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浅谈住房保障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 文章总结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1.引言保障性住房,通常是指提供给特定人群使用的,在政府的统一规划统筹下建房,并限定了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的住房。
保障性住房的分类有多种,主要有社会保障性商品房(含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社会保障性租赁房(含廉租住房、普通租赁房、租赁公寓)、安置房(含拆迁安置房、解危安置房以及落实侨房政策安置房)等。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房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的取得不能完全按经济支付能力和市场价格而定。
当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民心工程,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我国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享受了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优惠,提高了居住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问题。
2.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2.1 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1998年7月国务院发出23号文算起,我国推行经济适用住宅已经十年了。
在这十年当中,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切实为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了一定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但是,这种原本体现政府关怀、企图让利于民的新事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1)城市住房保障配套政策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一些省市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的机制。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及分配等各个环节相互脱离,用地规划、土地供应、项目计划的制定落实、督促监管的责任不够明确,在管理缺乏共享信息资源的建立,不能科学规范的进行管理,致使有限的住房保障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无法得到实现。
(2)开发商暗箱操作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经济适用房是由政府行政划拨土地和核定开发利润率,有些开发商采取暗箱操作,打经济适用房的牌子,却做着商品房的生意。
公共住房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公共住房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引言公共住房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然而,公共住房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公共住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改善全球公共住房状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公共住房存在的问题1. 资金不足由于经济压力和财政限制,许多国家在实施公共住房时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这导致了无法满足需求量大、质量高、价格合理的公共住房供应。
2. 市场化改革困境许多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这也包括了对于公共住房领域的改革。
然而,市场化改革往往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使得低收入群体更加难以获得合适的住房。
3. 社会隔离问题在一些国家,公共住房往往集中在特定地区,导致了社会隔离的问题。
这些地区常常成为贫困、犯罪和社会问题集中的地方,使得公共住房无法真正实现社会融合和公平。
4. 建筑质量和管理问题一些国家在公共住房建设中存在建筑质量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
这导致了公共住房无法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三、解决公共住房问题的对策1. 加大资金投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公共住房的资金投入,确保供应量和质量能够满足需求。
同时,可以探索多元化资金来源,如引入社会资本等。
2. 完善市场化改革措施市场化改革是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的关键。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公共住房领域,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
3. 实施社会融合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鼓励公共住房分散布局,避免社会隔离问题的出现。
同时,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社区环境等方式促进社会融合。
4. 提高建筑质量和管理水平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住房建设和管理的监督和指导。
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机制,并加强对于建筑施工和维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公共住房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案例分析:新加坡公共住房新加坡是一个成功实施公共住房的典范。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有效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确保每一个家庭都能住上安全、舒适的住房。
一、问题分析1. 资金不足: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政府的投入还无法满足需求。
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资金的不稳定性。
2. 建设速度慢:由于审批流程繁琐、施工周期长等原因,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
3. 质量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为了赶工期或者降低成本,出现了建筑质量问题,影响了住房安全。
4. 管理方式落后:目前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导致管理效率较低,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二、对策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充足性和稳定性。
2. 简化审批手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审批流程,简化相关手续,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以更快地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
3. 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建筑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检查,杜绝建筑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
4. 推进信息化管理:将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信息化,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数据分析和监督检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5. 推动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格局。
6.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的保障性住房长效机制,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形成稳定的住房供给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
三、结语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是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现阶段我们需要在资金投入、审批手续、质量监管、管理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住房保障工作不足和存在问题及建议
住房保障工作不足和存在问题及建议住房保障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在住房保障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不足和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从住房保障工作不足、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不足1. 政策不够完善。
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还存在不够全面、政策性强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住房保障工作发展存在障碍。
