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文成稿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一、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将发现,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坚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建树又是以他在“修身、齐家”方面的努力为基础的。
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统家训的影响直接地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内在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
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如他既要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忧国忧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入世精神,既有进取方向、建功立业、利于民生的方面,也有追名逐利的成分,后者往往使人因紧张而压抑、使人际关系竞争而紧张,特别是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封建官场更有可能招致祸咎。
故他又以道家的避让退守之道警戒子弟:“吾人在自修处求强人可,在胜人处求强人则不可”,要“从风平浪静处入手,勿从掀天揭地处存想”,这样才能刚柔并济,进退两宜。
又如“日课”四条中的“慎独”、“主敬”、“求仁”是曾国藩以孔孟荀程朱陆王之义理教育子弟不断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一条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的品德。
曾国藩把这些深刻的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训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中国传统家训的海纳中国传统的家训,始于先秦之时,定型于两汉之际,成熟于晋唐之间,繁荣于宋元之期,由盛转衰于明清时期。
传统家训在传播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方面;在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团结与稳定方面;在将儒家伦理贯彻到一般家庭、改善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方面;在培养一批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治国人才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篇一《立体的曾国藩》【摘要】在我眼中立体的曾国藩是这样一个人: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笨拙却又精明。
正直、清廉是正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圆通、挣扎、笨拙、精明则给他增添人性的质感。
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曾国藩的“成功”最好的阐释。
在那样一个无望的时代,昏庸的统治,肮脏的官场,黑暗的社会,曾国藩还在奋发图强,期冀重振清廷,只是最后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不可违。
曾国藩一生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给我们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榜样,他的思想,他的品质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事本书的目录分为三大块,讲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首先是曾国藩的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一生坎坷不断的曾国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由一个血气方刚、黑白分明的人被迫放下身段,与自己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臂周旋。
其次是曾国藩的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一生追求成为圣人的曾国藩面对清政府的昏暗与腐败,在世俗的冲击下他保持着“既清又浊”的为官生涯,他不能阻止他人靠做官发财,但是他在这个黑暗的王朝中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分钱寄家用”。
最后是曾国藩的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这一部分讲述了曾国藩从不信风水到信风水再到信天命。
一生的坎坷经历,跌宕起伏使得他对人生,对命运有了深入的思考。
“天命”之说在曾国藩的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曾国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
这既有个人家庭因素,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悲观,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
一、和曾国藩学做人一君子慎独在修身方面,曾国藩一生始终践行着五个字。
首先要“诚”:为人表里如一,坦坦荡荡,待人真诚。
二要“敬”:内心充满敬畏不存邪念,不害人。
三是“恒”:生活工作读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
四是“谨”:说话做事讲求严谨、求实,不说大话、空话、假话。
曾国藩传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字子宾,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人”。
下面,请允许我带领大家走进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一、出身寒微,志存高远曾国藩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文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他深知自己的出身,立志要改变命运,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在他的努力下,终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二、勤政爱民,力挽狂澜曾国藩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关心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曾说过:“做官先要立品,立品先要立心。
”他始终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深受百姓爱戴。
在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曾国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三、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国家统一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临危受命,率湘军镇压起义。
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在他的领导下,湘军逐步击败太平军,维护了国家统一。
四、改革军制,振兴国家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积极改革军制,创立了著名的湘军。
