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包括感染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等各种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生活护理。
1.2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1) 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与整个环境和周围状态密切相关,必须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明确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病位、病因及个体特征,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因人因病施治。
(3) 牵连全身。
中医外科学治疗外科疾病不仅仅是关注病灶或者症状,也要注意全身的调理和康复。
二、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即指外感风寒湿热等六淫因素所致的病因,病因病位较明确,以外感临床疾病为主要内容。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诸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审乱过度、劳倦过度等引起的病因,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病因。
2.3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创伤、肿瘤、畸形等病因。
这些病因多种多样,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辨证施治。
三、中医外科治疗3.1 急性损伤急性损伤患者需要迅速的救治,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首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危重程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是外科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方法来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外科疾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医外科治疗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综合施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外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外科治疗需要注意抗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传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外科疾病及治疗方法4.1 伤科中医外科科目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科目,治疗活络伤科疾病是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治疗方法有活络镇痛、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一种医学学科,是
一种能够在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
手段,在西医外科的基础上,运用把西医外科结合中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
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的一种医学。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结合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治疗。
(2)结合西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
(3)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肩颈病、颈椎病、骨折、扭伤等。
(4)关注胸廓外科病的整体治疗,如胸膜炎、食道瘢痕、食管炎、
食管癌等。
(5)重视头颈部病症的辨证论治,如鼻窦炎、扁桃炎、耳石、头痛等。
(6)发展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如胆囊炎、胆绞痛、肝炎、脾肿
大等。
(7)重视男性生殖系统病的诊断治疗,如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等。
(8)关注妇科外科病的辨证论治,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外阴炎等。
(9)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头痛外科疾病、神经炎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中医外科学重点(最新)前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医外科取经验、阐释规律于中医学大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典籍,历经千百年的实践证明,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法。
本文将从中医外科学的概念、基本理论、常见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和讲解,为读者提供一份最新的中医外科学的重点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
与现代医学外科学略有不同的是,中医外科学强调针对不同疾病,个体化的诊疗方法。
中医外科治疗具有独特的方式方法,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手段,而且中药的外科运用更加广泛。
中医外科疗法通过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增强机体自身调节和治疗能力,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外科学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是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称人体犹如小宇宙,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神志等各种组织构成的功能性整体。
脏腑毛病发生是因为机体脏腑失衡,邪气侵入体内所致。
通过刺激经络和调节脏腑,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中医外科学还涉及了针灸学和拔罐学等多个方面的理论。
中医常用治疗方法针灸针灸是中医的代表性疗法之一,是应用针刺和灸熨等方法,刺激人体经络系统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穴位,疏通经络,改善机体气血循环等方式,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因其特有的刺激刺激作用、无副作用等显著优势,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中医外科治疗。
拔罐拔罐是一种通过在人体皮肤表面创造负压,达到疏通经络、排毒养颜、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用途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外科学中,拔罐也是一个常用疗法。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刺激,促进局部气血循环,加速局部组织代谢和修复,参与治疗不同疾病效果显著。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中医外科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药外治是用中药热敷、熏制等方法对局部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能够消除疼痛、增强其组织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一、概述中医外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它基于中医理论,结合外科医学知识,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外科技术等方面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于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知识。
二、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外的万物都有阴阳之分,阴阳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五行学说强调五行生克关系,以及人体脏腑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运行通道,通过调节经络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医外科特有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体态等外貌特征来进行诊断。
