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间隔排列(探索规律)【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间隔排列》(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间隔排列》(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案一、课题名称教材章节: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间隔排列。
学生能够运用间隔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
应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间隔排列的定义和特征。
间隔排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
2.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教具(如小棒、间隔排列的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小棒。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间隔排列吗?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排列知识,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展示间隔排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间隔排列的特征。
学生分组操作小棒,进行间隔排列的实践活动。
3. 应用新知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间隔排列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七、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教材特点分析:教材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分析: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合,通过教材的学习,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本次授课课程为《间隔排列》,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够应用此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对象为初中数学学习者。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本次课程中,我主要围绕间隔排列的概念、规律和实际应用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总结间隔排列的规律。
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钟表指针的间隔排列等。
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同时,我也借助了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
三、学生表现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有较好的理解,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
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四、自我评价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自己在课堂管理、互动引导等方面发挥得较好。
我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教学进度,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在例题和练习的选择上,我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
五、学生反馈分析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持肯定态度。
学生认为我能够清晰地解释概念,引导他们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并且能够联系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然而,也有学生提出希望我能增加一些更贴近生活的实例,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遇到问题与解决策略在授课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概念理解有困难,需要我反复讲解和演示。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了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解过程的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七、改进与发展计划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我反思,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明确目标设定: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明确设定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目标,以便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调整时间规划: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知识点;3)丰富实例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选取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实例来解释和演示间隔排列的应用。
名师教学设计《间隔排列、探索规律》完整教学教案
指出:像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又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兔子乐园去看看。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生:男女生间隔排列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这个画面中,有没有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哪些物体是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
这三组都属于间隔排列的物体,咱们先看第一组(课件出示:夹子与手帕图)
2、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l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学生,其中男生较多。本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从去年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班的学习习惯较差,成绩出众者也不多,高分也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率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个别男生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特别是作业习惯和自习习惯,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另外,还有少数学生的家长到外地打工等,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看,这样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今后打算如下: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且富有思考的分层练习,加深对“间隔排列的规律及其解题策略的理解,完善认知,形成灵活的解题策略,达到学以至用,提高数学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排队游戏和原有的球串,加深对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认识。接着提出要求,有意识地设置认知障碍,制造思维冲突。拓展认识“两种物件--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件的数量相等”,这一“封闭式间隔排列”的拓展性问题,前后呼应,趣味性强。
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有教学反思)
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有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积累感性知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研究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具准备:若干操作图形、练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感知间隔排列出示教师图、骨肉相连、红花绿花图。
这是我们熟悉的教室,桌子和椅子是怎么排列的?骨和肉呢?红花和蓝花?三幅图放在一起看,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小结:数学上把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叫做间隔排列。
