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339-01【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电子胃镜及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8例,对照组126例。
观察组运用中医的方法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将临床疗效、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 中医诊疗2.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为胃痞,证候学研究,观察主症(胃脘痞满,胀痛或隐痛,嘈杂,乏力,纳差。
舌脉象等),次症(恶心,呕吐,腹胀,消瘦,大便不爽等),进行辨证分型。
证型分为胃阴不足,中虚气滞,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脾胃湿热五型。
病因学研究,分析饮食习惯(辛辣、肥甘、热烫、高脂、高盐、饮食不规律等)、情志(抑郁、焦虑、急躁)、睡眠质量、饮酒、慢性感染、胃病家族史等因素对cag发病学的影响。
2.2 治疗方法:对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时联合常规西药,即丽珠得乐110 mg/包,空腹服,4次/d;多潘立酮10 ing,3次/d;维乐生2片,3次/d;有胃酸过多的加用西米替丁胶囊0.2 g,4次/d;hp(+)或伴上腹部隐痛、大便隐血者加用甲硝唑0.4 g,阿莫西林0.5 g,均2次/dx2周。
总疗程3个月。
而对观察组的治疗采用中西疗法结合,中医方法的基本方为太子参15g,炒白术12g,玉竹12g,石斛15g,佛手10g,丹参15g,三棱10g,大贝母15g,蒲公英15g,炒山楂、炒神曲各15g。
2.2.1 脾胃挟湿型:症状如脘痞、胸闷、纳呆、身重、舌淡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或沉细。
用药党参,白术,获等各15g,当归,陈皮,厚朴各10g,丹参,黄蔑,蒲公英各20g。
等以健脾化湿。
2.2.2 胃脘挟热型:症状如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舌红少苔或见裂纹,脉滑数而偏于脾胃湿热者,用去玉竹,石斛,加黄连6g 苍术10g,葛根15g,以清热化湿。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
方法:择取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具有更为优异的疗效,患者能够更快恢复,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疗效[Absrt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CM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Methods:126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has more excellent curative effect.The patients can recover faster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herapeutic effect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腺体萎缩或肠化,部分伴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1]。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病,患者常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既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又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食积、肝郁化火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1. 清热化痰,调理气血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是清热化痰,调理气血。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清除胃中湿热、胃火及痰浊,同时调理脾胃气血,达到平和胃气、健脾消积、活血化痰的治疗目的。
2. 以补为主,辅以清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要以益气健脾为主,辅以清泻瘀湿、清热化痰的方法。
以补为主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抵抗力,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选取一定数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患者共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1.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患者分别出现脾胃虚弱、气滞食积、肝郁化火等不同的证候,因此采用了不同的中药方剂。
脾胃虚弱者,采用温中益气,健脾和胃的方法;气滞食积者,采用理气健脾,化湿消食的中药;肝郁化火者,用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中药。
2.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胃镜检查结果、胃部不适感的改善情况等。
3. 治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辩证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结果也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
脾胃虚弱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气滞食积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闷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郁化火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口苦口干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其临床特点为胃黏膜萎缩,黏膜下层纤维组
织增生,胃腺管数量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下降,易于发生胃溃疡、胃癌等并发症。
西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胃黏膜受到幽门螺杆菌、非甾体抗炎药
等损害引起的,但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胃气虚弱,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因此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疗效。
本次研究共收集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类,其中气
虚型、湿热型、瘀阻型各20例。
采用中药治疗,气虚型采用补气补脾方;湿热型采用清
热利湿方;瘀阻型采用活血化瘀方,每日服用3次,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
疗效。
结果显示,治疗4个疗程后,气虚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5%,其中症状改善者占45%,
临床痊愈者占40%;湿热型患者总有效率为75%,其中症状改善者占35%,临床痊愈者占40%;瘀阻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0%,其中症状改善者占35%,临床痊愈者占45%。
三种类型
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气虚型患者治疗效果最好。
综合来看,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
床应用价值,但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治疗期间需要注意
饮食和起居习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辩证类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方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诉、体征、病情转归等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主诉减少或消失,体征明显改善,复查胃镜检查结果与首次比较明显改善。
