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导言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介绍"以"的基本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用法一:标志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达一种手段或方法的意思,常常与动词连用。
例句:1.以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3.以言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用法二:表示目的或用途"以"可以表示某个行动或状态的目的或用途。
例句:1.以学习为目的,每天坚持阅读。
2.以保护环境为使命,大家共同努力。
3.以守规矩为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范例。
用法三:表示比较或相对"以"也可以用来表达比较或相对的意义,常与另一个对象或标准相对应。
例句:1.以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2.以他的实力而言,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3.以往的比赛记录来看,他并不是无敌的。
用法四:表示根据或按照"以"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来表示根据某种标准或规则来进行某种行动。
例句:1.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各类纠纷。
2.以前辈的经验为指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推理出这个结论。
用法五:表示时间或条件"以"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条件,常与时间词或条件词连用。
例句:1.以春风为信,盛开的花朵迎接新的一天。
2.以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应对?3.以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为前提,我愿意接受挑战。
用法六:表示程度或范围最后,"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意思。
例句:1.以力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帮助他人。
2.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寻找整体的问题。
3.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以"的不同用法及一些例句。
通过学习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并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这个词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以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
赠~鲜花。
文言文以字作为连词的用法
1.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广视听;~待时机
2.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文言文以字作为名词的用法
1.为;行事:《论语·为政》:“视其所以。
”
2、此;这些:《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
3、通“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
4、通“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
5、与:《诗·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以。
”
6、及;及于:《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7、作语助。
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以的用法文言文
以的用法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用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用”、“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作连词:可以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而”,也可表示因果、目的关系,相当于“因”、“以便”。
例如: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3. 用作动词:译为“认为”,“认为……对”,“称赞”等。
例如: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4. 用作介词: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由”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狼》)
5. 用作连词:可以表示并列、递进关系,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表示承接关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以上只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部分用法,它的具体含义和用法还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方位词。
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1. “以”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呀,就像“以勇气闻于诸侯”,这里的“以”不就是凭借勇气在诸侯间出名嘛,这多好理解呀!
2. “以”还能用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或方法呢,比如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不就是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嘛,是不是一下子就懂啦?
3. 你知道吗,“以”还能表示因果关系哟!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外物而欢喜或悲伤呀,这不是很妙吗?
4. 哎呀,“以”也可以表示时间、处所呀,“以八月十三斩于市”,多清晰地说明了时间和处所呀!
5. 嘿,“以”还能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呢,就像“拥火以入”,这多形象呀!
6. 还有呀,“以”可以用来表示目的,“作《师说》以贻之”,就是写《师说》来赠给别人呀,简单吧!
7. 哇塞,“以”甚至能表示承接关系呢,比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多自然呀!
总之啊,“以”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呀,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以的虚词用法
以的虚词用法一、’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例:自以为关中之固。
(与今义同,以为、认为)三、’以‘用作连词“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1、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例:猥以微贱。
(“以”位于两形容词之间,并且)2、表目的、结果,常译作“来”“以致”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表目的,来)3、表修饰,“以”前一般是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地”,“以”后是动词中心语例:云无心以出岫。
(“无心”意思是“无意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出”)4、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例:引壶觞以自酌。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丰富的字。
它通常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助词等,具有以下常见的用法和意义:
1. 作介词:
a) 表示起点或出发点:以东、以南、以西等表示方向。
b) 表示手段或条件:以勇气、以诚实等表示方式或条件。
c) 表示目的或结果:以求、以除、以便等表示目的或结果。
