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

合集下载

初中生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与实践考核试卷

初中生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与实践考核试卷
B.言论自由权
C.宗教信仰自由
D.受教育权
5.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应当()
A.尊重他人权利
B.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C.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D.可以随意侵犯他人权益
6.以下哪些行为可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A.未经允许泄露他人隐私
B.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C.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D.公正竞争
7.法律的作用包括()
5.事
B.恃强凌弱
C.依法维权
D.漠视法律
6.公民意识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
A.提高个人素质
B.降低犯罪率
C.促进社会和谐
D.以上都是
7.在我国,以下哪个节日与公民意识密切相关?()
A.春节
B.国庆节
C.国际劳动节
D.国家宪法日
8.初中生在家庭中应该做到()
1.公民意识仅仅是指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2.法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初中生在校园中违反纪律,如旷课、打架等行为,是个人自由的表现。()
4.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保护公民权益。()
5.在网络世界中,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6.法治社会允许公民通过合法途径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
A.规范公民行为
B.调解民间纠纷
C.保障公民权益
D.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8.以下哪些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依法行政
C.司法独立
D.公正司法
9.公民可以通过以下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协商和解
B.依法诉讼
C.申请仲裁
D.自行报复

法治意识包括的三个方面

法治意识包括的三个方面

法治意识包括的三个方面法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法治的基本认识、理念和实践。

法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保护。

本文将就法治意识包括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法治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对法律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运用。

拥有正确的法律意识,个人将会明白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养成守法习惯。

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生开始,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的存在和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此外,公民也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法律知识,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一个拥有良好法律意识的社会能够保障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2. 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法治意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公民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和承担。

公民意识包括对公民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对法治社会的参与和贡献。

一个拥有公民意识的人,会自觉尊重他人的权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同时,公民意识也要求个体对自己的权益有所认知和维护,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益,言行举止符合公共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培养公民意识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发扬公民意识,引导市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自我约束意识自我约束意识是法治意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是指个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道德规范,限制和规范自己的言行。

自我约束意识要求个体在行为上具备自律、自制的品质,不仅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约,而是出于内心深处的自觉。

这种约束意识的存在能够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自我约束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家庭和学校应该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培养,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此外,媒体也应承担起引导社会行为的责任,传播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作者:李坤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24期李坤(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摘要: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以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探索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法治意识、主体意识、道德意识、权责意识和创新意识。

并探索出在我国基本国情的条件下,构建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体系需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统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改善和营造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优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校园环境,通过大学生自身努力提升公民修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公民意识;大学生;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4-0073-02课题来源:河南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2019〕-JKGHYB-0169)。

作者简介:李坤(1985—),男,山东枣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 相关概念阐释1.1立德树人“德”即德行、品德。

“立德”即树立德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即栽培,“树人”就是培养人。

习近平曾指出用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因此,对于人才来讲,最重要的是品德,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1.2公民意识“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城邦里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有权参加司法管理的个体,因此,奴隶和外城邦的人不是公民。

随着时代变迁,公民的意义不断更新,卢梭等思想家认为“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公民的特权化被削弱。

公民意识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教育要做好、要做实,需要广泛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与社会理念。

教育系统关于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工作总结

教育系统关于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工作总结

教育系统关于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
意识”工作总结
教育系统在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工作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一份对该工作的总结:
1.意识培养:教育系统通过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并提升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2.课程设计:教育系统注重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相关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在社会科学课程中,教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民权益保护知识等。

3.校园活动: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讲座、辩论赛、社会实践等,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公民和法治的认知。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师资培训:教育系统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对“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的提升,对学生的意识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5.家校合作:教育系统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
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

总的来说,教育系统在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意识水平和法治素养。

从法治的视角谈大学生公民意识之不足

从法治的视角谈大学生公民意识之不足

从法治的视角谈大学生公民意识之不足【摘要】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思想基础,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审视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的时候,会发现较多滞后于法治建设步伐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重权利轻义务、重自我轻国家、重知识轻行为、重道德轻法律。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不足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但“再完美的制度和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行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和原则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

”可见法治社会有待具有公民意识的人来构建,作为未来中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

那么,目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究竟如何?笔者根据法治理念结合教育实践,认为大学生在公民意识上有以下不足,影响法治社会的构建。

一、重权利轻义务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被调查学生的在公民权利与义务方面了解程度都偏低情况下,学生对权利的了解相对好于对义务的了解,例如在“十八岁以上的人犯罪是否应负刑事责任的问题上,78.4%的学生回答正确,而21.6%的学生回答错误或不知道。

