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现状、压力及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现状、压力及应对策略

一、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状况的基本判断

一个国家粮食数量的安全水平通常用粮食自给率,即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来衡量。但在使用这一指标时又涉及到计算口径和指标单位问题。我国谷物类粮食自给率可达95%,而谷物及大豆的粮食自给率为82%左右,按照土地用量和用水量折算的自给率更低。2017年,仅进口的大豆就需要耗用7亿亩耕地(按亩产280斤、每年种一季计算)。中国在粮食方面依赖国际市场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我国粮食总量从1978年以来连续上了三个台阶,由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亿吨、1996年的5亿吨、2013年的6亿吨(见图1),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440公斤左右,但增长并不稳定。我国历年的粮食产量波动较大。尤其是1998年到2003年其间,粮食产量由51230万吨降低到43070万吨,降幅达到15.93%。另外,增长的含金量不高。从2004年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了“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62143.5万吨),但增产很大程度上是种植结构调整——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低产作物播种面积较少的结果。2015年比2003年粮食增产44.29%,其中水稻增产28.49%、小麦增产45.88%、玉米增产86.20%、大豆减产10.0%。目前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中,玉米占了1/3多(2017年人均155公斤)。引发了玉米的“三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和大豆的大量进口(2017年大豆的进口量达到9554万吨),致使粮食供求结构矛盾

突出、对国外依赖度加大。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公布了最新的2018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报告对全球113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进行了综合评定排名,我国排名仅列第46位。

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几大压力。一是耕地紧张的压力。中国比美国多10亿人,耕地比美国少10亿亩;比印度多1亿人,耕地比印度少6亿亩。且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2/3,面临荒漠化和沙化威胁。二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我国粮食的增产是以化肥、农药和地下水大量消耗为代价的。我国每年使用约1亿吨化肥,相当于每5、6斤粮食要用1斤化肥,超出了国际公认安全线的1倍左右;农药用量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不得不偿还生态欠账。如实施退耕还林、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停种耗水多的冬小麦、强调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等。这势必会影响粮食的进一步增产。三是人口城市化的压力。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接近60%,将来还会继续提高。农村居民变为市民后,其直接口粮的消费虽然会减少1/2左右,但肉食消费会增多。由于肉食需要用更多粮食转化而来(1Kg猪肉=3-5Kg粮食;1Kg牛肉=8Kg粮食;1Kg禽肉=2Kg粮食),所以其粮食消费总量将增加1倍左右。四是消费结构西化的压力。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各国人均肉类消费的统计,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消费100公斤左右,中国平均消费60公斤左右,且年增长非常迅速,已超过日本和韩国的45公斤和49公斤水平,成为亚洲人均消费肉食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无疑会增加我国的粮食消费量。五是农户生产规模

过小的压力。由于种植规模过小,致使机械使用效率低、新技术推广应用慢、粮食收储流通效率低(国内粮食流通成本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1倍多),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和损耗的降低。

三、提高我国粮食数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稳定面积提高质量

要落实耕地,尤其基本农田的保护责任,提高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中央目前主要依靠规划指标分解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这对粮食主产区非常不利,结果是产粮大省大市大县都相对贫困。中央应根据各地人口数量、耕地单产水平和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确定各地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耕地不足的省份可以出资让异地代保。各级地方政府要开展耕地整理,力争实现“一户一块田”,并不断完善基本农田的水利设施,以提高耕地质量、降低耕种难度。

(二)改革粮食生产服务支持体系,稳定粮食生产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种粮农民老化、技术含量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农户经营面积过小、种粮总效益太低。根据当前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资本下乡成立的农业企业极少种粮,真正种粮的还是普通农户和农户的升级版——家庭农场。所以,政府应当培育专职务农者,并鼓励耕地向家庭农场转移,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家庭农场规模不可能太大,难以达到大型机械效能充分发挥的临界规模,所以,家庭农场要拓展业务,一方面为普通农户提供机耕机播和植保服务,一方面相互提供服务,以避免机械的重复购置和低效利用。通过家庭农场这

个大手拉动普通农户这个小手,提高种粮的效率。政府要完善农村金融保险、农技推广、农资经销等各类服务组织,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政府补贴粮食生产者的力度不能降低,但应调整方向和手段。政府应重点支持口粮生产和粮食主产区生产,并将价格支持转变为生产补贴,减轻对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

(三)推动生化、农机技术的整合,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

作为只有全球7%的耕地但却有全球20%人口的国家,中国必须把耕地单产提高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从全球平均水平看,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不低,但和美国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目前,单纯的土地节约型的BC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劳动节约型的M技术(机械技术)都难以让土地高效利用,必须将BC 技术和M技术有效结合。比如通过智慧农机的使用,让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用肥用药结合起来;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节水灌溉和肥料的高效利用;等等。BC技术的效率与农场规模的相关度较小,但M技术的效率与农场规模密切相关。要想实现BCM技术的有效组合,必须扩大作业规模。在地权分散、小农户众多的情况下,完全通过耕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非常困难,应当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委托经营、订单服务扩大农机农艺体系的服务规模。

(四)通过各种社会组织的干预,引导民众合理消费

将大量粮食转换成肉食,在能量上很不经济,更不适合人多地少的中国。欧美以肉食为主的消费结构,既不利于健康又耗费粮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