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三年级科学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
小学三年级科学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一、小学三年级科学德育渗透总体目标(一)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
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收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
推动学生开展寻访和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产生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并注意自身安全。
2、通过对单元的学习活动,能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并且比以往更理解充分运用及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在认识事物方面的意义。
让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基本性质,感知水与人的密切联系。
3、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拓展、发掘更多关于纸的观察内容,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于纸的直接认识;并使学生体会到纸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东西。
促使它们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并自觉地去观察更多的新内容。
让学生体会到人体就像一台精妙绝伦的机器,这台机器的燃料就是食物,食物中含有面粉,碘粉与碘酒又能相互作用,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许多探索,体验更多大米与米饭的秘密。
(二)下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小学三年级科学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实施建议。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2. 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介绍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体验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了解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2.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和乐趣。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探究自然现象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三课时:热爱科学,探索未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科学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第四课时: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3.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五课时:科学探究与道德教育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科学探究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尊重事实,追求真知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在科学探究中,尊重事实和证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科学态度。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居首要地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课前准备时的德育先行意识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
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要考虑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
例如,我们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的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主要是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
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想到渗透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不管是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植物,还是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去观察,尽量不要伤害植物。
特别是学习《植物的叶》一课中叶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明白爱护花草树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再来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地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如在教学《蚂蚁》、《蚯蚓找家》、《变色龙》等课时,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蚯蚓、蚂蚁等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地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
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契机。
比如四年级上册《水里有什么》单元中,四节课每节课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同一级部的其他班级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品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1、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在教学“植物”单元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对世界的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3、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要求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
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
又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是一门关于生活、自然和人类的了解的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在学习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还要了解如何保护和爱护它们。
通过这些科学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探索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学生需要遵守实验规则和安全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德育教育贯穿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学生需要遵守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等良好品德,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道德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充分融合了科学和德育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格品质。
相信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将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0字】第二篇示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育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摘要:德育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而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由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尤为重要。
通过德育,小学生们可以从小懂得真善美、能树立正确的三观、确定远大的理想目标,并从此为之努力奋斗。
本文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力求推动小学科学教学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德育渗透;思考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促使小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由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德育渗透显得极其重要。
科学合理的德育渗透应当时刻以科学精神为支撑,以发现真善美为动机,以人格培养为目标,力求达到把小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效果。
一、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目前我国已全面在中小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教师教育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每一学科均含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只要合理加以利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是人的一种社会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可以推动小学生们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理性,进而可以提升其人文品德素养。
二、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策略(一)以情感教育渗透德育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道德情感是内部动力,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激发同学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对德育教育的稳步开展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讲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这一内容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观察自己的影子,使得同学们真正感受到科学课的魅力,真正爱上学习科学,真正做到尊重科学,激发同学们的寻找真理的道德情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小学时期对于每位学生来讲都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一阶段教师应在各个学科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因此,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以及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三方面研究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在诸多德育渗透所存在的问题中,德育内容选择上的偏差是最为明显的一种问题,显然这是受长期思维定式的影响所导致的,表现为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深层次理解而缺乏了对科学内容的实践性理解,这直接阻碍了小学科学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除此之外还包括小学科学教师在角色定位上的偏差,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即潜意识内仍旧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递者,使得自身无法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德育渗透困难。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1.增强科学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促进德育在各学科的渗透,提高全体学生的德育水平是现阶段的教学重点。
这就意味着作为当代教师,要想切实促进德育的渗透,首先要做的便是具备德育渗透的意识,其次是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德育渗透能力和水平,以逐步将德育渗透于小学科学教学中。
因此,教师应该在增强自身德育意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引导,并将德育与小学科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全方面了解,以使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渗透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
2.重视教师在德育中的以身作则众所周知,教师的行為对学生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教师的一切行为习惯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所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从而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为此,教师在德育中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综合素质来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1.引入(2分钟)保证身体健康需要哪三大要素?学生回答:空气、水、食物。
今天我们将研究《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通过引导学生从饮用不干净的水到空气呼吸的自然转换,引出今天的课题。
导入简洁自然,能有机地渗透不干净的水会传播细菌。
2.体验呼吸(5分钟)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呼吸过程,观察呼吸器官的使用。
学生演示呼吸,其他学生观察后回答。
通过感觉器官体验呼吸,让学生在体验中与想象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表现自己。