2.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住房保障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住房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住房保障工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3. 城乡差异明显。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住房保障工作滞后于城市,存在着差距。
4. 盲目扩大、规模化建设。
一些地方在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时,盲目扩大规模,规模化建设,却忽略了地域环境和居住习惯,导致住房保障效果不佳。
5. 政策执行不到位。
有关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不够到位,导致一些困难群众难以享受到政策的保障。
二、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1. 住房保障工作发展不平衡。
在一些地区,住房保障工作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2. 住房保障标准不够统一。
不同地区对住房保障标准的确定存在差异,导致地区之间的公平性问题。
3. 对住房保障对象的筛选不够科学。
对住房保障对象的认定不够科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4. 住房保障政策执行不到位。
有关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困难群众难以享受到政策的实惠。
5. 住房保障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一些地区,配套的住房保障设施不完善,导致住房保障服务质量不高。
三、改善住房保障工作的建议1. 完善政策体系。
加大住房保障政策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住房保障政策的普及度和覆盖面,缩小城乡差距。
3. 科学制定住房保障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标准,保障住房保障对象的基本需求,提高住房保障的公平性。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住房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持续收紧,传统购房模式受到限制,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住房困难。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提供低租金、高性价比的租赁住房,可以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调整住房供需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社会中,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住房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将成为常态。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利于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对住房的需求日益增加。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口的住房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健康、快速发展。
1.1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定义和发展背景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或社会力量通过土地、财政等政策支持,以租赁方式提供给低收入家庭或特定群体的基本居住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不断增加,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慢。
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且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程序和工程建设,导致建设进度较慢。
二是保障性住房管理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上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问题,导致一些有需要的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政策保障。
三是保障性住房质量不过关。
由于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保障性住房存在质量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资金和土地供应,简化审批程序,提高管理效率,加快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进度。
可以引入社会力量,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建设速度。
二是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
政府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法规,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和透明。
可以通过建立保障性住房申请和审核制度,设立独立的评审机构,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分配保障性住房,防止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保障性住房的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三是提高保障性住房质量。
政府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管,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符合标准。
可以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对保障性住房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包括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过关。
对于已经建成的保障性住房,要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住户的安全和舒适。
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策实施不到位。
保障性住房政策虽然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到位、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
二是资金来源不稳定。
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资金来源不稳定,容易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
三是管理不规范。
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机制,保障性住房项目管理存在漏洞,容易出现闲置、乱租、失修等问题。
四是信息不透明。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管理信息不够透明,容易出现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度;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管理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二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政府应完善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和管理机制,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资金投入有序、稳定,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分配和管理的监管,提高管理效能。
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和政务透明。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分配和管理相关信息的公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务透明度,杜绝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要解决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政务透明。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创新
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创新保障性住房一直是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源紧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创新成为了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思考其如何在本土背景下进行创新,并就中国的住房保障模式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国际保障性住房经验借鉴1. 不同国家的保障性住房模式:以新加坡、瑞典和巴西为例,介绍其住房保障模式的成功经验,包括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区参与等。
2. 借鉴国际成功案例:从国际经验中吸取启示,如新加坡的组屋制度、瑞典的公共合作社模式等,分析其可借鉴之处,并结合本土实际进行改进与创新。
二、保障性住房的本土化创新1. 中国的保障性住房现状:介绍中国目前存在的住房保障问题,包括城乡差距、供需矛盾等。
2. 本土化创新的路径: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创新,如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推进、土地利用优化、金融支持等。
