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难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不断产生耐药性。

作为管理者,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细菌耐药监测旨在及时获取并汇总全国各地的耐药菌梯度信息、菌株变异规律及其各项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建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库,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和预防细菌耐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1. 制定标准化的耐药监测方案和流程从统一标准、数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强、服从性好的标准操作流程,将所有相关人员培训到位,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2. 建立信息汇总平台建立信息汇总平台,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加工、统计,并发放各级别、各部门需要的汇总数据和报告。

二、实施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除了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以外,还需针对性提高全球人民对细菌耐药预防、控制、监测和预警的等级,同时,加强细菌耐药的基础研究,探讨药物开发、药物创新等方案。

1. 发布预警信息对于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热点及重要突破,采取全面、及时预警机制,发布科学公报,引导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

2. 加强技术研究加强细菌耐药相关基础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和药物,探讨新的治疗策略,为应对细菌耐药提供前沿技术和重要咨询。

3. 加强应急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对耐药菌所引发的卫生事件进行救治和管理,并且及时调整监测预警机制,防止耐药性扩散。

细菌耐药是全球卫生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我们才能在医疗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延迟细菌产生新型耐药性以及细菌耐药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发展。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L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为提高标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尽量留取标本,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2.定期分析、报告细菌耐药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不断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对送检标本及时检测,发现多重耐药菌或特殊感染菌及时通知感染管理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

感染管理科结合微生物室检测结果,每季度对我院送检标本细菌检出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统计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信息反馈。

3.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药剂科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统计我院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每季度列出DDD频数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4.建立预期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委员会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我院每季度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5.各科室主任了解医院前十位目标细菌及本科室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
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制度1.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规定和指南。

明确抗菌药物的适用范围、使用原则、审批程序等,同时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2.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建立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药物使用量、使用频率、使用指标等数据的监测,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使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包括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具体疾病领域的治疗方案、抗菌药物选择与联合使用等,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同时,加强医师和药师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技能,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的发生。

4.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系统: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系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审批和监督。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进行相关证明或报告,并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和审批,以确保抗菌药物的正当使用。

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临床标本的细菌感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测试,了解不同菌株的耐药性情况,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2.耐药性报告和分析:对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及时的报告和分析。

及时向相关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通报细菌耐药性情况,促使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

3.耐药性数据共享:建立细菌耐药性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

通过数据共享,加强对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比对,提高对细菌耐药性的全面了解,并为制定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4.耐药性防控策略评估:定期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提高细菌耐药性防控的效果。

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制度

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制度

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工作,确保医院微生物学检验质量、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及时监测耐药性情况,保障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2.本制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医院管理制度等进行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涉及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的科室、技术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二章微生物学检验第三条检验要求1.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本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样品手记应依照规范要求进行,避开污染和交叉感染。

3.检测设备和试剂应进行定期检验和校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试剂有效。

4.掌握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确保在短时间内供应有效结果。

5.检验记录应详实,包含检测项目、结果、鉴定方法及检测时间等信息。

第四条结果解读与报告1.检验结果需进行科学解读,结合临床情况,准确推断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供应建议性治疗方案。

2.结果报告应及时、准确地供应给医生和患者,确保临床治疗及时推动。

3.检验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追溯性。

第五条质控管理1.建立质控系统,定期组织质控活动,通过参加外部质控、内部质控、比对试验等方式,确保微生物学检验质量。

2.进行周期性评价,对检验人员技术本领和质量水平进行考核。

3.处理不合格结果,分析原因、采取矫正措施,并进行追踪整改,确保仿佛问题不再发生。

第三章药物耐药性监测第六条耐药性监测范围1.对医院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包含临床分别株、院内感染株等。

2.应针对常见和多重耐药菌株进行监测,及时了解耐药性情形。

第七条手记标本与送检要求1.标本手记应遵从相关规范,手记方法应正确、专业。

2.手记标本应及时送交微生物学试验室进行分别培养与药物敏感性测试。

第八条耐药性评价与报告1.对于检出的耐药菌株,应进行耐药性评价,包含药物敏感性测试、基因检测等。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者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者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常规采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会萃性病例(同类病例 3 例或者以上)时,应及时填写《 (疑似)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 (附表) ,并即将报告院感科(:88667227,夜偶尔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会萃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即将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A、5 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B、3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A、临床科室短期内浮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者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者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 2 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即将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 1),于 12 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 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A、5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 3 人以上人身伤害后果。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保障医院医疗质量,有效监测和防控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各级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等相关人员。

