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肝胆病证
胁痛
概述:胁痛的概念;胁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病机:胁痛的常见病因;胁痛的基本病机
辨证论治:胁痛的辨证要点;胁痛的治疗原则;
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肝络失养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概念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胁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胁痛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

病因病机
一、胁痛的常见原因
内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调、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

二、胁痛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相关。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实证日久→病邪伤阴→虚实夹杂之证。

辨证论治
一、胁痛的辨证要点
二、胁痛的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疏肝和络止痛。

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胁痛甚,加青皮、延胡索;
气郁化火,去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
肝气横逆犯脾,酌加茯苓、白术;
肝火伤阴,去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乌、丹皮、栀子;
兼见胃失和降,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
气滞兼血瘀者,酌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

2.肝胆湿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兼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
肠胃积热、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川楝子;
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祛蛔。

3.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瘢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蒲黄、三七。

因跌打损伤而致胁痛,酌加穿山甲、酒军、瓜蒌根;
胁肋刺痛较重,酌加当归尾、元胡索;
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4.肝络失养证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阴亏过甚,舌红而干,酌加石斛、玄参、天冬;
心神不宁,心烦不寐者,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
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见头晕目眩者,加菊花、女贞子、熟地;
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皮。

【A1型题】
胁是指以下什么部位()
A.胸部
B.上腹部
C.右上腹部
D.左上腹部
E.侧胸部
[答疑编号70030005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A1型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
A.胁肋刺痛
B.胸闷腹胀
C.痛有定处
D.入夜痛甚
E.舌质紫暗
[答疑编号7003000501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B型题】
A.柴胡疏肝散
B.龙胆泻肝汤
C.血府逐瘀汤
D.六味地黄丸
E.一贯煎
1.肝络失养证胁痛代表方是()
[答疑编号7003000501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2.瘀血阻络证胁痛代表方是()
[答疑编号7003000501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3.肝胆湿热证胁痛代表方是()
[答疑编号7003000501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黄疸
概述:黄疸的概念;黄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病机:黄疸的常见病因;黄疸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诊断:黄疸的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黄疸的辨证要点;黄疸的治疗原则;
黄疸中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证阳黄、寒湿阻遇证等阴黄的主症、治法和方药;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转归预后:黄疸的转归预后与生活调摄。

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黄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疽、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如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黄疸的常见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

内伤饮食
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脾胃损伤,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肌肤——阳黄。

饥饱失常,恣食生冷,劳倦太过,病后脾阳受损——脾虚寒湿内生,壅塞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阴黄。

病后续发
胁痛日久,湿热残留,结为砂石,阻遏中焦肝胆——湿热瘀阻,胆汁泛溢肌肤—阳黄
积聚病久,气滞血瘀,阻遏中焦肝胆——湿热瘀阻,胆汁泛溢肌肤—阳黄、阴黄
外因:外感湿热、疫毒。

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偏盛,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阳黄。

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热入营血,内陷心包——高热、神昏、抽搐——急黄(危重,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

黄疸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

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

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

病理演变:
湿热蕴结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发为急黄;
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
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

诊断
黄疸的诊断要点
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辨证论治
黄疸的辨证要点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

黄疸的治疗原则
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阳黄
热重于湿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憹,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胁痛较甚,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玄胡疏肝理气止痛;
热毒内盛,心烦懊憹,加黄连、龙胆草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半夏和胃止呕。

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黄芩、连翘。

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较著.加苍术、厚朴、半夏健脾燥湿,行气和胃;
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疏表清热、利湿退黄。

胆腑郁热证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

砂石阻滞,加金钱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胆化石;
恶心、呕逆明显,加厚朴、竹茹、陈皮和胃降逆。

疫毒炽盛证(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

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

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凉开透窍;
动风抽搐者,加钩藤、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熄风止痉;
衄血、便血、肌肤瘀斑重者,加黑地榆、侧柏叶、紫草、茜根炭凉血止血;
腹大有水,小便短少不利,加马鞭草、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并另吞琥珀、蟋蟀、沉香粉通利小便。

阴黄
寒湿阻遏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附子、白术、干姜、茯苓、泽泻、猪苓。

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健脾燥湿,行气和胃;
胁腹疼痛作胀,肝脾同病者,加柴胡、香附疏肝理气;
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癥结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加服硝石矾石散,以化浊祛瘀软坚。

脾虚湿滞证
证候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加减:气虚乏力明显者,重用黄芪,加党参,
畏寒,肢冷,舌淡者,宜加附子温阳祛寒;
心悸不宁,脉细而弱者,加熟地、首乌、酸枣仁等补血养心。

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继续清利湿热,
方:茵陈四苓散加减。

药:茵陈、黄芩、黄柏、茯苓、泽泻、车前草、苍术、苏梗、陈皮。

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治: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方:柴胡疏肝饮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药: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山楂、麦芽。

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药:柴胡、枳壳、香附、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

并服鳖甲煎丸,以软坚消积。

【A1型题】
黄疸的辨证要点是()
A.以阴阳为纲
B.区别湿重与热重
C.区别热重与寒重
D.区分疫毒之盛衰
E.以虚实为纲
[答疑编号7003000502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A1型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寒湿困遏证黄疸的特点()
A.身目黄色晦暗
B.疸色如烟熏
C.脘腹痞胀
D.舌淡苔黄腻
E.脉沉迟
[答疑编号7003000502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D
(答题要点:黄色轻重是热邪轻重的体现)
【B型题】
A.黄疸热重于湿证
B.黄疸湿重于热证
C.黄疸胆腑郁热证
D.黄疸疫毒炽盛证
E.黄疸寒湿阻遏证
1.大柴胡汤适用于()
[答疑编号7003000502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2.《千金》犀角散适用于()
[答疑编号7003000502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积聚
概述:积聚的概念;积聚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病机:积聚的常见病因;积聚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诊断:积聚的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积聚的辨证要点;积聚的治疗原则;
肝气郁结、气滞血阻、瘀血内结、食滞痰阻、正虚瘀结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转归预后:积聚的转归预后
概念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记忆要点:有聚有散)
积聚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
积聚的常见病因
外因:感受寒邪。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阻滞气机,气血瘀滞——积聚
外感寒邪,复因情志内伤,气因寒遏,脉络不畅,阴血凝聚——积
积聚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以正虚为主。

诊断
积聚的诊断要点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辨证论治
积聚的辨证要点
积聚的辨证必须辨其虚实之主次。

聚证多实证。

积聚的治疗原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
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证治分类
聚证
肝气郁结证
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

食滞痰阻证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

积证
气滞血阻证
主症: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

瘀血内结证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

正虚瘀结证
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转归预后
【A1型题】
积聚的病位主要在()
A.肺肾
B.肝肾
C.肝脾
D.肝胆
E.脾肾
[答疑编号7003000503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C
【A1型题】
积聚的病机主要是()
A.湿痰内聚,气血瘀滞
B.虫阻脉道,血络受阻
C.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D.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E.痰湿内阻,瘀血内结
[答疑编号7003000503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B型题】
A.正虚瘀结之积证
B.气滞血阻之积证
C.瘀血内结之积证
D.食滞痰阻之聚证
E.肝气郁结之聚证
1.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

证属()
2.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

证属()
3.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证属()
[答疑编号7003000503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1.B;2.D;3.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