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和特征?对今天有哪些残余影响,并举例说明?课本

67~~74页,但是我没太明白怎么答,感觉书上有点乱,我跟老师要一下课件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1929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一样,都是以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富国强兵为目标,并且起步条件同为落后的农业国。因此在两国目标相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中国借鉴苏联在短时期内迅速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的经验来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可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要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就不能依靠市场的力量。

对于一个处于发展早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它优先发展资本很密集的产业,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对银行进行干预,把银行利率压到远远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同时,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机器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政府必须直接干预汇率,有利于解决外汇短缺、外汇昂贵的问题。关于资金动员问题,一个简便的解决办法是维持已建成企业的高利润作为下期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高建成企业的利润。首先,给予企业垄断地位,这样可以让企业为产品制定垄断价格,获得较高的收益。其次,压低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包括资金、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工人工资等。如果工人的工资被压低,为了使工人生存下去,就必须压低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包括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同时看到压低利率、高估本国汇率、压低原材料价格、压低工资、压低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的内在逻辑。

我们把这一套扭曲的价格体系安排称为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它通过扭曲的价格信号影响到每个企业。但是,价格信号被扭曲以后,市场均衡就会被打破。资金的价格被压低,重工业使用资金就相对便宜,轻工业、农业使用资金也变得便宜,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会加大;同时由于利率过低,结果会导致储蓄减少,资金的供给也会下降,总体上就会出现短期内资本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情况。外汇的情形也是如此。因为高估本币价值,低估外币价值进口机器设备变得便宜,进口其他产品也同样便宜,所以会出现过量进口而外汇不足;同时,赚取外汇要依靠出口,在本币的价格被人为提高后,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导致出口减少,赚取的外汇也会减少。总体看来,就会导致外汇需求远远大于外汇供给,造成外汇短缺。同样的道理,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扭曲也会导致市场的供需不等。短缺是扭曲价格的特性所决定的。压低某种要素的价格,对这种要素的需求就会大于供给,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就会形成短缺。

短缺是价格压低所造成的结果,这会导致对资金、外汇、原材料的需求全面大于供给。为保证短缺的资金、外汇、原材料用到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上,就不能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在这种状况下,就必须要有国家计划,把所有行业排出一个优先顺序,而且要把每个行业里,每个人所做的项目排一个优先顺序。光有计划不行,还必须利用行政的手段根据计划对这些短缺的资金、外汇和原材料进行配给。通过这套扭曲价格和计划配给的体系,不仅可以让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中的企业建立起来,还可以保证它们拥有很高的利润。

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要更好地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微观管理机制也必须与市场机制有所不同。要把剩余集中投资到重工业产业上,就需要克服资金剩余控制的难题。正因为如此,在这种状况下就不能让这些企业为私人所拥有,必须由国家直接所有,才能掌握对剩余的分配权。

国家不仅需要对剩余有直接的支配权,还必须能够对企业进行直接地干预,剥夺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的自主权。为了保证剩余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城市企业就必须都是国有的,并且企业毫无自主权。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有六个字的顺口溜,“人财物,产供销”,国有企业厂长和经理的自主权基本上被完全剥夺。

以上就是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宏观上扭曲价格信号、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权的“三位一体”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如果不了解这套体系背后的逻辑,看起来似乎缺乏理性,但是如果把背后的原因想清楚,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之下,从国家所有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资源的最大动员以及剩余的最大化以投资于政府要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三位一体”确实是最优的制度安排选择。

在计划经济之下,一个资金、资本都非常短缺的农业经济,想要优先发展资本非常密集的重工业,结果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影响到城市中的制度安排,而且也对从1952年以后在中国农村出现的几个大的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巨大影响,甚至直到今日,这套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也依然存在。这些制度主要包含有四个方面: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地区性的粮食自给自足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

2、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是怎么形成的,请用博弈论的知识加以解释。课本77~83页

在发展中国家,合作化被当作发展农业的战略而提出。然而,包括中国、苏联和其他国家在内的合作化模式表明,短期成功带来的是严重的困难和长期的停滞。论证如下,由于农业生产的有效监督成本高昂,农业合作社的成功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成员们默许的自我约束的合约。不过,只有社员在其他社员违约时有权退出,自我实施的合约才能持久。集体化运动的早期,总的来说,自愿原则得到尊重,因此大多数合作社的自我实施的合约得到维持,总体农业表现得到改进。然而集体化运动的早期成功蕴含内在的危险。由于时间偏好,能力和其他禀赋的不同,一些成员可能利用合作社中不完善的监督,试图规避自我实施合约中规定的责任。因此某些合作社的瓦解不可避免,即便运动总体表现还算成功。合作社的瓦解像是集体化运动的安全阀,他让那些潜在的违约者意识到遵守合约才是有利的。然而受最初成功的鼓舞,集体化运动充满激情的政治领导人对于某些成员的退社有着不同的解释。退社的人被视为是运动的敌人。为了防止更多公社的瓦解,开始采取强制措施。集体化运动因此从自愿性的变成强制的。安全阀没有了。如果这种变化是渐进地,农业产出就会逐渐下降。如果变化急剧,灾难性的农业危机,如1929-32年的苏联和1959-61年的中国,就会出现。

3、谈谈你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过程和评价及改革的一些问题?课本129~140页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