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辨证思路

小儿推拿辨证思路

小儿推拿辨证思路小儿推拿是指针对儿童特有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点,采用中医推拿手法,以调和气血、通经络、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治疗方法。

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对于小儿的辨证分析至关重要。

辨证是指根据病情表现,分析病因和病机,确定疾病的病理性质。

在小儿推拿中,辨证要素包括情况分析、病机判断、治疗方案确定和注意事项。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小儿的生长发育阶段决定了其体质状况。

比如,新生儿生长迅速,身体柔软,主要是以养分摄入为主,因此需要针对营养不良、生长发育不良等问题进行治疗。

而婴幼儿时期,肝血不足常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需要治疗肝气不舒、血虚营养不良等问题。

其次,需要了解小儿的症状表现。

小儿推拿的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腹泻、消化不良、肌肉骨骼病等。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也不同,比如:感冒多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需要治疗风寒、风热等病因;腹泻常见于婴儿期,多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需要治疗脾胃虚寒、湿邪等病因。

再次,需要判断疾病的病机。

小儿疾病的病机多为气滞、痰湿、阴虚、阳虚等,因此需要了解具体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推拿手法。

比如,消化不良常伴有脾胃虚弱症状,需要采用促进脾胃的手法,如推捏肚脐、按揉足三里等,以补益脾胃、健脾和胃。

最后,对于小儿推拿治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首先,要注意,推拿手法要轻柔缓和,切勿用力过猛,以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其次,要注意小儿的心理状态,避免治疗过程中造成惊恐和恐惧情绪;最后,由于小儿免疫系统较为脆弱,推拿治疗后应该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转诊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辨证思路是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症状表现、病机判断和治疗注意事项来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思路的应用可以帮助推拿治疗师更快速、有效地诊断疾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儿科常见皮疹疾病》PPT课件

《儿科常见皮疹疾病》PPT课件

峡炎,杨梅 密集针尖大
舌,环口苍 小丘疹,持
白圈,扁桃 续3-5天退
体炎
疹,1周后
全身大片脱
皮。
整理课件ppt
发热与皮疹 关系 发热后半天 至1天出疹。
14
整理课件ppt
15
手足口病
病原
全身症状及 其他
大多由 可有低热或 Coxsackie 者不发热 A16病毒
皮疹特点
发热与 皮疹关 系
多见于手足及臀 发热在4
重,自头面部-颈部-躯
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 沉整着理课及件脱ppt 屑。
发热与 皮疹关 系
发热3- 4天时出 疹,出 疹期热 更高。 出疹后2 -5天后 发热渐
退。 11
整理课件ppt
12
整理课件ppt
13
猩红热
病原
乙型溶血性 链球菌
全身症状及 皮疹特点 其他
高热,中毒 皮肤弥漫性
症状重,咽 充血,上有
整理课件ppt
4
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
病原
人疱疹病毒 6型
全身症状及 其他
多发生在2 岁以下婴幼 儿,一般情 况可,耳后 枕部淋巴结 也可肿大。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 关系
红色斑丘疹,突发高热3 颈部及躯干 -5天,热 部多见。 1- 退疹出。 2天后皮疹
消退,不留 任何痕迹。
整理课件ppt
5
整理课件ppt

5、皮肤表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皮疹,常
在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部淋巴结肿大

7、心脏表现:疾病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
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发生冠状动脉损坏多
在病程2-4周。也可以在疾病恢复期。

幼儿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幼儿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幼儿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幼儿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或感染引起的。

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幼儿发热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幼儿的不适。

本文将介绍幼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一、幼儿发热的原因1.感染:感染是幼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感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2.免疫接种: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反应,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通常这种发热会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出现,并持续1-2天。

3.过敏反应:某些幼儿对食物、药物或环境过敏,会引起发热。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

4.牙齿生长:幼儿在牙齿生长期间,常常会出现发热的情况。

这是由于牙齿生长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5.环境因素:幼儿在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过长,或者过度穿着厚重衣物,也可能导致发热。

二、幼儿发热的处理方法1.观察:当幼儿出现发热症状时,家长首先应该观察幼儿的其他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呕吐等。

如果幼儿没有其他明显不适,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体温是否会自行下降。

2.适当降温:如果幼儿的体温超过了38.5摄氏度,可以考虑给幼儿进行适当的降温。

可以使用温水擦浴、冷敷或温水浸泡等方法来降低体温。

但是要注意不要使用过冷的水或冰块,以免引起寒战或其他不适。

3.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在幼儿发热期间,家长应该保持室内的温度适宜,通风良好。

