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流行病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肿瘤流行病学现状ppt课件
![肿瘤流行病学现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77de564afe04a1b071def0.png)
2006年上海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分别居全国发病的首位和第2位结直肠癌发病率为539210万乳腺癌为356410广州市四会市中山市是鼻咽癌的高发地2006年这几个地区鼻咽癌发病率居全国前几位分别为148410万258910万179510万胃癌的地区间分布差异很大高发地区主要集中于苏中里下河及长江以北区域扬中市2006年年胃癌发病率居于我国首位为146310万江苏省启东市是我国肝癌高发区肝癌是严重危害当地人民健康的首位恶性肿瘤2006年发病率位居全国首位为1160310万山西省阳城县宫颈癌的发病几十年来始终居高不下而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2006年在我国发病率最高为374410万25
.
23
恶性肿瘤的地域分布特点
• 肺癌
• 主要高发于大城市,如上海、大连、广州、海门,发病率 位居于首位;
• 云南省宣威、个旧、富源县是世界几个高发地区之一,病 因有特殊性;
• 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高发地区为上海市,上海市1973-2005 年结直肠癌男女性标化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乳腺癌 1980 年后其标化率持续稳定上升,年度变化百分比增长达3.38%。 2006年上海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分别居全国发病的首位和 第2位,结直肠癌发病率为53.92/10万,乳腺癌为35.64/10 万。
2
肿瘤发病趋势
• 我国癌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 • 2004年 发 病 率 为 250.03/10万,中 国 人 口 标 化 率 (中 标 率)为
138.98/10万;2005年发病率258.39/10 万,中标率140.46/10万; 2006 年发 病 率 为 273.66/10万,中标率146.52/10万;2007年发病 率276.16/10万,中标率145.39/10万。 • 年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中标率变化幅度小没有明显 上升趋势
.
23
恶性肿瘤的地域分布特点
• 肺癌
• 主要高发于大城市,如上海、大连、广州、海门,发病率 位居于首位;
• 云南省宣威、个旧、富源县是世界几个高发地区之一,病 因有特殊性;
• 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高发地区为上海市,上海市1973-2005 年结直肠癌男女性标化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乳腺癌 1980 年后其标化率持续稳定上升,年度变化百分比增长达3.38%。 2006年上海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分别居全国发病的首位和 第2位,结直肠癌发病率为53.92/10万,乳腺癌为35.64/10 万。
2
肿瘤发病趋势
• 我国癌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 • 2004年 发 病 率 为 250.03/10万,中 国 人 口 标 化 率 (中 标 率)为
138.98/10万;2005年发病率258.39/10 万,中标率140.46/10万; 2006 年发 病 率 为 273.66/10万,中标率146.52/10万;2007年发病 率276.16/10万,中标率145.39/10万。 • 年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中标率变化幅度小没有明显 上升趋势
肿瘤流行病学ppt
![肿瘤流行病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9a91ab0029bd64783e2c57.png)
失的失能调整生命年为185.1万人年,经济损失
高达1432.3亿元。2000年我国死亡140万,发病
180万,每年用于癌症病人医疗费约800亿元,占
卫生总费用20%,远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药费。
§19.1.1基本概念
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1. 细胞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在于肿瘤 细胞分化功能降低或丧失。 2. 分子 分子病理学技术包括免疫组化和 DNA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肿瘤临床治疗、 预防和病因学研究的发展。 3. 肿瘤的病理分期和分级 肿瘤的分期和分级, 对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对象纳入和结果判 断标准的设定,对肿瘤自然史的研究和对肿 瘤干预、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等都有重要意 义。
101.39 112.57 1.70 1.78 16.32 15.24 22.55 20.94 5.14 6.04 22.25 26.06 14.29 19.11 1.51 2.11 2.31 1.91 0.89 1.11 3.31 3.18
2001年我国死因顺位 顺位 1 2 3 4 5 城市 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呼吸系病 损伤和中毒 农村 呼吸系病 脑血管病 肿瘤 心血管疾病 损伤和中毒
2)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a、病例对照研究:是肿瘤病因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之一。 如吸烟与肺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高 脂肪膳食与大肠癌等。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危险因素的复杂性和病例对 照研究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在解释病例对照研 究的结果时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偏倚、混 杂和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1. 基因表达缺陷 2. DNA复制缺陷 3. 癌变过程和影响因素
启动剂 促进剂 生长抑制剂 化学致癌剂 特异促进剂 生理性激素 病毒 炎症 激素替代疗法 辐射,紫外线 激素 正常生长抑制因素 复制错误 正常生长促进因素等 未知因素 原位癌 肿瘤侵入 临床肿瘤 上皮 间质 肌肉
卵巢恶性肿瘤ppt课件
![卵巢恶性肿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54f42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0.png)
基因和靶向治疗
基因突变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
研究卵巢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特征,了解不同基因突变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为靶向治疗提供依 据。