二、善于提问,操作探究1.你能按照一一间隔布列摆一摆吗?(学生用学具摆出一一间隔布列)老师选其中3幅作品判断。
2.兔子乐园探究规律(1)你能找到一一间隔排列吗?为什么他们是间隔排列?(夹子与手帕、兔子与蘑菇、篱笆与木桩)(2)我们要研究数学问题,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两种物体间数量有什么关系?)(在书上完成表格填写数据)三组数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相差1)(3)原来他们之间相差1,到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相差1)可以在图上画一画、找一找,或者和同学老师交流。
(学生汇报)强调一一对应思想。
(一只兔子对应一个蘑菇,最后兔子多出来1个,一向这样圈下去会有甚么发现?)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
2023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2023间隔排列教学设计【篇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 页。
教材简析:“间隔排列”属于“数与代数”的教学领域中“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从三年级开始,苏教版各册教材独立设置“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
学习这样的内容,重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经历由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到发现规律,再到完善规律和应用规律,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基本数学方法,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累探索规律的活动经验。
所以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建立起“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二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探究规律的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探索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周期规律作好准备。
难点: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小三角形若干个、学习单。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引出规律。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兔子乐园参观,如何?师:请看,老师给小兔们准备的礼物!是什么呢?猜一猜第二个是什么?第三个呢?第四个?(越来越多的同学猜对了。
)那第五个、第六个……2.揭示间隔排列。
师指出:像萝卜与白菜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交替出现的排列方式,在数学上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间隔排列》含反思教学背景幼儿园的中班阶段,儿童正处于进一步探索世界和获取新知识的时期。
此时,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发展得非常强烈,需要通过更加开放、有趣的学习方式进行教育。
而教学科目之一的数学,则是让孩子们理性思考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教案旨在利用教学游戏,为幼儿搭建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注意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能理解、区分相同和不同;•能识别、辨认图形的排列顺序;•能将图形按一定规则进行排列,并记录排列的规则。
教学准备•教具:图形卡片、黑板、彩笔、计时器;•教材:幼儿数学教科书;•活动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间隔排列”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和相应课程的规则,准备不同类型的卡片组合,让每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排列。
2.教学步骤:•分发卡片:每位学生领取一组卡片,并根据黑板上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
•观感差异:让同学们观察自己和周围同学的排列方式,以发现不同之处。
•记录规则:老师引导学生记录各个排列方式的规则,例如,黑白黑白排列或红黄蓝绿排列等。
•组合排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规则重新进行排列,并对规则进行总结和验证。
•搜寻规则:学生搜寻更多的排列规律,并尝试描述出来。
第二节:排列游戏1.课前准备: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排列技巧,设计自己的排列游戏。
2.教学步骤:•贴卡片:教师将学生的游戏板和卡片贴到黑板上。
•游戏介绍:让每一个小组关注其他小组的游戏板,并介绍自己的游戏规则。
•游戏对抗:每个小组走到在其他小组的游戏条件下进行游戏。
•总结回顾: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策略,并总结经验和方法。
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游戏化方式,充分调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在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注意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思维能力和注意力有所欠缺,需要更加具体化、明确化的引导和讲解,并在引导过程中增加更自主式的调查和发现。
《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探索间隔排列中的规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数学思维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个人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以上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间隔排列的两端物体数量多1的规律以及间隔大于1时的情况。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间隔排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教室里的座位排列。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小球模拟植树活动,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个小球,观察和记录结果。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掌握得还不错,但在讲解间隔大于1时的情况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对于这个难点,我需要用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讲解,比如借助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规律。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了一些与间隔排列无关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引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小朋友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中班数学教案】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小朋友体验规律美,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快来看看小朋友园中班《间隔排列》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
2、体验规律美。
3、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
4、培育小朋友边操作边叙述的习惯。
【活动预备】雪花片积木,各色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若干,彩色皱纹纸。
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实物图片若干。
胶水,细绳。
【活动过程】1、小朋友搭积木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会搭雪花片吗?假如老师请你选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来搭,你会选哪两种颜色?小朋友回答。
师:用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搭一根小棒,你会吗?搭给我看看。
小朋友搭积木。
(以搭积木的方式导入活动,来源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虽朴实无华,但孩子都能做到,孩子的乐观性很高,全部的孩子都动起了手,孩子已嗅到了胜利的气味。
