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0年来旅客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

合集下载

我国铁路客运重大移动装备50年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铁路客运重大移动装备50年的发展与进步
低 噪声 、 耐磨耗 型铁 风挡 、 橡胶风挡 和折棚式密封风挡 。
2 0世 纪 7 O年代 末 、 8 0年代 初 , 随着 国 民经 济 的发 展, 产生 了对 空调 客 车 的需 求 。当 时 , 国 内研 制 了 2 2
型 空调 客 车 。最 初 开 发 的是 R W。 型空调软 卧车, 其 后 又开发 了 YZ 型空调 硬座 车与 RZ 型 空调 软座 车 , 并 考虑 过列 车集 中供 电 , 但 没有 形成 系列 化 的 2 2型空
关键词 l 铁路 客运 ; 重 大移 动 装 备 ; 5 0年 ; 发展 ; 进 步
中图分类号 l U2 7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近半 个世 纪 以来 , 在 我 国国 民经 济 的高 速 增 长 和 科 学 技术 快速 进步 的催 动下 , 伴 随着 世 界 铁 路 技术 的 迅猛发 展 , 我 国铁路 客运 重大 移动 装备—— 铁路 客车 、
世 界铁 路 一 流行 列 。5 O年 的 发展 历 程 和技 术 进 步 在
中 国铁 路史 上 留下 了光辉 的篇 章 。
我 国从 1 9 8 8年开始批量 设计制造车体 长度为 2 5 . 5 m的 2 5型铁 路客车 。此 前曾于 2 O 世纪 6 o 年 代 中期 开
发过 2 5 型双层 铁路 客 车样 车 , 但 由于多种 原 因没 能 推 广应用 , 并一度 中断 了 2 5型客车 的研 发 。随着 1 9 8 9年 第 1 代 2 5型客 车—— 2 5 A 型客 车 的投入 运 用 , 拉 开 了 批 量生产和运 用 2 5系列客车 的序幕 。随后又 先后按 照
全 面 回顾 了我 国干 线铁 路 客 车— — 2 5系列 客 车 的 发 展 历 程 、 技 术现 状 和 所 取 得 的 技 术 进 步 , C R H 系 列 动 车 组 的 技 术进 展和现状 , 及 其 对 我 国铁路 客 车 与 动 车 组 制 造 业 技 术 提 升 的推 动 作 用和 所 取 得 的成 就 。

铁路客车制动装置运用及演变

铁路客车制动装置运用及演变

铁路客车制动装置运用及演变摘要:铁路客车制动装置对于铁路而言非常重要,无论是普速、快速旅客列车以及货物列车,如果没有性能良好的制动装置就不能使运行中的列车在任何情况下减速停车,进而说明制动装置是铁路列车运行重要的保障,同时列车制动系统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铁路行车的安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运用,运用列车制动装置的制动方式也不断发展及演变,进一步促进了列车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铁路客车的制动装置;客车制动方式;盘形制动;踏面制动。

制动对于铁路而言,无论是普速、快速旅客列车,动车组列车,还是普通、重载货物列车,列车制动系统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铁路行车的安全。

铁路机车车辆上装用的制动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机车车辆的运动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达到让列车减速、停车的目的,但其是结构形式和功能又各有区别。

铁路机车车辆上装用的自动制动装置的制动方式按照动能转化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摩擦制动,另一类是动力制动。

铁路客车早期使用的闸瓦摩擦车轮踏面的制动方式,称为“踏面制动”(如图1—1),踏面制动就是通过车轮与制动装置的相互摩擦,产生制动力,将列车的动能转化成热能。

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设置在车轮单侧或两侧的闸瓦抱紧车轮,进而产生制动踏面制动最大的缺点就是列车制动会造成踏面的磨损,并且伴随磨损会产生大量噪音。

随着新技术不断引进及运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盘式制动。

盘形制动的原理是在车轴或者车轮的幅板上安装制动盘,闸片抱紧制动盘进而让列车减速、停车。

盘形制动比闸瓦制动的好处就在于闸片直接作用于制动盘而不是车轮本身,减少了闸瓦对车轮的磨耗。

虽然盘式制动成本更高、养护更复杂,但是因为其带制动平稳、噪音低的优点,在客车尤其是新型客车及动车组列车上被广泛采用(如图1—2)。

图1—1 图1—2列车的盘式制动和汽车的盘式制动类似,都是由夹器夹持制动盘产生制动力。

制动盘一般安装在轮对内侧的车轴上,但是也有贴在轮对内表面或者外表面的。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铁道车辆制动技术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和铁道车辆的不断更新换代,制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提升。

