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与赏析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美学与欣赏论文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姓名: ********
学号:********
(1)中国古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
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
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古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典型为北京故宫,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
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
中国古建筑设计布局。
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
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筑创意的核心。
因此布局中程序的安排是中国古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由于它们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了表达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
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宫殿和民居建筑是在南北向的纵轴线上安排主要的建筑,在东西横向轴线上安排次要的建筑。
这种组合方式,扩大了建筑的实用空间,并且大大地加强了整个建筑群体的稳固性;在审美上,创造出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的美,显示出均衡、对称、协调、典雅、庄重的美感。
例如,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
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
园林建筑多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展开布局,采取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趣味盎然、返璞归真,并呈现出接近自然的模拟状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 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苏州园林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园林美一样,都取源于自然,是在自然空间形态基础上加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产物。
苏州园林一般用地有限,常在市井之内再造山林之趣,除用微缩景观外,空间巧妙组合是其成功关键。
廊,这种长条形状的园林建筑物,常常作用为最理想的手段。
一条透空的长廊横贯于园内,原有的空间立即产生远、中、近三个层次,两侧的景物都将互为对方的远景和背景,使原本娇小的园林显得空灵而又深邃。
在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榭等是“实”的,而廊是“虚”的,两者结合便构成了虚和实的和谐美。
沿廊漫步,既像在室内,又像在室外,这种亦内亦外的感觉,使人产生一种“过度空间”的心理,造园家就是利用这种空间内外矛盾的统一,将两种不同的空间感受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回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朴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
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园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表现。
中国古建筑在色彩上的使用还受到封建社会中等
级制度的限制。
自西周“明贵贱,辨等级”以来,色彩严格分成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白、灰。
宫殿建筑用金、黄、赤色;官邸用绿、青、蓝色;而民舍只能用黑、白、灰色。
例如,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青绿色略点金的建筑彩画,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
整体布局体现的节奏和韵律美。
节奏与韵律,如果抽象为艺术的形式美法则,那就是有关时间的一种效应,这种艺术效应用在建筑上,就是把建筑作为一种象征时间的艺术对象。
中国的组群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用一些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相对复杂的群体结构,房间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基地周边布置,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貌。
小至宅院,大至宫苑都有其核心部位,越是重要的建筑,就必须有重重的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逐层展开,主次分明,相互呼应。
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尤其故宫的四座解楼,其屋顶结构更为复杂、奇巧,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从而成为北京故宫的象征。
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
中国古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线,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2)中国现代建筑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
特别是在最近三十年里,以中国进入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契机,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已经产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现代建筑主要依赖于钢筋混凝土,钢材,石材,以及玻璃等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在方式方法上也得到了古代建筑师们想象不到的效果。
北京奥运之后,“鸟巢”和“水立方”依然在展示着“奥运之城”的无穷魅力,无论是晴日里蓝天、白云下,还是阴天里冷冷的北风中,总有无数游人穿梭其间,领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雄伟和震撼。
当然,上海世博会在悄然间铸造着巍峨、瑰丽的“东方之冠”,更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一朵奇葩。
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
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中国馆的总占地面积6.52公顷。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国家馆的建筑设计,我认为对主题的总体把握是比较准确到位的。
建筑高度控制在50米,明显高出周围其它场馆,体量相当突出。
这毫无疑问将会成为这一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但其建筑体量是否能够与周围建筑相协调,这也许是一个问题。
建筑立面采取了传统的三段式做法,即上部(国家馆部分)、中部架空部分和底部(地区馆部分)。
上部层层出挑,中部四个粗实的“柱子”撑起上部,下部舒展开的地区馆建筑,总体是稳重的正三角,但上部又用倒三角的方式进行
了破解。
建筑主体的红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
细部红色构建的造型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建筑的标志物——斗栱,但是并没有出现实体的斗栱造型。
国家馆的整体造型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却又没有显现大屋顶的形态。
横向长线条的穿插,让人联想起梁、枋等等中国古建筑的构建,但又表达得简洁现代。
这些着实是建筑设计的高超之处。
底部地区馆舒展开去,在功能上能够满足31个地方展馆的需要,形态上与主体建筑也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效果,色彩更趋稳重、形态平实,但是仍然注重细部,立面开窗处理和墙面上具有强烈民族特征性的“纹饰”,很好的表达了建筑特征。
地区馆顶部成了国家馆部分的广场空间,大台阶直接引导人们走向建筑主体——国家馆。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用“东方之冠”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我认为关键点就在于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气质与现代建筑语汇、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一气呵成。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这句名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建筑所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就上海滩松软泥泞的地基来说真正代表中国现代建筑标志的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成就在于采用地基打桩承载重量,以及采用风阻尼器和风洞外形使之遭遇强台风不会引起摇晃。
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座使用风阻尼器装置的超高层建筑。
该装置通过使用传感器,能够探测强风时建筑物的摇晃程度,抑制建筑物的摇晃。
金融中心大厦顶端原有的圆形方案造型符合美学观点之一的简约及流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