3. 科技与保障性住房:介绍科技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应用,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本土化创新。
三、中国的住房保障模式的分析与讨论1. 房地产市场调控:介绍中国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如限购、限售等,分析其对保障性住房的影响和作用。
2. 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介绍中国住房租赁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与保障性住房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3. 城市更新与保护:探讨城市更新与保护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保障性住房的未来展望1. 推动可持续发展:介绍如何将保障性住房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绿色建筑、能源节约等手段实现住房保障的可持续性。
2. 提升住房保障质量:探讨如何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包括加强监管、提高建筑标准等方面的措施。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呼吁各国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住房保障问题,促进全球住房保障事业的发展。
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保障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对满足中低收入群体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带来严重阻碍。
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关键是在政府主导下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在房地产供给的公共安排与市场化之间寻求平衡,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一)英国“公房出售”政策。
二战后,由于固定资产破坏严重,英国住房出现短缺,政府开始集中建设公租住房。
在近50年的时间内,兴建的公共住房约占全部住房的25%,并以低于市场价格40%的福利性租金对中低收入家庭出租。
这种“公房出租”政策使英国租住公房的比例由1950年的18%增加到1975年的31%,对中低收入家庭起到了保障作用。
1979年,英国政府对福利住房制度进行改革,鼓励公房私有化,公共住房政策开始转向“公房出售”。
通过减少住房津贴提高公房的租金成本,对原有租住者购买公房给予“优先购买权”,鼓励公房出售。
同时,对公房再次交易年限进行规定,防止购买公房的居民通过公房获利。
“公房出售”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解除了政府直接供应和管理公房的责任。
(二)德国的住房储蓄制度。
1924年,德国成立了第一家住宅储蓄银行。
严格的说,住房储蓄制度是一种融资制度,短期内通过储蓄获得住房建设资金,长期内以固定利息形式发放贷款,使储蓄者获得购房成本补偿。
住房储蓄制度可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储蓄获得住宅建设资金,有效解决了政府建设住房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低收入居民可以得到政府奖励。
同时德国政府对住宅价格实施调控,保障同一区域的住宅价格不出现大起大落,保证住房储蓄的资本价值不发生大的变化。
(三)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和“中央公积金”制度。
“组屋”是新加坡政府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公共性住房。
全球视野下的保障性住房案例研究
全球视野下的保障性住房案例研究在当今全球范围内,保障性住房成为了许多国家都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解决住房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本文将以全球视野为基础,探讨几个保障性住房的典型案例。
1.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新加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亚洲国家,成功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新加坡政府通过“保障性住房管理委员会”负责规划和管理公共住房项目。
该委员会通过提供廉价租房和公共住房贷款,帮助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通过积极的城市规划,确保公共住房项目的分布合理,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 荷兰的合作社住房荷兰的合作社住房模式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合理的住房选择。
合作社住房由居民组成的非营利组织拥有和管理,居民可以租用或购买合作社住房。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房屋的租金和售价相对较低,并且住房的维护和管理由居民自主完成,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对住房的责任感。
3. 加拿大的住房合作社加拿大的住房合作社是由居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的组织,是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的一种模式。
合作社成员共同负责住房的运营和维护,并按照每个成员的贡献来确定租金或分摊房屋维护成本。
这种模式不仅提供了经济适用的住房选择,还促进了社区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4. 新西兰的房屋信托基金新西兰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即设立房屋信托基金。
房屋信托基金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和管理住房,然后将房屋出租给低收入家庭。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通过集中管理和专业化运营,降低了住房成本,提供了负担得起的住房选择。
5. 巴西的社会住房项目巴西政府通过“我的家,我的生活”计划大力推进社会住房建设。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并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
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建筑公司的参与,巴西成功地建设了大量的社会住房项目,为更多人提供了安全和适宜的住房。
以上是全球视野下几个典型的保障性住房案例。
这些案例表明,解决住房问题需要政府、市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是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关键,市场机制的发挥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而居民的参与和责任感则是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房源紧缺、管理不规范、住房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而为更多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一、问题分析1.房源紧缺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着房源紧缺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膨胀、土地资源有限等原因,导致政府无法及时供应足够的保障性住房。
这就使得需要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无法及时得到保障,居住环境陷入困境。
2.管理不规范目前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方式较为混乱,存在着一些管理不规范的现象。
一些单位在分配保障性住房时不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核,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家庭也享受到了住房保障;一些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单位在配套设施建设、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住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住房质量不高目前一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不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和居住环境不佳的问题。
一些住房存在着漏水、渗漏、结构不稳定等问题,给住户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住房所在的小区环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给住户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为了解决房源紧缺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
政府还可以在土地资源、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以满足不同层次住房需求。
2.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为了解决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
对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申请、审核程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的分配机制和管理流程,确保住房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管理单位的监督和考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自古以来,衣食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本前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颗“定心丸”,这一识性的认识决定了实现“居者有其”是个人和政府共同力的目标,住房问题不能完全向市场化,政府应负责的承起为人民提供住房障的重任。
