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基点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基点作者:郭晓明谢红红来源:《课外语文·下》2018年第03期【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核心素养”为纲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颁布,核心素养理念对于各学科教学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就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尽管极大的推动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和生机,但也使不少教师从“高效课堂”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单果培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的学习与借鉴中,让语文教学陷入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困窘与尴尬之中,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所适存。
事实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着眼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实现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注意语言应用程序中审美和探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平衡和个人发展。
如何有效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抓住一个根本中国核心文化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探索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个人发展。
(完整)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
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作者: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 年第8 期。
摘要:面对“ 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高考语文学科要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将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
无论是阅读测试还是写作测试,对语言的辨识力、感受力与表达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与思维创新,将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显学”。
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基于语言挖掘与逻辑梳理来提升思维水平,如何通过揣摩语言、探求规律、以读促写、文体互通来提升语文素养,将成为具有建设意义和实操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语文;核心素养;考试与教学2017 年是中国高考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考试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
建立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时代强音。
在“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核心立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考”的问题;“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即四层考查目标,它回答的是“考什么”的问题;“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即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它回答的是“怎么考”的问题。
在“一体四层四翼”这个体系中,“一体”是领导者的终极理想,“四翼”是命题者的眼光智慧,而“四层”则是广大师生的现实任务。
就语文学科而言,“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能力体现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素养体现为多种能力的稳定、贯通与创造性发挥,价值则体现在素养形成与作用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所承担的责任义务。
说得再简明一些,那就是“知识能力须形成素养,须由素养来实现价值”。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作者:董晓博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1年第09期微写作作为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有益补充,自2014年北京高考试卷出现微写作试题之后,早已迅速地普及于各地的写作教学训练之中。
为了提升微写作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费尽心思探讨微写作的命题方法;学生也可谓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以求写出符合题意且能拿高分的作品。
而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明确了写作题目及题目要求,写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因此,对微写作命题的思考绝对不能缺席于文学类文体的微写作训练中。
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涉及“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对微写作命题的思考和训练,也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这四个维度紧密关联。
从2014~2018年近五年的北京卷来看,微写作在内容方面的命题有以下四种类型可供选择:介绍学习体会或提出学习建议、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与名著阅读相结合的写作训练。
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的微写作,三个题目全部都与名著阅读有关;由此可知,名著阅读与微写作相结合,是北京高考的命题趋势所在。
而如何把握这一趋势,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落实这一趋势要求,是当下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呐喊》为例,从与其相关的三年北京卷高考题及各城区主要模拟题的微写作命题角度出发,来细致探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这一有效的读写结合模式,以期为微写作的课堂教学提供助力。
从相关三年北京卷高考题及各城区主要模拟题来看,与《呐喊》相关的微写作主要有以下命题方向。
出现最多的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例如,2018年北京高考卷: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150~200字。
再如,2017年北京高考卷: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及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性重组》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涵是为构建读整本书的经验以及 对适合自己读书方法的反思,它有利于促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 品全貌、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改变阅读碎片化的现象。整本 书阅读要选择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经典书籍,书籍类型上要有 文学类、实用类和学术类的代表作,比如文化经典著作《论语》 《孟子》,小说《红楼梦》《四世同堂》,人物传记《杜甫传》 (冯至),学术著作《歌德谈话录》(爱克曼)等。要根据作品 特点正确运用学习方法。有些读书方法具有普适性,比如钩玄提 要,多角度、多层次阅读,既能钻得进去,把书读厚,又能跳得 出来,把书读薄。而不同类型的书在读法上有不同的特点,比如 小说要“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 手”;学术著作首先要读懂,要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 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文化传承与理解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 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 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 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 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 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支撑课程结构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它包括语言建 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要素。其中前两个要素 是最核心的,语言思维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是 其他要素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符号,也是思维本身。语言建 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者相互依存,相辅 相成。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通 过语言思维来实现的。