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心音等来进行诊断。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等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弱、滑涩等方面的观察。
三、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中医外科学主要治疗以下几类疾病:肿瘤、疮疡、骨伤、外伤、疝气和痔疮等。
2.肿瘤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赤芍等。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提高机体免疫力来治疗肿瘤。
3.疮疡是中医外科学中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疮疖、痈肿等。
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常用药物有黄连、连翘、大黄等。
4.骨伤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医治疗骨伤主要通过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来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药物有川芎、红花、当归等。
5.外伤的中医治疗侧重于活血止痛、消肿散淤。
常用药物有荆芥、穿山甲、伤风败毒片等。
6.疝气是脏腑脱垂的一种疾病,中医治疗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气血,加强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7.痔疮是直肠粘膜及肛门周围组织的血管丛扩张形成的疾病,中医治疗主要包括清热、活血、消肿、止痛等方法。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第一章:中医外科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的进步历程中医外科起源于古代中国,其进步历程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中,经过不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逐渐形成了奇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病理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其中,中医病理学主要探究外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中医诊断学则以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症状,辨识疾病的本质;中医治疗学则包括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
3. 中医外科的疾病分类中医外科疾病可分为创伤外科、疮疡外科、骨伤科、血管外科等。
创伤外科主要探究外伤引起的各种毁伤,如骨折、切割伤等;疮疡外科探究皮肤疾病,如疮疡、瘘管等;骨伤科主要探究骨折、脱位等骨骼疾病;血管外科则探究血管疾病,如动脉瘤、静脉曲张等。
4. 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面色,裁定疾病的性质;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心跳声等,了解疾病的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得到疾病的信息;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腹部等部位进行触诊,裁定疾病的病机。
5.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手术治疗是中医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切除病变组织、修复创伤等;药物治疗则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服用,改善患者的症状;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流淌;推拿治疗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改善痛苦和血液循环等。
第二章: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与治疗1. 创伤外科疾病创伤外科疾病指因外力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各种毁伤,主要包括骨折、切割伤、挫伤等。
中医外科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推拿治疗等。
2. 疮疡外科疾病疮疡外科疾病指皮肤及其下组织发生的各种感染性病变,主要包括疮疡、瘘管等。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引言: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各种外科疾病。
它与西医外科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医外科学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从调理脏腑功能出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学的渊源: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中医外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理人体脏腑功能的平衡,来治疗外科疾病。
其中,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来观察患者,综合各种病证,以达到准确的诊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二、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疾病治疗1. 慢性创伤:慢性创伤是人体长期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损伤,如骨折、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慢性创伤主要从调理人体气血,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恢复器官功能等方面进行。
2. 腰腿痛: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症状,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
3. 骨折和脱位:中医外科学治疗骨折和脱位主要采用传统的扎带、拔罐等方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刺激经络,促进骨头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4. 疝气和痔疮:中医外科学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以及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疝气和痔疮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外科学的预防与保健1. 预防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注重从平时生活中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2. 外伤的急救处理: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急救处理方面经验丰富,掌握一定的急救技巧和方法,能够在意外伤害时快速有效地处理伤口,控制出血,减轻伤情。
中医外科学实践总结
中医外科学实践总结
中医外科学实践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疑难杂症的诊治
中医外科学在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骨折、脱位、手术后的恢复、外伤的处理等。
中医外科学医生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外科学在疑难杂症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是中医外科学的一大特色,在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软组织方面应用广泛。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调节机体的功能,同时通过调节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作用。
三、草药熏洗的应用
草药熏洗是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之一,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作用显著。
草药熏洗可以促进组织代谢和组织再生,缓解炎症反应,同时还具有镇痛和杀菌作用。
草药熏洗的应用已经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广泛认可。
四、中医外科学在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学在康复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关节活动障碍的康复、手术后的恢复等。
