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孝心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孝心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培正小学容可欣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凝集而成的,它是中国几千年来维持人际道德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民良好道德素质;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一个良好的道德标准来维系来推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必须要把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精髓纳入其中并作为核心内容,让青少年先过做人关。而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我们要继承发展这一传统美德。

2.现实指向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不尊敬体贴父母。我校地处广州市区中心,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食无忧。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业,甚至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虽然口里说要尊敬和孝敬父母,但在行动上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们不懂得父母工作的艰辛,出现了训斥父母,上学放学要父母背书包,动不动就向父母索取金钱,拿不到就无理哭闹等不良行为。这和党、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有较大落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体贴孝敬,那怎么可能与他人团结友善、真诚相处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权衡的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他们从出生到长大,从无知到有知,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如果这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有了偏差或者某个环节不同步,就会扭曲他们的人生甚至危害社会。传统道德教育正好能让他们找到权衡自己言行的标准,让他们变成尊敬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人。高尚道德的形成,需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只有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提高个人修养。我们培养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培养只注重学业成绩而不会做人的学生。

3.校内背景

我校是一间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至善至正”的红蓝精神代代相传,人文气息和

道德氛围较浓。我校的校训“至善至正”是取自《大学》一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简单来讲就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善良正直、有爱心、有善行的人。这符合儒家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有爱心的人首先体现在悦纳自己,关心体贴自己的父母,孝敬长辈。

近年来,我校继承良好的办学传统,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确立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为办学特色,大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研究的目的

1.理论目的:探索小学生孝心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规律。

2.实践目的:

(1)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我校的办学特色。让小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促进孝心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通过研究,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变育人方法,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并在研究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达到“让学生理解长辈工作的艰辛,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能主动关心体贴父母长辈,和父母长辈分享自己的快乐,养成自理习惯,培养学生真诚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4)在研究过程中,总结我校前一阶段积累的优秀的教育经验。

三、研究实施策略

1.课题研究的对象

全校学生(部分实验班为主)

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A、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守则

B、探索培养小学生孝心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规律

4.课题研究的主要教育行动

A.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

B.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认知教育

C.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D.发挥家长、社区的行为习惯教育作用

E.把行为习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行为习惯引入课堂

5.课题研究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标一:能向老师主动问好,行鞠躬礼

学校习惯目标二:学会节约,不浪费

目标三: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行友爱礼

目标四:能记住父母生日

家庭习惯目标五:会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目标六:能主动向父母问好,行孝敬礼

目标七:遇到熟人能主动打招呼,行热情礼社会习惯目标八:乘车时能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者让座

目标九:在商场购物时做到按秩序排队

6.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9月~2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3月~2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与实践活动,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规律和方法。

第三阶段:3月~8月(总结阶段)

继续研究、探讨,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规律和方法;开发学校校本课程;撰写研究报告,接受结题评审。

第二部分教育效果

近几年,学校“小学生孝心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多次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探讨,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生变化

1、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变化:行“四礼”。

●诊测问卷

9月我们对学生行“四礼”目标的实施效果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见表一)调查对象为全校1138名学生。

表一

该图是对学生进行“四礼”的前后两次测试。从前测来看:能主动行“友爱礼”的学生只占57%,同学与同学之间相处的行为方面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未能主动问好、行礼,对同学不尊重、不礼貌等。经过教育实验,从后测情况来看:“四礼”都有了提高,并且相对比较平均。这说明学生在学校对老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在家对父母的孝敬,在社会对人的友善等方面能做到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