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三角_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_彭华民

合集下载

福利多元主义_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_彭华民

福利多元主义_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_彭华民

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彭华民 黄叶青(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天津300071) 摘要:福利多元主义是继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贝弗里奇范式之后为解决福利国家危机,于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理论范式。

它主张社会福利来源的多元化,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

福利多元主义兴起的背景是福利国家演进中的危机以及理论界对福利国家的批判;福利多元主义的内涵有三分法及四分法之不同;对福利多元主义发展趋势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福利多元主义;福利国家;多元部门;社会政策中图分类号:C9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6)0620040209社会政策的研究沿着不同的范式向前推进。

古典自由主义者重视市场的力量,赋予市场交换关系于支配性的地位。

在工业革命时代,社会政策扮演“残补”的角色[1][2][3]。

在自由放任思想主导下,社会政策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作用有限。

随着西方国家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国家介入社会问题解决的凯恩斯-贝弗里奇的社会政策范式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提供福利的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分依赖政府的福利提供成为一个公认的问题,“政府失灵”和福利国家危机给居于主导地位的凯恩斯-贝弗里奇模式以致命的一击。

福利多元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提出来的,它主张社会福利来源的多元化,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

它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新范式。

一、福利国家角色的历史演进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福利多元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视角也不例外。

从其兴起的时间来看,它是在福利国家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扩张,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显露出危机问题以后产生的。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

需要涵义之观点对垒
分析比较了社会人与经济人前提的不同之后,对社会福利视角下的需要涵义 的分析成为下一个研究主题。社会福利制度的服务对象是行动着的社会成员,社 会成员个体与社会成员整体是通过行动来整合的,这些行动同时也是社会政策制 定和社会政策实践的依据,因此在社会成员行动中研究需要概念,是需要研究的 出发点。
需要分析的前提:经济人或者社会人? 以多依和高夫为代表的社会福利视角下的需要理论前提-社会人 对经济人的批判:经济人的理论前提过分简单化了社会生活的人的丰富涵义,过分强调自 利原则在人类需要满足中的作用,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需要表达和需要满足手段都存在 一定影响。 人处在社会中,社会是由非组织的个人聚集起来,社会福利制度的指向是社会人,社会福 利制度对人的价值认同和关心是不同于经济人的。
目录-上篇
需要满足与社会福利制度
1 2
社会福利视角中的需要
社会福利视角中的需要研究方法
3 4
5
社会福利视角中的需要满足原则与条件
社会权利与需要满足
福利组合与需要满足
第一章
社会福利视角中的需要
需要分析的前提:经济人或者社会人?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供求理论、新右派社会福利理论是将人作为经济人前提的重要代表。 经济人假说包含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自利命题,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动经济人行为的根本动机。 第二、理性命题,即经济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他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去 做判断,在使自己的投入最小化的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了,个人满足也 最大化了。 第三、公共利益命题。是指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好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导致社会福利制度产出的人类需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

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

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

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王思斌2012-11-2 11:06:26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Construction of Appropriate Universal-typ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China【作者简介】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王思斌,男,河北省泊头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内容提要】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本文分析了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指出它是面向全体国民同时又涵盖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社会政策和制度。

本文从责任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因素,指出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在诸多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同时要通过政策和制度安排赢得企业、社区、社会及家庭的支持。

要建构这一制度,政府责任优先、民众需要导向、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家庭的支持作用、非营利组织及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等,都是一些基本的要求。

To completely build a “Xiaokang Society” in China, an appropriate universal-typ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the appropriate universal-type social welfare system, which refers to a series of social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cover the basic social needs toward the citizens of the country. Several factors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appropriate universal-typ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cluding the major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a wide range support fromenterprises,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family. To facilitate this system,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priority of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y, emphasis of citizen's needs, responsibility sharing of enterprises and growth of NPOs and social welfare agencies are the crucial preconditions.【关键词】适度/普惠/社会福利制度appropriate/universalwelfare/social welfare system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建立何种类型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越来越紧迫地摆到人们面前,并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

(员工福利待遇)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

(员工福利待遇)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

(员工福利待遇)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彭华民提要:福利三角是西方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视角讨论福利三角概念的含义;研究福利三角理论包含的制度内容;区别福利三角与福利多元组合的不同。

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力量介入社会过程提升人民福利的一种方式。

三角中的家庭、(市场) 经济与国家三种不同的制度与它们之间的互动,不仅仅表示社会政策产生的动力机制,而且支持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本文最后将福利三角范式嵌入社会排斥与社会政策的实证研究中,阐述福利三角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指出了社会政策发展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福利三角福利多元组合社会政策社会排斥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政策的研究一直在沿着不同的范式推进。

经典的社会政策研究强调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提供方面的作用。

国家权威、公共拨款、普及主义和社会福利制度化是人们关心的重点议题(Beveridge ,1958 ; Marshall , 1965 ; Wilensky &Lebeaux , 1965 ; Titmuss , 1974) 。

福利三角理论在福利国家陷入危机的背景中出现,强调人民获得的福利是多种制度福利提供的总合,成为社会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新范式。

本文从福利多元组合范式、福利三角范式、福利三角与社会排斥研究、福利三角范式在中国社会政策发展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福利多元组合范式福利三角(welfare triangle) 和福利多元组合(welfare mix ,又译为福利混合、多元福利) 是两个意义相近又有区别的概念。

罗斯(Rose ,1986)提出了福利多元组合的理论。

他认为,一个社会总体的福利是重要的议题,社会中的福利来源于三个部门: 家庭( household) 、市场和国家。

这三者作为福利的提供方,任何一方对于其他两方都有所贡献,将三方提供的福利整合,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的福利整体。

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困境的分析范式

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困境的分析范式
基 于贫 困 的代 际转 移 开 始研 究 , 系 统地 分 析 了文 并 化带 来 的贫 困持久 性 问题 J o ri 9。B ude u的主要 关 注


贫 困 问题 研 究的 三个 视角
城市 社会 保 障所 面临 的主要 问题 是 消除 贫 困基 础上 的人 的 全面发 展 , 以传统 上看 , 所 由于贫 困的诱 发原 因相 对 明晰 , 以 主 要是 从 结 构 、 所 文化 、 展 的 发
城 市 新贫 困社 群是 不 同于 传统 福 利救 济 对象 , 可 能具 有劳 动能力 但 不 具 备 劳 动 机 会 , 要 由于 新 主 体 制推进 而 引起 的意识 形态 变 化 、 度变 迁 、 制 社会 转 型 与经济 结 构 变化 等 原 因 而 造 成 的 结 构 性 贫 困 主
技能或缺乏动机 , 而是社会力作用的结果 , 因此城市
社会保 障 需 要 将 风 险 的 防 控 视 为 解 决 问题 的 总 方
困问题 的影响与作用[ 1 。G n 的研究突出了贫困 as
文化 在社 会转 型 中 的缓 慢 型 , 认 为 贫 困文化 在 社 并
[ 作者简介 ] 晓燕 ( 95一 ) 女 , 黄 17 , 江苏海 门人 , 开大学周 恩来 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 与社会政 策系讲师 、 南 博士 。主要 研究 方向 : 社会政策 、 会保 障 。 社
体 。 新贫 困问 题 的 出现 和 以下 因素 有 关 : 界 经 济 世 的一 体化 与 国际 市场 细 分 ; 经济 结 构 变 迁 , 劳动 力 、
针 。冲突学 派 则主 张资 源不 平等 分配 制度 对于 贫 困 问题 的产 生 有 不 可 忽 略 的作 用 J 功 能 学 派 认 为 。 城 市贫 困问题 的存 在 乃 社 会 功 能之 需 要 , 一 种 社 是 会 的必 然现 象 , 会 不 平 等 是 由社 会 发展 的价 值 目 社 标 和功 能需 要共 同决 定 的 , 以其将 社会 保 障定 位 所

