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稳定性

合集下载

脊柱三柱理论

脊柱三柱理论

1983明年Denis提出的脊柱三柱理论(Den—is 1983)为理解脊柱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三桂是①前往(A):由前纵韧带、标体前半部分a纤维环的前半部分组成,②中柱(M):由后纵韧带、椎体后半部分和纤维环的后半部分组成;③后柱(P):由弓根、黄韧带、关节囊与棘间韧带组成图21A、B。

在生理裁荷下,腰椎的前校和后柱分别承受裁荷的30%和20%,前柱和中柱共同负荷为70%;而后校与中柱共同负荷为60%(图2-1C)。

前、中、后柱抗扭转能力各有同,在5°旋转的情况下,如果前柱损伤,则抗旋转能力丢失90%,说明前柱(主要是推间盘)是脊拄运动功能单位中的主要抗旋转结构(图2-1 D)。

脊柱稳定赖于三柱结构的正常和平衡。

而脊柱内源性稳定是由锥体、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韧带束承担的;外源性稳定由腰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张力,以及胸、腹腔的压力来维持。

脊柱稳定性是实现其生理能的先决条件,而创伤和劳损可使脊栓稳性破坏,产生腰腿痛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腰椎运动是腰骶部神经和肌内的协同作用,通常是多节段的联合运,包括沿横轴、矢状轴的平移,纵轴的旋转,限制其中的任何部分活动、均能增加其他部分的活动,在分析腰椎运动时,一般是将椎骨视为不变的物体(rigid body),按照物体运动的理论,椎体的三绝运动,可有6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并有上、下、前、后和左、右6个方向的位移在6个自由度中移动和位移的范围称为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

腰推运动另一特点是耦合(coupling),即不同方向的位移和不同方向的旋转运动之间的组合。

其形式有数神,最明显的则屈、侧伸之间的运动耦合。

与载荷方向相同脊柱运动通常称主运动,把其他方向的运动称为耦合运动,这就构成了腰椎三维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般说来,在腰椎屈运动的幅度,有从上至下逐渐加大的趋势,故下腰更易遭受损伤。

据原林和yamamoto测试:L5、S1运动幅度最大;但根据pearcy的研究:L4、5最大,这可能与Pearcy 的测试对象是活体,腰背部肌肉、韧带对L5、S1节段有稳定性保护作用之故。

脊柱骨折正确的搬运方法专业名词

脊柱骨折正确的搬运方法专业名词

脊柱骨折正确的搬运方法专业名词
脊柱骨折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正确的搬运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性的专业名词,有助于了解如何安全地处理脊柱骨折的情况。

1. 脊柱骨折:脊柱骨折是指脊柱中任何一个骨头的断裂或破裂。

2. 脊柱稳定性:脊柱稳定性是指脊柱在正常情况下的结构保持稳定的能力。

3. 脊柱不稳定性:脊柱不稳定性是指脊柱骨折导致的骨头移动或者破裂,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

4. 胸部固定:胸部固定是指使用护具或其他方法,让胸部保持固定。

5. 颈部固定:颈部固定是指使用特殊的护具或手动方式,让颈部保持固定。

6. 搬运衬垫:搬运衬垫是一种特殊的衬垫,用于将患者的身体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7. 搬运板:搬运板是一种专业的器材,可用于将患者搬运到医院。

8. 搬运背心:搬运背心是一种特殊的护具,用于将患者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9. 搬运技巧:搬运技巧是指使用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将患者安全地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10. 搬运人员:搬运人员是指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他们能够使用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将患者安全地搬运到正确的位置。

脊柱三柱理论

脊柱三柱理论

1983明年Den is提出的脊柱三柱理论(Den — is 1983)为理解脊柱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三桂是①前往(A):由前纵韧带、标体前半部分a纤维环的前半部分组成,②中柱(M):由后纵韧带、椎体后半部分和纤维环的后半部分组成;③后柱(P):由弓根、黄韧带、关节囊与棘间韧带组成图21A、B。

在生理裁荷下,腰椎的前校和后柱分别承受裁荷的30%和20%,前柱和中柱共同负荷为 70%;而后校与中柱共同负荷为60% (图2-1C)。

前、中、后柱抗扭转能力各有同,在5。

旋转的情况下,如果前柱损伤,则抗旋转能力丢失90%,说明前柱(主要是推间盘)是脊拄运动功能单位中的主要抗旋转结构(图2-1 D)。

脊柱稳定赖于三柱结构的正常和平衡。

而脊柱内源性稳定是由锥体、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韧带束承担的;外源性稳定由腰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张力,以及胸、腹腔的压力来维持。

脊柱稳定性是实现其生理能的先决条件,而创伤和劳损可使脊栓稳性破坏,产生腰腿痛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和啊詩眷柱三拄冷逊示荒SE腰椎运动是腰骶部神经和肌内的协同作用,通常是多节段的联合运,包括沿横轴、矢状轴的平移,纵轴的旋转,限制其中的任何部分活动、均能增加其他部分的活动,在分析腰椎运动时,一般是将椎骨视为不变的物体(rigid body),按照物体运动的理论,椎体的三绝运动,可有6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并有上、下、前、后和左、右6个方向的位移在 6个自由度中移动和位移的范围称为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 ROM)。