可以给幼儿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

4.饮食调理:幼儿发热期间,可能会食欲不振。

家长应该给幼儿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幼儿的水分摄入量,避免脱水。

5.就医咨询:如果幼儿的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家长应该及时就医咨询,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幼儿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但并不一定都是疾病的表现。

家长在处理幼儿发热时,应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他疾病引起发热的诊断思路

其他疾病引起发热的诊断思路

其他疾病引起发热的诊断思路
张琢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8(015)010
【摘要】发热作为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除常见干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性疾病之外,还可见于肿瘤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其他一些疾病中。

而且,随着各种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物热也成为临床上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张琢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北京顺义医院呼吸内科,北京,10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
【相关文献】
1.小儿发热应谨慎选择退热方式——由1例发热患儿酒精擦浴引起中毒谈小儿发热的科学治疗 [J], 牛银朋
2.其他疾病的发热 [J], 刘晓原
3.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思路及治疗原则 [J], 梅曼
4.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思路及治疗原则 [J], 梅曼
5.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辨析 [J], 辛天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的诊断标准通常根据不同的测量部位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正常体温范围在腋下为36℃-37℃,口腔温度为36.3℃-37.2℃,肛门温度为36.5℃-37.7℃。

在这些正常体温范围之外,就可以被诊断为发热。

具体来说,低热是指腋温在37.3℃-38℃,中等热是38.1℃-39℃,高热是39.1℃-41℃,超高热则是指体温大于41℃。

此外,如果一天之内的温差超过1℃,也可以被诊断为发热状态。

如果孩子的体温在36.2℃-37.2℃之间是正常的,超过37.3℃就被认为是发热。

具体的度数分类也有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超过41℃)的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部位的体温正常范围有所差异,而且每个人的基础体温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实际诊断时,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具体的测量部位。

发热疾病诊断思路

发热疾病诊断思路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二、发热疾病的诊断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一)概述:
定义:发热是指体温调节障碍所致的体温升高
低热:(以口表为准)37.4 ºC ~38 ºC
中热:(以口表为准)38.1 ºC ~38.9 ºC
高热:(以口表为准)39 .0ºC ~40.0 ºC 过高热:(以口表为准)>40.0 ºC 长期发热:持续发热超过2周.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③成人Still病
热形:弛张稽留热 特点:高热+关节痛+皮疹 皮疹:出现时间不定:
猩红热等,麻疹样、
荨麻疹样。
临床特征: 反复血培养(-),找不到感染灶。 抗生素无效,激素有特效。 WBC>25000,明显核左移,ESR快。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2、阿司匹林:
通过抑制PGE1、E2的合成,使CAMP下降。
注意:在甲亢病人发热时禁用!
3、用退热药不退热时:
应考虑到有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
第十四页,诊断发热疾病注意事项:
1、病史: (1)起病的急缓
有无畏寒、出汗,间歇与持续,时间长短
(2)有无传染病接触史
有无上感或上腹部症状 (3)有无关节症状、皮疹、黄疸、尿路症状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6)腰穿:脑膜刺激征
(7)伴出血倾向:出凝血检查,血小板计数
(8)长期发热:肥大-外斐氏,布氏杆菌实验。
免疫指标:ANA,Ig,C3
(9)活检:如淋巴结等,>1cm/6个月不消退。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九分。
(六)鉴别诊断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思路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思路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CT,头颅MRI。
Page 25
五 诊断及鉴别诊断
当我们遇到一个小儿惊厥的病历, 分析其病因 时:
首先根据有无发热等感染中毒表现,分析惊厥是 感染或非感染性;
然后考虑原发病在颅内或颅外; 最后有针对的选择必要的检查和化验以确诊。 在病因诊断时,必须结合年龄、季节、病史、体
检全面分析。
①运动性 ②感觉性 ③植物神经性 ④精神症状性
三 临床表现
复杂部分性发作
开始即出现意识障碍, 或简单部分性发作继之以 意识障碍,常有自动症。
Page 21
三 临床表现
5、非感染性惊厥—其他颅内病因
颅脑损伤 新生儿——产伤、缺氧(颅内出血,HIE) 婴幼儿、年长儿——意外事故。 颅内肿瘤 发病高峰5-8岁,最小4月。多为神经胶质瘤。 脑血管畸形 大脑大静脉及半球静脉畸形——破裂、出血。 小头畸形、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由于苯巴比妥半衰期很长,婴幼儿平均50 h,因此先用苯 巴比妥再用苯二氮革类容易合并长时间呼吸抑制;反过来 ,由于半衰期短,先用地西泮再用苯巴比妥呼吸抑制发生 相对较少,因为地西泮的呼吸抑制作用持续相对短;
大剂量使用苯巴比妥容易出现长时间低血压及明显呼吸抑 制。