治疗组患者的整体情况更加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个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病理不同有关。
因此,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切实解决病因病机,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的临床疗效。
本文在充分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辩证论治1. 脾胃虚弱型病因:脾胃功能低下,消化能力降低,导致食物不易消化,胃肠道蠕动缓慢,产生消化不良症状。
治法:健脾益胃,调和胃气。
方药: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脾胃虚弱在人体的表现,四君子汤方能补脾健胃,而六君子汤可以补益中气,起到扶正祛邪之作用。
临床应根据病情轻重和脾胃虚实程度进行选方,连续服用1-2个疗程,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阴虚火旺型病因:肝肾阴虚,阴血不足,导致胃中阴虚火旺,出现上腹灼热、口干口渴等症状。
治法:滋阴降火,益肾养胃。
方药:六味地黄汤,六味丸。
临床疗效:六味地黄汤可滋阴降火,六味丸方可滋阴养肾,起到了滋阴润燥的作用,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
二、临床疗效观察1.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2. 中医治疗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治疗后,患者的不适感、食欲、体重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体重增加、食欲提高、不适感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组在治疗后的随访时间内再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三、总结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
但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个体差异化,术中术后要注意同步营养支持治疗,促进病情恢复。
未来应继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辩证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疗法临床效果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疗法临床效果探究【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以期找到有效的治疗措施。
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对症治疗的方法,观察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康复21例,显效3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
结论中医辨证疗法效果显著,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措施。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疗法;临床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易癌变等特点[2]。
患者经常出现上腹部饱胀、烧灼痛、钝痛等症状,这是因为胃粘膜发生萎缩性病变而出现慢性炎症,此病情无明显规律性,患者胃粘膜可能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病变。
依据中医辨证疗法,此病可分为脾胃虚弱型、湿热中阻型、中焦瘀阻型及瘀毒壅盛型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收治的65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病程半年到22年不等,年龄范围28-72岁。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萎缩,其中重度萎缩14例、中度萎缩32例、轻度萎缩19例,部分患者伴有重度肠化生10例、中度肠化生22例、轻度肠化生32例,以及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轻度非典型增生21例。
1.2 临床表现大部分人有上腹部胀痛、早饱和痞闷的症状,为38例。
出现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症状患者26例。
存在便秘、腹泻症状的患者7例,而有4例患者无自觉症状。
1.3 诊断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如下诊断标准:①临床上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嗳气、消瘦、贫血等症状;②病理学上,胃粘膜腺体上皮细胞数量减少,萎缩腺体间的纤维组织有增生、炎性浸润现象,固有腺体缩小、化生,出现肠上皮化生或伴有不典型增生,并被管状小腺体取代;③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萎缩,血管暴露。
1.4 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辨证疗法,针对不同分型治疗萎缩性胃炎:①脾胃虚弱型:此类型患者会出现嗳气、纳差、乏力、手足冷、便溏、舌苔淡、脉虚等症状,胃部隐痛、空腹或进食生冷食物疼痛加重,进食后疼痛减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6例,辨证为脾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证型,给予相应的中医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及胃粘膜组织变化积分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积分及胃粘膜组织变化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胃粘膜组织,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胃粘膜薄且畏缩,临床变现多为恶心、嗳气及食欲减退等。
临床中多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但临床效果不佳,容易反复发作,且不良反应较多,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随着临床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纷纷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1]。
本文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其辨证治疗,特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均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在临床中表现为反酸、纳差、上腹部疼痛及嗳气,均提供观察表,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根据中医症候特征将其分为脾胃不和组(19例)、脾胃虚弱组(19例)和脾胃湿热组(18例)。
1.2治疗方法①脾胃不和组:麦冬、当归、生地黄、党参、枸杞子、陈皮各20g;山楂、天花粉、佛手、半夏、沙参各15g;玉竹、山药、乌梅、香附、麦芽各5g,在沙参麦冬天或一贯煎的基础上配合太子参、山药、白术、党参益气健脾,配合陈皮、佛手、枳壳、砂仁、半夏、香附等是理气药。
②脾胃虚弱组:甘草、桂枝、白术、茯苓、半夏各各20g;生姜、枳壳、太子参、当归、砂仁、大枣各15g;陈皮、延胡索、鸡内金、黄芪、黄连、高良姜各5g。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一、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基础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病”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环境因素等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热内蕴、阴阳失调等。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辨症论治、调理脾胃、祛湿化热、益气养血等。
具体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二、患者临床资料本次观察选择了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35-60岁。