”这说明学生权利意识相对较强,而义务意识相对较弱,缺乏公民角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以及社会媒体宣教力度不够所致。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法律就是预设行为模式,然而大学生对权利义务的残缺而片面的认知,必然导致其不能完全按法律去行为并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二、重自我轻国家学生一般都有爱国心,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要么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要么重视国家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

甚至有的学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例如当问及“好好学习的意义”的多选答案时,89.92%的学生回答是提高生活质量,而34.88%的学生回答是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见,多数学生往往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自我意识高于国家意识。

宪法与法治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宪法与法治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宪法与法治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一、引言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对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法治教育则是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宪法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

二、宪法的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政府权力的行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活动。

宪法的确立和实施,为公民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并对不正当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法治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活动。

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公民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以及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通过法治教育,公民能够主动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宪法与法治教育的关系宪法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和依据,宪法以及由宪法衍生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益和义务。

法治教育则是通过宪法和其他法律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为公民提供了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通过将宪法和法律内容纳入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公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增强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

五、培养公民意识的途径1. 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公民的重要场所,通过开设宪法与法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社会教育: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等途径,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素养。

3. 媒体宣传: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报道法律案例、推出法律专栏等方式,增强公民对法律的了解和认知。

4. 公民参与: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公民参与法律制定、监督法律执行等活动,激发公民对法律的关注和参与。

六、培养法治观念的途径1.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公民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和效果,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

法制教育与培养公民意识

法制教育与培养公民意识

法制教育与培养公民意识法制教育在当代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必修课,更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制教育,人们可以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培养积极的公民意识。

本文将探讨法制教育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

首先,法制教育对于培养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法治社会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重要保障。

通过法制教育,人们可以了解法律的存在和意义,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这样的认识能够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能够正确对待他人的权益。

法制教育能够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从而培养出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的人才。

其次,法制教育通过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进而促使公民积极参与法治社会的建设。

在当代社会,法律适用范围广泛,各行各业都需要遵守一定的法律,未来的公民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通过法制教育,学生能够学到关于法律的基本知识,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公民具备了这样的素养之后,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够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遵守法律的规定,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另外,法制教育还能够帮助公众理解法律的公正性和价值,进而提高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和公正。

通过法制教育,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法律的制定过程和背后的价值观,理解法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这样的认识能够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使其更加愿意主动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公民拥有对法律的信仰,就有更好地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呢?首先,要提前设置合适数量和质量的法制教育课程。

学校应该制定有关法制教育的课程计划,并设置相应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学习。

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

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

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懂得如何为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育应该将学生视为社会的一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义工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需要,学会关心他人,承担起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二、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是培养积极社会公民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自治组织、开展模拟社会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和发表意见,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社会认识和参与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社会公民的核心要素之一。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让学生学会平等交流、尊重他人意见,并培养学生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课、班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公共责任感。

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学生成为积极社会公民的基础。

学校应该注重法律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法律知识课程、组织模拟法庭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学会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五、促进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讲授经典文化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

综上所述,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密切相关,教育机构应当将公民意识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

法制教育在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

法制教育在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

法制教育在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法制教育是一种针对公民的教育形式,旨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它主要通过教育公民了解和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运用法律等方面来达到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目的。

法制教育不仅是培养公民素质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法制教育能够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感知。

通过法制教育,人们可以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社会的作用。

公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同,就会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不违法乱纪。

法制教育可以让公民认识到,法律不只是对他人的约束,也是对自己的约束,从而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其次,法制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对法治的信仰和支持。

通过法制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法治的原理和核心价值观,明白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保障。

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使公民认识到法治是一个民主、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社会氛围,并使其在自己的行为中秉持法治原则。

公民对法治的信仰和支持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法制教育还能够加强公民的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是公民了解和运用法律的基础。

通过法制教育,公民可以学习到基本的法律知识,如法律的规定、程序、权益等内容。

公民拥有了必要的法律知识,就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范法律风险,并能够更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一个有法律素养的公民。

法制教育通过提高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了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建设。

最后,法制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而法制教育则是培养公民接受和维护法治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制教育,公民将更加理解和尊重法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种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将推动社会公共秩序的形成和维护,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和谐。

总而言之,法制教育在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旗下讲话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国旗下讲话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尊敬的校长、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国旗下向大家发表讲话,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法治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公民意识是个人对公民身份、权利与责任的感知和认同,是在特定共同体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和情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呢?下面我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首先,学校应该倡导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学校里,我们要注重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份的重要性。