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

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

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
彭华民;宋祥秀
【期刊名称】《社会》
【年(卷),期】2006(026)006
【摘要】20世纪90年代,在福利国家危机重重的背景下,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的超越构想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首先解构了后传统社会,由此而提出了六个面向社会框架的超越构想;其次,吉登斯将社会福利模式的超越构想嵌入到社会框架中,界定了外部风险和人为风险,由此而提出了消极福利转化到积极福利的超越构想.借鉴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的超越构想,本文反思中国社会政策,提出了中国社会政策的新社会框架,即责任提倡、多元部门发展、社会政策议题对话等,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模式转化与社会政策改革的原则.
【总页数】16页(P138-153)
【作者】彭华民;宋祥秀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天津市津南区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教育政策的嵌入性——教育政策社会学基本理论分析方式的历史考察 [J], 王海平
2.“市场”与“社会”关系探究:社会政策研究路向思考——基于卡尔·波兰尼的
“嵌入性”理论 [J], 寸洪斌;曹艳春
3.嵌入性治理: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对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的批判性反思 [J], 徐选国
4.嵌入性理论与公司财务的社会嵌入性——一个关于公司财务理论的新视野与新框架 [J], 李心合;;
5.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政党嵌入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J], 杜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

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

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一、本文概述《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和解析福利国家中社会福利提供的核心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福利三角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强调国家、市场和家庭在福利提供中的核心作用,这三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福利的复杂网络。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福利三角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然后详细阐述了国家、市场和家庭在福利提供中的角色和功能,接着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了福利三角理论在社会政策分析和实践中的应用及其限制。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福利三角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在社会政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福利三角理论的基本框架福利三角理论是由英国社会学家理查德·蒂特马斯提出的一种社会政策分析范式,该理论强调社会福利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国家、市场和家庭。

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社会福利的三角架构。

国家在社会福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提供诸如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以及实施社会救助和补贴等措施,为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国家在社会福利中的责任不仅体现在提供物质帮助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为公民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市场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来源之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市场通过竞争和创新,推动社会福利的不断提升。

然而,市场也存在失灵和分配不均等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和家庭的补充和调节。

家庭在社会福利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人们情感交流、精神寄托和互助互爱的场所。

家庭通过提供生活照顾、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等服务,为成员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弱化,国家和市场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家庭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

福利三角理论的基本框架为我们理解社会福利的来源和构成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社会学概论_彭华民_第十八章问题与社会政策

社会学概论_彭华民_第十八章问题与社会政策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解决
一、指导社会问题解决的理念
• 社会公平准则
–承认人人生而平等 –不平等是一切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社会效率准则
–以差等分配鼓励人们为社会多作贡献,形成带竞争色彩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不是无差等地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价值,它的着 眼点是整个社会有机体。
二、社会问题解决的方案
社会学概论
第十八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 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个人烦恼。 • 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社会现象或公共问题的具 体客观事实,它不是社会成员头脑中的建构。 • 社会问题违背了现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原则。 • 社会问题是社会性的,因为它们的起因和后果是社会 性的。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
主讲 彭华民教授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蒂特姆斯将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 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式 • 社会政策的工作能力-成绩模式 • 社会政策的制度性再分配模式
三、社会政策的架构与制定
• 社会政策的概念架构 对社会政策的分析框架可以围绕 投入(理想)、 社会的制度安排、 输出(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实施的结果(再分配和影响)构成。
• 推行三层次社会化体系 • 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不平等和社会风险 • 确立合理的社会价值参照系 • 健全外在的社会控制网络
第四节 社会政策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
社会政策(social policies)这个概念是德国经济学 家瓦格纳在1873年最早提出的。社会政策可以被理解为发 展社会福利的政策活动。 • 社会政策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有更广义的解释。 • 社会政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 • 社会政策是减少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的路径。 • 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是既相关又有区别

社会学,我的礼赞我的反思

社会学,我的礼赞我的反思

彭华民:社会学,我的礼赞我的反思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接受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多次盛情之邀,我站在以中国社会学先驱孙本文先生和心理学先行者潘菽先生冠名的报告厅,向2015年入学的社会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向各位来宾和老师致2015年欢迎辞。

这份荣誉我感到有些担当不起。

我看到网络疯转据说掌声把屋顶掀翻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医生《不负此生,不负我心》毕业致辞。

2003年我还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他在SARS病因还未探明,大家恐慌逃离的情况下,在SARS最严重的威尔斯亲王医院救护病人,在前线与疫症对抗,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年的“亚洲英雄”。

他曾在顶尖国际期刊发表超过680多篇论文。

他是虔诚的基督徒,致辞说自己“低头为你们每一位祷告。

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

”我还读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胡适先生的致辞《如何不堕落》。

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说“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我还读到社会学同仁同学们疯传的致辞,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博士林国明、现任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社会学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始终相信,社会学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带着这些公民能力,去走你们的路吧,你们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合理,更美好。

”同学们老师们,我刚才列举的三位学者学缘深厚,用词经典,致辞感人,我如果套用他们主题发表致辞,东施效颦,话没讲完,听众必成低头一族。

深夜静思,回想起1978年,我心情激动将新生报到日子看错,拿着2月23号报到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于2月22日跑到四川大学报到,吃了闭门羹。

想起1981年2月我受四川大学推荐,手持教育部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通知到南开大学报到,成为中国社会学黄埔一期社会学专业班成员。

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与社会学结缘35年。

从南开社会学专业班走出了20多位教授,如王思斌、孙立平、宋林飞、李友梅、蔡禾、边燕杰、周雪光等,走出了中国社会学会五位会长副会长,走出了中国社会学界十几位院长系主任。

东亚福利体制下公众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变迁的比较研究——基于1996—2016年ISSP数据的实证分析

东亚福利体制下公众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变迁的比较研究——基于1996—2016年ISSP数据的实证分析