本文将从制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从制动技术的现状来看,我国铁道车辆制动技术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前,我国铁道车辆主要采用空气制动和电制动两种方式进行制动。

空气制动是一种传统的制动方式,利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通过管路传递和控制来实现制动。

电制动是相对较新的一种方式,利用电力驱动来实现制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反应迅速等优点。

在空气制动方面,我国已经开发了多种制动装置,如常用的增压制动器和直通制动器。

增压制动器通过增加空气压力来增加制动力度,适用于高速列车的制动。

而直通制动器则通过直通汽缸和制动盘传递制动力,适用于低速列车的制动。

还有电动增压制动器和电液制动器等新型制动装置在不断研发和应用。

在电制动方面,我国已经开发了多种电制动装置,如电制动盘、电涡流制动器和电磁辅助制动器等。

电制动盘通过电机作用在制动盘上产生电磁力,实现制动。

电涡流制动器通过感应电流在制动盘上产生涡流阻力,实现制动。

电磁辅助制动器通过电磁力与摩擦力相结合,实现制动。

这些电制动装置具有响应速度快、制动力精确控制等特点,逐渐成为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趋势。

从制动技术的发展来看,铁道车辆制动技术将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制动系统被引入铁道车辆中。

智能化制动系统能够根据列车运行状态和制动需求进行自动调节,提高制动效率和稳定性,降低制动距离,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制动技术的高效化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效化制动技术主要体现在制动能量回收和再利用上。

目前,列车制动时产生的制动能量大部分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造成能源的浪费。

而通过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可以将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或其它形式储存起来,再利用于列车的加速或其它用途,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

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39卷第5期2019年10月铁道机车车辆RAILWAY LOCOMOTIVE I CARVol.39No.5Oct.2019f专题研究I文章编号=1008-7842(2019)05—0025—11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李和平】,严霄蕙2(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北京100081;2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76)摘要回顾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变化,重点介绍了货运列车、提速旅客客车、重载货运列车、高速列车、复兴号动车组制动技术的自主研发情况及关键技术、性能参数,分析了制动技术在我国铁路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介绍了我国铁路参与国际铁路机车车辆标准制订情况及对铁路走出去的影响。

关键词铁路;机车车辆;高速列车;制动;发展中图分类号:U260.35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力.issn.1008—7842.2019.05.06(一)自1876年中国大地上出现第1条营业铁路$$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之日起,到1949年解放前夕,旧中国在70余年仅仅修建了2.7万余公里铁路,其中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2.2万公里#新中国建立后,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已达到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9万公里,占全世界总里程的2/3。

2017年6月26日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被命名为复兴号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亮相,开启了中国铁路技术装备新时代#回眸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每一步都印证着我国铁路的发展和技术进步#1制动机简统化及仿制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所有的铁路运输设备均为国外生产。

机车车辆制动装置型号也十分繁杂,蒸汽机车大多装备ET—6型制动机。

客车大多为PM型和LN型制动机和少量的AV型制动机#货车则以K1、K2型制 动机为主,其他则为QA、Q SL P、H、Q SHU等杂型阀#这些制动阀基本上是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国外产品。