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策略李月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延平中学,福建 泉州 362343)【摘要】随着高中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此,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三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革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三语文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被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再是单纯向学生传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加强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培训力度,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其中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文化底蕴。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作用和意义在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做一件事情能力的体现,它对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语言组织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想认知能力以及初步审美能力,它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部位,其中语文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文学、语言辨别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为此,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学科、语文知识体系,并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能够独立自主地寻找方法来将问题解决。
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时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并正确引导学生正视社会、正视其他学生、正视人生,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获得属于自身专属的人生价值观。
结合高考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引言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选拔机制,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望。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地纷纷开展高考教研活动。
本文将结合高考教研活动主题,探讨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高考教学改革。
二、核心素养与高考改革1. 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形成的一种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高考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不断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考科目调整:从文理分科向“3+3”模式转变,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2)考试内容改革: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降低对死记硬背的依赖。
(3)考试方式改革:逐步实行纸笔考试与计算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4)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分类招生、综合评价等多种录取方式。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考教学改革策略1. 教学观念的转变(1)树立核心素养意识:教师应充分认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
2. 教学内容的调整(1)精选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选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
(2)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时事政治等,拓宽知识面。
3. 教学方法的创新(1)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评价方式的改革(1)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2)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评价。
四、高考教研活动的开展1. 组织形式多样化(1)专家讲座: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分享高考改革经验。
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作者:***来源:《天津教育·中》2023年第10期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读写结合授课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还能借此提升其读写练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文章理解与创作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和建构能力,提升审美创造和思维运用水平,同时,形成较强的文化自信。
对此,为了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本文从读写结合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创建趣味探知、分层认知、知识积累、思维培养等活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语文学科而言,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是一種相辅相成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输入和吸收知识的过程,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了解文中的基础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透彻理解文章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感悟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语言知识的认识,提升阅读与审美欣赏能力。
写作是学生输出知识的过程,需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将自身的观念意识、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以文字形成呈现出来,从而提高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了解语言运用规律、积累语言运用素材、掌握语言运用技巧、欣赏语言美感的主要途径,而写作则是语用技巧实践、思维能力锻炼、语用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
对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巧妙运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关系,科学开展读写融合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识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高中语文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实际意义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巧妙融合,不仅可以利用阅读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使其自觉研究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借此培养知识积累与应用意识,从而提升其语言运用的积极性。
另外,在读写结合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阅读所学知识的记忆,扎实掌握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结构梳理等,进而提高语言运用、思维运用和审美创造水平。
2017-2018年核心素养视野下高考语文备考(高考)
的智慧
立足人生,立人达人
绿色高考(教师的评价观)
(1)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在信仰、希望、爱和顿悟中 度过的;
(2)基础教育不是一个变现的阶段,而是一个储值的阶段
(3)倡导绿色升学率,不唯高考,赢得高考,在高三一年 的拼搏中,追求超越高考的育人价值取向,让每一个生命在 训练和复习中丰盈和成长。
2、
核心素养与新高考背景下
语文复习备考有效策略
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丰台区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北京大
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首师大特聘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与行政管理硕士。
倡导服务于学的实用智慧语文,追求以思想点亮心灵的若有
所思,在课程改革和高考研究方面有一定建树。
出版有专著《永伴人生拔节》《新课程名师导航》等,发表
教育综合改革时期的素养立意
高中新课标的修订;北京卷卷的风向;北京改进语文教学的21条……
以考试撬动教育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 要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人才
?