且雪花片的拼搭便利又快速,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2、展现小朋友作品,感受有规律排列的美师:谁来将你的小棒给大家看看?(1)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我们来看看他选了哪两种颜色,是怎么排的?师带小朋友念一念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红的(无规律的)(2)再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并带小朋友念一念。
(也是无规律的)(3)展现第三名小朋友的(有规律的)作品,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幼:哇(在展现有规律排列的作品时,还没带孩子念呢,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叫声,那样的排列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力,接下来的学排显得自然而必要。
)师:这位小朋友的小棒和上两位的小棒有什么不一样?(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将小朋友置于问题情境中,有了疑虑孩子才会去探讨、去制造)(4)小朋友回答后老师小结:原来这个小朋友是黄颜色隔着绿颜色再隔黄颜色再隔绿颜色这样有规律地排下去的,这样的小棒看上去很美,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好方法好不好?小朋友学习用间隔的方法再搭一次雪花片。
教学设计: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知道间隔排列现象,理解一一间隔排列中一一对应的规律。
2.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探究、理解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游戏过程,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发现和理解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了解现象——什么是间隔排列平时生活中,我们做操、放学都需要排队。
今天我们就来玩排队的游戏。
师点名,下一位是——,学生发现规律并主动加入。
师:你发现了什么?揭示:这样的排列就是间隔排列。
二、发现规律——探究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1.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请同学们做第一个排队游戏。
游戏一:游戏规则:1.必须间隔排列。
2.只可以组内调整。
(1)第一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像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可以看做是几个一组?我们用呼啦圈2个2个地圈一圈,在这个圈里一个女生对应着一个男生,继续,一个女生对应着一个男生,还能继续圈吗?为什么?剩下的是一位女生,为什么?(2)第二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我们也来2个2个地圈一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剩下的是个男生?(3)第三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如果也2个2个地圈一圈,最后可能会怎样?有没有第3种可能?(4)第四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如果剩下一个,会是谁?(5)刚才我们用呼啦圈将四个队分别2个2个地圈一圈,发现每个圈里都是——,圈完后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6)为什么有的组剩下的是男生,有的组剩下的是女生?(7)每组的男女生人数怎样?(8)为什么这两组女生多?而这两组男生多?他们在排列时有什么一样的地方?(9)追问:在这样的间隔排列中,如果要男生多,应该怎么站?如果要女生多呢?2.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游戏二:游戏规则:1.小组合作。
间隔排列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及其特点;2.能够正确地应用间隔排列的知识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间隔排列的概念及其特点;2.间隔排列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授课和示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思维导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解的数列和等差数列,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类似以下问题:•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例子能够举证明你理解得好?•有没有什么问题不太清楚的,需要再复习一下?2. 讲授新知识(30分钟)概念的引入和解释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例演示,引入间隔排列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以下问题和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间隔排列是什么?有什么特点?•4、7、10、13、……是不是一个间隔为3的排列?为什么?计算方法的讲解教师讲解间隔排列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以下问题和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找出一个间隔排列的公式?•如何计算出一个间隔排列的第n项?•有没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计算?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几位学生上黑板讲解自己的答案和思路。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思维导图等形式,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并解决一些难点问题。
4.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在课堂上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和知识点。
五、教学评估1.练习作业的成绩作为考核方式之一;2.课堂表现、讨论和思维导图的质量也将纳入评估范畴;3.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来展现自己的掌握情况;4.考试题目将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情景,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材;2.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练习册;3.课件、黑板和笔。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间隔排列的观念与能力。
2.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间隔排列任务。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彼此配合,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什么是间隔排列?2.如何进行间隔排列?3.小组合作任务:间隔排列图形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与实物说明幼儿已经学过的图形排列是紧密排列,紧贴在一起的,并告诉幼儿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间隔排列。
这个概念和怎么去做,与紧密排列是有一些不同的。
2. 正确操作技能教师拿出一张画有图形的卡片,告诉幼儿们: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这上面有若干个彩色图形,请你们把它们间隔排列一下,不要贴在一起哦。
接着,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进行间隔排列。
首先,让幼儿们明白间隔排列的含义,如何在图形之间留出一些距离,让幼儿的思维从紧密排列转换到间隔排列的合理性方面。
教师可以拿一个手指和他们分隔开两个图形,或者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示范,让孩子们进行跟随模仿。
当幼儿熟练掌握间隔排列技术后,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挑战——更难的、交错排列的图形。
3. 小组合作任务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随机的图形卡片。
试着让小组内的幼儿们一起操作,将自己的画卡片上的形状用间隔排列的方法依次排好,形成卡片上的新图形。
每个小组都可以得到奖励,成为“最棒的小组”,甚至是教室里的“排列大师”。
4. 反思在教案的末尾,老师要把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来测试他们学到了多少。
同时,老师也要带领幼儿们进行反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更有成效地进行下一次学习。
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参与,有效地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技巧和方法,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体验了合作的乐趣,并相互配合完成了任务。
