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29373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战略篇

发展经济学战略篇

由钱纳里等人( 由钱纳里等人( 见Chenery and Bruno,1962, Chenery and Strourt, 1965) 提出的用以说明外援对一国经济发展作用的 理论。 理论。
论点:外部融资(贷款和赠与)在补充国内资 论点:外部融资(贷款和赠与) 源以解除储蓄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方面可以发 挥决定性的作用。 挥决定性的作用。
阿明(Amin, S.)提出发展的依附论 贸易、 提出发展的依附论( 阿明(Amin, S.)提出发展的依附论(贸易、 金融和技术等多方面依附 )。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贸易结构与经济结构是相互促进的: 首先,贸易结构与经济结构是相互促进的: 一是由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是由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是由低效率产业结构向高效率的变动。 二是由低效率产业结构向高效率的变动。 这两种结构变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两种结构变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 变比较优势结构,进而改变贸易结构, 变比较优势结构,进而改变贸易结构,新的贸 易结构又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易结构又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缺口,或是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缺口, 缺乏用以投资的国内储蓄(储蓄缺口) 缺乏用以投资的国内储蓄(储蓄缺口) ,或是 缺少用于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外汇( 缺少用于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外汇(外汇 缺口) 缺口)。 两缺口模型通常假定储蓄缺口与外汇缺 口规模不等,而且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口规模不等,而且彼此独立、互不相干,也 就是说储蓄与外汇之间不存在可替代性 。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任一特定时 间上, 间上,发展中国家受两缺口中的一个缺口约 束或支配。 束或支配。

发展经济学.ppt

发展经济学.ppt
3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 1958年)
其次,发展是经济从一种类型向其他更先进 的类型转变的渐进过程,各国的增长过程存在 “关联效应”,是不平衡的。
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 地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加速经济增长。
4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 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 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 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 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 融中心、信息中心等。
12
一、区域发展理论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 1958年)
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 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 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 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和 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条件 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
16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三)倒“U”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Ub
0
T
GNP
17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三)倒“U”形理论
他利用24个国家1940年到1961年间 的有关统计资料,计算了7个国家人均收入水 平的区际不平衡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 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 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2020/3/27
5
• 平衡增长理论的意义:
两种平衡增长理论都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国家来 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因为,发展中国家的 市场机制无法筹集大量资本,并按照一定的比例 配置各个部门。
•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
1、强调了大规模投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的必要性。
2、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政 府计划的必要性。
2020/3/27
9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
发展中国家可投资项目对资源需求超过了资源所有
量,就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
投资项目的选择有两种形式:①替代选择(互斥方 案选择)②延迟选择(投资项目的优先次序问题)
2020/3/27
10
• 关于延迟选择的准则:
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2020/3/27
4
• 2、纳克斯理论:
①全面、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实 行平衡增长战略,打破资本形成不足导致生产率难以提 高,而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的贫困恶性循环。
②平衡增长是扩大市场容量和提高生产率的手段,是贸 易扩张的基本前提。
• 主张按不同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个部门的生产。即按 照部门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来确定不同 的投资比率。弹性大的部门应该投入比率大。(因为弹 性大说明该部门发展不足,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应该重点解决。)
3)当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独立发展民 族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2020/3/27
13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 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平衡增长与不平衡 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

12章-1

12章-1
平衡增长(balanced growth,简称BG)主张全面投资, 平衡地发展各个经济部门。 平衡增长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对“萨伊定律” 的重新解释:在生产性领域,一切生产性活动都会创造出自己 的需求。特定的投资创造出特定的生产能力,特定的生产能力 创造出特定的供给和收入,特定的收入又创造出特定的需求。 同理,为了使增加生产能力的结构适应增加的需求的结构,首 先必须在各种经济部门中按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 平衡地增长,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一致。 发展经济学的平衡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强调 对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 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 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3.“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 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并指出了摆脱贫穷恶性循 环的途径——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 实行平衡增长战略。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 资,使经济增长率迅猛达到一定高度,人均收入增长突破一定 限度,从而才能彻底冲出低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 济的迅速发展。 纳克斯特别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大幅 度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有同时 全面地投资于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等国民经 济各个部门,才能形成扩大而充足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引 诱,为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
2.“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
题》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 在于实现工业化,因而经济发展就意味着工业化。而要实现工 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 中,由于资本的供给(尤其是社会分摊资本供给)、储蓄和市场需 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是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实行“大推进”战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 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产生相 互依赖,互为市场,克服“不可分性”,实现工业的大发展。 在他典型的“鞋厂”例子中,他指出,不仅要投资于鞋厂,扩 大鞋子生产规模,而且要同时投资于服装厂、纺织厂、食品厂、 钢铁厂等等工业部门,使其他工业全面发展起来,以互相创造 需求、提供市场,最终使整个工业都得到增长。

