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周转房项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以下是周转房项目中主要工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1.挖掘机、推土机工作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驾驶室内的密闭空间、高温、全身振动、粉尘和噪声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设置空调、减振处理、使用耳器、防尘口罩和热辐射防护服,同时进行简易体检和入场教育。
2.护机、铲运机工作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高温和全身振动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和防尘口罩,同时进行简易体检和入场教育。
3.安清槽工、护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全帽、防震动手套、入场教育。
4.安修、护坡工、护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全帽、防震动手套、入场教育。
5.土石方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6.降尘、清扫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7.安打桩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8.安降水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9.降水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绝缘手套、绝缘鞋、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0.砌筑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高温和高处作业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1.石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2.混凝土制品工人: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岗位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岗位职业危害防护措施1. 引言岗位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存在着不同的职业危害,例如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通过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受到的危害,减少职业病和伤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岗位职业危害,并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便从业人员了解并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2. 化学毒物的防护措施化学毒物是许多岗位中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毒物及相应的防护措施:•有毒气体: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包括氯气、二氧化硫等。
使用气体检测仪监测空气中的气体浓度,保证在安全范围内工作;佩戴适当的防毒面具,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化学品接触:接触有害化学品可能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
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有害物质;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止有害物质溅入眼睛。
3. 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因素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噪声: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可能损害听力。
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合理调整声音大小,避免噪声过大。
•震动:频繁暴露在震动环境中可能对骨骼和肌肉造成伤害。
使用带有减震功能的工具或设备,减少对身体的震动影响;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震动。
•辐射:一些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电离辐射、紫外线等有害辐射。
使用防护屏蔽设施,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佩戴防护眼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辐射接触。
4. 生物因素的防护措施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细菌和病毒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因素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传染病:接触病原体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
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或人员;保持卫生,勤洗手,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动物咬伤:一些工作岗位可能与动物接触,容易发生动物咬伤。
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及相关防护措施培训资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及相关防护措施培训资料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一定的危害因素下,可能导致职工患上的各种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
在进行相关工作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措施的培训资料。
一、化学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有害气体、粉尘等。
在接触这些化学物质时,可引起中毒、过敏、损害内脏器官等健康问题。
1.有毒物质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接触过多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采取常规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2)控制作业环境,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
(3)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中毒症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有害气体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人体健康有害。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排除室内有害气体。
(2)采用气体检测仪等设备,随时检测室内气体浓度。
(3)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等。
二、物理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等。
长期暴露于这些因素下,容易导致耳聋、震颤病、放射性损害等。
1.噪音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长时间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下会引发聋哑症等问题。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对于高噪音环境,应建立隔音措施,减少噪音的传播。
(2)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
2.振动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持续接触振动会导致手臂震颤病、腰椎损伤等。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对于振动设备,应采用减振措施。
(2)限制长时间使用手持振动工具,采取轮班制度。
3.辐射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长时间暴露于辐射下会导致放射性损害、癌症等健康问题。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通过屏蔽或隔离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2)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用防护装备。
