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病原、寄主、环境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侵染性病害中寄主和病原物关系
三、致病性
? 3 致病性的变异
病原物的致病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变 异。变异的原因有:
? 有性重组 ? 无性重之间即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寄生性强的致病性 不一定强,致病性强的其寄生性也不一定强。 ?区别:
–寄生性强调取食方式和能力 –致病性是对寄主的破坏能力
? 简化公式: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 生物群落: 指生活在同一环境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种群的复合体。生物群落可 划分为三大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植物是生态系中主要组成成分,它与其他成员之间或 组分之间有种种密切关系, 侵染性病害必需放在这个 整体背景下加以认识。
?联系:
–寄生取食,本身对寄主构成危害,有一定的致病性。 –致病性:破坏远大于取食本身的危害。
?寄生关系是植物传染性病害的核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自然生态平衡,寄生并不构成植物严重受害。但在农业 生态系中,种间、种内多样性减弱,单一化和集约化种 植,寄生就构成了危害,造成病害流行。 ?寄生的不一定能致病,致病的不一定是寄生物。
六、寄主的抗病性
? 1、定义: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危害的能力。寄主的抗病性 是相对的。
? 2、抗病性的类型: ? 寄主的抗病性以其程度不同,分为:
– 免疫:(immune):完全不发病; – 抗病:(resistant):发病轻;(发病很轻的称高度抗病:HR) – 感病:( susceptible):发病重;(发病很重的称高度感病:HS) – 发病中等但偏于抗病或感病的称为中度抗病( MR)或中度感病
– (2)寄主范围和寄生性的关系
? 一般“寄生性强,寄主范围窄,寄生性弱,寄主范围广 ”,例如: 小麦条锈病只侵染小麦,偶尔也侵染大麦、黑麦和某些禾本科杂 草。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首先,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土壤、水等途径传播,并侵入植物体内,引起病害的发生。
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与病害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
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对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寄主范围和侵染方式。
寄主对病原体的感染程度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抗病品种对病原体更具抵抗能力,因此少受病害侵害。
病原体在寄主体内繁殖和扩散是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因素。
其次,寄主是指植物,它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寄主对病原体的感染程度直接影响病害的发展和扩散。
寄主的品种和遗传背景决定了其对病原体的感染抵抗能力。
抗病品种在寄主-病原体互作中更具优势,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此外,寄主的生长状况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如衰弱的植物更易受到病原体的入侵和感染。
因此,寄主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对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最后,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和传播,进而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例如,温度和湿度是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关键因素,高温和湿度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导致病害的加重。
光照条件也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抗病能力,充足的光照有助于植物的健康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有重要影响,合适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总之,病原体、寄主和环境因素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三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决定了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掌握和了解这三个要素对植物病害的影响,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1 病因: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
2 病害三角:病原、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
3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在有些寄生植物上只引起很轻微的症状,有的甚至是侵染后不表渐减退甚至消失,一旦环境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4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现明显症状,而是待条件适宜时,才表现出来的侵染称为潜伏侵染。
5吸器:有些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的小分支、呼吸器。
6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产生后代新个体。
7 有性繁殖: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8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成的雌雄器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9异宗配合:多数菌物需要两个性亲和的菌株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异宗配合10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11多型现象:许多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的现象。
12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
13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14 专化性:根据植物病原真菌种对不同寄主属的寄生专化性差异。