腰推运动另一特点是耦合(coupling),即不同方向的位移和不同方向的旋转运动之间的组合。

其形式有数神,最明显的则屈、侧伸之间的运动耦合。

与载荷方向相同脊柱运动通常称主运动,把其他方向的运动称为耦合运动,这就构成了腰椎三维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般说来,在腰椎屈运动的幅度,有从上至下逐渐加大的趋势,故下腰更易遭受损伤。

脊柱功能评定实验报告(3篇)

脊柱功能评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脊柱功能评定,了解受试者的脊柱健康状况,评估其脊柱功能,为后续的康复训练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在20-45岁之间。

2. 实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

- 通过体格检查法对受试者的脊柱进行初步评估,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的生理弯曲度、活动度等。

- 利用脊柱功能评定量表(如OSW、VAS等)对受试者的脊柱功能进行量化评估。

- 对受试者进行脊柱功能训练,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的伸展、旋转、屈曲等运动,观察其训练效果。

三、实验内容1. 问卷调查:- 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

2. 体格检查:- 观察受试者的站立姿势、坐姿,评估脊柱的生理弯曲度。

- 检查受试者的颈椎、胸椎、腰椎的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

3. 脊柱功能评定:- 使用脊柱功能评定量表对受试者的脊柱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活动度、功能受限等方面。

4. 脊柱功能训练:- 根据受试者的脊柱功能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脊柱功能训练方案。

- 对受试者进行为期4周的脊柱功能训练,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四、实验结果1. 问卷调查结果:- 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如下:平均年龄为30岁,男性10名,女性10名,职业分布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教师、销售人员等。

2. 体格检查结果:- 受试者的脊柱生理弯曲度基本正常,颈椎、胸椎、腰椎的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内。

3. 脊柱功能评定结果:- 受试者的脊柱功能评定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试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和活动度受限,其中颈椎疼痛率为60%,腰椎疼痛率为50%。

4. 脊柱功能训练效果:- 经过4周的脊柱功能训练后,受试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颈椎疼痛率降至40%,腰椎疼痛率降至30%。

同时,受试者的脊柱活动度有所提高,功能受限情况得到改善。

稳定脊柱与肌肉

稳定脊柱与肌肉
:①第一群为深层核心肌群,又称为局部稳定性肌肉,这些肌肉位于躯干较深层的位置,主角是腹横肌与多裂肌,此系统收缩时呈肚脐内吸的动作,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各脊椎椎体间的稳定能力,加上有精密的动作控制,故此系统为维持脊椎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②第二群为表浅核心肌群,又称为整体性稳定肌群,包括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腰方肌及臀部肌群等,其收缩时主要功能在于控制脊椎的动作方向,并产生较大的动作力矩,因此可藉此对抗平衡冲击于脊椎的外力,为维持脊椎稳定的第二道防线。
.双脚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如采用很宽的站位,就是相扑式硬拉;
.挺胸,抬头;
.保持正常的脊椎生理弯曲,不要塌腰;
.提前用腹肌30%的力量收紧腹部;
.上提时使杠铃杆靠近身体;
.动作的最高点,不要过分后仰上身;
.如果你的握力不足你可以使用助力带。
臀部肌群:
臀大肌:
(01)俯卧直腿上摆:类似于反式山羊挺身是向上挺起双腿来锻炼臀部肌群。
锻炼方法
腹横肌:
腹部真空收缩运动:用力将你肺里所有的空气都呼出来。然后放松你的腹部,让它像一个松开的弹弓一样。接着就用力吸气,努力的把肚脐靠向你的脊椎。记住、不是胸腔收缩呼吸,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胸腔不动,否则就达不到锻炼效果了。
继续轻轻的用鼻孔呼吸,就像你要把你的腹部和背部靠在一起那样用力的拉动腹部,保持这个动作至少40秒钟,如果你不能够坚持40秒钟,那么继续练习,你的坚持的时间会逐渐增加的。
(5)垂直举腿:这项运动主要是针对下腹部的。腿始终在垂直位置做提升和降落。
3.上下腹(整个腹直肌):
(1)仰卧提臀抬腿:最简单的提臀抬腿,对于上肢力量薄弱的人是个不错的选择。
(2)悬垂提臀抬腿:动作幅度要大锻炼整个腹直肌。

脊柱三柱理论

脊柱三柱理论

LOGO
脊柱三柱理论
• 西安工会医院 • 王建文
· Denis 1983 提出“脊柱三柱理论” ?
生理载荷下
抗扭转下
前柱(A):前纵韧带、椎体前部分、椎间盘前部分 中柱(M):后纵韧带、椎体后部分、椎间盘后部分、椎管
后柱(P):椎弓、黄韧带、关节囊、关节突关节、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前柱(主要椎间)是脊拄运动功能单位中的主要抗旋转结构。
脊柱稳定赖于三柱结构的正常和平衡。而脊 柱内源性稳定是由锥体、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 韧带束承担的;外源性稳定由腰背部和腹部肌肉 的张力,以及胸、腹腔的压力来维持。脊柱稳定 性是实现其生理能的先决条件,而创伤和劳损可 使脊栓稳性破坏,产生腰腿痛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脊柱侧弯运动康复科普

脊柱侧弯运动康复科普

脊柱侧弯运动康复科普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自然弯曲部位出现侧向弯曲,导致身体姿态失衡。

