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引发的学术不端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社会,许多研究生毕业之际面临的问题的就是学术论文发表问题。因为学校都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成功后才能毕业。但是,研究生要获得学位必须要发表学术论文吗?如果从研究生培养的本质含义上回答,答案是:不需要。那么需要什么?答案是:专业能力。如今人们太过于关注研究生毕业前的论文发表问题,而忽视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术界中学术不端频频出现。

我们知道,对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和要求很清楚,研究生毕业时需要掌握和具备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科研包括哪些能力?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选题、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文献阅读、综合分析、学术交流、基金申请、论文撰写等等,及其相关的各种能力。所以,研究生培养,本质上就是一种训练。研究生最重要的,最需要看重的,应该是这个培训的过程。研究生享受和受益终生的也应该是这个培训过程。走完这个过程,有需要老师扶着走的,有需要老师看着走的,有需要老师领着走的,也有自己知道了方向后独立走的。路线可能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最后都应该到达“按照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体合格”这个“科研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地。因此,只要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培养计划,走到了这个目的地,就合格了,就应该获得学位。

那么谁来决定研究生是否达到这个目的地了呢?导师和答辩委员会。有没有标准呢?有,最硬的指标就是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需要在答辩委员会组织的论文答辩会上进行表决,申请学位者在答辩会上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建议是否授予学位,最后由单位(学院、研究所)的学位委员会进行例行审查,再由上一级学位委员会(学校、科学院)进行最后裁决。是不是很严格的程序啊。可就是这么严格的程序,今天走样了。

问题出在哪里大家都很清楚。导师、研究生、答辩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当今似乎都有些问题,所以也都有各自的责任。这些问题太大太多,赶紧打住。

那么,现在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规定研究生要获得学位,除了完成学位论文,达到答辩要求外,还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是否合理呢?按照常规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既然研究生培训的过程和答辩的过程没有按照常规进行,那么一些非常规条件下的非常规规定就有其合理的成分。这个关系和逻辑清楚了,问题就简单多了。

因此,研究生培养过程不是限制在培养发表论文的能力上,是应该集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上,当然还有相关的科研伦理和科研规范、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方面。所以,正常条件下,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不应该作为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一个限制条件,但是研究生能够发表学术论文可是应该掌握和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今天,我看到一篇论文与作者以前发表文章的文字复制在10% 左右(不包括图表)。编辑与编委是从文章的创新程度的角度对文章给与了评价,并认为可以录用。尽管重复的是自己的文章,但是还算是重复范围。剽窃分为观点、思想剽窃和文字剽窃。一般方法和流程方面的描述也不能要原封不动复制已发表的文献。涉及结论性或特定条件等不是公知的,如文中“每改变一次壳程进口流量,均维持运行5 分钟左右,待流动稳定后开始采集数据。当冷热流热平衡误差在3.0% 以内即认为系统达到热平衡,所采集实验数据有效。”之类的表述,最好标注出处。

在使用以往自己的文献不仅仅涉及署名权问题(这标引可以避免),另外在使用已发表文章的图片时还涉及“图片版式设计权”的问题——所以不要原图使用,如必须使用,建议重新设计——思想可以以标引处理,版式则不能,版式需要许可!所以,不是不得已最好以重新设计来避免违规——这是两部分内容。尽管是自己的文章——版权部分转让后也可能属于发表文章的期刊出版单位,所以需要慎重!

前两条目的是注意避免学术不端——包括自我剽窃——就是在不标注的情况下使用自己或他人已发表的文献,不仅仅是尊重版权的需要也是对读者和同行的坦诚,否则有误导的嫌疑,标引则是必要的条件。我们会感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不在乎”,那是理解片面。文章公开发表以后,进入公共领域就不仅仅是“所有人”自己的事,而是涉及到他人的社会事件。所以,自我剽窃也有社会危害性!这已经被越来越认可。

"仅仅是论文的署名问题,国内的学术期刊就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前不久被查出的论文抄袭事件,作者之一的某科学家,就以' 不知道被署了名'为说辞,别人也无法查证。" 其实,署名上的混乱,仅仅是学术不端表现在科技期刊上的"冰山一角"。学术不端可以分四类,"一是抄袭,二是数据造假,三是不当署名,四是论文拆分"。作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副

总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颜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利益的驱动。在此问题上,中科院院士唐守正有切身感受。

"我的学生完成了一项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成果还很快推广到了其他领域",但令唐守正不理解的是,这名学生把本来一篇论文就可写完的内容,非要拆成了三篇写。然而,学生的回答很简单:"以后晋升职称的时候,会要求论文的数量。"这个回答,让唐守正无言以对,"不能说学生错了,因为这牵扯到很多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的问题"。有一篇3110643181研究生论文球评论文章曾指出,全世界学术不端发生的概率大约为1/200,其中,中国和日本有上升趋势。"这个数据值得我们注意。" 唐守正认为,以黄禹锡事件为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但"我们要防止这个现象进一步蔓延。在管理和评价问题之外,科技期刊本身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审稿环节把关不严的问题"。

以论文署名为例,国外刊物的做法,通常是论文投稿之后期刊编辑部向所有署名作者发一封邮件,让他们确认自己在文章的作者之列,并需要与投稿人确认每个作者对成果的具体贡献,之后才开始进入审稿环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科技期刊在对待论文署名上,"十分含糊,往往资深一点的科学家署名在上面,其实也没作什么贡献",身为《地震学报》中英文版主编的陈运泰认为,如果我国科技期刊能在审稿环节上与国际较好的做法接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科研道德失范的行为"。

在中科院院士王乃彦看来,审稿环节的严格把关,并不会让科技期刊吃亏。英国一本物理杂志主编所讲的一句话,让王乃彦印象深刻,"要办好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排除那些质量不高的文章,这才能扩大杂志的影响"。因为,"如果质量不高的文章在这里发表了,那么高质量的文章就再也不会投过来"。

我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居世界第二,正在从论文大国向论文强国发展,但这却与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不久前,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80% 的科学家希望把论文投向国外。

"我们的科技期刊不是世界前几位,应该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术学会部部长沈爱民直言,"我国的科技期刊界要自己动手,自己拿自己' 开刀'。"如何"开刀"?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需要建立规范,科技期刊要严把质量关。"现在是海量出版的时代,一篇科技论文要想找到真正的小同行来评议,对于期刊来说,成本很高。" 唐守正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科技期刊间建立联动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提高。

加强审稿环节,只是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的一种措施,沈爱民说:"更深层次的制度建设在于我国整个科技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是' 指挥棒'的设计,这是最根本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

学术不端问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限制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是有关系的。但目前宣传和指引的多是“要怎样”而很少指出“不要怎么样”,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行为“容易被界定为学术不端”?多是正面宣传,很少对不端行为进行罗列和界定——画出“红线”。其实,端与不端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违法是另外一回事),是与社会道德环境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是变化的——原来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不一定以后不认为是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