考试
考试变革
课程
教学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
2014高考:北京卷13.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 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 2015高考: 北京卷19.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 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 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全国卷Ⅰ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 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5分) 全国卷Ⅱ 11(4). 老汪与孔乙己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2016高考:全国卷Ⅲ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 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命题·评阅·备考——高考作文训练的观念与策略
尽管规则是这么的厉害,但还是有人无视它的存在, 肆意践踏。使人兴奋的“甲A”、“甲B”各俱乐部不守规 则,暗中操作;中国暴发户在法国西餐厅不守规则,大肆 喧哗;考生们在考场中不守规则,翻书作弊……这种种丑 行无不证明,规则的权威性还未深入人心。人们还未对规 则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偷奸耍滑地想到绕过规则。再看 看他们的下场:球迷不愿被幕后的黑手所欺骗,高喊“假 A”、“假B”,俱乐部被重罚;中国暴发户的不礼貌行为 导致他被“请”出餐厅;那些作弊的学生,得到的只是个 零分的成绩。由此看出,那些不重视或是敢轻视规则的人 必将受到规则的惩罚。
作文命题之实与作文备考之智——
1.回避社会热点,强调普适价值
[示例一](2002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
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
二、评阅小组的工作及其途径
二、评阅小组的工作及其途径
1.上谏(珍惜言路) 2.请贤(调整眼光) 3.定制(强调个性) 4.救人(保护英才)
【例文】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文学,是我隐形的翅膀,牵动着我的心灵,引领我高飞。 ——题记
但丁有双隐形的翅膀,那是女神贝阿特丽齐,带领他飞向人性 的光明和极乐的天堂;博尔赫斯有双隐形的翅膀,那是想象力与梦 幻,指引他飞越世俗,探寻时间的伟力与浩渺……
瞭望历史的旅程,仰望文明的巴别塔,渺小的我并不似这些伟 大的先哲,以自己的创造飞向人类精神的制高点,甚至支撑了一个 时代的飞越。但我仍以文学为我隐形的翅膀,俯瞰自由的人性,谛
2005高考研讨会讲课提纲 (语文1)
如何高效率地进行高考语文备考——2005年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与复习策略(提要)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中学语文教研室周京昱一、命题趋势概说㈠高考的基本功能;㈡当前的发展形势二、2004年高考语文命题透视㈠全国卷4套——雍容大方,端然稳居全国命题的领军地位1.《考试大纲》全面落实,百题命制从容不迫2.稳定中求创新衔接句子在2003年的试题中由客观选择变为主观排序,而今年又由主观排序向情境写作转化。
如全国卷(丁种)第23题:电台计划播送旅游天气预报时,在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
请你在下面三条天气信息之间,为电台设计两段这样的话。
三亚(海南)晴 24-320C漠河(黑龙江)小雪 -22-40C大理(云南)多云转小雨 12-240C拟写广告词是首次出现在全国试题中,如全国卷(甲种)第23题: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在10—20个字之间)对对联作为一种古老的题目,首次出现在全国卷的4套试题中,如全国卷(丙种)第24题: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①处处春光好②一代园丁乐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3.稳定中重探索经过去年的投石问路,今年全国卷4套试题中的作文命题,均以关系型出现,既是一种延续,也是对关系型话题更深入的探索。
如全国卷(乙种)第2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
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再如全国卷(丁种)第2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作文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作文作者:刘超衡来源:《湖南教育·B版》2018年第07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在课程总目标后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并概括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核心要素均与作文密切相关。
作文在整个语文学科体系中对人的思维、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传承起到了独特而又综合的作用,理应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纵观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其引导学生培养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功能越来越明显。
一、立德树人: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指向是直面未来教育,聚焦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基础而又多元的性质,其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但终极指向在于立德树人。
就作文而言,学生应认识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并在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
高考作文从这个特殊机缘切入,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
2018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可以说是牢牢扣住了“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
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题的积极导向功能。
通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身与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使考生更切实地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例析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
例析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高考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语文科目的显现。
语文作为高考必考科目,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修养。
核心素养在语文科目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
考生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写作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这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学修养。
语文作文是考生展示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考生需要通过作文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这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科学科目的显现。
