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思路课件
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思路
NCD的病因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脑血管疾病 其他疾病
27
病因诊断 依据
临床特点
明确病因
精准治疗
辅助检查
排除 其他原因
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思路 28
28
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思路
1、临床特征:病因诊断的基础
好发人群 起病形式 首发症状及突出表现 病程经过 伴随症状
22 22
NIA-AA痴呆诊断标准
A. 具有下列特征的认知或行为症状: 影响工作或日常活动; 认知功能较前明显下降; 不能用谵妄或重型精神病解释; 认知障碍可结合患者及知情者提供的病 史、认知功能评估做出判定。
Guy M. McKhann, et al. Alzh神ei经m认er知’s障&碍D的em诊e断nt思ia路2011;12-37.
15
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思路
1、Minor NCD=MCI
认知功能较前明显下降 认知功能低于同龄正常人 认知损害未达到痴呆的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介于正常和痴呆之间
16 16
MCI的表现
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思路
遗忘型——海马型遗忘 非遗忘型
一个认知域轻度损害 多个认知域轻度损害
17
10 10
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思路 11
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思路
2、神经心理测查
整体认知功能:MMSE、MoCA 学习记忆:听觉学习试验、自由回忆、线索回忆 执行功能:图片分类试验、Stroop试验、连线 复杂注意:敲击试验、分配注意 语言:命名、语言流畅性、语义流畅性 视空间和结构功能:积木试验、图形复制 运用:失用症检查 社会认知:错误信念、决策认知、骰子游戏
22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要点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一、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概述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因此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会增多。
认知功能障碍不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严峻的社会问题。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特别是糖尿病、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常见的认知障碍主要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onimpairment,MCI和痴呆两类。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老年期痴呆是以认知障碍表现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
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额颞叶痴呆(FTD、路易体痴呆(DLB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
二、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诊断(一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筛查原则1.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评估流程:见图1。
2.常用的评估工具:(1 认知功能评估:①痴呆自评8项问卷;②迷你认知评估量表;③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④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⑤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2 精神行为症状:①神经精神症状问卷;②老年抑郁量表(3 日常和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3.辅助检查:(1常规体液检查:血液中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B族维生素、叶酸、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检测。
有条件者可以进一步检测: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Tau蛋白、Aβ42检测、基因检测、脑组织活检等。
最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全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全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AD患者超过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超过2 000万[1],与此同时我国近10年因AD死亡人数增长达57.8%,为2016年死亡顺位原因第5位[2]。
AD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功能下降(cognition)、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activity)即ABC症候群,中晚期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且需要长期全面照料管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
积极主动全面管理AD是现实所需,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ACDC)制订了AD患者"ABC 全面管理"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优化AD诊断流程、强化全面管理、为未来精准化个体治疗AD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一、AD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AD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受老化、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
AD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脑萎缩,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减少、老年斑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脑淀粉样血管病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一)A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Aβ在脑内的沉积是AD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
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水解形成,主要包括Aβ1~40、Aβ1~42两种类型,Aβ42易形成有神经毒性的β折叠样寡聚体,可导致神经细胞退变死亡,不断积聚的Aβ42是细胞外老年斑的核心成分,可诱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障碍、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细胞凋亡自噬和递质通路异常。
这些又促进Aβ生成增多和异常沉积的级联放大效应,导致神经元不断减少,递质通路和神经网络异常。
(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Tau蛋白是微管相关蛋白,可维持神经细胞微管结构的动态平衡。
AD 患者脑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自发聚集为双股螺旋细丝,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导致微管溃变和轴突变性,诱发神经元死亡。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慢性意识障碍是一种临床症状,常见于患有脑损伤、脑卒中、脑瘤等疾病的患者。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对慢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下是其主要要点。
一、定义与分类慢性意识障碍是指持续超过一周的昏迷、意识模糊或混乱状态,无明显好转或恶化的情况。
根据意识水平的丧失程度,分为濒临昏迷、昏迷和持续性昏迷三个级别。
二、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慢性意识障碍。
同时还需区分自发性或继发性昏迷、药物中毒、精神病性昏迷等不同病因。
三、评估与监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评估需包括意识水平、感知、认知、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及病因、临床特点、依赖程度等方面的监测。
四、治疗目标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意识水平、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促进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五、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慢性意识障碍的原发疾病,如手术治疗脑瘤、抗凝治疗脑卒中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改善慢性意识障碍的症状和促进神经损伤修复。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能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预后评估与管理预后评估包括对慢性意识障碍的预后进行判断,包括潜在的可逆因素、危险因素和预后指标的评估。