东亚福利体制下公众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变迁的比较研究——基于1996—2016年ISSP数据的实证分析陈星;彭华民【期刊名称】《社会工作》【年(卷),期】2024()1【摘要】本文采用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1996年、2006年、2016年政府责任主题调查数据,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东亚福利体制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公众对政府福利责任的态度为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三个国家和地区公众在1996年、2006年、2016年期间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发生较大变化,1996年日本公众对政府社会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较高;2006年韩国公众对政府经济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得分最高,中国台湾省的社会性福利态度得分最高;2016年中国台湾省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得分均最高。

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福利态度变化较大,其次为韩国,中国台湾省变化最小。

研究进一步发现同一福利体制下公众福利态度的差异化特征受时间、国家和地区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福利态度国别地区比较研究说明东亚福利体制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并存。

本文丰富并发展了东亚福利体制理论,具有基于本土福利态度发展政策的意义。

【总页数】31页(P101-129)【作者】陈星;彭华民【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相关文献】1.向上感恩与对下抱怨:政府责任变迁中的农村老年福利态度悖论2.政府福利责任的边界:基于华人社区公众福利态度的比较研究3.东亚福利体制中儿童照顾的福利态度——基于国际社会调查项目数据的比较分析4.农民工对政府福利责任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5.福利体制与公众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的关系研究——基于ISSP九个国家地区的实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讲 福利多元主义

第三讲 福利多元主义
2000) ) 2012-4
13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路是强调社会福利服务是全社会都要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路是强调社会福利服务是全社会都要 关注的事业,不能仅仅靠政府和计划体制来实施, 关注的事业,不能仅仅靠政府和计划体制来实施,要充分动 员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合作, 员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合作,满足社会的需求(杨团.社会福
利社会化———上海与香港社会福利体系比较)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以社会共同责任本位为理念基础,通过社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以社会共同责任本位为理念基础,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以社会共同责任本位为理念基础 会福利主体的多元化、 会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社会化和服务队伍的社会 化,实现福利对象的公众化(田北海,钟涨宝) (2)价值理念 福利目标由最低标准向社会质量转变、 福利目标由最低标准向社会质量转变、福利对象由被动受助 者向能动主体转变、福利主体由独力支撑到多元合作转变、 者向能动主体转变、福利主体由独力支撑到多元合作转变、 福利机制由行政主导型向民主对话型转变, 福利机制由行政主导型向民主对话型转变,以及福利政策模 式由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田北海,钟涨宝)
3
二、福利多元主义
(一)基本含义 1.兴起 1.兴起 the future of vonlunary organization: report of the wolfenden committee • 英国,“福利多元主义”(Welfare pluralism) , 福利的政治 英国, 福利多元主义” ) ,“福利的政治 经济与混合经济”;美国,“共同生产”(Co-production) 、 经济与混合经济” 美国, 共同生产” ) 权力下放( 欧洲其他国家, 福利组合” 权力下放(Empowerment) ;欧洲其他国家, “福利组合”、 ) 社会经济” 新西兰、澳洲“ “社会经济”;新西兰、澳洲“从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

陈令霞第三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政策在计划经济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编制计划安排毕业生就业。

在此阶段,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自身不需要为就业问题操心,“一个萝卜一个坑”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形。

相对应地,这个阶段的就业制度的形式较为单一,由政府统一制定用人计划,统一招生与分配,包上学经费,包分配就业,包当干部。

奉海英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此阶段的改革主要颁布了以下几个文件:1950年,国家根据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工作应当实行有计划的分配。

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其中规定从1950年暑假起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工作。

1951年10月,针对我国经济、教育发展和人才供求状况不平衡的情况,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指出由政府分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此次决定得到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拥护。

1952年7月,政务院《关于1952年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中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和需要的。

赵居礼主编.5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6.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中央政府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标志着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由国家统包统分制度的形成。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叶,我国高校毕业生一直延续着由国家统一分配其就业的政策,考上大学就相当于可以得到稳定的工作,毕业后就可以顺利就业并且可以享受到工作带来福利待遇,例如公费医疗。

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讲,更是跳出了“农”门,从农村户口一跃而转成城市户口。

“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下的产物,国家承担着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费,毕业后的学生由政府安排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这种就业政策,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保证了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各地区、各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建设性的人才,同时也解除了家长和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后顾之忧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

社区养老照顾服务供给主体作用分析——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

社区养老照顾服务供给主体作用分析——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
服 务 内 容 方 面 ,因 学 者 们 研 究 侧 重 点 不 同 , 服务内容范围和种类也不尽相同。社区照顾服 务 内 容 呈 现 出 多 元 化 特 点 ,老 年 人 选 择 空 间 更 大,如梅雷迪思(B Meredith,1993)认为社区照顾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情感心理慰 藉 和 文 体 娱 乐 休 闲 等 内 容[14]。 苏 珊·特 斯 特 (2002)认为社区照顾主要包括室内照顾、居住地 照 顾 、福 利 机 构 照 顾 、家 庭 外 医 疗 服 务 、日 间 托 管 服 务 和 休 闲 、娱 乐 、教 育 设 施 等 服 务 内 容[15]。 卫小将、何芸(2007)认为社区照顾服务内容主要 有 行 动 照 顾 、物 质 支 援 、心 理 支 持 和 整 体 关 怀 等[16]。 何 雨 、王 振 卯(2009)认 为 社 区 照 顾 服 务 主要集中于基本生活照料、物质设施支援、精神 情 感 支 持 和 基 本 医 疗 服 务 等 四 大 领 域[17]。 社 区 照顾服务内容的探讨,已突破原有服务范围,主 要集中于日常生活照料、物质设施支援、精神情 感支持和医疗护理服务等领域,但对于如何满足 老年人个性化需求还需继续探究。
务(社区照顾的核心);“由社区照顾”,即老年人 所享受的服务来自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及自 己的亲戚、朋友、邻里等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大力 支持(社区照顾主要供给主体);“为社区照顾”, 即服务人员必须获得医院、养老机构和其他专业 护理人员支持,才能顺利完成照顾任务[10]。Sergi Jime’nez-Martı’n、Cristina Vilaplana Prieto(2012) 将社区照顾分为正式社区照顾和非正式社区照 顾两类,前者是由公共机构或非营利组织等提供 正式照顾服务,后者是由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 等 提 供 非 正 式 照 顾 服 务[11]。 我 国 学 者 运 用 社 会 工 作 理 念 与 方 法 ,对 社 区 照 顾 做 出 界 定 。 周 沛 (2002)认为,“社区照顾”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专业服务人员、亲人邻里等非正式支持网络协调 合作,充分调动社区各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 务[12]。 钱 宁(2003)认 为 ,“ 社 区 照 顾 是 政 府 组 织 、养 老 院 等 正 式 机 构 和 亲 戚 、邻 里 、志 愿 者 等 非正式支持网络通力合作,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 供服务”[13]。上述概念具有共同理念,即老年人 能 在 熟 悉 环 境 中 接 受 服 务 ,只 是 强 调 重 点 有 所 不同。

