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河北省普通高中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普通高中《化学》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课程目标
1.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是: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深刻领会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
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1.理解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必修课程包括2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6个模块。
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明确课程内容
必修模块是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化学1》和《化学2》制定了“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级内容主题。
要求学生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了解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为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化学选修课程模块奠定基础。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各个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
视角,建构独具特色的内容体系:
选修1:化学与健;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
选修2: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选修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选修5: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选修6: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探究。
三、实施建议
1.开课指导建议
高中化学每个模块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化学科目修满6学分是高中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所以,所有学生在依次学完必修模块化学l、化学2以后,必须再从6个选修模块中至少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理工类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学分后,选修更多的化学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按照《标准》的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学分(即须选修2个选修模块);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学分(即须选修4个选修模块).
(1)必修模块开设的建议
必修模块开设的原则是:高一学年学完化学必修模块课程。
现提供下列教学计划供参考:
高一两个学期内完成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每个学期1个模块,每周2—3学时.此方案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精力来学习掌握必修模块的知识,为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开设方案。
(2)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
选修模块开设的基本原则是:高三学年上学期结束前学完选修模块,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模块。
(3)学生选课指导
学校和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选修模块时,应让学生了解化学6个选修模块的内容和特点,分析各模块学习内容,同时要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学习基础、兴趣、智能特点、择业和升学专业志向等因素来指导学生选课。
现提供如下选课建议:
①对选择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今后从事的工作与化学专业关联不大,建议他们选择学习《化学与生活》模块(当然,除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外,这部分学生也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其他任何一个化学选修模块)。
②对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这类学生中又分为倾向工科方向的和倾向理科方向的,在选修模块时可区别对待。
建议均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倾向于工科方向的学生可以推荐再选修《化学与技术》,倾向理科方向的学生建议从《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三个模块中再任选1-2个模块学习。
③对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从他们今后专业发展角度看,需要相对较完整的化学学科体系系统知识.建议选择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等四个化学选修模块.并按上面排列顺序依次开课。
这样的开课顺序,知识衔接自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另外,《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可以在学习上述四个模块时有机融入,或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适当补充.
2.教学实施建议
(1)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学习生活中的化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现在及未来生活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利用各种实际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充分接触和认识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密切关系,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3)突出学科特征,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4)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进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制定探究教学计划
可以在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时,确定探究教学内容。
即首先确定一个学期课程模块化学知识中的探究教学内容,并对此进行整
体设计,以便发挥探究课的优势。
但也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探究内容,灵活开展探究教学。
②把握探究时间的长短
开展探究教学的时间,可以是一节课或二节课展开的整块知识的探究,也可以是使学生运用科学探究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局部探究课.也就是说,要区分大的探究点和小的探究点,大的探究点,应设法安排完整探究,一个课程模块一般不超过4个大的探究点,以2~4个为宜。
大的探究点有时一节课不够,可设计两节连上,但这样的连堂课不宜过密,一个月最多一次;对于小的探究点,应设计成局部探究。
可以安排一堂课中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可能只用15分钟左右对一个知识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探究。
但一个学期的化学课中,应该有几节使学生经历完整探究过程的探究课;一个单元的化学课中,一般也应该有一节这样的课,使学生较完整地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全面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③突出本学科的思维方式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将微观与宏观紧密联系起来,可以避免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和死记硬背。
④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作为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探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⑤提供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真实问题的活动
“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是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选择更多的真实、具体、生动的活动,来反映这一课程理念.
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其它的知识探究。
例如:我们可以寻找共同点设计一些知识专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会学习的
过程,总结有用的结论,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形成知识网络,促使学生能够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体验学习的“过程”,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四、评价建议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建立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促进教师的教学的发展。
1。
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制
(1)评价的主要指标与内容
下表就高中学生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中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提出评价指标与内容,供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或学生自评、互评时参照。
(2)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实行有效的过程评价
高中化学课程需要多种评价方式和策略的相互配合,应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模块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包括纸笔测试、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
例如,对于必修课程模块及《物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模块,应综合使用纸笔测验、学习档案和活动表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课程模块的纸笔测验试题应提倡开放性、应用性,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身边化学现象和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提倡通过开展辩论、角色扮演、小型调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
《实验化学》课程模块的学习评价应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合作意识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予以考察.
(3)实施学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
高中化学课程设有8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至少要修满6学分的化学课程。
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选学若干个化学选修课程模块。
根据学生在相应课程模块学习中的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记录和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以此决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课程模块的学分。
2。
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制
(1)构建和实施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原则
①评价功能的发展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化学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有利于使化学教师热爱化学教学事业的情感获得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发展。
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应采用定性评
价与定量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为主与他人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③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应全面收集化学课堂教学的各种信息,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对教师教学的感受,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等等.
④以学论教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主要参照,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六种状态——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2)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重全面性教学要求既关注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既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更重视学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
②教学设计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教学设计应建构整体教学设计观,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视野之中,每一堂课的教学行为都应确保课程模块的教学完整性,关注选、必修模块间的衔接.
③教学行为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应充分体现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注意因材施教,重视个别化学习指导,使每一位学生在认知、智能、情感等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④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建构知识的自主性应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究情境,提供探索机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应充分注意学生能否自觉、积极、主动地选择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运用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主动建构知识,独立
思考,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应关注学生是否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思维与方法.
⑤要兼顾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关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开放性;关注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科学处理探
究结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是否自由放松,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⑥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关注教师能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能否为学习内容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⑦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设计到教学计划的实施关过程中必须有效率意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即让学生群体有更多的收获。
(3)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标准
下面的教学评价表可供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中新课程化学课堂评价标准时参考。
五、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化学新课程的一大特色。
教师的基本使命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灵活开展探究教学,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时应注意如下方面:
1.积极探索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
(1)再度对“教材"开发
“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
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
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
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
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2)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定期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使化学实验顺利实施,确保在时间、空间上完成教学任务;努力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使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的场所,为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创造良好条件;重视对化学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鼓励学生和教师开发实验仪器,研究低成本、少污染的化学实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设计富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3)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和影视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网络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科书而言,互联网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
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小学课堂将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水文站、工厂、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