三、生物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致病微生物等。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引言职业病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上长期暴露于某种有害因素下导致的健康问题。
职业病危害不仅对工作者自身健康带来重大风险,也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帮助工作者了解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1. 职业病危害类型1.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工作者的听力、骨骼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以下是具体的物理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噪声: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听力损失。
为了预防噪声伤害,工作者应佩戴合适的耳塞或耳罩,并控制噪声源的音量。
•振动: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手臂、手指和背部问题。
工作者应使用带有减振装置的工具,并定期休息以缓解振动造成的负面效应。
•辐射: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等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工作者应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辐射源。
1.2. 化学因素许多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化学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毒性气体和蒸汽:工作者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并戴上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
•有害液体和固体: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手套、工作服和防护眼镜,以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有害物质。
•腐蚀性物质:接触腐蚀性物质可能导致皮肤损伤。
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并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1.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
以下是常见的生物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病原体:在与病原体接触时,工作者应遵循正确的洗手和消毒程序,并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
•有害生物:在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与有害生物接触是常见的。
工作者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和面具。
2. 防护措施为了防范职业病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改善: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如增加通风设备、减少噪音等,来最大程度减少危害因素的影响。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场所的职业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职业上,许多工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
这些危害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威胁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方法。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高温、低温、高空和电离辐射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感觉不适、致病或职业病。
预防方法:1)在符合安全标准的环境下工作,并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2)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3)加强劳动保护,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和传播;4)加强环境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环境异常并采取措施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害气体、毒性物质、化学品等。
有些化学物质会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的器官、内分泌系统进行损害,导致职业病和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预防方法:1)强制涉及化学危害职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2)对可燃、爆炸危险的化学品进行专门的存储、管理和运输;3)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是可以引发传染病疫情的危险因素。
在一些行业领域,如医疗、畜牧业、养殖业等,这种危害更加常见。
预防方法:1)建立和完善疫情防控系统,加强对工人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2)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的是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预防方法:1)建立健康管理机制,对从事在工作中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员工进行心理评估;2)进行职业心理援助,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提高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
职业健康问题是一个兼顾人和企业双方的问题。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企业要在职业危害预防方面投入足够的资源,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过,工作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收入和成就感,却也隐藏着不少“危害因素”。
今天,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和怎么防范它们,毕竟,保护自己可是头等大事嘛!1. 职业危害因素1.1 物理因素首先,咱们得说说物理因素。
你知道吗?很多工作环境里,噪音、温度、光照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工地上的施工噪音,那简直像是在给你耳朵开派对!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力可能就得“打个大折扣”。
所以,要是你在这样的环境工作,记得戴上耳塞哦,别让耳朵受委屈。
然后说说温度,有些地方像个火炉,有些地方则像冰箱。
没错,极端的温度都能让我们“叫苦连天”。
如果你是做室外工作的,夏天别忘了喝水,保持水分,不然可就真的会“中暑”,让人心里想“今天真不应该出门”。
而冬天呢,穿厚衣服是必须的,毕竟谁也不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1.2 化学因素再说说化学因素。
这方面就比较棘手了。
有些工作需要接触到各种化学品,真是让人“心惊肉跳”。
比如,实验室里的化学试剂,虽然听起来很酷,但处理不当可就要出大事了。
为了保护自己,建议穿好防护服,戴上手套和口罩,安全第一啊,千万别贪图方便,搞得自己像个“试验品”!当然,有些工作会产生有害气体,比如焊接或是喷涂的行业,真是“提心吊胆”。
这时候,通风很重要,像是在做饭的时候开窗,确保空气流通,别让有害气体把你“围剿”了。
要是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一些空气净化器,给自己创造个“清新环境”。
2. 职业心理因素2.1 工作压力说到心理因素,压力绝对是个大问题。
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常常让人感觉“快被压垮”。
长时间的高压工作不仅让人疲惫,甚至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遇到压力的时候,记得要适时放松自己,去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比如打球、听音乐,甚至是看一部搞笑的电影,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有时候,跟同事聊聊天、吐槽一下工作中的小烦恼,也是一种不错的释放方式。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等。
对于噪声和振动,在施工或生产现场可以通过隔离噪声源或振动源来减少噪声和振动的传播,同时职工可以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来减少噪声对耳朵的伤害。
对于辐射,可以加装屏蔽罩或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对于温度,可以控制环境温度或选择合适的工作服装进行防护。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酸碱、有毒物质等。