科学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核心素养在科学科目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掌握、实验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科学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验能力,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科目的考试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展示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等各个科目中,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外语能力和科学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考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迈向人生的新阶段。
基础性高考要求的基础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高考探究之八
56走向•评价考试研究栏目编辑张万利 ***************“高考评价体系研究”专栏基础性:高考要求的基础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高考探究之八薛华(中山市实验中学,广东中山528如3)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査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应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主要 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基础性”是其中的第一项考查要求。
“在广阔的学科领域,高考关注各学科中的主干内容,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的生活、学 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与基础性考査相匹配的考查方式,则主要通过典型情境来完成。
所谓“典型情境”,一方面指向考查内容的基础性,另一方面指向考查方式的典型性。
换言之,高考评价体系倡导在典型情境中落实基础性考查要求。
要而言之,基础性涵盖了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
将“基础性”列为考査要求的第一项内容,充 分表明其在髙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根基意义。
作为母语学科,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要 求学生具备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终身发展需要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
(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表现是多维度的。
从语文学科价值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基础的基础”,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影响力;从语文学习发展来看,语文的基本知识、基 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广度和高度。
因此,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髙考必然会一如既往地加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文章编号:丨〇〇2- 2155(2021)05 - 0056 - 03考査。
一、“基础性”试题统计与分析考查要求的“基础性”是由语文高考的核心功能决定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基础性”列 为“四翼”之首,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髙考命题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引领。
高考阅卷人:喜欢什么样的作文
语文老师提问高考阅卷人:作文怎么写才能得高分1月11日,一场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高考作文怎样写才能得高分”座谈会气氛热烈。
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语文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周京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田福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柳春蕊等4位高考阅卷组专家集体亮相,首次揭秘高考“套版”作文详情,针对一线语文老师提出的作文教学现实问题,专家们耐心地给予准确解答。
高考阅卷组专家漆永祥教授说,研究发现,大约从2002年以后,即最近十年,高考作文中记叙文越来越少,而议论文却越来越多,“这不是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已经失去了写记叙文的基因,而是我们的教学存在问题。
”记者发现,由于长期在一线教学,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现实而富有针对性。
有种作文叫“默写加填空”问:学生套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写作手法,能否写出好作文?周京昱:高考作文的“套版”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事先写好文章,到考场上默写出来,这也称为“宿构”。
曾经有一个学生在高考之前,写了一篇文章让我评分,我一看,整篇文章大多是打印体,中间还有不少括号,里面是一些手写的内容,比如一些名人的名字和一些关键词等。
像这类文章,第一,内容永远是讲故事加贴标签,没有任何分析;第二,结构永远是并列式,罗列三个材料或案例;其实,这种作文非常危险,因为很可能跑题。
后来,我拒绝为这个学生打分,因为打分太低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打分太高又是欺骗学生。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当中,老师给了学生一个模版之后,学生不能盲目加以模仿,而是首先应当动脑子来分析这个模版,这种考虑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这个题目和学生自身的关联;其次是这篇文章内在的逻辑性;最后是在这种逻辑的推动下,要表达怎样的道理。
如果学生考虑清楚了这几个问题,首先可以保证作文是切题的,其次文章是可以迁移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认真动脑子,即便是套版,也是可能写出好作文的。
作为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认真动脑,“从好作文中来,到好作文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尊严。
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综合实践指导策略——以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归属“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本文以该单元为例,阐述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文化参与:一方面要将课本资源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要以教材为起点,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与社会实践中检验所学。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需要从语文与生活、兴趣与实用、专业与指导、课本与资源、知识与技能、课上与课下六个方面综合思考,统筹设计。
关键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 当代文化参与 家乡文化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 单元整体设计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是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
该单元强调以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形成特定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教材同时提供了三篇学习资源,分别是《调查的技术》(毛泽东)、《访谈法》(王思斌)、《节日与文化》(钟敬文)。