脊柱侧弯最常见的是脊柱侧弯病,是指脊柱向左或向右侧弯度大于10度,并且伴随着脊柱的扭曲。

脊柱侧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

脊柱侧弯的症状有腰部或背部疼痛,肩膀不平,身体姿态不平衡,肩部或髋部高低不一,臀部或肩部突出,脊柱的弯曲也可能会影响肺及心脏的功能。

运动康复是脊柱侧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合理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脊柱侧弯的症状,增强身体的稳定性,使脊柱侧弯得到控制。

以下是一些脊柱侧弯康复的运动:1.平衡训练:平衡能力对控制脊柱侧弯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平衡训练来提高平衡能力,比如单脚立、板子走等等。

2.核心锻炼:核心肌肉对身体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

通过一些核心锻炼来增强躯干肌肉群的力量,比如腹肌、背部肌肉等等。

3.肌肉平衡训练:肌肉不平衡也是导致脊柱侧弯的原因之一。

可以通过针对不同肌肉群的训练来平衡肌肉力量,并提高身体姿态的平衡性。

4.伸展训练:长时间的坐姿或者缺乏运动都会导致身体的肌肉僵硬,影响脊柱侧弯的恢复。

可以通过一些伸展训练来放松身体肌肉,释放身体的压力。

5.脊柱稳定性锻炼:通过锻炼脊柱稳定性可以有效控制脊柱侧弯的发生和恢复。

可以通过一些脊柱稳定性锻炼来增加肌群的力量,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总之,运动康复可以帮助脊柱侧弯患者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身体姿态的平衡性,改善症状,并恢复身体机能。

但是在进行康复运动前一定要遵循专家的指导,在安全的环境下逐步增加训练的强度。

脊柱

脊柱
Ⅳ度、创伤型 椎弓根、椎板和关节突(不包括关节突间部)的急性骨折;
Ⅴ度、病理型 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成骨不全和畸形性骨炎的椎弓根病损)。
------------------------------------------
颈椎及腰椎失稳症的X线表现?
(一)、颈椎失稳症:
x平片 失状形狭窄 无殊
MRI 脊髓受压 中央管扩大
------------------------------------------
颈椎内固定手术并发症?
一、 椎动脉损伤
椎动脉解剖结构异常,手术操作技术不正确,前路减压偏离织损伤
3、 其他 在正常情况下齿状突后方椎管比率占62%~63%,小于则表示异常。
下颈椎不稳的X片特点:对下颈椎不稳者除常规X正侧位片、斜位片外,应强调拍过伸及过屈动力性侧位片,可清晰的显示出椎节移位的方向及程度。
------------------------------------------
1、 喉返,喉上神经损伤
C1、2跨关节螺钉和前路减压都有可能损伤椎动脉及根动脉。
2、 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
颈椎前路手术暴露时,牵拉、误夹和误切是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损伤的原因。
3、 脊神经根损伤
下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时损伤C5神经根已有多篇报道,这与减压喉脊髓移位致C5神经根被动牵拉有关,而C5节段常常是减压的中心节段。
上颈椎不稳的X片特点:对上颈椎不稳者除常规X正侧位片外,应强调:
1、 开口位(以颈1、2为中心的正位点片)
2、 颈1、2为中心的侧位屈曲点片 除观察有无颅底凹陷症、颈椎有无先天性畸形及测绘颅底各条连线(常用的有Mc Gregor线 、Chamberlain 线、Fischgold 线和Metzger线)外,尚应测量寰齿间的前后距离以判定有无寰枢脱位并推断有无脊髓受压。(正常情况下,寰椎前弓后下缘与齿状突前缘的间距〈ADI〉为2~3mm〈女性偏小〉,前屈时稍宽,仰伸时则窄,如超过4 mm属异常。亦可同时测量寰椎后弓前缘与齿状突后缘的间距(SAC),并求出两者比值即齿状突后方椎管比率。

脊柱的运动功能

脊柱的运动功能

脊柱的运动功能脊柱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之一,它不仅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还具有丰富的运动功能。

本文将以脊柱的运动功能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探讨脊柱的灵活性、稳定性以及与其他器官的协调配合。

一、脊柱的灵活性脊柱由多个椎骨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椎间盘连接,形成了一个弯曲的结构。

这使得脊柱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能够进行多种运动。

首先是前屈和后伸的运动,这是脊柱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通过腰椎的前屈和后伸,人体可以完成弯腰、挺身等动作。

其次是侧弯运动,通过脊柱的侧弯,人体可以实现侧身、扭转等动作。

另外,脊柱还具有旋转的能力,通过脊柱的旋转,人体可以完成转身、转体等动作。

这些灵活的运动使得人体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脊柱的稳定性尽管脊柱具有灵活性,但它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保护椎间盘和神经系统。

脊柱的稳定性主要依靠韧带、肌肉和腹腔压力等因素来维持。

韧带连接着相邻的椎骨,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

肌肉则通过收缩和松弛来支撑脊柱,维持其稳定性。

腹腔压力是指腹腔内的气压,通过腹肌的收缩和腹腔内的压力变化,可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脊柱的稳定性对于保护椎间盘和神经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三、脊柱与其他器官的协调配合脊柱不仅与肌肉、韧带等组织有协调配合,还与其他器官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紧密联系。