他强调军队必须与民众紧密联系,培养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
在他的努力下,湘军成为晚清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五、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曾国藩深知国家兴衰与教育息息相关。
他提倡教育改革,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他的影响下,晚清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崇尚道德,修身齐家曾国藩一生崇尚道德,注重修身齐家。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身作则,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他的家书、日记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总结: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为晚清国家的统一、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论文--关于曾国藩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摘要: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曾氏家训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
《曾国藩家书》既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完整的思想体系,又给后人提供持家教子,为政修身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
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
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
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
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眼中的曾国藩土木124班 08070312409 李德智摘要:《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
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
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
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关键字:生平事迹功过影响评价参考文献:《清史稿·曾国藩传》纪录片《百家讲坛之曾国藩》说实话,我对曾国藩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提及这个历史人物,听到的是大家对他不同的看法,有说他是成功的,也有说他是个坏人,卖国贼之类的:直到后来上了历史课,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对曾国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能正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在网上搜了不少节目讲诉曾国藩历史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在当政时所做的事,以使自己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人物。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赞扬他的的居多,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
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不仅如此,“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的人是他;还是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的人;在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
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曾国藩论文
多方面看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毁誉兼之,然而如果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他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本文从洋务运动、金田起义、“治人术”、道德教育观等多方面看曾国藩。
【关键词】曾国藩多方面评价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谥曰文正。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是一个在一般人眼里看起来很平常的人,他一生对自己苛刻无比,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一直试图不断超越自己,挑战自己。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清绚丽多彩的历史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笔,不灭的一笔,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曾国藩,让世人去评判,去议论。
他是那样出众,那样独特,他始终都在做着一个真正的自己,从不去刻意模仿别人,他只是他!也正是他,为晚清付出了一切。
所以,客观的说,没有他——曾国藩,也可能就没有洪秀全起义后的晚清了,是他带领湘军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挽救了后来的晚清,他当之无愧为晚清第一人。
我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曾国藩曾屡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也曾多次面临险境,可他与别人不同,他顽强,他不屈,他拼搏。
他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凭着自己的毅力打败了洪秀全,剿灭了太平军。
他这种精神,怎么不值的我们去学习,去领悟呢?所以,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把这种伟大的精神用在学习上,我相信,我们的学习一定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事实上,一位历史人物,他的活动总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军事方面的,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造诣也是多方面的,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有文化艺术方面的。
因此,看一个人也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范文一: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
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
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
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
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而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
