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动机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发展一、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1、社会形态(了解)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社会形态理论把由生产力最终决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前者主要是指生产关系,后者包括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精神文化关系等。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纯粹”的,都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规定着该社会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往往存在着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
2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2005年多选)2、社会形态理论对分析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理解)(1)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社会,要求我们具体地分析和把握社会,了解一定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
(2)它指出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共同本质,为我们区分和认识社会形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为我们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
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七章 动机.
题。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朱载堉(明)《十不足》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
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楼房并大厦,床前 缺少美娇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人前无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 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 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 棋下,又问那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 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
在遇到挫折时,理智性反应的人,不光能 够坚持目标,还能够分析挫折原因,适当 调整目标,或改变达到目标的途径,从而 获得成功。
3、个性的变化
持续的或重大的挫折会使个体产生的 某些紧张状态和反应,这种反应方式逐渐 固定下来后,就会影响个性的发展。 如许多长期遭受挫折的人会变得冷漠无情 ,有些人则会变得凶残,攻击性特强。
四、动机的认知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就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指 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 作,去从事、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 完美状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 心理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 动机。
2、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 原因的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 败原因的倾向。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成 败,即对自己成败的原因是如何分析的,将会 影响他以后的成就动机的高低,甚至影响对 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韦纳对成败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 行归类:
(1)控制位置 (2)稳定性 (3)可控性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内部心理过程 or 内在动力 2、激发、维持、调节 → 活动 二、动机的功能(考点:领 会)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考点(识记)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 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 力源泉。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考点(识记)
诱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第三节 动机理论
考点
一、识记: 1、本能理论 2、匮乏动机 3、成长动机 二、应用: 1、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2、认知与期待理论
一、本能理论 主要观点(识记):
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 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 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 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理解要点:
1、本能是人特定的天生倾向 2、行为受本能驱动
理论简述 1、动机的认知理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 而是来自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解释。 2、动机的期待理论。动机的力量是目标价值与目标期待的 乘积。即,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对校长成功之处的分析与评价 1、校长运用了动机的认知理论原理,用解释和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教职工对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蓝图的认识,从而激发 了动机。 2、校长巧妙地运用了动机的期待理论,通过加深教职工对 总目标价值的理解,提高了对总目标的效价。通过对目标实 现的可能性的讨论,坚定了教职工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教 职工的期待水平。 3、促使教职工根据总目标制定个人行动目标,从而把组织 目标转化成为教职工的个人目标,把学校的事情变成大家个 人的事情,有助于把教职工的积极性变为具体的行动。有助 于使每个教职工的行为始终与学校的总目标保持一致,使动 机水平始终保持最高。
第七章_动机
3.分类:从行为的目标上可将权力动机分为 个人化动机 ——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个体 常常努力追求物质财富,以此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 社会化动机 ——寻求权力动机是为了他人,表现为关心社会和 他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影响他人、社会。如敬 业的教师,新闻记者,作家、文艺工作者等。
(1)生理需要 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 明显的一种。
1、人类的主要需要
饥饿时,人会怎样?