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乡村减贫行动研究--以湖南少数民族D村社会工作项目为例

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乡村减贫行动研究--以湖南少数民族D村社会工作项目为例

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2期第47卷ɴ 2,2021Vol 47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乡村减贫行动研究㊀㊀㊀㊀ 以湖南少数民族D村社会工作项目为例张和清①摘㊀要: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展主义所构建的 现代 与 传统 ㊁ 先进 与落后 话语体系,是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主体性缺失㊁传承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丧失主体性,加深了其贫困程度㊂ 绿耕 在湖南D村利用少数民族社区优势文化资产开展社区资产建设,重拾文化自信心,凭借社区内生动力推动社区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态㊁政治 五位一体 可持续发展㊂在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 局内人 的视角理解社区文化脉络及其发展困境,从而打破发展主义 客体化 的运作逻辑,赋权社区民众,实现社区的主体性发展,并拓展城乡互助的社会资源网络,有效推进社区减贫㊂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反贫困社会工作;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社区减贫中图分类号:C9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778X(2021)02-0021-09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扶贫模式主要是以增加贫困人群收入为目标的福利救济,以及市场化㊁产业化的扶贫模式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乡村贫困问题除了直接体现在经济收入不足之外,还间接表现在社会文化资产贫乏㊁生态致贫㊁乡村自治难以落实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阻方面,因此,反贫困策略也逐渐从单纯的 收入+消费 扶贫模式转向发展型扶贫㊂①如何从单纯着眼于经济减贫,拓展到政治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减贫与乡村社区发展的有机结合,成为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反贫困时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会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依据 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 的总体要求,中国反贫困社会工作必须探索社区经济㊁社区社会文化资产㊁社区生态资产建设,以及社区自治等多维度的专业实务方法和减贫策略,以协助党和政府推动乡村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态㊁政治建设,实现 五位一体 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图1)㊂这其中,社区文化资产建设是中国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策略的重要环节㊂依据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化振兴是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 五位一体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重要维度㊂以此出发,本文运用资产建设理论和行动研究方法,②以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下称绿耕)③在湖南D村的减贫项目为例,研㊃12㊃①①②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验的 单项服务 模式研究 阶段性成果(16AZD031)作者简介:张和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275)㊂李㊀欢,周永康:‘发展取向的资产建设: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扶贫实践研究 以P村 三区计划 项目为例“,‘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㊂本文是历时4年行动过程的研究成果㊂行动研究提出研究即实践,研究者即行动者,行动为研究和理论反思提供了对象和依据,其核心在于理论和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在行动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再进行理论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行动㊂笔者自始至今参与了D村项目的 目标 计划 过程 反思 这一循环往复的行动㊂具体方法包括田野日志㊁深度访谈㊁焦点小组㊁参与式观察㊁行动反思报告㊁一线社会工作者工作日志㊁项目规划及评估总结报告等㊂关于该中心的介绍可见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网站,http://www lvgeng org/about/㊂究运用社区文化资产建设行动策略重塑乡村文化主体性㊁推动乡村社区减贫的实践经验,探索基于文化主体性的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实务模式㊂图1:社区减贫框架图一㊁乡村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反贫困社会工作(一)乡村社区文化问题与乡村贫困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乡村文化的边缘化及衰落,无不与发展主义取向的发展模式有关㊂发展主义将经济增长作为 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信念 ,①这种以经济增长为单一向度的发展,本质上体现的是资本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㊂而且建构了一套 中心 边缘 的权力关系和话语(Discourse)体系,②从而保证其绝对控制的地位㊂在全球文化互动的张力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话语实践建构出了诸如 现代 与 传统 ㊁ 发达 与 欠发达 等二元对立的话语和文化分类体系,将现代文化视为正确的㊁主流的文化,③并且不断用现代科技的知识系统取代其他知识系统,确保以西方工业城市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的同质性发展㊂这套发展话语对中国传统乡村的影响表现为:乡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㊁生活方式逐步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或工业化农业)所取代,④乡村被贴上了 贫穷落后 的标签,乡村需要通过发展科技㊁工业等手段进行 脱贫 ㊂而文化上的二元论述则使乡村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陷入边缘化境地㊂⑤一方面,将乡村建构为贫穷落后的 他者 ,并不断强化 中心 边缘 的意识,⑥相应地,将农民型塑为等待资本主义发展的对象,⑦并被客体化为 文盲 等待发展的他者 ,导致乡村文化主体地位丧落,⑧进而加剧了乡村贫困㊂另一方面,重新建构了 知识 ,将知识完全等同于学识(即专家的专业知识),排斥和贬低乡村的传统知识,视传统农耕文化为 廉价的 ,致使农民缺乏对乡村文化资产的完整认知,逐渐丧失了对乡村文化的传承能力和归属动力,更无法利用文化资产获得平等的社会资源和公平发展的机会,最终导致传统文化价值意识淡㊃22㊃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2期第47卷ɴ 2,2021Vol 47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参见许宝强‘前言:发展㊁知识㊁权力“,载许宝强,汪㊀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 30页㊂ArturoEscobar,EncounteringDevelopment:TheMarketingandUnmakingoftheThirdWorld,UnitedKingdo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2,pp 9 10.参见[澳]苏珊㊃谢区,珍㊃哈吉斯‘文化与发展:批判性导论“,沈台讯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6页㊂参见[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 21页㊂参见张和清‘国家㊁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蚌岚河槽6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8页㊂SeeArturoEscobar,EncounteringDevelopment:TheMarketingandUnmakingoftheThirdWorld,UnitedKingdo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2,pp 49 52.