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要点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d57054cf84b9d528ea7ae8.png)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一、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概述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因此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会增多。
认知功能障碍不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严峻的社会问题。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特别是糖尿病、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常见的认知障碍主要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onimpairment,MCI和痴呆两类。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老年期痴呆是以认知障碍表现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
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额颞叶痴呆(FTD、路易体痴呆(DLB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
二、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诊断(一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筛查原则1.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评估流程:见图1。
2.常用的评估工具:(1 认知功能评估:①痴呆自评8项问卷;②迷你认知评估量表;③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④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⑤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2 精神行为症状:①神经精神症状问卷;②老年抑郁量表(3 日常和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3.辅助检查:(1常规体液检查:血液中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B族维生素、叶酸、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检测。
有条件者可以进一步检测: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Tau蛋白、Aβ42检测、基因检测、脑组织活检等。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6f1fc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e.png)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期待
深入研究VCI的发病机 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
方法和预防措施。
01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 临床研究,评估不同治 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
03
推动VCI的跨学科合作 和综合治疗,为患者提 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05
加强VCI的早期识别和 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及时性。
02
加强VCI的科普宣传和 教育,提高公众对VCI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NMDA受体拮抗剂
通过拮抗NMDA受体,减少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常用 药物包括美金刚等。
控制危险因素药物
降压药
通过降低血压,减少脑血管病变的风 险,从而延缓认知障碍的进展。常用 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 等。
降脂药
降糖药
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对认 知功能的影响。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 胍、胰岛素等。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 诊治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血管性认知障碍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 患者管理与康复训练 • 指南解读与临床实践建议 • 总结与致谢
01 血管性认知障碍概述
定义与流行病学
定义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指由脑血 管病变或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 障碍,涵盖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 整个过程。
神经心理学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
采用标准化的神经心理测验,评 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 能力、视空间能力、执行功能等 认知领域。
情绪和行为评估
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如抑郁、 焦虑等,以及行为异常,如攻击 性、游荡等。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fa05dbc281e53a5902ff77.png)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MCI 痴呆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编者按: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制定的防治认知功能障碍共识主要介绍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等内容。
一.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
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
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MCI的早期定义是指与Alzheimer病(AD)相似的、进行性的记忆损害,强调的是疾病状态,特指AD的临床前期。
此外,MCI也可有语言、注意和时空间能力损害等。
然而,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代表了AD前的状态。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全文)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28e009a58da0116c1749df.png)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全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1]。
MCI诊断标准最早由Petersen等于1999年提出,该标准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但该标准对MCI的诊断过于局限,主要是遗忘型MCI 的诊断。
2003年国际工作组对MCI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这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MCI诊断标准。
该标准将MCI分为4个亚型,即单认知域遗忘型MCI、多认知域遗忘型MCI、单认知域非遗忘型MCI和多认知域非遗忘型MCI[2]。
除此之外,该标准还对MCI病因进行了更全面的阐述,如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血管病、路易体病、额颞叶变性等缓慢起病的痴呆类型在临床症状达到痴呆前,轻度的病理变化均可引起MCI。
而脑外伤、脑炎、营养缺乏等可导致持久的MCI。
虽然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2011年标准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A)2011年标准、2013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分别就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MCI及MCI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但其基本内容均与2003年MCI诊断标准一致[3]。
MCI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4点[2]:(1)患者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发现认知的损害;(2)存在一个或多个认知功能域损害的客观证据(来自认知测验);(3)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但保持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4)尚未达到痴呆的诊断。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A)制订的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MCI的诊断标准,在上述MCI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标志物的内容,包括Aβ沉积的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元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但该内容只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并不是临床诊断所必需。