戴维· 曼德尔曾是前纳粹集中营的一名被关押者,他回忆了一对饥饿的 父子为一片面包而争斗的情景。20岁的儿子在父亲入睡时把枕头下的 面包偷走了,父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他的儿 子怎么能干这种事情。第二天,父亲死了。
(二)需要的结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Abraham.H.Maslow , 1908—1970)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 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 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安 全 需 要 生 理 需 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具有成长、发展、追求、实现自己 的能力或潜能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是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 受、是自发、坦率,以问题为中心,具有超 然独立的个性,能时时地常新等等特点。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1.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 是与生俱来的。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 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 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1)表现: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 (2)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的源泉。
教育基础知识《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课程⏹课程的英文名是curriculum,其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什么指示最有价值》一文中。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其中“课程”主要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下三层意思:⏹A、课程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C、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主要是指课程)。
⏹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制约课程发展。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课程发展。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制约课程发展。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一)形式教育理论与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相信在认识中理智的可靠。
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认为在认识中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两者的分歧:⏹A、形式(偏重能力);实质(偏重知识)⏹B、形式(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实质(经验论)⏹C、形式(心理学理论上是官能心理学);实质(联想心理学)⏹D、形式(课程问题上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实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二)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心理学课件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2)
教授学生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 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 对学习挑战和困难。
工作中的动机激励与情绪调节
动机激励
通过设定合理的工作目标、提供具有 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给予适当的奖励 和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 动机,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情绪调节
帮助员工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 会管理和调节情绪,以更好地应对工 作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和心理健康。
讨论情绪调节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作 用,介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学业动机与学习成效
探讨学业动机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以 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动机水平。
05
动机与情绪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中的动机激发与情绪管理
动机激发
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有趣 的学习内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奖励 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 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情绪调节动机
情绪还可以调节动机的强度和方向。例如,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个体的努力动机 ,促使个体更加专注于任务;而过度的焦虑可能导致个体的动机受到抑制,影响 任务的完成。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相互作用
动机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动机和情绪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一方面,动机可以引发相应的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情绪也可以影响个体的动机状态。这种交互作用使得个体的行为更加灵活和适应环境。
人际交往中的动机与情绪情感运用
动机驱动
了解他人的需求和动机,通过满足他人 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式, 促进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VS
情绪表达与理解
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 情绪和需求,提高沟通效果和人际关系质 量。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情绪和感 受,避免造成误解和冲突。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动机与学习
(二)动机产生的外因——诱因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分
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 正诱因:能使个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满
足其需要的刺激物。
➢ 负诱因:能使个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满
足其需要的刺激物。
四、行为发生的基本心理模式
个体的行为是由动机所直接导致 的,而动机可以主要由个体的内驱力 推动,也可以主要由外部的诱因拉动。
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个人倾向于把成功看作是能力的显现而不是 努力的结果。
3、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 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感。
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随年级的升高 而变化转移。
自我价值论揭示两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能力(智力)高的学生未必有强烈的学习 动机。有潜力的学生不愿意发挥出来,这既是智 力资源的浪费,也是与学校教育目的相悖。
二、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
(一)认知内驱力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 (三)亲和内驱力 (四)自我价值感内驱力
(一)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 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 要。它在个体身上最初表现为探究的需要,
带有一定的先天性。
个体进入学校后,从不断获得的学习乐趣、 成功体验后逐渐形成认知内驱力。这种内 驱力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任
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以促进整体人性的发展为 出发点和目标。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帮助学生心理 成长,而这一功用能否发挥,则决定于学生能否 把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学习内容的认知联系起来, 发现所学知识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 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条件。
第七章 需要、动机和兴趣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生理需要
进食、饮水、运动、 休息、睡眠、觉醒、 排泄和性等。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安全需要
生命、财产、职业和心理安全。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爱与归属的需要
归属、关怀、 温暖、友谊、 爱情、奉献等
– 越是低层次的需要,力量越强,越力求优先得到满足。只有较低层次 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 占优势的需要也是依次出现的。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人的行为。
• 越是高级需要,越能体现人的特征和人的价值。 • 缺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 前者由缺乏所引起,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减弱 ,后者是为了不断地 获得新的满足,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多的发挥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尊重的需要
被人尊重、赏识、认 可,有声誉、 成就、有影响等。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人的基本需要具 有层次性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安 全 需 要 生 理 需 要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第四节 动机理论
• 需要的层次性是以力量的强弱和出现的先后为根据的。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练习题第一套 • 单项选择题: • 1.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二种成分:( )和回避 失败的倾向。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 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 3.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属于( )动机。 • A.外在 B.内在 C.主导 D.社会 • 4.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属于( )动机。 • A.外在 B.内在 C.自然 D.从属 • 5.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______动机。( ) • A.生理性 B.社会性 C.主导 D.成就
第七章 动机
后继行为
如,丧失动力、 很少参加竞赛
如果归因于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时产生的期待与情绪又是什么呢? 归因于那个因素有利于今后的行为呢?