15 生理小种:根据专化性以下在形态上没有差别,但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16.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17.质粒:在有些细菌中还有独立于核质之外的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18钝化温度(TIP):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
19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20体外保毒(存活)期:在室温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1 全寄生植物: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有机物质的植物。
22 半寄生植物:本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由于根系缺乏需要从寄主获取水或无机盐。
林木病害基本概念一到六章
林木病虫害防治1.何谓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有哪些。
非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
2、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3、病原种类:这些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素。
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2)能够传染蔓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
2.病原,寄主,环境条件三者与林木病害发生的关系是什么。
3.林木病害有哪些症状类型。
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发霉,斑点病类,炭疽病类,溃疡病类,腐烂病类,腐朽病类,变色,畸形,萎蔫。
4.林木病害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根据症状进行诊断,根据病原物进行诊断,人工诱发试验,病害治疗诊断。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菌物部分)1.菌物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类型有哪些。
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粉孢子等有性生殖: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2.简述林木病原菌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以及其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菌物可通过体细胞的断裂,列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
大多数菌物的无性繁殖能力很强,完成一个无性繁殖的世代所需的时间短,产生的无性孢子数量大,一个生长季节中往往可重复多次,在林木病害的传播,蔓延,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三个阶段,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菌物的有性孢子细胞壁较厚或有休眠期,有助于植物病原菌度过不良环境,往往成为植物病害的初侵染源。
3.简述卵菌门及其代表目主要形态与习性。
菌丝体无隔,营养体为二倍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题答卷(3套)及参考答案
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作物病虫害防治》试卷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病原:2、转主寄主:3、孤雌生殖:4、羽化: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3分,共30分)1、全变态类昆虫具有不同虫期,它们分别是(1)、卵、幼虫、若虫和成虫期;(2)、卵、幼虫、稚虫和成虫期;(3)、卵、幼虫、蛹和成虫期;(4)、卵、幼虫、离蛹和围蛹期。
2、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是(1)、不适宜的环境条件;(2)、动物或人为的器械损伤;(3)、雹害、风害等;(4)、温、湿度不适宜。
3、植物病原真菌分为——个亚门。
(1)、三;(2)、五;(3)、六;(4)、二。
4、下列昆虫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是(1)、金龟子、蚜虫;(2)、金龟子、菜粉蝶;(3)、金龟子、蓟马;(4)、金龟子、叶蝉。
5、昆虫的龄期指的是(1)、一年中发生的代数;(2)、从卵发育至老熟幼虫所需的时间;(3)、一生中蜕皮的次数;(4)、在相邻的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6、——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较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显得更为重要。
(1)、温度;(2)、湿度;(3)、天敌;(4)、食物。
7、翅两对,鳞翅,常有鳞毛形成斑纹的昆虫属于(1)、膜翅目;(2)、鞘翅目;(3)、鳞翅目;(4)、同翅目。
8、夹竹桃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它常伴随发生是(1)、蝗虫;(2)、甲虫;(3)、蚜虫;(4)、螨类。
9、稻黄矮病防治的关键是(1)、防黑尾叶蝉;(2)、药防;(3)、种子消毒;(4)、轮作。
10、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引起的病害。
(1)、细菌;(2)、病毒;(3)、真菌;(4)线虫。
三、判断题(每小题3分,15分)1、蜘蛛是一种有害昆虫。
()2、油菜蚜防治的关键,在于点片发生时喷药防治。
()3、“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的植保方针,但不一定适用于指导每一种病虫害的防治法。
寄主与病原间的互作关系
这项研究揭示了MLA10介导细胞死亡信号与抗病信号的亚细胞功能分区,并提出抗病蛋白可能通过整合来自不同亚细胞区域的多种信号途径,最终达到有效抗病的目的。
大麦白粉病免疫受体蛋白MLA在细胞核内介导抗病反应(Bai et al., 2012,PLoS pathogens),但MLA在细胞核中如何介导抗病有待深入研究。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沈前华课题组通过进一步对多个MLA的互作蛋白的筛选和蛋白互作的研究,发现多个MLA蛋白与R2R3-类型的MYB转录因子MYB6互作并增强后者的DNA结合能力,进而通过MYB6增强对白粉病的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MYB6也能与阻遏蛋白WRKY1互作并被后者阻遏其DNA的结合能力,MLA通过与WRKY1互作解除其对MYB6正调因子的阻遏作用,又通过协同互作增强MYB6参与下游抗病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能力。研究结果揭示了免疫受体直接参与抗病转录调控的新机制。
3.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相互作用