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研究开发出相应的靶向药物,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疗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基于患者的基因、分子和临床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实现精准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
03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卵巢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将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切除,以 达到根治的目的。
手术方式包括全面分期手术和肿瘤细胞减灭术,全面分期手术用于早期卵巢恶性肿 瘤,而肿瘤细胞减灭术则用于晚期患者,以尽可能减小肿瘤负荷。
手术切除的效果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类型,早期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而晚期 患者则较低。
化疗
化疗是卵巢恶性肿瘤的重要辅 助治疗方法,用于缩小肿瘤、 控制病情进展和延长生存期。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紫 杉醇、吉西他滨等,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化疗 方案。
化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的病情 和病理类型,对于晚期患者, 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 量。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放疗、靶向治 疗、免疫治疗等,这些方法在卵 巢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仍处于研究
阶段,尚未广泛应用。
放疗主要用于缩小肿瘤和缓解疼 痛等症状,但长期副作用较大。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新兴的治 疗方法,针对肿瘤的特定分子靶 点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04
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和康复
预后影响因素
肿瘤分期
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通常比晚期 要好,因为早期肿瘤较小,尚未扩散 到其他部位。
《乳腺恶肿瘤》课件
![《乳腺恶肿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37e29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b.png)
发病率
乳腺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 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 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 但近年来发病年龄呈现年 轻化趋势。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种族的乳腺恶 性肿瘤发病率存在差异, 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 方式等因素有关。
02
CATALOGUE
乳腺恶性肿瘤的症状与诊断
早期症状
01
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定期复查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 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的
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患者心理支持
了解患者需求
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 心理支持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
建立支持系统
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及病友交流,建立良好的 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度过难关。
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 法,可发现乳腺肿块、观察血
流情况等。
乳腺钼靶X线摄影
通过X线检查乳腺组织,对钙化 灶较敏感,有助于发现早期乳 腺癌。
乳腺核磁检查
对于B超和钼靶难以确诊的病例 ,乳腺核磁检查有助于进一步 诊断。
病理学检查
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 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乳腺
癌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对于有家族史的女性,建议进行遗传 咨询,了解自己的患癌风险,并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 低乳腺恶性肿瘤的风险。
康复护理
术后康复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如肌肉锻炼、关节活动等,以
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心理支持
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 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子宫颈癌流行病学及病理学ppt课件
![子宫颈癌流行病学及病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a8d66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1.png)
原位癌(浸润前癌) 癌灶局限在宫颈(包括累及宫体) 肉眼未见癌灶,仅在显微镜下可见浸润癌 间质浸润深度≤3mm,宽度≤7mm 间质浸润深度>3mm至≤5mm,宽度≤7mm 临床可见癌灶局限于宫颈,或显微镜下可见病变>Ⅰ A2 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 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 癌灶已超出宫颈,但未达盆壁 。癌累及阴道,但未达阴道下1/3 无宫旁浸润 有宫旁浸润 癌肿扩散盆壁和(或)累及阴道下1/3,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 癌累及阴道下1/3,但未达盆腔 癌已达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 癌播散超出真骨盆或癌浸润膀胱粘膜或直肠粘膜 远处转移
0期 Ⅰ期 Ⅰ A Ⅰ A1 Ⅰ A2 Ⅰ B Ⅰ B1 Ⅰ B2 Ⅱ期 ⅡA ⅡB Ⅲ 期 ⅢA ⅢB ⅣA ⅣB
病理分级: Ⅰ级(高分化):癌细胞大,多角形,似鳞状上皮表层细 胞,有明显的角化及癌珠形成,有细胞 间桥,核分裂<2个/HP。 Ⅱ级(中分化):癌细胞似鳞状上皮中层细胞的分化程度, 椭圆形或多边形,无或少有癌珠,可见 细胞间桥,核分裂2-4个/HP。 Ⅲ级(低分化):癌细胞小,为小梭形或小圆形,似基底 细胞,无角化及癌珠,无细胞间桥,呈 明显异型,核分裂>4个/HP。
几点说明
我们能做什么?
