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张美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张美华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竞争愈发激烈以及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压力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之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一个突出矛盾。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近10年就业率、失业率等相关数据,运用辩证理论、结合政府出台的社会保障政策对就业与社会保障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两者的和谐。
关键字: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
一、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概念
(一)就业的概念:
就业指的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百分比。在我国,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广义上讲,凡在指定期间内届满一定下线年龄,有工作并取得报酬或收益的人;或有职位而暂时没有工作(如生病、工伤、劳资纠纷、假期等)的人;以及家庭企业或农场的无酬工作者,均计算为就业人口。
(二)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
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分为三类:(1)经济保障(2)服务保障(3)精神保障。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是社会发展的稳定期,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此外社会保障还可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流动渠道畅通,有利于调节和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就业和社会保障之间千丝万缕,是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就业起主导作用,社会保障对就业具有反作用。(一)就业对社会保障起主导作用
1、从社会保障的起源来看,社会保障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从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来看,所有的社会保障资金都来自劳动者就业所创造的价值。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社会保障的制度赡养率,甚至社会保障在未来的存亡也取决于劳动者就业水平,与此同时也为减轻贫困问题并确保社会救济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
2、就业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条件,动者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实现就业,使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所创造的价值越大,用于进行社会再分配的资源也就越充足。(二)社会保障对就业具有反作用
1、社会保障对劳动力的保护作业从宏观的层面上来看,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可以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缓解两极分化,削弱社会的对立情绪,维护政局稳定;从微观层面上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原则,给劳动者提供了基本保障的法律保证。在我国,合法的劳动合同必须包含社会保障内容,否则合同无效。
2、社会保障是劳动力成本的第一部分,社会保障资金在经济过程中总是表现为劳动成本的一部分。社会保障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是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必然带来就业需求的下降,而社会保障实际是企业的劳动力并非是工资性成本,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也必然带来就业水平的下降。
3、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一:体现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力上。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具有刚性,一旦上升很难下调。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超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导致财政问题;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二:能够聚集大量资本,有利于促进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形成。社会保障资金可以用于投资,从而可以增加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三、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及取得的新进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
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紧急救助制度、医疗救助、流浪人员乞讨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制度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以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救助的综合体系。其为城镇社会弱势群体设计了三条保障线:(1)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2)失业保险(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济。
(二)取得的新进展
近年来,在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方面,我国政府取得了巨大的新进展。
1、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并有了制度性保证,同时也成为解决困难群众的一项长效机制。目前已经建立九项制度:(1)城乡低保制度(2)农村五保供养制度(3)灾害应急救济制度(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5)城乡医疗救助制度(6)临时救济制度(7)住房救助制度(8)教育救助制度(9)司法援助制度
2、社会救助资金有了可靠支撑,低保资金筹措机制日渐健全,中央、地方队城市低保补助资金也不断增加。
3、困难群众生活最后一道保障网已基本成形,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四、新形势下就业问题的现状
(一)经济危机留下的后遗症
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但是,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后,我国就业局面便发生了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减速,失业率有所提高。(二)新增劳动力数量逐年加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在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统计,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任务仍然繁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一方面存量在沉淀,另一方面新量在增长,整个就业市场需求相对趋紧,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将愈发严峻。
(三)就业压力十分沉重
1、人口和劳动增长的压力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现在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2030年我国人口总数也将突破16亿。2、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失业人员数量还会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沉淀劳动力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企业要进行裁员,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也将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