关于植物天然免疫的研究,其实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早年并不清楚植物抗病与动物免疫有何关系。比如,人们在70年前就知道植物具有专门识别病原菌的抗病基因,并在90年代初期分离到这些基因,编码一类重要的免疫受体NLR。NLR在人和动物里发现是好几年之后的事。从那以后,人们认识到动物中的天然免疫与植物抗病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本质。
几丁质受体的作用机制
最新这项研究聚焦于真菌病原体,这种病原体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几丁质是β-1,4连接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多聚物,可以作为一种病原分子相关模式刺激植物产生免疫反应。几丁质在拟南芥中的受体AtCERK1是一种LysM类型的受体样激酶,胞外含有三个串联的LysM结构域。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外表达纯化的AtCERK1能直接结合几丁质,但是其识别几丁质的分子机制和结合几丁质后的激活机制却亟待阐明。
【教学大纲】《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病理学(英文):Forest Pathology课程编号:14351035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研究林木生态系中乔、灌木树种发病的原因、症状,生态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林木病害防治的理论。
除林木外,林木苗圃、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木及一些主要经济林的病害, 以及林木主要产品——木材的微生物分解过程和防治措施也属于林木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总论和各论。
总论部分——绪论、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林木病害的病原、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林木病害防治等。
各论部分——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林木枝干病害、林木根部病害、立木和木材腐朽、果树病害等。
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各类病原的特点,病原、林木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以及防治的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林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林木病害的发生、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具体任务有:1、了解林木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历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理解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了解常见的侵染性及非侵染性病原。
3、理解菌物、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类群以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特征。
4、理解病害的病程、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和预测方法。
5、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机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
6、掌握林木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从不同种生物感病的例子引出林木病害,通过图片展示国际上典型的林木病害,使学生对林木病害有直观概念并了解林木病害的危害性。
了解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我国林木病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西南大学《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2. 植物病原3.生物性病原4. 症状5. 病状6. 病征四、问答题1.植物病害理解有哪两种观点?2.简述病害三角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指植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干扰所造成的后果。
2. 植物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
这里指的原因是指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主导因素。
3. 生物性病原:这类病原均为有生活力的生物,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
4. 症状: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5. 病状:其中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
6.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
四、问答题1.植物病害理解有哪两种观点?一种是经济学的观点。
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植物是否生病是看其经济价值是否损失,茭白由于感染黑粉菌而茎部膨大才成为人们餐桌的美味佳肴。
豆芽、韭黄由于避光向生长嫩白不属于病害,因为其经济价值提高了。
生物学家则认为,植物是否生病,应从植物本身上考虑,其正常的生理机制是否受到干扰。
而造成后果。
至于病害的防治则需要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
2. 简述病害三角仅有病原物和寄主两方面存在植物并不一定发生病害,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协同作用。
这很像一场以环境为裁判的病原与寄主的竞赛,病原越强病害发生越重,寄主越强病害发生越轻;环境越有利于病原,病害发生越重,环境越有利于寄主,病害发生越轻。
植物病害需要有病原、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发生,三者共存于病害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任何一方的变化均会影响另外两方。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病害三角”或"病害三要素”的关系。
2:[填空题]三、填空1.侵染性病害又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分为5类,即:( )、( )、( )、( )、( )和( )等。
2. 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分为:( )、( )、( )、( ).参考答案:三、填空1.侵染性病害又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分为5类,即: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植物病害等。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病害流行铁三角——环境、寄主、病原物