同时,比较优秀又完成的孩子们可以教给所在小组其他同伴,使得每位小朋友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幼儿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操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间隔排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间隔排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识别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增强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定义:介绍间隔排列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特征。
2. 间隔排列的类型: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间隔排列,如交替排列、循环排列等。
3. 间隔排列的应用:通过实例展示间隔排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植树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和创造间隔排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性和逻辑性,能够运用间隔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彩笔、剪刀、纸张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新授:介绍间隔排列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实例讲解间隔排列的类型和应用。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间隔排列的实践活动,如排队、植树等。
板书设计1. 《间隔排列》2. 内容:包括间隔排列的概念、特征、类型和应用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间隔排列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特征及应用。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是多种的,本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教具和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和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接触规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将要把它奖励给我们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第一个小熊,第二个是小兔,小熊、小兔。
你知道下面一个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师接着出示)那下面一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间隔着一个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间隔排列(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生熟知的玩具,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排列,比如说,这是,对,刘翔,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获得一百一十米栏的冠军,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就在这一百一十米栏中也有间隔排列,还有……老师这儿有红色和蓝色的圆形磁铁,你可以摆出间隔排列吗?(红色开头,红色结尾;红色开头,蓝色结尾)汇报展示:排列1:红色开头,红色结尾,两端的颜色是相同的,板书:两端相同。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教案:间隔排列一、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要求:①把握“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②理解“大、中、小”的概念;③能够运用所学学问,正确排列大小物品。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会关注他人需求,遵守规定,敬重他人,珍惜环境。
二、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
2. “大、中、小”概念的认得。
3. 大中小物品的排列。
三、教学过程STEP1 自我介绍我为班级带来了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今日要学习“间隔排列”。
STEP2 引入1. 老师出示三个球,一大一中一小,带领孩子们认得“大、中、小”概念,并让孩子们进行分类。
2. 老师提问“大、中、小”物品怎么排列,让孩子们猜想,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STEP3 操作1. 孩子们自由找到班内物品,老师要求孩子们依照大小次序排列。
2. 孩子们站成三行,每行两人,相互进行间隔排列。
STEP4 游戏1. 老师将若干大小不同的纸夹放在地上,要求孩子们以大小轮番排列,重点是要将纸夹之间留出相等的间隔。
2. 孩子们将本身的玩具站成一行,老师要求孩子们依照大小次序排列,并要注意将下一位小伙伴的座位留出适当的间隔,这样整排玩具就排列整齐了。
STEP5 反思1. 效果分析通过本堂课的实践操作,大部分孩子已经基本把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并且在排列物品时能够做到比较规范。
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通过游戏进一步谙习了“间隔排列”的方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培育了合作精神和对环境的珍惜意识。
2. 不足反思在游戏环节中,会显现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需要连续加强孩子们的协调本领。
另外,在传统的排列方式中,大部分孩子可能会排成等间隔,没有每个物品的间隔考虑,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有意识地留出每个物品的间隔,以便达到更理想的全局分布效果。
四、教学策略本堂课实行干活动搭配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同时通过游戏加强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协调本领。
五、板书设计大中小间隔排列六、教学资源准备1. 三个大小不同的球。
教学设计:一一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一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一、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的规律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出示一康师傅3+2的夹心饼干图片。
问:瞧,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说说饼干片和夹心是怎样排列的?介绍像这样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找一找其中藏着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里去看看吧![设计意图: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初步发现规律。
师:你能从兔子乐园中找出像刚才饼干和夹心这样排列的事物吗?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师:我们一共找到了三组这样的事物。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出示:讨论:1、每一组两种物体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2、每一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一样,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1,排在中间的物体个数比两端的少1。
(板书出规律)[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直接灌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师:像上面兔子乐园中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用操作、排列的方法来验证。
【教学设计】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间隔排列教材简析: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学生经历由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到发现规律,以及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
第一层次: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了解间隔排列这一现象。
第二层次:通过观察、填表、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初步发现规律。
第三层次:在初步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类物体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原因,从而明确规律。
第四层次:让学生在相同和不同的问题情景中进一步完善对规律的认识。