第十二章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战略.ppt

第十二章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战略.ppt
14
建议 :
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暂时延迟对 铁路、公路、通讯、电力、学校等基础设施方面 的投资,集中资本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以尽快 地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收入。
然后利用直接生产部门先行发展所增加的收 入及其所形成的“瓶颈”压力,扩大基础设施投 资,从而诱致基础设施发展起来。
15
原因:
6
罗森斯坦-罗丹还用规模经济理论说明 平衡增长的必要性。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规 模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只有全面 大规模地投资,才能使各行业和企业 获得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的规模效益。
7
平衡增长理论的类型
平衡增长理论可以分为“极端的” 平衡增长和“温和的”平衡增长及“完善 的”平衡增长理论三种典型:
29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 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 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0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略
出版了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 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相应地提 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简称 UG)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
失业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干预有 效需求不足→企业设备能力闲置
13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 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其 他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 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减少风险:如果先确保工农业生
产——即使由于缺乏足够的交通运输和动力 而需要加以补贴——然后让随之而来的压力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作者:杜梅萍摘编 录入:刘莹日期:2003-06-23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还是采取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是西方发展经济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战略是由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和拉格纳·纳克斯最早提出的。

平衡增长论者认为平衡增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性或互补性。

不可分性和互补性的产生是因为各项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小经济规模问题。

在需求方面,它是指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适应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获利性;在供给方面,它是指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互相创造与吸收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

平衡增长包括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应大规模地进行以克服不可分性产生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各部门平衡增长以相互利用外部经济。

从“供给平衡”的角度来看,由于各部门互相提供投入,所以避免了供给瓶颈以及缺乏辅助性要素所引起的资本浪费减少,从“需求平衡”的要求来看,计划人员在一定需求弹性下,选择各部门增长率的相同比率或不同比率,使所创造的收入恰好能吸收新生产出来的产品。

因此,平衡增长能够避免短缺对发展的阻碍和过剩的浪费。

怎样才能做到平衡增长呢?平衡增长论者认为,通常的价格刺激不能迅速生效。

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善,价格刺激的有限作用可能因投资的不可分性和技术的不连续性的障碍,得不到发挥。

另一方面,即使市场机制作用很大,要在短期内集中大量投资,并按一定比例配置于各部门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实行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的计划化,担负起平衡增长的重担。

平衡增长的主导思想是依靠国内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大国,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劣势,依靠对外贸易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外向型经济 是行不通的。

经济学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经济学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同时对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和基础 设施等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各部门投资按需求和收入弹性确定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作为 确定其投资比率的依据。
1.2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一书中,指出 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 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集中投资、 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注重扩散。
2.2 “回浪效应”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用“回浪效应”说明“发展极” 对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 “回浪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 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回浪效应”会导致区域间差距的拉大。因此,采取 措施刺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使“发展极”的扩散效 应得以较好发挥,是十分必要的。
2.3 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由增长极理论和生产轴理论(20世纪70年代 沃尔提出)结合演化而来。
经济实践中,几乎所有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交通运输 业、第三产业、城镇等都是产生和集聚于“点”上,并 由线状的基础设施(道路、管道、供水供电线、邮电通 讯线等)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集聚于各级“点”上 的产业及人口等,又要向周围区域扩散。扩散的基本特 点是在各个方向上的强度不均等。其中,沿着主要线状 基础设施(主轴)方向的辐射强度最大,从而引起或加 强在该方向上的较大规模的集聚。 “点—轴系统”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结构。
1.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1.1 平衡增长战略—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 共同增长。
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 (1943年)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 是工业化中资本形成不足。由于资本的供给、储蓄和 市场需求具有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 能解决问题,必须对各类工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 资,实行“大推进”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保证各部 门生产的产品相互依赖、互为市场,使产品的生产与 需求达到均衡。