房改以后,府建立了一套保障中低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住房障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式:一是住房公积制度;二是面向中低收人家庭的济适用房政策;三是面向最低收入的廉租房政策。
但在具体落实过中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保障作用的发挥,本文就我国住房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以其真正发挥对中低收人家庭的住保障作用。
二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题。
我国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然严峻,住房保障工作任重道远。
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住房保障度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建了严格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住公积金制度,但仍有相应问题存在:第一,建遭遇“软阻力”。
让地政府拿出相当数量的建设用地和金以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开建设,意味着政府突破以往“以地生财”模式,牺牲分土地收益,向保障住房“输”,对此,出现了保性住房比例不足的现实第二,政策缺位。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普遍上,商品房价格出现了大幅的上涨,经济适用房价格通过二房买卖也有大幅度提高由于在经济适用房的再转让上的政缺位,使得经济适用房成为资性购房、炒房的具。
第三,缺乏住房普查统数据,住房保障缺乏期规划。
目前,我国不仅乏城市居民收入分布的统计数据而且还缺乏住房普查数据。
因此很难准确地把握住房困难的实际况而做相应的举措。
这些制度随市场的发展仍然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在具体执行节还需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套措施还不够健全。
2.障性住房的结构设计不合且覆盖面较小,经适用房重购买轻租赁,经济”而不“适用”。
主要的问题是存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租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和档住房的市场供应结构比失衡,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低收入庭的住房需求。
住房保障工作不足和存在问题及建议
住房保障工作不足和存在问题及建议住房保障是一个关乎每个人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议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住房保障工作不足和存在问题的议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住房保障工作不足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严峻挑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住房保障工作不足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不清晰。
在我国,住房保障工作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但由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住房保障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执行,效率和效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是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实施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解决市场上存在的住房短缺和高昂价格的问题。
同时,政府部门对于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往往不够,导致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三,是住房供应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住房需求量逐年增加,但现有的住房供应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尤其是在一些一、二线城市,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开发难度大等原因,导致住房供应不足,住房价格不断飙升,使得低收入群体难以承担合适的住房。
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住房质量问题。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住房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住房保障对象的规定不清晰。
目前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和特殊群体,但是关于这些对象的具体标准和认定方式并不清晰,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难以享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第三,是住房价格过高和租金水平不稳。
在一些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和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房价居高不下,使得居民购房成本过高,而租金水平又时常波动,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确定性。
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协调与合作,明确各自的责任,并建立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住房保障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执行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简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简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主要问题
1、住房保障立法不完备,法律保障缺失。
由于住房保障法规的
立法滞后,历史性的住房保障政策运作存在诸多缺陷,使得相关利益相关者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护,住房保障权益也无法得到足够的保障。
2、住房保障政策举措落实不力。
住房保障政策虽然出台,但是
由于市场价格过高,落实困难,落实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住房保障制度的发挥作用,从而不能达到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宗旨。
3、住房保障资金分配不均。
住房保障资金的分配,尤其是从财
政负担的角度,一般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在全国各省市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分配不均,使得住房保障制度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了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对策
1、加快立法进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应该加快立法的进程,
提高住房保障法规的完备性,确保法律对住房保障制度的规范性,有效保障受益者的相关权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住房保障制度的效率。
2、提高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效率。
应该正确识别市场价格,优
化政策设计,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及准确性,充分利用政府经济资源和市场资源,实施综合性的住房保障政策,提高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率。
3、完善住房保障资金分配机制。
应该完善住房保障资金分配机
制,动态调节财政资源配置,优化资金分配方式,优先在大中城市供给安全的住房,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解决住房保障问题。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是我国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资金来源不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土地出让收益等,这些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受到限制。
2. 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一些贫困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居民的住房问题依然突出。