以上标准只是MCI的一般标准,实际操作中如何对认知障碍但是没有达到痴呆程度进行界定,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2024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要点
![《2024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92bd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6.png)
《2024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要点《2024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主要提供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的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1.危险因素:-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逐渐增加。
-遗传因素:存在家族中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患病的风险较高。
-教育程度低:教育程度低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较高。
-心理社会因素:孤独、抑郁、社交活动减少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疾病等心血管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相关。
-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相关。
-生活方式:缺乏体力活动、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过量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相关。
2.干预措施:-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育,提高认知储备,可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心理社会干预: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等能够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控制心血管疾病: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可以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管理代谢性疾病:合理控制2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有助于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力活动、推崇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指南指出,以上干预措施应该综合运用,针对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干预。
同时,由于慢性疾病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干预的持续性和规范性非常重要。
此外,医务人员、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水平。
综上所述,《2024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提供了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的详细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和公众更好地认识该疾病,降低患病风险,并提供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2b341bfb52acfc788ebc931.png)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要点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
近日,由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写作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正式发表。
指南的第一部分为“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对痴呆的临床诊断思路和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推荐。
临床诊断思路主要分三个步骤:1.确立痴呆诊断对于既往智能正常,之后出现获得性认知功能下降(记忆、执行、语言或视空间能力损害)或精神行为异常,影响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且无法用谵妄或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的患者,可拟诊为痴呆。
认知功能或精神行为损害可通过病史采集或神经心理评估客观证实,且至少具备以下5项中的2项:(1)记忆及学习能力损;(2)推理、判断及处理复杂任务等执行功能受损;(3)视空间能力受损;(4)语言功能受损(听、说、读、写);(5)人格、行为或举止改变。
国际痴呆诊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R)。
2.明确痴呆病因引起痴呆的病因很多,不同病因,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同。
诊断痴呆后,要结合患者认知障碍起病形式、各认知域和精神行为损害的先后顺序及特征、病程发展特点以及既往史和体格检查提供的线索,对痴呆的病因做出初步判断,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最终确定痴呆综合征的可能病因,尤其注意识别可治性、可逆性痴呆。
神经变性性痴呆多隐匿起病,呈慢性进展性病程;非神经变性性痴呆多急性起病,呈快速进展性病程。
变性性痴呆若单纯表现为认知/行为异常,则考虑患者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AD)、额颞叶变性(FTLD)、路易体痴呆(DLB)等;痴呆叠加其他症状,如合并锥体外系症状则考虑是否为帕金森病痴呆(PDD)、DLB、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综合征等,合并运动神经元病症状则需排除额颞叶痴呆合并肌萎缩侧索硬化(FTD-ALS)。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痴呆治疗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痴呆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3820d030b4e767f5acfcee1.png)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痴呆治疗
作者:贾建平, 王荫华, 魏翠柏, 李焰生, 汪凯, 唐牟尼, 肖世富, 丁新生, 张振馨,张晓君, 张朝东, 杨莘, 陈晓春, 周爱红, 罗本燕, 徐江涛, 章军建, 彭丹涛,
蔡晓杰
作者单位:贾建平,魏翠柏,周爱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科,北京,100053), 王荫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 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 汪凯(安徽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 唐牟尼(广州脑科医院精神科), 肖世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 丁新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张振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神经内科), 张晓君(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 张朝东(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
内科), 杨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北京,100053), 陈晓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
和医院神经内科), 罗本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徐江涛(兰州军区乌
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 章军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 彭丹涛,蔡晓杰(卫生部北
京医院神经内科)
刊名:
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年,卷(期):2011,91(1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yx201114002.aspx。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04d446c8d376eeaeaa31e9.png)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
卒中等脑血管病常导致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大痴呆原因。
PSCI特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同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痴呆相比,PSCI有其自身特点,如斑片状认知缺损、病程波动性等,其中可预防和可治疗性是PSCI的一个重要特点。