Page 35
七 急症处理(第一步)
电解质紊乱:低血钙、镁、钠、
高血钠、低血糖、
遗传代谢病: 中毒:
Page 5
三 临床表现
全身惊厥: 突然意识丧失,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
沫,牙关紧闭,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发性或强直 性抽动抽动,严重者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 或大小便失禁等。 惊厥发作时间不等,数秒至数分钟或更长,若反 复发作或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提示病情严重,可 导致脑水肿、呼吸衰竭。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

发热的中西医解释及如何安全用药发热 (西医病名: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

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

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1.体温升高到37.5℃以上,或患者自觉身体发热,均可称为发热。

2.定时检测体温,明确热势、热型。

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可作为普通检查。

并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资诊断和鉴别。

3.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1)外感发热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常伴恶寒。

应注意起病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等。

(2)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发热多表现为低热,通常伴有自觉手足心热、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4.根据热势进行诊断,如:(1)不规则发热可见于感冒、三痹。

(2)1天内体温波动达3~4℃或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以下者,常见于流注、肾瘅、痨病病情恶化、疟疾等。

(3)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体温不降至正常者,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心瘅、温毒发斑、疟疾重症。

(4)持续高热,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常见于湿温极期、暑温等。

(5)热退数日后再度发热(双峰热),伴肌肉疼痛、萎软者,常见于软脚瘟。

5.结合伴随症、病史等进行诊断,如:(1)伴头痛、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者,应考虑春温、暑温、脑痨、中暑、颅脑痈等。

(2)伴咳嗽、胸痛、咯痰者,多见于肺热病、暴咳、肺痈、悬饮等。

伴心悸者,可为心瘅。

(3)伴腹痛或并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肝痈、肝热病、胆瘅、肠痈等。

(4)伴寒战者,见于肺痈、流注、胆瘅、肾瘅、春温、稻瘟病、疟疾等。

发热概述

发热概述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年第10期(第15发热概述发热是指人的体温超过正常高限的现象,俗称“发烧”。

发热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本身不是疾病,是多种疾病的一种共同表现。

1 定义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 ̄37℃。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如时间、季节、环境、女性的月经等的影响。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同时,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提高人的关注意识。

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

但如体温≥40℃(小儿≥39℃)时,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则应及时应用退热药及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2 原因多数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内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虽然体温37℃是一般的正常值上限,但这数字并非是固定值。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正常体温都不尽相同;在一天当中,体温也会有很大的波动;食物、过多衣物、情绪兴奋、激烈运动等,都会使体温升高。

但是,正常的体温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传染病),其次是结缔组织病(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临床上,常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分为如下两类。

2.1 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

其中,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其实,这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

发热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降低感染的传染性等。

2.2 非感染性疾病2.2.1 无菌性坏死细胞的吸收 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也称为吸收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癌、溶血反应等。

儿科学培养方案

儿科学培养方案

儿科学各专业轮转要求1. 儿童保健科:3个月(1) 轮转目的掌握1)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体格测量与评价、神经心理评价,营养评价,婴幼儿喂养指导;2) 儿保门诊常见问题及疾病;3) 医患沟通技能。

(2) 轮转要求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学习以下病种,要求完成门诊30例病历,涵盖以下所有病种。

病种病种病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学习困难肥胖智力低下ADHD矮小语言发育迟缓、障碍行为问题佝偻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问题/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1-三体综合征等)2)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体格测量50智力测试(筛查法)20膳食评价103)读书报告一次4)协助科室完成1项建设性临床工作(如健康教育稿件、科室网页更新、参与非导师课题申请、调查等)(3) 阅读参考书目1) 实用儿科学2) Nelson Textbook <Peadiatrics>3) 儿童神经与精神病学4) 儿童保健学5) 人类营养学等2. 新生儿科:3个月(1) 轮转目的掌握1) 新生儿时期的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尤其是早产儿的特点;2) 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3) 新生儿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4) 新生儿急救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5) 肺炎、气胸、NRDS等常见新生儿疾病胸片的阅读;6) 新生儿心肺复苏术。

