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5万吨丙烯腈项目-换热器选型说明书
天津海力达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6万吨丙烯晴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天津海力达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6万吨丙烯晴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https://img.taocdn.com/s3/m/80c4d15fb84ae45c3a358c06.png)
天津海力达化工有限公司26万吨/年丙烯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公示1建设项目情况简述天津海力达化工有限公司由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大沽化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拟投资357951万元(含外汇8796万美元),在临港经济区渤海化工园内建设26万吨/年丙烯腈项目。
该项目投产后将为天津渤化集团提供原料丙烯腈,在完善化工产业链的同时,减少原料丙烯腈储运风险,为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已列入《天津市第六批20项重大工业项目实施计划》。
1.1项目概况建设单位:天津海力达化工有限公司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建设地点:天津市·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渤海化工园1.2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本项目丙烯腈装置生产规模为26万t/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装置装置公称规模为9万t/a(实际生产规模为8.6万t/a)。
本项目主产品为丙烯腈、MMA,副产品为乙腈。
产品方案、产品规格和标准详见下表。
表 1 拟建项目产品方案1主产品丙烯腈26 ≥99.5%wt2 MMA 8.6 >99.5%wt3 副产品乙腈0.78 ≥99.9%wt1.3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2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生产线1套,包括丙烯腈单元和乙腈单元;新建9万吨/年MMA装置生产线1套,包括ACH单元、MMA 单元和SAR单元。
同时厂区还建有中央控制室、检维修车间、循环水站、脱盐水站及冷凝液回收站、35/10kV降压站、办公楼、污水预处理设施等公用工程设施等,项目给排水、供电、天然气由临港经济区统一提供。
项目总占地面积为16.99万m 2,预计2013年10月竣工投产。
1.4 厂址概况本项目拟建设在天津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渤海化工园内,本项目建设场地北侧为临港经济区规划的A10道,再往北是港区规划的铁路及港区管理综合服务区、码头;场地南侧是在建的大沽化EPS 项目;东侧为大沽化罐区;西侧隔渤海12路为LG 项目用地。
年产3000吨丙烯氰(AN)合成工段换热器工艺设计1
![年产3000吨丙烯氰(AN)合成工段换热器工艺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7ca52e0633d4b14e84246807.png)
年产3000 吨丙烯氰合成工段换热器工艺设计目录一、设计说明 (3)1.1 概述 (3)1.2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发展概况 (3)1.2.1国外的发展情况 (3)1.2.2国内的发展情况 (4)1.3 世界X围内产品的生产厂家、产量 (6)1.4世界X围内生产该产品的所有工艺及其分析 (7)1.4.1环氧乙烷法 (7)1.4.2 乙炔法 (7)1.4.3丙烯氨氧化法 (7)1.5设计任务 (8)二、生产方案 (8)2.1 工艺技术方案及原理 (8)2.2 主要设备方案 (9)2.2.1催化设备 (9)2.2.2控制系统 (10)三、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0)3.1 生产工艺及物料流程 (10)3.2 小时生产能力 (14)3.3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4)3.3.1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4)3.3.2废热锅炉的热量衡算 (17)3.3.3空气饱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8)3.3.4 氨中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1)3.3.5换热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7)3.3.6丙烯蒸发器热量衡算 (32)3.3.7丙烯过热器热量衡算 (33)3.3.8氨蒸发器热量衡算 (33)3.3.9气氨过热器 (34)3.3.10 混合器 (34)3.3.11 空气加热器的热量衡算 (35)3.3.12吸收水第一冷却器 (36)3.3.13 吸收水第二冷却器 (36)四、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 (37)4.1 空气饱和塔 (37)4.2 水吸收塔 (40)4.3 合成反应器 (43)4.4 废热锅炉 (45)五、环境保护要求 (46)5.1丙烯腈生产中的废水和废气及废渣的处理 (46)六、参考文献 (50)1设计说明1.1概述丙烯腈【化学式】:CH2═CH,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液体,味甜,微臭,沸点77.5℃,凝固点-83.3℃,闪点0℃,自燃点481℃。
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苯、四氯化碳、乙醚和乙醇中,与水部分互溶,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3%(w),水在丙烯腈中的溶解度为3.1%(w)。
丙烯腈(下)
![丙烯腈(下)](https://img.taocdn.com/s3/m/4c9366bffd0a79563c1e7250.png)
附录一:绿色援助示范项目 丙烯腈装置余热锅炉系统工艺技术规程第一章装置概况第一节概述一、项目概况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丙烯腈装置环保节能示范项目是日本经济产业省与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推进的绿色援助计划(GAP)的一环,全称为“有效利用化工厂副产气的设备示范项目”。
该项目采用日本国巴布柯克—日立株式会社(BHK)的废气废液处理技术,可将丙烯腈装置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液引入焚烧炉,使其完全自燃,实现无害化,而且还能抑制焚烧过程中氮氧化合物的产生量。
另外,还可用蒸汽回收的方法回收蒸汽,产生4120KPa(G)、380℃的蒸汽加以综合利用,是一项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技术。
该项目于1999年5月由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及主管局和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以及日本通产省签定基本协议书,1999年7月NEDO 委托巴布柯克-日立株式会社(BHK)和中国安庆石化腈纶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书附件。
由中石化集团公司兰州设计院设计,核二三公司施工安装,2001年12月完成施工建设,2002年10完成了吹扫、试压、烘炉、仪表联校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2002年10月21日正式启动运行,2003年2月22日竣工验收。
二、工艺技术特点安庆石化丙烯腈装置环保节能示范项目采用直接燃烧法,以一定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废气废液在焚烧炉中进行氧化反应,废物中的有害物质在高温下氧化、分解而被破坏,使有害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后放空,避免了环境污染,同时可利用焚烧的高温烟气的余热产生蒸汽。
丙烯腈装置排出的废物既有废液,又有废气,其组分复杂,有丙烯腈、乙腈、氢氰酸、硫铵聚合物、丙烯醛、水蒸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等,该项目是将废液废气通入同一焚烧炉内焚烧,其工艺技术具有如下特点:①能够同时焚烧有机物含量很低的废气和废液。
②采用多级分段低温燃烧方法,废气废液中的可燃成分能完全燃烧并且可降低助燃用的燃料量。
丙烯腈装置说明书
![丙烯腈装置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8b657c71a6c30c2259019eee.png)
一、工艺流程1.1丙烯腈的生产方法早在1893年就发现了丙烯酰胺脱水制造丙烯腈的方法,但此生产方法原料来源非常困难。
1930年发现了由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合成丙烯腈的方法,随后又发现了由乙炔和氢氰酸合成丙烯腈的生产反法,这些方法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均较小。
1959年发明了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使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由于这一方法的原料价廉易得,工艺流程较为简单,产品质量较好,所以此法很快就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到了七十年代,世界各国丙烯腈的生产几乎都采用这种方法。
1.2装置流程简述来自丙烯、氨罐区的液态丙烯和液态氨进入丙烯、氨蒸发器,经过气化和过热后混合在一起,经丙烯、氨分布器进入反应器,来自空压机的工艺空气进入反应器底部,并经过空气分布板进入流化床。