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适消化不良,便溏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治疗方法本次观察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中药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同时结合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手段。
治疗过程中,患者遵循医嘱进行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作息规律,同时情绪调节等。
四、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结果、胃肠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估等。
治疗前后对比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估患者的疗效。
五、临床疗效观察经过治疗,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1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7例患者症状减轻明显。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炎症病变得到较好的控制,胃粘膜的红肿、充血等症状明显减轻。
胃肠功能指标如胃酸分泌量、肠蠕动功能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活质量评估显示,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六、讨论本次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注重辩证施治,因人因病制宜,个性化调配中药,可以更好地调理脾胃功能,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治疗过程中还注重饮食调理、情绪调节等综合干预,有助于整体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此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及时调整。
2021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研究论文
2021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研究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将中西医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其他胃炎失治误治等原因迁延日久而致,主要有痞、满、胀、痛和纳差等表现。
患者长期为其所苦,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展往往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虚致瘀,病程迁延。
2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内外之邪相乘,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湿热久羁,耗伤津液,渐至胃阴亏虚;脾气亏虚,若又感寒邪,脾失温煦,致脾阳亏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病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致气血双亏。
刘启泉等[1]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等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胃络瘀阻。
王长洪[2]认为病机关键是虚、滞、热、瘀,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
周文学[3]则认为其病机不外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阻滞等几个方面,但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里、气血瘀滞为变。
3治疗原则王常松[4]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应为:(1)疏肝和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肝之疏泄和调畅气血的运行密不可分。
肝为刚脏,喜调达而主疏泄。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横逆于胃,导致胃不适、胀痛。
《沈氏尊生书》中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因此,治疗应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以达和胃、安胃之目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摘要: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目前,除了传统的“辨证论治”外,诸多中医大家在胃镜、病理、药理等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选方用药治疗CAG获得了更为可喜的成果。
今后,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各医家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利用共聚焦显微內镜、窄带成像技术等高科技诊疗手段对CAG实时评估,及早鉴别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并选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彻底阻断CAG向腺体化生、不典型增生进展,甚至逆转腺体的萎缩、化生,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1辨证施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5型,脾胃虚弱证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肝气犯胃证用柴胡舒肝散加减,脾胃湿热证用清中汤加减,胃阴不足证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胃络瘀滞证用失笑散合丹参饮。
孙建荣辨证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痰浊中阻型、肝胃不和型,分别用以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健中汤合附子理中汤、益胃汤、半夏泻心汤、二陈汤合平胃散、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43例,总有效率93%。
分为胃阳虚型、胃阴虚型和胃阴阳两虚型,分别用香砂六君子汤、三酸汤、益胃汤,治疗50例,总有效率96%。
胡跃军分为4型,肝胃不和型用川黄连、吴茱萸、姜半夏、柴胡、郁金、白芍、广木香、炒枳壳、制香附、制延胡索;脾胃气虚型用党参、茯苓、炒白术、制延胡索、白芍、干姜、黄芪、当归、炒陈皮,胃阴不足用山药、玉竹、麦冬、生地、香附、当归、沙参、石斛、甘草、炒麦芽,瘀阻胃络型用蒲黄、五灵脂、当归、白芍、川芎、香附、延胡索、没药、乳香、炙甘草、炙黄芪,治疗50例,总有效率92%。
2专方专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两组治疗,治疗组82例用加味半夏泻心汤,对照组82例用根除Hp四联疗法后服用叶酸,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7.8%、对照组7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分析了利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实际疗效。
方法:研究过程中,把来我院就医的62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当成研究对象。
首先,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之后将其分成实验及对照两组,各31名患者。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西医治疗措施,而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的是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治疗措施。
最后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等临床指标进行了量化对比分析。
结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结论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