参见张和清‘国家㊁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蚌岚河槽6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9页㊂参见张和清‘国家㊁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蚌岚河槽6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9页;[美]埃斯科巴‘权力与能见性: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发明与管理“,载许宝强,汪㊀晖‘发展的幻象“,卢思骋译㊁张彩云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84 107页㊂漠且文化传承意识缺乏㊂①总之,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建构了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不断边缘化乡村原有的生产㊁生活方式,致使乡村日益陷入结构性贫困的境地,同时,乡村文化被推向更加边缘的位置,面临文化主体缺失和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的困境㊂具体到少数民族乡村,令人感到尴尬的现实是,一方面乡村保留着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遗产,另一方面又面临民族文化不被认同以及自我否定的矛盾状态㊂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特定群体经过日常生活实践而形成的一套具有共享规范㊁价值㊁象征符号的内容㊂②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遗产有有形和无形文化两种形式,均反映了少数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维系着少数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价值观㊂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遗产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族群的主体性和文化认同上,而以资本强权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了少数民族的 他者 身份,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缺失和文化认同意识淡漠,最终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和边缘化,③更加深了少数民族乡村的贫困程度㊂(二)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反贫困社会工作社区资产建设最早由美国西北大学的JohnKretzmann和JohnMcknight运用到社区社会工作中,从而开创了社区资产建设社会工作新的实务理论和方法㊂社区资产建设相信社区民众(尤其是穷人㊁边缘群体等)有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强调实现社区长远发展终归要依靠社区内部力量㊂社区资产建设的目的就是动员㊁组织和发展社区的内生动力,核心是通过社会赋权提高社区民众的能力㊂在社区资产建设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挖掘和利用那些常常被忽略和遗忘的资产,④恢复社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从而增强人们的主体性㊂⑤因此,社区资产建设的发展模式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也不单纯以物质增长㊁收入增加来衡量发展,而是强调社区合作,激发社区内生力量,解决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重建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㊂社区文化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化遗产,⑥是社区资产建设中重要的资产资源㊂迈克尔㊃谢若登(MichaelSherraden)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将 资产 看做是任何想象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抽象的和实体的,如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㊁文化资本(culturalcapital)等㊂⑦学者戴维㊃思罗斯比(DavidThrosby)基于文化表现出来的有形或者无形财富的积累,进一步将文化资产划分为有形文化资产和无形文化资产,前者是指物质文化遗产和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包括油画㊁雕塑㊁工艺品㊁建筑等,后者则指民众的生活方式㊁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等㊂⑧有形文化资产是可以被触摸到的㊁可视化的内容,而无形文化资产则强调文化内在共享的规范㊁价值和态度等内容,二者是互相承载㊁互相维系的,有形文化资产是无形文化资产的载体,无形文化资产是有形文化的灵魂,只有二者共同作用,才能塑造文化的主体性㊂⑨社区文化资产建设有助于重塑社区文化主体性,有效地回应文化边缘化问题㊂在反贫困社会㊃32㊃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乡村减贫行动研究张和清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参见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 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 21页;[美]埃斯科巴‘权力与能见性: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发明与管理“,载许宝强,汪㊀晖‘发展的幻象“,卢思骋译,张彩云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84 107页㊂[英]克里斯㊃巴克(ChrisBarker):‘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罗世宏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第234页㊂张和清:‘扎根社区推动脱贫攻坚“,‘人民论坛“2018年第10期㊂SeeTempleman,S.B., BuildingAssetsinRuralCommunitiesthroughServiceLearning ,inGinsberg,L.H.,ed.,SocialWorkinRuralCommunities,Alexandria,VA:CSWEPress,2005.参见张和清,杨锡聪等‘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㊁实务与绿耕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0 41页㊁第68页㊂参见丁惠芳‘四川省灾后资产建设与生计重建“,载邓㊀锁,[美]迈克尔㊃谢若登等‘资产建设 亚洲的策略与创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3 276页㊂参见[美]迈克尔㊃谢若登‘资产与穷人 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23 125页㊂[澳大利亚]戴维㊃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潘㊀飞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㊂参见[美]迈克尔㊃谢若登‘资产与穷人 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23 125页㊁第177 228页㊂工作中,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为社会工作文化行动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思路,①从而帮助社区摆脱贫困处境㊂第一,社区文化资产建设强调将 问题视角 转变为 优势视角 ,②强调用 自己的眼睛 而不是 借来(别人)的眼睛 来认识自我,这是改变 他者 形塑的重要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少数民族所面对的文化撕扯的尴尬困境㊂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则扮演协助民众重新寻找能力㊁天赋㊁生存策略的角色㊂③第二,社区文化资产建设注重以社区内部为焦点,关注社区文化的内在价值,将民众视为文化主体,通过文化赋权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并找到社区发展方向,④即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激发社区和民众发展的内生动力㊂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将有形文化资产作为公共事务的载体,引导民众逐渐意识到无形文化资产维系着文化主体与社区的内在联结,从而通过重拾文化内在价值以增强社区和民众的自信心㊂第三,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着眼于社区关系网络,关注以共享规范和价值为基础的无形文化资产,并以此为基础重构社区关系㊂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丰富社区公共文化生活,增强邻里㊁群体和组织等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中加强联结,强化身份认同和自信心,从而改变 贫穷落后的他者 标签,重塑文化主体性,改善文化边缘化的处境㊂二㊁社会工作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的社区减贫实践2016年2月至今,绿耕深入少数民族村落D村开展农村反贫困工作探索㊂驻村社会工作者运用与村民同吃㊁同住㊁同劳动的 三同模式 ,与村干部㊁村民,尤其是 三留守 人群共同行动,逐步探索中国乡村文化传承㊁生计发展㊁社会互助㊁生态保育和社区自治的 五位一体 社区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模式㊂(一)D村概况与贫困表现D村地处通道侗族自治县,该县是典型的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㊂D村有1800余人,其中10个村民组共计1200余人集中居住在D村古寨,侗族比例占99%以上㊂人口结构方面,该村是典型的 三留守 村落,在已入户探访的77户中,留守家庭为50户,占总数的65%,其家庭的中青壮年均外出务工㊂⑤同时,D村保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产,包括有形文化资产如侗寨建筑,以及存在于侗族日常生活中的无形文化资产如侗族 萨坛 (祭祀老祖母)㊁ 侃 (围在一起聊天),以及各种多姿多彩节日习俗㊂D村的贫困使人印象深刻㊂首先,从生计方面来看,D村地处山区,山地比例大,耕地少,共有山地11000多亩,而人均耕地不足7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下,村民仍能维持基本生计㊂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传统农业逐渐被纳入农业产业化㊁市场化进程中,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面临 越种越穷 生计困难 的窘境,而微薄的收入又难以满足高昂的现代消费开支㊂以栗某家为例,祖孙三代六口人,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4岁,按照一年的收入和支出计算:通过种植水稻㊁茶油㊁生姜㊁辣椒㊁玉米㊁棉花㊁钩藤㊁茶叶等农副产品,总收入约为7700元;而年支出学费㊁农业生产成本㊁电费㊁伙食费㊁医疗费(无大病且不住院的情况下)㊁交通费㊁人情随礼等,在不购买衣物㊁添置家具家电和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年日常开支已接近10000元,收不抵支㊂⑥栗某一家三代同堂,夫妻二人年富力强,子女未到适龄入学阶段,一家正常年景尚且收不抵支,其他贫困户㊁民政对象的生计则更加困难㊂其次,从文㊃42㊃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2期第47卷ɴ 2,2021Vol 47①②③④⑤⑥参见古学斌‘云南省少数民族村的文化资产建设“,载邓㊀锁,[美]迈克尔㊃谢若登等‘资产建设 亚洲的策略与创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4 252页㊂SeeGinsberg,L.H.ed.,SocialWorkinRuralCommunities,Alexandria,VA:CSWEPress,2005.SeeScales,T.L.