国旗下讲话、升旗仪式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力手段。

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学校要加强法治观念的教育。

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法律和法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法治观念教育,确保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符合法律的规定。

另外,学校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如通过课堂讲授优秀的法律文化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等等,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观摩庭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法律实践,进一步了解法治的重要作用。

最后,学校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校规校纪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规定的规范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同时,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亲爱的同学们,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是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我们应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对法治社会的认知,从而为我们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治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研究陈元庆

法治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研究陈元庆

第9卷第5期2012年5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12Vol.9No.5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情景有密切的渊源。

[1]要实现中国的法治,仅靠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认同和信仰的法律无异于一纸空文,对法律的理解、认同和信仰均来源于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撑。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对法治的价值产生认同感和信念,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民主管理意识得到切实增强。

但当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普遍较弱,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要求极为不相适应,究其原因,当前不合理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模式是重要动因,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公民意识与法治的关系公民意识与法治关系紧密,在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社会成员法治思想观念的启蒙与传播,以及所具有普遍性价值公民意识的养成是其功成名就的社会思想基础。

可见,公民意识作为民主与法治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中国法治进程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养。

同时,法治国家的建设,对确立符合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功能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具体来说,公民意识与法治的关系如下:(一)公民意识为法治建设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以完善的和体现正义的良法为基础,更要以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公民为社会基础。

内化的公民意识甚至比良善的法律更为重要,现代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

没有能为大众广泛接受包括法治理念在内的公民意识,法治建设就缺乏理论基础和主导价值观,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遵循科学的道路,也难以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法治的终极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民主法治与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民主法治与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民主法治与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是我们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法治和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呢?首先,我们应该通过正课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教授相关学科知识,如政治学、法学等,来让学生了解民主法治的基本原理、理念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教学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深入理解和认同民主法治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权益和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司法和执法的过程,增加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通过实践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等来校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空间,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民主法治和公民意识的重视和关注。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不仅能够加深对民主法治和公民意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民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从小树立起民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典范形象,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法治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价值

法治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价值

法治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价值法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法治思维作为一种理念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法治思维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两个方面,探讨法治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价值。

一、法治思维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1. 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法治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使他们明确法律的存在、权威和约束力,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不轻易违法犯罪。

这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职业道路都具有积极意义。

2. 培养自律与自制力法治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法规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自律与自制力。

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优秀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理性思维和辨析能力法治思维的培养要求大学生能够理性分析问题,准确判断事实,客观评估法律规定,培养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辨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冷静、明智的行为。

二、法治思维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1. 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法治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公正的社会秩序观念,认识到法律的约束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不断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2. 培养文明素养和道德观念法治思维的培养要求大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培养了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公民意识并能主动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3. 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公正法治思维的培养使大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保护作用,懂得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法治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可忽视。

通过培养法治思维,大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自律与自制力,提高理性思维与辨析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看公民意识的培养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看公民意识的培养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看公民意识的培养【摘要】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内容与方法、与公民意识培养的关联,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案例分析,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意识培养中的重要性。

结论指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公民意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意识。

在国内外的案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公民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公民意识水平,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

【关键词】公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重要性、作用、内容、方法、关联、实践、案例分析、国内外影响、结论、提升水平、途径、加强。

1. 引言1.1 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国家、社会、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是一种基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

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公民意识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促使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公民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识,激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公民意识还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权力,实现民主治理。

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提升公民素质和意识形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

只有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才能构建和谐、和睦的社会环境,维护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增强国家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公民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培养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培养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培养公民意识在当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和积极的公民责任感。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和公民意识。

在教育体制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学校的法治教育引导。

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要求各个学校必须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并配备专门的法治教师。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经费支持,以确保法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法治教育的基础培训,让学生明确法律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开展法治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法治教育的课程,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如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法律、宪法与法治等,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社会背景。

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以开设法学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法律的需求。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法治素质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等司法机关,使学生直观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培养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和公民意识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政府、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教育体制、加强学校教育、合理设置课程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尊重法律、履行公民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法律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摘要】公民教育实质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时代要求公民教育在认识上走出误区;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要关注时代的要求和特征;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关键词】时代视野;大学生;公民精神;培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问题,这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努力,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对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所谓公民意识,指的是一种理性的自我意识,意识到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这些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公民全部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

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的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

