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三单元 3 合 欢 树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三单元 3 合 欢 树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三单元 3 合 欢 树 Word版含解析

合欢树◎国学诵读《论语》选读之论道德修养篇(一)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曾子①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②。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③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①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以友辅仁:朋友之间彼此砥砺德行,培养仁德。

③直:正直。

【解读】曾参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弟子,儒学造诣极深,在孔门弟子中第一个打出“仁以为己任”的旗帜。

他认为“夫子之道”一以贯之的纲领就是“忠恕”,而孔子本人也向子贡说过“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

问题在于,忠是忠,恕是恕,忠恕为二,如何一以贯之?原来,在孔子那里,包括仁在内的道德有一个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法论。

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这一方法的实际运用。

◎语林撷英一、名篇名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史铁生)二、隽言妙语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我与地坛〉读后感》)一、读对字音1.单音字敷.(fū) 虔.诚(qián) 瘫.痪(tān) 惊惶.(huáng) 兆.头(zhào) 2.多音字 扫 扫.兴(sǎo) 呛 够呛.(qiàng) 扫.帚(sào) 呛.着(qiān g) 倒 倒.茶(dào) 叨念叨.(dao) 倒.班(dǎo) 叨.扰(tāo) 二、写对字形⎩⎪⎨⎪⎧jiǎo (侥)幸富ráo (饶)妖ráo (娆) ⎩⎪⎨⎪⎧kuà(胯)骨kuà(挎)包纨kù(绔) ⎩⎪⎨⎪⎧后huǐ(悔)huì(诲)人不倦风雨如huì(晦) ⎩⎪⎨⎪⎧shì(侍)弄等dài (待) ⎩⎪⎨⎪⎧针jiǔ(灸)zhì(炙)烤 三、用对词语1.年轻 年青年轻:表示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也指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可表示人的心态,还指国家、组织等成立不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蛇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分别选取“蛇”“神”“窗”“神女峰”等意象,将诗人特定的心境弥散到事物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沉、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

本单元赏析重点是新诗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学习本单
元要善于透过意象(意象组合)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进而了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创新,以及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培养借助意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诗海拾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令人惆怅。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课件+练习: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课件+练习: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选自《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说】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 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 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 “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 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3)众目睽睽·有目共睹
同:都有“极其明显”的意思,都能形容人和事。
异:①“众目睽睽”形容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有“无法 隐藏”的意思,侧重于形容在大家的注视下,坏人坏事难 以隐藏。 ②“有目共睹”偏重在“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有 “形容事实极其明显”的意思。
例句:各国共同拥有一个地球村,都有责任保护好地球, 中国政府的努力________。 答案:(1)庇护 (2)遴选 (3)有目共睹
2.辨形组词
繁yǎn( ) 典jí( )
xián(
)接 慰jiè(

精hún( )
心pò(

xuān( xuàn( 寒x慷kǎi( 大ɡài(
) jié( ) jié(
)问 )据
) 清jié( )
答案:衍/衔 籍/藉 魂/魄 喧/渲/暄 溉/慨/概
诘/拮/洁
3.近义词辨析
4.熟语积累运用
(1)词义解释。 ①冰清玉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目睽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涣然冰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顶礼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课程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铺垫感悟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树》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合欢树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合欢树 Word版含解析

合欢树诗海拾贝别老母(清)黄仲则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解读清代诗人黄仲则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波在外,偶然归家,也不过小聚几日。

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情,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走出家门。

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从心中喷涌而出。

这首诗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

在儿子眼里老母已是风烛残年,气息奄奄,可是为了生活还要别她而去,无法让年迈老母安享温暖幸福不说,连给老母端汤奉水都做不到,这怎能不使诗人陷入深深地自责之中。

“此时有子不如无”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动人心魄,感人至深。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转回北京,1971-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0年12月31日病逝。

代表作有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这篇散文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敷.( ) ②熏.( ) ③灸.( ) ④胯.( ) 答案 ①fū ②xūn ③jiǔ ④kuà(2)多音字①呛⎩⎪⎨⎪⎧够呛.( )呛.着( ) ②弄⎩⎪⎨⎪⎧ 侍弄.( )里弄.( ) ③尽⎩⎪⎨⎪⎧ 尽.管( )尽.头( ) ④叨⎩⎪⎨⎪⎧ 叨.咕( )叨.念( )叨.扰( )答案 ①qiàn ɡ/qi ān ɡ ②nòn ɡ/lòn ɡ ③jǐn /jìn ④dáo/dāo/tāo2.辨清字形(1)⎩⎪⎨⎪⎧侍( )待( ) (2)⎩⎪⎨⎪⎧ 侥( )绕( ) (3)⎩⎪⎨⎪⎧ 灸( )炙( ) (4)⎩⎪⎨⎪⎧ 熏( )薰( ) (5)⎩⎪⎨⎪⎧ 胯( )挎( ) (6)⎩⎪⎨⎪⎧ 惶( )煌( )遑( )答案 (1)侍弄 等待 (2)侥幸 围绕 (3)针灸 炙烤 (4)熏陶 薰莸异器 (5)胯骨 挎包 (6)惶惑 辉煌 遑论3.辨析词语(1)大意·大义 辨析 大意:大概的或主要的意思;马虎。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都 江 堰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都 江 堰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都江堰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

