绥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霍省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009年第1期总第65期No.1.2009Total No.65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晚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对人生与社会曾有焦灼的思考,提出“我欲立情教[1]”的大胆主张,并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2],显露出离经叛道的狂士锐气。

于是,研究者多取其“情教”思想加以阐释,且评价较高,甚至说它反封建、反圣学,具有启蒙思想的性质[3]。

事实上,冯梦龙以情施教的同时,不离名教的道德说教,浓浓的人性情感与明白无误的劝诫意图始终难解难分。

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一、“情教”与“名教”的界定“情教”一词,冯梦龙首次提出。

何谓“情教”?在诸多研究冯梦龙思想的学术讨论中争议颇多。

方胜提出,“情教”就是冯梦龙的“教化”论[4]。

游友基更细致地解释“情教观”的内容,就是用文艺等各种手段宣传情,推行社会教育[5]。

傅承洲则认为“冯梦龙提出的‘情教’就是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并将其与释道并称[6]。

试论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试论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试论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作者:许凌云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4期摘要:冯梦龙认为通俗文学居“六经国史之辅”,主张通俗文学应当“情真”,做到“谐于里耳”,从而达到以情教人的效果。

《卖油郎独占花魁》收录于冯梦龙“三言”之一的《醒世恒言》第三卷中,是“三言”中艺术水准较高的一篇。

该小说叙事真切、语言通俗,充分反映了冯梦龙关于通俗文学创作的艺术主张。

冯梦龙的“情真”说、通俗化、“情教”说之间联系紧密。

本文以《卖油郎独占花魁》文本为根据,分析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各主张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冯梦龙是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生活的晚明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长期压抑在心底的欲望开始萌动。

左派王学强烈冲击着宋明理学,冯梦龙深受李卓吾思想的影响,针对“存天理,灭人欲”等禁欲主义观点,提出“情真”说,认为“话得真切动人”,要求通俗文学符合大众审美情趣。

后来,他进一步提出“情教”说,将“情”视为具有教化作用的工具。

他的文学思想在“三言”中都有所体现。

1 “情真”说——“话得真切动人”“情真”说是冯梦龙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真”,就是通俗小说在为文时须表现世俗生活中真切的情感,不刻意夸张也不虚伪。

“真”对艺术创作来说十分重要,“王国维认为‘真’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1]。

对于“情”的界限,冯梦龙在《情史序》中也作出了解释,他写到,“又常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2]。

可知,冯梦龙认为“情”不只局限于男女私情,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普遍情感,贞、义、孝等无所不包。

“凡人皆有七情六欲,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3],冯梦龙通过细心体察,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三言”视域中的冯梦龙创作观略论

“三言”视域中的冯梦龙创作观略论

念, 有一 个广 大 的消 费群体 , 那 么他 的作 品就应 该写 消 费者也 就是 市 民所 关 心 的事 情 , 采 用 他们 喜 闻乐
见 的言语 方式 。冯 入 于文心 , 宋人 通俗 , 谐 于里耳 。
的追逐 , 那么, 编 撰者 与 出版 商就不 能 不考虑 编撰 出 版 的文 学 图书其 作 为 商 品 消 费 的受 众 层 面 , 这 说 明

“ 隐在 读 者 ” 论
“ 三言” 的创作 , 既 有 冯 氏 本 人 的 主 观 因素 , 又
有 隐在读 者 的阅读 接受 因素 。众 所 周 知 , “ 三言” 作 为通 俗文 学 的代表 , 洋 溢着 浓郁 的市 民思 想情 趣 , 而
话 本 小说 的主要读 者 正好是 广 大市 民 阶层 , 因此 , 冯
“ 三言 ” , 即《 警世 通 言 》 、 《 喻 世 明言 》 、 《 醒 世 恒 言》 三部 短 篇小 说集 的合 称 。 “ 三 言” 收录 通俗 小 说

读者 阶层 , 把握 时代 潮 流与风 标 , 凸显 广大 市 民阶层 的理 想认 同 与价 值 观 念 。而 稍加 探 查 , 冯 氏不 难 发 现, 这 股潮 流 与风标 正是 新 兴 的商 业 与 商人 阶层 铸
“ 三言 " 视 域 中 的冯 梦 龙创 作 观 略论
金 军 华
( 南 阳理 工学 院文 法学 院