了解新生儿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脐静脉脐动脉置管术、PICC等操作技术。

(2) 轮转要求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病种例数病种例数新生儿肺炎3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5 新生儿黄疸30 胎粪吸入综合征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新生儿败血症10 早产儿20呼吸衰竭、新生儿窒息、休克等常见新生儿危重症的诊断与处理 5至少要求100例。

2) 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肺炎、气胸、NRDS等常见新生儿疾病胸片的阅读15新生儿心肺复苏 5新生儿静脉高营养15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5新生儿气管插管 3新生儿呼吸机使用 5(3)阅读参考书目1) 新生儿学2) 危重新生儿急救3) 儿科学4) 诸福堂儿科学3. 呼吸内科:3个月(1) 轮转目的掌握1)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2)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3) 急性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早期诊断和处理;4) 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5) 常见呼吸系统X线图像的诊断,常规肺功能检查,胸腔穿刺术,激发试验、舒张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术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意义。

诊断学基础课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

诊断学基础课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
梗死或肢体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热。 ③大量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
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一、病因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 热、结缔组织疾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 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低热等。
二、发热机制
发热机制示意图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doc
二、发热机制
(二)非致热原性发热 此类发热不是由致热原所致,常 见于: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炎)。
三、临床表现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常 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颅脑出血、外伤、炎 症等。
6.脑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发热)
二、发热机制
(一)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致热原包括:①各种病原体及
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机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 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等。 2.内源性致热原 又称白细胞致热原,主要包括 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干扰素(IFN)等。
症状学
发热
一、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一、病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 ①机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
内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心、肺、脾等脏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外源性致热原:
①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 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③抗原抗体复合物; ④某些类固醇物质,如原胆烷醇酮; 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2.内生致热原: IL-1、IL-6、IFN、TNF等
内 生 致 热 原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前列腺素 cAMP Na+/Ca2+比值 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周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临床诊断步骤
1. 2.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仔细追问病史
3.
4. 5.
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实 验 室 检 查 诊断性治疗
临床诊断步骤(1)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热程短,有乏力、寒战,应用抗生素、病灶 切除、脓肿引流后停止发热,为感染性疾病; 热程中等,呈进行性消耗、衰竭者,肿瘤多见; 热程长,无毒血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为结缔组织病。
可能疾病
药物热、烟雾热
间歇热、落基山斑点热、莱姆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鹦鹉热、钩体病、布鲁菌病、弓形虫病、猫抓热、Q病、兔咬热 旋毛虫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 家 族性地中海热、多发性肌炎 间歇热、兔咬热、慢性脑膜炎/脑炎、疟疾、布鲁菌病、中枢神经系 统脑瘤、落基山斑点热 类肉瘤性脑膜炎、高安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落基山斑点热 亚急性心内膜炎、 高安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落基山斑点热
病 史 线 索 ( 2)
病史
干咳
眼痛和视力 异常 消耗 腹痛 背痛 颈痛
可能疾病
结核、Q热、鹦鹉热、伤寒、肺部肿瘤、落基山斑点热、急 性风湿热
一过性动脉炎(栓赛)、亚急性心内膜炎、 间歇热、脑脓 肿、高安血管炎 肿瘤、淋巴瘤、巨细细胞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弓形虫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脓肿,家族性地中海热、卟啉病,间歇热、 胆囊炎 布鲁菌病、亚急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一过性动脉炎、化脓性颈静脉炎

以上措施可导致上升的调定点下降而退热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解热药包括化学解热药和类固醇解
热药
解热镇痛药共同的作用
退热药的作用机制
恢复体温中枢 的正常反应性 体温恢复正常 使外周血管 扩张并排汗
服用解 热阵痛 药物
抑制 PG合成酶 (环加氧酶)
前列腺素 (PGE1) 的合成、 释放减少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发热的概念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引起体温调节中 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口温>37.5 ℃ 肛温>38.0 ℃ 一日间体温变动>1.0-1.2 ℃ 38.1 ℃ ~39.0 ℃ 39.1 ℃ ~41.0 ℃ >41 ℃
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生理体温变化及影响因素
抗菌药物

对急性高热患者,疑为感染性发热且严重时,
在必要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
据初步临床诊断以经验性抗菌治疗;

滥用抗生素造成经济上浪费;降低病原学检查
阳性率;导致药物热、二重感染;干扰原发病
的诊断和处理。
发 热 的 处 理 原 则

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适用于高热;


持续发热不退者;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

( 2)
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 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热 亚急性甲状腺炎