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1.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

想象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都江堰》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为主,《Kissing the Fire(吻火)》中的想象以奇特、大胆取胜,《合欢树》中的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

2.理解文本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通过对比,收到突出事物特征,彰显事物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三篇文章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要体会其在运用上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

“小”既可以指某一具体的人、事、景、物,也可以指某一表现角度,还可以指某种表现技巧。

要注意区别、把握,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都江堰
◎国学诵读
《论语》选读之论教育与学习篇(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①,谨而信,汎②爱众,而亲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都江堰 .pptx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都江堰 .pptx

来体现人物的独特,代替全体。如李冰手握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
表现出其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政治纲领。
3.本文使用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
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
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
-16-
都江堰
Y 单元风向标
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细读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妥善处理“小”与“大”的关系的。
提示:①作者把“大”的题旨“对民族精魂、民族精神”的赞美寄寓
在“小”的事物“都江堰”之上。②作者善于借助细微的动作或部分
-12-
都江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 单元风向标
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点评:开篇第一句,起笔突兀峻急,评价热烈、精警、新锐,不只引 起人们迫切读完下文的渴念,其更大的巧妙在于有效地规范着作者 的思想沿着思维的河床流淌,不动声色而又举重若轻地确立了《都 江堰》一文整体的脉络。文章从长城入手,为引出都江堰做了铺垫。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作者发前 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作者 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 的基调。
1.注字音
加点字
惊悸.
邈.远
汩.汩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教学设计语文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教学设计语文

《合欢树》教学设计巧荣一、教材依据《合欢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合欢树》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

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面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后面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

作者巧妙的把的两部分有机的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母亲深情的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文章的第一部分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第二部分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作者是如何把写人和写树结合起来?这个问题理解起来也是有些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对文章第二部分的理解和探讨作者如何把写人写树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重点。

带领学生主要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品味和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四、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六、教学方法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普列姆昌德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儿子去外地流浪,好多年多么有回来,他的母亲非常思念他。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个儿子和别的流浪者躲进了一个破烂的窑洞。

半夜时分这个儿子突然听到有人在呼唤他的名字,他于是走出了窑洞,这时窑洞顷刻间倒塌了。

原来,这个儿子的母亲那晚特别的思念自己的儿子,半夜中醒来喊着他儿子的名字。

没想到这一喊竟然救了儿子的一命。

远隔千里的儿子怎能听到母亲的呼唤呢?这就是母子感应。

儿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儿子与母亲的心灵是相同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母爱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

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感受那至真至诚的母爱。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含答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即以小的内容展示大的意境.《合欢树》完全符合单元要求,能够从小的记忆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仅撷取了作者生活中几个小小的片段,寄寓着他对母亲持久的爱与怀念.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学会感恩。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是在学习了五本必修教材之后,才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应该说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从课堂教与学的角度来说,课堂中占主体的应该是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讨论与感悟,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学会感恩.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问题法、讨论法、归纳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根据学案了解作者及作品。

2、下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两篇散文,让学生走近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3、预习课文,仔细研读文本,提出问题。

4、归结学生的疑问,理出集中的问题.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检查1。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情况,做到知人论世.(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选取《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中的语段朗读,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便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二、创设情境,渲染铺垫让学生朗读史铁生先生《活着的事》中的一个语段,引出合欢树,然后老师导入课题。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 蛇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 蛇 Word版含解析

蛇诗海拾贝别离冯至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

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州人。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41年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

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诗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诗人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何其芳等。

由于这些诗人的创作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也由于他们的诗作大多发表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因而被称为“现代诗派”。

该派作品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苦闷、迷惘的思想情绪,抒写的大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忆和爱情、理想的幻灭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规避,笼罩着感伤、孤寂甚至绝望虚无的情调。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Kissing the Fire(吻火)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Kissing the Fire(吻火)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Kissing the Fire(吻火)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赏析】1924年5月,泰戈尔、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

这次日本之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

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

“甜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地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

诗人仅以寥寥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一、作者简介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他的散文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和《泪与笑》出版。

他的散文虽然总数不过50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二、整体感知本文在梁遇春所有的散文中是最短的,而且不属于纯议论性的散文,它是为追悼一个朋友、追悼一个作家所写的特殊的文字。