中医外科医生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加速康复进程,同时通过中成药和中药汤剂调理身体的内部环境,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学在疑难杂症的诊治、针灸疗法的应用、草药熏洗的应用以及康复中的应用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外科学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外科疾病指的是以外伤、烧伤、创伤、手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外科通过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段,综合运用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草药等治疗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中医外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外科病证与辨证施治1. 外科病证的特点外科病证是指外伤、烧伤、创伤、手术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外科病证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病情严重,易引起并发症,需要及时明确病因、诊断和治疗。
2. 典型的外科病证典型的外科病证包括骨折、脱位、挫伤、切割伤、烧伤、交通事故伤、刀伤、枪伤、手术后并发症等。
3. 辨证施治中医外科辨证施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寒热虚实、气血阴阳、肝肾脾胃经络等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推拿、刮痧、拔罐、外敷和内服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
二、外伤的处理和治疗1. 外伤的解剖生理特点外伤是机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等,外伤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组织损伤、出血、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
2. 外伤的处理原则外伤的处理原则包括急救、止血、消肿、抗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外伤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针灸治疗外伤外伤后可采取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拔罐、刮痧等手段,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畅通,加快组织修复,缓解疼痛。
4. 推拿按摩治疗外伤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外伤的方法,可通过推、拿、拉、摩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改善组织营养,促进愈合。
5. 中药外敷治疗外伤中药外敷可以通过药物的局部作用,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修复。
三、烧伤的处理和治疗1. 烧伤的分类烧伤按照烧伤部位分为头颈部、胸腹部、四肢、躯干、全身烧伤等类型,另外还有晒伤等。
2. 烧伤的处理原则烧伤的处理原则包括急救、止痛、防感染、保湿、促进愈合、改善疤痕等,早期积极处理,减少伤情发展。
3. 针灸治疗烧伤烧伤后可采取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促进局部微循环、消炎、止痛,促进皮肤再生。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导读中医外科学的内容学起来比较琐碎,不易掌握,其中相似的疾病也很多,需要抓住要点鉴别。
学习不是反复的从头到尾无目的地看,需要不断地梳理知识,这样做题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
1.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2.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3.全身症状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肿:(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痛:(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5.痒的病因: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所致。
6.辨脓:(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7.辨溃疡形态:(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理论1.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概念;(2)中医外科学的起源;(3)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4)中医外科学的特点。
2. 外科学基本知识(1)解剖学基础知识;(2)生理学基础知识;(3)病理学基础知识;(4)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
3. 中医外科学中的其他专业知识(1)中医药学基础知识;(2)医疗卫生法规及伦理知识;(3)中医外科学的实验方法及相关技术。
二、疾病诊治1.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及诊断(1)外科常见疾病分类;(2)中医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施治。
2.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1)中医外科治疗原则;(2)中医外科治疗技术;(3)中医外科手术原则。
3. 外科学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1)外科疾病的药物治疗;(2)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3)外科疾病的其他治疗手段。
4. 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措施;(2)中医外科疾病的保健方法;(3)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指导。
三、临床技能1. 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1)中医外科临床常见检查方法;(2)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操作规范;(3)中医外科临床检查误诊与漏诊的避免方法。
2. 中医外科临床操作技能(1)中医外科常见手术操作技能;(2)中医外科特殊手术操作技能;(3)中医外科手术操作规范及安全措施。
3. 中医外科临床护理技能(1)中医外科术后护理技能;(2)中医外科患者康复护理技能;(3)中医外科患者疼痛管理技能。
以上是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的大致概述,涵盖了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治和临床技能等方面。
希望对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的读者有所帮助。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促进病人的康复。
以下是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疗法对外科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
其特点是早期干预、微创治疗、个体化诊疗、综合调理。
中医外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创伤、骨科疾病、手术后康复等。
二、创伤外科创伤外科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各种外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创伤外科主要包括骨折、软组织损伤、脊柱损伤、关节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中药熏洗、针灸等。
三、骨科疾病骨科疾病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中医外科学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主要运用中医经络学说、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原则,辅以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方法。
四、手术后康复手术后康复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手术后的恢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手术后康复中,注重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改善体质等方面。
运用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方法,辅以科学的运动康复和饮食调理。
五、中医外科学的挑战和展望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技术和理论的不足,中医外科学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充实理论体系,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外科学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思维,形成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诊疗方法。