对于有毒气体的防护,可以提供合适的通风设备或导入新鲜空气以稀释有毒气体的浓度。
对于酸碱和有毒物质,可以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等,同时确保工作场所有清晰可见的标示和警示符号。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真菌等。
在医疗、实验室等环境中,应建立相应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同时对职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的采取。
4.人体工效学控制措施:人体工效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的适应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例如,合理设置工作台高度、椅子高度、电脑显示器高度等,以减少颈椎、腰椎等部位的负担,提高工作舒适度。
同时,提供工作间隔或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疲劳。
5.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毒物、放射物质、噪声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于粉尘,可以通过湿式除尘、通风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粉尘的吸入。
对于毒物,可以采取局部通风、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毒物的接触。
对于放射物质,可以设置屏蔽和隔离装置来减少放射物质的暴露。
对于噪声,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目标是减少职工受到危害的可能性,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因素的隔离和个人防护、化学因素的通风和防护装备、生物因素的防护设施和培训、人体工效学的合理设计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等。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三篇)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行业主要职业病是指某一行业或工种从事特定的劳动活动所导致的工人患病情况。
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主要职业病,接下来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的危害及其防护方法。
1. 矿山行业:主要职业病:矽肺病、尘肺病、噪声性聋等。
矽肺病和尘肺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矿石、矿石粉尘等引起的肺部疾病。
防护方法包括佩戴防尘口罩、加强通风设施、使用湿法作业等。
噪声性聋是由于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下导致的耳聋,防护方法包括戴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作业。
2. 建筑行业:主要职业病: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坠落伤害等。
建筑工人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中,易患尘肺病,防护方法包括佩戴防尘口罩、使用湿法作业、加强通风设施等。
职业性皮肤病是由于接触或吸入有刺激性或有毒性物质引起的皮肤病,防护方法包括正确使用防护手套、穿戴防护服等。
坠落伤害是指工人在高处作业时可能发生的坠落事故,防护方法包括使用安全带、安装安全护栏等。
3. 化工行业:主要职业病:中毒、烧伤、爆炸等。
化工工人常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易导致中毒。
防护方法包括佩戴防护面具、使用防护手套、穿戴防护服等。
烧伤和爆炸是由于操作不当或设施失效导致的事故,防护方法包括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用安全设备等。
4.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静电引起的火灾等。
电子行业工人长期处于电离辐射环境下,易受到辐射伤害。
防护方法包括佩戴辐射防护衣、使用防护眼镜等。
静电引起的火灾是由于静电积聚引起的火灾事故,防护方法包括加强静电消除设施、使用防静电材料等。
5. 农业行业:主要职业病:农药中毒、机械伤害等。
农业工人经常接触到农药,易受到农药中毒的危害。
防护方法包括正确使用农药、穿戴防护服装等。
机械伤害是由于农业机械操作不当导致的伤害,防护方法包括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穿戴安全防护装备等。
总结起来,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主要职业病及其防护措施,但有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适用于多个行业,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控制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等。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1、焦炉煤气(1)健康危害:焦炉煤气吸入人体后,健康危害主要来自一氧化碳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组织缺氧,特别是大脑层细胞,就会丧失活动能力,以至丧失生命。
甲烷属“单纯窒息性”气体,无害但高浓度时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时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
(2)理化特性: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气体,易发生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3)应急处理:救护者采取自保措施进入煤气区域,将伤员移到空气流动处;松解伤者衣扣及裤带,盖好衣物及被子,注意保暖;若喝水给予热糖茶水,必要时可针刺人中穴;对呼吸困难或刚停止呼吸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挤压术;中毒者在恢复知觉前,不得送往较远的医院。
(4)注意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加强通风;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空气呼吸器;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注意通风、戴防毒面具(5)—氧化碳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20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限值30mg/m3,实测值mg/m3(6)图标:当心有毒气体2、粉尘(1)健康危害: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引发尘肺病。
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
2)理化特性: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3)应急处理:发现身体状况异常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4)注意防护: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施运转正常。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戴防尘口罩、注意通风。
(5)限值:总尘4mg/m3,呼尘2.5mg/m3,实测值mg/m3(6)图标:注意防尘。
3、噪声(1)健康危害:致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2)理化特性: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3)应急处理: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
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物理因素主要包括:1.噪声: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对听力会造成损伤。
防范措施包括戴耳塞或耳罩、对噪音源进行隔离、控制噪声源的声压级等。
2.高温和低温:高温环境会引发中暑、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低温环境会引发冻伤、低体温等问题。
防范措施包括提供适当的工作服装、安排适宜的工作时间、提供休息空间等。
3.振动:长时间接触震动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血管疾病。
防范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工作设备、减少震动源、提供合适的座椅等。
化学因素主要包括:1.有毒气体和蒸气:接触有毒气体和蒸气可能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防范措施包括加强通风设备、合理储存和使用化学物品、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
2.有毒物质:接触有毒物质可能导致吸入、皮肤和食物中毒,甚至可能引发癌症。