宫颈癌
浸润前癌的存活率几乎为100%
Preventing Cervical Cancer
避免高危因素的接触 定期规范的妇科检查 (what and who)
Unequal Burden
国 内
高 危 因 素
宫颈癌高危因素
性别 年龄 种族 信仰 吸烟 多性伴
初次性生活年龄 HIV 感染 HPV感染
早 年 早婚、早育、多子女及包皮垢致癌有关。 近年来 性行为、性传播性疾病及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0期 Ⅰ期 Ⅰ A Ⅰ A1 Ⅰ A2 Ⅰ B Ⅰ B1 Ⅰ B2 Ⅱ期 ⅡA ⅡB Ⅲ 期 ⅢA ⅢB ⅣA ⅣB
病理分级: Ⅰ级(高分化):癌细胞大,多角形,似鳞状上皮表层细 胞,有明显的角化及癌珠形成,有细胞 间桥,核分裂<2个/HP。 Ⅱ级(中分化):癌细胞似鳞状上皮中层细胞的分化程度, 椭圆形或多边形,无或少有癌珠,可见 细胞间桥,核分裂2-4个/HP。 Ⅲ级(低分化):癌细胞小,为小梭形或小圆形,似基底 细胞,无角化及癌珠,无细胞间桥,呈 明显异型,核分裂>4个/HP。
几点说明
我们能做什么?
宫颈癌
浸润前癌的存活率几乎为100%
Preventing Cervical Cancer
避免高危因素的接触 定期规范的妇科检查 (what and who)
Unequal Burden
国 内
高 危 因 素
宫颈癌高危因素
性别 年龄 种族 信仰 吸烟 多性伴
初次性生活年龄 HIV 感染 HPV感染
早 年 早婚、早育、多子女及包皮垢致癌有关。 近年来 性行为、性传播性疾病及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PPT课件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b60aa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f.png)
随着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参加,肿瘤分子 流行病学正在成为肿瘤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 手段之一。
一、概述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 合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平台, 通过对有代表性人群从接触危险因素、癌前病 变开展到肿瘤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肿瘤标志物的 研究,可以准确地测量“暴露〞、生物学效应 和遗传易感性,探讨肿瘤发生的机制。
1982年,Perera、Weinstein提出“molecular cancer epidemiology 〞。
一、概述
肿瘤标志物是连接实验室检测和传统流行病学 研究的桥梁,通过对研究对象特定生物学标志 物的定性或定量检测,可以评估致癌物暴露和 机体遗传易感性的单独或联合作用。
Bence-Jones蛋白是第一个被报道的肿瘤标志 物〔1845〕。
在探讨致癌机制的过程中,总有该因素会“选 择〞让一局部人逐步走向癌变,这在考虑暴露 因素施加给宿主的不同免疫压力的同时,更应 该关注宿主遗传易感性对癌变过程的影响。
五、肿瘤发生的易感性标志
〔一〕代谢酶及其基因多态性: 代谢酶有I相和II相之分。 I相酶主要是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家族(CYPs),它们催化
具有最高催化活性的是CYP1A1和CYP2A2,参与多环 芳烃代谢,与吸烟相关的上呼吸道、上消化道、泌尿 道和乳腺的肿瘤有关。
CYP2E可以催化外源性N-亚硝胺,其多态性与胃癌发 生风险有关 。
CYP2A6 *2等位基因的479T > A 突变的产物具有较低 激活前致癌物的能力,因而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六、蛋白质组学在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主要依靠生物化学手段对细胞所有 蛋白质或蛋白质组进行大规模研究,研究蛋白 显微特征、差异显示和蛋白-蛋白交互作用。
一、概述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 合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平台, 通过对有代表性人群从接触危险因素、癌前病 变开展到肿瘤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肿瘤标志物的 研究,可以准确地测量“暴露〞、生物学效应 和遗传易感性,探讨肿瘤发生的机制。
1982年,Perera、Weinstein提出“molecular cancer epidemiology 〞。
一、概述
肿瘤标志物是连接实验室检测和传统流行病学 研究的桥梁,通过对研究对象特定生物学标志 物的定性或定量检测,可以评估致癌物暴露和 机体遗传易感性的单独或联合作用。
Bence-Jones蛋白是第一个被报道的肿瘤标志 物〔1845〕。
在探讨致癌机制的过程中,总有该因素会“选 择〞让一局部人逐步走向癌变,这在考虑暴露 因素施加给宿主的不同免疫压力的同时,更应 该关注宿主遗传易感性对癌变过程的影响。
五、肿瘤发生的易感性标志
〔一〕代谢酶及其基因多态性: 代谢酶有I相和II相之分。 I相酶主要是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家族(CYPs),它们催化
具有最高催化活性的是CYP1A1和CYP2A2,参与多环 芳烃代谢,与吸烟相关的上呼吸道、上消化道、泌尿 道和乳腺的肿瘤有关。
CYP2E可以催化外源性N-亚硝胺,其多态性与胃癌发 生风险有关 。
CYP2A6 *2等位基因的479T > A 突变的产物具有较低 激活前致癌物的能力,因而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六、蛋白质组学在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主要依靠生物化学手段对细胞所有 蛋白质或蛋白质组进行大规模研究,研究蛋白 显微特征、差异显示和蛋白-蛋白交互作用。
肿瘤学概论(第2版)PPT课件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肿瘤学概论(第2版)PPT课件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f4c01d2cc1755270622088f.png)
(通常为1、3、5年)随访后,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用途:①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②评价肿瘤治疗的远期效果。
肿瘤生存率
=
经过若干年观察后尚生存的病例数 最初的新诊断病例总数
×100%
值得注意的是,比较不同地区、时间及人群的肿瘤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比较各年龄组率的调整或标