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进行预后教育、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社会支持等。
七、临床路径与质控制定慢性意识障碍的临床路径和质控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误诊和延误。
总结起来,《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对慢性意识障碍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评估与监测、治疗目标、治疗方法、预后评估与管理以及临床路径与质控等方面的要点。
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MCI 痴呆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编者按: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制定的防治认知功能障碍共识主要介绍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等内容。
一.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
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
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MCI的早期定义是指与Alzheimer病(AD)相似的、进行性的记忆损害,强调的是疾病状态,特指AD的临床前期。
此外,MCI也可有语言、注意和时空间能力损害等。
然而,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代表了AD前的状态。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两个阶段。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0%~20%,超过一半的MCI 患者在5年内会进展为痴呆。
MCI较健康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因此,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痴呆是以认知障碍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痴呆类型的30%~50%。
2015年世界痴呆人数已达4680万,预计至2050年,痴呆人数将达1.3150亿。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15年已达14%,2050年老年人群比例将高达33%,未来40年60岁及以上人群将有4.3%患痴呆,2015年中国痴呆人数已居世界第1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照料问题已成为痴呆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痴呆照料者主体包括痴呆患者的直接照料者及陪伴者,如配偶、子女、居家服务人员、医师、护士、养老护理员、社区服务人员及社会工作者,适宜的照料管理模式可以延缓痴呆患者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生命并减轻照料者压力。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痴呆照料模式,加速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痴呆照料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痴呆照料管理模式主要有居家和机构照料两种。
我国大部分痴呆患者采用居家照料模式,照料者以家庭成员及近亲属为主。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精神行为症状群(neuropsychiatric syndrome,NPS)可见于神经认知障碍的不同时期,包括轻度行为损害(MBI)与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
MBI是较认知障碍出现更早的行为和情感症状,如动机缺乏、情绪不稳定、冲动控制障碍、社交不适切、异常的信念和观念等,可增加个体发生痴呆的风险,或者是痴呆的早期症状。
BPSD可出现在痴呆病程中的任何阶段,其可加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障碍,给患者本人、家属和照料者造成较大的心理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增加了医疗和照护负担,这往往也是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痴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一、概述(一)流行病学概况BPSD患病率因采用的评估工具、评估对象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发病机制概况1. 生物学因素:2. 心理学因素:3. 社会学因素:二、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实践中,BPSD可见于不同亚型的痴呆患者(表1)。
依据症状出现频率、影响他人程度以及潜在风险可将BPSD分为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以及仅需非药物干预等3类症状群;具体见表2。
(一)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的症状1. 攻击行为:2. 激越:(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的症状1. 妄想:2. 幻觉:3. 抑郁:4. 焦虑:5. 睡眠紊乱:6. 脱抑制:(三)仅需非药物干预的症状1. 错认:2. 游荡:3. 淡漠:4. 进食行为改变:三、临床评估(一)精神与行为症状背景信息1. 生物因素:2. 心理因素:3. 社会与环境因素:(二)量表评估比较常用的BPSD评估工具见表3。
四、临床管理原则与方法(一)管理原则BPSD的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贯穿痴呆的全病程,即从无症状期的预防直至严重行为紊乱的干预。
目标为减轻或缓解症状强度或频率、照料者负担,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质量。
在抗痴呆药使用的基础上,临床首选非药物干预,只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或者BP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影响治疗依从性,患者难以服从照料或者存在紧急情况或安全问题时才使用药物治疗。
神经内科专家共识指南
神经内科专家共识指南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神经内科专家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共识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内科专家通过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总结了以下指南。
请注意,本指南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专业医生的意见决定。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和诊断1. 神经系统疾病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两大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和脊髓相关的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根、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等的疾病。
2.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病史、身体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核磁共振等。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1.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疾病的特点和阶段确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2. 药物治疗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应选用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进行治疗,同时要重点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3. 物理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可帮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4. 手术治疗适用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需要仔细评估手术风险和潜在益处。
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1. 神经内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应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和专业标准,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权益。
2. 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3. 预防措施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管理非常重要,包括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惯和定期体检等。
结论本指南总结了神经内科专家的共识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决定。
这份指南仅供参考,为医生提供指导。
神经认知障碍
Neurology. 1997;48(suppl 6):S10-S16; 2Mendez MF et al. J Nerv Ment Dis. 1992;180:94-6; 3Nyatsanza S,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3;74:1398-402; 4Burns A et al. Br J Psychiatry. 1990;157:86-94.
