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的探讨

合集下载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 异同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 异同

比较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含民营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以及各自的利弊。

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以来是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将国有企业先进行公司制改革,再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挑选部分改制后的企业上市。

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就是说倾向于采用市场型公司治理结构。

改制后的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要比原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但是根本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

突出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股权结构和国有资本主体。

在股份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过大。

可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太小,相当一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失去了股票的生命力,也使股票市场调配资源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得股票真实价值无法在市场上实现,控股单位就不可能非常关心股价波动,因此也不可能关心公司的业绩,但是控股单位又有权决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业务,因此而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不会对企业管理层产生监督和激励。

2、内部人控制。

二是内部人控制。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际上将以前改革措施中已经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国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缺乏人格化代表,两权的不统一加大了代理成本。

第二,缺乏经理人市场,代理人的选择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官本位”的制度性原因始终存在。

上述两个特点带来了我国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的弊端:一是股权结构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实现,难以抑制大股东绝对操纵董事会现象等。

当唯一大股东是国家时问题更严重,因为它为政府在实质上支配公司提供了条件,结果是上市公司成为“翻牌公司”。

由于国家股的最终所有权并不明确,导致资产收益和偿债责任缺少明确的主体。

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于国家股的代理人来说是不统一的,从而他们的监督权和控制权成为“廉价投票权”,内部人只要花较小的代价就可以合谋侵害企业其他股东的利益。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1. 前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持久的动力。

我国国企改革已有三十年历史,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国企改革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实质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

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本文就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2.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

事实上,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

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者不能走上经营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

比较国有、民营异同,看国有企业改革

比较国有、民营异同,看国有企业改革

办分离 , 企业 的高级管理层大都是企业经理人 , 按照 《 公 司法 》 的规 定 , 经企 业 个 人 所 有 者 授 权 , 组 织 管 理
企业 的 经 营 活动 , 领取工资报酬 , 有 的还 享 受 一 定 的 股利 分 红 , 但 这 属 于奖 励 范 围 , 并不 是 所有 者 所得 。 四是 二 者 在 企 业 经 营好 坏 上 没 有 什 么 差 别 。 民 营企业有 经营好 的 , 也 有经 营差 的, 国营企业 同样如此 。
( 一)
1 9 7 8 年 党 的十一届 三 中全会 , 吹 响了改革 开 放 的 号角 , 中 国由农 村 的家庭 联 产承 包 经 营制 改革 延伸 到

些竞争性强 、 市 场 调 节 能力 强 的企 业 , 国家 在 处 置
好 国有 资 产不 流失 和 广大 职 工合 理安 排 的情 况 下 , 都
( 二)
党 的十 八 届 三 中全 会 提 出 , 全面深化改革 , 要 发
有的身份。 尽管是国有 , 但 由于实现了公有制形式的多 样化 , 企业 经营机 制 同样进 行 了根本 的调整 和变 革 。 据了解到 目前 , 从全 国来看 , 国有和 民营 的企业 数量 , 国有不到 3 0 %; 国有和民营的产值 和经营额 比 重, 国有 占到 4 0 %强 ; 而 提供 税收 比重 , 国有 占到 5 0 % 多。 从省 、 市来看 , 大多数省、 市国有和民营的比重 四、 六开 , 一 些省 、 市 民营 的 比重更 大 。应 该说 , 近3 0多 年
业, 以及 一些 规模 大 、 负 担重 、 职 工 多 的企业 保 留了 国
的、 具有 自然垄断性质的 、 提供公共产 品和公益产 品

浅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浅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浅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成分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私营和个体经济基本没有。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此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私营和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混合所有制经济随之进步。

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由于沉重的计划经济体制“包袱”、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用人机制上的弊端等原因导致经营出现困难,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损失。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唯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激发自身活力,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使得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正式进入到国家宏观调控层面。