河南 南 阳
4 7 3 0 0 6 )
要: 冯梦龙编撰 的“ 三言” 在 中 国通 俗 小 说 史 上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在 儒 家 正 统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 冯 氏在 编 撰 过 程
视 野 。商业 活 动 的流动性 和 商人群 体 审美需求 的提

浅析“三言·序”中冯梦龙的小说批评理论

浅析“三言·序”中冯梦龙的小说批评理论

浅析“三言·序”中冯梦龙的小说批评理论作者:叶俊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叶俊莉(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四川西昌 615000)摘要:明代后期文学家冯梦龙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经过加工编撰而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他的小说批评理论主要见于为“三言”所做的三篇序言。

在“三言”序言中,冯梦龙归纳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历程,指出了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强调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探讨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并注重小说的教化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从而建构起他较为系统的小说批评理论。

关键词:“三言”序言;冯梦龙;小说批评理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122-02冯梦龙(1574~1646)是明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思想受市民意识和以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文学思潮的影响,重视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故毕生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小说方面,他广泛收集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经过加工编撰而成“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为“三言”做了3篇序言:署名绿天馆主人的《古今小说序》(《古今小说》为《喻世明言》初名)、署名无碍居士的《警世通言序》、署名可一居士的《醒世恒言序》。

3篇序虽说署名不一,但一般认为即为编者冯梦龙本人。

颜廷军指出,“据小说史家孙楷第、郑振铎、陆树仑及日本学者盐谷温等的考证,‘三言’序都出自冯梦龙之手”[1]。

在“三言”序言中,冯梦龙归纳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历程,指出了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强调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探讨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并注重小说的教化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从而建构起他较为系统的小说批评理论。

论冯梦龙对话本的编撰

论冯梦龙对话本的编撰

吊诸葛》
又不



譬川 萧垛 贬霸 王 》 写 的 是 历 史 人 物 显 灵之 事
离奇 古怪 荒诞不 经
,

既无



,




,
合 同 文 字记 》


苏 长公章 台柳 传 》
,


曹 伯明错 勘 赃记 》



阴驾积善 》 诸篇
,
则故 事 简
,

情 节混 乱 而 又 不合理
也 不符合
,

情真

孝经
》、
论语

其 感 人 未 必 如是 之 捷且 深



三言》


贵 州 文 史丛 刊
,
的 目的 很明确

是为 了


喻世




警世



醒世
” 。
这和

清平 山堂

所刻


雨 窗》


长 灯》

随航 》


献 枕》

解 闲》


醒梦 》 六个 集 子 把小说作 为 雨 窗寂寞
,
长夜无 聊时 消闲解 闷 之
起 不到 教育作 用
也 没有 收入
,

三言


为 了更好 地起到 教育 作 用
`
冯 梦龙还 要求作 品 通 俗易懂
,

原生态花儿文本保护刍议——从冯梦龙和他的《山歌》谈起

原生态花儿文本保护刍议——从冯梦龙和他的《山歌》谈起

原生态花儿文本保护刍议———从冯梦龙和他的《山歌》谈起杨生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指导中心,青海西宁810008)摘要: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编辑了在江南流传的《山歌》。

其编辑、编辑原则和编辑方法,对原生态花儿文本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文出原生态花儿文本的保护,一是尊重客观存在,不可随意删改;二是注意编排细节,适合民众;三是采用多种评注,解读文化习俗。

关键词:民间音乐;花儿研究;花儿;文本;保护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7)01-0049-06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以来,沉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

这些文化瑰宝能够传承至今,必然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在当今学术界崇尚“洋为中用”的时候,我们不妨“古为今用”,来探讨原生态花儿文本的保护问题,可能更适合国情,更贴近实际。

下面,就以冯梦龙编辑《山歌》为例,谈一些自己对文本保护的认识。

一、冯梦龙是如何编辑民歌的冯梦龙,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苏州市)人,生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名门,与兄冯梦桂、弟冯梦雄,并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除写诗文外,主要致力于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的编纂写作。

他的诗歌已失传,有30种著作得以传世,其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此“三言”与凌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此外他还为中国文化贡献了《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烈女演义》《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著作。

其忘年交王挺,对他的评价是“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足见冯梦龙学识之渊博。

冯梦龙十分推崇李卓吾,敢于冲破传统观念。

《情史》卷一《总评》中提出:“世作者简介:杨生顺(1973-),男,藏族,青海湟中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的编辑思想及其特色

