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名师考核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1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1 Word版含答案

学案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提出(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认识]“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步骤之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突出特点,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合理的工业布局,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

3.工业化建设(1)时间:1953~1957年。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

(2)途径: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重点精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被喻为“一体两翼”。

[重点精讲]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专题三ZHUANTISAN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故选D项。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按计划供应粮食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关系,故A 项错误;按计划供应粮食没有改变粮食总量,故不能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经济发展时期,不是经济恢复时期,D项错误。

按计划供应粮食可以保证城市居民和工人的需要,有利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B项为正确答案。

3.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过渡时期,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

故能反映三幅图全貌的是C项。

4.中共七大、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是()A.召开于中国处于重大历史转变之际B.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经验C.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奋斗目标,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背景之下;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故A项正确。

5.中国在1965—1976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现象,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C.“一五”计划的实施“左”倾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名师考核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名师考核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公开课教案(名师考核课)课题: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授课班级:高一4班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对经济的贡献。

(2)、提问:为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1956——1976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制定的正确决策和出现的重大失误。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总结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课堂上,以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就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结论展开思考,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路和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3)、“十年文革”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文革”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难点: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自主归纳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介绍专题三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2020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六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20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六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7·浙江4月学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D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故D项符合“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

2.下表是1956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此可见,三大改造使(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解析:B 根据材料“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故B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一定的比例,故A项说法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是指“一五”计划,排除。

3.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本次会议取得的初步成果有( )①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③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④强调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B 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①错误。

②③④是中共八大内容,故选择B。

4.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路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措施:①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遗留下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步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①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1)“大跃进”: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 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二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两到三年,两年 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
——摘编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12-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首页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点
互动探究(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一五”计划制定 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知识补充“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步骤之一,以优先发展 重工业为突出特点,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合理的工业布局, 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
-4-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首页
课课前前篇篇 自自主主预预习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过程: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组织手工 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 的高潮。 (2)结果: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建立起来。 (3)评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 会变革,但在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 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了许多问题。 自主思考 在“一五”计划中,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是什么? 提示: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新中国重工业基础差;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提供的经验。
拓展延伸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党和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良好开端。
-7-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首页
课课前前篇篇 自自主主预预习习

2019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19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2.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这反映出()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3.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

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4.下列流行语出现于“大跃进”时期的是()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B.放卫星、超英赶美C.上山下乡、样板戏D.经济特区、改革开放5.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6.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7.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解析: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工业基础极端薄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实施“一五”计划,故选C项。

答案:C3.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1949年B.1953年 C.1954年D.1956年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史实。

答案:D4.右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幅宣传画,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不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答案:C5.“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8 第24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8 第24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

[考纲清单]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第24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中共八大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019-2020年第二学期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导学

2019-2020年第二学期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导学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导学案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二1.《论十大关系》(1)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3.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易混易错]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记一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结构填一填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4.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5.“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辨一辨1.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名师考核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课题: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授课班级:高一4班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对经济的贡献。

(2)、提问:为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1956——1976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制定的正确决策和出现的重大失误。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总结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课堂上,以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就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结论展开思考,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路和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3)、“十年文革”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文革”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难点: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自主归纳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介绍专题三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崭新的社会形态,如何开展经济建设?投影:“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 ---毛泽东“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就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这在我们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

”---刘少奇“苏联经济文化及其各项重要建设的经验将成为新中国的榜样。

”---《人民日报》这表明新中国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将采取什么模式?(苏联模式)一、模仿苏联模式1、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引导学生阅读P52至P53教材内容,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A、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提示: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以东北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师生归纳特点: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问: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三大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二、走自己的路从1956年开始,新中国政府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再照搬苏联模式。

1、背景(1)、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掀起批判斯大林的浪潮,也使我国开始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2、开始标志: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3、初步成果:中共八大的决策(195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八大的主要决策(1)、客观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制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然而,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中共八大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投影:中国从政治、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一个小国。

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

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

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十五年以后,在我们的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到那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这段材料是1957年毛泽东在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的,材料反映出毛泽东怎样的思想和愿望呢?(生答,师总结:希望迅速赶超英国,急于求成,思想上过于冒进。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通过一系列历史图片再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景。

使学生直观感受当年“左”倾错误的狂热和危害。

)大跃进运动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在农业战线上则是虚报农作物亩产量,各地争放“高产卫星”。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农村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实行集体劳动、集体分配。

其特点是“一大二公”。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极大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1959——1961)。

5、“八字方针”的提出(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6、十年建设的成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示:武钢、包钢、石油自给。

7、“文革”十年动乱(1966——1976)投影:(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

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问:60年代末的中国与世界经历着怎样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全国陷于大动乱,国民经济严重受损。

世界:资本主义正经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结论:“文革”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投影: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文革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革错误进行了一些抵制和纠正,使文革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得以出现转机和回升。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P57相关内容,明确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和发展。

(邓小平全面整顿的突破口:铁路运输。

)投影: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问:5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是什么?(曲折发展)思维拓展: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展开讨论,反思历史。

)参考答案:(1)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6)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课后延伸:结合本课内容,请你写一段话,来描述新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字数不少于200。

课堂小结:新中国成立后,在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1956年至1976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国政府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

而同一时期的世界则不同,特别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就使原本存在的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使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任务变得更加沉重。

板书设计:一、模仿苏联模式: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的实施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标志)二、走自己的路1、背景:2、实践探索:(1)、开端:《论十大关系》(2)、初步成果:中共八大的决策(3)、“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内乱三、20年探索的经验教训:布置作业:《创新设计》P36——37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容量较大,在旧课程时期是分成好几节课来讲述的。

与旧课程不同的是,本节内容侧重讲述新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探索。

为了在一节课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我只能紧紧抓住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淡化其它知识点。

由于本节课历史概念较多、历史理论相对晦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情景、历史图片和历史人物,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听课效率。

本堂课我感觉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课堂上较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历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许多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联系社会生活的相关方面,结合本课内容进行比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印象。

如讲述人民公社化运动,可联系合作社——人民公社——乡——镇的建制沿革;讲述大跃进,直接引入三年困难时期;讲述十年“文革”,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相联系。

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将中国与世界相联系,又可以把握一些历史概念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