首先是与神经系统的协调配合。

脊柱中有一条重要的神经通道,即脊髓,它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信息。

脊柱的运动会影响脊髓的受压情况,过度受压可能导致神经传导受阻。

因此,保持脊柱的正常运动对于神经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是与呼吸系统的协调配合。

脊柱的运动对于呼吸的深度和频率有一定的影响。

正常的脊柱运动可以促进呼吸肌肉的协调收缩,提高呼吸效率。

脊柱作为人体的支撑结构之一,具有丰富的运动功能。

它既具备灵活性,可以完成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等多种运动,又需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以保护椎间盘和神经系统的健康。

此外,脊柱还与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器官紧密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脊柱稳定性理论,一文读懂

脊柱稳定性理论,一文读懂

脊柱稳定性理论,一文读懂Denis 于八十年代提出一套相对系统的理论对于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进行阐述,称之为“三柱”理论,该理论现在骨伤科仍然沿用,主要将人体的脊柱划分为三个部分,强调韧带对脊柱稳定的作用。

研究者从力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康复医学等诸多不同的角度对躯干肌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核心稳定性概念奠定了基础。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1/2和椎间盘的前部;中柱:后纵韧带、椎体后1/2及椎间盘的后部;后柱: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棘间韧带。

Ferguson完善了Denis提出三柱分类概念,认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属前柱,后1/3属中柱,这是目前比较一致公认的三柱分类概念。

当脊柱受到屈曲压缩外力,主要是前柱承受压力,中后柱承受张力。

前柱压缩超过1/2时,中柱受损,后柱分离,椎体不稳。

牵张伸展外力时,后柱承受压力,出现椎板及棘突骨折,而椎体前部间隙增宽,则表示有前纵韧带损伤,椎体不稳。

爆裂骨折多为垂直性外力,如骨折仅累及中柱,则较稳定;同时累及后柱,系不稳定骨折。

骨折脱位是三柱同时受损的一种类型,无论何种外力所致,均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脊柱稳定性概念提出Pope M H 进一步提出了脊柱稳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以强化脊柱在核心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Panjabi M 认为脊柱稳定性主要涉及3 个方面: 由椎骨构成的被动单元、脊柱旁肌肉构成的主动单元以及神经控制单元。

在 1992 年 Panjabi M M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脊柱稳定性的“三亚系模型”。

这一模型对于整个稳定系统定义了 3 个亚系。

第 1 部分是由脊柱相关肌肉构成的主动亚系,第2 部分是由韧带以及骨骼构成的被动亚系,第3部分是起到反馈以及控制作用的神经控制亚系。

通常情况下某一亚系由于损伤或其他原因导致异常状态时可以由其它亚系进行功能上的代偿。

而当3个亚系彼此之间的功能无法进行代偿的时候,往往就会对于整体脊柱稳定性造成破坏,继而在下腰背部产生由于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疼痛。

骨科脊柱科知识点总结

骨科脊柱科知识点总结

骨科脊柱科知识点总结一、脊柱解剖结构脊柱是人体的支撑结构,支撑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并且保护着脊髓和神经根。

脊柱由33块骨头组成,包括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和4块尾椎。

脊椎之间的关节使脊柱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同时也使脊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此外,脊柱还由韧带、肌肉和椎间盘等结构组成,这些结构共同维持着脊柱的稳定性和活动性。

1. 颈椎:颈椎是最脆弱的部位,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受伤。

骨折、脱位和压缩性骨折是颈椎最常见的损伤。

2. 胸椎:胸椎与胸廓结合,为身体提供了支撑和稳定。

胸椎骨折通常是由于外伤引起。

3. 腰椎:腰椎受到的压力最大,所以容易引起椎间盘突出和脊柱侧弯等问题。

4. 骶椎和尾椎:骶椎和尾椎属于骶骨,前者5块、后者4块。

二、脊柱常见病症1. 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脊柱畸形的一种,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发作。

它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神经肌肉病等。

2. 脊柱前凸:脊柱前凸也是脊柱畸形的一种,通常发生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骨质疏松、骨折、骨髓炎等病症引起。

3. 脊椎间盘突出:脊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突出了椎间隙,压迫了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痛、麻木等症状。

4. 脊柱骨折:脊柱骨折是脊柱损伤的一种,主要由于外伤引起。

脊柱骨折严重时可能损伤脊髓和引起截瘫。

5. 脊柱肿瘤:脊柱肿瘤是脊柱病症中最严重的一种,主要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肿瘤引起,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三、脊柱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理疗、针灸、中医推拿、康复训练等。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脊柱病症如骨折、脊柱肿瘤、脊椎间盘突出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 康复训练:对于一些脊柱病症如脊柱侧弯、脊柱前凸等,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四、脊柱科常见检查方法1. X线片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对脊柱的畸形、骨折、骨质疏松等进行全面的评估。

2. 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脊柱和脊柱周围的软组织结构,对于脊柱畸形、肿瘤、骨折等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