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范文:毁誉参半曾国藩,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全文如下: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或嗟叹或敬仰。
曾国藩,这个功高可以盖主,过繁问鼎一时的人物是怎样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呢?从很多现代人的角度看来,曾国藩不过是清朝末年众多军阀中的一个而已,或许他的道德文章可以冠冕一代,但在普通人的眼里,那不过是他为官从政、上下其手的手段。
然而,在当时,曾国藩的为人做官之道可谓尽人皆知,无人不佩服之至。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胡雪岩其人白手起家,到晚年终老之时富可敌国,甚至靠自己的财力资助左宗棠将新疆收回清政府版图,将曾国藩与其相提并论,可见世人对曾国藩为官之道的尊崇。
《曾国藩家书》130余封,是历史上家书流传下来最多的,曾国藩在家书中推心置腹的言谈,对子侄兄弟们的教导,堪称典范,曾家传承一百余年未出纨绔子弟,未曾家道中落,能人辈出,不得不说曾国藩家教之成功,堪为后世之楷模。
曾国藩作为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其深厚,文章写作自成一家,阳刚与阴柔并济,行文流畅,思想深刻,振聋发聩。
作为清末重要的军事力量,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是清政府最后一道保命屏障,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实现了社会安定的夙愿,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就尽忠报国而言,曾国藩的做法无可非议。
他的一生是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毁誉参半,且各趋极致,毁至卖国贼,誉则冠冕一代。
世人眼中,曾国藩功过相抵,但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将功与过扯平来计算,而是既看到他的长处,又看到他的缺点,由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成就大业。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然而曾国藩是第一个完美的将家国天下都治理的很好的人,誉其为楷模一点也不过分。
曾国藩人生之败论点作文
曾国藩人生之败论点作文English:The life of Zeng Guofan, a prominent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has been a subject of much debate and analysis.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contention in discussing his life is the question of his failures.While Zeng is often celebrated for his military prowess and his role in suppressing the Taiping Rebellion, his life was not without its shortcomings.中文:曾国藩,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人生经历一直是争议和分析的焦点。
在讨论他的人生时,一个关键的争议点就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虽然曾国藩因其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的军事才能和作用而受到赞誉,但他的生活中并非没有缺陷。
English:One of the main arguments in favor of the notion that Zeng"s life was a failure is his repeated failures in his political career.Despite being appointed as a governor-general, he was unable to effectively reform the corrupt bureaucracy and address the social issues that plagued China at the time.His attempts to implement administrative and educational reforms were met with resistance, and ultimately, he was unable to achieve his goals.中文:支持曾国藩人生失败观点的主要论据之一是他的政治生涯中反复遭遇失败。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2)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2)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二《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摘要:曾国藩在理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突破传统理学的束缚,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二、“义理经世之学”;三、阐发礼学与理学的关系。
曾国藩的努力为理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汉学经世礼学湖南湘乡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
他生活在中国清朝的中后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个朝代。
当时正处于清朝从强盛逐渐衰落的拐角点,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帝国正面临着轰然倒塌的危险。
在这种艰难的岁月中,也不乏曾国藩这样的仁人志士。
“时势造英雄”,苦难中曾国藩不忘修身养性、以求上进。
他27岁中进士,之后,就如芝麻开花一样连连晋级,历任翰林院检讨、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又通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皇帝给他的谥号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曾经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
在儒学诸多方面的学术趋向,他毕生研究和服膺的是理学,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儒,有“一代儒宗”的美名。
曾国藩的理学突破了传统理学狭窄范围,开创了理学新篇章。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理学的特点的浅析。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汉学又称为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的学问,是与宋学相对的儒学流派。
汉学以儒家经典作为说经者的对象,为经书中的名物、制度作注释,它与以星、理解经的宋学迥然不同。
清代中叶之后,汉学和宋学各铸壁垒,长期对峙并相互攻讦,“党同妒真,判若水火”。
曾国藩以理学为自己言行的依归和标准,但是却“不废汉学”,对于汉宋之争采取超然态度。
他反复指出:宋学在孔门为德行之科,汉学在孔门为文学之科。
“言道则宋师为大”“言艺则汉师为勤”,各有短长[1](P250)在平息汉学与宋学争论的基础上,曾国藩力图求得二者的融会贯通。
比如他对“实事求是”的阐释:关于“实事求是”,较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曾国藩统帅湘军评析论文
曾国藩统帅湘军评析论文