1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2 、纳克斯特别强调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 制和大幅度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作用。 3、纳克斯注意平衡增长和国际专业化的关系。 4 、纳克斯主张同时全而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 他并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是主张按不同 的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 纳克斯选择平衡增长战略理由:一是各部门平衡增 长可以产生扩大市场规模形式的外在经济,进而导致递 增收益。不仅获得内在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获得外在经 济效益,提高社会获益能力,从而使投资更加有效率, 生产的收益更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二 是各部门的平衡增长可以帮助供给和需求保持平衡,使 经济均衡而稳定地增长。三是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也要求各部门同时得到发展。被称为“温和的”平衡增 长理论。

第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 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重新 重视并强调了农业的作用和同时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第四,平衡增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定程度 上的批判和对旧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否定。

(五)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


第一,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 水平低下的限制。发展中国家资源稀缺,资本有 限,因而平衡增长的计划难以实施,即使实施了, 缺少企业家和较高水平的管理的配合,投资项目 也难以建成或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资源配置就 会出现巨大浪费,所以平衡增长是不可取的。 第二,平衡增长过分依赖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过强,价格刺激会愈发不灵,市场体系 更难以建立,而且国家干预下形成的经济效率不 高,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经济发展中产业部门、 地区发展优先顺序的选择


发展中国家生产落后,供给不足, 市场容量狭小,而资源,特别是资本又 很稀缺,在谋求经济发展中,难以做到 百废俱兴。 因此,经济增长从何处着手,各个 产业部门如何协调,投资如何布局,都 存在着权衡取舍和先后顺序的问题。

第十一章 平衡增长

第十一章  平衡增长




(三)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项目 能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其他项目发展的投资项 目。 (四)联系效应 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可分为前向和后向联系 (五)局限性 1、对产业部门之间不平衡增长可能导致的产业间 差距过大,及由此形成的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或 结构失衡估计不足。 2、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 3、由于市场不完全而处于“分割”状态,各部门 之间的联系效应很弱,不平衡增长战略难以发挥 作用。

2、发展极理论的作用
(1)技术的创新与扩散 (2)形成规模经济 (3)产生凝集效果 (4)资本集中与输出

3、政策含义

通过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 响,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
缪尔达尔于1957年《经济理论和不发达 地区》一书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存在发达 与不发达地区的二元性。 刘易斯指出所谓二元性是指现代工业部 门和传统农业的并存。 1、产生的原因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地区 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

(三)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外 围发展理论


即由先进的、相对发达的核心区与落后的、不 发达的边缘地区共同组成空间系统,称之为核 心—外围结构。 哈维· S· 珀洛夫和落顿· 温戈认为美国经济发展 中就存在二元性:通过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 由于接近市场中心且拥有丰富的资源,从而发展 成为工业中心,它的出现给其他四区的经济增长 创造了基础条件,成为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杠杆。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 比较


1、平衡增长战略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 调发展。 2、不平衡增长战略侧重于经济发展初期如何把有 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3、平衡增长战略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 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 4、不平衡增长战略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 找到有效的动力机制,强调通过各产业之间的有 机联系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发展经济学第四版(马春文张东辉) 第12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发展经济学第四版(马春文张东辉)  第12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0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同 时 扩 张 的 工 厂 之 间 在 生 产 上 可 以 互 相 协 作 , 形 成 生 产 、 运 输 、 中 间 投 入 、 技 术 、 信息等方面的便利,获得外部经济效益,产生递增的收益; 而 且 , 在 需 求 方 面 能 得 到 产 品 销 售 市 场 的 相 互 补 充 ; 大 规 模 同 时 对 各 部 门 进 行 投 资 , 可 以 加 强 各 类 产 业 之 间 的 横 向 和 纵 向 联 系 , 进 一 步 推动分工协作,提高社会固定资本的利用效率。 所 以 , 摆 脱 “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 的 途 径 就 是 在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 进 行 全 面 大 规 模 的 投 资,实现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8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 贫 困 恶 性 循 环 ” — — 1 9 5 3 年 纳 克 斯 提 出 了 ”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 理 论 。 该 理 论 指 出:单靠个人数量有限的投资是不可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只有把数量上足够打 破这种循环的资本同时投入到各种行业中去,才能打破资本形成不足导致生产率难 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的不良循坏。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7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的概念:指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 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大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辛格认为,如果过去的增 长是非均衡的,那么要恢复均衡只能继续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这一点与赫希曼的 观点吻合,他们两人强调的都是供给的不平衡。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战略ppt课件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战略ppt课件