在此基础上,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鼓励非公有资本及外资参与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混改中,与此同时,支持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使股权结构更为多元化,这些意见有利于规范股东行为并实现有效的内部约束,使企业运行更为高效灵活。

一、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实现了改革的初步尝试,通过上市、重组、合资联营等方式,改革初显成效,一定程度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根本问题及缺陷依旧未能缓解。

现阶段而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存在四点问题。

(一)改革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机制,并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也不可能做到全面细致,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就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无法以公允的市场价值达成交易。

国资委在整个过程中是信息的弱势方,信息接收缓慢及信息缺乏使其在改革中无法做到监督的准确全面,导致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

民营企业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问题探讨

民营企业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问题探讨

民营企业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针对民营企业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问题,一直存在诸多争议。

本文将就民营企业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问题展开讨论,探寻其中的利弊以及相应的对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民营企业的国有化。

国有化是指将原本由私人所有或经营的企业转为国家所有或经营的过程。

在有些情况下,国家可能出于公共利益或市场监管的考虑,通过国有化手段来控制或干预某些行业的发展。

国有化的优点在于,可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引导,确保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此外,国有化还可以通过国家投入资金进行改革和提升企业绩效,使企业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然而,国有化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可能导致政府过多干预市场,使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限制企业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甚至可能导致腐败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民营企业的私有化。

私有化是指将原本由国家所有或经营的企业转为私人所有或经营的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私有化可能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提高企业效率,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

私有化的优点在于,可以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此外,私有化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私有化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不善或虚拟经济等问题,使企业陷入恶性竞争,或者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因此,针对民营企业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求适合自身国情和市场环境的发展道路。

政府在开展国有化和私有化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法治为基础,依法保障企业和市场的正常运行,鼓励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

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变革,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

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

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国企改革迫在眉睫,而与民企的合作成为国有企业改制的一种重要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以及推进此合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互利合作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企往往具备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高的特点,可以为国企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机遇。

其次,国企在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方面拥有优势,可以为民企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助力其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最后,通过互利合作,国企和民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二、现状与挑战目前,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已经初步展现出积极的成效。

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积极主动地与民企展开合作,通过资本运作、技术转让等方式共同实现共赢。

另一方面,民企在与国企合作中,能够借鉴国企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实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然而,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国企改革历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国企和民企在合作中可能存在利益不均衡的情况,这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合作双方能够公平分享合作成果。

其次,国企和民企在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加强沟通与学习,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最后,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互利合作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推进合作的具体措施为了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与民企的互利合作与共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首先,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机制,打破利益壁垒,激发合作双方的创造力和合作动力。

其次,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引导,鼓励国企和民企在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品牌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同时,要鼓励国企和民企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推进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可行性报告

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可行性报告

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可行性报告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国家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

在这个背景下,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改革方式,旨在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资本优势与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

本报告通过对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相关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2. 参股模式与机制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是指国有企业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参与并持有民营企业的股份。

这种参股模式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私募股权交易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的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引进民营企业的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参与民营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 可行性分析3.1 创新能力提升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而民营企业则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快速成长,拥有丰富的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可以借鉴民营企业的创新模式和技术手段,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

3.2 管理水平提高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通常具备灵活性和高效率的特点,对市场变化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

通过参股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可以学习借鉴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效能。

3.3 市场竞争力增强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优势,通过参股民营企业可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国有企业在行业经验、品牌认知和资源储备方面具备优势,而民营企业在市场敏锐度、创新能力和灵活性方面具备优势。

参股民营企业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 风险与挑战国营企业参股民营企业虽然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但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

国营企业如何实行股份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国营企业如何实行股份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国营企业如何实行股份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国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是经济管理体制带有根本性的一项重大改革。

它要求人们,特别是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弄清楚国营企业实行股份制的必要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树立勇于搞股份制的坚定性。

同时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进行推进,国营企业实行股份制的具体方法是:(1)制定实施方案。

