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18-09-27T18:57:48.85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杨之龙1 孙香锐2
[导读]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对成年后的人格、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关键期。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靠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模仿成人来发展的,所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会有一些心理困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有:性格缺陷、心理偏差、信心退化、焦虑、抑郁、价值扭曲、学习成绩差等。现将形成原因和现状分析如下:
(1.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思源实验学校;2.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仲夷小学)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对成年后的人格、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关键期。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靠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模仿成人来发展的,所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会有一些心理困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有:性格缺陷、心理偏差、信心退化、焦虑、抑郁、价值扭曲、学习成绩差等。现将形成原因和现状分析如下:
一、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一)学习成绩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有92.1%的留守儿童和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思想观念也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长此以往造成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
(二)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没空管,舍不得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自我中心的极端性格。而且父母外出时间越长,孩子性格变化越快,成为留守儿童年龄越小,性格变化越大。
(三)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有利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需求越强烈,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成长的各方面有了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远离父母,缺少交流机会,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过程是很艰难的。
(四)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日常生活中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五)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也迅速膨胀而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就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8亿亩,据测算,在现有条件下仅需大约1亿劳动力,而农村人口近5.6亿。“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但是,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中高考制度(在原籍所在地进行)、两地教育内容不统一以及高昂学费,使进城务工农民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许多父母选择到城市务工。农业部三年前发布数据显示:劳动力外出的原因主要考虑生活压力,考虑到子女上学问题的所占比例很小,仅占6.7%。他们教育意识差,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是最大的负担。二是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
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关注就更少了,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总之:
通过对留守学生的心理与性格的分析不难看出,由于留守的缘故,这些孩子心理与性格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的学习、品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照顾和教育不能很好的到位,从而使得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性格等方面都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都是源于留守学生留守在家和对父母的思念的结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必须针对根源,提高留守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并争取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使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真正落到实处。作者简介:杨之龙(1981年8月—),男,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为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思源实验学校,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工作)为小学生思想教育,职业为教师;孙香锐(1980年10月—),女,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为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仲夷小学,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工作)为小学生思想教育,职业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