.
6
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 家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加速经济 增长。
.
7
不平衡增长战略
(二) 关于不平衡增长的实施,赫希曼认为有 两个途径: 一是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 一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直接生产活动。
.
8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对性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对立统一的。
.
42
3.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转变
• 转变之三:区域开发阶段演进 • 中国区域开发进程与国际产业转移进程相对应, 形成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 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应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历史阶 段和空间进程 • 我国:区域开发的重心迁移对应了国内外产业转 移(发展)的阶段转变。
.
43
历史上制造基地的转移
1 • 1800年代后期 – 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全球低成 本制造基地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 长三角
•?
• 珠三角
• 长三角
• 电子
• 轻工
• From:台
• From:香港 湾
• 环渤海
• 重化、 现代服 务业
• From: 欧美日
• 环渤海

• 阶段1: 衍生能够 连接GVC 的附属价 值链
• 阶段2:
通过本土市 场的巨大能 量,以 NVC引领
GVC

构建能够
• Ⅰ:切入全球价值链阶段
.
36
极群化增长
全国范围内,增长极点向增长极 群,最终向增长极域的转化已是大 势所趋,在此基础上,增长极群落 之间、之内的区域统筹发展已是特 定区域发展的无法忽视的现实背景 。
.
37
.
38
.
39

第十一章 平衡增长.

第十一章  平衡增长.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 比较


1、平衡增长战略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 调发展。 2、不平衡增长战略侧重于经济发展初期如何把有 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3、平衡增长战略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 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 4、不平衡增长战略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 找到有效的动力机制,强调通过各产业之间的有 机联系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二、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世纪初,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 屠能 首创。二战后,阿尔弗雷德· 韦伯和奥古斯 特· 廖什进一步拓展。 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 论、城市区位论等。 1、农业区位论(受地理位置和市场距离的 影响) 屠能认为合理的农业布局应尽可能的节 约农产品运费,以最大限度增加利润。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提出 1958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 中批驳了平衡增长战略,倡导不平衡增长 战略。 (二)主要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 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 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 全部产业发展。 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 理论证其合理性和应用性。




(三)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项目 能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其他项目发展的投资项 目。 (四)联系效应 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可分为前向和后向联系 (五)局限性 1、对产业部门之间不平衡增长可能导致的产业间 差距过大,及由此形成的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或 结构失衡估计不足。 2、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 3、由于市场不完全而处于“分割”状态,各部门 之间的联系效应很弱,不平衡增长战略难以发挥 作用。