教师提出反证,让学生体验没有呼吸的感觉,并用反例证明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
3.认识呼吸器官(6分钟)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各个呼吸器官,边听边在身上指出来。
教师演示肺在呼吸时的运作,并让学生数一数一分钟呼吸多少次。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呼吸器官的作用和重要性。
4.实验验证(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5.渗透德育思想(2分钟)结合教学内容和课题,适时渗透德育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的意识。
同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关注健康,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了解了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认识了人体的呼吸器官,通过实验验证了呼出和吸入的气体的不同,培养了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渗透了德育思想。
出示资料:如果我们每分钟呼吸20次,每次吸入500毫升空气,那么一天内我们呼吸了多少瓶盐水大小的空气?学生汇报,教师总结:一天内我们呼吸了次,吸入了约升的空气,相当于我们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并感受到一天所需获取的空气量及其相对的空间。
比较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你知道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是否一样?如何证明?你是否做过这个实验?为了证明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不同,老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使用一个水槽、一根管子和一个集气瓶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教案
小组合作中的德育实践
培养集体荣誉感
在小组合作中,教导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以团队荣誉 为动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鼓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或组员,培养领导和被领导 会有效沟通,解决分歧,协调团队成员 之间的关系。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实践能力
在科技制作中,教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制作,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技制作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不同的 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审美能力
在科技制作中,教导学生学会欣赏科技作品的美 学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04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01
目标
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德育方面的学 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探究中的德育实践
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科学探究中,教导学生学会质 疑,分析证据,形成自己的观点
,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培养创新精神
在科学探究中,鼓励学生发挥想 象,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科学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中,教导学生理解科 学对社会的影响,形成对科学的
正确价值观。
科技制作中的德育实践
02 生态平衡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03 垃圾分类
教授垃圾分类知识,让学生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 响,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01
02
03
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推理等方式探究科学问 题,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 意识。
实证精神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
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让学生在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教材是落实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德育价值,为课堂教学伺机渗透德育做好准备。
例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寥寥数语只提到一个问题和一个研究参考方案。
但是,“土壤”有其深刻的内涵,有的称之为“万物之母”,有的称之为“黑金”等等。
虽然这些表述对科学来说是缺乏理性的,但是在这些称呼的背后表达的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壤的事实,表达出人类对它的崇敬之情。
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从有关土地的诗歌入手酝酿学生的情感,既为学生后续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本课学生的研究对象——土壤。
于是,我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出示了一组土壤被污染、侵蚀的图片。
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顺应课题又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能不动神色地渗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品德也得以升华,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现象。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大自然的规律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等,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有规律可循。
第二课时:植物的生长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奇迹,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品质。
第三课时:水的奇妙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如透明、无色、流动性等,探讨水的用途,培养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第四课时: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五课时:能量的转化1. 教学目标:了解能量的转化原理,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
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各种能量的转化过程,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培养学生善于转化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保护环境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冀人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冀人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一、导言科学学科作为小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使命。
在四年级下册的科学学科教学中,要重视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积极态度。
本文将就如何在四年级下册科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提出一些计划和建议。
二、课程设置1.科学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科学知识。
2.科学实验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科学知识。
在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发现科学规律。
3.科学思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德育渗透计划1.强化责任意识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确自己在实验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承担责任的能力。
2.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懂得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3.弘扬勤奋精神在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实验中,要弘扬勤奋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教育他们愿意努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
4.提倡诚实守信在实验中,要提倡学生诚实守信,让他们明白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诚实正直的品德。
5.强化安全意识在实验中,要强调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实验中的安全规则和措施对于他们自身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背后的品德修养,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勇气。
2.互动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90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2020/12教育艺术 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并且必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渗透,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基于此,就引发有关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渗透相关策略的思考。
一、实施科学课堂德育教育渗透必要性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得到了更好的环境支持。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广泛,除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储备之外,更加关注人才个人思想道德品质。
因此,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心智尚未成熟,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来对其思想发展进行正向引导。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保证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这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工作以及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挖掘科学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小学科学教材的充分挖掘,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知识覆盖方面十分广泛,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因此整个教材在知识呈现上趣味性较强。
较符合小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方式。
能够通过新颖的知识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这也是小学科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所在。
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引导,从而保证其思想的健康成长,这也是通过科学教学实施德育教育渗透的基础所在。
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于科学教材中德育思想的挖掘。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一课时,除了对指南针的作用进行介绍之外,还需要拓展到指南针的创造力,是以及在实际应用领域的价值所在,例如指南针在航海事业中的应用对于人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再比如在学习时间一课时,有个时间概念相对较为抽象,因此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有关时间概念的基础认知。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例如,通过科 学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科学家 的故事、科学史实等,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科学与社会 、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环保意识。
德育渗透的效果
通过德育渗透,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 道德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更加 热爱科学,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 ,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和珍惜生命。同 时,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探索未知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三
总结词:环保意识
详细描述:在环保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实践等方式,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与处理
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03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 素,如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的历 程等,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还需要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适应社会需求 的必然趋势。