本文又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

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神女峰》教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神女峰》教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神女峰》教案《神女峰》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读诗,品诗。

2、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质疑精神。

3、体会诗中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以及对新爱情观的向往和呼唤。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引导学生朗读及感悟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以及对新爱情观的向往和呼唤。

教学设计理念1、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生成。

2、教学内容的生成者由师生双方共同担当3、质疑探究中的放与收教学过程一、导语请问在座的各位同学去过长江三峡吗,神女峰高距长江巫峡北岸,一片巨石突兀于清风云霞之中,因其形状像一个女子的身姿,而衍生出许多的神话传说。

其中有一个最为著名,把神女峰叫做“望夫石” 一位女子的丈夫因故远行,女子便每天爬上高高的山峰极目远眺,思念丈夫,无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天天如此,久而久之,便化做巫峡上的一座山峰,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命名为神女峰,又称为望夫石。

多么美丽又忧伤的故事,这块耸立在巫峡江岸上的山石,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备受礼赞。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令多少人一洒同情之泪。

而中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舒婷也坐着游船慕名前往游览参观时,她呈现给我们的又是一座怎样的神女峰呢,二、学生感受性诵读初读《神女峰》你感受最深的是主题,还是细腻的语言,丰富的意象,还是复杂的情感,特别的结构, 请你按照你自己确定的学习主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三、学生自主研读欣赏生: 我选择的学习主题是意象。

诗人借千古传颂的神女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节烈观,男权意识的批判。

对于一个围绕人们几千年的老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法眼,另辟蹊径。

生: 我选择的学习主题是语言。

“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细微传情的动作描写,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多情善感,感情细腻的女性。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Word版含答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即以小的内容展示大的意境。《合欢树》完全符合单元要求,能够从小的记忆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仅撷取了作者生活中几个小小的片段,寄寓着他对母亲持久的爱与怀念。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学会感恩。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2.选取《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中的语段朗读,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便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
二、创设情境,渲染铺垫
让学生朗读史铁生先生《活着的事》中的一个语段,引出合欢树,然后老师导入课题.
史铁生为什么对合欢树有那么深的情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和合欢树连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探究合欢树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和故事。(图片展示合欢树)(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有更深刻的体验。)
三、质疑问难,研磨整合
点拨:十岁那年(作文竞赛)第1自然段
二十岁(双腿残废后),第2、3自然段
给“我”治病
鼓励“我”好好写作
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三十岁(文章发表),第4、5、6自然段
2、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探讨,根据时间的变化本文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PPT显示点拨内容)
史铁生在《活着的事》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我死的时候穿的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特意弄一身装囊,然后找一块最为贫瘠的土地,挖一个以我的肩宽为直径的深坑,把我垂直着埋进去,在那上面种一棵合欢树。我喜欢合欢树。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都江堰》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 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以及其中寄托着的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都江堰》,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1、“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总体评价,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较。

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长城,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都江堰》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都江堰》精品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预习案一、文学常识积累:网上搜索“余秋雨”,“李冰与都江堰”等关键词,了解相关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注:小组长安排有条件上网的组员查阅资料,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然后在早自习前跟组内其他成员交流分享所查阅的结果。

)余秋雨的代表作:《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余氏散文的特色:博大精深,气势恢宏;历史与文化渗透,传统与现代结合等。

李冰与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

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

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

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

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二、基础知识积累1、注音并解释(1)正字音颓壁残垣 (yuán) 惊悸(jì) 庇护(bì) 修缮(shàn) 卑处一隅(yú)魅力(mèi) 强悍 (qiáng hàn) 铁戟(jǐ) 遴选(lín) 韬略 (tāo)怦然心动(pēng) 诘问(jié) 傩戏(nuó) 衮衮(gǔn) 诸公屏(píng)风屏(píng)障屏(bǐng)除屏(bǐng)息劲(jìng)拔劲(jìng)敌干劲(jìn) 劲(jìn)头(2)积累词语众目睽睽: 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欢树◎国学诵读《论语》选读之论道德修养篇(一)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曾子①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②。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③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①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以友辅仁:朋友之间彼此砥砺德行,培养仁德。

③直:正直。

【解读】曾参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弟子,儒学造诣极深,在孔门弟子中第一个打出“仁以为己任”的旗帜。

他认为“夫子之道”一以贯之的纲领就是“忠恕”,而孔子本人也向子贡说过“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

问题在于,忠是忠,恕是恕,忠恕为二,如何一以贯之?原来,在孔子那里,包括仁在内的道德有一个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法论。