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的编辑思想及其特色

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的编辑思想及其特色作者:冯文开王娟张保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4期摘要:本文对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的编辑思想作了一定的解读,希图准确地概括出其民歌观、编辑理念及其特色,且对其辑录的民歌具有的学术价值给予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冯梦龙民歌编辑思想明代图书编撰中涌现出许多非常优秀的编辑家,其中以冯梦龙最为突出。

冯梦龙编辑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古今谭概》《笑府》《山歌》《挂枝儿》等许多通俗文学作品。

他编辑整理的作品以“三言”最为成功,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素为学界重视。

与《古今谭概》《笑府》《山歌》《挂枝儿》等相较,中国学人对“三言”的研究也最为透彻,而对冯梦龙编辑整理的其他作品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得多。

一、对民歌价值的肯定明代文人的艺术趣味渐趋世俗化,他们十分欣赏与推崇民歌,沈德符、范濂、顾启元、袁宏道、王骥德、凌漾初等都对明代难登大雅之堂的民歌另眼相看,给予较高的评价。

如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二五《时尚小令》云:“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

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脾。

”[1]王骥德在《曲律》卷三《杂论上》道:“盖北之《打枣竿》与吴人之《山歌》,不必文士,皆北里之侠或闺阃之秀,以无意得之,犹诗《郑》《卫》诸风,修《大雅》者反不能作也。

”[1]不但如此,许多明代文人还模仿民歌创作了许多仿民歌的作品。

借鉴民间曲调《锁南枝》,金銮创作了《风情戏嘲》。

刘效祖曾创作《锁南枝》100首,现存可见约有16首作品,他还运用《挂枝儿》的曲调创作了许多诗歌。

赵南星的《芳茹园乐府》也有许多诗歌是模仿民歌创作的。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里对金銮、刘效祖、赵南星仿民歌创作的具体作品作了重点介绍和简要评述。

[1]现在能够阅读到的最早明代民歌集是成化年间金台鲁氏编辑出版的《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四种。

论冯梦龙“三言”的中和之美

论冯梦龙“三言”的中和之美

内容摘要:冯梦龙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此种独特的思想形式直接促成了“三言”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中和之美。

主要体现在:“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形式两方面,之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关键词:三言中和之美儒雅情俗调适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一、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冯梦龙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明代中晚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以道德信条为基础的国家统治机器迅速显出它的脆弱性。

旧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实质上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瓦解。

在这种供广大听众消闲取乐的世俗小说由宋元时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为江湖河海,由口头的说唱文学发展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

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

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冯梦龙的三言

冯梦龙的三言

冯梦龙的三言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引证解释1. 三句话。

《左传·昭公十四年》:“ 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

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

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宽鲁国,晋不为颇。

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乎?”《吕氏春秋·慎小》:“ 齐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羣臣皆说。

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

” 高诱注:“是三言也。

”《宋史·苏轼传》:“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

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2. 三个字。

《战国策·齐策一》:“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 郭靖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3. 指三言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

”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

”4. 指明冯梦龙纂辑的'三种短篇小说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已而有‘三言’。

‘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三即《醒世恒言》。

”5.指庄子的三种创作手法。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梦龙编辑理念探析摘要:冯梦龙编辑思想的宏观架构由三个方面构成;“导恿”是冯梦龙编辑图书的宗旨与目的,“适俗”则是其所采用的必然策略与图书得以传播的必要手段;“传之而可久”的传世意识则构成高品质图书得以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三个方面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关键词:三言;导恿;适俗;传之而可久冯梦龙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通俗文学的搜集、编订、出版的编辑家。

他曾鼓励书坊重价购刻《金瓶梅》,增补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

他创作过戏曲《双雄记》、《万事足》,并改编过他人多种剧本,合而称为《墨憨斋定本传奇》。

他编辑刊印民间歌谣集《挂枝儿》和《山歌》,编纂《太平广记钞》、《古今谭概》、《智囊》、《情史》等等。

而这其中,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三言”的编撰。

以“三言”的编撰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把握冯梦龙编辑思想的宏观架构,这便是《醒世恒言序》所言:“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一“导愚”——鲜明的编辑宗旨明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旧有的道德体系面临瓦解,礼俗风习较之传统大有变异,消费意识日趋膨胀,奢靡之风日益弥漫,思想情感日渐解放。

处于当下的冯梦龙具有独特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他是生活在市民之中具有市民意识的市民文人;另一方面他更是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传统意识的传统文人,其内心深处始终把儒家经世济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在第一位,诚如《中兴实录叙》所言:“余草莽老臣,抚心世道非一日矣。

