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或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或运用在讨论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给教学带来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学习?我们知道,学习是由学生的学以及老师的教共同组成的,那么,学习的实质又是什么?综合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理解,我们将学习定义为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练习或是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毫无疑问,学习的对象并不仅仅指的是人,大多数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的首选对象就是动物,如苛勒的黑猩猩“顿悟”实验就是通过对黑猩猩的观察研究从而得出了“完形”理论。其次,只有相对较为持久的变化才能被称之学习,学习并不仅仅是你学了而是你有没有学进去,有没有产生内在的实质性的变化。
首先要搞清楚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概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学习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而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个新的认知主义,是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学习理论中的一种体现。建构主义融合了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学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以及奥尔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因此, 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因此,从构建主义角度,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在了解概念的情况下就可以来讨论这两种学习理论给教学带来的作用了。
在行为主义中,在大部分情况下知识被认为是不变的,而这些知识则源于教师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资料,但实际上,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和修整的;而在认知和建构主义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这就让学生在过程中有了具体的学习迁移和利用,避免了理解知识只在表面的的情况。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中往往教学目标高于一切,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适合自己教学方式,这就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尤其是建构主义中学生才是知识的主体,学生因此在发展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主导权。
以上的这些不同之处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也不能否认老师的外在影响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增加学生正常或适当的行为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真实复杂的问题,激励学生思考,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观点。同时,教师必须能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挑战的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养成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学习的习惯,让学生能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独立解决问题者。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教学目标,理解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则需要积极配合学习,要能善于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创新者和创造者,使学生真正的能学习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