曾国藩是一位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将领,他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个知名人物,曾经担任过湘军的统帅,曾经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他的战略技巧和军事才能备受赞誉。
曾国藩在湘军中担任的统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湘军是晚清时期反对太平天国的一个军事力量,曾国藩不仅是湘军的统帅,还是一个战略家和政治家,在军事战略和政治理论上做出了许多贡献。
其中,曾国藩提出的“两宜”、“三不伐”等军事原则,被广
泛认可并且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避免进攻,避免消耗;远离战略要地,保持自身安全;不得盲动,不得战无法胜。
曾国藩的这些原则和思想,在当时的军事战略中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对于战略执行、军事部署、指挥体系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曾国藩在湘军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组织管理方面的贡献,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曾国藩在统帅湘军期间,对于湖南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严格的权威和训练,塑造了一支足以满足战争需求的军队。
曾国藩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也为他们树立了可敬的形象,在政治和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统帅湘军经历,为晚清时期的中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经验,为中国现代化的军事战略和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并且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简而言之,曾国藩的统帅湘军经历,是中国晚清时期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的军事历史,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也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他的军事思想和原则,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可,并且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是封建官场的楷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篇一《试论曾国藩的票盐制思想》摘要:曾国藩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
他在淮北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其做法可谓是秉承了陶澍的票盐思想。
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图借助殷商的“辘轳转运”来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课厘收入。
关键词:曾国藩;票盐制;思想一有清一代,实行的盐法的主要是纲盐制,即清政府每年根据盐的产量、销售量的多少,确定发售引数,订为“纲册”,每年一纲,招商认引,额满为止,商人按照所请引数缴纳正杂课额。
在这种纲盐体制下,引商都有专门的引地,“引商有专卖域,谓之引地,当始认时费不赀,故承为世业,谓之引窝。
后或售与承运者,买单谓之窝单,价谓之窝价。
”[1]清政府为保障财政收入,采取“恤商裕课”的政策,保护大盐商的利益,授予盐商世袭垄断的特权。
在纲盐体制下,与盐政有关的所有人都“视盐务为利薮”,官商勾结,互相依托,牟取私利,导致盐价日昂,私盐泛滥。
嘉道年间,纲盐制日益败坏,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遂在淮北废引改票,试行票盐制。
陶澍的票盐法,将淮北畅岸仍归商运,其余无盐济售的滞岸则仿照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由运司刷印三联票,一留为票根,一存分司,一给民贩行运,于海州所属之中正、板浦、临兴三场设局收税,听任小民投行购买运往销售,在各场的要隘之地设立税局给以照票,上面注明民贩姓名、籍贯、运盐引数、往销州县、并按路程远近立限到岸,凡无票及越境者仍以私论。
陶澍在其《淮北票盐试行有效请将湖运各畅岸推广办理酌定章程折子》中说:“查票盐自试行以来,海属积滞之盐贩运一空,穷苦场民藉资苏活,即游手闲民亦得以转移执事,是以上年海州灾务极重,而地方尚称安帖,实得票盐之济。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曾国藩
小论曾国藩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们不能不为毛泽东自豪;作为一个娄底人,我们听的最多却是曾国藩。
他雄韬伟略,夫近代之中国,内罹发捻之乱,外受夷狄之侵,此方危急之秋也。
一时豪杰并起,内乱迭生,天下趋于不治,黎民现乎不生,国藩之出也,剿灭洪逆,实安民之急需;倡行洋务,奠强国之根本,此皆垂世之勋功,历来世人称之。
然人多以为曾国藩好杀,遂以“曾剃头”谓之,亮不以为然也。
何也?盖曾国藩出诸书生,有异武将,不杀无以树威,不杀无以慑逆,且发逆{太平军]多不屈,不杀等乎聚敌也。
曾国藩善用人,其幕府人才济济,如左宗棠,胡林仪,彭玉嶙,塔其步等,皆一代将才,曾国藩遇之如子弟,用人不疑。
至于荡尽洪逆,拥精兵数十万,控江山近半壁,苟听谋士之言,则可南面称王,朝廷莫能制也。
曾国藩耻曹莽之为,拒其教言,将湘军尽数解散,乃成忠名处世炼猾,城府至深,喜怒不形于色,纷扰不累于怀,处,与发逆每战多北,数殆覆军,更朝臣构怨,军父猜测,此时也,曾国藩习老子之术,请心寡欲,自勉自励,使之无此坚志,何期后时之功?自律极严,不耽声色,不爱金钱,不逞奢华,行军起居唯麻衣竹器也,为当代官府罕见也,教子以慈,督弟以严,家法缕析,虽行军匆忙之间,尤弥而不废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其文也称于时也本人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中学的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之上。
换句话说,只是总体地知道那是个这样的年代,大中华帝国就像一只垂死的肥猪,贪婪又残忍的帝国主义国家们就像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秃鹫们抢着来瓜分这只基本没有反抗能力的肥猪。
所以说,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于是,时势造英雄地,那时候出了很多的英雄与枭雄。
也因此,历史课本让我们知道了晚清“同治中兴”的制造者,曾国藩。
曾国藩,其名,如雷贯耳。
从书店里地摊上满摆着的他自己写的书籍、有关于他的书籍、甚至于某些人为求销量生拉硬套地为自己的书命名《曾国藩与XXX》。
不能不看出他对我们当今现代的影响。
其人。
没见过。
对其之了解,真只是略懂。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一《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读《曾国藩家书》征文1(五篇材料)
读《曾国藩家书》征文1(五篇材料)第一篇:读《曾国藩家书》征文1读《曾国藩家书》征文精选 1 1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一生拜侯封相、戎马倥偬。
曾氏一族绵延至今共出有名人240 余,没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功于曾国藩的治家有方。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的近1500 封家书,涉及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等多方面。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从中学习如何做“三有”青年。
