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
作者: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年第8期。摘要:面对“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高考语文学科要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将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无论是阅读测试还是写作测试,对语言的辨识力、感受力与表达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与思维创新,将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显学”。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基于语言挖掘与逻辑梳理来提升思维水平,如何通过揣摩语言、探求规律、以读促写、文体互通来提升语文素养,将成为具有建设意义和实操价值的探索。关键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语文;核心素养;考试与教学
2017 年是中国高考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考试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建立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时代强音。在“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
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核心立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考”的问题;“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即四层考查目标,它回答的是“考什么”的问题;“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即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它回答的是“怎么考”的问题。在“一体四层四翼”这个体系中,“一体”是领导者的终极理想,“四翼”是命题者的眼光智慧,而“四层”则是广大师生的现实任务。就语文学科而言,“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能力体现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素养体现为多种能力的稳定、贯通与创造性发挥,价值则体现在素养形成与作用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所承担的责任义务。说得再简明一些,那就是“知识能力须形成素养,须由素养来实现价值”。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素养”是当下考查的重点立意,也是当前一线教学的明确方向。面对2017年甚至未来更长阶段的语文高考,我们应该有一些比较客观的认识:第一,语文考试为现代高校选拔服务,它必须满足国家需求,同时也必须具备世界眼光;第二,语文命题理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在“责无旁贷”的使命上呈现出应有的担当;第三,考试具有天然的时空限制,所有语文试题都必须系于一支笔一张纸和150分钟,它们只能对某些内容、从某个侧面、在某种程度上作出恰当呈现、有效审视与合理区分;第四,现代语文考
试,并非完全是“纸上谈兵”,它必要由做题导向做事与做人,从而实现高考的综合育人功能。
1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项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下文将其简称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是语文学习与考查的基础内容,思维是基于语言的脑力活动,语感力与思维力是发现且品味语文美的前提性素养,也是领略、接纳、认同文化的保障性素养。这四项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是比较清楚的。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高考语文,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2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项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语文学科独具,有的属各学科共有,比如思维、文化等,语文须根据自身特征、规律将这些素养学科化。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唯语文独有,也是四项素养中最为根本的。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其命脉。全国高考命题,在语言考查上相对独立,比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语病,写作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这些考查很有必要,也引发了师生的高度重视,从学
生的作业刷题量上就可看出。需要关注的是,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它在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中所扮演的角色,理应引发的重视程度和达到的训练力度,一线教学在认识上还似有不够。如果说数学是用公式来计算数字,语文则是用逻辑来“计算”语言,它们都要求出“得数”,以解决相应的问题。阅读中的语言“计算”,地不分东西南北,时不分过去未来。因篇幅所限,仅以古诗阅读鉴赏为例。解决阅读鉴赏问题,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如何读懂一首诗,而不是一味在作答套路上用什么“答题模板”来简单应对。要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必须要走“由言揣意”这唯一的出路。语言建构与运用主要体现在阅读思维中对文学语言的品味上,这种揣摩与品味,至少表现在语言的方位、语言的地位、语言的性能和语言的呈现四个维度上。
2.1 语言的方位
语言的方位,指到哪里去寻找打开一个阅读文本的语言钥匙。一般而言,诗题、正文、注释、题干(有的诗还提供了“小序”)都可以提供语言方位的信息。语文素养较高的阅读者会从这些方位检索到有用信息,并将其整合,从而获得可靠的结论。这是语言运用在阅读思维中体现的第一个维度。
2.2 语言的地位语言的地位,指一个阅读文本中不同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所处的各自地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
同的功能,一般而言,记叙、描写是基础,议论、抒情是升华。如果一个文本中出现议论抒情语,作者的情感态度便在其中。一个文本,更确切地说一个语言组合中,应该有地位上的不同,抓住重点语言信息,将使问题解决变得顺畅。
2.3 语言的性能
本文所说“语言的性能”,不是语言学范畴的“性能”,是指语言在传达作品内容上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有其表层信息,即写作对象或曰取材上的“人事景物”;也有其深层信息,即写作意图或主旨上的“情理志神”。文本阅读需要读者穿越表层,抵达深层,最终将作者的内心“挖出来”。读出表层语背后的深层意味,才能进入一个文本的内核。而试题的答案也便生长于对“语言表里性能”的把握之中。
2.4 语言的呈现语言的呈现,指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直接与间接。前者的呈现是显性的,后者的呈现是隐性的。前者需要捕捉,后者需要挖掘。如果说信息是动脉,那么隐性信息就是那些“毛细血管”,它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文本提供动力。如果阅读者只能识得前者,而不擅挖掘后者,解读文学性、艺术性较强的文本时,很可能会遇到障碍。如果一个阅读文本,没有显性信息可以循,对阅读者来说,只有寻觅与挖掘。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