实行股份制的国营企业,在经有关领导部门批准后,即应制定实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制订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草案,第二,清理固定资产和进行折股,第三,制i丁招股章程草案.第四,制订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制等有关组织章程草案;第五,制订盈余分配制度草案,第六,制订股票发行和管理制度草案,第七,召开发起人会议,确认股份和交纳股金,第八,指派董事长,召开董事会筹备会,聘任总经理,第九,召开股东会,选举常务董事,通过公司章程,制订经营方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第十,正式成立董事会,通过董事会章程;第十一,总经理就职,宣布公司机构及其负责人名单,第十二,报请工商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注册后即开始营业大智慧经典版。

(2)对原有资产进行评估。

全民企业搞股份制,或以企业整体加仪其他的股份公司,一般都先要对企业原有资产进行清理和评估,然后再作价入股。

现阶段,各地对企业原有资产评佑的方法大体有四种:①按固定资产原值计算,②按固定资产净值计算;③按重置完全价值计算,④按重置完全价值扣除折旧价渣计算。

对企业固定资产重新评估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具体核资拆股工作应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主管部门(深圳市由投资管理公司承担)的代表参加,也可以委托资产评估咨询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验资确认。

企业除厂房、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可以折价入股以外,技术、商标、牌誉等无形资产也可以作价人股。

目前,各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的企业,其股票设置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是“一企三制”(国家股、企业股、个人股);另一种是:“一企二制”(公股与私股)。

中国股市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比

中国股市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比

中国股市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比在中国股市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两个重要的主体。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持有或控制的企业,而民营企业则是由私人个体或民间组织所有、投资和经营的企业。

这两种企业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对比和差异。

1. 所有权结构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或由国家持有,政府在决策层面有着明确的权利和控制。

而民营企业则是由私人或民间组织所有,所有权和控制权通常集中在企业创始人或大股东手中。

2. 经营目标国有企业在经营方面通常要考虑政府的整体利益和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其主要使命包括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与此相反,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盈利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经营决策和灵活性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通常需要通过政府层面的批准或审核,这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相对缓慢,因此相对缺乏灵活性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相反,民营企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操作灵活性,能够更快地做出决策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 利润分配和财务透明度国有企业通常需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将一定比例的利润上缴国家,这用于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

而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分配利润。

此外,国有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要求通常较高,这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5. 行业分布和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在一些关键行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如能源、交通、通信等具有垄断地位,这可能导致竞争环境不够充分。

而民营企业通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运营,并且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挑战。

6. 创新能力和市场导向民营企业在市场中更加注重创新和市场导向,他们往往更敏锐地捕捉到市场机会并迅速做出反应。

国有企业则通常在政策导向、技术引进和大型项目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7. 社会责任和影响力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如稳定就业、扶贫和公益慈善等方面。

在一些重大决策和国家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国有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分析与展望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分析与展望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分析与展望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与展望。

一、历史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国有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

在现代化建设初期,国家需要大量的投资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于是成立了一批国有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行业和经济高度集中化,使国家实现更加有效的控制和规划。

相对而言,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发展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

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力量。

从起步不久到现在的30多年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企业所有权在企业所有权方面,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国家所拥有和控制。

虽然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政府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股东。

国有企业通常都是反映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之相反的是,民营企业是由私人投资和控制,虽然有政府的政策扶持,但主要是靠市场竞争得到生存和发展机会。

这种性质意味着民营企业自主性更强,创新性更高,同时更加注重效率和市场变化。

三、企业管理模式国有企业在管理上通常采取官僚体制,管理人员的职位是由政府任命的。

他们通常被要求服从政府的指示,为实现国家利益提供服务。

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带来了稳定的发展,但通常会束缚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

相对而言,民营企业管理上通常更加灵活、更加市场化。

管理者通常是企业的拥有者或从业人员自己,他们更加注重效率和市场变化。

民营企业在内部结构上通常更为扁平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国有企业改革与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与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与股份制改革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这两种改革方式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发展和市场改革成果,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途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对中国经济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及意义国有企业的改革,旨在通过市场机制调整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提升生产力和效率,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

