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的雨》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17 昆明的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 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有着爱自然、爱生活的人文内涵。
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把握文章叙写景、事、物、人的线索,体会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悟作者从容诗意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01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02把握文章叙写景、事、物、人的线索,体会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感体悟法;合作探究《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稿一、新课导入课前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的个人简介进行了了解,老师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当中摘录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了解作者,我们先一起来齐读一下。
“我年轻时爱唱戏,起初唱青衣,后来改唱老生。
大学时学了昆曲。
”“那天喝了一点酒,字写得飞扬霸悍,亦是快事。
"“我的画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真正是‘写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画中国画还有一种乐趣,是可以在画上题诗。
”“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
"——汪曾祺《自得其乐》师: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了解到汪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师:性格随性,所以他的文章既有诗画般的典雅,又有生活化的情趣。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老先生的《昆明的雨》,我们已经在早读的时候扫清了字词的障碍,下面我们快速进入课文。
二、轻吟浅诵感知美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请圈画并标注。
明确:(1)我想念昆明的雨。
(2)为宁坤作画、昆明的雨、草木、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木香、小女孩、房东、与朋友小酌。
2、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写了仙人掌、杨梅等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明确:没有,这些事物都在雨中滋长,与雨息息相关。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八上《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过渡语: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呢,请同学们看写作背景。
(师读)三、写作背景《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过渡语:正因为此,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抒情散文。
之前已经交代了同学们预习,现在,我来检查一下我们班的预习情况。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以下字词(学生读后,师评,再全班齐读)。
四、字词积累鲜腴(yú)吆喝(yāo)菌子(jùn )缅甸(miǎn)辟邪(bì)密匝匝(zā)过渡语: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雨便难忘。
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雨季。
【强烈推荐】《昆明的雨》优秀教案设计2篇
《昆明的雨》最新优秀教案设计2篇《昆明的雨》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昆明雨景、雨季中事物的语句,学习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腻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眷恋。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语句,感受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品味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昆明的雨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包括对往昔生活的缅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等。
学习作者如何以“昆明的雨”为线索,将各种看似松散的素材串联起来,形成一篇富有韵味的散文。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基调,初步体会昆明的雨的韵味。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探究文章的内涵、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昆明的雨景及相关事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昆明雨景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象,提问学生对雨的印象和感受。
引出课文《昆明的雨》,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如“菌子”“篱笆”等。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昆明的雨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明确文章写了昆明的雨景、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运用圈点批注法,寻觅昆明雨景中最有味道的画面,并绘制成一张“昆明雨景"明信片。
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淡而有味”的文字。
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想念和喜爱之情。
2.通过仿写,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展示学生之前绘制代表扬州特点的画,设置情境,请学生帮忙。
我有一位外国朋友,热爱生活,最爱旅游。
他想去昆明,无奈疫情下暂时去不了,如果让你画一幅能体现昆明的画,你会选择画什么麻烦大家给推荐一下。
(预设)生:选择昆明的美食“过桥米线"、昆明的滇池、石林……汪曾祺先生也给朋友画了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你们知道他画了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汪老先生画了什么。
PPT展示课文第一段文字,学生齐读。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汪曾祺先生选择了画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和几朵青头菌、牛肝菌。
也正是这样的一幅画牵动了汪曾祺对昆明的一缕情思,并写下了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汪曾祺的脚步,漫步昆明雨中,去发现和感受昆明雨的美,绘制昆明明信片。
二、雨中漫步,渐入雨境【学生活动】1. 经过小组的自主学习,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态度。
预设:我想念昆明的雨。
(2)我想念昆明的雨。
(11)朗读指导:表达“想念"之情要读的舒缓一些。
2.昆明的雨”有什么值得想念的地方作者所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圈点出本文围绕“昆明的雨",写了那些内容预设: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白兰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识别昆明降雨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2.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昆明降雨规律的能力。