&Streeter,C.L.,RuralSocialWork:BuildingandSustainingCommunityAssets,Belmont,CA:Brooks/Cole/ThomsonLearning,2004.参见古学斌‘云南省少数民族村的文化资产建设“,载邓㊀锁,[美]迈克尔㊃谢若登等‘资产建设 亚洲的策略与创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4 252页㊂陈敏芳等:‘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洞雷项目点调研报告“(内部资料),2016年,第27页㊂陈敏芳等:‘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洞雷项目点调研报告“(内部资料),2016年,第26页㊂化方面看,D村的贫困还表现在文化认同和传承意识淡漠,以及文化主体性的衰落㊂尽管还有掌握民族文化技艺(染布㊁织布㊁制作侗锦和头巾㊁木工等技艺,且擅长侗歌㊁侗戏等传统表演)的老人,但年轻人已逐渐放弃了对侗族文化技艺的学习,尤其是大量中青年人外出务工,使传统文化后继无人㊂相对于文明先进的现代化,D村被认为是落后贫穷的地方,村民也用外来的眼光看待自己,将自己视为 文盲农民 ,导致D村的文化认同淡漠,不断丧失文化的主体性㊂D村的贫困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及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㊂首先,随着农业产业化㊁市场化的发展,中国的农业㊁农民无论是在产业分工,还是在市场竞争中都处于不利的地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剧烈的价格波动使传统的小农难以适应,农民 越种越穷 的现象日益凸显㊂①在D村,无论是农产品的销售,还是获取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但是,村民难以预测市场需求,更无法控制种子㊁农药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及农作物市场的价格,尽管不断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但往往都是增产不增收,致使许多小农难以维持生计而陷入贫困,越来越多的中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㊁妇女㊁儿童及边缘弱势群体,村庄陷入空心化的状态㊂同时,消费主义意识在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在D村,村民不断通过快速消费满足欲望, 短缺感 替代了 容易满足 ㊂除了日益增加的生产消费和日常消费以外,尤为严重的是,以手机㊁衣物和汽车等物品为导向的享受型消费潜移默化地侵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这些 巨额 开支是大多数村民无力承担的,这更加剧了D村的贫困㊂可见,资本主导的农业市场化㊁产业化及消费主义都是导致乡村贫困的根源㊂②其次,发展主义建构的二元对立的话语实践,造成D村文化主体丧落和文化认同意识淡薄㊂村里大部分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不仅想要增加经济收入,而且希望摆脱 农民 的身份和 贫穷落后 的文化标签㊂这既反映了村民对发展主义话语下的文明㊁富裕现代化的向往,又说明村民接受了西方 发达 欠发达 先进 落后 等话语体系,从而内化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贫乏㊁生产方式原始㊁生活方式落后等标签㊂村民用 别人(西方)的眼光 来衡量和评价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以至于认同本民族传统的耕作方式落后,造成文化认同和文化主体性的丧落,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㊂在解决中国农村,尤其是 三区 即 边远贫困地区㊁边疆民族地区㊁革命老区 农村的贫困问题时,大多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发展市场化㊁规模化农业,增加农民务农收入;③二是鼓励农民进城打工,补贴家庭生计开支;④三是推动农村城镇化或工业化,通过 减少农民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㊂⑤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鼓励和引导小农参与市场分工和竞争㊂然而,以 原子化 状态进入市场的农民既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无法摆脱被资本盘剥的弱势地位,许多人因此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㊂同时,追求经济单向度的发展,以 收入+消费 增长衡量减贫成效,更是造成了农民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主义话语实践和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依赖,从而失去发展的主体性㊂农村社会工作坚守弱势优先㊁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不可能复制资本主导的农业产业化㊁市场化的经济发展道路,而置 原子化 状态的农民遭受不公对待于不顾㊂相反,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农民争取劳动权益,就必须与劳动者共同探索自主发展的道路㊂(二)乡村减贫的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绿耕的乡村减贫策略之一是社区文化资产建设,具体做法是推动村民重新认识社区文化资产,形成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社区自主发展㊂2016年至今,绿耕利用D村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资产优势开展了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以此推动社区减贫㊂㊃52㊃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乡村减贫行动研究张和清①②③④⑤张慧鹏:‘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兼论塘约道路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6期㊂参见张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8期;古学斌‘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9 24页㊂陈文胜:‘论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农村经济“2019年第9期㊂贺雪峰:‘论农民收入断裂带“,‘学术研究“2019年第1期㊂邢成举:‘搬迁扶贫与移民生计重塑:陕省证据“,‘改革“2016年第11期㊂1.挖掘㊁整理D村优势文化资产以优势视角挖掘社区文化资产是社区资产建设的重要环节㊂社会工作者动员D村村民共同找寻社区文化资产,挖掘资产背后的故事和意义㊂首先,社会工作者与村民一起 用脚画地图 ㊂通过重新走访社区,以欣赏性的眼光找寻各种显性的 有形文化资产 ,并绘制成社区资产地图,尤其是对D村的鼓楼㊁戏台㊁寨门㊁礼堂㊁风雨桥等特色建筑资产做了挖掘整理后,发现这些有形文化资产依然发挥着维系村寨人际关系㊁宗族关系并提供公共活动场所的作用㊂①其次,与村民共同挖掘社区文化资产背后的内涵和价值㊂在社区走访和绘制社区地图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培训并动员村里的青少年以深度访谈等方式访谈村里的长者,并将这些访谈整理㊁记录下来,作为社区教育的素材㊂一是有关侗寨建筑的,比如,作为侗族标志性建筑的鼓楼,曾经发挥集体议事㊁告知村规民约㊁迎送宾客㊁节日庆祝等政治㊁文化的多重功能,同时,也体现族群关系 一般是一寨一座鼓楼,并位于村寨的中心位置,②有重要的文化内涵㊂二是有关侗寨传统习俗和节日的,比如,侗族 萨坛 侃 和 款文化 等民族文化及其治理习俗,以及村寨每年五月十三和六月初一的全村大聚餐等节日㊂三是有关传统民族技艺和文艺活动的,比如,侗歌㊁侗戏及制作芦笙的工艺,D村有一支村民自发组织的芦笙队,遇到逢年过节和重大活动时,芦笙队会免费为村民和客人们表演,大家随着芦笙音乐围圈跳起芦笙舞㊂③需要强调的是,运用优势视角挖掘社区优势文化资产贯穿于整个社区资产建设过程,因此,D村的社区文化资产挖掘工作是不断循环往复㊁持续深入的过程㊂2.参与式打造文化博物馆D村的社区文化资产优势非常突出,因此,以社区文化资产建设来推动社区减贫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参与式打造文化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㊂考虑到老年人协会仍然是维系村庄宗族关系的重要组织,部分成员还掌握许多侗族的传统技艺,而且对打造博物馆一事积极性很高,因此,博物馆的筹建组织工作主要由老年人协会承担,社会工作者从中协助,村委会㊁妇女小组㊁文艺队和村民代表也参与其中㊂第一阶段,老物件捐赠与故事整理㊂动员大会后,老年人协会和村民代表在村里广泛宣传博物馆计划并动员村民捐赠老物件,社会工作者制作了海报配合宣传和说明㊂很快,老年人协会成员主动捐赠出了自家的一些老物件,就连平时不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老年妇女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进来,不仅捐赠旧物,还逐一上门游说动员邻居积极捐赠㊂慢慢地,几乎全村都参与到了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㊂之后,社会工作者与青少年一起将口述故事整理㊁编写为记录册(‘老物件故事书“),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呈现给村民,共享本民族的记忆㊂第二阶段,捐木料和制作展架㊂村委会召集村党员会议,讨论捐木料的具体工作,并向村民发出倡议,动员群众捐木料㊂社会工作者与老年人协会㊁积极分子开会讨论相关细节并作了分工,明确由村民积极分子负责和喊寨人沟通,确定喊寨时间和喊寨内容,以喊寨的方式同时进行动员;由老年人协会负责登记捐赠情况及出榜公布等事宜㊂最终,共计有58人捐赠50根木材㊁20余块木板㊂在展架的加工制作过程中,老年人协会骨干只负责搬运木料,社会工作者发动和邀请村里的木工手艺人与设计师共同制作展架,村内擅长电工的村民帮忙为博物馆安装电灯㊂第三阶段,老物件摆放㊂社会工作者与村民一起,根据老物件的年代㊁历史㊁类别和外形大小,确定摆放方案;根据摆放方案将老物件逐一整理,摆放到相应位置㊂青少年则将有寓意的老物件文化卡片放在相应的物件旁边,以供阅读理解㊂第四阶段,博物馆开张㊂在老年人协会的组织下,村民们策划了博物馆开张仪式㊂村民集资㊃62㊃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2期第47卷ɴ 2,2021Vol 47①②③陈敏芳等:‘怀化市社会工作 三区计划 通道侗族自治县洞雷项目点调研报告及项目计划书“(内部资料),2016年,第7 9页㊂龚㊀敏:‘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美学认知“,‘文艺争鸣“2016年第8期㊂陈敏芳等:‘怀化市社会工作 三区计划 通道侗族自治县洞雷项目点调研报告及项目计划书“(内部资料),2016年,第30页㊂。