心理学我国铁道车辆制动发展概况

心理学我国铁道车辆制动发展概况
• 11---节制阀 • 12---滑阀 • 13---排气口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客车方面成功改造gl型三通阀并研制推广了104型分配阀和f8型分配阀淘汰了p型和其他旧杂型三通阀
2009年6月29日凌晨2时40
分左右,在湖南郴州火车 站内发生侧面相撞。
1. 手动制动:以人力为原动力,结构简单, 费用低廉。
2. 空气制动:以压力空气为制动力,制动力 大,操纵控制灵敏便利。
3. 真空制动:以大气(与真空的压差)为原 动力,以改变真空度来操纵控制。
4. 电空制动:制动作用的操纵控制用电,但 制动作用的原动力还是压力空气(它与大 气的压差)。
5. 电(磁)制动:操纵控制和原动力都用电 的制动机。
我国铁道车辆制动发展概况
解放前,我国铁路客、货车辆装用 的制动机,绝大部分是进口的产品, 客车制动除MP型和LN型外还有QSLP、 QA、AV等旧型制动机。这些20世纪 20年代或更早的产品非常落后。有部 分货车甚至没有空气制动机,只有通 风的风管。所以,当时行车速度是很 低的。
解放后,我国铁路车辆制动机工业得到很大
发展,开展了大规模的制动机研制工作。取得了 显著的成绩,在客车方面成功改造GL型三通阀, 并研制推广了104型分配阀和F8型分配阀,淘汰 了P型和其他旧杂型三通阀。将K型制动机研究 改造成为GK型制动机,并开始在载重50~60吨 货车上使用。
近年来,新造货车均装用新研制的120型空气 动
10---闸瓦及瓦 托
9---制动杠杆 及其支点
8---活塞杆
当列车发生分离事故,制动 软管被拉断时,将彻底丧失 制动能力,而且,列车前后 部发生制动的时间差太大, 不适用于编组较长的列车。 因此,列车操纵后来就改成 了自动式空气制动机。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铁道车辆制动技术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之一。

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状1. 制动发展阶段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经历了机械、液压和空气三个阶段的发展。

机械制动是最早采用的制动方式,液压制动是在机械制动的基础上提出的,空气制动是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制动方式。

2. 制动类型根据制动原理的不同,铁道车辆制动可分为摩擦制动和电磁制动两种类型,其中摩擦制动是最为常见的制动方式。

摩擦制动大致可分为手动制动、自动制动和动态制动三种类型。

3. 制动控制方式目前,普通列车制动控制方式主要有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方式。

人工控制是指司机通过操作驾驶室内的制动设备来控制列车制动;自动控制是指列车的制动系统通过列车控制系统自动实现制动或解除制动。

4. 制动性能随着铁道运输行业的发展,对于铁路车辆制动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主要要求铁路车辆具备快速、平稳和安全的制动性能。

二、发展趋势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制动技术的进步,铁路车辆制动系统正在向集成化发展。

将制动系统与车辆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车载系统,实现更为高效的列车管理和制动操作。

2. 电子制动技术的应用电子制动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制动技术,通过电子元器件来控制制动系统的操作,可以实现更加准确和精细的制动控制,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和负面影响。

通过制动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列车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制动情况,并实时监测列车的制动性能。

这可以帮助铁路运输企业更好地了解列车的制动性能和改进空间,提高铁路车辆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制动技术的进步,铁道车辆制动技术将向更加集成化、电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铁路安全标准和客户需求。

我国机车制动机的发展_刘豫湘

我国机车制动机的发展_刘豫湘

—4—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10日机车电传动ELECTRICDRIVEFORLOCOMOTIVES№5 ,2002Sep. 10,2002男,1983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铁道车辆专业,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从事机车及列车制动机、电力机车空气管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设计工作。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locomotive brakeLIU Yu-xiang, HU Yue-wen(R & D center, Zhuzhou Electric Locomotive Works, Zhuzhou, Hunan 412001, China)Abstract: Developing requirements and targets of domestic locomotive brake in current stage are proposed in the light of theirdevelopment history.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c types, functions, operation & control modes and electrically and pneumaticallyblended braking modes of new types of locomotive brake.Key words: locomotive brake; electrically and pneumatically blended braking ; electro-pneumatic braking; microcomputer control收稿日期:2002-08-20摘要:结合我国机车制动机的发展史,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机车制动机的发展要求与目标,并对新型机车制动机的基本型式、基本功能、操作控制模式、空电联合制动模式的选择等提出了一些观点。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铁道车辆制动技术是铁路运输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和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制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研究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为未来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铁道车辆制动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手动制动到如今的自动制动系统,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和运行环境的复杂化,传统的制动技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对铁道车辆制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铁道车辆制动技术一直是铁路运输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在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铁路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铁道车辆制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研究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现有技术的优缺点,为未来的技术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铁道车辆制动技术,可以促进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列车的运行效率与性能,为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深入探讨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现状铁道车辆制动技术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