有时找词困难和命名障碍可在记 忆变化之前发生。记忆缺陷的神经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病人在输入 听信息上有困难,信息从短时记忆 中很快消失,信息的贮存和远记忆 也受到损害。 提示对回忆无帮助。
2、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是指患者熟练运用知识的 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技能,记住新 知识的能力和从丰富的知识库中追忆知 识的能力,如:计算能力,解释谚语 (抽象概括)能力,判断事物之间的相 似性与差别(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等。熟练使用知识的能力明显丧失对诊 断痴呆有决定意义。
4
5
今天几日?
星期几?
0 1
0 1
19
20
请再说一遍:皮球
国旗
0 1
0 1
6
7 8 9
你在哪里(名称) ? 0 1
这里是哪个省(市)? 属于什么区(县)? 在什么街道(乡)? 0 1 0 1 0 1
21
22 23 24
树木
这是什么?(手表)
0 1
0 1
(铅笔) 0 1 ”四十四只石狮子” 0 1
MMSE的主要不足
• 作为认知功能减退的随访工具亦不够敏感(如Clark对82例 AD患者随访4年,16%的患者MMSE得分没有显著下降)。
中文版MMSE依据不同教育程度的划界分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全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非药物治疗
• (五)物理疗法 • 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光生物调节、电休克治
疗等。 • (六)其他治疗 • 多模式的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AD的症状及预后;中医以填精益髓、补肾益智为主
要治疗原则,同时联合健脾化痰开窍等。
• (2)早期干预:积极干预AD的危险因素,如防治抑郁、戒烟、避免听力丧失、 稳定血压、调整血糖、合理饮食、充足睡眠、规律体育锻炼等。
• (3)规范治疗:所有药物均应低剂量起始,逐渐滴定至推荐的有效剂量或维持剂 量。
• (4)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
药物治疗
• (一)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 (1)AChEIs:常用的有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利斯的明)、加兰他敏和石杉碱甲
AD临床症状
• (一)认知功能障碍(C) • 包括学习和记忆、语言、执行能力、复合性注意、视结构-知觉能力、社会认知受
损。 • (二)精神症状和行为改变(B) • 包括淡漠、易激惹、抑郁、幻觉、妄想、激越、游荡、尾随等行为表现。 • (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A) • 包括基本ADL(BADL)和工具性ADL(IADL)。 • BADL主要包括如厕、进食、穿脱衣、梳洗、行走和洗澡。IADL主要包括 Nhomakorabea用电话、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 症状及认知功能全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 认知障碍患者照料及管理专家共识撰写组)
概念与定义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 •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功能下降(C),精神行为症状(B)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
(A)即ABC症候群。
ABC症状评估
• 建议: • (1)对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行为症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 (2)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推荐ADL量表,总体认知水平评估推荐MMSE量表,精神
《躯体痛苦障碍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要点
《躯体痛苦障碍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要点1 躯体痛苦障碍概述1.1 定义BDD以持续存在躯体症状为特征,患者对躯体症状痛苦体验深刻并过度关注这些症状,进而产生反复就医行为,引起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损害。
BDD常涉及多种躯体症状,但在个别情况下,也以单一症状为主,如疼痛或疲劳。
1.2 诊断名称的变迁1.3 流行病学特征躯体痛苦障碍作为ICD-11新修改的分类名称,缺乏终身患病率、现患病率等资料。
1.4病因和发病机制BDD的病因尚不清楚。
2 躯体痛苦障碍的诊疗现状2.1 躯体痛苦障碍的识别情况BDD的诊断率和识别率均较低。
目前,大多数BDD患者多见于初级保健、急诊和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门诊,即使就诊于精神科门诊的患者,其治疗依从性也较差,约有1/3的患者辗转于不同医生之间,普通内科医生对“功能性躯体综合征”的诊断率仅有10%。
国内研究显示,BDD患者主要就诊科室为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科、中医科等。
2.2 躯体痛苦障碍识别率低的原因在综合医院中,只有当相关器质性疾病的可能被排除后,才考虑诊断BDD。
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医生对BDD的知晓率较低或概念模糊,也造成疾病整体识别率偏低。
3 躯体痛苦障碍的临床特征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痛苦的躯体症状,部分患者对自身症状难以具体描述。
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症状,如上腹疼痛、呃逆、反酸、呕吐、便秘或腹泻等;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还可表现为单一或多部位疼痛症状,如头痛、不典型面部疼痛、脊背疼痛、盆腔疼痛等,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刺痛、酸痛及胀痛等;以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作为主要或者伴随症状也较常见,如面部发热或潮红、出汗、口感、恶心、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
但上述症状均缺乏相应程度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BDD患者首诊通常在综合医院非精神科。
BDD患者可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但通常继发于躯体症状之后。