一、咨询必知要素:病害流行铁三角——环境、寄主、病原物;很多人在抛出问题的时候就是几张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或者就如辣椒叶子发黄是什么问题之类的问题让人确实头疼,我想就是神仙也未必能仅仅凭只言片图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特从病害流行铁三角角度来提示所要列举的重要因素:判断步骤:先整体,后局部;知过程、问家底;是浸染、非侵染,要分清,再细分,综合法,寻可能,病害诊断八九不离十。
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都离不开这“病害铁三角”,在田间病害诊断中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若田间不能诊断的,还可以用“柯赫氏法则”进行再诊断。
1、环境:A、天气及气候因素:病害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湿度,所以不难理解在多雨、多露、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空气不流通等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重。
至于温度就有所不一,有些是需要高温高湿、有些是需要低温高湿、有些是需要适温高湿;还有如季节时间、当地常年的气候状况等。
B、土壤因素:主要表现在土壤透气性上影响根部病害及土传病害,如:沙壤土、粘性土、有机质含量高或土壤板结等;另外土壤pH值等也对病害发生有很大影响。
C、病害发生地:病害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别是检疫性病害,所以你的告诉别人你所处的地点,如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湖滨镇xxx。
D、周边设施及环境:要简述周边环境因素,如靠近河流、湖泊;还要看看周边是否有化工厂、水泥厂、砖厂煤窑之类的可能污染工厂,对于鉴定是否是非侵染性病害很重要。
E、田间栽培与管理措施:这很重要,缺素等非侵染性与此息息相关。
另外如开沟浅易导致土传病害流行。
2、病原物:了解过往发病史:认知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遇到问题首先要找有没有病原物,特别是以往有没有类似的发病情况。
侵染性病害: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有较明显的发病中心,先从点传播到面,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藻类、线虫、螨类等。
非侵染性病害:出现的症状是成块成块的、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无明显的发病中心。
病原物与寄主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
▪ 垂直抗性一般由主效单基因控制, 对植物提供高度但不稳定的保护;
▪ 水平抗性一般由微效多基因控制, 对植物提供一定程度而且稳定性的 保护。
24
特征:
非特异性,不完全性,滞后性,耗 能性。
用途: 保护品质好但感病的植物。
11
抗病机制: (1)结构性抗病 表皮:蜡层,角质层பைடு நூலகம்气孔多少、分
布等。 周皮与树皮:皮孔,次生周皮。
12
障碍区(层): 枝干受伤后形成层形成的独特细胞 所组成的保护组织,含木栓层,不 具输导性,对水气不通透。
侵填体: 堵塞导管,阻止寄生维管束的病原物
寄主范围:病原物所能寄生的寄主种类 (灰霉几千种,油茶叶肿病2种)。
生理小种:病原真菌种内遗传上基本一 致,形态相似的群体组成,它们之间 某些理化特性不同,对寄主植物不同 品种的致病性不同。
5
致病性:病原物引发病害的能力。
致病机制包括: (1)营养、水分及矿质元素的掠夺; (2)分泌各种酶分解寄主构成:果胶
3
活养生物:在活组织上完成其生活史的 生物(专性寄生物)
半活养生物:从活组织获其营养,在组 织死亡之后继续发育并产生孢子(兼 性腐生物)。
死养生物: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 或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进入 死组织内摄取营养物质的生物(专性 腐生物,兼性寄生物)。
4
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寄主植物属、种、 品种及器官组织的选择性。
21
(5)抗病性的分化和变异 个体内: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化与变异。 个体间:种内变异(单株、种源等) ; 无性系变异; 种间变异。 (6)抗病育种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
22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反映同种病原物一系列致病性不同种群 (生理小种)与所侵染植物品种之间的 关系,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为垂直抗性, 没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为水平抗性。前 者指植物品种对病原物某些小种能抵抗, 对另一些则不能;后者指植物品种对所 有小种的反应都是一致的。
第八章 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植物的抗病性
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示抗
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
害的目的。
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 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 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 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
无性重组
3)
4)
突变
适应性变异
第三节 植物病理生理学
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特 点的生理变化。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染初 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生理以及其它方 面的变化。 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病原物的相互关 系有重要意义。
线虫则先利用口针(stylet)反复穿刺,最后穿透植物表皮细胞壁 ,头部或整个虫体进入植物细胞中。
一些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下的组织中形成了实体时,亦施加相 当大的机械压力,致使细胞壁角质层扩张、突起和破裂,子实 体外露。
二、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 的生活物质。
1.
呼吸作用增强: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 侵染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
2.
光合作用降低: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
是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常光合作用
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3.