社会福利和需要满足(完结版)

社会福利和需要满足(完结版)

社会福利和需要满足读书笔记行管1101 王兴2011017206 200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书由南开大学彭华民老师所著,彭老师是学习经济学出身,后又转入社会工作领域。

所以本书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对社会福利以及需求满足做出阐述。

彭老师认为:社会福利制度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

需求理论是福利国家危机之后现代社会福利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满足是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时间的核心。

但是,社会福利视角下的需要研究,即少又充满不同观点的争议。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的是需求满足问题与社会福利制度。

开篇第一章讲的是社会福利视角中的需要。

社会福利制度是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的,当然对需要的研究是社会福利理论的核心内容。

需要虽然是社会福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需要的研究却受到了很多批评。

社会福利中需要的研究多以需要评估为主要内容。

一些需要的定义是从社会群体、社会福利的提供者、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的需要评估中得出的,不是需要的本质性定义。

人类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性也使得对需要的理解充满争议。

另外,需要也是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

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从自己的学科视角出发去研究需要,既带来了思考,也带来了学科迷失。

在福利国家危机引起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反思的时代,以及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福利制度受到全球化影响的背景下,我们特别要回顾社会福利视角下的需要研究,讨论需要的含义,对需要的特性等问题也要有重新的思考。

首先介绍了需要分析的前提。

即“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经济人,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个是自利命题,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动经济人行为的根本动机。

这种动机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有其内在的生物和心理依据。

第二个命题是理性命题,即经济人是一个理性人,他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去做出判断,在使自己的投入最小化的同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实现的利益最大化,个人满足也最大化。

中国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范式演变与制度转型创新

中国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范式演变与制度转型创新

作者: 彭华民[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页码: 77-8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社会福利;政府责任;组合式普惠型;普惠型
摘要:政府责任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核心议题。

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有两个主要范式:工业主义范式认为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的建立是对家庭和社区功能的补充;公民权利范式主张公民接受社会福利权利和政府社会福利提供责任呈对应关系。

中国在改革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实施的是政府高度干预社会、小政府责任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是典型的工业主义范式。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转型要从工业主义范式转向公民权利范式,建立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主持人语创新福利治理 完善福利制度

主持人语创新福利治理 完善福利制度

主持人语创新福利治理完善福利制度
彭华民
【期刊名称】《社会建设》
【年(卷),期】2016(003)003
【摘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所有社会制度安排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民福祉(wellbeing).福祉分为五个部分:积极思考(wellthinking)、积极行动(well doing)、美好拥有(wellhaving)、成功避免(well off)和幸福感(well feeling).米吉利从广义视角将社会福利定义为人类美满存在的-种状态或条件,当社会问题受到控制、人类需要得到满足、社会流动机会得到最大保障时.
【总页数】1页(P3-3)
【作者】彭华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7
【相关文献】
1.中国儿童福利制度重构与福利治理之可能 [J], 范斌
2.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中的政府责任与社会组织责任——第四届社会福利论坛综述[J], 高丽茹;袁同成;彭华民
3.美国弹性福利制度对完善我国员工福利计划的启示与思考 [J], 雷昊;孙洁
4.主持人语: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社会组织的转型发展与创新 [J], 崔月琴;
5.从近代西方社会福利发展阶段看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完善 [J], 杨楠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彭华民提要:福利三角是西方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视角讨论福利三角概念的含义;研究福利三角理论包含的制度内容;区别福利三角与福利多元组合的不同。

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力量介入社会过程提升人民福利的一种方式。

三角中的家庭、(市场)经济与国家三种不同的制度与它们之间的互动,不仅仅表示社会政策产生的动力机制,而且支持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本文最后将福利三角范式嵌入社会排斥与社会政策的实证研究中,阐述福利三角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指出了社会政策发展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福利三角福利多元组合社会政策社会排斥社会政策的研究一直在沿着不同的范式推进。

经典的社会政策研究强调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提供方面的作用。

国家权威、公共拨款、普及主义和社会福利制度化是人们关心的重点议题(Beveridge, 1958;Marshall,1965;Wilensky&Lebeaux,1965;Titmuss,1974)。

福利三角理论在福利国家陷入危机的背景中出现,强调人民获得的福利是多种制度福利提供的总合,成为社会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新范式。

本文从福利多元组合范式、福利三角范式、福利三角与社会排斥研究、福利三角范式在中国社会政策发展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福利多元组合范式福利三角(welfare triangle)和福利多元组合(welfare mix,又译为福利混合、多元福利)是两个意义相近又有区别的概念。

罗斯(Rose,1986)*本项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社会政策理论最新发展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

157社会学研究2006.4提出了福利多元组合的理论。

他认为,一个社会总体的福利是重要的议题,社会中的福利来源于三个部门:家庭(household)、市场和国家。

这三者作为福利的提供方,任何一方对于其他两方都有所贡献,将三方提供的福利整合,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的福利整体。

这三者成为一个社会的福利多元组合。

罗斯还指出,社会福利可以被认为是各种各样制度综合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中,福利的总量等于家庭中生产的福利,加上通过市场买卖而获得的福利,再加上国家提供的福利。

在福利国家面临危机的年代,罗斯关于福利多元组合的理论因为强调国家以外其他社会部门在福利方面的作用而受到重视。

不少学者(Ascoli&Ranci, 2002:225-244;Evers,1988、1993;Woerness,1998:207-228;Wong, 1991)使用福利多元组合理论建立他们研究的分析框架。