防范措施包括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危险废物处理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传染病:在特定职业中,接触到病毒、细菌、真菌等可能传染病原体。
防范措施包括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卫生措施、进行必要的健康监测等。
2.人为动物咬伤:一些职业需要与动物接触,咬伤会引发狂犬病等。
防范措施包括做好个人防护和隔离措施、加强动物健康监测等。
针对以上危险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加强培训:对员工进行相关安全培训,让他们了解并掌握相关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2.定期检查:及时对工作环境、设施和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安全可靠,预防潜在的危险。
3.提供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口罩、手套等,确保员工的安全。
4.建立安全制度:制定和贯彻相关安全政策和程序,明确各岗位责任和安全标准,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监管和管理。
5.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醒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6.定期健康检查:安排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预防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健康问题,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1.物理因素:常见的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高温等。
-噪声: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导致听力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噪声源的强度。
-振动: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手指麻木、肌肉疼痛等问题。
防护措施包括减少振动源的强度,使用振动吸收装置。
-电磁辐射: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下会导致电离辐射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远离辐射源,使用屏蔽设备。
-高温: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
防护措施包括定期休息、提供防护服和饮水设施。
2.化学因素: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粉尘、气体和蒸汽等。
-有害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如中毒和癌症。
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设备,提供通风装置,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
-粉尘:长期吸入粉尘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提供通风装置,并经常进行清洁和封闭粉尘源。
-气体和蒸汽:吸入有毒气体和蒸汽会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呼吸器、提供通风装置,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
3.生物因素:常见的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细菌和病毒:接触细菌和病毒会导致感染和传染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并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场所。
-寄生虫:接触寄生虫会导致寄生虫感染。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使用避虫剂,并保持环境清洁。
4.心理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疲劳等。
-长时间工作:长期超时工作会导致身体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并安排必要的轮班制度。
5.人机工效因素:常见的人机工效因素包括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
-工作设备:使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会导致肌肉骨骼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如调节座椅高度和角度,提供合适的键盘和鼠标等。
-工作环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环境会导致眼睛疲劳和颈部疼痛。
十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十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是指为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工作环境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对职工的影响。
这些职业危害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
一、化学物质的防治措施1.选择合适的替代品:在工作环境中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选择替代品来降低危害。
2.严格控制接触:通过工艺改进、工作方式设计等措施,尽量减少职工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机会。
3.加强通风排风:在作业场所中设置通风设备,确保工作区域内的空气流通,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浓度。
4.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职工需要佩戴合适的防护手套、面具、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有害化学物质对皮肤和呼吸系统的危害。
二、物理因素的防治措施1.噪声防护:设置隔音设备,尽量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对职工的影响,职工需要佩戴合适的耳塞或耳罩进行保护。
2.光照控制:根据工作环境的需求,合理调节照明设备的亮度,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对职工视力的影响。
3.温度调控: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确保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职工的危害。
4.粉尘控制:使用防尘设备、清洁措施等,减少粉尘的产生和对职工的危害。
三、生物因素的防治措施1.职业病疫苗接种:对于接触生物危害的职工,提供相应的疫苗接种,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个人防护措施:职工需要佩戴合适的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生物危害的传播和感染。
3.定期体检:定期对接触生物危害的职工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四、人因因素的防治措施1.职业培训:对从事特定工作的职工进行相关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2.健康监测:对职工的身体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职业危害对其身体健康的影响。
3.工作时间和强度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对职工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
以上是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措施,但具体的措施需要根据不同岗位和工作环境的特点来制定和实施。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1. 物理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物理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气候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噪声:戴耳塞或耳罩;远离噪声来源;安装隔音设备。
- 震动:使用减震器材或黑胶隔振垫;改善工作条件,如增加提供个人护具等。
- 辐射:使用屏蔽设备,如铅板或防护屏;远离辐射源;减少辐射暴露时间。
- 气候:穿戴适宜的防护服装;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休息时间。
2. 化学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化学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有毒气体、蒸气、粉尘、溶剂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有毒气体和蒸气:保持通风良好;佩戴呼吸器具;避免长时间暴露。
- 粉尘:使用排尘设备,如排尘罩;佩戴口罩或防尘面具;保持工作环境清洁。
