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防治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学
致病物质
➢ 荚膜:抗吞
噬作用,有利于 细菌在组织内繁 殖扩散
病原学
➢ 炭疽毒素:三种不同成分蛋白质组成复合毒素
➢ 很强的外毒素,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感染性休克,死亡;
外毒素
保护性抗原 致死因子 水肿因子
单独存在不发挥其活性 三者协同发挥毒素效应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病的食草动物,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其
罗斯10万人死亡。 ➢ 1876-1877年巴斯德证实炭疽杆菌能产生芽孢,
1880年活疫苗问世。 ➢ 凡有草食动物的地方,都有本病发生的可能,因
此多见于农牧区。炭疽全年均可发生,农牧区7~ 9月为发病高峰,工业型炭疽常无季节性。
炭疽病
➢ 职业性传染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条件下接触传染 源而发生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称为职业性传染 病。
病原学
病原学
➢ 炭疽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致病力较强,对日光、 热、消毒液均较敏感,加热至60℃,30min即死 亡。
➢ 但在体外可形成芽孢,抵抗力强,芽胞在干燥室 温下及皮毛制品中可存活30--50年,在土壤中能 保存生活能力15年之久。
➢ 干热140℃3h或150度60分钟方可杀死。被称为 “不死菌”。草皮的盐渍、干燥过程都不能杀死 皮毛内的炭疽芽孢,但它对氧化剂较为敏感,用4 %高锰酸钾溶液可杀死芽孢。
2、国内概况:我国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炭疽病 例时有发生,近五年来,全国每年发病数波动在 400—1000人,主要集中在贵州、新疆、甘肃、四 川、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
流行概况
➢ 古时称痈或拣毛工病 ➢ 最早记载炭疽病公元80年,当时罗马死50000人。 ➢ 16世纪欧州流行。1607年6万人死亡。1875年俄
➢ 3.2.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胞杆菌。 ➢ 3.3.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
➢ 约占3%-6%炭疽病例为经口感染型(肠)炭疽
2.3吸入感染型(肺)炭疽
➢ 多为羊毛、皮革等工人,由 于呼吸带有炭疽芽胞的尘土 而引起。
➢ 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 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 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 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 增宽。常见胸腔积液。
2.4脑膜炎型炭疽
➢ 可继发于上述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剧烈头痛, 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 脑脊液多为血性。
➢ 及时治疗15-20天即可痊愈,严重者可迁延1月以上,少 数发展为败血症,皮肤炭疽病死率不超过3%。
➢ 约占90%以上炭疽病例为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
2.2经口感染型(肠)炭疽
➢ 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 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 中含血丝及胆汁。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2.1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
➢ 1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 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 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 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 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 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诊断依据
➢ 1.流行病学 ➢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
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 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 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 在可能被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 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2.临床表现
➢ 炭疽按感染途径不同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 肠炭疽等临床类型,其中皮肤炭疽最多见,占 90%以上。一般潜伏期为1~5日,也有短至12小 时,长至2周者。
➢ 我国炭疽、森林脑炎、布鲁氏杆菌病。
病原学
该菌单在或呈2-5相连的短链,菌体两端平直, 相连的菌呈竹节状。有氧条件下形成椭圆形芽孢, 位于菌体中央。在机体内或血培养基中形成夹膜。
病原学
➢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平板上生长良好
病原学
➢ 炭疽芽孢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的形态为:灰白色、 半透明、中等大小,常不规则,玻璃样,周围无 溶血环。
2.5炭疽败血症
➢ 可继发于前三种型,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全 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 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 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胞 杆菌。
3、实验室检查结果
➢ 3.1.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 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 芽胞杆菌。
炭疽防治培训
概念
➢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 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治法》规定的乙 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常 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 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流行概况
1、世界概况: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 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呈地方性流行。炭疽杆菌可以被用来作为生物武 器,因此。炭疽防控常常被作为生物恐怖防范的 主要内容之一。
人群易感性
➢ 炭疽原发流行多在畜间,易感动物为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也会感染。
➢ 人对炭疽中度易感,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因职业关系,青壮年男子接触污染机会多,发病 率较高。
➢ 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发病机理
炭疽芽胞在侵入局部的组织发育繁殖,同时获得荚膜(D 一谷氨酸多肽),保护菌体不受白细胞的吞噬和溶菌酶作用。 该菌可产生一种能引起局部水肿的“毒素”,菌体在水肿液 中繁殖,并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繁殖,由此迸入血流发 生败血症。本菌致病与致死是由于菌体释放的毒素复合物作 用所致。
分泌物而被感染,患者本身也可成为传染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播途径
➢ 1.经皮肤接触感染:如果皮肤接触到污染物中的 芽胞,芽胞就会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体内。
➢ 2.经口感染:主要因摄入污染食物而感染,与饮 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
➢ 3.吸入性感染:吸入污染有炭疽芽胞的尘埃和气 溶胶,可引起肺炭疽。一般情况下直接吸入感染 较少见,最常在皮毛加工厂的工人中发生。其中 接触传播是本病流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