当这些气体通过流化床式反应器时,发生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用来维持反应并通过垂直安装在反应器内的蒸汽盘管移去热量,产生4MPa蒸汽。
反应气体通过旋风分离器从反应器顶部流出,热的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气体冷却器,一方面加热反应器蒸汽盘管中所用的锅炉水,一方面反应气体本身被冷却。
从反应气体冷却器出来的气体,在急冷塔的下端被绝热冷却。
未反应的氨与加到急冷塔上段循环水中的硫酸反应,从出料气中除去。
四效蒸发器底部物料被引入急冷塔的下段,这些物料部分气化,其余部分出装置,这股物料中含有水、氰化物、少量催化剂。
从急冷塔上段出来的的硫铵溶液送往硫铵装置。
从急冷塔出来的气体在急冷塔后冷器中进一步冷却,然后进入吸收塔。
在吸收塔中,下降的水吸收逆流向上的反应气体中可溶解的产物。
未被吸收的气体含有未反应的烃、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及少量的丙烯腈,经吸收塔排放烟囱放入大气。
从急冷塔后冷器出来的冷凝液被送到回收塔以回收丙烯腈和其它有机物。
来自吸收塔的液体在加热之后进入回收塔,利用水作为溶剂进行萃取精馏。
由于丙烯腈和水形成共沸物从塔顶蒸出,这就把丙烯腈和乙腈分开。
产15万吨丙烯腈生产工艺终改详解
![产15万吨丙烯腈生产工艺终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819d210eefdc8d376ee3264.png)
(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课题名称:年产15万吨丙烯腈生产工艺设计学院(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名称:化工111学号:*********** 指导教师:罗婕职称:讲师最终成绩: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第一部分毕业论文(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课题名称:年产15万吨丙烯腈生产工艺设计学院(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姓名:胡奥林班级名称:化工111 学号:11404700130 指导教师:罗婕职称:讲师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年产15万吨丙烯腈生产工艺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章以明确方式注明。
除此之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应承担的责任。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摘要丙烯腈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是有机化工常用的基本原料,广泛应用于三大合成工业。
本文采用的生产丙烯腈的方法为丙烯氨氧化法,此方法使用的原料价格比较低廉、来源广泛,且反应简单易于操作。
依照世界各国生产厂家积累的经验,选取具有较高效能的催化剂,以此建一15万吨/年的丙烯腈生产车间,使车间的综合性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明显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工艺控制更加优化,明显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对丙烯氨氧化法制丙烯腈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合适的工艺流程并绘制出工艺流程图,对从原料的处理到丙烯腈的合成工段的一系列设备进行设计,对氨蒸发器、丙烯过热器、废热锅炉和流化床反应器等设备的进行衡算,在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核算对流化床反应器、换热器以及废热锅炉等设备做出了选型,对合成丙烯腈工艺设备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丙烯腈生产合成反应器
![丙烯腈生产合成反应器](https://img.taocdn.com/s3/m/259b07a7a8956bec0875e342.png)
4 •合成反应器氨氧化法合成丙烯腈是一个气固相催化放热反应, 反应热效应较大,丙烯转化率和丙烯 腈收率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因此,反应器温度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求反应器能及 时移走反应生成的热量, 使反应器的径向和轴向的温度尽可能保持一致, 并保证气态物料和 固态催化剂在反应器中充分接触。
生产中常用的反应器是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
(1) 固定床反应器合成丙烯腈所用的固定床反应器属于内循环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结构示意图如图2— 31所示。
反应器内的热载体是硝酸钾、亚硝酸钾和少量硝酸钠组成的熔盐,、采用螺旋 桨式搅拌器强制熔盐在器内循环,使反应器的上下部温度均匀,其温差仅为4C,熔盐充分 吸收反应热并及时传递给器内的盘管式换热器, 移出热量。
盘管内通入饱和蒸气, 吸收反应热后产生的副产高夺蒸气,可作为其它工艺设备的热源反应器内的列管长2.5〜5m 内径25mm 一台反应器装有多达I 万根列管。
装填在列管内的圆柱体催化剂: 直径为3〜4mm 长 3〜6mm 原料气体由列管上部引入,为缓和进口段的 反应速率,防止催化剂与高浓度气体反应过快,造成 反应器上部区域温度过高,一般在列管上部填充一段 活性差的催化剂或住催化剂中掺入一些惰性物质以稀 释催化剂。
物料的流向自上而下,可避免催化剂床层 因气速变化而受到冲击,发生催化剂破碎或被气流带 走。
在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中,催化剂被固定在列管 内,物料返混小,反应的转化率较高,且催化剂不易 磨损。
但由于不能充分发挥各部分催化剂的作用,反 应器的生产能力较低,单台反应器生产能力一般只有 5 000吨/年,扩大生产能力使设备显得过于庞大,反 应温度难以控制;以熔盐作为热载体.不仅增加了辅 助设备,而且熔盐还对设备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另外, 向列管中装填或更换催化剂都比较困难, 这些问题限制了列管 式固定床反应器的应用, 因此,工业上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的并 不多。
年产一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设计
![年产一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cdb8024afe04a1b171de75.png)
年产一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设计目录一、概论及设计任务 (2)二、生产方案 (2)2.1 工艺技术方案及原理 (2)2.2 设备方案 (3)2.3 工程方案 (3)三、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3)3.1 生产工艺及物料流程 (3)3.2 小时生产能力 (5)3.3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5)3.3.1 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5)3.3.2 废热锅炉的热量衡算 (7)3.3.3 空气饱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8)3.3.4 氨中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0)3.3.5 换热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3)3.3.6 水吸收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5)3.3.7 空气水饱和塔釜液槽 (18)3.3.8 丙烯蒸发器热量衡算 (19)3.3.9 丙烯过热器热量衡算 (19)3.3.10 氨蒸发器热量衡算 (20)3.3.11 气氨过热器 (20)3.3.12 混合器 (20)3.3.13 空气加热器的热量衡算 (21)3.3.14 吸收水第一冷却器 (21)3.3.15 吸收水第二冷却器 (22)3.3.16 吸收水第三冷却器 (22)四、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 (22)4.1 空气饱和塔 (22)4.2 水吸收塔 (24)4.3 合成反应器 (26)4.4 废热锅炉 (27)4.5 丙烯蒸发器 (29)4.6 循环冷却器 (30)4.7 吸收水第一冷却器 (31)4.8 吸收水第二冷却器 (32)4.9 吸收水第三冷却器 (33)4.10 氨蒸发器 (34)4.11 气氨过热器 (35)4.12 丙烯过热器 (35)4.13 空气加热器 (35)4.14 循环液泵 (36)4.15 空气压缩机 (36)4.16 中和液贮槽 (37)五、工艺设备一览表 (37)六、原料消耗综合表 (39)七、能量消耗综合表 (40)八、排出物综合表 (41)九、主要管道流速表 (41)十、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 (44)10.1丙烯腈生产中的废水和废气及废渣的处理 (44)10.2生产安全及防护措施 (45)1、概论及设计任务概论丙烯腈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在丙烯系列产品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聚丙烯。在常温常压下丙烯腈是无色液体,味甜,微臭,沸点77.3℃。丙烯腈有毒,室内允许浓度为0.002mg/L,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体积分数)为3.05%~17.5%,与水、苯、四氯化碳、甲醇、异丙醇等可形成二元共沸物。丙烯腈分子中含有C—C双键和氰基,化学性质活泼,能发生聚合、加成、氰基和氰乙基等反应,制备出各种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涂料等。近年来,丙烷氨氧化生产丙烯腈的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现已处于中试阶段。