目前,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动装置多样化:铁道车辆制动装置种类繁多,包括空气制动、真空制动、电磁制动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制动装置在不同场景下具有各自的优势,能够满足不同运输需求。

2. 制动系统自动化程度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铁道车辆制动系统正从传统的手动操作向自动化发展。

自动制动系统能够提高制动效率,降低人为错误的发生,增强列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制动性能不断优化:铁道车辆制动技术在减速、稳定性和制动距离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

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续)

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续)

第39卷第6期2019年12月铁道机车车辆RAILWAY LOCOMOTIVE I CARVol.39No.6Dec.2019f专题研究I文章编号=1008-7842(2019)06—0016—16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续)李和平!,严霄蕙2(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北京100081;2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76)摘要回顾分析了新中国创立以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变化,重点介绍了货运列车、提速旅客客车、重载货运列车、高速列车、复兴号动车组制动技术的自主研发情况及关键技术、性能参数,分析了制动技术在我国铁路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我国铁路参与国际铁路机车车辆标准制订情况及对铁路走出去的影响#关键词铁路;机车车辆;高速列车;制动;发展中图分类号:U260.35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力.issn.1008—7842.2019.06.04(二)4重载货运制动技术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铁路货运量猛增,运量与运能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重载运输成为不二选择# 1980年铁科院机辆所首次向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铁道部建议实施重载运输#国家经委和铁道部采纳了该建议,并安排铁科院开展相关科研课题#1981年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及国家建委下达的交通系统主要技术政策研究中,铁科院承担了“铁路牵引动力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提高旅客运输能力及客车发展方向”、“铁路大型货车发展方向”等课题#铁科院机辆所在1983〜1984年期间,首次完成了4000〜5000t重载列车制动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并第一次在环行线进行了双机牵引7000〜10000t货运列车的探索性制动试验#1984年,机辆所与北京铁路局合作,在环形线和丰沙大线首次进行了5000t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基本上摸清了长大重载列车的纵向力分布规律#在此期间,为了适应货车制动技术研究和发展需要,铁科院将建于1964年的100辆编组货车制动试验台,扩展为150辆编组#本世纪初为了适用于长大货运列车制动试验的需要,又将试验台扩展到200辆编组#发展铁路重载货运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制动问题#在开展重载列车研究初期,机辆所与南京摩擦材料厂合作,研制成功了407G型高摩合成闸瓦;与齐齐哈尔车辆厂等合作,研制了ST1—600型双向闸瓦间隙自动调整器;研制了400A/B型货车制动机空重车自动调整器#这些新技术与103制动阀、新型制动缸等配套,运用于重载C)'a敞车#与此同时,铁科院机辆所与齐厂合作,成功研制了用于大秦线单元运煤列车的缩短型专用C)3A敞车,为开行重载组合列车而研制了组合列车空气同步制动装置和列车尾部主管压力遥测装置#空气同步制动的基本原理是将组合列车(见图19)前部列车尾部车辆的列车管与第2列车的机车自动制动阀连接,利用前部列车的列车管压力变化控制后部列车的机车自动制动阀,代替了后部列车机车的司机操纵。

我国轨道车辆制动技术发展概述

我国轨道车辆制动技术发展概述

我国轨道车辆制动技术发展概述1引言我国轨道车辆制动技术经过6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六次客运大提速和重载货运技术的提高,我国机车、客车、货车、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等轨道车辆制动技术在许多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但同时应该看到,在高速和重载货运等制动技术方面,部分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还没有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我国轨道车辆制动技术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

2 机车车辆制动技术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机车车辆一直采用符合AAR标准的制动机。

解放初期,我国机车车辆制动机沿用解放前所采用的美国制动机,即机车采用单端操纵的ET-6型制动机,客车采用L型制动机,货车采用K制动机,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机车由ET-6型演变成适应双端操纵的EL-14型制动机,并开始在电力、内燃机车上装用。

由于这两种机车制动机在结构上存在固有缺点,到20世纪80年代逐步淘汰。

为了克服ET-6、EL-14机车制动机制动和缓解波速慢、其金属研磨件难以维护等缺点,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继研制成功JZ-7型内燃机车制动机和DK-1型电力机车制动机,这两种制动机能够客货车兼用,在结构上取消了研磨件,并设置了过充性能,到目前为止仍为我国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主型制动机。