化使用发病专率或死亡专率。标化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二)病例对照研究
1.定义 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是一种由果及因的回顾性研究,是以确诊的患有某种恶性
肿瘤的人群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种疾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为对照,利用已有的记录或采用问卷调 查等流行病学方法、实验室检查等手段,了解其过去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百分比, 判断暴露因素与所研究的恶性肿瘤之间关联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比值比(odds ratio,OR)是病例组中暴露比值与对照组中暴露比值之比。 (2)当OR>1时,说明暴露使疾病发生的危险增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称为“正关联”;
当OR=1时,两者没有关联; 当OR<1时说明暴露使疾病发生的危险降低,是疾病的保护因素,称为“负关联”。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二)病例对照研究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作者 : 乔友林
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目录
第一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重点难点
掌握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定义、指标及计算方法,描述、 分析、实验肿瘤流行病学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研究特 点以及用途等内容。
胃恶性肿瘤课件PPT
![胃恶性肿瘤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234b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f.png)
胃癌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早期症状
如消化不良、胃部不适, 易被忽视或误诊。
进展期症状
如腹部疼痛、恶心呕吐、 消瘦等,影响患者生活质 量。
结节、溃疡等体征
通过体检或影像学可发现 胃癌的肿块、溃疡等体征。
胃癌的诊断方法
1
血液检测
2
检测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等在体
内的水平变化,辅助诊断。
3
内镜组织活检
胃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2 遗传和家族因素
胃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之一,通过幽门螺杆菌 的侵袭和慢性炎症引起。
家族遗传倾向和有关基 因突变与胃癌的发病关 联。
3 饮食习惯
高盐、高脂肪和低纤维 的饮食习惯与胃癌的风 险增加相关。
胃癌的流行病学
全球胃癌发病率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 症之一,发病率在不同地区有 很大差异。
地理分布特点
年龄分布
胃癌的发病与地理区域、人种、 饮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胃癌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40 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患病。
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2
如CT扫描、MRI等,帮助确定肿瘤的
大小、位置和远处转移情况。
3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早期胃癌病灶,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组织活检
通过取样检查病灶组织,确定是否为 癌症。
最可靠的诊断方法,直接观察病变组 织,确定是否为胃癌。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PET等技术结合,确定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胃癌的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胃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等。
药物治疗
使用化疗、靶向治疗药物,干扰癌细胞的增 殖和生存。
肺癌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肺癌课件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368a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1.png)
肺部MRI平扫
弥散加权成像(DWI)
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肺部病变 的显示效果优于CT。
可反映病变内部水分子扩散情况,有 助于判断病变良恶性。
增强MRI扫描
可进一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 确性。
PET-CT检查
PET-CT融合图像
01
可同时显示病灶的代谢和解剖信息,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性。
SUV值测定
痰液肿瘤标志物
如端粒酶、突变型p53等,有助于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组织/细胞学肿瘤标志物
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肿瘤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标志物,如TTF1、NapsinA等,用于肺癌的分型和鉴别诊断。
基因检测与靶向治疗
EGFR基因突变检测
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可 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进行靶向治疗。
ALK基因重排检测