公民教育是以提升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教育,是主动性、开启性的教育。

公民精神是现代的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品格,蕴含于公民的群体之中。

公民精神源于公民意识,并以公民意识为核心。

培育普遍的公民精神,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公民教育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第一,培育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需要强烈的法律意识作为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需要具有自由、平等、民主意识的市场主体,这也离不开公民意识教育。

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

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

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2009年06月11日 11: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王东虓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

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王东虓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正是这些核心理念规定了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

具体而言,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

国家主人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它包含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两个方面。

从权利意识方面讲,其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据此,可以分解为权利主体意识与当家作主意识两方面内涵。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求公民树立权利主体意识即主人地位意识;人民当家作主,要求公民树立权利行使及主体作为意识。

从责任意识方面讲,又可分为主动责任意识和被动责任意识。

主动责任意识是主人地位与责任意识相统一的结果,而被动责任意识则是主人地位与责任意识相分离的结果。

公民既有权利也有责任,权利与责任是统一的。

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公民国家主人意识强弱的重要尺度。

因此,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把强烈的权利意识教育与自觉的责任意识教育统一起来。

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

公民是在特定的国家和民族中生存的人,国家与民族意识是萌发和养成公民意识的基础,两者之间应该是统一的。

公民的民族意识应推动国家意识深化,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公民的爱国情感又应促使民族意识升华,有力维护国内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那种狭隘的、失去爱国主义精神养护的民族意识,有可能导致完整统一国家的分裂,导致国内各民族间的纷争。

因此,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把国家意识教育与民族意识教育统一起来。

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法治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法治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法治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在大学法律学教育中,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已被纳入到高等法学院校的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从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相关内容。

一、法治教育1. 法治教育的定义和意义法治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对法治社会的理解、认同和遵循的意识和行为。

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法治精神和法治素养,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尊重法律、遵守社会规范的公民。

2. 法治教育的内容(1) 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等内容,以建立对法律的正确认识。

(2) 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的培养:通过法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法律逻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法律伦理与道德修养的培育: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伦理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4) 法律实务的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救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法学课程中,通过讲解法律理论知识和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逻辑和实践应用。

(2) 问题导向与互动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务活动、参观法庭等,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的应用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公民意识培养1. 公民意识的定义和作用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社会、国家和法律的认同、尊重和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和良好的公民。

2. 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1) 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和行为。

大学法律知识教案:培养法治意识与个人权益保护

大学法律知识教案:培养法治意识与个人权益保护

大学法律知识教案:培养法治意识与个人权益保护引言大学是人们迈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除了要获取专业知识外,也需要培养一些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

法律知识教案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本文将探讨大学法律知识教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法治意识和个人权益保护。

什么是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指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的自觉意识。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基石,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法治意识。

大学时期是培养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们正在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积极培养法治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法治意识的重要性1.维护社会秩序:法治意识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只有每个公民都遵守法律,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强化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

3.促进法律的正确执行:只有公民具备法治意识,才能对法律的正确执行起到监督作用,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大学法律知识教案的设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大学法律知识教案需要合理设计。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大学法律知识教案的设计:H1: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和个人权益保护能力。

H2: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H3: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的概念和分类2.法律的来源和层级3.法律的适用和解释H3:个人权益保护1.个人权益的概念和种类2.个人权益的法律保护3.个人权益案例分析H3:法治意识培养1.法治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2.法治意识的培养方法3.法治意识的实践案例分享H2: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个人权益保护能力,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法律基础知识和个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个人权益案例,促使学生思考和理解权益保护的实践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
摘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育法治精神。

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就是协调权利与责任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的选择。

关键词:公民;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学生;法治精神
这两年发生的“我爸是李刚”和“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撞人后又杀人”事件可谓轰动全国,因为事件当事人的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又引发了不少关于家庭、学校教育成与败的话题。

作为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理应有着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和法律素养,但是,他们的表现缺乏一个公民起码应有的法律意识,更谈不上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现代教育理念普遍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

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第一次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其《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

因此,必须认识到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的高级人才,更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基地。

分析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育法治精神、法律信仰。

一公民与公民意识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公民,公民教育问题也随之出现。

对中国而言,“公民”是一个外来的词汇,公民教育则是在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借鉴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形式,希望通过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诉求[1]。