3. 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着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低收入群体居住的保障性住房条件较差,甚至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4. 管理不到位:一些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水平不高,环境卫生问题、安全隐患等问题比较突出,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 多元资金筹措:要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筹措资金,比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建立住房金融体系,吸引境内外长期资金等,以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大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要重视农村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住房制度,提升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3. 加强建设管理,保障质量安全: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建设质量,确保住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加大对建设主体的监督力度,杜绝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保障住房的质量。
4. 健全小区管理机制: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管理,优化管理体制,提高小区管理水平,解决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三、结语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是一个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才能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能够有更好的住房条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
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目前资金来源依然不稳定。
保障性住房的规模和质量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低收入群体难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
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支持,增加资金投入。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融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可以探索使用土地收入和住房租金等进行资金积累,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建筑质量和住房品质。
保障性住房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居住场所,还应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应注重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提高建筑品质,打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真正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
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体制。
保障性住房管理应该实现政府、居民和第三方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监管,确保公平分配和合理使用。
居民应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共同维护住房的公共秩序。
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评估和监督,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和服务,确保住房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培训和帮扶,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减少对保障性住房的依赖。
保障性住房不仅仅是提供一个住所,更重要的是帮助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培训和扶持力度,提供就业机会,鼓励创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增加脱贫的机会。
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宣传和意识培养。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对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对保障性住房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要加强公众的意识培养,提高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浓厚氛围。
浅析保障性住房中的问题与建议
每年各地都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 任务,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必然意味着大 规模的资金需求,这些需求可大致分为三 部分:土地一级开发资金需求、住房建设 资金需求和保障住户补贴及融资需求。我 国的保障房资金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中央、 省级下拨的财政资金、土地出让净收益和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庞大的资产总需 求中,财政补助投资占比较低,仅仅依靠 这部分资金是不足以完成保障房的修建任 务的,这就需要多范围多渠道的进行融
( 二 ) 保障性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存 在漏洞
保障性住房政策本应体现为向中低收 入或低收入人群倾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 中,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及收入 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保障对象发生了 一些偏离。比如:各地都会制定本地人均 最低收入标准,但是我国的收入监督系统 尚未健全,银行也不允许随意查询私人账 户,致使在核准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时,只 能对财政工资收入进行核实,对于家庭其 他成员在社会务工的收入无法准确核实, 致使很多有着隐性收入的家庭也进入了申 请者的行列;同时,由于民政、房管、公 积金中心、工商等部门的数据信息流通不 畅,尤其是信息共享的地域性限制,在全 国、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联动机制,在资 格审核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纰漏,使极少 数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员通过审核。虽然 也采取了通过街道居委会、各村组公示、 监督、单位出具证明等方式,但还是使一 些不符合申请资格的人钻了漏洞,通过了 审核享受到了保障房,从而使一些真正的 中低收入家庭失去了资格。
对于已享受公租房的租户也忽视定期
资格复核,使一些原本可以享受保障房, 但后续生活条件已经发生改变不再符合条 件的人员继续享受保障房,对这部分人群 未能及时发现、清退。同时,少部分已享 受人群存在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申请到 的保障房就是属于自己的私有房产,只要 自己按时缴纳租金,便可以一直居住下 去,这也对保障房的清退工作带来了很大 的困难和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国外经验浅谈住房保障问题及其完善对策摘要:发达国家在住房保障制度上有值得学习的经验,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在住房保障上存在不足和缺陷。
为此应完善立法;选择符合实际的保障体系;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严格管理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机制;明确划分收入线;大力发展廉租房;合理利用公积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启示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越成熟、越发达的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住房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中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三人之行,择善而从。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于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列举
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概括:一是区别对待。
将家庭收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阶层,高阶层的购买商品房;中等阶层的供应公共住房,政府给予贷款优惠;低等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
二是政府支持。
由联邦全国抵押协会、政府全国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宅抵押协会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购房贷款。
即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如果购房,政府可以出面为其进行担保。
三是住房租金补贴。
家庭收入达不到居住地中等收入一定比例者均可申请住房租金补贴。
四是立法保障。
美国政府先后通过了《住房法》、《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等使得住房保障的立法更加完善。
瑞典的住房保障措施:一是政府以无息或低息为公房公司提供贷款来投资建设公有住房,公房公司不以赢利为目的。
二是瑞典对退休人员和收入低但子女多的家庭提供住房补贴。