4 躯体痛苦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与评估4.1 诊断要点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令患者感到痛苦,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症状的过分关注或与实际躯体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比例的关注,患者因躯体症状反复不必要地就医;适当的医学检查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缓解患者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和担心;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和相关痛苦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功能损害;躯体症状的状态持续存在(不一定是同种症状,可以发生变化),至少持续数月。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本共识所界定的婴幼儿脑损伤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感染、创伤、意外窒息、中毒、脑血管病等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听障碍、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障碍等[1-3]。
本界定不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脑畸形所致的脑损伤。
神经修复治疗是通过采用神经保护、组织工程或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药物、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各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的再生修复和重塑,恢复神经功能[4]。
婴幼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未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神经修复治疗对婴幼儿脑损伤尤为重要。
当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脑损伤的诊治尚无统一方案,存在认识不足或诊治过度等问题。
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国内相关领域26位专家,共同制订了《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对婴幼儿脑损伤治疗有一定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案。
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5]。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1)[6]。
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级别、效益、风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种(表2)。
强推荐的含义是大多数患者应该接受推荐的方案,弱推荐的含义是不同的选择适合不同的患者。
GRADE对推荐强度的二元分类的优点在于它为患者、临床医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尤其适用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情况,也常是共识制订时选择的分级方法。
1急性期脑保护治疗脑损伤急性期和早期主要采用神经保护治疗,目的在于阻断神经细胞损伤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恶性循环,减轻毒性通路的活化和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1.1 基础治疗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对症治疗、病因治疗、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和护理,以及监护等措施。
2023年心理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年心理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
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年心理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背景介绍
心理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认知障碍、情绪不稳定以及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为了提供更好的诊治方法和指导,中国专家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达成了以下共识。
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神经性行为异常、认知障碍、认知综合征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2. 必要检查:脑电图、脑磁图、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脑脊液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
治疗方法
1. 抗病毒治疗: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敏感性进行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2. 抗炎治疗: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发炎的患者,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镇静剂、抗抑郁药等。
4.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注意事项
1.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减少患者的病情进展。
2.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随时与医生沟通和咨询。
3. 患者和家属应加强心理支持和教育,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4. 医生应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治疗调整。
结论
本共识为2023年心理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我们希望通过广泛传播和应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诊治水平,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变化要点(49页)
• 编码末尾为“Y”和“Z”分别代表“其他特定” 和“未特定”的分类。
2021/4/26
28
(二)CDDG结构的变化
• ICD-10 的CDDG中每个疾病单元的临床描述 和诊断信息内容含量参差不齐,且不利于 使用者进行鉴别诊断。
• (2)“躯体痛苦障碍”变更为“躯体痛苦和躯体 体验障碍”(disorders of bodily distress or bodily experience),并增加“身体完整性烦恼”(body integrity dysphoria)单元;