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季节性降雨规律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结合实例,分析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
3.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昆明地区的降雨现象,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情感教育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以昆明地区的降雨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昆明降雨特点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授新课讲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分析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4.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降雨规律。
4.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昆明降雨特点的记忆。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案一、课文题目:《昆明的雨》二、课堂性质,时长:新课,45分钟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自然平淡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雨是千百年来问人骚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有“潇潇暮雨"的悲情愁苦,也有“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雨又表达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字词。
鲜腴(yú) 鸡土从(zōng) 扳(bān) 尖吆喝(he)绿釉(yòu) 炽(chì) 红密匝匝(zā)2、自读课文,把握整体内容。
3、这篇散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对昆明的思念。
“我想念昆明的雨。
”4、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找出原文并概括)明确:“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 →雨多“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雨季长“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 →明亮、丰满“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浓绿第二课时一、齐读全文,复习雨的特点。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昆明这个城市。
2. 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昆明的人文、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昆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面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昆明的人文特点,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
3. 让学生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如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的人文、地理、气候等特点进行讲解。
第二章: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时间、降水量等自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农业、旅游业等经济领域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如雨季节日、习俗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雨季的景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雨季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雨季的特点和影响进行讲解。
第三章:昆明的雨与生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居民出行、饮食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如特色小吃、食材供应等。
3.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居民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雨季居民生活的场景。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雨季对当地居民生活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雨季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讲解。
第四章:昆明的雨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 昆明的雨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三、课前导入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四、知识链接1.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剧作家,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原北京京剧团编剧。
其散文求雅洁,少雕饰,克制而有神采,内敛而不宣泄。
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5月,与同年发表的《翠湖心影》《泡茶馆》《跑警报》等文,一道构成了汪曾祺的“昆明忆旧"系列。
这篇文章写作的缘起是“宁坤索画”。
宁坤即巫宁坤,是作者在西南联大的同学。
1957年,汪曾祺和巫宁坤都被划分为右派,“我俩同时落难,从此天各一方"(巫宁坤《花开正满枝——汪曾祺辞世十周年祭》),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历经磨难,两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北京重逢。
1984年,巫宁坤写信请汪曾祺画一幅画,强调“要有我们的第二故乡昆明的特色,往我家徒四壁的墙上一挂,就见画如见人了”。
可见,汪曾祺是在为劫后余生的巫宁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画一幅不重技之巧拙而只求写其精神的画作。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乍"辟邪”“鲜腴"篱笆”“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等。
(2)了解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及代表作,理解他与昆明的关系。
(3)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生活琐细事物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品味文中描写雨季景、物、人、事的语句,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信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生活琐细事物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昆明的雨来表达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的深层含义。
(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投影出示昆明的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对雨的感受。
提问: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雨是什么样的?雨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明确:雨可以是清新的、浪漫的,也可以是忧愁的、寒冷的,每个人对雨的感受都可能不同。
(二)作者简介1.投影出示作者汪曾祺的相关信息。
籍贯:江苏高邮。
身份: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与昆明的关系:第二故乡。
