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需认识体制机制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需认识体制机制等问题
华夏经纬网 2011-12-05 10:50:07 字号:小 大
文化强国战略面对的几个关键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议既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长期战略目标,需要深刻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长期以来,在文化体制改革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首先,政府既管文化,也办文化——管办不分。对此,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政府由面向所属单位负责向面向全社会负责。其次,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不分。政府往往将对待文化事业单位的方法用于对待文化产业单位,反之亦然。再次,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公有制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主体”缺位现象严重。最后,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却是文化产业小国。中国不缺乏文化产品,但缺乏文化精品,特别是在内容生产方面缺乏大量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
第二,要解决“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的文化动力”问题。历史上九个世界大国的崛起均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产品和精神产品,如葡萄牙、西班牙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海洋文明;只有两个半北京大的荷兰,在信用体系、金融规范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社会;英国的面积虽只有中国广西那么大,但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产权制度、工厂制度、议会制度,等等。对此,在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所有的中国人要认真思考: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中国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产品、精神产品。
第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软实力。首先,“力量”不等同于“实力”。力量通常指自身的物质和非物质属性,即“拥有什么”;“实力”则意指一种能力,它关乎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关系,即“影响力”。一般而言,大家所重视的是如何增强力量和扩充资源,而忽视了如何将这些力量和资源转化为实力。对中国而言,要思考如何将中国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次,要明确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的确,中国有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笔者在多次海外民调中发现,外国人对中国的良好印象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如认为中国有和平特性、和谐特质;中华民族不断学习,充满善意;中国人温和、智慧、自豪、坚韧、勤劳、有归属感。特别是外国人十分钦佩中国人的归属
感——对家庭的归属感、对国家的归属感,他们认为,“谁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归属感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因为宗教就是解决归属感问题的”。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有文化自信的资本,却没有好好珍惜。如在上述民调中,有很多人说中国“紧张、不自然”,也许正是因为紧张、不自然,我们对自身的文化才缺乏自信。
第四,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是多层次的。最低层次的是提供文化产品;之上是提供文化产业平台,如建设文化产业园、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再往上是提供文化产业理念,如进行文化创意等;最高层次的是提供文化产业标准和文化产业规范。全国不同省区(市)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战略选择,以免低水平重复和相互恶性竞争。具体表现在:其一,要注重文化品牌建设。我国很多省区有文化产品,但缺乏品牌意识。其二,定位准确、找准突破口。具体来说,东北、华北等省份要利用地缘优势和国家海洋战略的需求,重点与日韩等东北亚国家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和动漫游戏产业。广西可以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宁夏重点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产业合作,新疆重点发展同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文化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