在L型和K型制动机的基础上,我国开发了客车GL型、货车GK型制动机,这两种制动机均采用二压力直接作用式三通阀,为金属、胀圈结构形式,制动、缓解波速较低,使用维护不便。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分别研制成功二压力间接作用式的104型客车制动机和103型货车制动机、三压力结构的F8型客车制动机,前两种制动机采用橡胶膜板、滑阀结构,后一种制动机采用膜板、柱塞结构,制动、缓解波速得到较大提升,使用维护较为方便。

90年代为解决万吨运煤列车的制动问题,研制了120型货车制动机,使我国货车制动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载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重载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工作研究文章编号:1008-7842(2004)06-0001-10重载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孙福祥(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北京100081)摘 要 简要介绍了我国50年来为发展重载列车所做的努力,早期在使用蒸汽机车牵引时,曾进行了120辆货车制动、缓解和充气时间的试验。

1958年开始对货车单线电空制动机进行了研制和试验。

随着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发展,推动了重载列车的进步。

从1961年开始研制103型空气分配阀到现今推广的120型控制阀,为重载列车创造了条件。

1985年试验过空气同步制动装置和机车无线遥控同步操纵,这些研究和试验取得的资料,为发展重载列车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重载列车-制动技术,进步中图分类号:U292192+1;U272135 文献标志码:A1 前言目前机车牵引5000t的列车已称为重载列车,世界发达国家列车编组质量已高达20000t,我国大秦线运煤列车采用2台8K型电力机车双机牵引,已达10000t,随着铁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铁路运输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大功率机车,增大车辆载重是我国铁路发展的方向,最近研制的运煤货车载重76t,加上自重已向100t的货车迈进。

2 早期的列车制动系统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要求发展长大列车,1953年原中长铁路曾推行过满载超轴500km运动,当时的车辆载重多数为30和40t,制动机使用K1和K2型三通阀,用蒸汽机车牵引。

牵引长大列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列车制动问题,沈阳铁路局苏家屯机务段司机郑锡坤曾摸索出一套操纵长大列车的经验,为配合这一运动,铁道科学研究院前身大连铁道研究所曾在120辆货车制动试验台上进行了制动、缓解和充气性能试验。

试验表明列车牵引120辆,使用K1型三通阀机车用ET6型制动机操纵,制动突出的问题是列车施行小减压量时尾部车辆不发生制动作用,因为K型三通阀制动波速低,列车紧急制动时其波速只有180m/s,常用制动只有85m/s。

铁道列车制动装置50年的回顾与展望

铁道列车制动装置50年的回顾与展望
例如万吨单编列车的牵引重量约为普通货物列车的3倍编组辆数亦扩编到100辆以上由此必然延长空气制动波的传播距离和时间导致列车制动空走时间和距离的增加为满足技规对普通货物列车的制动限速要求就必须提高每百吨牵引重量的换算闸瓦压力或通过提高摩擦因数以提高制动力因此对于货车制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以保持和普通列车同等的制动距离
后 电力牵 引经历 了从直 流 ( 1 . 5 k V或 3 k V) 到单 相 低 频交 流 ( 1 5 k V或 1 1 k V, 2 5 Hz ) 再 到 单 相 工 频 交 流 ( 2 5 k V, 5 0 Hz 或 6 0 Hz ) 3个 主 要 发展 阶段 。 由于 电
制动 系统 是确 保列 车运 行安 全 的主要 装备 。多 年 以来 , 随 着列 车重 量和 速度 的不 断提 高 , 列 车制 动 系统 也历 经 了多种 多样 的形 式 。本文 将基 于铁 道制 动 系统
度成 平 方关 系 , 列 车速度越高, 要 求 的制 动 能 力 也 越 强 。因此 , 列 车速 度 的提 高 是促 进 制 动 系 统发 展 的基
内燃机 车 出 现 于 2 0世 纪 2 0年代 , 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战 以后得 到迅 速发展 , 并 逐步取 代蒸 汽机 车 , 我 国亦 在2 1 世 纪初 完全 淘 汰 了蒸 汽牵 引 。由于 牵 引 动力 内 燃化 , 使列 车 运 行 速 度 提 高 到 1 0 0 ~1 6 0 k m/ h以上 。
的运行 速度 仍不 足 1 0 0 k m/ h 。这 期 间 制 动机 则 有 所 变革, 主要是 空气 制 动机 由直 通式 发 展 为 自动式 后 逐 渐 取代 了真 空制 动机 , 从 而 提 高 了列 车 制 动停 车 的安

