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老师误导学生的三个著名“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老师误导学生的三个著名“案例”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小庄乡十四户中心校赵鸿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虽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师亦无常道”(“师亦无常道”,参见《三家村札记》作者之一廖沫沙的《<师说>解》)一说,但是,“传道授业解惑”仍是为师者的职责,更是为师者崇高义务。如果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出现了偏差,落下笑柄事小,误导了学生甚至误人子弟,那就惨了。
《“万”字先生》:“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之搦管(nuò,握笔)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cù,催促)之。其子恚(huì,愤怒)曰:‘天下姓字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自今,才完五百画也!’”(《应谐录》刘元卿著)《中国古代寓言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北京第1版,189页)加的编者按是:“要学习和掌握一门知识,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那种刚刚入门就以为都懂得了的人,是什么本领也学不到的。”很显然,《中国古代语言选》编者是在嘲笑这位“‘万’字先生”不够谦虚,瞧,栽了跟头不是!这也是“‘万’字先生”“流芳”千古的一个原因——大众版的理解。
笔者认为,这种“大众版”的观点,过于偏激,充其量对《“万”字先生》认识只有三分之一,是不及格的。你看,这个“‘万’字先
生”聪慧伶俐,拍拍头顶,脚底板响啊,多聪明!孔夫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你瞧,“都举三隅反万隅了。”岂是“孺子可教也”可比的,就是一个神童啊!
笔者认为,为师者“楚士”的失误——误导,是“‘万’字先生”之所以成为“‘万’字先生”致命的原因,可以设想,为师者“楚士”在“书三画,训曰:‘三字’”的前后明确的“交代点什么”,以防“学生”产生误会,或选择更好的教学方法,说不定中国古今也不会有“‘万’字先生”一说了。“‘万’字先生”,是师者的误导,是师者的失职,是师者的耻辱,是师者的悲哀!
警钟响过之后,再看这则“‘川’字先生”的故事:明·冯梦龙辑《笑府》:“一蒙师只识一‘川’字,见弟子呈书,欲寻‘川’字教之,连揭数页,无有也,忽见‘三’字,乃指而骂曰:‘我到处寻你不见,你倒卧在这里!……’”学识太可笑,太可怜了;误导是假,误认子弟是真啊!
还有一个案例:一儒生以“太行山”作“代形山”,一儒生乃曰:“乃‘泰航’耳。其人曰:我亲到山下见其碑也。”相争不决,曰:“我二人赌一东道(输了的请客),某学究识字多,试往问之。”及见学究问之,学究曰:“是‘代形’也。”输“一东道”者怨之,学究曰:“你虽输一东道,却教他念一生别字。”(明·赵南星专撰《笑赞》)瞧,“其用心何其毒也!”
文章来源:河北远程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