改革后,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是实施市场经济的必要举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股份制改革”的意义及特点股份制改革,是指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引入非国有的股东,从而改变企业所有制形式,实现从单一的国有所有制到股份制的转变。

通过股份制改革,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益。

股份制改革的特点是多元化的股东结构、专业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分层分权的决策机制。

这种多重所有制结构的模式,可以均衡各利益群体的权益,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的实践成果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目前,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盈利能力逐渐得到了提高,从而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股份制改革的推行,也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强大。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成长性。

总之,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都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两种改革的实施,必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经济发展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则通过私营企业的兴起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相对较低。

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推进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营。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内部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吸引和留住高级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要推进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

鼓励国有企业走市场化的改革路线,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

同时,允许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国内外资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另外,国有企业改革也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审计。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防止腐败和贪污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审计,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为就业和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服务,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

其次,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

鼓励企业家敢于创新和冒险,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创新创业的活动。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创造。

另外,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需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实践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实践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实践
摘要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背景、动机、实践和影响等方面,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1. 背景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中存在着体制性、制度性问题,导致效率低下、利润减少等困境。

因此,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成为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2. 动机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动机主要包括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激发企业活力、吸引社会资本等。

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运营能力,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3.1 民营资本引入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核心是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或者合作等方式与国有企业合作,实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3.2 资产产权改革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还包括资产产权改革,即国有资产转为民营资产,实现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3.3 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在民营化改制过程中,还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对于企业和整个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其次,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国企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

结语
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入民营
资本,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将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
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实践中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中国的企业治理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类型。

尽管它们的目标都是增加企业的价值和收益,但它们之间的公司治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

1.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复杂,其目标不仅仅是增加股东的财富,而是体现政府和社会利益的统筹平衡,因此在公司治理中政府参与度高。

2.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较为庞大,拥有复杂的权力分配渠道,规章制度冗长,较难有效监督。

3.在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国有企业需要考虑政治上的因素,并追求政治利益和政治安全,因此决策速度较慢。

4.由于营销体系单一,市场不稳定性较高,因此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风险较大。

1.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简单,决策速度更快,对于市场的变化更加敏感。

2.民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公司治理相对有效。

3.较少受到外界政治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由于其资本来源较为单一,容易受到资金流动性的影响,对资本的运营管理要求更高。

1.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相对僵化,民营企业更加灵活。

2.国有企业的决策过程常常受到政治干预,而民营企业受到市场的影响更多。

3.国有企业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在增加股东财富的同时也要考虑政府和社会的期望。

而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财务利益和股东的收益。

4.在投入和资本运营方面,国有企业有政府背景和资源优势,但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资本使用效率,并借助市场机制获得商业机会。

总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在结构、权利分配、决策机制以及资本运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公司治理策略。

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希望通过改革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民营经济的独立性。

几十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国家的主要方向之一。

它包括推进产权清晰化、股份制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

产权清晰化目的是消除国有资产的模糊性,使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处置权相一致。

股份制改革则是为了改变过去国有企业缺乏市场化经营的状况,使企业能够更加敏捷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则是为了保障国有企业的经营安全和内部监督,防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然而,国有企业改革在实践中也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是权利分配方面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本质上是权利的重新分配,如何合理分配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一个难题。

另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征地问题、社会保障保障、代表劳动者的权益等问题也是关注点。

而在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同时,民营经济也在蓬勃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商品市场,到1990年代以来的房地产业、私营小企业和非国有银行等,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对于民营经济的改革也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产权保护和减轻企业负担。

市场化改革主要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民营企业能够通过市场竞争来进一步发展壮大。