对教育的启发?案例
评价归因理论
贡献
明确阐述认知对 成就动机的重要 作用,提倡指导 学生形成学习的 内部动机和正确 的自我意识系统。
局限
可控性具有相对意 义,如能力被归为 不可控因素,但能 力会随学习和教育 而提高。因此,如 何进行归因训练尚 需深入研究。
根据动机起 作用时间长短
为了个人自 我实现的理
想
近景性动机
由活动的直接结果引发, 不稳定、易随环境变化。
远景性动机
由活动的社会意义、社 会价值引发,稳定性和 持久性。
三、动机的功能
启动作用
定向作用
小王早上6点准时起床,背1个 小时的英语单词。
小王希望能顺利通过两个月 后的大学四级考试
对学习
过程的影响
案例分析2:
初二学生刘佳前不久大量服安眠药中毒,多亏医生抢救及时,才算 保住了性命。孩子为何要大量偷服老人的安眠药?刘佳服药前给爸爸 、妈妈写下的一封信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刘佳在信中说:“爸爸、妈妈,我实在是太笨了,尽管我努力了,但 成绩还是上不去。我是同学们眼中的差生,在学校同学们看不起,老 师不喜欢,时常挨老师的嘲讽和批评;在家爸爸也常常拿我的学习成 绩说事,我觉得这样活得太累了,真没意思,我实在不想活了……”
言语劝说:通过说服性的建议、
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 自我效能感。简便有效,但因 缺乏经验基础而不牢固。
情绪唤醒:高水平唤醒和紧张
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 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平,从而降低 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七章动机知识点总结
号召力。
4
第七章 动机
1、 动机概述 (P202)
① 定义 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
心理倾向或动力
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② 功能★ 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
对一定的目的,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
续时间
量
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内驱
力大致与需要呈正相关,但需要和内驱力不是等同
的
诱因:凡是能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
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称为正诱因;
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称为负诱因
需要、本能和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内部,它们所处的状态和释放的能量是无
期望概率为 0.5 是最优的。
佛洛姆把期望达到的结果分为两个层次:由特定努力导致特定的第一层次
结果,从第一层次结果产生第二层次结果。
3
6、 价值观 (P227)
①定义 ②特征
★
③结构
④表现 形式
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主观性 对于客观存在的客体,个人都是依据主体自身的
需要对客体的意义进行评价的
的合力。
其中,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强度。效
价有正负之分:如果个人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
观点
结果,则为 0;如果个人不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
期望是指个人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结果的可能性时的主观认知,而不
是客观实在。期望的范围在[-1,1],效价与主观期望概率成反比,因此,主观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动机的影响
情绪情感激发动机的产生
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快乐、兴奋等可以激发个 体的探索和参与动机,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 恐惧、焦虑等可以激发个体的逃避和防御动 机。
情绪情感影响动机的强度 和持久性
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动机的强度和持久 性,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可能降低动机的强
度和持久性。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相互作用
05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动机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动机驱动情绪情感的产生
动机是引发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当个体有某种需求或目标时, 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动机影响情绪情感的强度和性质
不同的动机强度和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如追求成就动机强的人在 成功时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而追求权力动机强的人在失败时会感到愤怒和挫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目 录
• 动机概述 • 情绪情感概述 • 动机理论 • 情绪理论 •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01 动机概述
动机的定义
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它推动个体采取行动,并使行动指向特定的目标。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原因。
社会交往
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 的作用,通过共情和情绪共鸣来
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03 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
总结词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内在需求驱动的,这些需求产生驱力,驱力进而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满足。
详细描述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内在需求。这些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等,以及心理需 求,如归属感、成就感等。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内在力量,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 消除不满足的状态,从而满足需求。
动机与情绪情感试题(含答案)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知识考点 P162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二种成分:()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B.追求刺激的倾向C.追求成功的倾向D.回避困难的倾向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B.回避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3.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属于( )动机。
A.外在B.内在C.主导D.社会4.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属于( )动机。
A.外在B.内在C.自然D.从属5.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______动机。
( )A.生理性B.社会性C.主导D.成就6.美国心理学家( )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A.斯腾伯格B.斯金纳C.马斯洛D.华生7.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这种动机属于()。
A.工作动机B.成就动机C.交往动机D.生理动机8.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B.外在动机C.内在动机D.无意识动机9.________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A.动机B.需要C.诱因D.目标10.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 )A.动机B.诱因C.需要D.目标11.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A.水B.饥渴C.寻求水源D.喝水12.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B.激活功能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D.强化功能13.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的是( )强度的动机。
A.高B.低C.中等D.无14.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
A.较低B.中等C.较高D.不变15.根据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原理,要想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需要()A.较低强度动机 B.较高强度的动机C.中等强度的动机D.很高强度的动机16.在_________中,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A.中等难度的活动B.简单容易的活动C.难度较大的活动D.复杂程度高的活动17.在活动任务较容易时,要想工作效率较高,动机水平应该怎样( )A.较高B.中等C.较低D.任意强度18.根据_________,在工作激励中,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学习动机
第七章学习动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把握学习动机的作用;理解不同的动机理论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本章难点是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
即推动个体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
学习兴趣亦被为求知欲,是特殊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
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的。
学习需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主观需求来体现。
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意向和学习愿望。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 二、惩罚侵犯行为
(一)惩罚是抑制侵犯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谨慎运用惩罚
1.使用严厉惩罚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往 往具有特别强的攻击性。 2.如果能在和睦关系的前提下明智地 运用惩罚手段,那惩罚就是有用的。