ALK阳性的肺癌患者可接受ALK抑制 剂治疗,如克唑替尼等。
ROS1基因重排检测
ROS1阳性的肺癌患者可使用ROS1 抑制剂进行治疗。
其他基因突变检测
如KRAS、BRAF等基因突变,可为肺 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预后信 息。
免疫组化检测与应用
PD-L1表达检测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情况,用于预测免疫 治疗的效果和选择合适的患者。
男性肺癌发病率高于女性,但近 年来女性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明显高
于不吸烟者。
危险因素与预防
吸烟
职业暴露
吸烟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主动 吸烟和被动吸烟。预防肺癌的首要措施是 戒烟和避免被动吸烟。
某些职业如矿工、石棉工人等长期接触致 癌物质,肺癌发病率较高。应采取有效的 职业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
《肿瘤流行病学》PPT课件
![《肿瘤流行病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0137c5eff9aef8941e06fc.png)
肿瘤部位 各部位 各部位 乳腺 肠
性别 男 女 女 男
高发区 东欧 北欧 北欧
澳大利亚、新西 兰
低发区 南非 北非 中国 中非
ASRs 比值 2.8 2.2 6.2 15.2
肠
女 澳大利亚、新西
中非
7.5
兰
肺
男
东欧
西非
33.5
肺
女
北美
中非
35.4
前列腺
男
加勒比海
中国
31.7
肝
男
中国
北欧
13.3
胃
男
东亚
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人口80亿, 癌症发病达2000万,死亡达1200万,癌 症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第一杀手
美国癌症流行1992-1998年报告, 美国从90年代开始,癌症发病及死亡率 均呈下降趋势,2001年开始美国癌症死 亡总例数亦开始下降
表3 世界恶性肿瘤高低发区调整死亡率(ASRs)比值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of Cancer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戈伟
恶性肿瘤:医学领域的奥秘和难 题
恶性肿瘤(Cancer)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 康的疾病,由100多种不同部位肿瘤组成。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病情况在世界 各国多呈上升趋势,但其中个别癌种在部 分国家和人群中有所下降。估计到2015年, 全世界肿瘤死亡者可达900万,发病者可达 1500万,其中三分之二将发生在发展中国 家
三.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概念
是一门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 (研究对象)中 • 发生、发展和分布流行规律、what • 流行原因和条件、why • 制定预防和控制的学科。How
恶性肿瘤 PPT课件
![恶性肿瘤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0c6af34afe04a1b071de65.png)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述
第 一 节 概 述
分 类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癌(carcinoma) 肉瘤(sarcoma) 淋巴瘤(lymphoma)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流行概况 分布特征 危险因素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业可引起肺癌 2、接触苯的石油化学工业和制鞋业白血病高发, 大剂量X线照射可引起白血病
3、接触芳香胺类化合物可导致膀胱癌等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移民
全世界大约 80% 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其中绝大部 分集中在广东省 美国的广东移民,鼻咽癌的发病率比当地居民高 约20倍 美国白人鼻咽癌死亡率为0.57/10万;加利福尼亚 男性华侨鼻咽癌死亡率为15.4/10万 美国出生的华侨后代,鼻咽癌发病率仍显著高于 美国白人,提示鼻咽癌发生与遗传关系更密切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表19-2 中国1973~1975年和1990~1992年癌症死亡率(/10万)
癌症 部位 胃 食管 肝 1972~1975年 男 27.1 25.50 18.30 女 12.98 13.30 6.99 合计 84.58 19.79 19.09 1990~1992年 男 30.12 20.35 26.14 女 13.80 10.01 9.36 合计 21.76 15.02 17.83 男 10.98 -20.20 42.84 两个时期变化% 女 6.32 -24.74 33.91 合计 9.95 -21.32 41.17
肺
乳腺癌流行病学分析课件
![乳腺癌流行病学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15636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c.png)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如避免长期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等。
定期进行乳腺检查
通过乳腺B超、乳腺X线摄影等手段,及早发现乳腺病变。
乳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定期进行乳腺检查
通过乳腺B超、乳腺X线摄影等手段,及早发现乳 腺病变。
自我检查
女性应学会自我检查乳房,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乳腺癌筛查
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提高早期 诊断率。
乳腺癌的治疗和康复
1 2
乳腺癌的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进行 治疗。
康复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生活 和工作能力。
3
长期随访