约翰逊(Johnson,1987、1999)在罗斯的福利多元部门组合中加进了志愿机构,丰富了福利多元组合理论的内容。

约翰逊将提供社会福利的部门分为4个部分:1.国家部门提供的直接和间接福利;2.商业部门(commercial sector)提供的职工福利,向市场提供有营利性质的福利;3.志愿部门(voluntary sector),如自助、互助组织、非营利机构、压力团体、小区组织等提供的福利;4.非正规部门(informal sector),如亲属、朋友、邻里提供的福利。

在这个社会福利多元部门的结构下,分权(decentralization)和参与(participation)是实现社会福利多元化的途径。

志愿部门对福利的贡献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

王卓祺(Wong, 1991:20-26)指出,在儿童照顾的议题下,福利产品是由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志愿部门和非正式部门组成的福利多元组合提供的。

格罗斯(Gross,1993)也将志愿部门放入福利多元组合的框架中,他认为,志愿部门提供的对老人的照顾是解决老人照顾问题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福利理论有不同的福利多元组合内容,或者说他们在福利多元组合中强调某个部门的作用。

保守主义强调非正式部门和志愿部门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优先;费边社会主义(英国工党传统哲学)把国家部门的权力视为个人积极自由的延伸,等等(Wong,1991: 130-132)。

约翰逊(Johnson,1999)认为,社会福利多元部门中国家的作用是有限的,他批评了福利国家过分慷慨的福利提供。

在欧洲福利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核心家庭增加、失业问题严重等等社会问题时,政府的福利承担能力减少,因而其他社会部门便需要分担福利责任,使福利产品的来源多元化,这是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出路之一。

降低国家158在社会福利提供方面的作用,由社会上的不同部门提供社会福利,使福利国家向福利社会转型。

约翰逊称自己的观点为混合福利经济理论。

二、福利三角范式伊瓦思(Evers,1988)借鉴了罗斯的多元福利组合理论。

罗斯的观点是,福利多元组合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的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家庭、市场和国家的贡献,构成一个社会中的福利总体,伊瓦思将此观点演绎为家庭、(市场)经济和国家共同组成福利整体,并称之为福利三角。

伊瓦思认为福利三角的研究分析框架应该放在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的背景中;他将福利三角中的三方具体化为对应的组织、价值和社会成员关系(见表1)。

(市场)经济对应的是正式组织,体现的价值是选择和自主,社会成员作为行动者建立的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国家对应的是公共组织,体现的是平等和保障的价值,社会成员作为行动者建立的是与国家的关系。

家庭是非正式的P私人的组织,在微观层面上体现的是团结和共有的价值,社会成员作为行动者建立的是与社会的关系。

福利三角展示了三方的互动关系。

(市场)经济提供着就业福利;个人努力、家庭保障和小区的互助是非正规福利的核心;国家透过正规的社会福利制度将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

在一定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和家庭提供的家庭福利可以分担社会成员在遭遇市场失败时的风险(Evers,1988、1993)。

表1伊瓦思的福利三角:组织、价值和关系福利三角组织价值(文化P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关系(文化P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市场)经济正式的选择自主行动者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国家公共的平等保障行动者和国家的关系家庭非正式P私人的(微观)团结共有行动者和社会的关系资料来源:Evers,1988、1993。

在福利三角中,社会成员是三种制度互动过程中的行动者(见图1)。

行动者和不同的制度发生不同的关系,是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福利三角特别注意在三种制度互动过程中分析行动者和制度的关159论文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系。

个人嵌入的社会制度结构是复杂的、多路径的。

从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视角,个人得到的福利首先来自(市场)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

在行动者和制度的关系中,这两种制度安排是由国家介入而产生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而被无限扩大,社会福利水平不应该无限提升。

福利三角的互动过程中的福利提供是多元的,福利提供的份额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此消彼长地进行补充。

福利国家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与安排是由于市场和家庭失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福利共识0,由于后来石油危机引发的福利国家财政危机而重新考虑市场及家庭在福利供给方面的功能和在福利三角中的互补作用。

图1 福利三角与行动者福利三角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诠释。

一些学者(Abrahamson,1994;de Neubourg &Weigand,2000;Duffy,1998)在使用福利三角理论作为他们研究的分析框架时其侧重点和表述略有不同。

阿布瑞汉森的福利三角是提供权力(power)的国家、提供财源(money)的市场和提供团结(solidarity)的市民社会的组合。

杜非的研究是国家一角提供保障和被动性(sec urity and passivity),市场一角提供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y and risk),市民社会一角提供团结和分离(solidarity and fragmentation),由此组成一个分析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的福利三角。

德柳波格和魏甘德在讨论作为社会危机管理的社会政策时指出,社会福利产生于社会中的福利三角制度之中,这三种主要的制度是市场、家庭和公共权威(public authorities);社会福利是关于满足人的需要的经济能力,以及管理造成人们的需要满足危机的能力;福利三角制度的角色和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社会政策作为社会危机管理安排的关键。

160社会学研究 2006.4论文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从对罗斯、伊瓦思和约翰逊理论观点的陈述中可以看到福利三角和福利多元组合的联系与区别。

在罗斯的理论中,福利多元组合的内容就是福利三角。

伊瓦思提出了清晰的福利三角的内容,伊瓦思等学者明确地将福利三角的分析框架用于对就业、服务和社会政策的分析中(Evers&Wintersberger,1988;Evers&Svetlik,1993)。

约翰逊(Johnson, 1987、1999)在福利多元组合理论中加入了志愿部门,他的多元部门的内容超出了福利三角的内涵。

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贡献福利,组合成为一个社会的整体福利,福利三角可以包含在福利多元组合的内涵中。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福利多元组合可以讨论的社会部门和互动关系更加复杂和丰富。

阿布瑞汉森(Abrahamson,1994)、伊瓦思(Evers,1993)和约翰逊(Johnson,1999)将福利多元组合的分析归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welfare pluralism)。

伊瓦思认为福利多元组合是一个多元主义观点。

他用福利多元组合分析框架来分析对老人和孩子的照顾。

如果仔细区别福利多元组合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

福利多元组合是一种福利资源的安排,它强调福利资源的来源多元化,是一个偏重社会结构的描述。

福利多元主义强调的是面对福利国家的危机,通过福利多元组合安排,将国家的全面福利提供转变为社会诸多部门的福利混合式提供;在社会不同部门参与下,重现家庭、小区和其他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福利国家转型到福利社会,化解福利国家的危机。

它是一个偏重社会过程、强调多元价值的论述。

福利三角范式最重要之处在于指出了三角部门的总供给或福利总量是大致相同的,但三角之间所承担的份额不同。

例如埃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1999:177)就指出,美国和瑞典的福利开支相同,但支出的侧重有所不同,美国偏重家庭、市场,而瑞典偏重国家部门。

这当中就存在着不同的再分配成分、社会平等的价值考虑及社会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虽然都在实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但是以福利三角的视野看,社会政策建立的国家、家庭、市场的三角责任关系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