- 溶剂:使用低挥发性溶剂;减少接触面积;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3. 生物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生物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细菌、病毒等: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定期消毒工作区域;遵循个人卫生习惯。
- 真菌:保持工作环境干燥和清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定期检查空气质量。
- 寄生虫:使用虫媒防护装备,如防蚊网、防蜱衣;清理工作区域,避免滋生虫害。
4. 人因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人因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人体姿势不良、长时间待机、劳动强度过大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人体姿势不良: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台椅;定期休息和做适宜的体操活动;学习正确的工作姿势。
- 长时间待机:定期休息和活动;进行体能训练,增强耐力;分配合理的工作时间。
- 劳动强度过大:采用合理的工作工艺和工具;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避免超负荷工作;关注员工的身体状况。
5. 心理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心理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不良、工作不满意等。
职业危害防护和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防护和防护措施职业危害防护是指在工作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是指具体的防护方法和措施,用于降低职业危害对工作人员的威胁。
下面将从职业危害的分类、防护原则和常见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职业危害防护和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的分类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产生的伤害和危害。
根据引起职业危害的因素的不同,职业危害可分为以下几类:-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
- 化学因素:如有毒气体、有害化学物质等。
-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 粉尘、烟尘和纤维尘等颗粒物。
2. 职业危害防护的原则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遵循以下原则:- 预防为主:在工作过程中,尽量消除或控制产生危害的因素。
- 综合防护: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形成相互补充、综合防护体系。
- 个体防护:为工作人员提供个人防护器具,如呼吸器、安全帽等。
- 公众参与: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3. 常见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常见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物理因素防护:使用隔音设施、减振垫等措施来降低噪音和振动的影响;使用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来防止辐射的伤害。
- 化学因素防护:在有毒气体的工作区域内设置通风设施,减少有毒气体的浓度;使用防护手套、防护服等来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 生物因素防护:加强卫生管理,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
- 颗粒物防护:戴上防护口罩、防尘眼镜等来避免吸入粉尘、烟尘和纤维尘等颗粒物。
除了以上的常见防护措施以外,职业危害防护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和可能的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措施制定。
在实施防护措施时,我们还要加强监测和检查,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结起来,职业危害防护和防护措施是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的重要工作。
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人体受到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
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1. 噪声:
岗位:工厂、机场、交通枢纽等噪声环境高的岗位。
应急措施:戴上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
2. 有害气体:
岗位:化工、涂料、化妆品、印刷等岗位。
应急措施:佩戴防毒面罩、呼吸器,保持通风良好,做好个人防护。
3. 辐射:
岗位:医疗、核电站、天文研究等岗位。
应急措施:佩戴防辐射衣物、帽子,避免长时间接触辐射源。
4. 疲劳:
岗位:驾驶员、手术医生、夜班警卫等岗位。
应急措施:规律作息,注意休息,适当进行运动活动。
5. 机械臂伤:
岗位:机械制造、物流仓储等岗位。
应急措施: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机械设备。
除了以上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岗位,还有其他的危害因素。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职业健康安全,确保自身的身心健康。
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一、职业危害预防措施1.危险源识别和评估:通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潜在的职业危害,包括化学品、物理因素(噪音、振动、辐射等)、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等)、人为因素(操作不当、失误等)等。
2.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基于危险源的评估结果,采取工程控制措施来消除或降低危害源的风险。
比如在化学品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密闭操作、通风设备、防护设施等来减少化学品的泄漏和接触。
3.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并要求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
例如,在高噪音环境下,应提供耳塞或耳罩;在有辐射的场所,应提供防护服和防护眼镜等。
4.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教育机制: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包括对危险源的认识、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及设施、正确操作和排放物处理、应急情况的应对等。
5.定期进行危害评估和监测:通过定期进行危害评估和监测,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
评估和监测可以针对空气质量、噪音、振动等进行,并及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相应的控制措施。
1.建立应急预案和演练:针对突发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的演练和模拟训练,以确保员工能够熟练应对危险场景。
2.提供紧急救援设备和人员:在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紧急救援设备,如急救箱、灭火器等,并培训一定数量的急救人员,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3.及时报警与应对:建立健全的报警机制,使员工能够及时报警并向相关人员求助。
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行动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4.进行事故调查和分析:当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要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和教训,进一步完善预防和应急措施。
5.提供心理辅导和康复服务:对于受到职业危害影响的员工,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康复服务,以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
以上是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的一些基本内容,每个工作场所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进行具体的制定和落实。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有害化学物质、有毒气体和粉尘等。