2.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对汪曾祺有了怎样的了解?明确:汪曾祺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历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第17课 昆明的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位于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写景散文,文章借昆明雨中的人、事、物,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以及对宁静、恬淡生活的留恋,文字淡而有味,意境优美。
本文写于1984年,但作者在昆明生活时正值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也是他生活中较为窘迫、贫苦的日子,但回忆起昆明的生活,作者的文字却充盈着人间烟火气,满载着温馨。
这种旷达随性的人生态度也值得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写景抒情散文,但此前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内容比较聚焦,作者情感态度比较鲜明的文章。
在阅读本文是可能会感到内容杂乱无序。
学生在品景悟情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还比较薄弱,审美经验不足。
对于《昆明的雨》这种情味隽永、返璞归真的文学性散文,可能会感受到无从下手,朦胧地感知到其中的好,却不知如何表达。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 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人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2. 理解文中所选素材与标题之间的关系,解读昆明的雨的特点。
(重点)3.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4. 欣赏文章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难点)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交流2.谈话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小长假刚刚结束,同学们出去旅行了吗?这节课我们跟着课本去旅行,去往昆明,并拍摄一部名为《人间有味》的纪录片作为旅游宣传,那视频该如何拍摄呢?下面请观看老师带来的宁阳学校八年级学生的新闻采访视频,看看视频中拍了哪些内容?(人、事、物、景)(二)任务一:寻找镜头1.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文章找寻一下,如若拍摄纪录片,我们可以拍摄哪些镜头呢?预设: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路旁的木香花、卖杨梅的女孩、摘缅桂花送“我”的房东母女,莲花池旁的酒馆中友人小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如“辟邪”“鲜腴”“菌子” 等。
(2)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体会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3)学生能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背景材料,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2)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感悟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2.帮助学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让学生结合背景材料,理解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汪曾祺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独特韵味。
2.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凡人小事,体会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独特视角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生态度。
3.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描写“雨” 的诗文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等。
2.提问:这些诗文都描绘了雨的不同特点和情感,那么今天我们要走进汪曾祺写的散文《昆明的雨》,看看作者笔下昆明的雨,又是怎样一种独特的情趣呢?(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有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呢?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汪曾祺的相关信息。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现昆明的雨的特点。
4.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昆明的雨的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不同的地方,雨有着不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的雨的独特魅力。
2.展示昆明的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昆明的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
在他的记忆中,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正是他对昆明雨季的回忆,表达了他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展示生字词:乍(zhà)、辟邪(bìxié)、鲜腴(yú)、篱笆(líba)、格调(diào)、吆喝(yāo he)、暮年(mù)、菌子(jùn) 、中看(zhōng) 、炽红(chì) 、扳尖(bān) 、绿釉(yòu)、情味(qíng)、苔痕(hén)、密匝匝(zā)、连绵不断(mián)、张目结舌(jié)。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感受文中所蕴含的人情美和文化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品味文中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2.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情美和文化美。
2.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滋润着大地,孕育着生命。
不同的地方,雨有着不同的特点,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一起去感受昆明的雨。
(板书课题:昆明的雨)(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小说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散文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以下是文中的生字词及拼音:辟邪(bìxié)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ba)格调(gédiào) 吆喝(yāo he) 暮年(mùnián)情味(qíng wèi) 苔痕(tái hén) 密匝匝(mìzāzā)连绵不断(lián mián bùduàn)___ 张目结舌(zhāng mùjiéshé)2.思考: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答案: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昆明雨季的特点、昆明雨季的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等)、昆明雨季的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在酒店小酌的友人等)以及作者在昆明雨季的生活经历(为宁坤作画、与友人小酌等)。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知雨季中的景、人、事、物,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感受作者语言风格,品味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汪曾祺散文独特的韵味。 .感知作者丰富醇厚的内心世界: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写作背景。 .预习本文字词,初步阅读文本。 .预习小练笔。 五、教学过程
教师:文章中汪老不仅仅描绘了昆明的雨,还用他那丰富醇厚的笔触描绘了雨中的人、事、景、物,让我们在 美的文字中探寻是何人何物让汪老动了情呀?