展望未来,中医外科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的需求增加,中医外科学将在外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外科学将有更多机会与现代医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临床优势。
总结: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创伤外科、骨科疾病和手术后康复等方面。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需要充实理论、提高技术,并与现代医学进行融合。
最新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注重探索和总结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提炼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
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损伤和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学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外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创伤问题的治疗。
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以手术为主,但中医外科学则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进行治疗,注重运用中
医经络学说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加速康复。
3.皮肤病治疗:中医外科学也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皮肤病
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将皮肤病视为经络系统的一种表现,认为通过调整经
络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
因此,中医外科学在疥癣、湿疮、
疮疖等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
4.运动损伤治疗:中医外科学较为擅长对各种运动损伤的治疗。
中医
外科学认为,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而通过调整经络
系统的运行,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运动保健和
康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5.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外科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确的辨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只有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医外科学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的
病因病机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对外科疾
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学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笔记期末总结
中医外科笔记期末总结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外都存在阴阳之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外科学中,阴阳学说被应用到病因病机的解释和辨证论治中。
例如,中医外科学认为痈肿疮疡等疾病是阳盛阴虚的表现,治疗时应通过疏散、清热、解毒等方法来恢复阴阳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各种物质和现象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属性:木、火、土、金、水。
中医外科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例如,中医外科学认为瘀血和哮喘等疾病是木火不旺的结果,治疗时应通过滋润、激活木火来达到疏通经络、增强气血运行的目的。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而广泛的经络系统,贯穿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并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
在中医外科学中,经络学说被应用于瘀血、淤血、络疾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按压、刺激经络来调理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脏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参与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在中医外科学中,脏腑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例如,中医外科学认为胃热引起的溃疡和胃瘤等疾病是脾胃功能失调的结果,治疗时应通过调理脾胃、益气养阴来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
二、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类。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中医的针灸、刮痧、拔罐等技术来治疗外科疾病。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中药、中草药、中成药等药物来治疗外科疾病。
1. 手术治疗中医外科学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针刀、火针、手术刀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外科学笔记总结
中医外科学笔记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外科治疗。
以下是中医外科学的一些学习笔记和总结:
1.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外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它与西医外科学相比,强调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和辨证施治。
2.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辨证论治原则等。
中医外科学强调外科疾病与人体整体功能和平衡的关系,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
3. 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采用多种诊断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
四诊合参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和语言、询问病情和按诊患者的脉象等进行诊断。
4.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针灸、推拿等。
其中,手术治疗是中医外科的一项重要方法,常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如骨折、创伤、瘤病等。
5. 中医外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外科治疗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整体调理。
同时,还需要遵循医学伦理、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结合中医学和外科学的学科,它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学习中医外科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探究和应用中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奇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加深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和应用。
二、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外科学信奉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需要依据患者的阴阳失衡状况来进行调理。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在外科疾病中也有应用。