这一方面是由于价格的因素,丙烷的价格比丙烯低得多,另一方面也为惰性的丙烷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大,转化率低,选择性不高,目前报道的丙烷的转化率67%,选择性60%,还难以和丙烯氨氧化法相竞争,但其前景看好,根据美国斯坦福研究所18万t/a丙烯腈概念设计,丙烷为原料生产丙烯腈的成本只是丙烯的64%。研究开发的催化剂主要有V-Sb-Al-O、V-Sb-W-Al-O、Ga-Sb-A1-O、V-Bi-Mo-O等。丙烯腈是重要的有机原料,主要用于橡胶合成(如丁腈橡胶)、塑料合成(如ABS,AS树脂、聚丙烯酰胺等)、有机合成、制造腈纶、尼龙66等膈成纤维、杀虫剂、抗水剂、粘合剂等。设计任务①设计项目名称丙烯腈合成工段②生产方法以丙烯、氨、空气为原料,用丙烯氨氧化法合成丙烯腈。③生产能力年生产天数300天,产量10000t/a丙烯腈。④原料组成液态丙烯原料含丙烯85%(mol);液态氨原料含氨100%。⑤工段产品为丙烯腈水溶液,含丙烯腈约1.8%(wt)。2、生产方案2.1 工艺技术方案及原理20世纪60年代以前,丙烯腈的生产采用环氧乙烷、乙醛、乙炔等为原料和HCN反应制得,但HCN 有剧毒,生产成本高。1960年美国Standard石油公司(Sohio)(现BP公司)开发成功丙烯氨氧化一步合成丙烯腈新工艺,又称Sohio法。由于丙烯价廉易得,又不需剧毒的HCN,从此丙烯腈的生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迄今为止,丙烯腈的工业生产都以此方法进行。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主要有五种工艺路线,即Sohio法、Snam法、Distiners-Ugine法、Montedison UOP和O.S.W法,上述五种工艺路线的化学反应完全相同,丙烯、氨和空气通过催化剂生成丙烯腈,其中Sohio法和Montedison-UOP法采用流化床反应器,其他方法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相比较而言,Sohio法有一定的先进性,Snam法和Distillers-Ugine法丙烯的消耗定额比较高,而固定床反应器的单台生产能力远小于流化床反应器,不利于扩大生产能力,而且固定床反应温度难以实现最优化操作,因此,目前Sohio法应用比较普遍,约占全球总生产能力的90%。中国引进的也是Sohio技术。本工程采用丙烯氨氧化的原理,丙烯氨氧化法制丙烯腈(AN)生产过程的主反应为C3H6+NH3+3/2O2 CH2=CHCN+3H2O该反应的反应热为 (-△H r)298=586.5kJ/mol AN主要的副反应和相应的反应热数据如下:(1)生成氢化氰(HCN)C3H6 + 3NH3 +3O2 3HCN + 6H20(-△H r)298=315.1kJ/mol HCN(2)生成丙烯醛(ACL)C3H6 + O2 CH2=CH-CHO + H2O(-△H r)298=353.1kJ/mol ACN(3)生成乙腈(ACN)C3H6 + 3/2NH3 + 3/2O2 3/2CH3CN + 3H2O(-△H r)298=362.3kJ/mol ACN(4)生成CO2和H2OC3H6 + 9/2O2 3CO2 + 3H2O(-△H r)298=641kJ/mol CO22.2主要设备方案2.2.1 催化设备众所周知,在丙烯腈生产中,催化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催化剂正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实践证明,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催化剂有美国BP的C-49MC、日本化学公司的NS-733D以及我国的MB-93、MB-96等。这些催化剂的应用都可为丙烯腈的生产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从催化剂的国产化方面考虑,结合扩能改造,应逐步采用效能更为优异的MB-93和MB-96催化剂。其余的车间工段装置,在相应的车间工段设立控制室,进行监视控制操作。锅炉房电站生产装置的运行控制方式,采用炉机集中控制。(包括炉、机、除氧给水系统)。将炉机控制室设在装置建筑物内,以利于对机组进行监视控制。2.2.2控制系统全厂选用一套中心DCS 系统,分别对仪表进行控制。对连锁较多的装置还采用PLC系统。DCS 及PLC系统考虑进口。在线自动分析仪表,基本上采用国内引进技术生产的红外线自动分析器和紫外线自动分析器,在线质谱仪考虑进口,在线色谱仪选用国内引进技术生产的或者进口。本系统也考虑了能联结全厂生产调度,操作管理站即生产总调度站,以及电气控制站及其马达控制中心和马达的驱动装置,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合成丙烯腈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合成效果,H2/N2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由于工艺过程对H2/N2配比干扰因素较多,应迅速检测出氢氮比,为此选用采集周期短的质谱仪测出氢氮比,从而能实现多变量预估控制,并使合成塔入口的氢氮比,波动最小,得到最佳氢氮比,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2.3程方案土建工程方案选择及原则确定1)建筑结构设计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2)在满足工艺生产的前提下,厂房布置尽量一体化,设备尽可能露天设置或采用敞开式,半敞开式。3)尽量采用普及或放式通难度不大的建筑物配件。4)充分利用地方建材3、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3.1、生产工艺及物料流程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流程简介如下:液态丙烯和液态氨分别经丙烯蒸发器和氨蒸发器气化,然后分别在丙烯过热器和氨气过热器过热到需要的温度后进入混合器;经压缩后的空气先通过空气饱和塔增湿,再经空气加热器预热至一定温度进入混合器。混合气出口的高温气体先经废热锅炉回收热量,气体冷却到230℃左右进入氨中和塔,在70~80℃下用硫酸吸收反应器出口气体中未反应的氨,中和塔塔底的含硫酸铵的酸液经循环冷却器除去吸收热后,返回塔顶循环使用,同时补充部分新鲜酸液,并从塔釜排放一部分含硫酸铵的废液。中和塔出口气体经换热器冷却后进入水吸收塔,用5~10℃的水吸收丙烯腈和其他副产物,水吸收塔塔底得到含丙烯腈约1.8%的丙烯腈水溶液,经换热器与氨中和塔出口气体换热,温度升高后去精制工段。物料流程图示意如下:3.2、小时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00天,丙烯腈损失率3.1%、设计裕量6%计算,丙烯腈小时产量为h kg /86.151724300031.106.1100010000=⨯⨯⨯⨯3.3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3.3.1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计算依据a. 丙烯腈产量 1517.86kg/h,即28.63kmol/hb.原料组成(摩尔分数) 含C 3H 6 85%,C 3H 8 15%c.进反应器的原料配比(摩尔分数)为 C 3H 6 : NH 3 : O 2 : H 2O=1:1.05:23:3e. 操作压力 进口0.203MPa, 出口0.162MPaf.反应器进口气体温度110℃,反应温度470℃,出口气体温度360℃g.化学参数如表(2)物料衡算a. 反应器进口原料气中各组分的流量C 3H 6 28.63/0.6=47.72 kmol/h=2004.2 kg/hC 3H 8 (47.72/0.85)×0.15= 8.42 kmol/h =370.5 kg/h NH 3 47.72×1.05=50.11 kmol/h = 851.87 kg/h O 2 47.72×2.3=109.76 kmol/h=3512.32 kg/hH 2O 47.72×3=143.16 kmol/h=2576.88 kg/hN 2 (109.76/0.21)×0.79=412.9 kmol/h=11561.4 kg/h b. 反应器出口混合气中各组分的流量丙烯腈(AN) 28.63 kmol/h=1517.86 kg/h乙腈(ACN) 3/2 ×47.72×0.07=5.01 kmol/h=205.4 kg/h 丙烯醛(ACL) 47.72×0.007=0.33 kmol/h=18.48 kg/hCO 2 3×47.72×0.12=17.18 kmol/h=755.9 kg/h HCN 3×47.72×0.065=9.31 kmol/h=251.2 kg/h C 3H 8 8.42 kmol/h =370.5 kg/h N 2 412.9 kmol/h=11561.4 kg/hO 2 109.76-(3/2)×28.63-9.31-0.33-5.01-9/(3×2)×17.18 =26.40kmol/h=844.8 kg/h C 3H 6 47.72-(1/3)×9.31-0.33-(2/3)×5.01-28.63-(1/3)×17.18=6.59 kmol/h =276.7kg/hNH 3 50.11-28.63-5.01-9.31=7.16 kmol/h=121.7 kg/hH 2O 143.16+3×28.63+2×5.01+2×9.31+17.18+0.33 =275.2 kmol/h=4953.6 kg/hc.反应器物料平衡表(3)热量衡算各物质0~t℃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如下浓相段热衡算求浓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及产生蒸汽量hkJ H /10266.2)11025)(883.188.2576046.14.11561941.032.3512301.287.85105.25.370841.12.2004(61⨯-=-⨯+⨯+⨯+⨯+⨯+⨯=∆△H △H 2 △H 1△H 3hkJ H /10055.310)64118.171.35333.01.31531.93.36201.55.51263.28(732⨯-=⨯⨯+⨯+⨯+⨯+⨯-=∆hkJ H /10396.1)25470)(213.19.755172.248.18724.12.25110.24.205029.286.1517092.26.4953109.14.11561046.18.844929.27.121347.35.370929.27.276(73⨯=-⨯+⨯+⨯+⨯+⨯+⨯+⨯+⨯+⨯+⨯+⨯=∆h kJ H H H H /10886.110396.110055.310266.27776321⨯-=⨯+⨯-⨯-=∆+∆+∆=∆若热损失取ΔH 的5%,则需由浓相段换热装置取出的热量(即换热装置的热负荷)为:Q=(1-0.05)×1.886×107=1.792×107kJ/h浓相段换热装置产生0.405Mpa 的饱和蒸汽(饱和温度143℃), 143℃饱和蒸汽焓i steam =2736kJ/kg 143℃饱和水焓i H2O =601.2kJ/kg∴ 产生的蒸汽量=h kg /83942.601273610792.17=-⨯b.