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这一方法的实际运用。

◎语林撷英一、名篇名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史铁生)二、隽言妙语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我与地坛〉读后感》)一、读对字音1.单音字敷.(fū)虔.诚(qián)瘫.痪(tān) 惊惶.(huáng)兆.头(zhào)2.多音字扫扫.兴(sǎo)呛够呛.(qiàng)扫.帚(sào) 呛.着(qiān g) 倒倒.茶(dào) 叨念叨.(dao) 倒.班(dǎo) 叨.扰(tāo) ⎩⎪⎨⎪⎧jiǎo (侥)幸富ráo (饶)妖ráo (娆) ⎩⎪⎨⎪⎧kuà(胯)骨kuà(挎)包纨kù(绔) ⎩⎪⎨⎪⎧后huǐ(悔)huì(诲)人不倦风雨如huì(晦) ⎩⎪⎨⎪⎧shì(侍)弄等dài (待) ⎩⎪⎨⎪⎧针jiǔ(灸)zhì(炙)烤 三、用对词语1.年轻 年青年轻:表示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也指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可表示人的心态,还指国家、组织等成立不久。

年青:表示处在青少年时期,只表示人的年龄。

2.偶尔偶然偶尔:多从主观角度说,指次数少。

偶然:多从客观角度说,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籍贯北京相关资料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

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等,散文集《答自己问》,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本文的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棵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真可谓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而作者以“合欢树”为题想必是为了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一欢一悲的两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

1.结构图示2.本文围绕“合欢树”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以及作者怎样的情感?[点拨]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出母亲的回忆。

②“我”腿残疾,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这些事写出了母亲的聪明、美丽、善良,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永远的歉疚。

1.阅读课文1~5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所在段落人生节点“我”母亲的反应“我”的反应母亲的状态1 十岁①作文比赛得第一急着说她自己②扫兴/装作不注意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2、3 二十岁双腿残废③为我治病,鼓励我写作,对我的腿抱了希望一心只想写小说/不在乎自己这条命④不年轻,有了白发4、5 三十岁第一篇小说发表⑤已不在人世另一篇小说获奖⑥心烦,躲出去,迷迷糊糊听到回答,得到一点安慰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所在段落人生节点合欢树母亲的反应8 二十多岁被认为是“含羞草”,其实是合欢树①为“我”找工作,在路边挖了棵“含羞草”②第二年没发芽叹息,舍不得扔第三年长叶茂盛③高兴,常去侍弄④第四年移栽窗前念叨何时开花第五年搬家被遗忘9 三十岁开花10 ⑤年年开花,长到房高1.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角度分析意义作者与作者的经历相似,都得到母亲的呵护和濡养象征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母亲没能看到亲手培育的希望,合欢树融入了母亲的辛无私母爱的象征勤、慈爱、希望[点拨](1)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到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作者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

作者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

(3)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

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

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合欢树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及他人。

(4)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

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本文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

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后一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

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1.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品析]双腿残疾是儿子的悲剧,更是母亲的灾难。

两条腿残废后,母亲东奔西走,全副心思都放在给儿子治病上,最大的心愿是把儿子的病治好,当腿好无望后,母亲又鼓励儿子写小说。

现在自己终于在文学上闯出一条路,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自己的成就和母亲的离世构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蕴含着一个儿子深沉的悲痛和无尽的遗憾。

2.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品析]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

这几句心理描写,通过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表明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

1.运用象征,抒发情感文中的合欢树具有象征意义。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

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

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则象征了作者的成长,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以及对无私母爱的赞美之情。

2.对比鲜明,凸显母爱文章通过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来表现母爱。

如“我”双腿残废之后心情沮丧,对母亲四处奔波的辛苦不仅不予理解,反而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当发生危险之后,“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却“惊惶了几个月”,差点发疯。

这些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3.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如文章结尾处的心理描写,“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

心理描写,细腻准确,生动传神,又合情合理,使文章读来回味无穷。

[学以致用]请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之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选自《红楼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解说]“文章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体现。

作者表达思想,要遵循一定的条理(顺序),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关联等。

这种对作品的整体规划,就是作品的结构,即对写作材料的组织和安排。

理清线索、梳理思路,是散文阅读的重要环节,线索、思路又是散文的骨架所在,因而常受命题者的青睐。

梳理文章的线索、整体思路,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整理思路类结构题考查的一个重点。

[考情回顾]在高考命题中,对作品结构的分析,往往在小处着眼,试题很少从全篇出题,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除此之外,高考还会关注两点:一是文章的总体布局、选材特点及文章线索,二是作品中穿插材料的作用。

[文本回扣]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母亲生前与母亲逝世之后。

在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10岁时候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然还不服气——盎然童趣由此跃然纸上;20岁时,“我”双腿残废了,已经不年轻的母亲用尽一切心思与命运抗争,然而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相混杂的现实将母子俩捆绑在一起;30岁时,“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然而母亲已乘鹤西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形,三种心绪,“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铮铮汉子,母亲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忽视;母亲历尽沧桑,默默地将命运对于儿子的沉重打击转移到自己身上,母爱日趋博大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