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干系,可以评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1. 四诊法:中医外科学同样接受四诊法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情、听取病史、询问症状和进行望诊切诊等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2. 脉诊:中医外科学重视脉诊,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裁定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四、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加速病情的康复。
2.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一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通过贴上罐子并加热,来产生负压,刺激皮肤和组织,增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泄,加速病情的恢复。
3. 外敷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外敷疗法包括贴敷药物、草药熏洗等,通过药物的渗透、吸纳和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五、中医外科学中常见的疾病1. 外伤:中医外科学在外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奇特的优势,尤其擅长于治疗跌打毁伤、骨折、脱位等病症。
2. 疮疡:中医外科学在治疗疮疡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通过草药的外敷和局部的针灸治疗,可以加速疮疡的愈合。
3.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外科学也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面瘫、颈椎病等,通过针灸等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和增进康复。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一、外科学概述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病理变化引起的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的外科学分支。
中医外科学与传统外科学相辅相成,在外科手术、创面处理和伤口愈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外科的特点1. 病因:中医外科注重病因的分析,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的机体平衡失调有关,疾病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治则:中医外科治疗以扶正驱邪为主要原则,重视调整机体功能,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3. 方法:中医外科采用中药治疗、外科手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
三、中医外科常见疾病1. 外伤:包括骨折、脱位、创伤性软组织损伤等。
中医外科注重整体治疗,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敷,促进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
2. 疝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
中医外科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祛除湿热,配合外敷疗法,以加强腹壁肌肉收缩力,避免腹内压力过大。
3. 痔疮:中医外科治疗痔疮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针,辅以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饮食调节。
4. 乳腺疾病:中医外科治疗乳腺疾病主要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为主要方法,帮助乳腺恢复正常。
5. 手术创面愈合:中医外科重视术后创面处理,采用中药湿敷、外敷等方法,促进创面愈合,防止感染和瘢痕形成。
四、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肉眼观察患者外在的表现,如面色、体态、舌色等,了解疾病的程度和性质。
2. 闻诊:通过嗅觉感知患者体味,如口臭、腋臭等,辅助诊断病情。
3. 问诊: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起因、病程、症状等,帮助诊断病情。
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了解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辅助诊断病情。
五、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外科主要采用中药治疗疾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活血化瘀等方式,促进病变的恢复和创面的愈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学早在古代就有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至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整体观念,追求标本兼治,注重辩证施治。
二、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疾病分类1. 外伤疾病:包括创伤、骨折、脱臼等外伤性疾病,主要以外科手法进行治疗。
2. 疮疖溃疡类疾病:包括脓肿、疖子、疔疮等疾病,主要以湿热病机为主要病因,通过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
3. 瘿瘤肿瘤类疾病:包括甲状腺肿瘤、淋巴结肿大等疾病,治疗主要以化瘀散结的方法为主。
4. 疝气类疾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等疾病,治疗主要以整复脱垂、扶正固本为主。
5. 痔疮类疾病:包括内痔、外痔等疾病,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固涩止血为主。
三、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中医外科学强调手术的准确性和适应症的把握。
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手术可以采用针刀手术、刺灸手术、拔罐手术等不同形式。
2. 药物治疗:中医外科学注重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的病情病机选用不同的药物。
常见的药物有活血化瘀药、消肿止痛药、温通活络药等。
3. 中药外用:中医外科学常常采用中药外用的方法,直接将药物涂抹于患处或采用熏洗、灌注等方式进行治疗。
4. 针灸治疗:中医外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对外科疾病具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四、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和方法1. 标本兼治:中医外科学认为疾病的外在表现只是病灶所致,必须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本质。
因此,中医外科学强调标本兼治,既要治疗病因,又要治疗症状。
2. 辩证施治: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同一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应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总论一、发展史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疖<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1.内治法三个总则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
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
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6.箍围药形切开,;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II、普外一、疮疡1.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4.疖的诊断要点(1)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 切开排脓。
(2)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做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正中切开。
(3)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4)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
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8.有头疽虚证的辨证论治9.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多有皮肤粘膜破溃史。
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面部丹毒→易内陷,一般不会化脓4.乳痈的辨证论治(2)内治法张,但无充盈缺损。