2、发展极理论的作用

【推荐文档】第六讲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PPT

【推荐文档】第六讲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PPT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 的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 的重要性。但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不平衡增长从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投资规模有限实 际出发,强调经济发展的初期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 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作用。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对立统一的。平衡增长是目 标,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阶段的平衡增长的手段 。
第六讲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1.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1.1 平衡增长战略—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 共同增长。
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 (1943年)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 是工业化中资本形成不足。由于资本的供给、储蓄和 市场需求具有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 能解决问题,必须对各类工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 资,实行“大推进”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保证各部 门生产的产品相互依赖、互为市场,使产品的生产与 需求达到均衡。
当投资规模既定而且有限时,投资应选择引致投资最 大化的项目。即能带动其他项目发展的投资项目。
联系效应理论指出各产业部门之间在投入和产出上存 在某种关联——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投资应选择联 系效应最大的部门。
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实施包括重点投资社会固定资本和 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投资生产活动。
1.3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
为避免某些部门过度增长或产品过剩,各部门投资应 按同一比率进行。
1.1 平衡增长战略—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1953年)中提 出了著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收入低下,导致供 给方面储蓄水平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狭小,投资引 诱不足,从而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44
B
29
从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在1980-2005 年间,东部10省市实现GDP占各地区总额的 比重由43.6%迅速提高到55.6%;而中部6省所 占比重由22.3%下降到18.8%;西部12省区市由 20.4%下降到6.9%。
B
30
导致地区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扩 大的原因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关注是国 内外经济学家的重要话题。
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 王小鲁 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与影响
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B
31
旧中国工业地理分布的基本特征图(1949)
B
32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中民用重点工程分布图
B
33
导致地区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扩 大的原因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关注是国 内外经济学家的重要话题。
每个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 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 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
B
28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中 国采取了东部优先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取 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9% 的速度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也日益提高。但是,中国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也 带来了相当多弊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 问题,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就是一个突出的问 题。
在市场化方面,东西部差距明显,尤其是在非国有 经济的发展和要素市场发育方面差距非常突出。这 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B
40
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差异
农村工业化方面,中西部的发展程度远低于东部。 以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农村从业人数的比例衡量, 2000年东部平均为36.8%,中部24.2%,西部只有 18.9%.
建立“发展极”有两条途径:
一是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自动产生“发展极”, 另一种则是由政府通过计划经济和重点投资主动建
成“发展极”。
B
21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
由G.缪尔达尔(G.Myrdal)在1957《经济 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强调了回 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作用,说明了发达地区 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 影响,提出既要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促进作 用,又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 展,以消除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 经济结构。
“十二五”期间还将坚持把缩小差距作为区域 战略和政策的着力点。
B
43
“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有以下七项重点任务: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联系效应的大小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和收入弹性来度量。
B
12
2.3 评价
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实际 缺陷:
对可能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估计不足 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
B
13
(三) 两种战略的联系
对立统一关系
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 1. 短期更多考虑不平衡战略,长期更多考虑平
平衡增长论的要点之一:强调需求的重要性。 即通过各部门的平衡增长,互相提供产品市场, 保证投资的有效需求。
平衡增长论的要点之二:强调资本供给足够大 的规模对工业化的重要性。
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经济效 益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以推 动经济快速增长
B
4
1.3 平衡增长的两种形式
但实际上,平衡增长所要求的大规模投资、齐 头并进,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的。而且,缺 乏翔实的资料来拟定可行的全面规划。
B
6
二、 不平衡增长战略
代表人物:赫希曼 主要观点:
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循着由主导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 部门的发展,由一个企业的发展引发另一个企业的 发展方式进行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 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 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 的发展。
3. 支配效应和辐射作用
B
17
什么是“发展极”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 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 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 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 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 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 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
B
24
3、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
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资本、人才、 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 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资本、人才、技 术等生产要素向 “发展极”以外地区扩散的 现象。
B
25
4、政策建议
应当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已经具有 较强增长势头的地区,并通过扩散作用带动其 他地区发展。
B
37
劳动力
受收入和就业机会差距的吸引,农村劳动力有从中 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这有利于缩小地区间 人均收入的差距、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效率。
B
38
人力资本
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存在差距。 但更重要的差距在于中西部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很 低,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的生产率。
B
39
各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7
2.1 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理论来源于凯恩斯 的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但发展中国 家主要不是资源闲置,而是资本短缺。因 此,平衡增长战略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不 仅如此,发展中国家最缺乏企业家资源, 缺乏把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机制和能力。
B
8
2.2 不平衡增长战略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联系效应理论
B
22
1、“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 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 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
B
23
2、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
形成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主要是地 区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
发展初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大致相等。如果某些地区 受到外部因素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在累积因 果循环作用下,区域间的差距会不断加大。出现经济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并存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
第十讲 平衡增长与 不平衡增长战略
B
1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 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或工业化战略 的一种理论。 平衡增长战略(balanced growth) 不平衡增长战略(unbalanced growth) 两种战略的联系
B
2
一、平衡增长战略
衡战略 2. 初级阶段更多考虑不平衡战略,高级阶段更
多考虑平衡战略 3.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B
14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 衡增长
一、区域发展理论
二、中国区域发展问题
B
15
一、 区域发展理论
1. “发展极”理论 2. “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3. 倒“U”型理论 4.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B
18
发展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B
19
发展极的辐射作用
1. 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2. 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3. 产生规模效益。
B
20
政策含义
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发展极”,通过“发 展极”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
在某一限度内,投资在SC和 DPA分配比例可以变动 如果出现短缺,不可能通过进口来解决。
两种发展路径
如果SC 优先于DPA,称为“超能力的发展” (development via excess capacity)
如果DPA优先于SC,称为“短缺的发展”(development via shortage)
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各工业部门同时、 按照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罗森斯坦- 罗丹)
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国民经济各部门 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纳克斯)
按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确定不同部门的投资 率
B
5
1. 4 评价
强调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依赖计划和国家干预来完成。
B
9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不平衡增长理论考察的中心问题:如何集中投 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得到有效地利用。
“引致决策”最大化(maximizing ”induced decision making”) ,即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 其他项目更快发展的投资项目。
B
10
具体分析
社会分摊资本(SC)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 假定:
各个地区的差距不宜过大。
B
26
(三)倒U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人均收入水平与区际不平衡程度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
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 化。
B
27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理论基础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等人提出的工业 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 门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 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