稀相段热衡算求稀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及产生蒸汽量 以0℃气体为衡算基准进入稀相段的气体带入热为hkJ Q /10334.1)0470)(213.19.755172.248.18724.12.25110.24.205092.26.4953109.14.11561046.18.844939.27.121347.35.370929.27.276(71⨯=-⨯+⨯+⨯+⨯+⨯+⨯+⨯+⨯+⨯+⨯= 离开稀相段的气体带出的热为hkJ Q /10083.1)0360)(130.19.755966.148.18640.12.251933.14.205874.186.1517008.26.4953088.14.11561004.18.844636.27.121013.35.370678.27.276(72⨯=-⨯+⨯+⨯+⨯+⨯+⨯+⨯+⨯+⨯+⨯+⨯= 若热损失为4%,则稀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为6772110410.2)10083.110334.1)(04.01())(04.01(⨯=⨯-⨯-=--=Q Q Q稀相段换热装置产生0.405Mpa 的饱和蒸汽,产生的蒸汽量为 h kg G /9.11282.601273610410.26=-⨯=3.3.2废热锅炉的热量衡算(1)计算依据a.入口气体和出口气体的组成与反应器出口气体相同b.入口气体温度360℃,压力0.162Mpac.出口气体温度180℃,压力0.152MPad.锅炉水侧产生0.405Mpa 的饱和蒸汽 (2)热衡算以0℃气体为衡算基准各物质在0~180℃的平均比热容为a. 入口气体带入热(等于反应器稀相段气体带出热b. h kJ Q /10083.171⨯=c.出口气体带出热hkJ Q /10269.5)0180)(004.19.755586.148.18485.12.251607.14.205552.186.1517925.16.4953154.14.11561962.08.844406.27.121343.25.370071.27.276(62⨯=-⨯+⨯+⨯+⨯+⨯+⨯+⨯+⨯+⨯+⨯+⨯= d. 热衡算求需要取出的热量Q 按热损失10%计,需取出的热量为h kJ Q Q Q /10005.5)10269.510083.1(9.0)(9.066721⨯=⨯-⨯=-= e. 产生蒸汽量产生0.405Mpa 饱和蒸汽的量为h kJ G /23442.601273610005.56=-⨯=3.3.3空气饱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计算依据a.入塔空气压力0.263Mpa,出塔空气压力0.243 Mpab.空压机入口空气温度30℃,相对湿度80%,空压机出口气体温度170℃c.饱和塔气、液比为152.4(体积比),饱和度0.81e.塔顶出口湿空气的成分和量按反应器入口气体的要求为 O 2 109.76kmol/h 即3512.32kg/h N 2 412.9kmol/h 即11561.4kg/h H 2O 143.16kmol/h 即2576.88kg/h (2)物料衡算 a.进塔空气量进塔干空气量等于(109.76+412.9)=522.65kmol/h=15073kg/h查得30℃,相对湿度80%时空气湿含量为0.022水气/kg 干空气,因此,进塔空气带入的水蒸气量为 0.022×15073=331.6kg/h b.进塔热水量液比为152.4,故进塔喷淋液量为h m /59.494.1521263.01013.027********.22)9.41276.109(3=⨯⨯+⨯⨯+塔顶喷淋液(105℃)的密度为958kg/m 3,因此进塔水的质量流量为49.59×958=47507kg/h C.出塔湿空气量出塔气体中的O 2 、N 2、H 2O 的量与反应器入口气体相同,因此 O 2 109.76kmol/h 即3512.32kg/h N 2 412.9kmol/h 即11561.4kg/h H 2O 143.16kmol/h 即2576.88kg/h d.出塔液量塔内水蒸发量=2576.88—331.6=2245.28kg/h ∴ 塔液流量=47507—2245.28=45261.7kg/h e. 饱和塔物料衡算表a.空气饱和塔出口气体温度 从物料平衡表得知,空气饱和塔出口气体中,蒸汽的摩尔分数为0.215,根据分压定律,蒸汽的实际分压为MPa P y P O H o H 05655.0243.0215.022=⨯==因饱和度为0.81,所以饱和蒸汽分压应为: 0.05655/0.81=0.0698Mpa=69800Pa查饱和蒸汽表,得到对应的饱和温度为90℃,因此,必须控制出塔气体温度在90℃,才能保证工艺要求的蒸汽量b.入塔热水温度 入塔水来自精制段乙腈解吸塔塔釜,105℃c.由热衡算求出热水温度t 热衡算基准:0℃气态空气,0℃液态水 (a)170℃进塔空气带入热量Q 1170℃蒸汽焓值为2773.3kJ/kg,干空气在0~170℃的平均比热容)K kg kJ c p ·/(004.1= h kJ Q /10492.33.27736.3310170004.14.1156132.351261⨯=⨯+-⨯+=)()((b)出塔湿空气量带出热量Q 290℃蒸汽焓2660kJ/kg,,空气比热容取1.044kJ/(kg·K)h kJ Q /10217.8266088.2576090004.14.1156132.351262⨯=⨯+-⨯+=)()((c)105℃入塔喷淋液带入热量Q 3h kJ Q /10087.2)0105(184.44750773⨯=-⨯=(d)求出塔热水温度t 出塔热水带出的热量用Q 4表示,则 t t Q 189375184.47.452614=⨯=按热损失5%计,则h kJ Q /10170.1)10983.110492.3(05.0676⨯=⨯+⨯= 热平衡方程 Q 1+Q 3=Q 2+Q 4+Q 代入数据:667610170.118937510217.810087.210492.3⨯++⨯=⨯+⨯t 解得t=79℃3.3.4氨中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1)计算依据a. 入塔气体流量和组成与反应器出口气体相同b.在中和塔内全部氨硫酸吸收,生成硫酸铵c.新鲜硫酸吸收剂的含量为93%(wt)d.塔底出口液体的组成如下:组分 H 2O AN ACN HCN H 2SO 4 (NH 4)2SO 4合计 %(wt)68.530.030.020.0160.530.90100e.进塔温度180℃,出塔温度76℃,新鲜硫酸吸收剂温度30℃f.塔顶压力0.122MPa,塔底压力0.142MPa (2)物料衡算a.排出的废液量及其组成进塔其中含有72.95kg/h 的氨,在塔内被硫酸吸收生成硫酸铵,氨和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2NH 3+H 2SO 4(NH 4)2SO 4硫酸铵的生成量,即需要连续排出的424)(SO NH 的流量为h kg /5.472172132121.7=⨯⨯塔底排出液中,424)(SO NH 的含量为30.9%(wt),因此, 排放的废液量为472.5/0.309=1529.1kg/h 排放的废液中,各组分的量:H 2O 1529.1×0.6853=1047.9kg/h AN 1529.1×0.0003=0.459kg/h ACN 1529.1×0.0002=0.3058kg/h HCN 1529.1×0.00016=0.2447kg/h H 2SO 4 1529.1×0.005=7.647kg/h(NH 4)2SO 4 1529.1×0.309=472.7kg/h a. 需补充的新鲜吸收剂(93%硫酸)的量为: h kg /5.38593.0/21798121.70.0051529.1=⨯⨯+⨯)( c.出塔气体中各组分的量 C 3H 6 276.7kg/h C 3H 8 370.5kg/h O 2 844.8kg/h N 2 11561.4kg/hAN 1517.86-0.459=1517.401kg/h ACN 205.4-0.3058=205.09kg/h ACL 18.48kg/hHCN 251.2-0.2447=250.96kg/h CO 2 755.9kg/hH 2O 出塔气中的水=入塔气中带入的水+新鲜吸收剂带入水-废液排出的水 =4953.6+385.5×0.07-1047.9=3932.685kg/h(3) 热衡算a. 出塔气体温度 塔顶气体中实际蒸汽分压为p H2O =y H2O p=0.2980×0.122=0.0363MPa设饱和度为0.98,则与塔气体温度平衡的饱和蒸汽分压为:P ○H2O =0.03636/0.98=0.0371MPa入塔喷淋液的硫酸铵含量为100×30.9/68.53=45g(NH 4)2SO 4/100g H 2O,已知硫酸铵溶液上方的饱和蒸汽压如表10.1所示。根据入塔喷淋液的硫酸铵含量和p ○H2O 的值,内插得到出塔气的温度为76℃。b.入塔喷淋液的温度入塔喷淋液温度比气体出口温度低6℃,故为70℃。 C.塔釜排出液温度表10.1硫酸铵溶液上方的饱和蒸汽压/MPa (NH 4)2SO 4含量/lg [(NH 4)2S O 4/gH 2O]温度/℃40 45 5070 0.027960.027560.0271680 0.04252 0.0419 0.04129 900.06290.061990.06109入塔气蒸气分压P H2O =y H2O p=0.3452×0.142=0.049MPa,在釜液(NH 4)2SO 4含量[45g(NH 4)2SO 4/100gH 2O]下溶液上方的饱和蒸汽分压等于0.049MPa 时的釜液温度即为釜液的饱和温度,内插法从表10.1中得到,饱和温度为83.5℃,设塔釜液温度比饱和温度低2.5℃,即81℃。又,查硫酸铵的溶解度数据得知,80℃时,每100g 水能溶解95.3g 硫酸铵,而釜液的硫酸铵含量为45g(NH 4)2SO 4/100gH 2O,所以釜液温度控制81℃。不会有 硫酸铵结晶析出。d. 热衡算求循环冷却器的热负荷和冷却水用量Q 1 +Q 3+ Q 4+ Q 5+ Q 6+ Q 8=Q 7+Q 2+Q 9(a)入塔气体带出热Q 1 入塔气体带入热量与废热锅炉出口气体带出热量相同。