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13.7%的儿童遭受四大暴力
今年1月10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2019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市大兴区蒲公英中学举行。
2019年白皮书的关键词为“教·养”,从对留守儿童本身的调查研究,延伸到了他们身后的父母、家庭、校园、朋友。
据了解,2019白皮书研究报告,从2019年3月启动,历时10个月,涉及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问卷样本总数为14000份。与此前4年的白皮书报告的调查过程不同,2019年的调查首次实施面对面访谈,留守家庭入户家访地区涉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安徽省六安市狮子岗乡、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云南省腾冲市腾越镇四个地区,共计入户探访超100个留守家庭,99位在城市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
以下内容为白皮书的精选。
亲子分离和隔代教养,对儿童亲子互动、教育方式产生影响
通过对农村非留守儿童(样本为1962份,占总样本27.7%),农村留守儿童(样本1370份,占比19.3%),农民工随迁子女(样本为1999份,占总样本的28.2%)三类儿童的数据比较,研究发现亲子分离和隔代教养对
儿童的亲子互动形式、教育方式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行为养成等社会化过程会产生较大影响。
(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多由祖辈进行照顾,这种养育方式也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亲子分离”和“隔代教养”的特征。)
从亲子互动形式上看,看护人拥抱抚摸孩子以及与孩子说笑玩耍情况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似,低于随迁子女家庭情况。从亲子互动内容上看,与孩子聊有兴趣的东西情况,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远低于随迁子女。与孩子聊每天过得怎么样,留守儿童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低于随迁子女。
在亲子日常互动上,留守儿童最少和父母一起吃饭,非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较多,85%的儿童至少每天一次。此外,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最少喝和父母一起做活动,随迁子女儿童最高。
在亲子外出休闲上,随迁子女外出频率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少于非留守儿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听戏方面,留守儿童少于非留守,二者均远低于随迁子女。
再者,三类儿童在教育方式上同样出现明显差异,留守儿童的看护人较少与孩子讨论学习状况,对孩子的信息低。
此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上有明显差异:
▪55.3%的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没有图书馆、而非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在此方面的比例为46.2%、28%
▪62.3%的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房、而非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在此方面的比例为50.9%、27.6%
▪47.5%的留守儿童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谁、而非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在此方面的比例为37.4%、18.4%
主导此次研究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叶鹏飞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的困境,除了通过制度设置、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倾斜,为农村儿童教育和照顾提供更好的环境。
社会工作更可以从各个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发挥积极影响:比如帮助农村儿童学校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师进行培训; 运用小组方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小组,通过来自组员和朋友之间的关爱、倾诉来提供支持,缓解他们对于父母的思念,疏解负面情绪等。
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地位不确定性较高
白皮书从学业成绩、教养方式、心理地位等方面,探讨了留守儿童社交障碍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缺父和缺母留守的比例为3 8%,缺双亲留守的比例为26.8,非留守儿童比例为35.2%。
调查发现主要涉及三方面:
▪与关爱型教养方式相比,严厉型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不同留守状态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与非留守学生的差异不显著。
▪增加留守儿童的朋友数量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社交回避。
▪1+U+心理地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活跃程度,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但只有35.8%的学生心理地位为I+U+,而有42.
6%的学生心理地位为I-U+。
据了解,心理地位是反映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价值的基本看法的人格特征。性别、年级以及学习成绩为心理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男生I+U+的比例(37%)低于女生(47.8%)。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I+U+的比例逐渐降低,I-U+的比例逐渐升高。随着学习成绩的提升,学生心理地位不确定的比例逐渐降低(从56.9%降到12.5%),I+U+和 I-U+的比例逐渐升高。
此外,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心理地位上的不确定性较高、I+U+以及 I-U+较低,其中缺父留守的儿童在心理地位上的不确定性较高、缺母留守较低。
参与此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李亦菲认为,父母应提高自己对孩子的合理要求,适当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心。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教师和家庭监护人应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友情况,采用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或社团等形式,为他们增加朋友数量创造有利条件。此外,为改善学生的心理地位,学校应为包括各种留守状态在内的全体中小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合作完成任务和交流经验成果的机会。
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越满意,抑郁水平越低
白皮书对2170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有2087份问卷报告了父母外出情况,其中父母均外出或父母双方有一方外出共有1152人,父母均在家的有935人)进行了留守经历特征、抑郁情绪、依恋关系和自主性的调查。
调查主要有7方面的发现:
▪留守儿童群体中,汉族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在父母双方均外出的样本中,少数民族中回族的比例较高。
▪父母都外出的家庭中,在儿童三岁之前第一次外出所占比例最高,约占43%。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父母分离,可能对孩子的消极影响较大。
▪社交软件(微信、QQ)和网络游戏这方面,父母均外出和仅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使用比例较高,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合理使用社交网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