学生活动替代了传统授课,学习资源替代了单篇课文,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单元,短短9课时如何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综合实践指导策略——以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王芳 周京昱**王芳,北京市育才学校教师;周京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 语文学科教育与教学完成三个大型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社会实践?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学科角度,语文学科与生活实践有何关系?从学生角度,学生兴趣与实用价值如何兼顾?从教师角度,教师的专业可否撑起活动指导?从教材角度,课本的学习资源如何有效使用?就活动而言,语文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技能?就课时而言,课上所学与课下活动如何关联?对于新教材的使用,一方面要入乎其内——将课本资源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要出乎其外——以教材为起点,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与社会实践中检验所学,让学校教育为世所需。
浅析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者:胡景厚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26期胡景厚安徽省霍邱中学,安徽六安 237400摘要:语文是一门陶冶情操,培养文化修养和内涵的学科,它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密切相连。
在语文的组成部分中,阅读占有很大比重,那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如何承担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呢?下文先分析了核心素养提出的具体要求,然后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提升写作能力三方面,浅析了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和策略一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同时具备知识、技能和态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学生。
针于此,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语文学习,获得了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以及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也正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提出的新目标表明了社会更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它的提出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这一新任务的提出是中国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的表现,它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让他们在教育生活中不但学得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新发展。
二开阔学生知识视野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篇目中古今中外的文章都有所涉猎,因此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教师在完成书本选定篇目的教学内容时,还可以有意识地找来与之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阅读是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在讲到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时,可以在完成教学之后,给学生扩充一些巴金先生的其他优秀作品。
如反映封建大家庭对年轻人的摧残和年轻人的觉醒与反抗的《家》,又如可以拿巴金先生反思自己的《随想录》中的一篇文章做《小狗包弟》的延伸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反思,这样一来便可以在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的同时,扩展他们的知识储备,培养他们新的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作者: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年第8期。
摘要:面对“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高考语文学科要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将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
无论是阅读测试还是写作测试,对语言的辨识力、感受力与表达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与思维创新,将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显学”。
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基于语言挖掘与逻辑梳理来提升思维水平,如何通过揣摩语言、探求规律、以读促写、文体互通来提升语文素养,将成为具有建设意义和实操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语文;核心素养;考试与教学2017 年是中国高考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考试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
建立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时代强音。
在“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核心立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考”的问题;“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即四层考查目标,它回答的是“考什么”的问题;“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即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它回答的是“怎么考”的问题。
在“一体四层四翼”这个体系中,“一体”是领导者的终极理想,“四翼”是命题者的眼光智慧,而“四层”则是广大师生的现实任务。
就语文学科而言,“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能力体现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素养体现为多种能力的稳定、贯通与创造性发挥,价值则体现在素养形成与作用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所承担的责任义务。
说得再简明一些,那就是“知识能力须形成素养,须由素养来实现价值”。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素养”是当下考查的重点立意,也是当前一线教学的明确方向。
面对2017年甚至未来更长阶段的语文高考,我们应该有一些比较客观的认识:第一,语文考试为现代高校选拔服务,它必须满足国家需求,同时也必须具备世界眼光;第二,语文命题理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在“责无旁贷”的使命上呈现出应有的担当;第三,考试具有天然的时空限制,所有语文试题都必须系于一支笔一张纸和150分钟,它们只能对某些内容、从某个侧面、在某种程度上作出恰当呈现、有效审视与合理区分;第四,现代语文考试,并非完全是“纸上谈兵”,它必要由做题导向做事与做人,从而实现高考的综合育人功能。
1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项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下文将其简称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是语文学习与考查的基础内容,思维是基于语言的脑力活动,语感力与思维力是发现且品味语文美的前提性素养,也是领略、接纳、认同文化的保障性素养。
这四项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是比较清楚的。
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高考语文,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2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项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语文学科独具,有的属各学科共有,比如思维、文化等,语文须根据自身特征、规律将这些素养学科化。
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唯语文独有,也是四项素养中最为根本的。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其命脉。