6.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1.(1)临床表现:①颈部肿胀多突然发生,局部掀红灼热,按之疼痛,甚则局部胀痛、跳痛而化脓,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疼痛可引及耳后枕部,大者有压迫症状。
②伴发热、畏寒、头痛、口渴、咽干等。
(2)主方:牛蒡解肌汤、柴胡清肝汤四、周围血管疾病1.名词解释(1)间歇性跛行: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
(2)静息痛:肢体在禁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时间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
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
(3)干性坏疽:肢体血液循环供应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而出现坏疽,如无继发感染,坏疽因液体蒸发和吸收而形成“干性坏疽”。
(4)湿性坏疽:肢体血液循环供应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而出现坏疽,如并发感染则形成“湿性坏疽”,坏死组织受细菌作用而崩解、化脓,有恶臭。
(5)臁疮: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6)脱疽: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2.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1)临床表现:①发病急,好发于下肢静脉(小腿深静脉、股静脉、髂股静脉)。
②局部温度升高。
③肢体肿胀。
③肢体疼痛,检查沿患肢深静脉走向压痛。
④浅静脉怒张或曲张。
④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
(2)治疗:内治(1)病因:①脾气不健,气血化生不足,四肢失养。
②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末,温养不足。
③外受寒冻,寒邪侵及血脉,寒凝筋脉。
(2)病机: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
(3)临床表现:①好发于青壮年男子(20-40岁)、老年人或糖尿病人。
②好发于寒冷冬季;③好发于四肢末端,下肢多见。
④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
⑤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5.动脉性营养障碍(脱疽营养障碍期)的具体表现: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而坐。
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6.三种脱疽的临床鉴别。
寒湿阻络证:患肢末端怕冷,肤色苍白,麻木疼痛,遇冷加重,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剂:阳和汤。
五、其他外科疾病1.烧伤面积的计算。
(1)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
(2)中国九分法(包括儿童)。
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及循环衰竭。
4.毒蛇咬伤后的早期结扎。
(1)伤口上方超过1个关节结扎。
(2)结扎松紧以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
(3)结扎后用清水、冷开水、肥皂水冲洗伤口。
(4)每隔15-20分钟放松1-2分钟。
(5)应用有效蛇药,30分钟后去除结扎。
5.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原则、代表方剂。
(1)临床表现:①潜伏期:一般为4-14天。
②前驱期:1-2天。
头痛、头晕、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呵欠、咀嚼无力。
③发作期: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延及躯干四肢的全部肌肉痉挛,发作间隙也不能松弛。
阵发性抽搐: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表情非常痛苦。
③后期:长期痉挛和抽搐,大量体力消耗,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6.肠痈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过程及临床表现。
特点: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变证:①慢性肠痈②腹部包块③湿热黄疸④内、外瘘形成7.肠痈的鉴别诊断内容。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①有溃疡病史;②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至全腹,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休克。
③X线透视多有腹腔游离气体。
(2)右侧输尿管结石:①突发性绞痛;②向生殖器部位放射;③体征不明显;④辅助检查可确诊。
(3)妇产科疾病:①宫外孕:有停经史,阴道内有出血;②卵巢虑泡或黄体破裂;③卵巢囊肿扭转;④急性输卵管炎。
8.肠痈的治疗原则:中医——通腑泻热;西医——及早手术。
9.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处理方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用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III、皮肤病4.名词解释(1)斑疹: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
(2)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
(3)风团:为暂时性、水肿性、局限性隆起,由风邪所致。
色红为风热,色白为风寒。
(4)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
多由湿热所致。
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故不留疤痕。
(5)溃疡: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6)皲裂:为皮肤上的线形裂缝,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9.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
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复发。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特点:好发于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核肿大,多数患者预后后很少复发。
10.蛇串疮与热疮的临床表现的不同点。
(1)疣目(千日疮、枯筋箭、瘊子)——寻常疣——发于手指、手背、头皮;(2)扁瘊——扁平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3)鼠乳——传染性软疣——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4)跖疣——掌跖疣——发于足跖部;(5)丝状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
12.风热疮(玫瑰糠疹)的临床表现?(1)部位: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
(2)皮损:最先在躯干或四肢近端,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或黄色红磷屑斑(原发斑或母斑),1-2周后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似而形状较小的红斑(子斑或继发斑)。
(3)症状:有不同程度瘙痒。
(4)病程:约4-6周自然消退,或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愈,愈合后一般不复发。
13.癣有哪几种?各种癣的临床特点?15.慢性湿疮(慢性湿疹)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的鉴别。
16.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特点:皮损成对称分布,多型性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
预后: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急性:渗出为主→常有红斑、丘疹、丘疱疹17.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得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18.(简答特点)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特点:①好发: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偏多,夏季加剧,冬季缓解②局部特点:常呈对称性分布,初起有聚集倾向的扁平丘疹,逐渐扩大成苔藓化,奇痒,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③预后:宜形成苔藓样变,慢性病程,多年不愈,易反复发作。
22.23.IV、肛门直肠疾病15.肛门齿线以上是黏膜的结构→无疼痛齿线以下是皮肤的结构→有疼痛门脉高压症患者引起的内痔不宜做手术结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