脊柱核心稳定性的锻炼PPT课件

脊柱核心稳定性的锻炼PPT课件

(十)臀大肌
主要负责髖关节伸张的动作,在一些较激烈 的躯干伸张动作和下肢伸张、外展和外转动作 中,都有明显的肌肉激发状态,但在站立姿势 时,较不负责静态的调节。
(十一)股二头肌
位於大腿后侧的双关节肌肉,自骨盆 的坐骨粗隆连接至脛骨外髁和肺骨头。如 果是在站姿时,臀大肌会协同腿后肌将大 腿向后伸张,做等常收缩保持稳定
(三)横隔
横隔位於胸腔 与腹腔之间,收缩 时增加胸廓的容积 ,且与腹横肌共同 收缩而拉紧胸腹筋 膜,因而增加腹内 压促使脊椎趋於稳 定。
(四)骨盆底肌
骨盆的肌肉包含 了提肛肌与尾骨肌。 收缩时,使邻近的内 臟筋膜和胸腰筋膜產 生张力,进而提升腹 内压此外,骨盆底肌 会与腹横肌產生共同 收缩
(五)腹直肌
伍、核心肌群异常造 成的脊柱变形实例
陆、具体脊柱锻炼需要的方法
脊柱稳定性锻炼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 但因为锻炼时长期的工程并不能一次就奏 效;而现代中国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有限, 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锻炼之上。所 以我们需要在总结一部分前人基础上的锻 炼方法之后精简动作,使复杂的锻炼能简 单而有效率的提供给广大患者使用。因此 根据武术、健身及国外对脊柱锻炼的方法 有下面几种行而有效的锻炼方式。
3.走到墙前找一个合适的临界距离,就是能蹲下 去又不摔倒的那个距离,找到后再往后撤一点才 开始蹲墙。
4.开始时每次蹲20下,适应以后再逐渐增加次数, 达到一次蹲墙不少于200个。
5.随着蹲墙水平的提高,可以尝试缩短脚与墙之 间的距离,直到脚趾贴到墙为止。
6.蹲墙的时候身体要保持中正,不要歪斜;头部 不要后仰,要收下颌。
在腹部肌群收缩与下肢运动的关 系时发现,中枢神经会发出讯号,使 腹横肌及多裂肌在下肢运动前先行反 应,

脊柱稳定性PPT课件

脊柱稳定性PPT课件
xx
26
骨神经科治疗重视各种类型脊柱不稳定性
腰椎损伤
腰椎不稳定征象:
• 前屈畸形,成角>20° 辅助检查: • 普通X线片
xx
20
骨神经科治疗重视各种类型脊柱不稳定性
腰椎稳定性
• • • • • 维持腰椎稳定性 腰椎具有完整的解剖结构 正常的序列 椎体间的连接结构如椎间盘,韧带 椎体周围的肌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21xx骨神经科治源自重视各种类型脊柱不稳定性腰椎稳定性
• 腰椎椎体体积大
• 椎间盘的面积也最大
• 椎间关节的接触面积大 • 椎间关节倾斜度度大
11
xx
骨神经科治疗重视各种类型脊柱不稳定性
颈枕部损伤特点
• 椎管容积相对大
• 创伤造成的脊髓损伤只有16%
• 从神经损伤评估稳定性是困难的
xx
12
骨神经科治疗重视各种类型脊柱不稳定性
颈枕部不稳定
• 成人: 寰椎前结节后方与齿状突前方距超过3mm 寰椎侧块两侧位移超过齿突侧方7mm • 儿童: 寰椎前结节与齿状突间距超过3mm 可疑 屈曲位寰椎与齿状突间距超过4mm 确定
5
xx
骨神经科治疗重视各种类型脊柱不稳定性
脊柱稳定性
While、Panjabi的评分方法:
• 前方结构撕裂 2分 • 神经系统损伤 2分
• 后方结构撕裂
2分
• 肋椎关节撕裂 1分
• 可预测性危险负荷 2分
• 矢径位移大2.5mm 2分
• 得分大于 5分 就预示有
• 矢状位旋转大5度 2分 不稳定的存在
13
xx
骨神经科治疗重视各种类型脊柱不稳定性
颈椎分两柱
• 前柱:椎体、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

骨科疾病的生物力学知识

骨科疾病的生物力学知识

Stability
Passive subsystem
- Bony structures - Ligaments - Joint capsules - Intervertebral discs
Active subsystem
- Muscles - Tendons
Control subsystem
- CNS - Periferal nerves
• 躯干前屈过程中,后韧带(Posterior ligaments)、椎骨关节突及其关节囊和椎间盘 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 躯干后伸过程中,前纵韧带(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前部纤维和椎骨关节突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伤 可 以 增 大 N Z 区 间 的 范 围 , 提 高 对 神 经 控 制 亚 系 活 动 的 要 求 ,Lig以am避ent免 节 段 不 稳 定 的 发

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um Flavum
Ligament (AL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 深部非节段性和表面多节段性肌肉对脊柱稳定性 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单节段肌肉如横突间肌(Intertransversarii ) 和棘突间肌(Interspinalis ),因其肌肉体积小、 位置靠近脊柱旋转运动的中心且肌梭密度高,故 主要作为张力传感器,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脊柱 姿势和运动状态的反馈信息 -体积较大的多节段肌肉主要参与脊柱运动的运 动及其控制。腰部竖脊肌( lumbar erector spinae )是完成搬举(lifting)动作的主要背伸 肌肉;旋转运动主要由腹斜肌(oblique abdomina)l收缩完成;而腰部节段运动控制主 要由腰部多裂肌活动完成,用以控制搬举和旋转 运动的腰椎节段稳定性;额状面脊柱运动的稳定 性研究较少,一般认为主要与腰方肌 (quadratus lumborum)活动有关