公民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

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或者说是一种法律意识,也是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共性要求,它要求公民具有法治、权利、责任、正义、公平、契约、参与、平等、自主、宽容妥协等基本理念,形成对待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在学校,乃至全社会广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培育现代公民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二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构成的核心要素
有学者认为,现代公民意识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以及监督——表现为权利;二是当民众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和积极参与——表现为责任。

因此,公民意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协调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2]。

而关于权利与责任、义务的关系正是现代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因此,增强法治意识、培育法治精神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中之重。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时,除了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数这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之外,以其法治程度
的高低为核心的国家的“软实力”则更为重要。

这一“软实力”的社会心理文化基础又源于本国民众公民意识的强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被称为法治经济。

因此,必须要进行以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基础。

美国学者詹姆斯·李曾经论述:“正是在公民这一层次上,而不是在精英层次上,决定着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终潜能是否存在。

”[3]观察现代法治国家不难发现,尽管因为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每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但构成其现代公民意识的基本要素是有共性的。

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程序、公平、正义等现代公民意识的这些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为一种科学理性的精神,是现代公共生活的准则,也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

对于现代法治国家而言,法治意识不仅要求国家要“良法善治”,而且要求每个公民都有自由平等的权利,社会要有公平正义的价值尺度。

法治国家就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它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因为,一个法治国家,不仅要制定一套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法律和规则,而且这些规则在公民心目中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人都不能触犯这些规则的权威性。

“已成立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形式方面给“法治”下的定义,至今它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谁违反了已经制定的规则,就要受到规则的制裁,承担其相应的法律后果。

这种形式意义上的法治的一个核心要求,就是公民的守法意识、法治精神。

因此,在法治国家中现代公民意识必
然包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要以弘扬法治精神作为一种核心内容和目标,弘扬法治精神也需要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手段和前提。

三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以法治意识教育为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说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经从知识界的呼吁变成党和国家的意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现代化的重要场所,因此,深入研究和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学者们都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非常全面、深刻的论述,但是,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还应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

结合社会形势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前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以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育法治精神为核心。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进程中,现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正在日益增强。

但是在生活中对于如何协调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大学生还欠缺科学理性的理解,很多学者都认为我国大学生目前并不缺乏权利意识,但是缺乏正确行使权利、正确主张权利的意识[4];他们自我责任意识增强,但是家庭、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薄弱。

除了轰动一时的“我爸是李刚”和“大学生撞人后又杀人”
的事件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很多案例也告诉我们,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同时,还明显暴露出他们对自身合法权利的内涵存在一些误解的情况。

如过分强调了自己的权利、学校的义务,而漠视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和学校作为管理者所必需的权利。

同时,社会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现阶段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不善于合作,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缺乏责任观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单纯强调权利义务交换的社会,而是一个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道德高尚的法治社会、公民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该注意到自己的权利是有边界的,在依法享有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公民意识首先是一种法律意识,不片面强调公民的社会义务,也不过分强化公民的权利。

这样的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理念。

如果真正理解了这些,李启铭和药家鑫们就应该知道自己有在路上行驶的权利,还应该尊重别人同样的权利,更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所以,学校在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时,应着重于培养大学生权责统一的法治意识。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加强以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并不是只是教育他们对法律条文的死板恪守,而是应该培养他们对法律赖以存在的价值体系的认同和信仰。

因为法治的实现要求那种外在的、他律的规则具有普遍的权威性,更要求民众内在的信仰、
自觉服从法律的意识。

只有思想上真正信奉法律的人,才能自觉地接受法律的约束。

四结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新教育改革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不必是个血脉里流淌着‘六经’大写的人,但必须是一个有着现代公民素养的世界人,一个骨子里没有臣民意识的人,一个珍爱公平、自由、正义、平等的人。

”[5]培育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我国自近代启蒙以来就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梁启超认为,奴性、愚昧、虚伪、为我、怯懦等千百年来的“臣民”观念造成了中国人的人格缺欠,他提出要造就“新民”。

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一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之先生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而要培养现代化的公民,必要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前提和基础。

法治精神是法律信仰的灵魂,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使其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大学生是将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较大影响的群体,他们如果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识,确立了科学、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以一个成熟公民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上才可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也必将成为法治观念的传播者,成为促进国家法治化进程的积极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12):6.
[2]王菲宇.公民教育:从西方到中国[ED/OL]./roll/20101115/2880770.shtml.
[3]杨汉国.论公民意识的法治价值[J].长白学刊,2010(3):73.
[4]吴高臣.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48.
[5]章敬平.新公民教育:续接70年前的历史[J].南风窗,2005(9):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