• (3) 在“ 神经认知障碍”(neurocognitive disorders)一节中,增加“痴呆”(dementia)的 疾病分类,并对痴呆类型进行了详细区分。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0:42:1200 :42:120 0:42Fri day, May 14,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 5.1421. 5.1400: 42:1200 :42:12 May 14, 2021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1年5 月14日 星期五 上午12 时42分 12秒00 :42:122 1.5.14
• 1. 精神障碍的定义: • ICD-11 沿用ICD-10 中有关精神障碍的定义:
“临床上可辨认的症状或行为,多数情况 下伴有痛苦和个体功能受损”。 • 2.修订的利益相关者:WHO成员国均采用 ICD系统来递交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统计报 告,有些国家使用ICD确立卫生服务的准入 资格,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因此WHO 成员国政府是修订工作的最大利益相关者。
程和结果、治疗反应、与基因的关系、与 交互环境的关系6个方面来结构化定义每个 分类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精神行为症状群(neuropsychiatric syndrome,NPS)可见于神经认知障碍的不同时期,包括轻度行为损害(MBI)与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
MBI是较认知障碍出现更早的行为和情感症状,如动机缺乏、情绪不稳定、冲动控制障碍、社交不适切、异常的信念和观念等,可增加个体发生痴呆的风险,或者是痴呆的早期症状。
BPSD可出现在痴呆病程中的任何阶段,其可加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障碍,给患者本人、家属和照料者造成较大的心理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增加了医疗和照护负担,这往往也是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痴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一、概述
(一)流行病学概况
BPSD患病率因采用的评估工具、评估对象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发病机制概况
1. 生物学因素:
2. 心理学因素:
3. 社会学因素:
二、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实践中,BPSD可见于不同亚型的痴呆患者(表1)。
依据症状出现频率、影响他人程度以及潜在风险可将BPSD分为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以及仅需非药物干预等3类症状群;具体见表2。
(一)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的症状
1. 攻击行为:
2. 激越:
(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的症状
1. 妄想:
2. 幻觉:
3. 抑郁:
4. 焦虑:
5. 睡眠紊乱:
6. 脱抑制:
(三)仅需非药物干预的症状
1. 错认:
2. 游荡:
3. 淡漠:
4. 进食行为改变:
三、临床评估
(一)精神与行为症状背景信息
1. 生物因素:
2. 心理因素:
3. 社会与环境因素:
(二)量表评估
比较常用的BPSD评估工具见表3。
四、临床管理原则与方法
(一)管理原则
BPSD的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贯穿痴呆的全病程,即从无症状期的预防直至严重行为紊乱的干预。
目标为减轻或缓解症状强度或频率、照料者负担,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质量。
在抗痴呆药使用的基础上,临床首选非药物干预,只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或者BP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影响治疗依从性,患者难以服从照料或者存在紧急情况或安全问题时才使用药物治疗。
(二)基本过程
推荐采用描述行为(describe)-调查原因(investigate)-制定方案(create)-评价效果(evaluate)过程(即DICE)。
1. 描述行为(D):
2. 调查原因(I):
3. 制定方案(C):
4. 评价效果(E):
(三)非药物干预
非药物干预强调以人为本。
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促进应对和改善功能、增加社会活动和体力活动、增加智能刺激、减少认知问题、处理行为问题、解决家庭冲突和改善社会支持。
面向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有环境治疗、感官刺激治疗、行为干预、音乐治疗、舒缓治疗、香氛治疗、认可疗法、认知刺激治疗等多种形式。
另外,面向照料者的支持性干预同等重要。
制定和实施非药物干预技术时尤其应注意个体化特点。
(四)药物治疗
1. 抗痴呆药:抗痴呆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或者延缓认知功能衰退,而且对部分精神与行为症状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对痴呆患者出现的幻觉、淡漠、抑郁等行为症状有较好的疗效;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对重度痴呆患者激越和攻击行为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当非药物干预与抗痴呆药治疗无效时,或者遇到以下严重且紧急的情况,建议合并使用精神药物:(1)重性抑郁发作伴或不伴自杀观念;(2)造成伤害或有极大伤害可能的精神病性症状;(3)对自身和他人安全造成风险的攻击行为。
采用精神药物治疗时应持续进行监测,推荐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如每3个月)考虑是否可减小剂量或停用药物。
2. 抗精神病药:第2代抗精神病药对精神行为症状部分有效,其疗效证据相对较强。
3. 抗抑郁药:如SSRIs等,对痴呆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有限。
西酞普兰可能有望用于痴呆激越症状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需监测QT间期。
4. 心境稳定药:丙戊酸盐对冲动和激越行为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五)专业照护与照护者支持
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专业照护质量与BPSD的管理关系密切。
推荐将照护者教育和支持列入BPSD 管理常规工作,内容包括为其提供减压或认知重塑技术的培训,指导管理行为症状的解决问题特殊技能,加强与痴呆患者的交流,改善家庭照护环境等。
五、总结
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同时关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症状发生发展中的影响,加强全面评估,实施个体化干预原则。
在抗痴呆药治疗的基础上,首选非药物手段,对于非药物干预治疗效果不佳的症状,遵循小剂量起始,并根据治疗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缓慢逐渐增量的原则选择精神药物对症治疗。
此外,BPSD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密切协作,并且还需要为照护者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