2.各科室依据本制度的要求,订立符合本科室特点的相关管理方法和操作规程。

第三条定义1.细菌耐药性: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抗药物性。

2.监测: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系统、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3.防控:指对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采取各种措施,包含防备、监测、隔离、教育、培训等。

第二章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第四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目的1.确定医院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和趋势。

2.发现和监测细菌的变异和新显现的耐药性。

3.评估细菌耐药性对患者治疗和医院感染掌控的影响。

第五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内容1.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软组织等科室常见感染细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

2.对每一批次进货的抗生素进行抽样检测。

3.对医院内患者的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送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

第六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方法1.手记标本:依据不同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手记。

2.分别培养:对手记的标本进行细菌分别和培养,并进行鉴定。

3.药敏试验:对培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4.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第三章细菌耐药性防控第七条医院细菌耐药性防控的原则1.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掌控和手卫生意识。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过度使用。

3.定期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提高细菌耐药性防控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感染防备与掌控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开交叉感染。

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废物的正确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第九条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需进行手卫生。

抗菌耐药监测与控制制度

抗菌耐药监测与控制制度

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的抗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工作,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药师等。

第三条医院将建立特地的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小组,负责本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小构成员由医院管理层选派并定期进行培训。

第二章抗菌耐药监测第四条医院将定期进行抗菌耐药监测,包含细菌耐药情况、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等。

第五条抗菌耐药监测重要依据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指标:1. 细菌分别培养与鉴定情况。

2. 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3. 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剂量及疗程。

4. 抗菌药物的费用统计。

5. 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指南和规定情况。

第六条监测结果将由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小组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将结果报送给医院管理层。

第七条基于监测结果,医院将订立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掌控措施,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三章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第八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责任和限制。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进行严格的药物敏感性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重视药物的正确用法和用量,避开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第十一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联合会诊制度,紧要病历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需要医务人员进行联合讨论和决策。

第十二条医院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第四章抗菌耐药宣传教育第十三条医院将定期开展抗菌耐药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耐药的认得和了解。

第十四条宣传教育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原理。

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3. 抗菌耐药的危害和影响。

4. 防控抗菌耐药的策略和措施。

第十五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考核制度,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五章惩罚与嘉奖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进行相应的惩罚,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1. 警告或批判教育。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
随着抗生素使用的不断增多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防止细菌耐药性的扩散,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

一、监测细菌耐药性的方法
1.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对细菌与抗生素的反应进行判断,判定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水平,并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微生物DNA序列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抗性水平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检测微生物体内的具体基因和突变,在治疗选药和预测患者耐药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制度
1.信息收集和分析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体系,包括医院、疾控中心、药品监管部门等多个方面。

在收集信息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可靠性评估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风险评估
对细菌耐药性扩散的风险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为系统制定有针对性的预警响应措施,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3.应急响应
对出现的细菌耐药性事件要实施科学的应急预案和指导意见,及时采取控制和防范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和危害的加剧。

三、总结
细菌耐药性对人类健康产生着严重的威胁,只有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应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一、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细菌耐药监测是指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了解细菌耐药现状、趋势及变迁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2.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3. 预防感染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 为国家细菌耐药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组织架构成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组织,由医院领导、临床科室、微生物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范围与对象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临床科室,监测对象为临床分离的各类细菌。

3. 监测方法与流程(1)临床微生物室负责收集各科室送检的细菌标本,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2)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3)将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4. 预警机制(1)设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如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

(2)当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指标时,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预警通知。

(3)临床科室根据预警信息,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培训与宣传(1)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的认识。

(2)开展细菌耐药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公众的抗菌意识。

6. 质量控制(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对微生物室进行质控检查,确保实验方法、设备、试剂等符合要求。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实施与评价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监测周期、报告时间等。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1.当病人可疑或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时,主管医师应尽早地开展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力争明确病原菌。

2.病原学检查应争取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本,如果已经使用抗菌药物则在下一次用药前留取。

3.通常采取的标本有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手术伤口或创面的分泌物等。

采取标本时必须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以获得合格的标本,同时注意防止标本的污染。

采取标本后立即送微生物室处理,若暂时未能送检,血标本、脓液等标本则需室温保存,禁止放入冰箱内保存;尿、痰液、皮肤组织(损伤、脓肿、烧伤、渗出液)等标本则需冷藏(但不能超过24小时)。