列车制动方式

列车制动方式

2. 动力制动 依靠机车或动车的动力机械通过传动装臵产生的制动力。 2.1 电阻制动
制动时,变牵引电动机为发电机,将所发电能加于电阻
器中,使它发热,靠风扇给电阻器强迫通风而将热量消散于 大气中。电力机车、电传动内燃机车和电动车组等,即凡用 牵引电动机驱动的动力车都有可能实现电阻制动。但车辆底 架下需要安装体积和重量都较大的电阻箱和散热风机。
2.制动一般概念及其在铁路运输中的意义 2.1 制动的一般概念
(1)“制动”:人为地施加于运动物体,使其减速(含防止其加速)或停 止运动或施加于静止物体,保持其静止状态。这种作用被称为制动作 用。简称“制动”。 (2)“缓解”: 对已经施行的列车,解除或减弱其制动作用,均可称 之为“缓解”。 (3)“制动装置”: 为使列车能施行制动和缓解而安装于列车上的由 一整套零部件组成的装臵,称为制动装臵。
一.列车动能转移方式 分两类:“热逸散”和可用能。 (一)热逸散 动能转变为热能,然后消散于大气中。 1、摩擦制动:把列车动能转变为摩擦热能。 1.1 固体摩擦制动;1.2 液体摩擦制动; 2、动力制动:制动时将牵引电动机变成发电机,通过它将 列车动能转化为电能。 (1)电阻制动; (2)旋转涡流制动; (3)轨道涡流(线性涡流)制动:
列车制动在操纵上按用途可分为两种: (5)“常用制动”:正常情况下为调节或控制列车速度,包 括 进站停车所施行的制动。其特点是作用比较缓和且制动力可 以调节,多数情况下只用50%左右。
(6)“紧急制动”:紧急情况下为使列车尽快停住而施行的 制 动,其特点是作用比较迅猛,而且要把列车制动力全部用上。
列车制动装置见图片
(4)“制动距离”:从司机施行制动(将制动阀手柄移至制动位)的瞬间 起,到列车速度降为零的瞬间止,列车所驶过的距离。它是综合反映 列车制动装臵的性能和实际制动效果的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我国原《技规》“列车在任何线路坡道上的紧急制动距离, 规定为800米”。但是,在设计机车车辆时要求的只是在空旷的平直道 (即无隧道、无坡道、无弯道)以“构造速度”运行时,其紧急制动距离 不超过800米。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铁道车辆制动技术是铁路运输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铁道车辆制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就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浅析。

一、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目前,铁道车辆制动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制动、空气制动和电子制动三种类型。

1. 机械制动机械制动是最早的一种制动方式,它是通过摩擦来完成列车的制动,常见的有手刹和脚踏制动。

机械制动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优点,但操作繁琐,制动距离长,不能满足高速列车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列车中已经逐渐淘汰。

2. 空气制动空气制动是目前铁路运输中主要采用的制动方式。

它通过利用气源系统控制列车制动装置实现制动。

空气制动具有制动力大、反应灵敏、安全可靠的特点,适用于各类列车,并且在高速列车上也有良好的性能表现。

不过,空气制动也存在着气压传输不稳定、制动距离较长等问题,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3. 电子制动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制动技术逐渐成为了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新趋势。

电子制动利用电子控制系统对列车制动进行精确控制,可以实现全列车自动同步制动、制动距离缩短、制动效率提高等优点。

而且电子制动系统还可以实现诸如防抱死制动(ABS)、牵引制动等功能,提高了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高速列车制动技术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对高速列车的制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速列车的制动系统需要具备更短的制动距离、更高的制动效率、更快的反应速度等特点。

高速列车的制动系统将更加趋向于电子制动,以满足其制动性能的要求。

2. 自动化制动技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铁道车辆制动技术也在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

自动化制动技术将使列车的制动操作更为智能化和便捷化,可以实现全列车自动同步制动、智能刹车控制等功能,极大地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新材料在制动技术中的应用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在制动技术中的应用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列车制动技术及发展