产权保护则是提高产权保护程度,更好地保障民营企业所有人的财产权,让企业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减轻企业负担则是通过降低税费等减轻企业的负担,释放企业的经营活力,使得民营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民营经济正呈现出快速崛起的态势。

以2019年为例,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0%左右,就业人口达到了80%以上。

而在一些传统国有企业面临困境的同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信任度和品质诚信度较高的企业。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企业管理是重要的一环。

企业管理不同的模式会对企业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在我国,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是两大主要的企业类型。

它们在管理模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旨在详细比较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各自的优劣。

一、企业治理体系的区别企业治理体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它涉及到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

一般包括法定代表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股东等多个方面。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治理体系上有明显的区别。

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相对较为集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管,方便监管和统一管理,但缺点是容易造成权利集中和决策不灵活的问题。

相对的,私营企业的治理体系更为分散,对外界更为公开透明。

私营企业常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股东的权利依法规定,极大程度地保护了股东的权益。

缺点是组织和管理困难。

二、管理方式的区别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管理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于私营企业较为严格,但这种管理方式也有不足,容易造成过度精细化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效率。

另外,国有企业的员工福利较为优厚,但也造成了企业运营成本高的问题。

私营企业则注重效率和实效性,更加灵活自由地运营。

但可能因人员管理不力导致内部治安不当的问题。

同时,私营企业的员工福利较于国有企业较为简单,工资、保险待遇等也大幅度下降,这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企业战略差异由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它们的战略目标也是不同的。

国有企业的决策方面注重对社会的贡献,重视可持续发展,但也往往缺乏运营效率的目标。

而私营企业通常更注重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在企业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商业模式与企业定位。

四、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在企业文化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国有企业侧重于企业的标榜性,把国有企业当作国家的形象展现;而私营企业则侧重于实用性和企业文化的建立,一些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吸引力常常采用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产品、商业模式来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浅析对股份制的认识

浅析对股份制的认识

浅析对股份制的认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文章通过对目前流行的股份制是公有制或是实现形式的理论作了分析,尤其通过对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三种论断分别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无论哪种观点实质上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也没有消灭剥削,所以公有制不宜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关键词]公有制、股份制、按劳分配一、目前关于股份制的各种观点当前关于股份制的争论十分激烈,主要集中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公众股份制企业”是否是公有制。

当前,对这两种股份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的争论,根据李萍,刘金石的提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泛公有制论、或公或私论和非公非私论。

泛公有制论主要包括厉以宁新公有制论,于金富的劳动者所有制论,汤在新基本经济制度论,陈学法公有资产增值论,何伟共同占有论,王珏民有经济论,李连仲生产目的论,胡岳岷民营经济论等,或公或私主要是控股论,即公有资本是否控股,控股就是公有制,非公非私主要认为股份制是种不同于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新所有制。

下面对这些观点进行集中分析。

二、对股份制各观点的理论分析泛公有制中所谓的“共同占有”“民有经济”“民营经济”等,难道把大家的资本都集中起来就成了公有了?这种资本的联合,根本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它不过是联合的资本而非单个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始终是劳动者而非所有者,毕竟有“钱”人才可能去投资,去入股,产生的利润始终是资本所有者来瓜分,这是实实在在的剥削,没有改变这种关系,即使是厉以宁认为的公众持股,也决不是变公了,这里的公众是有钱人,他们只管投资,而非在这里劳动(即使在他处为劳动者),所得的不过是这家企业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红利而获取,其分配方式是按其投入的资本量来分配,他们是食利者,靠榨取别人的血汗而发财。

至于劳动者既劳动又分红的职工持股方式是否是公有制也不能简单下定义,这要看其用什么方式入股。

入股的股份是看其投入的资本量或其他要素转化成的资本,这就说明了股份的投入是不平等的,有钱或有“能力”者投入的股份是占大部分的,但我们知道不管资本量是多少,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才能实现价值增值,那可见仍然是资本剥削劳动了,因为即使他是劳动者,不一定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多,其股份也越大,因为不是按劳动量入股的,那就有可能劳动量少者但股份投入的多,他可利用其股份剥削劳动量多的人,这就助长了懒惰和欺诈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的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中政府直接领导和干预社会经济,造成国企经济效益低下,体制混乱、改革失误和社会负担重等问题。