Still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
( 3)
肿瘤

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
白血病
肝肿瘤和其他实体肿瘤(肾上腺瘤、鼻咽
癌、结肠癌等)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神经源性发热 其 他
热射病、大手术组织损伤、内出血、大
血肿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步骤
热程大于2-3周,期间有数次体温大于38.5 ℃
是 不是
不能归属于原因不明发热
口温、肛温同时测定,证实体温是升高的, 同时尿
作为不明原因热(FOU) 诊随访
阴性心内膜炎、血管炎,结核病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感

( 1)
染性发热

结核病 伤寒和副伤寒 感染性心内膜炎 败血症 腹腔内脓肿或其他部位脓肿胆道感染 慢性尿路感染 艾滋病 其他各种感染:病毒、L型细菌、螺旋体、立 克次体、衣原体、真菌感染
解热镇痛药对PG合成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 解热镇痛药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常用退热药物分类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异丁苯 丙酸)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 对乙酰氨基酚为儿童安全退热药物 首选,具有安全系数高,疗效好的优点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 热 激 活 物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外毒素 抗原抗体 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EP
Na+/Ca2+ cAMP PGE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骨骼肌寒战 产热 ④
体温升高
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稽留热
弛张热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风湿热、败血症、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 症等 间歇热 疟疾、肾盂肾炎 波状热 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回归热、霍奇金病 不规则热 风湿热、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 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恶性肿瘤等
—— 其他
( 4)

肉芽肿性疾病(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
局限性回肠炎、老年性颞动脉炎等)

伪装热


家族性地中海热
周期热
发热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

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作用; 一般情况下不用,少数情况(疑有药物热、 Still病等慎用);

滥用改变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发生 困难,长期应用加重原有感染性疾病或诱发二 重感染,延误治疗。
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沉; 血、尿细菌培养及胸片、B超; 嗜异性凝集试验、肿瘤抗原、自身抗体; CT、MRI、放射性核素、活组织检查。
临床诊断步骤(5)
——诊断性治疗



在不影响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按可能性 较大的病因进行诊断性治疗,期待获得疗 效而做出临床诊断; 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 药物,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 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更换药物; 疟疾、结核病、阿米巴肝脓肿、淋巴瘤等 疾病可行诊断性治疗
作相应诊断试验的追踪检查
患者情况是否恶化


随访、重复理学检查、追踪
异常发现
阳性
镓扫描、腹部CT
阴性 阳性
追踪相应的发现
肝、骨髓活组织检查或需氧厌氧培养、真菌培养
阴性 阳性发现
作相应检查
好像初次接触病人一样重复病史及理学检查,复习 所有 的实验室资料
阴性
追踪
阴性
病情加重
病人情况稳定
在可治疗的疾病中最相似的一种作治疗试验:血培养
引起发热的常见病因
发热性质 感染性 发热 病 因 疾 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 感 染 性 发 热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实体肿瘤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Still病等
38
应用解热镇痛药注意事项

幼儿及体温在40℃以上的发热病人,剂量宜小,宜选用退热 作用缓和的药物,以免高热骤降,大量出汗等而引起虚脱。

一些解热镇痛药对消化道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易诱发或加重
溃疡和出血。故消化道系统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

解热镇痛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对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
发热伴寒战、结膜充血、皮疹、呼吸 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
状、胃肠道症状、黄疸、肝、脾和淋巴
结肿大、出血等,根据相应特点做出诊 断 。
临床诊断步骤(2)
—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
发热病史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业余爱好史
病 史 线 索 ( 1)
病史
药物和有毒物 质接触史
蜱接触史 动物接触史 肌痛 头痛 神智异常 心血管异常
基础体温 性别:男性 女性 排卵
由儿童到17岁期间降低 0.5℃ 由儿童到13岁期间降低 0.5℃ 升高0.5℃ 早低,晚高,相差1 ℃
剧烈运动后,体温会升高1 ℃ 升高0.5℃ -1 ℃
早晚变化
运动 饮食和消化
外界温度和衣着 程度不同
发热的机制
致 热 原
定义
分类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液温度也升高

不是
伪装热
重复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无异常理学检查发现
有异常发现
作相应诊断试验的追踪检查
全血常规、血沉、尿液检查与细菌培养、胸部X
线检查、血清生化检查、冷凝素球蛋白、蛋白电
泳、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DNA抗体,LE细 胞、大便隐血3次、大便寄生虫虫卵3次, 血培养 3次
无异常 一项或多项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