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复发和 转移。
05
乳腺癌的社会影响与公 共卫生问题
乳腺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生理影响
01
乳腺癌可能导致乳房切除、化疗和放疗等治疗过程,对患者的
感谢您的观看
乳腺癌的症状和诊断
症状
乳房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 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诊断
通过乳腺X线摄影、超声和核磁共振成 像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 查进行确诊。
02
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 之间,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
生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心理影响
02
乳腺癌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和生活质量。
经济负担
03
治疗乳腺癌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经济投入,给患者家庭和社
会带来经济负担。
乳腺癌的公共卫生挑战和应对策略
如避免长期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等。
定期进行乳腺检查
通过乳腺B超、乳腺X线摄影等手段,及早发现乳腺病变。
乳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定期进行乳腺检查
通过乳腺B超、乳腺X线摄影等手段,及早发现乳 腺病变。
自我检查
女性应学会自我检查乳房,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乳腺癌筛查
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提高早期 诊断率。
乳腺癌的治疗和康复
1 2
乳腺癌的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进行 治疗。
康复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生活 和工作能力。
3
长期随访
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复发和 转移。
05
乳腺癌的社会影响与公 共卫生问题
乳腺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生理影响
01
乳腺癌可能导致乳房切除、化疗和放疗等治疗过程,对患者的
感谢您的观看
乳腺癌的症状和诊断
症状
乳房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 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诊断
通过乳腺X线摄影、超声和核磁共振成 像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 查进行确诊。
02
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 之间,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
生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心理影响
02
乳腺癌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和生活质量。
经济负担
03
治疗乳腺癌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经济投入,给患者家庭和社
会带来经济负担。
乳腺癌的公共卫生挑战和应对策略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b9762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a.png)
未来研究方向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共同探究肿瘤的本质和治疗方 法。
临床试验与转化研究
加强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 疗手段。
数据科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肿瘤相关的数据信息,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预测模型 ,提高肿瘤治疗的精准度和预后效果。
分类
根据组织来源和生物学特性,恶 性肿瘤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肺癌 、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的发生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 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导致细胞生长、 分化、凋亡等过程异常。
病因
恶性肿瘤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 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负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
肿瘤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年来,免疫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肿瘤 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早期筛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的不断发展,肿瘤早期筛查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肿瘤,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和遗传背景有关。
年龄与性别特征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易感性不同,例如肺 癌多见于男性,乳腺癌多见于女性。
CHAPTER
02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