”这一点始终深刻影响着冯梦龙对编辑文化功能的认识并且进而决定着他的编辑活动。

中国古代早期编辑家、儒家思想的代表孔丘,其编辑思想的核心即是“垂世立教”,即通过编辑著作,从而为世人垂范,为社会立教。

对冯梦龙而言,他同样是以弘道精神,形成了自己编纂“三言”的一家之说。

从“三言”的命名与序言来看,冯梦龙将编辑小说看作一种传播之道,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

在他看来,小说与《六经》、《国史》、佛道二教一样,皆是可以向人们灌输忠孝节义思想的工具,他说,“崇儒之代,不废二教,亦谓导愚适俗,或有籍焉。

以二教为儒之辅可也,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醒世恒言序》)“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警世通言序》)。

基于对编辑文化功能的认识,冯梦龙确定了自己的编辑宗旨。

这一点在《醒世恒言序》中表达最为清晰: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

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辞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此《醒世恒言》四十种所以继《明言》、《通言》而刻也。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

传之而可久。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正是其宗旨所在。

所谓“导愚”,即是冯梦龙要通过“三言”表达自己针砭时弊、改良政治的愿望,并藉此“开拓民心,相劝行善”,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古今小说序》),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衍庆堂本《警世通言》识语亦有言曰:“斟刻出自平平阁主人手授,非警世劝俗之语,不敢滥人,庶几木铎老人之遗意,或亦士君子所不弃也。

”此等话语均说明了冯梦龙是以“导愚”、教化民众为编辑宗旨和目的。

在此基础之上,冯梦龙带着文化批判的责任感,以学术的眼光,拈出“情教”理论。

冯梦龙视“情”为其文艺观的一个重要部分,“情教”以内在的“情”而不是外在的“礼”,以顺从人性的自然而不是受规则的强迫来作忠、孝之事。

他主张“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叙山歌》),强调情感在艺术中的渗透力。

以此为切入点,冯梦龙对通俗读物进行了筛选,要求所编辑的内容“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以求“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警世通言序》)。

凌蒙初在其《拍案惊奇序》中明白指出:“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着良规,一破今时陋习。

”这可说是冯梦龙“导愚”宗旨的最好注脚,他希望以图书为载体,实现教化功能。

二“适俗”——精准的编辑策略怎样才能使起到“导愚”的作用呢?在冯梦龙看来,其前提是作品必须为读者所广泛接受;而要为读者接受,所编辑的图书必须“适俗”。

所谓“适俗”,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要求作为编辑者的冯梦龙独具慧眼,明察图书市场信息,掌握读者阅读倾向的变化:其二,根据读者定位,从读者的文化需求编辑图书,推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读物。

晚明时期,读者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读者成分经历了由官吏、文士为主转向官吏、文士与市井细民并存的过程;与此相应,出版物势必随之变化,经历一个由经史子集为主转向经史子集与无关举业的小说、戏曲等通俗读物并存的过程。

冯梦龙应贾人之请而编纂“三言”,该书一经刊行,行世颇捷,其根本原因乃在于冯梦龙有着准确的读者定位。

《警世通言序》一段有关书名缘由的记载日;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倾盖莫逆,各叙况旅。

因出其新刻数卷佐酒……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

一个“众”字,正道出了“三言”所面对的日益扩大的阅读对象:市民阶层。

市民阶层是一个人数众多、涉及生活面广的社会群体,上至富商巨贾、下至雇工歌妓,多有包罗。

如何根据市民阶层的读者定位编撰图书,冯梦龙有其独特的编辑策略。

概言之,有三个方面:选题取向的时代贴近性、艺术表现的通俗性与编纂体例的技巧性。

先言选题取向。

从“三言”人选的120篇故事来看,确有着鲜明的时代贴进性。

据缨咏禾统计,就事件发生时间分析,120篇中属春秋战国事者4,属秦汉事者6,属两晋南北朝事者2,属隋唐事者18,属五代事者5,属宋代事者50,属元代事者4,属明代事者28,年代不详者3,以宋明故事居多。

若从题材类型分析,120篇中讲史15,灵怪25,说经5,公案8,侠义3,恋情33,世情31,以恋情和世情为重。

冯梦龙“广求先代奇迹及闾里新闻”,“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写出了代表市民阶层情感的“真”的“世态人情”。