d) 表示参照:以某为标准、以此为据、以此为例等表示参照对象。
e) 表示比较:以某为比较对象、以相较为例等表示比较。
2. 作连词:
a) 表示原因或理由:以故、以故使、以故此等表示原因或理由。
b) 表示转折:以至、以至于等表示转折关系。
c) 表示结果:以致、以养等表示结果。
d) 表示条件:以若、以如等表示条件。
3. 作副词:
a) 表示程度或程度高低:以深、以微等表示程度。
b) 表示依赖或依照:以待、以敕等表示依赖或依照。
4. 作助词:
a) 用于构成"以...之"结构,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以民为本、以书为据、以子之才智等。
b) 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补语:以为、以为贵、以为重要
等。
总结起来,"以"的用法和意义非常多样,常见的包括表示起点、手段、目的、对比、参照、原因、转折、结果、条件、程度、依赖、助词等。
根据具体的文境和语境,"以"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理解和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意邀请15个城市的宜宾。
(连坡林相如传记)② 士大夫们终于拒绝在夜间乘船停泊。
(石钟山故事)2。
凭借。
依靠,依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处置对象。
放① 曹党用苏还乡党。
(赤壁之战)4。
表示时间和地点。
于,在,来自。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是不是因为一个毕而欺骗了秦王?(连坡林相如传记)② 当兵对我的县非常生气,他不敢再回到竹枝。
五个人的墓碑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注:“易”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平行或渐进关系。
它可以翻译成“and”、“and”、“and”或省略。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 我和四个人拥抱火焰进入。
(石钟山故事)② 范快的盾牌打在了他的一侧。
(红门宴)③ 每个人都站起来听。
(推广组织)3。
表达目的关系。
后一种行为通常是前一种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它可以翻译成“and”、“come”、“use”、“so”等等。
① 请让太子为王,让秦王独一无二。
(连坡林相如传记)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它意味着因果关系。
它通常用在表达原因的从句之前,可以翻译为\\\\cause\\\。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通过”。
例如:“以言劝人”(用言语劝告人)、“以弋发纸鸢而空”(用弓
弩发射纸鸢却没有打中)。
2.表示理由、根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凭借”、“根据”、“因为”。
例如:“以君之择,何如?”(按照君主的选择,怎么样?)、“以
我观之,天地之间必有道法”(根据我看来,在天地之间必然有道理)。
3.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由”、“按照”。
例如:“以朝廷之大臣,安敢为小人所狎”(作为朝廷的大臣,怎么
敢与小人交往)、“以年之长幼尊卑,弟兄之分易明也”(按照年长轻老,尊卑有别,弟兄的区分就容易明白)。
4.表示条件、前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若是”、“如果”。
例如:“以诚相待”(如果真诚地相互对待)、“以竭忠勇之力,以
报皇家之恩”(用尽忠勇之力,以报答皇家的恩德)。
5.表示目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便”。
例如:“以求学之道,生者必观于碑传之上”(为了求学之道,活着
的人必须从碑文中获取知识)。
总之,“以”作为文言虚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来决定其具体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姚鼐《登泰山记》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邶风》3.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如:可以;得以;能以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1.同本义。
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以,用也。
;;《说文》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2.又如:以手代足(爬行。
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3.使,令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战国策》4.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5.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6.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7.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8.做,从事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名词的用法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
;;《诗;周颂》文言文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乡人子谒余。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一)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五)、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六)、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三、连词,(一)、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二)、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以为”,就是认为.例:(1),以为且噬己也,甚恐.(2),皆以美于徐公.文言虚词以作为固定结构的用法有以"的意思是"有可以拿来…… 的"[或"有条件(办法);"有可能"]例: (1),项王未有以应."无以"的意思是"没有可以拿来…… 的[或"没有条件(办法) ;"不能"] 例:(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言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例:(1),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3,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1),敛赀财以送其行. (2),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至"等.例: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5,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例:(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文言虚词以作为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高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高中
1. “以”可以作介词用呀!比如说“以家为单位”,这里的“以”就是表示凭借、依靠的意思哦。
就好像我们依靠家人一样。
2. 还能作连词呢!像“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呀,这不就好像因为我们努力所以才会有成果嘛!
3. 当“以”表示把、拿的时候,就像“以书赠人”,把书送给别人,多形象啊,就如同我们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好朋友一样呀!
4. 有“按照”的意思哦,比如“以律行事”,是不是就如同我们按照规则来做事呢。
5. “以”还能用来表示时间呢,像“以夜继日”,多有意思,就好像我们为了完成某件事日夜不停地努力一样。
6. 还可以表示目的呀,“以激怒其众”,这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就跟我们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努力一样呀!
7. 甚至可以表示并列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这里的“以”不就是和的意思嘛,就像我们和朋友一起去玩一样开心呀!