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改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核酸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与宿主互作关系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与宿主互作关系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科学。
在植物病理学中,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原是引起植物疾病发生的原因,而宿主则是被病原侵害的植物。
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与病原特性密切相关。
一些病原具有高度的寄生性,能够迅速侵入宿主并引起疾病的发生。
例如,某些真菌通过分泌毒素或分解细胞壁来破坏宿主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病害的产生。
而另一些病原则通过寄生虫、昆虫传播或土壤传播等方式进入宿主植物。
因此,病原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
其次,宿主的抗病性是病原与宿主互作关系的重要因素。
抗病性是宿主对抗病原侵染的能力。
宿主的抗病性水平取决于其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一些植物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有效地抵御病原的侵害,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而另一些植物则缺乏有效的抗病性基因,容易被病原攻击和感染。
宿主的抗病性水平对于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
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助于病原的生长与繁殖,增加宿主的感染概率。
例如,高湿度和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并且增加感染宿主的机会。
一些病原还对光照、土壤pH值等环境因素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病害的防治中,控制环境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
最后,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还受到其他生物的干扰。
例如,一些天敌、寄生虫和腐生菌等生物可以与病原竞争或寄生于病原体上,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这种生物相互作用对于病原与宿主之间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病原与其他生物的互作关系对于探索病害发生的机理和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与宿主互作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病原特性、宿主抗病性、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的安全和稳定生产。
病害的病原菌与病害的发生规律
03
病原菌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的影响
病原菌繁殖
适宜的温度范围是病原菌 繁殖的关键,过高或过低 的温度都会影响病原菌的 生长和繁殖。
病害发生
温度对病害的发生也有重 要影响,适宜的温度条件 会促进病原菌的侵染和病 害的流行。
耐热性
不同病原菌对温度的耐受 能力不同,因此其适宜的 生长和繁殖温度也有所不 同。
将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观察病原菌的形态 、颜色等特征,确定病原菌种类。
血清学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原菌的特异性抗 原,快速诊断病害。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技术检测病原菌的特 异性基因,准确诊断病害。
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施肥、灌溉等农业措 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植物抗病性 。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原菌中抗药性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 况,为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抗药性的治理策略
轮换用药
综合防治
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轮换使用可以 降低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采用农业、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 降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延缓抗药性的 产生。
开发新药
加强国际合作
化学防治优点
见效快,防治效果显著,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
生物防治缺点
见效慢,防治效果不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 较大。
化学防治缺点
容易产生抗药性,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 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05
病原菌的抗药性
抗药性的产生机制
自然突变
01
病原菌在繁殖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使病
原菌对药物产生抗性。
针对病原菌的特性和抗药性机制,开发新 的药物或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打破病原菌 的抗药性。
第六章 寄主抗病性一病原物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多糖 多糖 蛋白质 蛋白质
多糖; 蛋白质; 多糖; 蛋白质。
18
抗病性基因和致病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识别的结果: 不亲和(uncompatible):识别之后, 双方互有强烈反应,双方代谢不能协 调从而使病原物不能继续生长发育; • 亲和(compatible):识别后,双方 代谢能够协调,病原物能在寄主体内 生长发育。 • 专化型及生物和高级寄生物所致病害 中,亲和性导致感病现象,不亲和导 致抗病现象。
胞壁与胞壁 (如细菌病害)、
质膜与质膜 (如真菌的吸器和寄主的胞质),
胞壁与质膜 (如真菌的胞内菌丝和寄主胞质), 以及核酸与细胞质 (如病毒)。
17