学“有志”,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不甘为下流”。
“志”是“心之所之”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可见坚定的志向可以萌发出无限力量。
党员的“志”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是“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是“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的拼搏奋进精神。
学“有识”,涵“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之识,“知学问无尽”。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识”是知识,更是见识。
“识”的涵养,要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和勇气,要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谨慎和谦逊,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冲劲和豁达。
党员的“识”,就是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学“有恒”,践“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恒,“断无不成之事”。
“恒”是不辍进取、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钥匙。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曾国藩的作文素材
曾国藩的作文素材篇一《曾国藩:从平凡到非凡的启示》曾国藩,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却又有些争议的星。
我第一次知道曾国藩的时候,心里想:“这是谁啊?听起来名字就很古板。
”但当我开始深入了解他,才发现他就像一本厚厚的、充满惊喜的书。
曾国藩并不是那种一出生就自带光环的天才。
也许他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普普通通。
他读书的时候,据说也不是那种过目不忘的神童。
我就想啊,他是不是也会在深夜里对着书本发愁,就像我对着那些复杂的数学题一样,感觉脑袋都要大了。
可是,他有一股韧劲。
他就像一只蜗牛,虽然爬得慢,但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他的修身功夫那可真是令人惊叹。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连早起都做不到,而他呢,天天早起读书、练字、反省自己。
他每天写日记,这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场和自己的对话,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会在日记里批评自己今天哪里做得不好,就像自己在打自己的小报告一样。
曾国藩组建湘军的时候,那可真是困难重重。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昏暗的灯光下,皱着眉头,思考着怎么把一群乌合之众训练成能打仗的队伍。
这就好比我们组队参加比赛,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各有各的想法,一盘散沙。
他可能也有过很多次想要放弃的念头,毕竟面对的困难太多了。
但是他没有,他坚持下来了,湘军在他的带领下逐渐成为一支劲旅。
他在官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觉得他就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他要应对各种官场的尔虞我诈,还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有时候我就想,他这样是不是太傻了?在那个复杂的官场环境里,随波逐流不是更容易生存吗?可是他没有,他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尽管可能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曾国藩的一生,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非凡。
他就像一盏明灯,虽然光线不是那么耀眼,但足以给在黑暗中摸索的我们一些方向。
我们不需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伟人,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坚持、他的自省。
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想想曾国藩,他那么多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为什么不能呢?难道我们就甘心一直这么平凡下去吗?篇二《曾国藩: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曾国藩: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这个题目一出来,可能很多人就会和我一样,脑海里冒出无数个问号。
论文:我看近代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
论文:我看近代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我想了好久,才键入曾国藩这三个字。
毕竟我的修为有限,眼界更是不够开阔,不知道怎样才能中肯地评价这位被后人褒贬不一的历史传奇人物。
曾国藩(1810-1872)是位典型的颇受历史争议的历史人物,章太炎曾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曾国藩正传》作者马东玉在文中提到:“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是有阶级性的,历史学家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
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运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即使对同一个历史人物也会得出不同以致截然相反的论断。
评价曾国藩出现的大毁大誉,就是由于论者出于阶级的、政治的目的和人为的需要,对曾国藩进行任意改塑的结果。
” 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曾国藩自然是位功过兼有的人,孰对孰错,我们得以历史的眼光来全面看待一个人。
记得我最早接触到曾国藩的历史事件是在初中时学到太平天国中曾国藩靖港兵败欲投水自裁的一段。
那时候也就是对清政府怀着一种简单的“腐败”的负面印象,当然也就想拍手称快了。
可现在但就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看来,曾国藩可绝不是位简单代表清政府利益的钦差大臣的形象了。
现在我觉得,他绝对堪称一位血肉丰满,刚柔并济的才学之士。
我没法全面地看待曾国藩这位历史名人,因为我既没有足够的资料,也没有分析事物的足够透彻的洞察力与概括力,也就分别从一些不同的事件上来“断章取义”一下吧!曾国藩绝对可称一位饱学之士,他到28岁考中进士并进翰林院,他“主张兼取各家之长, 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他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
他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从他的文才上看,他的仕途畅通一个重要起点就是他好学,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在发展到风建社会末期的晚清王朝中,理学堪称乱世之臣之宝典。
有了足够的学历资本,他便打通了官场之路。
在翰林院他苦攻理学,他六年后出来,再过六年便能升到二品内阁学士,中央六个部他便担任了五个部的副职,由此可见咸丰帝对他的器重。