2015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的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也倡导将卒中和痴呆整合的干预策略。
在过去30年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VCI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诊疗指南,如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等。
当前对我国PSCI的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本次中国卒中学会圆桌会议召集从事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同行,对我国PSCI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未来探索重点进行商讨,推动实现PSCI可防可治的目标。
1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挑战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2023年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2023年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0f8f75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9.png)
2023年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于这类疾病的防治工作,我国医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便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医疗服务。
就此,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于2023年制定出台,以推动我国痴呆和认知障碍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指南背景痴呆和认知障碍是一类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情绪不稳等症状。
这类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扰和心理负担,对社会也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痴呆和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和社会压力,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的制定呼之欲出。
二、指南的主要内容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定义和分类:明确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定义和分类,为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依据。
2.痴呆和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详细描述痴呆和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类疾病。
3.痴呆和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规范痴呆和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和辅助检查的标准,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痴呆和认知障碍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介绍痴呆和认知障碍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5.痴呆和认知障碍的预防和管理:探讨痴呆和认知障碍的预防和管理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6.痴呆与认知障碍的研究和发展:介绍痴呆与认知障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诊疗信息。
三、指南的实施意义我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的发布,将对我国痴呆和认知障碍患者的诊疗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指南的制定将为医生们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提高其诊疗能力和水平。
指南的发布将推动痴呆和认知障碍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医疗服务。
指南的实施将为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指导,推动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bd6f9bb8f524ccbff1218493.png)
小结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可能在临床前数十年即已开始。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特别是发生痴呆后再开始治疗,虽仍可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进程,但已有的损害多不能逆转。
因此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MCI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切入点,具体干预措施仍在探索之中。
虽然对各种痴呆已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但仍然存在疗效不突出和费用昂贵的问题。
预防应成为最重要的措施,在各种危险因素中,血管性危险因素是可以被发现和控制的,因此要特别重视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
凡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记忆及智能的测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特点特点一:强调血管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共识特别强调了血管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指出“近来有意义的发现是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VaD),而且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危险因素。
”中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脑血管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脑血管病一方面给众多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脑血管病预后更差,所以强调各种血管因素的危险性对我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特点特点二:重视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共识将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发展方向是“要提高对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的认识,规范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处置,有效地实现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
要加强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依据和标准的研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达到有效的二级预防。
” 既往人们对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人口学因素、遗传学因素和个人史等,而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关注使得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成为可能。
凡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记忆及智能的测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2022认知训练中国指南(最全版)
![2022认知训练中国指南(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80a95d2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0.png)
2022认知训练中国指南(最全版)第一部分概述一、前言认知训练是应用多种认知任务提升认知功能的干预方法。
近年来,认知训练已从既往注重策略的纸笔式、教学式训练方法,逐渐转变为难度自适应、注重能力提升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
认知障碍是一类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可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的综合征,除神经疾病外,精神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也可能伴发认知障碍。
我国认知障碍疾病患者数量庞大,65岁以上人群中现有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约3 800万,痴呆患者约1 500万。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认知障碍的最常见病因,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痴呆患者已超过1 000万。
此外,有22.8%的帕金森病患者和34%~65%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也同时合并认知障碍。