列车制动技术及发展

列车制动技术及发展最早的列车制动技术是由火车员手动操作制动系统,通过操作车厢顶部的手柄或脚踏板来实现列车的制动。

这种制动方式操作繁琐,制动效果较差,容易发生事故。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蒸汽机车逐渐取代了蒸汽火车,出现了蒸汽制动系统。

蒸汽制动是利用汽缸中的蒸汽力来实现制动,比手动制动提高了制动力的大小和速度,但仍然存在操作不方便和制动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20世纪初,出现了空气制动技术。

这种制动方式利用空气压力来传递力量,通过管道和活塞将压缩空气传递到车辆上的制动器上,实现制动效果。

空气制动技术大大提高了制动力的大小和稳定性,减少了制动距离,因此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空气制动技术仍然需要火车员手动操作制动装置,存在操作不便和制动反应时间长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电磁制动技术开始应用于列车制动系统中。

电磁制动利用电磁力实现制动效果,通过列车上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控制电磁制动器的工作,实现自动化制动。

这种制动方式大大提高了制动的精确度和舒适性,减少了制动距离,并减少了对火车员的依赖。

然而,由于电磁制动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因此需配备能够提供大量电力的配电系统,增加了列车的重量和成本。

现代列车制动技术在电磁制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自动制动系统。

自动制动系统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列车制动装置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

当列车需要制动时,传感器会监测到相应的信号,并通过计算机控制制动器的工作。

自动制动系统大大提高了制动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并降低了对火车员的要求。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列车制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利用电动蓄能技术实现高效能制动;利用电磁铁吸附技术实现快速刹车;利用惯性制动技术实现紧急制动等。

这些新技术不断推动着列车制动技术的进步,使得列车行车更加安全和可靠。

综上所述,列车制动技术经历了手动制动、蒸汽制动、空气制动、电磁制动和自动制动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不断创新和进步的技术使得列车制动更加精确、可靠和安全。

列车制动技术发展

列车制动技术发展

制动技术的发展列车制动就是人为地制止列车的运动,包括使它减速,不加速或停止运行。

对已制动的列车或机车解除或减弱其制动作用,则称为“缓解”。

为施行制动和缓解而安装在列车上的一整套设备,总称为列车“制动装置”。

“制动”和“制动装置”俗称为“闸”。

施行制动常简称为“上闸”或“下闸”,施行缓解则简称为“松闸”。

“列车制动装置”包括机车制动装置和车辆制动装置。

不同的是,机车除了具有像车辆一样使它自己制动和缓解的设备外,还具有操纵全列车制动作用的设备。

列车制动在操纵上按用途可分为“常用制动”和“紧急制动”两种。

在正常情况下为调节或控制列车速度包括进站停车所施行的制动,称为“常用制动”,它的特点是作用比较缓和而且制动力可以调节。

在紧急情况下为使列车尽快停住所施行的制动,称为“紧急制动”(也称为“非常制动”),它的特点是作用比较迅猛而且要把列车制动能力全部用上。

从施行制动的瞬间起,到列车速度降为零的瞬间止,列车驶过的距离,称为制动距离。

这是综合反映列车制动装置性能和效果的主要技术指标。

列车重量越大,运行速度越高,就越不容易在短时间、短距离内停下来。

那么,列车的运行速度与制动距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假如一列由15节车厢组成的列车运行时速在50公里时,它实施制动后,可以在130M内停下来;当时速增加到70公里时,它要向前行驶250M才能停下来;当列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00公里时,它的制动距离要570M;而当列车速度高达120公里时,制动距离就要超过800M。

由此可见,列车速度提高一倍,制动距离要增加三倍以上。

然而,我国现行的《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列车在任何铁路坡道上的紧急制动距离,规定为800 m”。

这就是说,要想提高列车速度,必须采用更先进的制动装置。

列车制动的发展有如下几种形式:闸瓦制动目前,铁路机车车辆采用的制动方式最普遍的是闸瓦制动。

用铸铁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瓦状制动块,在制动时抱紧车轮踏面,通过摩擦使车轮停止转动。