4.微生物室接收标本时必须按要求进行查对,不合格标本及时退回。

对接收的标本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对检查结果核对无误后方能签发报告。

5.微生物室按要求做好室内质控及室间质控,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当分离到MDRO菌株(如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或少见菌株(如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金葡菌)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临床科室,并根据情况保留菌株用于鉴定。

6.临床各科室应关注本地区、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同微生物室、药剂科对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综合分析,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做季度、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报告,向各临床科室反馈。

8.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根据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停用某些耐药性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9.信息报告、反馈或通报采用简报进行传阅,相关科室及时传达学习,并将传阅内容以纸质方式保存。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药性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及时监测和预警细菌的耐药情况,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目标和原则: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预测和预防耐药性扩散等。

同时,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应遵循科学、公正、实用、及时等原则。

2.组织机构: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包括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

3.监测指标和方法:明确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包括细菌耐药性、感染病例数、耐药基因等。

同时,制定监测方法,如采集样本、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4.数据收集和分析:明确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制定数据报告和分析的流程,例如定期报告、专家评估等。

5.预警和对策:建立及时的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指标和预警分级,以及相应的对策。

例如,当其中一种细菌耐药性超过一定水平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等。

6.信息发布和宣传:制定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机制,包括宣传细菌耐药的危害、预防和控制的方法等,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1.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制定:由卫生部门制定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和方法、监测时间和地点、样本采集和处理等。

2.数据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流程采集细菌样本,并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药敏试验等。

数据上传到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3.数据报告和分析评估:定期汇总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编制数据报告,并由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对策。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ESBLs)、碳青霉烯酶产生肠杆菌(CRE)等。

这些菌株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易在医疗机构内引起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多重耐药菌的院内感染,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多重耐药菌2.建立标本采集和送检规范:指导医务人员正确采集标本,如血液、呼吸道、尿液、伤口等。

确保标本质量,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3.建立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规定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测试等。

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4.建立感染和耐药信息数据库:建立感染和耐药信息的数据库,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

二、管理多重耐药菌1.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制定和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个人防护、环境清洁、消毒灭菌等。

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大家的感染控制意识。

2.制定感染管理方案: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方案,包括各临床科室感染控制管理流程、感染防治制度及操作规范等。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感染管理的协同推进。

3.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抗生素监测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合理选择抗生素,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

4.实施感染预防措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消毒、器械灭菌等。

对高危患者采取特殊措施,如单间隔离、定点医院感染监测、抗菌药物管理等。

5.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对院内感染进行及时报告,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一、目的预防和控制耐药菌传播,规范抗生素合理应用。

二、适用范围临床科室、医学检验科、感染防控办三、依据⑴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网.2006[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四、内容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已成为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正确的病原体检测及耐药监测数据可以帮助临床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耐药性细菌的发展,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感染防控办1.定期每半年组织召开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2、感染防控办接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珠的报告,及时对临床科室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措施进行监督、管理、培训和指导。

3、根据检验科微生物室提供的相关病原学检测和耐药菌监测数据,每季度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在院感监控信息上向全院公布。

(二)临床微生物室承担临床标本致病微生物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指定专人提供相关结果并监测常见病原菌耐药的变迁,为临床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提供依据.1.编写标本采集流程,供临床正确采集标本和运送;2、做好标本接种前的质量控制(如下呼吸道标本在接种前必须涂片镜检),对不合格标本拒收,并通知临床按要求重送标本,确保标本的质量及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并有书面记录备查;每日监控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发现有可疑耐药菌株流行,应及时报告检验科主任和感染防控办: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以下细菌时,应及时电话或网络报告感染防控办(包括病人、病历号、细菌名称);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

(3)耐三、四代的头泡菌素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佰菌。

(4)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佰菌。

3、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协助感染防控办采集相应标本,并作病原学检测,必要时作细菌基因分析鉴定。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一、临床科室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属多重耐药感染,应在24小时内填卡报告院感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1、经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立即下“接触隔离”医嘱,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本科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

2、科主任、护士长应在早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4、护士长通知并指导病区保洁员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的卫生消毒。

5、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接触隔离。

三)科室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相同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院感科报告。

