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讲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经典理论对耳鸣耳聋的防治

一、耳科理论

(一)耳科玄府学说

●玄府——最早见于《内经》,创立于金代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其所验者,《仙经》言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或有壅滞,则天鼓微闻;天鼓无闻,则听户玄府闭绝,而耳聋无所闻也”

●启发

开通玄府,如风药味辛能通(柴胡、升麻、川芎、荆芥、石菖蒲)

耳部的疾病不论为何经所犯,均可用风药治疗,如《医方考》云:“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

(二)耳为清窍

●耳居于头面部,故称“上窍”,在生理上依靠清阳的温阳滋养,又称清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启发

耳病治则——升清降浊,如提升之葛根、桔梗

二、耳科辨证

(一)虚实辨证

●《景岳全书》提出:“ 耳鸣当辨虚实。”

●“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

●“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

●“饮酒厚味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虚”

●“实闭者少,而虚闭者多”

●《类证治裁》载:“ 由痰火者其鸣甚,由肾虚者其鸣微” 。

●唐宗海《医学见能》云:“ 耳虽肾窍辨声音,绕耳游行是胆经,时辈不知清木火,漫将滋肾诩亮明” 。

(二)诊脉辨证

●《诸病源候论》介绍了耳鸣的诊脉辨证方法:左手气口脉浮沉俱虚,“ 此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若耳鸣嘈嘈,眼时妄见光,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 ;

●左手神门脉虚,“ 为膀胱虚也,肾与膀胱合病,苦耳鸣,忽然不闻,时恶风” 。

三、辨证创新

(一)从脾胃论治耳鸣耳聋

●( 1 ) 补益脾胃,培补根基:东垣主张甘温益气。对内伤脾胃所致的耳鸣耳聋以调中益气汤

●( 2 ) 佐以风药,升举清阳:耳居人身之首部,东垣认为只有轻扬风药可使精气、清阳上行至耳。其主治耳鸣耳聋的名方柴胡聪耳汤,即用升麻、柴胡等风药,目的不在祛风,而在升举。

●( 3 ) 慎用苦寒,顾护脾胃:耳为清阳之窍,此清阳乃清净之阳气,非火热之阳邪。阴火源于脾胃虚弱,故用药应以益气升阳为要,伍以苦寒降泻之品,但须特别注意护胃。

(二)张景岳创“ 五闭” 之说

明朝张景岳认为:“耳聋……大多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1 ) 疏风解表法:适于“ 邪闭” ,即风邪外侵所致。

☐风寒者,宜疏风散寒,宣肺开窍,方选三拗汤加减。

☐风热者,宜疏风清热,散邪开窍,方选桑皮饮加减。

●( 2 ) 清热泻火法:适于“ 火闭” ,因温热之邪或五志化火所致。治宜清热泻火,开郁通窍。

☐火之甚者宜用抽薪饮或当归龙荟丸;

☐火之微者,用徙薪饮;

☐兼阴虚者宜用加减一阴煎。

●( 3 ) 理气化痰法:适于“ 气闭” ,因肝气失疏、脾胃失健而致。

宜理气化痰,开窍复聪。方选六安煎( 二陈汤加杏仁、白芥

子) 加香附、牡丹皮等。

●( 4 ) 交通心肾法:适于“ 虚闭” ,因忧思过多所致。治宜交通心肾。方选平补填心丹,或用辰砂妙香散加减。

●( 5 ) 补肾填精法:适于“ 虚闭” ,因年老体衰、久病伤肾、房室过度所致。治宜补肾填精。偏阴虚者,用左归饮加减;偏阳虚者,用右归饮或肉苁蓉丸加减。

●( 6 ) 益气养血法:适于“ 虚闭” ,因劳倦过度或大病久后所致。治宜益气养血,升阳通窍。方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大补元煎加减。

(三)耳聋治肺

●见于刘河间《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

●然其理论则可上溯《内经》、《难经》,如“ 金肺者,肺主声,故令耳闻其声” ;

●中及金元时代刘河间、朱丹溪,如“ 经气痞塞不宣,而至风聋” ;

●下至明、清时期,王肯堂、尤在泾,如“ 耳者宗气也,肺气不行故聋” 。

●历代医家对此说各有发挥,然用于临床甚少,但为现代耳聋治肺提供了理论依据。(四)耳鸣耳聋治心

●《内经》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脑) 、心与耳有经络联系及两耳通脑的理论,论及导致耳病的原因,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 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 。故久病人络、暴露外伤或惊恐伤神,均使心脉运行失常而发病。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云:“ 血气盛则耳色美,血气少则耳焦色恶”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 心脉微涩为耳呜” 。

●《医贯》则说:“ 盖心窍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 窍)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也” 。

●《古今医统》又说:“ 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鸣耳聋” 。心血濡养耳窍,如心血健旺则耳聪目明,齿固体强,若心火旺盛,或心阴不足,则耳闷头昏,耳呜重听,甚而暴聋。

●《医学正传·耳病》日:“ 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 。指内外病邪化火,内犯心经致聋。

●古时真正从心论治的实案较少记载,但为后人从心论治耳鸣耳聋打下理论基础。(五)活血化瘀治聋

◆早在《备急千金要方》就有记载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本病,作为活血化瘀方剂的,则以《兰室秘藏·卷上》的柴胡聪耳汤为首。

◆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气滞血瘀所致久聋颇有研究,所创通窍活血汤、通气散被后人用为血瘀致聋常用方,从此活血化瘀法治疗耳聋受到重视。

四、针刺疗法

●《内经》有关耳聋的治疗主要体现在针刺方面。其取穴方法有耳周取穴和选经取穴,并采用了试针法。

●《灵枢·厥病》篇:“ 耳聋无闻,取耳中” ,耳中即听宫穴,是治疗耳聋的要穴。

●《灵枢·寒热病》篇说:“ 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天牖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位于耳后,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等。

●《灵枢杂病》篇:“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强调依据耳聋的不同伴随症状取不同的经穴治疗。

●《灵枢·厥病》篇:“ 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则说明了选经取穴的次序。

古代针刺特点

●以阳经为本。治取手太阳和手足少阳经穴

●虚实辨证

实证以泻火利气为法,治取阳经经穴;

虚证以补肾益气为法,配以肾俞和太溪穴

●选穴配伍:

远近配穴

上下配穴

表里配穴

左右配穴

五、外治法

(一)外耳道塞药法

●《景岳全书》记载将巴豆、穿山甲、石菖蒲、麝香、活磁石等芳香走窜之品以绵裹纳入外耳道,引气上达,导气通闭,而达复聪目的。

●此法,古代多用,多本书有记载。亦有同时口中衔小生铁块者。塞耳法现亦常用。

(二)灸法

●《外台秘要》治风聋,将八角、附子用水浸酥后,一头削尖置入耳中,再灸十四壮,令气通耳中。

●现今少用。

(三)磁疗法

●《杂病源流》治一切耳聋,用活磁石两块塞两耳,同时口含生铁一块,以飒飒有声为度。

●此法有一定科学性,现临床应用较多。

(四)药物搐鼻法

●《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有用麝香散吸鼻,以麝香、细辛之类具有走窜通窍作用

的药物吸于鼻内治耳聋,这是根据头面七窍相通,耳病治鼻之法。

●至今仍有指导作用。

(五)药物熏耳法

●将药物燃烧后使烟熏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