在精神疾病中,超过7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障碍。
目前,认知障碍疾病的药物治疗选择依然有限,认知训练作为一种无明显不良反应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可以独立应用,还可与药物或其他非药物干预手段联合应用,从而成为认知障碍疾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手段。
二、指南编写方法为规范认知训练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展,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制定了本指南。
涉及认知障碍疾病的其他治疗方法请参考相关共识和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
近几年,国内外认知训练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为此专家组对共识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为从事认知障碍疾病预防、干预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和机构提供依据。
自2021年5月起,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牵头,组建了由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老年病学、心理学和护理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指南编写委员会,针对认知训练适宜对象、认知训练方法、认知训练监测与评估以及认知训练中心构建等问题进行证据系统检索和评价,并按照GRAD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分级系统、以及中华医学会2022年发布的《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进行证据和推荐意见评价,证据等级分为ABCD四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表1)。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a5d37a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6.png)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患有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在思维、记忆、学习和决策等方面出现障碍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国专家们制定了以下共识:一、早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例如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有基因遗传风险的人群等,应该进行早期的认知功能筛查。
通过一些简单的问卷或测试,可以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
二、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已经发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要加强患者的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功能和记忆力。
其次,患者需要均衡饮食,增加摄入蔬菜水果的比例,减少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此外,合理控制体重和血压也对改善认知功能有帮助。
三、药物治疗:对于认知功能障碍较为明显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帮助改善认知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一些脑血管活性药物和改善血糖控制的药物对改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五、家庭关爱和社会支持: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社会组织和人员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来帮助患者。
最后,中国专家认为,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内分泌科、神经科、心理科等多个专业的医生和专家。
各个学科的医生和专家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制定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防治方案,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全文)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a7c28277232f60dccca1a7.png)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全文)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认知损害可涉及记忆、学习、语言、执行、视空间等认知域,其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
因此,对此类患者的评估通常包括认知功能(cognition)、社会及日常生活能力(daily activity)、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可以概括为ABC。
其中,认知功能评估又涉及上述的多个认知域。
总体认知功能评估总体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包括多个认知域的测查项目,能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认知状态和认知特征,对认知障碍和痴呆的诊断及病因分析有重要作用。
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认知筛查量表,内容覆盖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
Mitchell[1]、Velayudhan等[2]、Blackburn等[3]都对MMSE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记忆门诊等专业机构或者在社区医院中,MMSE区别正常老人和痴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80%以上,对筛查痴呆有较好的价值,但对识别正常老人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以及区别MCI和痴呆作用有限(均为Ⅰ级证据)。
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覆盖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空间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力和定向力等认知域,旨在筛查MCI患者。
以26分为分界值,MoCA 识别正常老人和MCI及正常老人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敏感度分别为90%和100%,明显优于MMSE(分别为18%和78%),而且有较好的特异度(87%)[4](Ⅱ级证据)。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8db597ee009581b6ad9eb34.png)
4,000,000
2,000,000
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年数
65-74岁
75-84岁
85+岁
Source: Brumback RA, Leech RW.:J Okla State Med Assoc.; 87, 103-111, 1994
DSM-V
2010-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the DSM-5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Work Group- Dilip Jeste (Chair)
名称修改: 1. DSM-IV “谵妄、痴呆、遗忘性及其他老年认知障碍”
2神经系统以外疾病导致的痴呆:系统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和中毒性痴呆(如酒精 中毒等)
3同时累及神经系统和其他脏器的疾病:艾滋 病、梅毒、wilson病等
按病变部位分类
按病变部位 ①皮质性痴呆 如阿尔茨海默病、Pick病 ②皮质下痴呆 锥体外系疾病、正常 颅压脑积水、 Binswanger 病等 ③混合性(皮质与皮质下性)痴呆 多梗塞性痴呆、感染性痴呆、中毒和代 谢性脑病 ④其他 外伤后、缺氧后、新生物等
1、特异性(1)脑脊液生化标识:低Aβ含量,高tau、ptau蛋白,更特异性指标:tau蛋白和Aβ比率增高(2)PiBPET及其他PET(18F-AV-45)
2、非特异性:影像学标识:AD病理区继发性的脑改变: 海马、内侧颞叶萎缩,脱氧葡萄糖PET显示的额顶区葡萄糖 代谢减低
AD各阶段概念
AD病理期(Alzheimer’s pathology) AD的临床前阶段(Preclinical stat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014e425763231126fdb1102.png)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1痴呆诊断1.1 痴呆概述1.1.1痴呆定义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认知损害可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等功能,其智能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
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
通常具有慢性或进行性的特点。
1.1.2痴呆分型痴呆综合征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分型。
最常见的为病因分型,可分为三大类: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痴呆、神经系统以外疾病导致的痴呆和同时累及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的疾病导致的痴呆。