四)科室应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落实相干院感防控措施。

五)医师应相识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历性利用抗菌药物。

二、检修科微生物室一)应实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在星散出多重耐药菌后,在报告单上必需标记“多重耐药菌”的字样红章,并同时将检修报告单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的临床科室。

二)一旦短时间内发现某一病区有3例及以上某种耐药谱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院感科。

三)每季度统计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科室分布、标本分布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反馈科室,特别是重点部门。

三、院感科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制度目前重点监控的多重耐药菌(MDRO)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1)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对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如发现多重耐药菌株,立即通知所在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微生物实验室应定期向全院公布病原菌检出细菌谱及抗生素敏感状况分析。

3、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报告后,将信息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本》上,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并指导其采取接触隔离措施,次日到现场督导隔离措施执行。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多重耐药菌可疑医院感染暴发时,估计会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应立即向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接到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电话通知后,立即在科室的“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本”上做好登记,同时通知主管医生下达“接触隔离”医嘱,在MDRO患者隔离房间门上或床单元醒目处粘贴或悬挂“接触隔离”标识,患者病历牌上也须粘贴“接触隔离”标识,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监测制度

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监测制度

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监测制度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维护公众的健康利益,本医院订立了以下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监测制度。

一、抗生素使用管理1.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为了治疗或防备确诊的细菌感染;–患者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或试验室检查确诊存在细菌感染;–临床或试验室检查结果证明使用抗生素药物可以对细菌感染起到治疗作用。

2.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遵守以下原则:–选择对特定细菌有效的抗生素;–依据细菌感染的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遵守抗生素禁忌、禁用及相互作用的相关规定。

3.医院将建立抗生素使用评价和审核机制:–针对每位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审核;–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加以矫正。

4.医院将进行抗生素使用的监测与反馈:–对临床使用的抗生素进行监测,收集使用数据并进行分析;–结合耐药性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策略。

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1.医院将建立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网络:–与其他医院、疾控中心和相关试验室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耐药性监测数据;–定期参加国家和地区组织的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工作。

2.医院将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每个科室使用的抗生素进行耐药性监测;–将耐药性监测结果与临床使用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策略。

3.医院将对耐药性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定期对耐药性数据进行统计,订立耐药性监测报告;–分析耐药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备和掌控策略。

4.医院将开展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知识宣传与培训:–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公众普及抗生素耐药性知识;–为医务人员供应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监测的培训,提高其认得和水平。

三、制度执行与监督1.医院将建立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监测制度的宣贯机制:–撰写宣传料子,通过医院内部媒体及时宣传制度;–制作相关宣传海报,张贴在科室、药房等易于注意到的位置;–开展内部培训、讲座等形式的宣贯活动。

细菌耐药和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和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和预警管理制度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挑战。

细菌的耐药性造成了很多传染病治疗的困难,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安全。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和加强预警管理,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耐药细菌监测和预警管理制度,对于应对细菌耐药问题至关重要。

一、细菌耐药的定义和危害细菌耐药指的是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并在一定条件下仍能够存活和繁殖。

细菌耐药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不合理使用以及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细菌耐药性严重影响了传染病的治疗效果,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人员死亡。

同时,细菌耐药性还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范围扩大,给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二、细菌耐药现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细菌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细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细菌对几乎所有现有的抗生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这种趋势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细菌耐药的产生原因1.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水平和患者的需求,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这种情况导致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的细菌株。

2. 医院内传染控制不严在一些医疗机构,由于传染控制措施不严格,导致了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加速了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给就医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 动物用药中的滥用动物用药中的抗生素滥用也是细菌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畜牧业中,由于抗生素的使用频繁,使得细菌在动物体内产生了耐药性,在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中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4. 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问题在一些地区,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问题对细菌的耐药性产生了影响。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广和控制措施不力,导致了细菌的多重耐药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而且根据卫生部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

逐步达到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值的目标。

三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 %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规定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医院按规定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促销活动的监管,对违规促销的企业和抗菌药物,应当及时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医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一)临床医生在感染治疗过程中,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

(二)检验科根据临床需要做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并负责对药敏试验结果数据的保管。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每半年进行一次细菌药物敏感、耐药情况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报告,并向各临床科室、药剂科反馈。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要做细菌药物敏感、耐药情况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销售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在全院通报总结分析结果。

(五)医院药事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领导小组根据细菌耐药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品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采购目录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六)各临床科要根据细菌耐药情况报告,调整相关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