第五层次:让学生回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物体中的规律,从中使学生体会到一一间隔排列物体中一一对应的思想,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好吗?老师还给兔子们带了一件礼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是一条手编的项链。
师操作:课件出示依次点出一颗白珠、一颗绿珠、一颗白珠、一颗绿珠。
猜猜下面是什么?(白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师: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白珠和绿珠一颗隔着一颗排列的方式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出示非一一间隔排列的珠子,学生判断。
师:两种不同的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才是一一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
能够找出一个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喜欢思考、追求挑战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如何找出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察一组数字,并思考这些数之间有没有什么特征或规律,引出间隔排列的概念。
2. 概念讲解:通过幻灯片展示间隔排列的定义和示例,解释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3.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找一组间隔排列的数字,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规律和总结呈现给全班。
4. 总结归纳:在学生呈现自己小组的规律和总结时,教师帮助整理和归纳学生的观察结果,总结出间隔排列的规律。
5. 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找到的规律,填写间隔排列中的空缺数字,并相互交流核对答案。
6.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间隔排列现象,例如电影院的座位排列、书店的书架排列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间隔排列。
7.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8.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更多的间隔排列题目,并写一篇小结,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并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了观察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稍微紧张,下次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分配和课堂活动。
另外,作业可以更具体一些,例如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间隔排列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间隔排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探索规律的重要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接触并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间隔排列的实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含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掌握间隔排列中物体数量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间隔排列中物体数量的基本规律。
2. 难点: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行推理和计算,特别是当间隔物体与排列物体数量不同时的情况。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间隔排列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策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通过引导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如栅栏与栏杆、马路上的路灯与树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 探究规律活动一:摆一摆-要求学生用学具(如小棒和圆片)按照一个隔一个的方式摆放,并观察摆放的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数量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隔排列(探索规律)教材与学情分析:“间隔排列”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活动内容是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例题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的夹子个数、小白兔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在一、二年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和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学习的。
《间隔排列(探索规律)》,未修订前是四上第五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新旧教材、规律的“探索”与“找”,让我们明确了:间隔排列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和表达过程,重点是过程而不是应用。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8、7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体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中前置作业图片、主题图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出示课中前置性作业。
(图片板贴)师:可爱的小兔也来到了咱们教室,瞧,它们排着队来了!(1)白灰白灰白灰白师: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的兔子呢?追问:你是怎么想的?预设:生①:它们是按规律排列的。
一个□一个△……(板书:规律)生②:每两个图形为一组。
(请你上来给它们分分组,留下分组的记号)(2)小兔还带来了美味的食物,胡萝卜和大白菜。
师边说边贴:胡萝卜大白菜胡萝卜大白菜胡萝卜大白菜师:食物的排列也有-----规律。
你能说说是什么规律吗?生:每两个图形为一组,一个☆一个○……师:像白兔和灰兔、胡萝卜和大白菜,这样一个隔着一个地排列,叫作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2.理解“间隔排列”。
师提问:这还是间隔排列吗?为什么?(1)改动图1,先加一只灰兔,提问,再加一只白兔,提问。
(2)改动图2,拿走中间一个胡萝卜,提问。
小结:每组中的两种物体只要一个隔着一个地排列,就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引发探究动机。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索间隔排列问题里的规律。
(补充板书:探索规律)【设计意图:这里在一、二年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和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了课中前置作业。
联系主题图,并遵循小学生由实物到图形符号的认知发展规律,选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图片:白兔和灰兔、胡萝卜和大白菜,出示了两组排列。
这两组排列包括了间隔排列的全部可能:两端物体相同和两端物体不同两种情况。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体会“间隔排列”所指的现象,有助于在探索规律时能全面观察、严密思考。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师: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一一间隔排列吗?谁和谁间隔排列?交流:小兔和蘑菇,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
(相机突出)2.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初步感受。
(说一说)(交流的先后顺序视学生的发言而定)(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师相机追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小兔和蘑菇是怎样间隔排列的?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师:(木桩和篱笆间隔排列、夹子和手帕间隔排列)①请同桌指着图,说一说,读一读。
②自由指着图说一说,读一读。
(2)相互交流,发现规律。
(数一数)师:(课件)请你数一数每组中的两种物体各有多少,拿出作业纸1,填写在表格里。
师:(学生答,课件出示答案)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师:你发现了什么?(×××比×××多1个,×××比×××少1个。