英国的积极举措:一是住房补助。
对申请人的收入水平、存款、家庭成员和住房条件等进行全面审查,条件合格的公民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住房补助。
二是房屋互助协会。
英国房屋互助协会可为购买新住房或旧住房的抵押放款。
同时英国先后出台《住房法》(1974 年、1985 年、1988 年和1996 年)、《住房协会法》(1985 年)、《住房和计划法))(1986年)、《地方政府和住房法》(1989 年)等多项法案,分别对住房协会的注册条件、经营目的、经营活动、资金援助、监督管理等进行了规范。
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住宅金融公库法》、《公营住宅法》、《日本住宅公团法》,制定了公营住房计划和住房建设计划,建立了住房金融公库和日本住房公团等机构。
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大力支持住房信贷,促进居民个人自建、自购住房。
新加坡实施的公共住房政策很独特:一是允许动用公积金存款的一部分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不足部分按期缴纳。
二是按照家庭收入情况,分层级提供住宅补贴。
二、我国的住房现状和不足之处
发达国家为保障住房出台了很多政策,中国亦然。
近年来我国针对住房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公积金政策、廉租房政策并在房价上采取调控措施等。
这些措施曾在一时起过一定的积极
作用,但是还有自身的不足。
1.保障对象限制不够具体严格
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将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限制在中低等收入家庭,该条件不够具体严格。
我国目前的收入状况是中间大、两头小,中等收入的家庭占绝大多数,依照条件绝大多数家庭都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在房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真正需要经适房的家庭却买不到房子。
门槛宽泛导致很大程度的不公平。
2.经济适用房政策不够清晰
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本质区别没有界定清晰,这样便为投资经济适用房提供了缝隙,造成房产市场的混乱。
近年来,伴随全国房价普遍上涨,商品房市场如日中天,价格一再飙升,经济适用房通过二手房买卖,价格也有高幅上涨,这样保障性住房反而成为投资的工具。
3.缺乏退出机制
举例: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是中低层收入的家庭,那么,有些家庭,一开始收入很低,属于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但是在享受这些优惠政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时来运转,收入开始直线上涨,可以购买得起商品房,因为没有退出机制,这个家庭又购买其他的商品房,一个家庭拥有几套房子,这样会造成房源更加紧张,加剧房子的供需矛盾和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1.覆盖面不广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所有机关以及各种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团体都必须为其在职职工缴纳长期住房储金。
实际情况并
非如此。
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事业单位不给自己的职工缴纳公积金,这种情况在全国相当普遍。
除此还有一些人也没有公积金,这些人有:不参加公积金制度的企业职工、困难企业的职工、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
2.分配和使用不合理
按照规定,公积金的作用就是购房者利用非购房者的资金满足自己的购房需求。
但在实际生活中,购房者大部分都是高收入人群,这样而言,非购房人群不但没有得到接济反而接济了高收入人群,造成使用上的不合理。
3.监管水平不到位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各行政市应该并且只能设立一个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城市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挂靠其他单位和部门,与其他单位合署办公,职责不明。
此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没有能够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缺乏监管。
1.围绕廉租房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廉租房保障制度较晚,而我国又不重视廉租房的保障制度。
其次,关于廉租房的法律、法规远远赶不上实际需求。
我国至今还没有居民住宅方面的法律规范,与廉租房相关的只是一些部门规章,更多的是通知等形式,这使得廉租房管理的法律支撑方面留下缺陷。
2.廉租房的对象不够广泛
《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廉租房制度的保障对象是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保障对象的具体条件和保障标准则由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民政、国土资源、税务等有关部门一起制定。
根据各地的规定和做法,廉租房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具有城市户口且收入低的困难户家庭,随着社会的转型,城市打工者、进城民工、城乡结合部的农民等大量的流动人口则排除在此保障范围。
政府对待房市只调控供给不调需求,扭曲了供求关系,过重强调市场供给方式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没有做到应有保障措施:在市场化中解决高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却没能及时处理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保障措施;在民众中产生不利反响之后,又出台各种行政和经济措施限制商品房购买条件来迎合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能力。
如此一来,政府的调控反而加剧了我国住房结构的不平衡,加速了房价的上涨。
三、对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启示
通过研究国外的住房保障措施,各国政府对住房保障问题非常重视,各国也基本上都形成了比较完善能够互相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
这些立法可以为住房保障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撑,保障该制度的实现。
我国也应该健全、完善自己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
解决住房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先解决低等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然后逐步解决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应该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
不同的阶层制定不同的保障模式,形成一个分层次的保障体系。
此外还应该逐步扩大保障范围。
西方国家主张自由竞争、市场调节,但是在住房保障方面,却是政府出面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是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者,也是社会管理者,应当由政府承担保障社会公民住房的重担。
在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更应该如此,否则解决住房问题空如泡影。
现实生活中,常有相对人符合申请廉租房住房补贴或申购经济适用房的身份,而管理机构拒绝给予其应得待遇,或者受保障者伪造财产和收入证明骗取住房保障。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应明确管理机构的责任,落实相关人员的问责机制,还要加大对被保障人群的监管力度,建立动态审查机制,防止投机的行为的发生,主管部门应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现在各地的保障对象一般为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保障的特殊家庭。
收入线不明确会造成保障性住房分配定向模糊。
只有明确收入线,实际操作才能更加高效。
廉租房的特点是“只租不售”,因此,如果大力建设廉租房,就可以将大批购房市场的人群拉回租赁市场,可解决相当数量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需求问题,这样商品房市场就可以健康发展,此外,还需严格限制保障住房的进入、退出机制。
首先,扩宽住房公积金的范围,使低收入人群能真正体会到公积金带来的益处,切实体会到住房公积金的使用价值;其次,强化强制
储蓄制度,提高缴存比例,扩大公积金的积累总量,使政府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此外,政府也可考虑增加专项基金来支持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参考文献:
[1]田东海.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现实选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袁志舜.目前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4,(6).
[3]叶科.浅议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的定位[J].商场现代化,2006,(10).
[4]邱冬阳,王牧.廉租房———城镇住房弱势群体救助的现实选择[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6).
[5]李震:论我国公共住房的法律规制及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6]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杨玲.论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J].现代城市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