第七章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所谓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 的任何行为。 1.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根据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 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报复性侵 犯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给他 人造成痛苦和不快。侵犯的目的就是 要使对方遭到不幸。工具性侵犯的目 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 而是把侵犯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 手段(如强盗拦路抢劫)。
二、动机论 该理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 挫折引起侵犯。动机论认为,挫折并不总是 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 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当一个人遇到挫折之 时,如果认为这是由他人故意造成的,则其 挫折感很可能引起侵犯行为;如果认为这是 由偶然因素而遭到挫折,则其挫折很可能不 引起侵犯行为。 动机论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转移, 即找所谓替罪羊,而替罪羊一般是弱者。
(2)边缘系统。刺激边缘系统的杏仁核, 可使动物产生防御反应,而切除双侧杏仁核则 一般会引起情绪低落,动物变得较为温顺。 3、生物化学因素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侵犯行为 有关。 (2)雄性性激素与侵犯有关。
(3)低血糖似乎都与侵犯性联系在一起。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单选题]1.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O O(江南博哥)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单选题]2.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Oc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外部学习动机。
[单选题]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O O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单选题]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O oA.追求利益的倾向B.避免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单选题]5.关于影响学生成就目标的TARGET模式,说法错误的是O oA.T表示“任务设计”因素B.A表示“权利分配”因素C.R表示“评价活动”D.G表示“小组安排”参考答案:C[单选题]6.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O o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首先提出。
来说,中等难度(成功概率50%)的任务最有挑战性,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的满足。
[单选题]9.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OOA.动机B.需要C.兴趣D.世界观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文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文学创作
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而不能视为纯粹个人的事情:他主要是为社会为他人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因此是承担着社会责任的。
这样文学创作本身的复杂性与社会需求两方面都向作家们提出了高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独特素质的一类人,否则就无法承担作为作家所应有的责任。
那么作家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作家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修养,二是作家的独特素质。
一、文化修养作为从事高层次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作家无疑应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对于作家来说,必要的文化修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应该有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技能。
②具备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
③对文学有特殊爱好。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即使一个人有很好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也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很好的人格修养,并且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他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也还有是不够的。
作为作家还需要一些独特的素质。
①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
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
③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创作主体是指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作为作家,除了具备一般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独特素质,如创作激情、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的敏感。
总之,作家素质既是一种职业的修养、习惯,又是种个性气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天赋因素。
它是使作家成为作家的必备要素。
当然,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通过艰苦的努力,也能够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而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也并不鲜见。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活动亦如其他各种生产活动一样,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加工改造活动。
本质上是由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的双向交流活动。
创作过程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选做1-2题)
1.举例说明“过度辩护理论”及其启示。 2.谈谈你对麦克兰德成就动机研究的理解。 3.简述并评价“焦虑—亲和”假说。 4.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 5.简述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理解社会动机的要点
第一,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是动机产生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社会诱 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刺激。 第三,动机与行为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四,无意识动机是存在的; 第五,动机具有复杂性,其构成成分包括兴趣、信念、 意图以及对人、对事、对物的清晰的或模糊的感知和意 识。
推动作用(激发个体活动) 强化作用(维持个体活动) 定向作用(引导个体活动)
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 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理论
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8,1964)作为麦克利 兰德最优秀的学生,曾经参与其研究,其提出的 “期待-价值”理论回答了成就动机的结构问题。 Atkinson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 因素构成,一种是希望成功(hope for success),另 一种是害怕失败(fear of failure)。 前者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 以避免失败。一事当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 用。
第七章 社会动机
内容: 内容: 一、社会动机概述 二、有关动机的理论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概念
1.关系辨析 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本能、诱因与动机; 内在因素:失衡、需求、内驱力、本能 外在刺激:诱因等 2.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 动机是社会化了的内驱力
引发
引起、 引起、维 持、促进
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的倾向时,个 体就去追求目标; 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缩不前; 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使人焦虑和痛 苦。 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力量组合形成如表中所示的四种 情况:
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害怕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 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 也最大。如体育比赛,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激起队 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 劲头最足。 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 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 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 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
2. 生理动机与心理动机 (1)成就动机:达成目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基本命题? 强、弱观点 麦克兰德研究; 麦克兰德研究; 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理论 余安邦、杨国枢修正; 余安邦、杨国枢修正; 启示 : (2)亲和动机:本能论和习得说; “焦虑—亲和”假说; (3)权力动机:富有支配性 罗素:权力论 ?韦伯:定义;权力、权威; 如何看待博士从政现象?