描述性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主要通过收集和分 析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指标,了解恶性肿 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数 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3.危险因素
➢ 环境理化因素 ➢ 生物学因素 ➢ 社会心理因素 ➢ 遗传易感性因素
三、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1.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 恶性肿瘤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各环节、有步骤、 有计划地开展。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同时要加强恶性肿瘤的监测工作。
三、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2.分布特征
地区分布: (3)恶性肿瘤城乡分布
恶性肿瘤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别。 如肺癌的发生城市高于农村,而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通常农村高于城市。 癌症的城乡分布特点可能与城乡工业化和环境污染程度、城乡吸烟率差异及 膳食结构、营养状况、卫生服务条件、妇女生育模式差异等有关。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设计思路重新组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
其设计原理: 首先根据一定的条件确定某一个人群作为研究的队列 ,收集队列中每个成员的 有关资料信息和 /或生物标本 (最常用的是血清 ,也可以是白细胞或其他组织 ) ,对该队列 随访一段事先规定好的时间 ,将发生在该队列内的某病 (即所要研究的疾病 )的新发病例全 部挑选出来 ,组成病例组 ,并为每个病例选取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 ,对照应为该 队列内部 ,在其对应的病例发病时尚未发生相同疾病的人 ,并且按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 因素进行匹配 (此即危险集抽样 ) ,然后分别抽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相关资料及生物标本进 行检查、整理 ,最后按病例对照研究 (主要是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的分析方法进行资料的统 计分析和推论。
生物标志的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鉴于肿瘤发病的长期性特点,队列研究比病例对照研究更能准确的反映对 象在不同阶段的暴露情况和相应的生物标志水平。 较为可行的生物标志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巢式病例对 照研究中,队列中所有对象的生物样本在研究初期就被收集和保存。当队 列中患所研究恶性肿瘤的人数累积到一定例数时,可以以队列中的非癌症 病人的样本为对照,通过比较分析病例和对照的相应生物标志,获得生物 标志所对应的致癌因素与该癌症发生的关系。
与传统队列研 究相比
①比队列研究节 约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②巢式病例对照 研究可用于罕见 病的研究。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01
流行概况
02
分布特征
03
危险因素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1.流行概况
肺癌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癌症。 全球癌症发病顺位依次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胃癌。 死亡顺次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及结直肠癌。 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人口80亿,恶性肿瘤发病将达到2000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PPT课件
目录
1 概述 2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3 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一、概述
1.肿瘤的定义 肿瘤是指生长于某种器官但却与该靶器官不相协调的组织团块的异常增生,其生长 速度远超过正常组织,且在细胞的传代过程中代代相传,造成无法控制的肿瘤细胞 增殖和组织生长。 2.肿瘤的分类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癌、肉瘤、淋巴瘤
2.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旨在病因预防。 ➢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 合理膳食和体力劳动 ➢ 环境保护和职业防护 ➢ 控制感染
三、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2.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 ➢ 癌症的筛检 ➢ 警惕癌症的早期“危险信号”
三、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2.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
三级预防 ➢ 制定和完善癌症诊断、治疗和随访方案 ➢ 综合治疗 ➢ 开展癌症病人的社区康复工作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晚期病人实施止痛和临终关怀
万人,死亡将达到1200万人,恶性肿瘤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第一 杀手,对人类生存构成最严重的威胁。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2.分布特征
时间分布: 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且除官颈癌和食管癌外,
