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的预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大多数人想当然的认为中国的经济明后年会好转,理由之一是外部经济环境明后年会好起来——我想,这里存在一个假的循环论证:明后年外部经济会好起来,因为中国经济明后年会好起来。——其实,和中国好不起来一样,外部环境同样不会好,也就是说,当恶性循环开始,大家都不会好。

之所以有这样的一种潜意识意义上的乐观想法,只是因为大家有一种“当发展已成习惯”的心理,以为发达国家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已经有四年之多,欧债危机也已经三年了,应该差不多了吧;而中国经济也已经跟着调整了四年,也应该差不多了吧。

这样的想法来指导投资,相当于被温水煮青蛙。

二、

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取决于其生产效率。一个国家要越来越富,唯有尽量多生产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减少生产低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而这样的进程能持续,必须有二个前提,一是科技越来越高,二是越来越依赖全球化贸易,二者缺一不可。这个逻辑应该没有问题。

美国在二战前就完成了工业化后期,二战后的前三十年后则完成了后工业化阶段,这个时期,美国开始向日本韩国以及欧洲转移大量的基础制造工业,比如造船。到了1980年后,美国开始了信息科技革命,引领全球进入信息时代,在这个时期,美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远离电器、电子以及很多重化工业方面的领域,日本、德国以及其他国家因此获得很大的发展机遇,而美国则专精于航天军工、信息科技、生物医药、品牌消费、文化娱乐以及服务业等。

受限于技术限制和贸易全球化,在进入本世纪前,美国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基础制造,从服装鞋帽、基础零部件到机电设备。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中国加入WTO,美国最后的产业转移得以真正全面完成。由于中国的巨大体量以及政策体制(这二者都是东南亚和南美无法比拟的),让每一个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进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构,进行产业优化,而中国则变成了世界基础工厂。比如,美国拥有苹果的品牌、技术、供应链整合、销售,美国公司提供部分芯片级零部件,日本韩国欧洲台湾提供其他系统级零部件,大陆的工厂则提供更基础的工作,从资源冶炼、原材料加工到简单零部件,最后由台湾在大陆的公司负责组装。现在的美国,从NIKE的鞋子、辉瑞的药品(原料药、中间体)到IBM、苹果的信息产品,都不在本土制造了。而道琼斯指数成份股或标普成份股,则清一色的都是跨国巨头,全球经营。沃尔玛的超市里,大量都是中国产的,很多已经是中国的品牌(基础产品,品牌已经不甚重要,反正符合美国相关质量安全标准即可),即使是美国的品牌,大多数制造也已经有中国完成。

在一个顺境里,这样的进程,大家都有好处。美国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日本韩国欧洲台湾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产业优化;中国则开始了工业起飞,并将一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中国在这样的进程中,需要购买更多的高级工业设备和技术服务,而率先致富的一批人以及庞大的中产阶级(比例虽然不高,但绝对数也已经庞大),则还会购买他们的消费产品;发达国家则赚了更多的钱之后,还享受了价格低廉的基础产品。——这是一个美好的三十年。

每一个顺境,诚如索罗斯所言,既存在一个现实中主导的潜在趋势,又对应一个错误理解。当发达国家如此富裕之后,即会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因为如此富裕,有这样好的条件,所以高福利是理所当然,这种逻辑在民主选举的机制下,必然得到过度实践,罗姆尼在本次选举中说“47%的美国人过度依赖政府”即是明

证。在顺境里,真正创造财富,奋斗在第一线的人数越来越少,而咖啡馆服务生、公交车司机、保姆甚至失业人员靠救济,都过着越来越幸福的生活,农民也享受这巨额的补贴,这都没有问题,随着繁荣的持续,这种趋势还会逐渐得到固化,甚至强化。然而有一天,逆境终于会来。

一个国家,优势通常有二种,即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由此可以把这些发达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优势突出型,或是强资源类,如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等,或是技术类,如美国、日本、德国;第二类属于虽各不突出,但优势兼具均衡,资源不错,技术也拿得出手,如英法意、北欧等;第三类属于都比较普通,依靠旅游或房地产,比如希腊,西班牙。

在逆境里,最为明显的现象是:第一、收入降低很快,第二、开支高居不下。发达国家由于其产业空心化,收入高度依赖上层产业,有些国家的上层产业是科技,如德国,有些国家的上层产业是旅游或房地产,如希腊。如果上层产业受到考验,由于其高毛利率+可选品的显著特征,收入会下降得非常快,经济波动也将体现。而其开支因为棘轮效应将高居不下,在前期会通过发债延续趋势,但黄昏期最终会被现实捅破。二者合力,于是我们看到希腊最早倒下。我想,我们很快可以看到德国也会有麻烦,甚至最终美国也不一定能避免。

假设未来几年,中国官员都没人送手工表,或中产阶级减少买奢侈包包,欧洲会怎么样?估计问题不大;假设中国因公出国急剧减少,或中产阶级缩减欧洲的品牌食品与高端酒开支,欧洲会怎么样?估计问题还是不大;但是假设未来几年中国投资负增长了呢?不买欧洲的高精尖设备了呢?问题肯定很大。

从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看,第二产业里的制造业投资,在07年到11年的五年内高速增长,平均速度超过30%,过去十年则增长超10倍。相应的,占总投资比重从04年的25%上升到去年的35%。从总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看,民间投资占比大约60%强,而民间投资的增长,在理论上与需求及经济环境成正相关,与库存规模或产能利用率成负相关。在今年三季度的统计局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增长已经逐季下滑到了23.5%。制造业投资情况与进口中的机电设备细项明显相关:前三季度仅增长2.7%,扣除增长23.9%的汽车进口增量影响外(汽车进口本身这二年也逐年下滑),已经变为负值。考虑到机电设备的订单交货时滞,可以想象明后年情况会更差。而这个现象又可以和德国的经济数据联系起来:今年三季度,德国的经济增长开始乏力,考虑到订单数据的持续减少,分析师已经预计明年会更差。

然而,问题在于,中国的投资必将进一步萎缩。到了2010年,中国的产能已经普遍过剩,或阶段性过剩,不仅钢铁(粗钢产量就达6.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3%)、水泥(产量已达18.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60%)、化肥(产量已占世界35%)、化纤(产量已占世界42.6%)、玻璃(产量已占世界50%)、船舶(产量已占世界41.9%)、电解铝、光伏等产业严重产能过剩,而且在耐用消费品方面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征兆(中国2010年汽车产量1826.47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和70%的手机)。

从三季度投资构成看,国资84444亿元,在总值256933亿元中占比33%,考虑外资的数值,意味着民间投资占比已经不到60%,这个数字已经低于过去七年的最低值。在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国资的继续强行投资能够持续么?总投资在经历过去十年的高增长后,今年还能增长18.8%(扣除价格因素),这能持续么?即使财政要硬撑,如果再受到负反馈环的影响呢,比如明后年出口负增长,以及房地产在建项目负增长(今年房地产在建项目是54亿平方,看看会不会行将见顶吧)?

在开头已经提过“一个国家越来越富进程能持续,必须有二个前提,一是科技越来越高,二是越来越依赖全球化贸易,二者缺一不可。”,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交换让双方变得更美好,但是在某一个时点,交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