为了防止劳动者接触这些危害物质,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替换:尽可能替换有害物质为无害物质,减少劳动者接触的机会。
-隔离:设置密封的操作间,防止有害物质散播到劳动者工作区域。
-通风:加强室内通风,排除有毒气体和粉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配备个人防护设备:为劳动者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手套、安全眼镜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电磁辐射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隔离:将噪声源隔离出来,减少劳动者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时间。
-隔音:加强场所隔音设计,降低噪声水平。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等防护工具,减少对耳朵的损害。
-检测和监测:定期检测和监测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水平,确保在可接受范围内。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传染病、致病微生物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健康检查:严格健康检查,确保员工没有传染病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
-防护装备: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口罩、手套等。
-环境清洁和卫生:加强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和卫生,定期消毒。
4.职业性疲劳因素职业性疲劳因素主要包括长时间的工作和工作强度高。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劳动者长时间连续工作,合理安排轮班和休息时间。
-分配合理的工作量:根据工作特点和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工作量,减少工作负荷。
-提供适当的工作设备和工具:提供适合的工作设备和工具,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除了以上措施,还有一些综合措施可以综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建立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职业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和处理职业病问题。
-健康监护:建立健康监护机制,对有高风险的劳动者进行定期体检,并进行职业病检测。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职业病危害和心理危害。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听觉损伤、眼睛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声音控制:使用降噪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
-振动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和缓冲材料,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控制:采用辐射屏蔽设备,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物质、粉尘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中毒、过敏、皮肤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佩戴适当的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设备。
-隔离措施:将有害物质储存在密封容器中,减少与员工接触的可能性。
-通风控制:采用良好的通风系统,将有毒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降低室内浓度。
-健康监护: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3.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
-消毒措施: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
-健康宣教: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4.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有毒物质、放射线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粉尘控制:采用局部排风设备,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有毒物质控制:替代有毒物质,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M-ZD-96488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焦炉煤气(1)健康危害:焦炉煤气吸入人体后,健康危害主要来自一氧化碳,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组织缺氧,特别是大脑层细胞,就会丧失活动能力,以至丧失生命。
甲烷属“单纯窒息性”气体,无害但高浓度时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时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
(2)理化特性: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气体,易发生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3)应急处理:救护者采取自保措施进入煤气区域,将伤员移到空气流动处;松解伤者衣扣及裤带,盖好衣物及被子,注意保暖;若喝水给予热糖茶水,必要时可针刺人中穴;对呼吸困难或刚停止呼吸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挤压术;中毒者在恢复知觉前,不得送往较远的医院。
(4)注意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加强通风;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空气呼吸器;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注意通风、戴防毒面具(5)一氧化碳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20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限值30 mg/m3,实测值mg/m3(6)图标:当心有毒气体2、粉尘(1)健康危害: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引发尘肺病。
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
(2)理化特性: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3)应急处理:发现身体状况异常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4)注意防护: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施运转正常。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戴防尘口罩、注意通风。
(5)限值:总尘4 mg/m3,呼尘2.5 mg/m3,实测值mg/m3(6)图标:注意防尘。
3、噪声(1)健康危害:致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2)理化特性: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3)应急处理: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
如发现听力异常,则到医院检查、确诊。
(4)注意防护:利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来吸收声能:佩戴耳塞、隔声间、隔声屏,将空气中传播的噪声挡住、隔开。
图标标识:戴护耳器。
(5)日接触噪声时间h:8 4 2 1 0.5 0.25 0.125卫生限值dB:85 88 91 94 97 100 103最高不超过115dB,实测dB(6)图标:噪声有害。
4、高温(1)健康危害:对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同时,还可导致中暑性疾病,如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2)理化特性:热辐射(3)应急处理: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用毛巾或冰块敷头部、掖窝等处,并及时送医院。
(4)防护措施:加强隔热、通风;个人防护、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合理的劳动休息;高温作业人员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图标:穿防护服、注意通风(5)图标:注意高温5、苯(1)健康危害:可吸入,经口和皮肤进入人体,大剂量会致人死亡;高浓度会引起瞌睡、眩晕、头痛、心痛、心跳加快、震颤、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经口还会引起恶心、肠胃刺激和痉挛等;长期接触会引起贫血、易出血、易感染;严重时会引起白血病和造血器官癌症。