我觉得“以”这个虚词的用法真的好丰富多样呀,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归纳一、文言文中以的基本用法梳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其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虚词,其中之一便是“以”。
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非常广泛,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
下面将对“以”的几种基本用法进行归纳。
1. 表目的或手段在文言文中,“以”常常被用来表示目的或手段。
例如,“以德报怨”表示通过德行来回报仇恨;“以笔为矛”表示将笔作为武器。
2. 表动因或原因“以”也可以表示动因或原因。
例如,“吾闻其音而以作乐”表示我听到声音就开始做乐;“有故人者,而今而所与之别矣,怀之并不能已以寝食”。
3. 表比较标准在进行比较时,“以”经常被使用。
例如,“公无与宗室争天下之志,约从晏子。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与宗室争夺天下成为标准。
4. 表条件当需要表达某种条件时,“以”可以用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资治通鉴三百年以上,千载一时以为珍贵者未有之”。
5. 表范围文言文中,“以”也被用来表示范围。
例如,“初以丧意不过如此,今而告之其闺房,则泣下如雨”。
二、文言文中“以”的其他用法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以”的用法需要注意。
1. 表示动作的启示或促进有时候,“以”可以表示某种动作的启示或促进。
例如,“我扁鹊医女子矣,欲令舍人在左右,倾壶浆和若夫妇然。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通过扁鹊医治女子,促使舍人对他们夫妇产生好感。
2. 表示依据或根据当需要表达某种依据或根据时,“以”可以引导从句来说明。
例如,“尝经再三考视先圣旧志,终日以为穷愆。
”这里,“以”表示依据圣人的意见和旧志进行多次考察后得出结论。
3. 表示手段或办法有时候,“以”还可以表示手段或办法。
例如,“自束之诚不豫久矣,则君辱而德废矣。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通过束缚自己来表达谦虚之意。
4. 表示疑问、反问和感叹在文言文中,“以"还可以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者感叹。
例如:“女争高下乎?不争,而我能?”这句话中,“以”用于引出反问的意思。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以在汉语中属于文言虚词,是由两个汉字拼出来的,字面意思就是加以、用来、凭借等,可以理解为一个表语、介词或是动词。
在文学作品中,以形成一类特殊的句式,使文章句型有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常被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等文艺高手用到,起到了突出重点、传达深意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鲜明。
以的用法可以分为“以+形容词/副词/名词/介词短语”的用法、“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以及“以…以…形式”的用法等。
1、“以+形容词/副词/名词/介词短语”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可以用来代表有规律、选择性地表语景,常用此句式来表示某种情形下的降低做某事的难度。
如:(1)以这次胜利为报,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离开了一场重大作战。
(2)以清晨的晨钟声,唤醒大家朝圣的热情。
(3)以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方式,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情形下的行为、任务、重点等,从而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激励的心理。
如:(1)以坚定的信念支持你,完成你最初的梦想。
(2)以诚实、忠实理念充实每一寸精神空间。
(3)以智慧、勇气、决心,开创一片辉煌的新世纪。
3、“以…以…形式”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用于说明某种情况是以什么以什么的形式存在的,常用此句式来阐述某种客观情况。
如:(1)以厚德载物以无私精神服务社会。
(2)以诗歌、画笔,记录下个人生活的精彩瞬间。
上面的三种以的用法表达的意思都是非常明确的,能够使文章逻辑更为清晰,表达更具说服力。
毫无疑问,以在中文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文言虚词能够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总之,“以”这个文言虚词在中文文学作品中不仅能够表达出作家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使文章句型更加丰富,从而让文章更加艺术化,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伴随着文艺的高度发展,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也将发展得更加深厚,在中文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刘金山郭玉梅
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二、连词
“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三、动词
1.用,任用。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2.“以”“以为”“以……为……”:“认为”“用……作……”“把……当作……”等。
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季氏将伐颛臾》)
四、副词,通“已”,已经
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
一、看“以”后面紧挨的词语的词性。
如果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如代词、“所”字结构、“者”字结构等),“以”就是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
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的后面紧挨的词语是名词“十五城”,构成“以十五城”的介宾短语,做动词“易”的状语。
如果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动宾短语等),“以”一般是连词。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的后面是动词“入”,那么“以”是
连词。
二、“以”后面都是动词,就看“以”的后面、动词的前面能否加代词“之”。
如果能加“之”并符合事理、语句通顺,那么“以”是介词,与“之”组成介宾关系,共同修饰动词。
如“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后面明明是动词“击”,可结合语境看此句“以”后面缺少必要的指代“璧”的宾语“之”,加上后可翻译为:要拿(璧)向柱子撞击。
如不能加“之”或加上后不合事理、语句不通,那么“以”是连词。
如“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以”字后加上“之”,不仅读着不通顺,也找不出指代什么,所以此句的“以”是连词。
三、比较“以”字前后的词语性质、句子结构。
如果“以”字前后词语性质、句子结构不同,并且“以”后面紧连着名词,一般此“以”是介词。
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前是一个能愿动词“愿”,后面却是主谓句,明显前后结构不同,并且“以”后紧连着名词性短语“十五城”,所以“以”是介词。
如果“以”前后词语性质、结构相同或相似,且前后词语或结构存在关联成分,“以”就是连词。
如“夷以近”“险以远”,“以”前后分别是形容词“夷”“险”和“近”“远”,“以”在中间起连接作用。
又如“作《师说》以贻之”,“以”前为“作《师说》”动宾结构,“以”后“贻之”也是动宾结构,所以其中的“以”是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