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为难治的一种。

尽管其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因其与胃癌的发病关系密切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过去曾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一旦形成即难以逆转,很多资料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经中医药治疗后,其病理改变不仅可以,逆转,有些病例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下面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作一综述。

病因病机: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作者认为本病病变主要在脾胃肝,也有人认为本病与肾有关。

发病原因不外乎外邪侵犯,情志失调,饮食伤胃及禀赋不足等,致病因素亦无外乎食湿痰瘀。

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多从脾胃虚弱,胃阴受损,肝气犯胃论述,嗜食辛辣,长期饮酒,生冷无度而损伤脾胃;或因精神因素的反复刺激,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反胃;或郁久化火,耗伤胃阴所致。

病初在经属气,病久入络属血,但总以脾胃为中心,以脾胃虚弱,胃阴受损,土虚木承,胃络瘀阻为本病主要病机。

亦有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瘀”。

而从本病病程长,体质虚弱,长期消化不良,气血不足来分析,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生理上既能相互促进,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久而久之,酿成里虚之证,即脏腑气血不足,阴阳两虚,归纳为气血阴阳不足。

由于本病的症候大多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多个脏器及气血湿热等,很少出现单一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
杂,寒热交错的病理现象。

1 证治分型
1.1 脾胃虚寒证见神疲乏力,胃脘隐隐痛,食后胀饱嗳气,得暖后缓解,大便多稀溏,神疲肢软,四肢易凉,舌质淡,脉沉细。

治疗上应以健脾养胃,温中止痛为主。

临床上常以黄芪建中汤加减,重用饴糖意在补脾益气,和里缓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若泛酸者去饴糖,加吴茱萸温胃暖肝,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等温胃化饮,待胃痛缓解后,可用六君子汤巩固疗效,从而使胃肠运动的紊乱状态得以调整,胃部肌肉得以儒养,伸缩有力,诸证缓解。

1.2 肝郁气滞胃为水谷之海,以通降为顺,当肝气郁结,脾胃不和时见胃脘部胀满,两胁胀痛,纳差脘痞,胸闷喜叹息,反酸恶心嗳气,常有便秘,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上宜采用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为主。

临床上常用加减柴胡舒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肝敛阴,二药配伍相反想成共为主药,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理中焦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解郁之功,川芎行气开郁,厚朴、半夏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甘草理气和胃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能降低平滑肌的紧张度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

1.3 胃阴不足证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或弦数。

治疗上应以养阴益胃为主。

临床上常以一贯煎加减。

方中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枸杞
亦有滋阴养血之功;川楝子调达肝气;若胃胀满不易消化时加鸡内金,砂仁,神曲。

用药后使胃阴得以滋长,胃痛得以慢慢缓解。

1.4 瘀血停滞证见胃脘部疼痛,呈刺痛或刀割样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加重,舌质暗或见瘀斑,脉见弦涩。

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为主。

临床上常用失效散。

方中用五灵脂、蒲黄相须合用达到散瘀止痛、行血之血之功效,用醋及黄酒煎熬,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加强止痛功效。

用药后使胃内淤血得已清除,胃痛逐步减轻。

临床上,胃皖痛虽然表现证候不同,但各个证候之间常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所以我们在临床诊疗中要认真收集病人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真正做到四诊合参,抓住重点,才能在断证上准确,治疗上恰当,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患者的痛苦。

2 总结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西医目前无满意的疗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相应的临床症状。

另外我们也需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防患于未然。

即使患病了,也要防止病情加剧或恶化,通过调理脾胃,减轻症状,逐渐得以痊愈。

参考文献
[1] 黄文东总审.脾胃病症—胃痛[a].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215.
[2] 程丽芳.萎缩性胃炎辨证施治体会[j].湖北中医杂志,1992,
(04):29-30.
[3] 王茵萍,范刚启.等.健脾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壁屏障作用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0,4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