抗病性基因和致病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识别作用必须包含以下两类内容: • 1.接触双方的表面(物质)必须是变异潜能很 大的信息物质,这样才能符合品种· 小种间抗 病基因—毒性基因间组合的多样性。 • 2.双方信息物质能在分子结构上互补或结合, 从而能导致某种一系列生化反应。
• 在植物抗虫性中也发现了基因对基因关系,如麦秆蝇。 这可以说明:基因对基因关系乃是生物间相互关系中普 遍规律之一。 大麦坚黑穗病中基因对基因关系的证明 由于F2单株只能接种一次,所以F3家系在鉴定中分 成两份,分别接种两个小种。F2的分离比是:抗两个小 种的:抗一个小种的:抗另一个小种的:两个都不抗 的=9:3:3:1
5
表1 亚麻锈菌小种22号×小种24号的F2在Ottawa 770B,Bombay两品种上的致 病性分离比(两对因子)(据Flor,1956)
品 种 的 反 应
亲本小种基因型 品种及其基因型 22 aLaLANAN Ottawa 770B LLnn 感(病) 免(疫) 观测菌系比 理论比例(9:3:3:1) 24 ALALaNaN 免 感 AL_AN_ 小种杂种F2基因型的分离 aLaLAN_ AL_aNaN aLaLaNaN
植物病理学考试题目
《普病》普测试题及答案《普病》普测试题及答案普通测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5分)病害循环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害的三角关系侵染过程侵染性病害二、问答题(45分)1.何谓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二者在防治策略上有何不同?(7分)2.柯赫法则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用它诊断新病害?(8分)3.什么是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10分)4.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10分)5.真菌的营养体有哪些类型?(10分)三、是非题(10分)1.病部形成霉状物是真菌病害特有的。
()2.吸器是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
()3.分生孢子器为一种无性子实体。
()4.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的特点。
5.细菌病害主要通过自然孔口、伤口和直接侵入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
()6.疮痂和穿孔是细菌病害常见的病征。
7.SBMV为南方菜豆花叶病毒,自然状态下由蚜虫传播。
()8.蚜虫传播的病毒大多数是属于非持久性的。
()9.真菌的菌组织有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两种。
()10.以小麦条锈病为材料进行抗性调查时,判断抗感反应型的标准主要看有无过敏性坏死反应。
四、填空题(共20分)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为、、和。
2.植物病原真菌分为亚门亚门、亚门亚门亚门。
3.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分为和。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抗病性可分为和。
4.植物病害根据病原的性质分为和。
5.植物流行性病害根据流行所需时间分为、。
6.植物病害的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其中病状主要有,病征主要7.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方式有。
8.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有。
9.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有。
五、选择题(10分)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ssRNAb. –ssRNAc. dsRNA  d. dsDNA2.由()传播的病毒最可能是非持久性的。
a. 叶蝉b. 蚜虫  c. 粉蚧 d. 飞虱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植物病害三要素病原环境
知识点导学
(一)植物病害三要素
(二)植物病害四要素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知识点导学
理解植物病害产生的原因
掌握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掌握植物病害的“四要素”
掌握三要素与四要素的主要区别
学会从植物病害发生条件的角度说明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病原
(一)植物病害 三要素
寄主Biblioteka 环境病害的三要素中缺少一个条件,植物 病害能产生吗?
工业废水排放污染环境
滥施农药
工业废水
污染的土壤
污染的大气降雨
垃圾、矿渣、煤渣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病原的致病性要强
(2)寄主植物抗病性弱
( 3 )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致病,不 利于寄主植物抗病
思考植物病害的防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病原的致病性要强
• 植物与病原物同时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 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彼此适 应,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一般不 会导致病害发生。 当病原的致病性弱,则 不能侵染植物,则植物病害不能发生,只 有当病原物致病性强时,植物病害才有可 能发生。
(2)寄主植物抗病性弱
• 病原与寄主相互斗争过程中,寄主植物抗 病性弱不能抵抗病原侵入,则植物病害可 能发生,若寄主植物抗病性强,则病原物 不能入侵,则植物病害不能发生。
• 因此,生产过程中不但要选育、选种抗病 品种,还要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严防抗病 品种退化和丧失。
(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致病,不 利于寄主植物抗病
三、多选题
1、植物病害发生的三要素是 ( ABD )。 A、寄主 B、病原 C、人为活动 D、环境 2、下面是植物病害四要素的是 ( ABCD )。 A、寄主 B、病原 C、人为活动 D、环境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一) 水分和矿物质 许多病原物破坏植物根系,从而影响水分和矿物质的
吸收。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维管束病害,一方面病原物本身 及由病原物产生的大分子黏性物质,机械堵塞木质部,另一 方面病原物产生毒素等破坏木质部,从而影响水分和矿物质 的转运。
(二) 有机营养物质 有些病原物的侵染导致植物韧皮部受到堵塞或破坏,