关于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关于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曾国藩孝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论文摘要:曾国藩受传统铭家思想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在继承和发展了曾氏家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孝弟”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忍想,以“仁、礼、诚、愁”为准则的社会伦理思想。
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时构建现今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伦理思想的来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曾国落一生勤奋好学,对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钻研极深,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仁、礼、恕、中庸等重要观念都对其伦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内圣外王不仅是传统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
内圣外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曾国藩从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过的也是一条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
早年他初入京城的时候,曾在当时著名理学家唐鉴、俊仁的引导和影响下研习宋明理学,接受了程朱的性命义理之学,严格按照理学的要求修身养性,建树圣贤人格,为以后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又受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影响,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中去。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礼”是儒家的人伦秩序思想与人际关系原则的集中体现。
曾国藩十分重视礼学,认为一切经济致用之事,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政治军功,实际上均是礼学。
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
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J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
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
所以他认为:“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论文材料
三、关于仕途。
曾国藩对于仕途之体验,可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他从四品直至封侯,是清代以文人身份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仕途顺畅,应该说是人生得意之事,难免有为保持既得利益和位置而有结党营私之事。
但读他的家信,他认为宦海艰险,应及早登岸,结交的朋友也宁缺毋滥,逢年过节,每日只去一家赴宴,不像他所说的有些官员每日赴宴四至五桌。
在军中时,从开始带兵就立志不私吞一分军饷,在那样的年代和氛围中,难能可贵。
在书信中也教予弟弟如何以宽严应对悍将。
真是中国传统的内方外圆之人啊。
换做一个时代,曾国藩的高度达到者寥寥,学习他的志趣、做人、韬略,使自己在大千世界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另外信中提到对兄弟们的要求中的“研几”也令人感触之深。
曾公提到的研几的意思是认真对待瞬间的念头,细微小事,好的记下来,不好的也记下来用来批判自己,来达到灵魂的净化。
身居要职事务繁忙的曾国藩几乎每天写这样的日记,这真让我深感惭愧。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
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目标,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切实去践行它。
《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他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摘要: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苟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与清政府的关系迭宕多变,错综复杂,矛盾纷呈。
其中矛盾最集中表现在曾国藩一切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的忠君思想和清廷对他的畏惧猜忌及至最后的疏远。
认真研究双方矛盾关系演变的经过、结果和原因,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清廷的矛盾又可以了解清政府中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矛盾关系忠君猜忌演变
正文: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
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
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
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
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
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
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
与此同时,清廷又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
曾国藩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
因此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太平天国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曾国藩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
直到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但并不意味清廷放松了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猜忌之心。
早在湘军围困天京之时,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皆屯兵陈粮,名为预防太平军,实为控制湘军,使其在攻下天京之后,不敢胡作非为,肆意北上。
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曾国藩权势的过度膨胀。
对于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清廷更以严密监视。
在天京失陷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成为“中兴之臣”之首,清政府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这是何等的恩赐和荣耀。