第一类包括神经变性性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血管性痴呆、炎症性痴呆(如Creutzfeldt-Jakob病等)、正常颅压脑积水、脑肿瘤、外伤、脱髓鞘病等;第二类包括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痴呆(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缺乏等)和中毒性痴呆(如酒精中毒、药物慢性中毒等);第三类包括艾滋病(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梅毒、Wilson 病等。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皮质性痴呆、皮质下痴呆、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和其他痴呆。
皮质性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变性(额颞叶痴呆、语义性痴呆、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等);皮质下痴呆类型较多,如锥体外系病变、脑积水、脑白质病变、血管性痴呆等;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包括多发梗死性痴呆、感染性痴呆、中毒和代谢性脑病;其他痴呆包括脑外伤后和硬膜下血肿痴呆等。
根据治疗效果可分为不可逆性和可逆性,前者包括变性性痴呆和部分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如Creutzfeldt-Jakob病等),后者主要包括可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脱髓鞘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痴呆(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缺乏等)。
1.1.3痴呆临床诊断思路痴呆是一类综合征,痴呆的诊断分三个步骤进行:①首先明确是否为痴呆;②明确引起痴呆的原因;③明确痴呆的严重程度和有无精神行为异常综合征,了解患者目前需要处理的主要矛盾。
需要根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作出痴呆及其病因的诊断。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fd2cd88767f5acfa0c7cd8e.png)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关键字:认知障碍痴呆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痴呆是一种老年人群常见病,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痴呆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
我国有老年性痴呆患者500万人,约占全世界总病例数的1/4,且每年约30万人加入这个行列。
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性痴呆目前已位居老年病死亡原因的第4位,仅次于心血管病和癌症。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痴呆不仅危害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国家及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
因此有效、准确、及时的筛查、诊断和治疗痴呆是降低痴呆发病率的方法之一。
目前我国临床医师对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知识缺乏认识,对痴呆诊断治疗缺乏规范,严重影响了痴呆的治疗效果。
2005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曾编写《老年期痴呆指南》,对推动和规范痴呆诊疗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痴呆在病因学、神经心理学、神经药理学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基于大样本的、多中心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使对痴呆诊疗方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为有效提高我国现有痴呆诊疗临床水平,更好的指导神经科、精神科、老年科和其他相关专科医师,准确、规范的进行痴呆诊疗。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牵头,组织专家编写《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指南以国内外近期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为依据,专家组参考2008年12月以前发表的痴呆相关的临床研究、荟萃分析、系统性综述,和其他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指南如:2007年欧洲神经科学联合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美国精神科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及2008年美国内科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公布的痴呆指南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第45卷第2期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简介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2005年10月26日前言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不仅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及视空间障碍等,还可伴随焦虑、抑郁、激越、冲动等情感行为障碍,这些情感和行为障碍同样也是患者致残的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医生提高对早期认知能力障碍的认识,并及时进行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早期干预可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和行为问题的发展,使患者在更长的时期内维持基本的认知功能,有助于维持和改善患者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在疾病后期才进行干预,虽可能延缓认知能力衰退的进程,但是已经发生的损害则不可逆转。
本共识主要关注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一章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1.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
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
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通讯作者: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200127,上海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1.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MCI的早期定义是指与Alzheimer病(AD)相似的、进行性的记忆损害,强调的是疾病状态,特指AD的临床前期。
此外,MCI也可有语言、注意和视空间能力损害等。
然而,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代表了AD前的状态。
故可分MCI为两型:遗忘型(a MCI),是经典的定义,包括单纯记忆损害和记忆伴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两种,主要指AD 的前期;非遗忘型,包括单个非记忆域损害和多个非记忆域损害,属广义的MCI,涵盖多种认知损害,可能是多种痴呆的前期表现。
MCI也可按病因分为变性性、血管性等。
MCI的结局有多种。
确定MCI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以便延迟或阻止痴呆的发生、发展。
1.3 痴呆及其分型痴呆指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一组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如进行性思维、记忆、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可伴随精神和运动功能症状,损害达到影响职业、社会功能或日常生活能力的程度。
痴呆有多种分型标准。
最常见的为病因分型,可分为变性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aD)、炎症性痴呆、感染性痴呆、肿瘤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
其中AD、VaD和混合性痴呆是临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痴呆类型。
混合性痴呆,指AD与VaD同时并存,经典表现是AD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出现快速起病的新的认知功能损害。
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不少的AD患者有血管性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病理学上的脑血管病证据,临床上难以确定是脑血管病直接导致痴呆或是脑血管病加重了AD的病理生理作用,采用AD伴脑血管病的概念可能比用混合性痴呆更为科学和严谨。
第二章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2.1 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年龄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的最主要因素,随年龄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认知功能障碍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AD多见于女性,而VaD则多见于男性。