脊柱生物力学特点

脊柱生物力学特点

脊柱生物力学特点
脊柱生物力学特点包括脊柱的运动稳定性、轴向刚度、角度刚度以及脊柱的应变和弯曲应力等,这些都与其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1. 脊柱的运动稳定性:通过对12具人尸体进行上胸椎三维运动稳定性测试,可以评估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侧方钢板内固定重建上胸椎的效果,这种手术入路稳定,能满足脊柱重建生物力学的需要。

2. 脊柱的轴向刚度:脊柱的轴向刚度是指脊柱在轴向方向上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例如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作为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能快速康复的优点,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中年人群。

3. 脊柱的角度刚度:脊柱的角度刚度是指脊柱在不同角度下抵抗弯曲的能力,对于不同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

4. 脊柱的应变和弯曲应力:脊柱的应变和弯曲应力是指脊柱在不同负载下所受的变形和应力,这是评估脊柱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此外,脊柱生物力学还涉及到脊柱的应力分布、弹性模量和应变等方面。

了解脊柱生物力学的特点和变化,对于评估和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脊柱骨折的最全分类

脊柱骨折的最全分类

脊柱骨折为骨科的常见创伤,发生率占骨折的5-6%。

青壮年多见,以胸腰段最多(T10-L2),并多合并有脊髓损伤。

一脊柱的稳定稳定性脊柱的三柱理论,Denis将脊柱理解成三条纵行的柱状结构,即:(1)前柱:包括脊柱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2/3部分;(2)中柱:由椎体及椎间盘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3)后柱:由椎弓、椎板附件及黄韧带、棘间、棘上韧带组成。

1984年Ferguson完善了Denis提出三柱分类概念,认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属前柱,后1/3属中柱,这是目前比较一致公认的三柱分类概念,凡中柱损伤者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法国的Roy-Camille、Saillant的三柱概念略有不同,他们认为中柱除椎体和椎间盘的后1/3以外,尚应包括椎弓根、关节突。

中柱的范围较广,而后柱仅指关节突后方的椎弓,包括椎板、横突、棘突,但仍然主张中柱损伤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因此判定中柱损伤是分类的基础。

二脊柱损伤原因任何引起脊柱过度屈曲、伸展、旋转或侧屈的暴力,都可造成脊柱损伤。

三脊柱骨折的分类(一)依据骨折形态分类1、压缩骨折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此型损伤主要是屈曲压缩应力所致,根据弯曲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压缩和侧向压缩,前者多见,后者少见,前者表现为前柱受压力,椎体前部高度压缩<50%,前纵韧带大多完整,后柱承受张力,X线像显示椎体后侧皮质完整,高度不变,后柱的棘上、棘间韧带在张力较大时可断裂,而中柱作为支点或枢纽而未受累,该型骨折常见于胸椎,大部属稳定型,神经损伤少见。

约占胸腰椎损伤的一半。

脊柱处于屈曲位时,由纵轴的超负荷引起前柱的压缩和后柱的张力造成脊柱损伤。

其损伤机制的特点是:前柱承受压力,后柱承受张力,中柱作为支点,椎体后缘高度不变。

根据外力方向不同,又可分为前屈型及侧屈型,前者常发生于T11~L1,后者以L2,3为多。

椎体压缩常<50%,如>50%则后柱受累。

压缩骨折以椎体上终板受累多见,下终板较少。

脊柱的解剖学

脊柱的解剖学

(二)、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受压的特性:
在脊柱的运动节段压缩试验中,首先发生破坏 的是椎体而不是椎间盘 。

受拉的特性:
在不同方向的载荷作用下,椎间盘都受张应力 作用。对椎间盘的强度测试表明,椎体前后部 位的椎间盘强度比两侧的高。中间的髓核强度 最低

受弯的特性:
弯曲和扭转暴力是椎间盘受损伤的主要原因。通过造 影证实,在脊术的屈伸活动中,髓核并不改变其形状 及位置。
acrobatics
C5 T7 L4
脊柱的生理曲度 脊柱的载荷作用
没有脊柱的稳定性也就没有脊柱的正常功能
脊柱的稳定性

内源性稳定:韧带和椎间盘。 外源性支持:肌肉。
一、脊柱的解剖学
脊柱的解剖结构

由7块颈椎、12块胸椎、 5块腰椎及骶骨、尾骨 各一块组成,通过椎间 盘和强健的韧带连接在 一起.
皮质骨壳 松质骨核
皮质骨壳 松质骨核
<40y
>40y
松质骨核
在对椎体松质骨强度测试中,载荷-形变曲线 显示椎体的松质骨核可以承受很大的压缩载荷, 断裂前其形变率高达9.5%,而相应的皮质骨 的形变率还不足2%;说明椎体损伤首先发生 皮质骨断裂,而不是松质骨的显微骨折。
终板
终板在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中承受着很大的压 力。终板的断裂有三种形式:中心型,周围型, 全板断裂型。 A.中心型:多见没有蜕变的椎间盘。 B.周围型:多见于有蜕变的椎间盘。 C.全板断裂:多发生于高载荷时。