Q 1=5.269×106kJ/h(b)出塔气体带出热Q 2各组分在0~76℃的平均比热容的值如下:hkJ Q /10892.1)076()921.09.755343.148.18406.196.250393.11.205347.186.1517883.1685.3932046.14.115619414.08.844966.15.370715.17.276(62⨯=-⨯⨯+⨯+⨯+⨯+⨯+⨯+⨯+⨯+⨯+⨯=(c)蒸汽在塔内冷凝放热Q 3蒸汽在塔内的冷凝量=进塔气体带入蒸汽-出口气带出蒸汽 =4953.6-3932.685=1020.9kg/h蒸汽的冷凝热为2246.6 kJ/ kgQ 3=1020.9×2246.6=2.294×106kJ/h(d)有机物冷凝放热Q 4AN 的冷凝量 0.0.459 kg/h,其冷凝热为615 kJ/ kg物质 C 3H 6C 3H 8O 2N 2H 2OANHCNACNACLCO 2E P /[kJ/(kg·k)]1.7151.9660.94141.0461.8831.3471.3931.4061.3430.921ACN 的冷凝量 0.3058 kg/h,其冷凝热为728 kJ/ kg HCN 的冷凝量 0.2447 kg/h,其冷凝热为878.6 kJ/ kg所以 h kJ Q /9.7196.8782447.07280.3058615459.04=⨯+⨯+⨯= (e)氨气和放热Q 5每生成1mol 硫酸铵放热273.8kJh kJ Q /10801.98.27313210007.47253⨯=⨯⨯=(f)硫酸稀释放热Q 6硫酸的稀释热为749 kJ/ kg H 2SO 4∴ Q 6=358.515×749=2.685×105kJ/h (g)塔釜排放的废液带出热量Q 7塔釜排放的废液中H 2O 与(NH 4)2SO 4的摩尔比为1327.472189.1047,查氮肥设计手册得此组分的硫酸铵水溶液比热容为3.347 kJ/(kg·K)∴ Q 7=1529.1×3.347×(81-0)=4.145×105kJ/h (h)新鲜吸收剂带入热Q 830℃、93% H 2SO 4的比热容为1.603 kJ/(kg·K)。 ∴ Q 8=385.5×1.603×(30-0)=18539kJ/h (i)求循环冷却器热负荷Q 8因操作温度不高,忽略热损失。把数据代入平衡方程:956556610145.410892.11853910685.210801.99.71910294.210269.5Q +⨯+⨯=+⨯+⨯++⨯+⨯解得 Q 9=6.524×106kJ/h (j)循环冷却器的冷却水用量W设循环冷却器循环水上水温度32℃,排水温度36℃。W=6.524×106/[4.184(36-32)]=3.898×105kg/h=389.8t/he. 求循环液量m30℃循环液的比热容为 3.368kJ/(kg·K),循环液与新鲜吸收液混合后的喷淋液比热容为3.364 kJ/(kg·K)。设循环液流量为m kg/h,循环冷却器出口循环液温度t ℃。 对新鲜吸收剂与循环液汇合处列热平衡方程得:m×3.368t+18539=(m+395.5) ×3.364×70 (1)对循环冷却器列热平衡方程得:m×3.347×81-m×3.368t= Q 9=6.524×106(2)解析(1)和(2)得m=183051kg/h t=70.04℃ 3.3.5 换热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1)计算依据进口气体76℃,组成和流量与氨中和塔出口气体相同;出口气体温度40℃,操作压力115.5kPa 。 (2)物料衡算出口气体温度40℃,40℃饱和蒸汽压力为P oH2O =55.32mmHg=7.375kPa设出口气体中含有x kmol/h 的蒸汽,根据分压定律有:375.75.115)5.21818.733(=⨯+-xx解得 x=35.10kmol/h=631.8kg/h∴ 蒸汽的冷凝量为 3932.685-631.8=3300.885kg/h 因此得到换热气体壳方的物料平衡如下:(3)热量衡算a.换热器入口气体带入热Q 1=1.892×106kJ/hb. 蒸汽冷凝放热Q 2 h kJ Q /10925.71.2401885.330062⨯=⨯=c.冷凝液带出热Q 3 h kJ Q /10524.5)040(184.4885.330053⨯=-⨯=d.出口气体带出热Q 4出口气体各组分在0~40℃的平均比热容如下:5410410.7)040)(66.3818.1761.6533.076.6231.909.5201.535.6363.2875.3610.3529.299.41246.2940.2638.7242.892.6159.6(⨯=-⨯+⨯+⨯+⨯+⨯+⨯+⨯+⨯+⨯+⨯=Qe.热衡算求换热器的热负荷 热平衡方程:54321Q Q Q Q Q ++=+带入数据得:5556610410.710524.510925.710892.1Q +⨯+⨯=⨯+⨯Q 5=8.534×106kJ/h3.3.6水吸收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1)计算依据a.入塔气流量和组成与换热器出口气相同b. 入塔气温度40℃,压力112kPa 。出塔气温度10℃,压力101 kPac.入塔吸收液温度5℃d.出塔AN 溶液中含AN1.8%(wt) (2)物料衡算a.进塔物流流量和组成与换热器出口相同b.出塔气量和组成设入塔气中的AN 、HCN 、ACL 、CAN 等组分全部被水吸收,C 3H 6,C 3H 8,O 2,N 2,CO 2,等组分不溶于水,因此,出塔干气体有C 3H 66.59Kmol/h(276.7KJ/h),C 3H 88.42Kmol/h(370.5KJ/h),O 226.40Kmol/h(844.8KJ/h),N 2412.9Kmol/h(11561.4KJ/h),CO 217.18Kmol/h(755.9KJ/h)。出塔气中含有蒸汽的量按分压定律求得,计算如下:10℃水的饱和蒸气压 a P 1228P OH 2=。
年产20万吨丙烯腈生产过程概念设计
![年产20万吨丙烯腈生产过程概念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f65b119e3143323868936b.png)
一等品
合格品
透明液体、无悬浮物
5
5
10
0.0020
0.0035
-
0.800~0.807 6.0~9.0
2.0
2.0
3.0
0.45
0.45
0.60
0.05
0.05
0.010
0.0005
0.0010
0.0020
0.00002
0.00002
0.00004
0.00001
0.0000
0.00002
0.0010
Sohio法生产丙稀腈
丙烯
氨 空气
惰性气 体
B3 B2
HCN
B5
B6
6
B4
7
B1
4 B9
B8 14
20
水 成品AN
12 B7
高沸点 杂质
8
16 B10
9
HCN + 低 沸物
18
ACN产 品
15
高沸点 杂质
19
图2-1 Sohio法生产丙稀腈工艺
丙烯腈生产过程概念设计
综合考察丙稀腈的现有生产工艺情况及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及 意义,本项目选定以Sohio丙稀氨氧化法为概念设计基础,对其生 产过程进行模拟,并对其经济性指标进行评价。
丙稀腈生产的主要合成反应-丙烷氨氧化法
主反应:C3H8 + 2 O2 + NH3 == C3H3N (acrylonitrile) + 4 H2O C3H8 + 0.5 O2 == C3H6 + H2O C3H6 + 1.5 O2 + NH3 == C3H3N (acrylonitrile) + 3 H2O
年产30万吨丙烯腈.开题报告.修正
![年产30万吨丙烯腈.开题报告.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95c63010b7360b4c2e3f6446.png)
华北科技学院2015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年产30万吨丙烯腈工厂初步设计学生姓名:李佳林_ 学号:201101034121 院(部):环境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班级:_化工B111 _ 指导教师:李辰明2015 年 4 月8 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前完成,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系(教研室)审查后生效;2. 学生应按照统一要求(从教务处网站下载开题报告标准格式电子文档)填写开题报告,其中:字体小4号宋体,行距20磅,日期的填写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6年1月17日”或“2006-01-17”;3. 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应查阅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不包括辞典、手册);4. 完成后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设计背景或研究意义丙烯腈是生产聚丙烯腈纤维(腈纶)、丁腈橡胶(NBR)、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苯乙烯-丙烯腈树脂(SAN)的主要原料,另外丙烯腈水解可制得丙烯酞胺和丙烯酸及其酷类,电解加氢偶联制得己二腈还可制造抗水剂和胶粘剂等,也用于其他有机合成和医药工业中,并用作谷类熏蒸剂等,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19世纪40年代,丙烯腈首次开始工业化生产,1个多世纪以来其生产方法主要有氰乙醇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法和丙烷氨氧化法。
现在世界主要采用的是丙烯氨氧化法,该法于1960年由美国Standard(Sohio)开发成功,又称Sohio法。
目前全球95%以上的装置采用BP公司开发的丙烯氨氧化法技术。
我国丙烯腈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最初依靠国内开发的技术,发展较为缓慢。
(BP)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我国丙烯腈工业的快速发展。
石化年产15万吨丙烯腈项目-换热器选型说明书
![石化年产15万吨丙烯腈项目-换热器选型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6244b3bd03d8ce2f01662388.png)
年产9.5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的设计说明
![年产9.5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的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fed63a4589eb172dec63b77a.png)