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和民营化得到逐步推开,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国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解释相关定义和举例成功案例,讨论国企实行民营化中股份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国有经济制度改革国企股份制民营化
正文:
1、相关定义
1.1股份制的定义。

股份制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股份制能快速有效的筹集社会资本,促进企业家的形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果,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加强地区经济联系、平衡地区的机构,增进公众的民主意识,推动政治的民主建设。

【1】
1.2 民营化的定义。

民营化是指政府将持有权益转让给私有企业,其形式是组建股份公司。

1.3 中国国企的股份制和民营化的定义。

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和民营化是指国家把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资产分解出售给社会公众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通过产权重组,把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持股等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

2、国家的相关文件、政策。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集聚社会资金,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抓紧制度和落实有关法规,使之有序地健康发展。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3】
3、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力量,是我国扩大财政收入、增加积累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因此,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必须转换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要求的现代
企业制度。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主要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作为派生形式的国有独资公司和控股公司。

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必须由国家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外,大多数国企只有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变成民营化的股份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才能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其结果是,国家在股权结构中不再处于唯一的控股地位,逐渐改造成社会化的民有企业。

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改革民营化和股份制改革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4、相关的成功案例——TCL集团的成功改制【4】
T CL创业20多年来,从一个以生产磁带为主的、地方政府绝对控股的国有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在通讯、信息、家电、多媒体电子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地方政府相对控股的多元股权公司,并因在产权改革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而被形容为产权改革的成功典范。

1997年惠州市政府与TCL 集团签订为期5年的改革协议,国家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从有国有独资企业变成具有民营化的股份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

以下为TCL集团股分结构改革过程:
1997年以前,股本结构:国有股100%
1998年12月完成了1997年的授权经营奖励和增资,股本结构:国有股91.09.%,高管7.99%,工会0.92%
此后,TCL集团鼓励员工持股,并不断吸收社会投资资本。

2002年,股本结构:国有股40.97%,高管25%,工会18.38%,社会投资15.65%
5、相关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制度弊端的集中表现,就是它的产权关系模糊,所有者不到位。

表面上企业职工人人都应该是所有者,到人人都不是所有者;人人都应对企业资产的增值负责,但人人都不负责;重大决策是政府上级主管部门说了说,但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对它的行为又不真正的负责;企业的领导者都是政府任免的,他们只是官员,不是所有者,对企业不是真正的关心;经营者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最大化。

【5】
国企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改革,建立了以“产权清晰、全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在企业制度,使生产要素的国家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

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政府和管理机构不再直接经营或支配企业的法人财产;建立科学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民主选拔出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来经营企业,经营者受所有者约束,不能损害所有者权益就可以使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发挥所长,大家都放心满意,以创造良好的业绩;通过发行股票,有效的筹集社会资金,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6、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的意义。

6.1 国家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政府和管理机构不再直接经营或支配企业的法人财产,国家只是股东之一,企业拥有更宽广的自主权。

6.2 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股东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董事会负责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作出重大决策,监事会监事董事会的行为,董事会推选出来的经理负责经营,使得经营效果突出。

6.3 职工直接参与入股,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挂钩,使得职工劳动的目的更加明确,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6.4 发行股票,广泛的吸收社会资本,改变过去单一银行间接融资的状况,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6.5 在经济较大波动时,社会股东可有效的帮助国家承担经济风险,保持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春《股份制百问百答》,蓝天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2】《中共十四大报告》
【3】《中共十六大报告》
【4】郎咸平《误区》,东方出版社2010年1月第2版
【5】李济广《公有经济的民营化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