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教学设计
(2010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
授课对象 06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课程学分总学时课程类型
所属系部基础部
设计人()
2010年2月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
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动作及基本组织方法;使学生具备编排幼儿体操、创作幼儿体育游戏的能力以及合理组织幼儿园早操和体育游戏的实践能力,为日后步入幼儿园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于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对课程目标达成的希望,本课程遵循“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任务或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的总体方案是研究幼儿园教师体育活动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构建本课程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条件和评价方案,打破以往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讲授、学生观察、模拟操作、实习等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在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与其未来工作紧密相连,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设计课程目标。课程以对幼儿园的调研为基础,通过分析调研结果确定课程目标,通过学生入幼儿园接受检验和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对目标进行修订,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调整,实现职业需求与课程设置的紧密结合。
2.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3.以“职业需要、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设计教学过程。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教法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幼儿教师对保健健康理论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对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实现做中学。课程每项任务的学习与实训都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标准来进行设计,通过学生分组训练、角色模拟、实践表演、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途径,采取基地观摩、实践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实现做中学。
5.以“学和做”为中心设计多维评价。改革过去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试卷笔试的做法,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基本知识技能水平、方案设计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创新合作能力、实习学校反馈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使考核更能体现学生真实的能力和水平及职业素养。
三、整体课程教学目标
幼儿园体育教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本课程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未来岗位的工作需求,进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幼儿园培养创造性教师人才。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熟悉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方法,以及幼儿体操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等相关知识;掌握组织幼儿园的早操活动和体育游戏等技能。
能力目标:
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合理组织幼儿园的早操活动和体育游戏等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与事故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教学的能力。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儿童观、课程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六、进程表设计
七、考核方案设计
指导思想:
考核分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
考核分值比例:
过程考核60% 期末综合考核40%
过程考核方案:
能力点逐个训练,合作成员要自评打分,小组长和老师要根据队员完成工作的态度和质量给每一个成员打分,在教师帮助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期末综合考核方案:
给出一个新的项目,让每个人独立完成。执教老师制订详细的展示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评委,评委根据展示作品的难度系数和展示的质量与效果分别给每一个人的学习结果打分。
八、教材、资料
教材名称:《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
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