年产9.5 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设计《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栏化工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第一部分概述 (7)第二部分生产方案选择 (7)第三部分生产流程设计 (8)第四部分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10)4.1小时生产能力 (10)4.2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0)4.2.1计算依据 (10)4.2.2物料衡算 (10)4.2.3热量衡算 (12)4.3空气饱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3)4.3.1计算依据 (13)4.3.2物料衡算 (14)4.3.3热量衡算 (15)4.4氨中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6)4.4.1计算依据 (16)4.4.2物料衡算 (17)4.4.3热量衡算 (18)4.5 换热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1)4.5.1计算依据 (21)4.5.2物料衡算 (22)4.5.3热量衡算 (22)4.6 水吸收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3)4.6.1计算依据 (23)4.6.2物料衡算 (23)4.6.3热量衡算 (25)4.7 空气水饱和塔釜液槽 (27)4.7.1计算依据 (27)4.7.2物料衡算 (27)4.7.3热量衡算 (28)4.8 丙烯蒸发器热量衡算 (29)4.8.1计算依据 (29)4.8.2有关数据 (29)4.8.3热衡算求丙烯蒸发器的热负荷和冷冻盐水用量 (29)4.9 丙烯过热器热量衡算 (29)4.9.1计算依据 (29)4.9.2热衡算 (29)4.10 氨蒸发器热量衡算 (30)4.10.1计算依据 (30)4.10.2有关数据 (30)4.10.3热衡算求氨蒸发器的热负荷和加热蒸汽用量 (30)4.11 氨气过热器 (30)4.11.1计算依据 (30)4.11.2热量衡算 (30)4.12 混合器 (30)4.12.1计算依据 (30)4.12.2热衡算 (31)4.13 空气加热器的热量衡算 (31)4.13.1计算依据 (31)4.13.2热衡算 (32)第五部分主要设备工艺计算 (32)5.1反应器 (32)5.1.1计算依据 (32)5.1.2浓相段直径 (32)5.1.3浓相段高度 (33)5.1.4扩大段(此处即稀相段)直径 (33)5.1.5扩大段高度 (33)5.1.6浓相段冷却装置的换热面积 (33)5.1.7稀相段冷却装置的换热面积 (34)5.2 空气饱和塔 (34)5.2.1计算依据 (34)5.2.2塔径的确定 (34)5.2.3填料高度 (36)5.3 水吸收塔 (36)5.3.1计算依据 (36)5.3.2塔径的确定 (36)5.3.3填料高度 (37)5.4 丙烯蒸发器 (38)5.4.1计算依据 (38)5.4.2丙烯蒸发器换热面积 (39)5.5 循环冷却器 (40)5.5.1计算依据 (40)5.5.2计算换热面积 (40)5.6 氨蒸发器 (42)5.6.1计算依据 (42)5.6.2计算换热面积 (42)5.7 氨气过热器 (43)5.7.1计算依据 (43)5.7.2计算换热面积 (43)5.8 丙烯过热器 (43)5.8.1计算依据 (43)5.8.2计算换热面积 (43)5.9 空气加热器 (44)5.9.1计算依据 (44)5.9.2计算换热面积 (44)5.10 循环液泵 (45)5.11 空气压缩机 (46)5.12中和液贮槽 (46)第六部分设计心得 (46)参考文献 (47)第七部分附录 (47)年产9.5 万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设计摘要:设计丙烯腈的生产工艺流程,通过对原料,产品的要求和物性参数的确定及对主要尺寸的计算,工艺设计和附属设备结果选型设计,完成对丙 烯腈的工艺设计任务。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环境评价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环境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9979c3e1a37f111f0855b87.png)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环境评价目录第一章总论 ................................................................................. - 3 -1.1项目由来............................................................................................. - 3 -1.2编制体制............................................................................................. - 3 -1.2.1法律法规.................................................................................. - 3 -1.2.2技术规范.................................................................................. - 4 -1.3评价指导思想和原则......................................................................... - 5 -1.4评价重点............................................................................................. - 5 -1.5评价标准............................................................................................. - 6 -1.5.1环境功能区划.......................................................................... - 6 -1.6环境质量标准..................................................................................... - 6 -1.6.1环境空气.................................................................................. - 6 -1.6.2地表水...................................................................................... - 7 -1.6.3土壤.......................................................................................... - 8 -第二章项目建设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 9 -2.1厂址建设地......................................................................................... - 9 -2.2项目建设地的自然情况..................................................................... - 9 -2.2.1地形地貌.................................................................................. - 9 -2.2.2地质、水文情况.................................................................... - 10 -2.2.3气候气象条件........................................................................ - 10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 11 -3.1项目概况........................................................................................... - 11 -3.1.1项目名称................................................................................ - 11 -3.1.2项目地点................................................................................ - 11 -3.1.3厂区分布................................................................................ - 11 -3.2原料及燃料消耗............................................................................... - 11 -3.3产品方案........................................................................................... - 12 -3.3.1产品规格................................................................................ - 12 -3.3.2产品性质................................................................................ - 12 -第四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 - 20 -4.1废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 20 -4.2废水污染源及污染物....................................................................... - 20 -4.3噪声污染源....................................................................................... - 20 -第五章环境保护措施 ............................................................... - 22 -5.1废气................................................................................................... - 22 -5.2废水................................................................................................... - 24 -5.2.1设立污水处理工程,具体措施如下.................................... - 24 -5.2.2四效蒸发处理含乙腈废水.................................................... - 26 -5.3废渣................................................................................................... - 26 -5.4噪声................................................................................................... - 27 -第六章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规划................................... - 29 -6.1环境监测计划................................................................................... - 29 -6.2环境管理规划................................................................................... - 29 -第七章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 - 30 -7.1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分析................................................................... - 30 -7.2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 30 -7.2.1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 30 -7.2.2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 31 -7.2.3影响分析................................................................................ - 31 -7.2.4对策措施................................................................................ - 32 -7.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 32 -7.3.1噪声污染源强........................................................................ - 32 -7.3.2噪声影响分析........................................................................ - 34 -7.3.3对策措施................................................................................ - 35 -7.4施工期污水排放影响分析............................................................... - 36 -7.4.1污水源强及分布.................................................................... - 36 -7.4.2施工期污水排放影响............................................................ - 36 -7.4.3对策措施................................................................................ - 37 -7.5施工期固废对环境影响分析........................................................... - 37 -7.5.1固废来源................................................................................ - 37 -7.5.2对策措施................................................................................ - 37 -第八章总论 ............................................................................... - 39 -8.1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 39 -8.2总结论............................................................................................... - 39 -第一章总论1.1项目由来中国的丙烯腈消费量占全球第一,2015年国内丙烯腈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但仍需大量进口。
丙烯腈装置E102换热器的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
![丙烯腈装置E102换热器的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89914928aaea998fcc220e52.png)
与壳 程 的焊 缝 泄漏 ,开 始 几 次 用砸 铅 堵 漏 的 方 法还 能维
持 运 行 ,到 1 9 9 6年 4月 Q 膨胀 节 焊缝 泄漏 越 来越 严 重 ,
厂 里 被迫 多 次临 时停 车 的维修 处 理 , 维持 运行 。 9 8年 1 19 0
月对 E0 l2进 行 了 国产 化更 新 改造 。 22 故 障原 因分 析 . ( ) 胀 节 的膨 胀 量选 用 不够 合 理 。此 长度 设 备 的膨 1膨 胀 补偿 量 为 6 0 m 由后 面 的计 算 可 以看 出 ) 而 当时 所 .1 m( , 选用 的膨 胀 节 的 最 大补 偿 量 只 有 5 mm, 因此 不 能够 满 足 补偿 要 求 , 这是 造 成列 管 受压 的一 个 主要 原 因 。 () 2 由于 在设 备进 口运 输过 程 中 , 随设 备 的单 波 Q 膨 胀 节 受 到 损 坏 , 验 收 时 发 现 后 , 从 国外 生产 厂 家 索赔 在 又
摘 要 : 文 通 过 对 丙 烯 腈 装 置 反 应 气 体 冷 却 器 E 0 当 中 Q 膨 胀 节 的 使 用 和 国 产 化 过 程 设 计 的 f  ̄ , 本 l2 i 说 -
' .
明 了 Q 节膨 胀是 一 种补 偿 量 大 、 强度好 , 能够 满足 大补偿 量 和 压 力较 高的换 热 设备 需要 的膨胀 节 。
图 1 E 12 一0 口
压 , 这 种变 形 引起 的应力 是 非 常大 的 。在管 子受 压 的过 而 程 当 中 , 管 与管 板 的 焊缝 也 受 到 了这 种 额 外 的压 力 , 列 加 上 焊 缝 补 位 的应 力 集 中 ,并且 焊缝 上 的应 力 还 随 着 温度 的变 化而 变 化 , 这 种 过应 力 的长 时 间作 用 下 , 缝会 出 在 焊 现 应 力疲 劳 裂纹 。对 Q 膨胀 节 来 讲 , 管程 受压 同时 , 在 膨
5000吨丙烯腈设计说明书
![5000吨丙烯腈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835ce8d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d.png)
5000吨丙烯腈设计说明书化工设计说明书5000t/a丙烯腈合成工段的课程设计5000 T/A ACRYLONITRILE SYNTHESIS SECTION OF THECOURSE DESIDN学院(部):化学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化工13-3学生姓名:王庆松指导教师:丰芸2016 年 5 月16 日致谢 (29)1.绪论1.1 引言丙烯腈是一种无色的有辛辣气味液体,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
与氧化剂、强酸、强碱、胺类、溴反应剧烈。
在火场高温下,能发生聚合放热,使容器破裂。
丙烯腈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重要单体。
由丙烯腈制得聚丙烯腈纤维即腈纶,其性能极似羊毛,因此也叫合成羊毛。
丙烯腈与丁二烯共聚可制得丁腈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油性,耐寒性,耐磨性和电绝缘性能,并且在大多数化学溶剂中,阳光和热作用下,性能比较稳定。
丙烯腈与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制得ABS树脂,具有质轻、耐寒、抗冲击性能较好等优点。
丙烯腈水解可制得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及其酯类。
它们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丙烯腈还可电解加氢偶联制得己二腈,由己二腈加氢又可制得己二胺,己二胺是尼龙66原料。
可制造抗水剂和胶粘剂等,也用于其他有机合成和医药工业中,并用作谷类熏蒸剂等。
此外,该品也是一种非质子型极性溶剂、作为油田泥浆助剂PAC142原料。
丙烯腈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重要单体,也是杀虫剂虫满腈的中间体。
1.2设计任务年产5000t/a丙烯腈合成段设计(aspen模拟)按工作日300天,丙烯腈损失率3.1%,设计裕量6%计算丙烯腈小时生产量原料组成:(摩尔分数)含C3H685% 、C3H815%。
进反应器的原料配比(摩尔比)为C3H6∶C3H8∶O2 =1:1.05:2.3反应后各产物单程收率见下表:物质丙烯腈(AN)氰化氢(HCN)乙腈(ACN)丙烯醛(ACL)CO2摩尔收率0.6 0.065 0.7 0.007 0.12操作压力0.203MPa ,出口压力0.162MPa,反应器进口温度110℃ ,反应温度450℃ ,气体出口温度3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器设计1.1 换热器概述换热设备是化工工业应用典型的工艺设备,是用于实现热量传递,使热量由高温流体传给低温物体。
一般来说,换热设备在化工厂装置中所占的比例在建设费用方面高达10%~40%。