列车制动控制模式的发展及高速列车制动

列车制动控制模式的发展及高速列车制动

文章编号:1008-0392(1999)12-0081-05 收稿日期:1999-03-08作者简介:张卫民(1975-),男,研究生列车制动控制模式的发展及高速列车制动张卫民, 吴萌岭, 姜靖国(上海铁道大学机械工程系,上海200331)摘 要:对传统空气制动控制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新的解度重新认识了直通与自动的概念,指出了高速列车使用直通电空制动机的必要性。

介绍了电气指令式制动的分类及各自的优缺点。

最后对我国高速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希望。

关键词:空气制动,直通制动,自动制动,电气指令式制动中图分类号:U260.351 文献标识码:A1 传统制动控制模式分析传统的空气制动机以压力空气作为动力源和控制信号。

贯穿整个列车的列车管既是制动动力渠道又是制动控制信号通道。

这种制动控制模式的一个突出缺点是制动、缓解波速低,列车中各车辆的制动、缓解作用一致性差,列车纵向冲动大,客车乘坐舒适性差。

这个缺点不可能通过改进空气制动机各部件的机械结构得到根本解决。

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原有制动机进行了加电控的改进,产生了电空制动机。

它是用电来传输制动控制信号,以此来大大提高信号传输速度,提高列车中各车辆的制动、缓解作用一致性。

对自动式电空制动机来说,电传送的实际上只是一个启、停原有空气分配阀动作的开关量信号,具体的列车管空气压力设定值仍要由列车管通过压力空气传送。

因此,电空制动机只是从作用一致性方面比空气制动机所改善,而在制动力均匀分配、操作平稳性等问题上,并没有提供更好的解决措施[1]。

列车运行操纵过程中,制动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主要是使列车减速和停车,司机所关心的2个主要运行参数是列车运行速度和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在紧急制动时才具有实际意义。

常用制动停车时,司机最为关心的是机车停车位置,也就是列车速度降为零时所对应的空间位置,此时的制动距离并不是一个关键性的参数。

因此,与制动系统功能最密切的参数是列车速度。

最理想的制动控制模式是直接实时地控制列车速度,即直接把实时检测到的列车运行速度作为反馈信号,与制动控制器给出的目标速度进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50年来旅客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
作者:杨伟君, 孙福祥, YANG Wei-jun, SUN Fu-xiang
作者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北京,100081
刊名:
铁道机车车辆
英文刊名:RAILWAY LOCOMOTIVE & CAR
年,卷(期):2005,25(6)
1.金竹我国铁道制动机发展简史 2004
2.李鸿车辆制动机 1984
3.夏寅荪机车车辆及城市轨道车辆电空制动机 2000
4.孙峰;莫均;鲁延英提速客车制动技术-TFX1G防滑器使用手册[期刊论文]-铁道机车车辆 2003(02)
5.林祜亭中华之星》动车组制动系统的技术分析和评估[期刊论文]-铁道机车车辆 2003(03)
6.李和平;武青海先锋号电动车组制动力分析研究[期刊论文]-铁道机车车辆 2003(01)
7.侯笑冰;李宪文高速电动车组制动系统分析[期刊论文]-铁道机车车辆 2004(01)
1.谢子方.高向东列车制动技术的研究与展望[期刊论文]-内燃机车2007(2)
2.马大炜列车制动技术漫谈[期刊论文]-铁道知识2008(2)
3.陈宗瑞.Chen Zong-rui104阀客车制动性能预测研究[期刊论文]-机车车辆工艺2008(2)
4.霍吉芹.安笑飞高速列车制动技术发展方向初探[期刊论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5.张炜104阀意外紧急制动原因及其预防[期刊论文]-机车车辆工艺2002(1)
6.孙福祥列车空气制动机的发明与进步[期刊论文]-铁道知识2005(1)
7.行业动态[期刊论文]-工程机械2010,41(4)
8.陈洁新型机车制动机系统研究[学位论文]2006
9.张小林.ZHANG Xiao-lin铁路货车制动技术研究与探讨[期刊论文]-铁道车辆2010,48(9)
10.林原.LIN Yuan104型分配阀制动性能不良问题的分析及探讨[期刊论文]-铁道机车车辆2010,30(6)
引用本文格式:杨伟君.孙福祥.YANG Wei-jun.SUN Fu-xiang我国50年来旅客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期刊论文]-铁道机车车辆 200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