蠕变
椎间盘在受载荷时有蠕变现象。蠕变的特点与 椎间盘的蜕变程度有关,没有蜕变的椎间盘蠕 变很慢,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也能达到最大变形。 蜕变的椎间盘则相反。这表明蜕变的椎间盘吸 收冲击的能力减退,也不能将冲击均匀地分布 到终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

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1结构性稳定器—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2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3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4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以上四种因素的病理改变都可导致脊柱稳定性的下降,如脊柱骨折导致结构性稳定器的破坏,腰部急性扭伤导致动力性稳定器的损坏,随着年龄增长、髓核的膨胀度逐渐下降,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

对于结构性稳定器、动力性稳定器、流体力学稳定器的问题,临床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矫形器保护、药物、牵引、理疗等方法,对于随意性稳定器的功能障碍,则采取运动治疗技术。

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

三亚系间的相互关系?被动亚系主要由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成分组成。

在脊柱活动的中位区域,被动亚系还可作为本体感受器,感受椎体位置的变化,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反馈信息。

其感受器主要位于椎间盘、韧带和关节面上。

被动亚系损伤可以增大中位区间的范围,提高对神经控制亚系活动的要求。

中位区域(Neutral Zone)是指在此脊柱活动范围内,脊柱节段活动的内部阻力较小,属于生理性活动范围的一部分,此时总内应力(活动阻力)保持最小值状态。

张力性区域(El astic Zone)指从中位区域(NZ)到脊柱节段活动极限范围之间区域,此时脊柱节段活动会遇到较大的内部阻力。

在NZ区间,被动亚系不参与脊柱稳定性维持,此刻的脊柱稳定性取决于局部肌肉(loc al muscle)活动的维系;在EZ区间,被动亚系参与脊柱稳定性维持。

主动亚系由肌肉和肌腱组成,它们与神经控制亚系协同活动,共同维系脊柱在中位区间的稳定性。

采用去除肌肉的实验证明,缺乏相应的肌肉的支持,腰椎可以在极其轻度的负载之下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单节段肌肉如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因其肌肉体积小、位置靠近脊柱旋转运动的中心且肌梭密度高,故主要作为张力传感器,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脊柱姿势和运动状态的反馈信息。

体积较大的多节段肌肉主要参与脊柱运动的运动及其控制。

腰部竖脊肌是完成搬举动作的主要背伸肌肉;旋转运动主要由腹斜肌收缩完成;而腰部节段运动控制主要由腰部多裂肌活动完成,用以控制搬举和旋转运动时的腰椎节段稳定性;额状面脊柱运动的稳定性,一般认为主要与腰方肌活动有关。

腹部肌肉与脊柱稳定性的关系。

有研究认为腹肌因其收缩活动能够增加腹内压和提高腰背筋膜张力而在维持背伸运动中发挥主要作用,但也有研究指出这种作用不可能长时间维持。

目前研究认为,腹肌是躯干前屈和旋转的运动肌。

神经控制亚系指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系统,它可以接受来自脊柱稳定性有关肌肉的信息,然后控制主动亚系的有关肌肉活动,维持脊柱的稳定。

神经控制亚系主要接受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系的反馈信息,判断用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异性需要,然后启动相关肌肉的活动,实现稳定性控制的作用。

研究发现,神经控制亚系能够预测即将发生的肢体运动,然后启动相关肌肉活动来保持肌肉稳定性,如在上肢运动发生之前多裂肌和腹横肌活动先行启动。

而慢性腰痛患者这些肌肉的启动时间相对较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控制功能障碍。

慢性腰痛患者腰部脊柱稳定性的神经控制功能较差且在初期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不能自动进行,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加以训练三个亚系分别是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三个独立性因素,通常某一因素的损害,可以由其它要素加以代偿。

而各个亚系之间的功能无法代偿的时候,脊柱稳定性逐渐丧失,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根据功能和解剖位置的不同,将脊柱周围肌肉区分为局部稳定肌和整体运动肌两类。

在肌肉保持脊柱稳定的作用中,局部稳定肌起到主要作用,局部稳定肌肉通常起源于脊椎,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通常位于深部、具有单关节或者单一节段分布、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脊柱最重要的局部稳定肌为多裂肌,其他如腹横肌、腰大肌也起到类似作用。

多裂肌作用包括提供脊柱的节段稳定、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前凸、控制小关节的运动、调整椎体间压力和负荷的分配。

腰部多裂肌的每一肌束均有来自背部神经支的内侧分支分布,且均来自同一节段腰椎的神经,这就意味着节段间的多裂肌能调整和控制相应节段去承载负荷,多裂肌是唯一一块主要起到保护椎骨的作用的肌肉。

多裂肌与椎骨关节突关节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控制椎骨关节突关节在头尾方向的滑动,控制着在椎骨上的压力和负荷的分配。

整体运动肌主要作为身体运动所需的动力的来源,负责做功,而在保持脊柱稳定性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整体运动肌位于表层、具有双关节或者多关节分布如连接胸廓和骨盆,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通过向心收缩控制椎体的运动和产生功率,如骶棘肌(分三组肌肉,腰部主要为腰部最长肌和髂肋肌)、背阔肌等。