中国人群痴呆发病率和患病率(65岁以上的人群为4.8%)与西方国家具有可比性。
aMCI转化为痴呆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认知正常的人群。
城乡差别的影响尚无一致的调查结果。
2.2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已知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等)、遗传学因素(载脂蛋白E 4、早老素1、早老素2、tau蛋白、β淀粉样肽前体及Notch3基因等)、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及社会退缩等)及个人史(教育水平低下、头部创伤、精神疾病等)。
近来有意义的发现是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不仅是VaD,而且也是AD和MCI的危险因素。
2.3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普及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了解认知功能障碍的危害性,认识防治的意义。
要提高对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的认识,规范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处置,有效地实现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
要加强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依据和标准的研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达到有效的二级预防。
规范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措施,坚持早治疗和终身治疗的原则,全面关注患者的认知、精神和行为,注重患者的生命质量。
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是涉及社会、经济、医学和家庭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应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章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3.1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步骤3.2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诊断临床常用的aMCI诊断标准,归纳如下:①以记忆障碍为主诉,且有知情者证实;②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或轻度受损;③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④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⑤排除其他可引起脑功能衰退的系统疾病;⑥总体衰退量表(GDS)评分为2-3,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为0.5,记忆测查分值在年龄和教育匹配对照组1.5SD以下,且MMSE至少24分或mattis痴呆评价表(DRS)至少123分。
3.3 痴呆的诊断推荐DSM-IV标准或ICD-10的标准(具体略)。
3.3.1 AD型痴呆的诊断推荐DSM-IV的 AD型痴呆的诊断标准(具体略)。
推荐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AD及相关疾病协会(NINCDS-ADRDA)规定的“可能”、“很可能”和“肯定”的AD诊断标准(具体略)。
3.3.2 血管性痴呆(VaD)的诊断推荐DSM-IV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具体略)。
推荐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可能”、“很可能”和“肯定”的VaD诊断标准(具体略)。
3.3.3 混合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既有AD又有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应被诊断为混合性痴呆,应该列出引起痴呆的病症,例如,“由于可能的血管疾病引起的混合性痴呆”或“由于明确的血管疾病引起的混合性痴呆”。
随着诊断手段的进步,混合性痴呆的诊断比例将增加。
3.3.4 其他类型痴呆的诊断标准:略3.4 辅助诊断方法神经心理学测查是重要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应酌情选择不同的量表进行评估,如筛选量表(MMSE等)、综合评估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CDR、GDS、Alzheimer病评估量表等)、特定的认知功能检查(记忆、执行功能等)、精神行为量表(神经精神问卷、Hamilton抑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重要,应进行头颅MRI检查,有条件者可行SPECT、PET 和功能MRI检查。
水平。
检查脑脊液中的tau 应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叶酸及维生素B12蛋白和APP等有助于诊断。
可进行脑电图、认知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查。
神经病理学检查和基因学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第四章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4.1 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基本原则-积极识别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可控制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早期诊断MCI,积极干预,早期治疗。
-有效治疗部分病因明确且可控制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脑血管病、脑外伤、炎症、脑积水及系统疾病等。
-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积极开展改善认知功能的对症治疗。
-重视精神、行为异常的干预。
-积极开展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注意合并症和伴随疾病的治疗。
-加强康复训练。
-关注照料者的生活质量。
4.2 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4.2.1 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药物4.2.1.1 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通路是记忆及认知信息处理、存储中心,增强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是治疗AD的重要方法,此类药物对延缓疾病进程、改善临床症状有明确效果,目前是AD的首选药物,同时也适用于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及脑外伤痴呆等。
多奈哌齐:具有高度选择性、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长期服用可改善AD和VaD 患者认知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
卡巴拉汀:可双重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疗效,目前为AD 治疗常用药,临床应用时需逐渐加量。
加兰他敏: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调节胆碱受体的作用,对改善轻、中度AD和VaD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效。
4.2.1.2 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美金刚:可拮抗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阻止谷氨酸盐释放,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可用于中晚期AD患者治疗。
4.2.1.3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是慢通道电压依赖性Ca2+拮抗剂,用于治疗AD、VaD及混合性痴呆,能改善患者的临床总体评价及认知功能,延缓V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降低血管性不良事件的发生。
4.2.2 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是由我国科研人员首先从石杉科植物千层塔中提取获得的一种生物碱,为可逆的、选择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改善痴呆患者症状。
麦角碱类:通过拮抗肾上腺素作用增加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可能改善AD及VaD患者认知、情感及生活自理能力。
吡咯脘类药物:可改善脑微循环,有助能量代谢,增加学习记忆能力,长期服用副作用小,某些国家将其列为抗痴呆药物。
抗氧化剂:银杏叶制剂可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及氨基酸受体拮抗作用,保护脑功能,亦可用于痴呆治疗,安全性较好,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尚不充分。
维生素E、维生素C和丙炔苯丙胺等有抗氧化作用,有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不充分,可能预防作用大于认知改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流调资料表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降低AD的患病风险,但近来的环氧酶-2抑制剂临床试验结果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