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采用中医治疗措施可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基于此,应当做好这部分治疗措施的应用实践,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药治疗;临床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非常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主要包括胆汁反流、慢性酒精中毒和Hp感染等。
由于患者的胃粘膜已经受损,所以很容易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的问题,之后患者还会出现胃肠蠕动失调、消化能力衰退等症状【1】。
目前,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大都是通过抗生素等西药来完成的,虽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长时间服药却会增加患者的耐药性。
因此需要推进中医药在这部分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实践,下文中笔者由此着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研究开始于2019年10月结束于2020年10月,具体将来我院就医的62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当成研究对象。
首先,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进而将其分成实验及对照两组,各31名患者。
具体来说,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西医治疗措施,共包括16名男患者、15名女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5-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4±2.87)岁。
该组患者的病程在1-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65±0.96)年。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分析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分析论⽂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献调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因复杂、病势缠绵难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常收效不甚满意。
中医治疗本病有⼀定的特⾊和优势。
笔者从⽂献⾓度对CAG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进⾏总结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法 1.1 ⽂献来源 系统检索1994-2006年中国⽣物医学⽂献光盘数据库(CBM disc)、中国⽣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CNKI)、重庆维普(VIP)、万⽅数据等中⽂数据库,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状态”加“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等关键词,并结合“萎缩性胃炎”、“⽤药经验”、“辨治经验”、“辨证治疗”、“辨证施治”等⾃由词进⾏检索。
收集关于中医辨证治疗CAG的临床研究、中医消化专家及名⽼中医辨证⽤药经验总结、学术探讨等⽂献,要求所收集的⽂献中辨证分型、各型⽤药必备。
1.2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提取纳⼊⽂献的相关信息,包括⽂献名称、发表年代、证候要素、辨证分型及药物,数据经过整理、核对后,录⼊SPSS11.5软件进⾏统计分析。
运⽤频数分析统计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及总体⽤药频次,采⽤Crosstabs法分析各常见证型中⽤药情况。
2 结果 收集到相关⽂献137篇,共计442条辨证⽤药数据。
2.1 证候分型 所研究⽂献中证候分型描述共30余个,其中有5种证型最为常见,见表1。
表1 CAG 5种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略)注:脾胃虚弱包括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包括肝胃郁热;构成⽐是指在全部442个辨证⽤药数据中所占的百分⽐(下同) 2.2 证候要素 本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本虚以⽓虚、阴虚为主,多于阳虚;标实以⽓滞为主,其次为⾎瘀,多于湿热及郁热。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一、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规律,并评价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籍中就有相关记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湿热内蕴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调理脾胃、调和气血、清热利湿等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副作用小、复发率低、长期疗效稳定等。
目前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尚显不足,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临床病例资料,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规律,包括常见的证型、症状特点、治法方药等。
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腺体萎缩、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或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为病理特点。
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感染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本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导致胃脘部疼痛、胀满等症状。
中医药学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一、病因病机因CAG临床具有脘腹部疼痛、痞满不舒、触之无形等主症,多归于“胃痛”“痞满”范畴。
胃痛、痞满均首见于《内经》,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现代各医家依据其各自临床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提出了他们不同的病因病机观点。
许波等[3]注重脾胃生理功能,认为饮食不节是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除此之外,还与情志失调、感染幽门螺杆菌、药物损害等因素有关。
张金金等[4]认为CAG饮食不节,滋生湿热,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亏虚为发病之本,肝郁气滞为发病之标。
梁大铭等[5]指出感染外邪、饮食劳倦、情志不遂致脾胃功能受损,始为气机郁滞,继则气机逆乱,化火伤阴,致瘀动血。
桂壮等[6]强调脾虚是致病基础,气机不降、肝胃不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李昆阳等[7]则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致气、痰、湿、食、瘀等病理产物郁滞,多属实证,病久脾胃受损,更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
概而言之,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所伤是慢性CAG的主要致病因素,多种因素日久致胃体阴虚、脉络瘀阻而发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二、临床治疗经验1传统辨证论治因对病因病机见解不同及临床资料、分型依据不同,各医家提出了繁多的证候分型,部分医家还自拟了很多疗效确切的经验方。
冯文亮等[8]认为CAG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一方面引起气血生化乏源,另一方面形成湿热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结果又加重了脾胃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群,分为肝胃气滞、脾胃瘀血、脾胃虚弱等证型,分别以香苏散合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合失笑散、百合乌药汤合香苏散为主方加减治疗。