全国高考命题,在语言考查上相对独立,比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语病,写作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
这些考查很有必要,也引发了师生的高度重视,从学生的作业刷题量上就可看出。
需要关注的是,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它在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中所扮演的角色,理应引发的重视程度和达到的训练力度,一线教学在认识上还似有不够。
如果说数学是用公式来计算数字,语文则是用逻辑来“计算”语言,它们都要求出“得数”,以解决相应的问题。
阅读中的语言“计算”,地不分东西南北,时不分过去未来。
因篇幅所限,仅以古诗阅读鉴赏为例。
解决阅读鉴赏问题,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如何读懂一首诗,而不是一味在作答套路上用什么“答题模板”来简单应对。
要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必须要走“由言揣意”这唯一的出路。
语言建构与运用主要体现在阅读思维中对文学语言的品味上,这种揣摩与品味,至少表现在语言的方位、语言的地位、语言的性能和语言的呈现四个维度上。
2.1 语言的方位语言的方位,指到哪里去寻找打开一个阅读文本的语言钥匙。
一般而言,诗题、正文、注释、题干(有的诗还提供了“小序”)都可以提供语言方位的信息。
语文素养较高的阅读者会从这些方位检索到有用信息,并将其整合,从而获得可靠的结论。
这是语言运用在阅读思维中体现的第一个维度。
2.2 语言的地位语言的地位,指一个阅读文本中不同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所处的各自地位。
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功能,一般而言,记叙、描写是基础,议论、抒情是升华。
如果一个文本中出现议论抒情语,作者的情感态度便在其中。
一个文本,更确切地说一个语言组合中,应该有地位上的不同,抓住重点语言信息,将使问题解决变得顺畅。
2.3 语言的性能本文所说“语言的性能”,不是语言学范畴的“性能”,是指语言在传达作品内容上所扮演的角色。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有其表层信息,即写作对象或曰取材上的“人事景物”;也有其深层信息,即写作意图或主旨上的“情理志神”。
文本阅读需要读者穿越表层,抵达深层,最终将作者的内心“挖出来”。
读出表层语背后的深层意味,才能进入一个文本的内核。
而试题的答案也便生长于对“语言表里性能”的把握之中。
2.4 语言的呈现语言的呈现,指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直接与间接。
前者的呈现是显性的,后者的呈现是隐性的。
前者需要捕捉,后者需要挖掘。
如果说信息是动脉,那么隐性信息就是那些“毛细血管”,它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文本提供动力。
如果阅读者只能识得前者,而不擅挖掘后者,解读文学性、艺术性较强的文本时,很可能会遇到障碍。
如果一个阅读文本,没有显性信息可以循,对阅读者来说,只有寻觅与挖掘。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对语言的足够敏感。
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都有赖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而对隐性信息的深入挖掘,是使全篇皆活的重要保证。
从“语言的呈现”这个维度上来训练阅读者,将使“由言揣意”变得更加专业和有效。
在阅读思维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还远不止方位、地位、性能、呈现这些维度。
但是,这些应有的语言运用训练,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还落实得不够,它比字音、字形、词语、语病等语言运用问题要广阔得多,也更能区分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关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也不限于古诗、古文、散文、小说、传记等阅读试题,倍受关注的写作试题,从读题开始,就是对考生语言敏感度的检验。
例(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道作文题内容集中、鲜明,不容易跑题,且正中学习生活,有话说。
但是,表面好写的试题,有时难以写好,因为大家要比,写作者须有绝招至少是亮点。
语文素养提升的几条路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的问题,它们可能是此消彼长、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
试题要求考生“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就需要考生眼光尽可能细腻、独到。
比较,需要基础。
这里的“基础”,首先涉及对命题语言的细致体察。
题目所示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说语文学习的意义,第二句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途径。
尽管寥寥几十个字,但此间埋着许多构思的生长点。
只有找到这些源自材料、决定或关系到“比较”的思考点,才能比出有价值的东西,考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也便有了第四条途径:考场智能展示。
由此可见,向试题语言寻求构思路径,是高考作文教学的首要尝试。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试题首先是一个阅读问题、是一个语言运用的问题。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对母语的敏锐感知和有效运用,是最本质的素养。
语文高考,无论是知识、阅读还是写作,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的训练,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落实,不可有一丝的怠慢与松懈。
3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学科固然有它的个性与特点,但有一点是与数理化等学科相当的——它也是一个致力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
以语言为工具,以逻辑为保障,遵循规律,科学动脑,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给学生的。
唯其如此,学生在阅读思维和写作思维上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语文命题对阅读的考查很是重视,考查方式也名目繁多:多文本阅读,长文本阅读,经典名著阅读;浏览性阅读,检索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比较性阅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些有益的尝试对于检测阅读能力、推动一线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些考查也给中学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尤其是阅读思维上的挑战。
一般来说,阅读有三种形态:认读、解读、赏读。
认读,以识文认字为目的;解读,以理解分析为目的;赏读,以审美鉴赏为目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认读非主要问题,学生读不懂一首诗一篇文章,原因并不是其中有个别字不认识;赏读非根本问题,鉴赏“好不好”或“如何好”,要围绕诗意文意来审视作品的表达效果,也就是说审美鉴赏的高级层次要建筑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层上。
于是,解读——弄懂一个文本到底“是什么”——便成了考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根本问题。
笔者认为,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
这里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简言之,作者、命题者、阅读者三股劲拧成一股绳,阅读活动才是“靠谱”的;反过来,命题者不理解作者,阅读者不理解前二者,则“教无宁日”。
那么,维系作者、命题者、阅读者之间关系的,能够反映作者创作规律的,能够呈现命题基本视角的,有助于使阅读者构建合理的解读思维方式的那个符合逻辑的框架或思路,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
笔者尝试将这个框架或思路梳理出来,见图1。
笔者认为,凡论阅读,应先将后天我们总结出的各文体知识安放一旁。
尽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有名目,但它们都是创作者表情达意、寄托人生感悟的文字艺术,它们的创作心理机制本无二致,只是用不同的体式呈现而已。
若能将不同文体打通,探求其内在创作用心与生成逻辑,有助于阅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实提高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