(一) 基因对基因学说 1954年Flor 提出基因对基因学说:在寄主植物中控
制抗病性或感病性的基因与在病原菌中控制无毒性或有 毒性的基因相互对应。
1962年Person把基因对基因的理论概括为:一方某个 基因是否存在取决于另一方的相应基因是否存在,双方 基因的相互作用产生特定的表型,通过表型的变化即可 判断任何一方是否具有相对应的基因。
4、防卫相关蛋白的积累 在健康植株正常条件下不产生,病理或病理相关环境下
特异性诱导植物产生并积累的蛋白,很有可能与病程相关, 所以称为病程相关蛋白。
第五节、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受遗传控制。研究寄主—病原物相 互作用的遗传学对深入理解互作分子机制,以及作物抗病育种 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素。 (三) 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植物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变化。
影响植物抗病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和栽培措 施等。
1) 气候条件
温度是影响植物抗病性的重要因素。在低温条件下, 大多数幼苗病害发生较重,这是因为根部外皮层的形成、 伤口愈合以及组织的木栓化都要求较高的温度。
湿度与植物的抗病性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高湿或多雨的条件下,植物的抗病性会下降。
3、生长调节物质 健康植物的生长一定程度上受植物体内的生长调
节物质调制,主要有吲哚乙酸、赤霉素和乙烯等。其 影响主要导致植物生长不正常。
植物病理学--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ppt课件
ppt课件
33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
1.体表分泌物 叶片和根系分泌各种物质,有许多生化物
质对病原菌有防御作用:有些对病原物有直接 毒害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寄生性种子植物:吸盘、吸器,维管束; 线虫:口针; 真菌:吸器或菌丝体; 细菌:渗透作用; 病毒:合成和复制。
ppt课件
5
二、酶的作用
帮助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致植物组织及 细胞解体、降解细胞内含物以供自己吸收 利用。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酶的种类 很多,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果 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 等)、细胞膜和细胞内含物降解酶(蛋白 酶、脂酶、淀粉酶等)。
ppt课件
20
(四)乙烯
乙烯(ethylene)是一种促进成熟和衰老、抑制 生长的生长调节物质,它在植物中普遍存在。
多数情况下,植株受伤或受病菌感染后乙烯的 含量明显增加。目前已发现甘薯黑斑病菌、大 麦白粉病菌、灰葡萄孢菌、黄萎轮枝菌、番茄 枯萎病菌等病原真菌和假单胞杆菌、黄单胞杆 菌、欧氏杆菌属的病原细菌均可产生乙烯。
在遗传上,这种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基因 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性、单基因或寡基因 抗性.在生产上这种抗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ppt课件
27
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寄 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 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 专化的, 也称为非专化抗性(nondifferential resistance)。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 的变化而变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 有的病原物小种。
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 力,严重受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病原、寄主、环境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
相互关系
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病原、寄主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的相
互关系直接关系到病害的发生、传播和防治。
病原是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
它们是一种或多种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土壤线虫和真菌类生物,它们有能力侵入寄主,繁殖并
引起病害。
病原体多数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发生繁殖,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种类等等。
病原体常可在环境中存在多年,待人工干预或
自然条件得到某些改善后,它们便会迅速繁殖,并对寄主或其他生物
造成病害。
寄主是指被病原侵染并引发病害的物种,包括人类、动物、植物
等等。
寄主的状态对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有很大影响。
简单来说,寄
主体质弱、免疫力低下、环境条件恶劣等,都容易成为病原侵袭的首
要目标。
因此,对于防治病害而言,我们需要首先加强寄主的免疫力,提升其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环境则是病原和寄主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环境因素对病原
的繁殖、生长、传播和寄主的生长、生存、繁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土壤中的酸碱度、湿度、通风等因素都是病原体的生长繁
殖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气象条件如雨水、风向、温度等对病害的传播
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加强环境监测,掌握关键信息,并针
对性地进行调整,就能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治病害,我们需要了解病原、寄主和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针对病原的减少和控制、寄
主体质的提升和环境改善的方法都可以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损失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