但实际上清廷对曾的猜忌更加强烈,有暗伏杀机的危险。
曾国藩最终出于对清政府的忠义,避免清廷的猜忌和不安,也使自己不陷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境地,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并为其弟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的决定。
第三阶段:“剿捻”时期。
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曾国藩大有看破红尘之感。
他曾说:“国家堪忧,残喘余生,安得即归去,遁迹山林,不阅世事也!”然而在“剿捻”主将僧林格沁被击毙后,清廷发出五道谕旨,而此时曾国藩正值心情不佳。
因为之前慈禧太后亲拟谕旨,斥责曾国藩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暗使离间,诸多协制等等,曾国藩为此事“坦然寡欢”,“忑然不安”。
虽然他感到自己渐为清政府所冷淡和疏远,但是他出于对革命人民的仇恨和对统治阶级的忠诚,抱着老病之躯,奔赴战场。
最终,曾国藩“剿捻”失败,他“惭惧不堪”“焦愤成疾”,上疏请求辞职。
实际上,这时曾国藩还没有最后下定走的决心,他仍认为清
政府或许会象以前那样,降温旨慰留,令其继续为“剿捻”立功,最后将捻军镇压下去。
然而他得到的是严旨切责,令其回两江本任,授李鸿章专办“剿捻”事宜。
虽然“剿捻”最后成功,但是整个清朝如粪墙朽木,曾国藩的“中兴”希望至此落空,使他陷入悲伤和苦恼之中。
第四阶段:天津教案时期。
“剿捻”之后,曾国藩忧思过度,身体愈衰。
但是接到清廷谕旨,令其前往查办“天津教案”。
他再次出于对清政府的一片赤诚之心,成为镇压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刽子手。
在曾看来,民族的安危,人民的利益都是次要的,只有保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才是最重要的。
因而他权衡利害,采取了“曲全邻好”“媚外求和”坚决与革命人民为敌的方针,最终受到舆论的指责,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此时他希望清廷能稍加维护,不料,慈禧太后为了推卸责任,竟然也责其“文武全才惜不能办教案”,并派李鸿章复查“天津教案”。
这等于公开宣布,“天津教案”完全是曾国藩个人办坏的,由于他的软弱无能,才使清政府不得不中途换人。
至此,“英雄末路”的曾国藩由天津回到江宁仅一年多的时间,由于隐痛太深忽然死去。
清政府对曾国藩由猜忌到疏远的原因何在?首先清朝封建王朝自建立后,满汉矛盾一直存在。
因此满洲贵族在入主中原以来,在严厉实行文化高压政策、牢牢牵制人们思想观念的同时,又在政权和军权上对汉人采取不信任,不予重用的态度,尤其在军事上,“以驻防兵钳制天下,不轻以汉人司兵权”。
因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过程中,不得不起用曾国藩等汉族官员以及湘、淮军为之效力卖命,但自始至终都怀有畏惧猜忌之心。
其次,清廷之所以对曾国藩由猜忌到疏远,主要是因为在天京攻陷之后,湘军内部矛盾重重已经分崩离析,而这时淮军的势力强大起来,这就为清政府对曾国藩开刀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曾国藩一生忠君原因又何在?首先,他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这个家庭保持着十分浓厚的礼教传统与森严的封建秩序,培养了曾国藩对封建礼法的忠诚信仰,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同曾国藩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其二,在曾国藩生活的时代,“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且在长期的苦读和从军从政过程中,曾国藩逐渐成为一位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大成者、理学经世派和“旷世济世”的情怀,使他一直恪守忠君敬上的人生信条。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以对清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历尽艰难困苦,忍受侮辱折磨,始终为维护传统礼仪纲常重新规范社会秩序,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境界而奋斗不止。
其三,与他本人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密切相关,曾国藩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的一生,既要自强不息,奋斗进取,建功立业,又要自我克制,寻求“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他特别重视“刚柔互用”之术,主张“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追利,则当谦退。
”在“强矫”方面,他特别强调的是自胜,而不在胜人。
这是因为能自胜者,才是真强、真硬。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颜子所说的“不贰过”。
在“谦退”方面,他特别强调为人处世必须谨小慎微,做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曾以自己的实际经历作出结论说“孝以施于上,信以施于痛列,歉以施于同列,浑则无往不宜。
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凡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而。
”遵循这一思想原则,曾国藩在具体行动上尤其注重对谦和、忍退的实际运用。
当官位愈高,权势愈大时,他时刻提醒自己对清廷更加忠诚,并常存冰渊坠坠之心。
他在日记中写道:“凡人我之际,须得看平,功名之际,须砍得淡,庶几胸怀日阔”“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
”用顺从天命的态度看待工人的利害得失和成败祸福,这种拘谨深沉而又保守的气质,对于他循规蹈矩走正道,忠于清廷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正如费正清说:“它非常适合于坚持反叛逆和反道德放任的路线。
”第四,曾国藩的“忠君”思想又与清廷的拉拢政策而加强。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是颇为一帆风顺的。
从道光二十年授翰林院计起,到二十九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这对于“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来说,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曾国藩认为,自己有如此机遇,主要是“荷皇上破格
之恩”,对于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清廷对他越信任重用,越使他愧怵战兢,只图报效,所以“忠君之忿重”,“立名之志浅”,“唯有竭尽勇锐,以办江介之事,此外非所敢知也”,这是促使曾国藩即使遭到清廷猜忌和疏远,也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清廷一次又一次的卖命。
接着抄《曾国藩传》的最后一页上的内容
参考文献:[1]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2]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
[3] 杨正娜晚清幕府与近代社会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6
[4] 吴国荣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
[5]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湖南文理学院出版社, 2004
[6]钟叔河曾国藩家书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7]萧一山曾国藩传海南出版社1994。