脊柱的渐进性损伤过程(一)脊柱疾病的病理过程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脊柱稳定性逐渐丧失的过程。

通常有以下几个常见原因导致脊柱稳定性的逐渐丧失:1.脊柱长时间姿势不当或过度负荷。

研究显示,长时间座位工作者,患慢性腰痛的几率较高。

同样,反复弯腰搬取重物也容易导致腰背肌肉劳损、韧带椎间盘等结构出现损伤。

2.椎间盘的退变:20岁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髓核及纤维环含水量逐渐减少,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高度逐渐降低;同时髓核中的多糖蛋白含量降低,胶原纤维含量增多,髓核弹性下降;纤维环各层逐渐发生玻璃样变性,裂隙逐渐产生;软骨板退变,逐渐变薄并囊性变。

积累性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椎间盘反复受到纵向压力及扭转、屈曲应力,纤维环逐渐产生由内向外的裂隙,髓核往往从该处突出或脱出。

其退变的后果是椎间盘为脊柱稳定做出的贡献减少,脊柱趋于不稳定。

3.肌肉功能的紊乱:研究显示,正常人卧床48小时后,其多裂肌功能即开始下降且并不会由于重新下床活动而恢复。

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如长时间的负重、姿势不当、急性损伤、长期卧床等诱因都可以导致脊柱的局部稳定肌出现肌肉萎缩、失活、功能紊乱,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下降;由于整体运动肌为大脑的随意性控制,而局部稳定肌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模式工作、即所谓“下意识”控制,当局部稳定肌功能紊乱后,人体往往不能自行恢复,这时人体通过提高整体运动肌的收缩程度和收缩时间来试图增加局部的脊柱稳定性。

局部稳定肌为姿势肌,紧贴脊柱、耐力好、可长时间工作,在耐力活动时激活(维持脊柱节段稳定),整体运动肌为快肌、远离脊柱、爆发性活动时(完成日常动作)激活,以上的肌肉能力上的区别导致整体运动肌即使过度工作也依然不能取代局部稳定肌的作用,一方面患者脊柱稳定性继续下降,另一方面,整体运动肌长时间的持续收缩导致肌肉痉挛、劳损、肌筋膜炎症和肌肉及筋膜的短缩,患者感到颈部或腰背部沉重、僵硬、疼痛。

以上三个因素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导致脊柱的稳定性逐渐下降,最终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在早期,脊柱三亚系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代偿,脊柱稳定性得以保持。

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颈部、腰部的疼痛,其原因主要为处在身体外层的整体运动肌过度劳损所致,检查病人会发现表层的大型肌肉紧张、僵硬、肌肉的止点可有明显压痛,脊柱活动度轻度受限。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内层的局部稳定肌进一步萎缩、失活、被牵长,外层的整体运动肌出现肌肉和筋膜的炎症和短缩并导致脊柱的活动度进一步下降,体检时可发现外层的大型肌肉出现纤维条索、肌肉僵硬无力等变化。

由于主动亚系的能力下降,被动亚系承担了更多的负荷,这进一步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变,同时过度的应力集中导致韧带肥厚、硬化、小关节突增生,随之可能出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间不稳等情况,临床表现为慢性颈部或腰部疼痛、上肢或下肢麻木疼痛、间歇跛行等情况。

从生物力学角度看,脊柱疾病的演变就是一个脊柱稳定性逐渐丧失的过程。

在早期,主要是主动亚系和神经亚系功能下降,出现一系列以局部疼痛为表现的症状,其内在原因则是局部稳定肌失活、萎缩,整体运动肌过度工作以代偿局部稳定肌,以及两者之间的失协调。

在此阶段,采取积极的运动治疗效果较好,迅速激活局部稳定肌,使疼痛立即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整体运动肌由于过度工作,出现肌肉痉挛、短缩、筋膜炎,骨关节由于失去肌肉对其的保护而被迫长时间承受过度的应力,可能出现炎症、骨质增生等一系列代偿性表现,此时,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可根据具体病情辅助以药物、理疗、牵引、制动、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治疗手段。

在脊柱疾病的后期,炎症慢性化、脊柱变形、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使病情复杂,此时应根据具体病情,综合使用手术、药物、理疗、运动治疗等治疗技术,且在康复训练中优先考虑缓解神经症状、保护神经功能。

神经肌肉系统与感觉运动系统(视觉、前庭觉、本体感觉)作为运动的控制与修正中枢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固定并编码遗传下来的。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疼痛或长时间的废用有促使稳定肌“关闭”的倾向,从而导致运动质量、肌力及神经肌肉系统控制能力的降低,进而降低生活质量。

此时即使最初的疼痛得到缓解,稳定肌的“关闭”依然会持续,并可能导致再次损伤与疼痛,这种恶性的循环由于缺乏主动治疗的介入最终会造成慢性损伤。

这也是为什么欧盟健康指导原则推荐应用主动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原因之一。

治疗核心是激活“休眠”或失活的肌肉,恢复其正常功能。

完成失活肌肉在无痛情况下的再激活主要依靠感觉运动刺激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大脑、脊髓或肌肉内感受器发出或接收的信息重新整合并对运动程序重新编码。

简而言之,就是唤醒之前“休眠”的肌肉,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及神经控制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