(3)汪老的心意:
我想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 活的信念。
——汪曾祺
.第二篇章:体味雨的情感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回顾作者生平,了解写作背景,从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风格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第三篇章:鉴赏语言之美
(1)小组讨论: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琐细的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请 同学们分组互相朗读文中看似话家常却饶有趣味的句子,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例如:
①赏析“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②赏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 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34;,让同学们“声”临其境。
明确: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令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 ,下起来没完;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搜集有关昆明降雨的相关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的特点。
(3)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特点的理解。
(2)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昆明降雨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有关昆明降雨的资料,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降雨情景。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激发学生对昆明降雨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描述的降雨情景。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认读。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和用法。
(3)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编小故事或造句。
4. 探究昆明降雨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的特点。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昆明降雨资料,共同分析昆明降雨的特点。
(3)教师总结昆明降雨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这是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汪曾祺写景散文的特点;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品味文章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美感和诗意的表达;3.了解对诗意人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寻美悟情,品味语言。
难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生活态度。
一、轻吟浅诵感知美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清时好,山空多雨时也怪。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一说,两首诗中雨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二、披文入情寻雨美1、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表现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③汪老把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寄托在哪呢?2、活动一:吟诗填词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了。
月复一月,总是忽上忽下,忽停忽停。
昆明的雨季是浓浓的绿色,明亮而饱满,让人动情。
门前倒挂的仙人掌,饱满浓绿,开着一朵金黄色的花。
雨季的木耳鲜嫩,院子里茂密的树叶映衬着房间的绿色。
听,卖杨梅的苗族姑娘,她的声音是娇娇。
看楼主母女的缅甸月桂让我心软。
下雨有时会让人有点想家。
我想念昆明的雨。
屏显:雨美,美在平常景物、凡人小事。
三、入文入境品语美活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1:围绕以下美女,在小组中找出一位美女。
昆明的雨季。
雨季的仙人掌。
雨季的菌子。
雨季的果子。
雨季的花。
与友人小酌。
任务二: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
屏显:自主学习任务单。
读一下。
如果你擅长朗读,你可以津津有味地背诵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品一品,如果你擅长批注,你可以品析词句,点评内容,提出问题。
问一问,如果你擅长思辨,你可以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
说一说,如果你巧于表达,你可以讲讲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故事。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17《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7《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这一篇课文是经典的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在文章中不仅有叙旧事的内容,还有叙旧情。
通过雨这一事物将昆明雨季的各种事物以及事情串联起来,从而通过写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凸显自己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二、学情分析山区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平时阅读积累很少,文学素养很低,在平时的阅读选择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记叙文或小说,但好在《昆明的雨》贴近学生生活,里面的很多场景是能激起学生共鸣的,语言活泼有趣也深得学生的喜爱。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一种品格,感悟一种情怀。
三、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3、领悟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3、领悟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教学难点)四、教学过程分析(一)课前准备1.导入新课以讨论“祥云的___ "来导入,请同学们谈谈家乡的什么(景、物、人)最具有家乡的气息今天我们将随着汪曾祺优美的文笔去昆明看看在汪曾祺心里最具有昆明特色的《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式的学习,所以在本课的导入设计中,我试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来引入新课,并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整体感知。
2.介绍作者(1)学生勾画注释。
(2)教师补充:从1939年到1946年,,汪曾祺先生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昆明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从此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对于汪曾祺这样一个有家乡情结且热衷于观察生活的人来说,昆明是他热爱的城市也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在他离开昆明40多年后,仍然对昆明念念不忘,于是写下了这篇《昆明的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 bā) 鸡 (zōng)枞 黄焖鸡(mēn) 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方比:比较、对比。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 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 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交流点拨】第3段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12段从内容上看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方第3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3.《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与“雨”有 关联的物、人、事
仙人掌、各种菌、杨梅
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送缅桂花的房东
对昆明的 怀念、喜爱
(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2)可是下点功夫,把 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交流点拨】“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2.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 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得舒适熨贴,昆明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神往的地方,他在画旁题下的那段文字虽长但很有诗情,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全部的爱与真情都融进了那里。
七、作业布置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四、跳读课文 赏析语言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交流点拨】“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的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 法
学 法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修订、增减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科 目
语文
班 级
上课时间
课 题
16 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五、文本精读 探究写法
1.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①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 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三、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交流点拨】都与雨有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 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 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 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作者在第⑪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交流点拨】“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写作:略)
【附: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昆明雨的特点——丰满、饱和、旺盛
【交流点拨】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等,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怀念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交流点拨】“爬”“遮 ”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主动形象地表现出 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