因此从能源节省以及工厂投资的角度来讲,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换热设备,可节省投资,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换热器。
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高,放热;另一种流体温度低,吸热。
在工程实践中有时也会有两种以上流体参加换热的换热器,但其基本原理与前一致。
化工、石油、动力、食品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换热器,它们是上述这些行业的通用设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紧张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为缓和能源紧张的状况,世界各国竞相采取节能措施,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课题。
换热器在节能技术改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着大量的换热器,提高这些换热器效率,显然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用换热器来回收工业余热,可以显著地提高设备的热效率。
1.2 选型依据《浮头式换热器和冷凝器型式与基本参数》JB/T 4714—9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JB/T 4715—92《立式热虹吸式重沸器型式与基本参数》JB/T 4716—92《换交换器》GB 151-2014换热器包括过程流股的加热器,塔的再沸器和冷凝器。
根据工艺衡算和工艺物料的要求,掌握物料流量、温度、压力、化学性质、物性参数等特性,结合Aspen Energy Analyzer得出的有关设备负荷、传热面积、流程中的位置等来明确设计任务,选择换热器型式。
在设计过程中,需满足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
(2)结构安全可靠。
(3)便于制造、安装、操作和维修。
(4)经济上合理。
1.3 换热器的选型说明1.3.1 换热器类型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在工业中应用非常普遍,按照换热的方式和原理不同,换热设备分为直接式、蓄热式和间壁式。
间壁式换热器又分为夹套式、管式、管壳式和板式。
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选择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形式大致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式、双管板式及薄管板式几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管子和管板连接,再用壳体固定。
其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表1-1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与特点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应用的有浮头式和固定管板式两种。
当工艺条件允许时,优先选用固定管板式,但下述两种情况使用浮头式:a) 壳体和管子的温度差超过30度,或者冷流体进口和热流体进口温度差超过110度;b) 容易使管子腐蚀或者在壳程中容易结垢的介质1.3.2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在GB/T 151-2014中,将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分为前端管箱、壳体和后端管箱(包括管束)三部分。
(1)壳体在选择壳体型式时,一般来说,E型壳体是单程壳体,经济上便宜,通常热效率最高,但是对于多管程的换热器,若平均传热温差修正系数较低,以致需要两个E型壳体串联时,可以采用更为经济的一个F型壳体,但由于F型壳体的纵向隔板(挡板)受到流体与热量泄露的限制,所以必须仔细设计与制造。
同时在拆卸或更换管束方面,该壳体也存在较多问题。
假如壳侧压力降受到限制,流量也较大时,可以采用分流式的J型壳体,不过热效率会有损失(平均传热温差修正系数较低)。
也可以采用G型和H型壳体中的(双)分流式壳体,G型壳体主要适用于水平放置的热虹吸再沸器,在壳体中央有一个支持板,没有折流板,应用G型壳体时,管长不可以超过3m。
当管长较长时可选择H型,H型壳体相当于两个G型壳体并联,故其内部有两个支持板,流体经过两次分流和两次汇合。
G型和H型壳体的优点即压力降很小且没有折流板。
根据以上各种壳体类型的特点,可以归纳出壳体类型选择的主要原则如下:①E型壳体:为标准壳体使用最广泛,程数为1,采用最多,最适用于单相流体,当换热器内发生温度交叉,需要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多管程换热器串联才能满足要求时,为减少串联换热器的台数,可选择F型;②F型壳体:程数为2,需用纵向挡板分流壳侧流体。
为避免折流板太厚,壳侧设计压力低于10psi,最好小于等于5psi(0.35Kg/cm2G),设计温度小于180℃;压降较大,为E壳程的8倍;③G型壳体:分裂流,折流板在中间,把流体分为两股,多用于卧式热虹吸式再沸器或冷凝器,或压力降要求较低的场合;④H型壳体:双分裂流,多用于卧式热虹吸式再沸器,或压力降要求较低的场合;⑤J型壳体:分流,一进二出,无折流板,应用于冷凝过程中用来降低压降,压降值是E型的1/8,多用于塔顶冷凝器,或压力降要求较低的场合;⑥K型壳体:再沸器,一般是热虹吸,常用于蒸发壳侧中所填充的液体,一般汽化率大于50~100%。
通常液体的高液位要浸没过换热管,需有液位控制,用于一次通过釜式再沸器;⑦X型壳体:交叉流,要求壳侧压降和流速非常低,因此可降低换热管振动的可能性,但流量分布不均匀(在壳侧入口处)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2)前端管箱前封头的类型对压降和热传递没有影响,但后封头的型式会对压降和热传递产生影响。
①通常选择选择B型作为前封头;②对于水冷却器,当管侧需要定期清洗,且管侧设计压力小于10bar(g)时,前封头可选择A型③对于固定管板式,宜选择M型作为后封头;这种换热器类型应用于无需对壳程进行机械清洗及检查但可用化学清洗的情况;④对于浮头式,应选择S型作为后封头。
浮头式换热器的壳径应大于DN300。
管侧和壳侧都可进行机械清洗,但需要较多工时卸除管束;⑤对于外填料式浮头P和外密封式浮头W型的换热器不能在中国设计和制造;⑥对高压换热器前封头宜选择D型;⑦U型管式,管束外表面可用机械清洗的方法。
U型管的结构不适用于污垢系数较大的情况,立式再沸器不可选用U-Tube;⑧可抽换式浮头(后端浮头型T):管束与壳之间的空间(Clearance)相对较大,因此所给定的壳尺寸中含有的管数比其他构造的型式要少,管侧和壳侧皆可机械清洗。
(3)后端管箱①L、M、N型管箱(固定管板式)应用在无需对壳侧进行机械清洗或检查;或者壳侧可进行化学清洗的场合;②U型管箱:管外侧可用机械清洗,不能应用在管侧污垢较大的情况;③T型管箱:管束和壳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因此在同壳径的情况下排布的管子数比其他的要少;④S型管箱:壳侧和管侧都可进行机械清洗,但需要人工把管束抽出。
此次换热器的设计,根据各工艺条件的不同,选择了BEM、BJM、BHM、BES等各种形式的换热器。
1.3.3 工艺条件选择(1)温度根据工艺条件,热蒸汽使用125℃(2.5bar)和250℃(40.0bar)的饱和蒸汽,作为热公用工程。
同时,选择温度为23℃的冷却水作为冷公用工程。
一般情况下冷却水出口温度不高于60℃,避免结垢严重,高温端的温差不应小于20℃,低温端的温差不应小于5℃。
当在两工艺物流之间进行换热时,低温端的温差不应小于20℃。
当采用多管程、单壳程的管壳式换热器,并且用水作为冷却剂时,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不应高于工艺物流的出口温度。
此外,部分物流温度要控制在10℃左右,选用氯化钙和少量重铬酸钠、氢氧化钠配置的冷冻盐水作为制冷剂。
(2)压力管壳式换热器工作时,增加工艺流体的流速,可相应增加传热膜的传热系数,从而提高总的传热系数,使换热器结构更紧凑。
但流速增加后将相应增大换热器的压力降,从而加剧换热器的磨蚀和振动破坏等;同时,压力降的增大也使得换热器运行过程中的动力消耗增大。
所以,一般应限制管壳式换热器的最大压力降,下表列出了允许的压力降范围。
表1-2 换热器压力降允许范围3)物流流程的选择对于高温物流一般走管程,从而节省保温层和减少壳体厚度,但是有时为了物料的散热,增强冷却效果,也可以使高温流体走壳程;对于压力较高的物流应该走管程;粘度较大的流体应该走壳程,在壳程可以得到较高的传热系数;对于压力降有特定要求的工艺物流应走管程,因管程的传热系数和压降计算误差较小;流量较小的物流应走壳程,易使物流形成湍流状态,从而增加传热系数;对于具有腐蚀性的物流走管程,否则对壳程和管程都会造成腐蚀;对于有毒流体宜走管程,使泄漏机会减少。
(4)流体流速的选择水和相类似的流体流速一般取1~2.5m/s;气体和蒸汽的而流速可在8~30m/s的范围内选取。
一般流体流速选取如下:表1-3换热器流速范围表(5)换热管1)管径在选择管道规格时,通常选用Φ19mm的管子;对于易结垢的物料,为方便清洗,采用外径Φ25mm或Φ38mm的管子;对于有气液两相流的工艺物流或者物流流量较大工艺物流,一般选用较大的管径。
管子的尺寸和形状对传热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采用小管径时,换热器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较大,设备较紧凑,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消耗量少,传热系数也高。
据估算,将同直径换热器中的换热管由Φ25mm改为Φ19mm,其传热面积可增加40%左右,节约20%金属以上;但增加了制造难度,且小管子容易结垢,不易清洗。
所以需要综合考虑。
下表为换热管常用规格。
表1-4 换热管规格表2)管长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较短的管子,以降低压降。
3)管程数随着管程数增加,管内流速和传热系数均相应的增加,因此一般选在1~2或者4管程,不宜选用太高的管程数,以免压力降过大。
4)换热面积有些物流所需的换热面积大,采用多个换热器并联,而不采用串联,避免压力降过高,导致传热系数变化。
5)换热管中心距°管心距为管径的1.25~1.5倍,常用换热管中心距一般按照下表选取。
表1-5 换热管中心距(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