究其原因,虽是缘于说话艺术盛行于两代,但更有着冯梦龙关注当下、贴近市民的初衷,正说明冯梦龙非常重视和市民这一读者群沟通,注重以“情”来实现自己和读者的互动,从而促进图书的编辑和整理。

次言艺术表现。

在这一方面,冯梦龙最重视语言通俗。

在《警世通言序》中,他指出:“大抵唐人选言,人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故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资于通俗者多。

”在《警世通言·范鳅儿破镜重圆》一文中,他更是明确提出“话须通俗方传远”的主张。

就冯梦龙“三言”的语言考察,证实了汲取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将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一处,流畅叙述市民阶层所关注的情景事物,从而适应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阅读者的需求。

再言编纂体例。

从“三言”体制来看,每篇大抵具有相同的四个部分:七言或八言、两两对偶的题目,导人正话的引子——开头,讲述故事的正文一正话,正话故事结局之外的附加成分-——篇尾;开头和篇尾多用韵文。

这种体制脱胎于说话艺术,是几百年来说书人的实践经验,已为广大市民所熟悉和接受。

在具体行文中,从方便读者的角度出发,除却正文,书中常杂有明白晓畅的评注,以提示读者对文义的正确理解;对有些生僻的地名,亦用旁注的形式加以注音,以保证读者顺畅阅读全文。

如此等等,均体现出极强的“适俗”特性。

三“传之而可久”一强烈的传世意识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一书中,曹之先生提出中国古代私人著书有浓重的传世意识。

冯梦龙“三言”虽是“应贾人之请”而编撰,但诚如《醒世恒言序》揭示“三言”命名因由时所言“恒则习之商不厌,传之而可久”,冯梦龙在编撰作品时同样渴望有人习之、传之,有良好且恒久的传播效应,其传世意识的存在别无二致。

如果说,“导愚”宗旨的确立是源于传统文人的使命感;“适俗”原则的产生是和现实需求密切相关;那么,“传世意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缘于编撰者追求不朽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

正如《左传正义》所说:“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殁,其言存立于世。

”而正是在这一意识的指导下,冯梦龙有着较之他人更为严谨的编辑态度。

编辑活动原本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编辑者作为“把关人”,其职能是把信息以优化的方式传向读者,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

而在冯梦龙看来,图书的读者不仅包括当世之人,同时也包括后世之人。

所以,冯梦龙认为编辑图书不仅要对当下负责,更要为后世百代负责,禁得起时间的检验。

正因为如此,面对晚明时期书坊之间的竞争激烈、时有品位不高趣味庸俗的图书流行世间的状况,冯梦龙予以强烈批评。

他指责当时部分图书的编纂仅以“射利”为目的、以“淫谭亵语”迎合低级趣味,其结果必是“取快一时”,而最终“贻秽百世”(《醒世恒言序》)。

这好比“狂人饮药”,危害非浅。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其《雕菰随笔》卷一中有言著者与今人“相处之日短,与后世人相处之日长”,故当“立千秋以上之入于前,而与之对谈;立千载以下之人于旁,而防其纠摘”。

正因为心存传世意识,冯梦龙自己编纂图书时,极为严肃认真。

其编辑“三言”,即是如此。

面对浩瀚的宋元旧作、明代新品,冯梦龙没有随意收集,而是确立了“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的思想,凭借自己“家藏甚富”的贮存,从中选择那些“可以嘉惠里耳者”的作品,入选仅止120篇。

如若“有乖雅道”,冯梦龙则会进行改编重塑,其中最为经典的例子,当属《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旧本《玩江楼》中,柳耆卿是一个恃强凌弱、浪荡无耻的花花公子,而冯本则将奸骗罔月仙之事归之他人,同时增入“情恋玉英”、“错封词笺”、“吊柳七”诸情节,使之成为不畏权贵、扶助弱小、有情有义的“风流领袖”。

如此处理后,编辑出版,“三言”才成为小说集的精品,使世人赏之、悦之、习之、传之。

综上所述,“导愚”是冯梦龙编辑图书的宗旨与目的,“适俗”则是其所采用的必然策略与图书得以传播的必要手段;“传之而可久”的传世意识则构成高品质图书得以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三个方面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冯梦龙的编辑理念。

在这一理念支配下,冯梦龙的图书编辑实现了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商业功能的统一,拥有着良好的传播效果。

从这一角度着眼;冯梦龙的编辑理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