祁向争等[9]临证中发现很多CAG患者缺乏相应症状,依据是否有临床症状,他独树一帜的分为有病无证和病证俱全两类,有病无证者因缺乏四诊资料,运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加减调理脾胃,对病证俱全者用五磨饮子合丹参饮加减和胃降逆、理气活血,并配合药物加减扶正祛邪。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萎缩,具有异型增生,导致胃腺体数目减少,酸腐蚀作用增强的一种胃炎。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胃肠功能失常等有关,可分为气虚型、湿热型、脾胃虚弱型等几种类型。
本文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观察,评估其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传统辩证进行分类,分为气虚型、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三组。
每组各治疗计划8周,观察其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辅助检查结果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1. 气虚型治疗组:
气虚型表现为脘腹胀闷,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象虚弱。
采用益气养胃,理气健脾法治疗。
治疗8周后,气虚型患者中脘腹胀闷症状明显改善的占80%,纳差、大便溏薄的症状改善的占70%。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指数有所提高。
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讨论: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根据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对辅助检查指标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并且本疗法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本研究仅为观察性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结论: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症状和辅助检查指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为难治的一种。
尽管其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因其与胃癌的发病关系密切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过去曾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一旦形成即难以逆转,很多资料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经中医药治疗后,其病理改变不仅可以,逆转,有些病例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下面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作一综述。
病因病机: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作者认为本病病变主要在脾胃肝,也有人认为本病与肾有关。
发病原因不外乎外邪侵犯,情志失调,饮食伤胃及禀赋不足等,致病因素亦无外乎食湿痰瘀。
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多从脾胃虚弱,胃阴受损,肝气犯胃论述,嗜食辛辣,长期饮酒,生冷无度而损伤脾胃;或因精神因素的反复刺激,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反胃;或郁久化火,耗伤胃阴所致。
病初在经属气,病久入络属血,但总以脾胃为中心,以脾胃虚弱,胃阴受损,土虚木承,胃络瘀阻为本病主要病机。
亦有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瘀”。
而从本病病程长,体质虚弱,长期消化不良,气血不足来分析,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生理上既能相互促进,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久而久之,酿成里虚之证,即脏腑气血不足,阴阳两虚,归纳为气血阴阳不足。
由于本病的症候大多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多个脏器及气血湿热等,很少出现单一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
杂,寒热交错的病理现象。
1 证治分型
1.1 脾胃虚寒证见神疲乏力,胃脘隐隐痛,食后胀饱嗳气,得暖后缓解,大便多稀溏,神疲肢软,四肢易凉,舌质淡,脉沉细。
治疗上应以健脾养胃,温中止痛为主。
临床上常以黄芪建中汤加减,重用饴糖意在补脾益气,和里缓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若泛酸者去饴糖,加吴茱萸温胃暖肝,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等温胃化饮,待胃痛缓解后,可用六君子汤巩固疗效,从而使胃肠运动的紊乱状态得以调整,胃部肌肉得以儒养,伸缩有力,诸证缓解。
1.2 肝郁气滞胃为水谷之海,以通降为顺,当肝气郁结,脾胃不和时见胃脘部胀满,两胁胀痛,纳差脘痞,胸闷喜叹息,反酸恶心嗳气,常有便秘,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上宜采用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为主。
临床上常用加减柴胡舒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肝敛阴,二药配伍相反想成共为主药,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理中焦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解郁之功,川芎行气开郁,厚朴、半夏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甘草理气和胃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能降低平滑肌的紧张度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
1.3 胃阴不足证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或弦数。
治疗上应以养阴益胃为主。
临床上常以一贯煎加减。
方中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枸杞
亦有滋阴养血之功;川楝子调达肝气;若胃胀满不易消化时加鸡内金,砂仁,神曲。
用药后使胃阴得以滋长,胃痛得以慢慢缓解。
1.4 瘀血停滞证见胃脘部疼痛,呈刺痛或刀割样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加重,舌质暗或见瘀斑,脉见弦涩。
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为主。
临床上常用失效散。
方中用五灵脂、蒲黄相须合用达到散瘀止痛、行血之血之功效,用醋及黄酒煎熬,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加强止痛功效。
用药后使胃内淤血得已清除,胃痛逐步减轻。
临床上,胃皖痛虽然表现证候不同,但各个证候之间常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所以我们在临床诊疗中要认真收集病人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真正做到四诊合参,抓住重点,才能在断证上准确,治疗上恰当,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患者的痛苦。
2 总结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西医目前无满意的疗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相应的临床症状。
另外我们也需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防患于未然。
即使患病了,也要防止病情加剧或恶化,通过调理脾胃,减轻症状,逐渐得以痊愈。
参考文献
[1] 黄文东总审.脾胃病症—胃痛[a].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215.
[2] 程丽芳.萎缩性胃炎辨证施治体会[j].湖北中医杂志,1992,
(04):29-30.
[3] 王茵萍,范刚启.等.健脾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壁屏障作用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