所有恶性肿瘤都呈上升趋势。 多数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增长,工业发达国家维持
或上升在一个较高水平,而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速度加快,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幅显著。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2.分布特征
人群分布: (2)性别
除女性特有肿瘤外,通常为男性高于女性,其中尤以消化道癌症及肺癌、膀 胱癌为甚。但胆囊、甲状腺、乳腺、生殖道等女性发病要高于男性。 如肝癌肿瘤的性别比在高发地区可达4-6:1,低发去为2-3:1。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2.分布特征
人群分布: (3)种族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与传统的病例对照研究相比
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病例与对照来自同一队列;
②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暴露资料是在疾病诊断前收集 的 ,如果研究结果显示暴露与疾病存在关联 ,那么该关 联与因果推断的时间顺序相符合 ,而且回忆偏倚小或可 以避免 ,因果联系的推断更有力;
③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统计效率和检验效率高于病例对 照研究 ,而且可以计算疾病频率。
2.分布特征
人群分布:
(1)年龄
恶性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不同的恶性肿瘤其高发年龄不同,一般随着 年龄增长,癌症死亡率上升。各年龄组有其特有的高发癌症如儿童期发病最 多的是白血病、脑瘤和恶性淋巴瘤。青壮年最常见的是肝癌、白血病和胃癌 等,肝癌的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6岁。而肺癌、食管癌 以及胃癌、肝癌等从壮年至老年都很常见。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根据对照的选择方法可分为: 匹配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这种类型的对照是用匹配的方法进行选择的 ,也就是每当 队列内发生一个新病例的同时 ,在该队列内部按年龄、性别等因素选择条件相同或 相近的、当时尚未发生相同疾病的一个或几个对象作为该病例的对照 ,每个病例可 选择1~10个匹配对照 (但最常用的是 4~ 5个匹配对照 )。 不匹配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这种类型的对照选择时不要求任何条件的匹配 ,只要求 在病例发病时该对象尚未患所研究的疾病即可。
THANKYOU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按队列确定的时间可分为: 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这种设计类型是在研究开始时根据一定的条件选择某一人群作为 队列,然后前瞻性地随访一定的时间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 ,其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现在到将 来。 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这种设计类型是根据研究开始之前的一段特定时间的情况选择某 一人群作为研究队列 ,根据现在的情况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 ,其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过去到 现在。这种类型的设计效率更高 ,能很快出结果 ,但要求有信息完整的队列且该队列的生物 学标本事先已收集并保存 ,故一般很难找到完全符合条件的队列。
(2)经典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 有助于干预和预防肿瘤发生 ➢ 能为肿瘤病因学研究提供有关危险因素或病因的进一步佐证 ➢ 如在肝癌高发地区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也是一种病因干
预研究。
3.研究方法
(3)生物标志的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生物标志种类: ✓内剂量 ✓生物学效应剂量 ✓ 临床前期生物学效果 ✓ 易感性标志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2.分布特征
地区分布: (1)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
在世界各国总体呈上升趋势 不同癌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有所不同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区别 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西欧最高,西非最低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2.分布特征
地区分布: (2)同一恶性肿瘤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不同种族间某些癌症的分布可能不同。 鼻咽癌多发于广东方言人群,原发性肝癌多发于非洲班图人,白种人易患皮 肤癌,印度人易患口腔癌。 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2.分布征人群分布: (4)职业
癌症的职业分布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分布一致。 职业性膀胱癌多发于染料、橡胶、电缆制造业;职业性皮肤癌多见于煤焦油 和石油产品行业。
各类肿瘤在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同的,常有明显的高发区和低发区。 如肝癌的高发区在亚非地区,部分高发点死亡率可达100/10万以上,而欧美 较少见,约为2/10万。肝癌在我国的分布也有其特点,南方高于北方,东部 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以江河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岛屿为多发,提示地理 环境及这些地区共有的气候条件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