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法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教法与学法的指导

如何能上好一堂科学课,这是科学教师经常苦苦寻思的一个问题。如何能让课堂活泼生动?如何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如何让课堂成为有效性课堂等等?我觉得除了我们经常讲的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外,还需根据科学课学科特点,更多地研究科学课的教法与学法。

小学科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材内容编写形式上,一般来讲,往往是教材先提出研究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游戏、谜语、故事,甚至是教师讲述等形式提出问题,引起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接着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观察活动,有时是几个连续的观察活动,其中包括教师的演示。另一种是通过实验活动,有时也有几个连续的实验,其过程一般是从问题出发,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进行迁移。还有一种是教材具有很好结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学目的除了知识概念外,还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训练过程等等。教材呈现形式的不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不同,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探寻多种多样的能应对的教学方法。我通过近十年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归纳整理出了对应上述三种常用的教学方式。

一、观察法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仅指看、摸、听、尝、嗅等活动,还意味着理解或从理性上去领会;它既包括信息的输入,又包括信息的初步加工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以下几个程序进行

1、创设情境,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好观察对象,即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获得“发现”,启发、诱导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提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判断、猜测问题的结果,并让学生制定并交流自己的观察计划。让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融入学生的观察计划中。

3、组织观察活动,根据学生制定的观察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独立观察或大组交流。教师提供的观察对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好的观察对象(包括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学生能发现什么,要看教师准备的观察对象是什么,蕴含了什么样的科学概念。

4、对观察所得信息作出分析,观察中不仅有被动的生理反映(感知),更有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对观察所得的信息,观察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析,其

中既有正确与错误的选择,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更有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学生观察得到信息之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以恰当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共同判断、抽象、概括,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

5、成果迁移,即当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可将问题继续扩展,把结论或规律应用到实践中去。

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单元,均可按这一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二、实验法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自然过程或生产过程以纯粹的、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它是进行实验的基础,没有这一步实验就无法进行。要明确实验目的。一般通过设问来进行,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可以是教师创设的情景。比如:“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加热,水还没烧开就溢出来了”提出“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通过对现象思考作出设想,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所需要的条件,明确实验目的。

2、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设计实验时,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制定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是对学生较高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当教师演示水遇热体积会胀大的实验后,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设计水遇冷体积会怎样?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空气是否也有这些性质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进行实验研究

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活动。包括:规范操作,正确使用仪器、器材;认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所有现象;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4、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并作出理论解释

实验结果的分析对获得实验的结论尤为重要。分析处理解释的前提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其次是作好记录(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分析,将实验的数据列成表格)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果。例如:根据石块在水中的重量,在空气中的重量,分析得出石块在水中的重量减少,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又如:弹簧伸长的长度与重物的重量之间的关系,重物越重弹簧拉伸的越长。

这一类型课例很多,如温度与水温的变化、磁铁、微小,物质变化等单元教学,就很适用此教学方法。

三、研讨法

研讨教学的整个进程可分为“

探究”、“研讨”两部分。“探究”即探索研究,这过程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教师提供给他们实物材料。“研讨”即研究讨论。这过程是给学生提供机会,促使他们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交流讨论,进行抽象、判断、推理,从而获得科学结论。

研讨教学的程序为: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或事物,进行探究,组织研讨,反馈练习。重点是组织好“探究”和“研讨”两个主要活动。“探究”是为“研讨”服务的。

1、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和事物是前提。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一种好的方法,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怎样组织材料,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要精心设计,安排材料的层次;反馈时,认真回顾组织的材料哪些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研讨”。总之,有结构的材料一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能启发学生的发现,三要和科学的概念有关,使用这些材料能揭示有关的现象和规律。

2、让学生充分“探究”

“探究”是“研讨”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学会怎样学习有独到之处。因而,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让学生独立地自由地支配材料,按照各自的思维去“探究”。教师应仔细地观察全班学生活动的情绪和表现,分析他们的心理、思维的状况和概念水平,并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