(2)理化特性:不溶于水;遇热、明火易燃烧、爆炸。
(3)应急处理: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物,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
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
(4)注意防护:作业场所加强通风;作业时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及时换洗工作服;紧急救援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没有防毒面具或防毒服装不要进入事故现场;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注意通风、戴防毒面具、戴防护手套。
(5)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6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限值10 mg/m3,实测值mg/m3 (6)图标:当心中毒。
6、硫酸(1)健康危害:长期接触可有鼻粘膜萎缩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和牙齿酸蚀等症状。
眼睛接触引起结膜炎及水肿,角膜浑浊以至穿孔。
皮肤接触局部刺痛,产生腐蚀。
口服后口腔、咽部、胸部和腹部立即有剧烈的灼热痛、形成溃疡,胃肠道穿孔。
口服浓酸致死量约为5毫升。
(2)理化特性:腐蚀性,易溶于水,易挥发,强氧化性。
(3)应急处理:吸入时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应吸氧。
眼睛接触时张开眼睑用大量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
皮肤灼伤时用大量清水冲洗20分钟以上。
口服后立即用氧化镁悬浮液、牛奶、豆浆等内服。
(4)注意防护:严格佩戴防护用品,必要时佩带防毒面具;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防毒面具、戴防护镜。
(5)图标:当心腐蚀7、液碱(1)健康危害:摄取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吸入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对皮肤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对眼睛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2)理化特性:腐蚀性强、易溶于水、不易挥发。
(3)应急处理:皮肤接触不能立即用水冲洗,应先用抹布擦干,再用大量水冲洗。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
(4)注意防护:严格佩戴防护用品,必要时佩带防毒面具;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防毒面具、戴防护镜。
(5)图标:当心腐蚀8、氨水(1)健康危害: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肺水肿及心、肝、肾损害;溅入眼睛内可造成灼伤,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口服灼伤消化道;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可致皮炎。
(2)理化特性: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
(3)应急处理: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若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误食者立即用清水漱口,给饮牛奶和蛋清,就医。
(4)注意防护:严格佩戴防护用品;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洗手;工作后,淋浴更衣。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防毒面具、戴防护镜。
(5)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20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限值30 mg/m3,实测值mg/m3 图标:当心中毒9、硫化氢(1)健康危害: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流涕、咳嗽、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
极高浓度时可再数秒钟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
(2)理化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3)应急处理:吸入后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
脱去污染衣着,保持呼吸畅通。
呼吸困难时给予输氧,呼吸停止时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
对眼粘膜有刺激者用清水冲洗,就医。
(4)注意防护:加强排风,严格佩戴防护用品;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检修或逃生时,建议佩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洗手;工作后,淋浴更衣。
进入罐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图标标识:通风、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防毒面具、戴防护镜。
(5)图标:当心有害气体中毒10、焦油(1)健康危害:作用于皮肤,引起皮炎、痤疮、毛囊炎、光毒性皮炎、中毒性黑皮病、疣赘及癌肿。
可引起鼻中隔损伤。
(2)理化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强烈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会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3)应急处理: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衣着,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皮肤;溅入眼睛时提起眼脸,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若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就医;误食者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4)注意防护:全面通风,严格佩戴防护用品;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修或撤离时,应该佩带空气呼吸器,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工作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防毒面具、戴防护镜。
(5)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0.2mg/m3,实测值mg/m3图标:当心中毒11、柴油(1)健康危害:持续吸入15分钟柴油雾滴可引起严重的吸入性肺炎。
皮肤接触后个别人可能发生肾脏损害或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斑、水疱、丘疹。
(2)理化特性:其挥发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火花、高热易燃烧爆炸。
可蓄积静电,引起电火花。
与氧化剂接触强烈反应。
(3)应急处理: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衣着,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皮肤;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若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就医;误食者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4)注意防护:加强通风;工作场所禁止吸烟;严格防护用品穿戴。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注意通风(5)图标:当心中毒12、电焊烟尘(1)健康危害:可通过眼睛、皮肤、呼吸道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灼伤、电焊工尘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锰中毒等。
(2)理化特性:电焊作业时在电弧高温(2 000~6 000℃)作用下,焊芯、药皮、焊接母材发生复杂的冶金反应,生成大部分为氧化铁,并可含二氧化硅、氧化锰、氟化物、臭氧、各种微量金属和氮氧化物的混合物烟尘或气溶胶,逸散在作业环境中。
(3)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急性中毒,立即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并及时送医院就医。
(4)注意防护: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合理组织气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
电焊作业时,操作人员应选择现场风向的上风侧进行电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