小学科学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小学科学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小学科学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小学科学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在学校里德育渗透贯穿于所有的学科。
我们科学教育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
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
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
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
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的人,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内容呢?我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在日常科学学习中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每一节课都会安排几个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等。
由此可见,学生在我们的科学课堂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显得很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当然也是义不容辞。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把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回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确保实验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时要细心等等。
这些细节方面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
比如:我在教学《做一个指南针》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创意设计指南针的办法最多,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热烈讨论,并且动手设计。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为宗旨的科启蒙课程, 它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语教学提供了可能。
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教学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习科学的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认识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和其他能力等方面。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德。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本文尝试做了一些探讨。
一、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蕴含着德育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体现出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活动建议中就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具体要求。
摘录《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进行对照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德育要求。
二、教材当中蕴藏着德育价值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
现行的教材以研究学生身边的食物和想象为主,这些在教材里研究的内容和学生参与的科学活动本身就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相关人文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知道今天我们所有惊叹的科学方面的技术成就,比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科学家对自己身边食物简单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
这段话其中的德育价值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也是教材德育价值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每课教材中的体现。
三、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机会,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内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地存在教材之中。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设计传道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导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渗透法,已达成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内化”——动之以情,陶冶学生高尚的
道德情操。
科学学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凭借之基。
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育人因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从而达到“出虽浅而寓意深”。
1、情景创设。
运用科学中的生动情节,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是科学课生活化、趣味化的体现。
知之者而不如好知者,好知者而不如乐知者。
小学生对新颖、奇特的的事物异常感兴趣。
一个演示,一个故事,一种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激发。
如教学《桥》一课,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李春设计建桥的故事。
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最佳情绪时,在组织学生进行平桥和拱桥的比较实验。
这样能更有效地渗透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的精神。
如学习《一片完整的叶》时,从已知入手,教学伊始,教师就创境引课,启发学生从描述一课大树引入描述一片树叶,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活动。
又从“悬念”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拓印描述的叶子,让交流者思维得到拓展,让倾听者倾听意识得到培养,并相互纠正用词不当的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感受树叶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精神贯穿其
中,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自我保护》等教学中,教师可自然而然的渗透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养成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自护能力。
2、借题发挥。
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发挥插图的作用,利用这个“留空”处,触发学生思维活动,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讲解《养鱼》一文“养鱼的过程”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文中的插图,并指导演示,从而加深掌握饲养小金鱼的过程以及注意的事项。
又如在《怎样认识岩石》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四幅插图,认识观察岩石特征的方法有看、摸、刻等。
这种形象,具体、直观的情景教学,只要潜心安排,精心设计,必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3、气氛渲染。
遵循教材中的特点,进行多媒体教学。
小学科学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教师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音像教材中的有关事物和情景,增强直观性,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潜移默化,深受教育。
如《张衡和浑天仪、地动仪》一文,教师出示投影片——浑天仪、地动仪,让学生认真地观察,直观的认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基本构造。
从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刻苦钻研科学的兴趣。
4、寓教于乐。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与方法。
如教学《家乡的商店》一课,训练学生购买商品能力的时候,可进行角色扮演,做购买商品的表演,让学生独立自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又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教师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小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熏陶,感染,从中不知不觉认识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二、从德育的最佳训练点“外强”——导之以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渗透不是孤立地、抽象地、静态地进行,而是应做到“内应外合”,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延伸、拓宽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之中去,构成一个全面教育的整体,使学生在玩中收益,在玩中求知,真正做到“行虽微而旨趣远”。
1、联系相关学科。
常识教学不仅本身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着相关的联系。
教材中有些内容曾在其他学科学过,因此,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预习课”的手段,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迎刃而解了。
如教学《动物怎样过冬》一课,学生回顾语文课文《冬眠》中学过的方法。
科学课文《太阳和太阳系》与语文课中《太阳》有相似之处,教师用不着多讲,这样课堂教学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常识课文与语文有联系的还有:《植物怎样传播种子》与《植物妈妈有办法》,《动物的进化》与《鲸》等。
2、凭借榜样力量。
科学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不少具有名族气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好榜样。
而小学生模仿性强,仰慕名人和英雄,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运用这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去教育学生。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认识水、空气、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时,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以此教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除此之外,教学《重力》、《热气球》等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牛顿、蒙特戈菲尔等科学家的故事,做相应的科学实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3、运用激励机制。
观察、实验是打开自然科学大门的钥匙。
因此,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开展一些科学知识竞赛、实验操作竞赛、科技制作展评等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如学了《物体的弹性》一课,了解弹性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布置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弹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弹性的应用。
如观察一辆自行车,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
比一比那组找得多、快。
还可让学生学完《物体能传播声音》,学做土电话;学完《压缩空气》,自制空气枪;学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寻找惯性现象等等,从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
4、参加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消化、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如学了《家乡的道路》
后,我们在学生初步掌握交通规则、认识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开展红领巾交通小卫士活动,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交通安全教育,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同时,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家乡道路的今昔变化,从而使学生感知家乡的道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激发从小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情感。
组织学生浏览本地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
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环保生态小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这种探究方法符合科学教学“以人为本”的活动性原则,改变学生光听、记、背、考的被动现象。
教学实践证明:“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内化”——动之以情、“外强”——导之以行,这是一条常识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子。
只要通过最佳“结合点”与“训练点”去渗透“理”的启迪,实施“情”的感染,强化“行”的训练,达到“德”的到位,就能确保科学传道功能上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