)师小结:每排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
“数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让学生通过“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
对于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具体的,表达的形式也可以有所差异,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圈一圈)师: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呢?(课件出示小兔、蘑菇)以小兔和蘑菇为例,请你在4人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全班集体交流。
同学们说得好像都很有道理。
其实,探索规律,除了观察和想象,我们还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验证。
以小兔和蘑菇为例,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在图上画一画、找一找吗?拿出主题图动动手吧!展台展示学生作品,交流:这几位同学用连一连、圈一圈、分一分的方法,都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一只兔子)师小结:同学们请看图,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圈一圈,(请件演示圈圈,学生观察)最后余下的是——一只兔子。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对着一个体地观察,是一一对应。
(板书:一一对应)师: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先画一画,再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生: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看成一组,一组一组的画一画)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木桩)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和×××的数量相差1)4.联系前置性作业(1),突出规律。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说一说、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可以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相同时,余下的就是排在另一端的这个物体。
所以排在两端的这种物体就多一个。
(回到前置性作业(1))板书:两端物体相同数量相差1)【设计意图:“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相差1”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些思考使得学生自觉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
紧接着,要求4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也许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各有不同、也许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也许孩子们的发现还稍显浅显……但这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引导,不仅是情的感染还是智的提升,对于孩子的发展都是巨大的。
之后引导学生画一画来探究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发现、解释了规律,更让学生以对应的方法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
一一对应思想对于本节课发现规律而言,具有核心和灵魂的价值。
有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间隔排列中的两端相同和两端不同的两种物体个数间的关系,就变得简单、清晰;有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就无需像旧教材一样,按间隔问题的排列情况分成不同类型,同时也避免了记结论、套类型的机械、呆板的学习状态。
】5.应用规律,巩固知识。
师:你能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吗?(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师: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间隔排列,还会相差1吗?为什么?谁来做小老师,照样子出道题目考考大家?(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夹子?()师:如果更多的手帕和夹子这样间隔排列,还会相差1吗?为什么?手帕数量减少呢?请同桌两人照样子出道题目,练一练。
小结:物体的数量虽然变化了,但是排列的规律――没有变。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1.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规律,那间隔排列的物体还会有新的情况吗?(课件:在小兔和蘑菇图上去掉最后一只小兔)师:还是间隔排列吗?这时候小兔和蘑菇的数量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对比去掉最后一只小兔前后图)小结:间隔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差1,另一种是数量相同。
它们在排列上有区别吗?交流: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一一对应的画一画,发现没有剩余的。
也就是说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回到前置性作业(2))板书:两端物体不同数量相等)2.师:真聪明,小兔还想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个问题。
(1)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有10个,○可能有几个?请你拿出作业纸二画一画,想出几种就画几种。
(2)交流:把□与○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可以怎么排呢?①■●■●■●■●■●■●■●■●■●■②●■●■●■●■●■●■●■●■●■●■●③■●■●■●■●■●■●■●■●■●■●④●■●■●■●■●■●■●■●■●■●■师:咱们能把这四种情况、三种结果分分类吗?(两端不同、两端相同)那把□与○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9个,最多有11个,都属于两端相同,□与○的数量相差1。
【设计意图: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的稳定性。
之后又再次回到情境图,在学生已经探索并理解了两端相同、相差1的间隔排列规律后,接着在小兔和蘑菇图上进行小兔个数的变化,加深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同时,引入探索两端不同、相等的间隔排列规律的学习。
比较现在和原来的小兔和蘑菇图,这样的安排升华了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理解,认识到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地排列,它们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1。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这是一个开放的操作情境,其中■的个数是规定的,●的个数是不确定的。
这个部分是这样处理的:为了避免学生在摆放10个■时出现数量错误而影响接下来的操作;为了让学生将4种方法、结果是3种情况,都呈现出来感受相差1和相等的不同。
要求学生把能想到的在作业纸上画出再解决●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1.同学们,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都有哪些收获?交流:(1)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它们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1。
(2)一组一组地画一画,容易发现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生活中有很多规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让我们一起欣赏生活中间隔排列的现象。
(课件演示)师:这是一串美丽的玉质项链,白珠和绿珠一一间隔排列。
仔细观察,你知道白珠和绿珠的个数是怎样的呢?怎么知道的?好,下面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课件演示)白珠和绿珠还是间隔排列吗?原来排成一圈的情况和两端不同的情况类似,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师: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序,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规律也有一种独特的美!【设计意图: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平时经常使用的观察、比较,说一说、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探索规律,借助于一一对应的思想可以发现间隔排列问题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