权力是什么? 权力是什么?神父的新廷杖
权力是一种控制、支配或影 响的力量。 第一,权力是一种互动关系; 第二,权力是一种资源的控 制与利用; 第三,权力是一种精神价值 控制; 第四,权力的表现形式是一 种强制性的命令与服从的关 系。
罗素论权力
权力是一种能力,是对他人和资源的支配能力。 权力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必要的恶”。从积极角度看,它是 组织社会、维持秩序、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 从消极方面讲,它也是谋取不正当利益、实施专制和暴政、 发动战争的工具。需对它做出必要的规制。 人有众多欲望,但权力欲和荣誉欲是最主要的两种。二者虽 有密切关系,却不等同。英国首相的权力多于荣誉,而英王 的荣誉则多于权力。获得权力往往是获得荣誉的最便捷的途 径。权力欲是人们追逐权力的根源,是产生社会变化的主要 动机。 针对正统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利益是人的基本动机的观点,罗 素提出,“当适度的享受有了保证的时候,个人与社会所追 求的是权力而不是财富:他们可以把追求财富作为追求权力 的手段,他们也可以放弃财富的增加来确保权力的发展
坎农用“机体的内平衡”来解释生理需要引发的行 为。 坎农认为,人体内有多种平衡机制。它们是人体内 不能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包括 温度、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等方面,当任 何一方出现不平衡时,人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
动机的功能
动机与内驱力的区别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 机,就是社会动机。动机带有社会内容,受个体社会 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 内驱力是没有任何特定条件的。内驱力是先天决定的 心理成分,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兴奋状态,也 就是我们通常称谓的紧张。这种兴奋或紧张能够推动 个体活动。这种活动一般也是由先天所决定的,但它 也可以由于个体的经验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权力欲的冲动也有两种形式:成为领袖和对领袖的追随。 “当人们心甘情愿地追随一个领袖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依仗这个领袖所控制的集团来获得权力;他们感到领袖的胜 利也就是他们自身的胜利。大多数人觉得自身没有能力把他 们的集团导向胜利,于是就想获得一个智勇兼备足以成就丰 功伟业的首脑”。 权力服从的根源是什么?罗素指出,“一切服从的现象,根 源都在于恐惧,不论我们所服从的领袖是人还是神”。使人 服从领袖从而成为追随者的动力在于其内心深处的恐惧,服 从可以获得安全;而促使人发号施令成为领袖的动力在于精 英因其地位、信仰或技能而产生的超凡自信心。
第二节
一、本能论 本能论; 本能论 二、习性说 习性说:劳伦兹 习性说
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关键期” “ 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 )
三、性欲力学说 性欲力学说:弗洛伊德 性欲力学说 四、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五、麦奎尔动机类型说 麦奎尔动机类型说
内在中心(个人)—外在维度(社会); 认知取向(指导性)—情感取向(动力性);
动机
个体行动
反作用
二、特点
1.整体视角; 2.指针目标或需求; 3.文化和个体差异性; 4.复杂多样性:三情况;动机的强度:能量+持续性;动机的更替性; 5.无意识或潜意识动机:动机的清晰度; 6.动态过程; 7.非所有行为有动机性:表现性行为无;
三、类型
1.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内在动机:活动本身成为动力; 启示:工作中如何激发内在动机? (2)外在动机:外在奖惩或压力; (3) “过度辩护效应”: 条件:奖励之前个体内在动机本来比较高; 任务性奖励; 启示:a.奖励不是万能的,明确对象是否处于高内在动机; b.表现性奖励方式,提高和增强内在动机; c.合理利用干预或阻止某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